劉明
摘 要 說明文閱讀教學存在單一化、知識化、功利化的現(xiàn)狀,以統(tǒng)編教材八上第五單元說明文《夢回繁華》為例,闡述說明文可以從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視角進行教學設計,引領學生深度閱讀文本,提升學生“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的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 說明文 音樂美 繪畫美 建筑美 審美素養(yǎng)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1]14。所以,閱讀教學的目標之一即讓學生獲得審美體驗。根據筆者對所在地區(qū)學校的調研,目前,說明文教學中存在單一化、知識化、功利化的問題,教學中缺乏審美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單一化問題即教學目標單一化:八上的第五單元主要圍繞“說明事物要抓住特征”;八下的第二單元主要圍繞“合理安排說明順序”展開教學。教學內容知識化問題,即說明文的教學只簡單注重文體知識的學習,如說明對象及其特征、說明方法及其作用等。教學計劃功利化問題是指因區(qū)域性測試試卷中的說明文均為課外文章,教師在教學計劃中,對課內說明文進行選擇性教學,每個單元選擇1—2篇,有的甚至全部放棄,選擇短小的課外說明文訓練學生應對考試。這樣的教學忽視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使得語文教學漸漸索然無味,不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一、感受“三美”,培養(yǎng)審美感悟能力
黃厚江老師認為:“語文課程的‘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更要重視的是,通過具體作品中具體語言文字的感受和品味來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體驗和審美感悟能力。”[2]漢字是最具有審美意義的文字,通過句式、句型的變化組合,能帶給讀者藝術的陶冶。很多說明文同樣具有藝術的美學特征和價值,可從“音樂美”“繪畫美”“結構美”的角度設計說明文教學,引導學生感受和品味語言文字的藝術魅力。
1.從聽覺的角度感受音樂之美。教師可以采取誦讀的方式,如名家范讀、教師朗讀、配樂朗誦等形式,讓學生感受說明文語言的音樂之美。在教學《夢回繁華》時,就抓住文章第四段長短句交替、大量四字短語的特點,播放名家配樂朗誦第四段,讓學生體驗語言文字中的音樂之美。
2.從視覺的角度感受繪畫之美。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品讀說明文中摹狀貌、打比方的文字,讓學生感受說明文語言的繪畫之美。在教學《夢回繁華》時,抓住文章第四段,播放名家配樂朗誦,讓學生閉上眼睛用心聆聽,然后自由討論“你在文中看到了哪些畫面”,讓學生體驗語言文字中的繪畫之美。
3.從邏輯的角度感受結構之美。說明文注重一定的說明順序,邏輯性強,如按照從現(xiàn)象到本質、由因到果,總分總、總分,并列式、遞進式的順序等。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梳理文章的結構,讓學生體會說明文的建筑之美。在教學《夢回繁華》時,抓住三、四段,讓學生初步梳理說明思路,學生在梳理的過程中獲得審美體驗。結構圖如下:
二、發(fā)現(xiàn)“三美”,培養(yǎng)審美鑒賞能力
學生不僅能通過朗讀和教師的引導感受美,還要學會發(fā)現(xiàn)美、鑒賞美。說明文教學中可以通過以下方法教會學生發(fā)現(xiàn)美、評價美。
1.抓四字短語來發(fā)現(xiàn)音樂美。在教學《夢回繁華》時,就抓住文章第四段大量的四字短語來設計課堂活動。讓學生把語段中的四字短語全部畫出來,然后設計一個學生活動。
學生活動:比較兩種表述方式,想一想使用四字短語來表述有什么好處。
原文:疏林薄霧,農舍田疇,春寒料峭
改文:初春,空氣中氤氳著微微的寒意。薄薄的霧氣,如紗、如煙,籠罩著稀疏的樹林、低矮的農舍,還有遠處的田野。
筆者在學生語言品味的基礎上,概括四字短語的妙處:精煉,高度概括;留白,意猶未盡;典雅,富有意韻。學生在品味的過程中也體驗了四字短語帶來的節(jié)奏美和音律美。
接著筆者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畫線的句子,體會頓號和逗號帶來的情感的不同。
開卷處:疏林薄霧,農舍田疇,春寒料峭
中段:船夫們呼喚叫喊,握篙盤索,橋上呼應相接,岸邊揮臂助陣
后段:各類店鋪經營著:羅帛布匹、沉檀香料、香燭紙馬,另有醫(yī)藥門診、大車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應有盡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絡繹不絕,士農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業(yè)無所不備
筆者問:“‘開卷處、中段、后端四字短語所呈現(xiàn)的畫面有什么不同?”學生品讀后得出“開卷處恬靜閑適,中段忙碌緊張,后段繁華熱鬧”。筆者追問:“比較開卷處、中段、后段四字短語有什么不同”。引導學生分析得出:四字短語的數量由少到多,四字短語間的標點由逗號到頓號再到逗號。筆者繼續(xù)追問:“這樣會帶給你怎樣的閱讀感受?”引導學生聯(lián)系文章第三段“整個長卷猶如一部樂章,由慢板、柔板,逐漸進入快板、緊板,轉而進入尾聲,留下無盡的回味?!倍禾柾nD較長,頓號停頓短促,符號的變化,體現(xiàn)慢板、柔板到快板、緊板再到尾聲的音律的變化。最后,再讓學生放聲朗讀,讀出四字短語的快慢變化、情感起伏,感受四字短語帶來的音樂之美,從而體會本文說明對象《清明上河圖》的優(yōu)美豐富的特點。這樣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更深刻,在品味語言的過程中,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不斷提高。
2.抓說明方法來發(fā)現(xiàn)繪畫美。說明文教學可以從“繪畫美”的角度進行說明方法的學習,在美的體驗中提高學生的說明文閱讀能力。筆者在教學《夢回繁華》時,重點引導學生品讀第四段。探討說明方法,重點體會摹狀貌的妙處。在這個環(huán)節(jié),筆者向學生介紹了白描和工筆的繪畫技巧,并讓學生在白紙上勾勒出第四段文字所展現(xiàn)的清明上河圖畫面,學生在邊讀邊畫中體會了動靜結合、點面結合、聲色結合、遠近結合等繪畫技巧的巧妙運用,亦是寫作技巧的巧妙運用。例如:“疏林薄霧,農舍田疇,春寒料峭”是白描;“船正在放倒桅桿準備過橋,船夫們呼喚叫喊,握篙盤索。橋上呼應相接,岸邊揮臂助陣,過往行人聚集在橋頭圍觀”是工筆;“疏林薄霧,農舍田疇,春寒料峭,趕集的鄉(xiāng)人驅趕著往城內送炭的毛驢馱隊”是遠景;“近處小路上騎驢而行的則是長途跋涉的行旅”是近景;“船夫們呼喚叫喊,握篙盤索”是聲;“樹木新發(fā)的枝芽,調節(jié)了畫面的色彩和疏密”是色。學生在繪畫藝術的鑒賞中,理解了本文說明對象清明上河圖的優(yōu)美豐富,掌握了摹狀貌說明方法的妙處。這樣的教學設計遠比枯燥地分析摹狀貌的作用要有趣有味得多,且在分析的過程中,學生獲得很好的繪畫藝術的審美體驗,掌握一定的審美方法。
當然,語文閱讀教學要體現(xiàn)語文的特點,不能設計成藝術鑒賞課。筆者《夢回繁華》從繪畫美的角度設計教學,緊扣文體知識的學習、文章語言的品讀、文章內容的理解,抓住文藝性說明文的特點,充滿濃濃的語文味。
3.抓關鍵語句來發(fā)現(xiàn)建筑美。語文課程標準中對說明文閱讀教學的要求是“閱讀新聞和說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觀點,獲取主要信息?!盵1]11因此說明文閱讀教學的重點之一就是理清說明思路。筆者在說明文教學中注重文章結構的梳理,用列提綱、思維導圖的方式讓學生梳理文章主要信息,體驗說明文的建筑之美。
《夢回繁華》從整個篇章角度,設計一個主問題:《夢回繁華》中的繁華體現(xiàn)在哪里?帶著這個問題,學生閱讀全文,圈點勾畫出文章關鍵語句,如“作品描繪了都城汴京從城郊、汴河到城內街市的繁華景象。”“畫中豐富的內容,有著文字無法取代的歷史價值。”然后展開討論,再結合對文章第四段音樂美、繪畫美的品讀形成結構圖(如圖2)。
繁華體現(xiàn)在清明上河圖畫作的繁華,內容繁多、技藝繁雜、價值豐富;反映大宋時代的繁華,經濟繁榮、藝術繁榮、文化繁盛。結構圖也體現(xiàn)了文章的行文思路。學生通過梳理,對整篇文章主要內容一目了然。整篇文章即按照內涵——內容——價值的邏輯順序。
說明文不僅說明語言嚴密,說明結構也很嚴謹。從建筑之美的角度進行說明文教學,更易激發(fā)學生說明文學習的興趣,不僅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力,還利于學生邏輯思維力的培養(yǎng)。
三、創(chuàng)造“三美”,培養(yǎng)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
發(fā)現(xiàn)美是為了創(chuàng)造美、表達美。說明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片段寫作、仿寫、改寫、文字配圖、文字配樂等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如在《夢回繁華》教學設計中,筆者布置了一個片段寫作“課后查找資料,了解張擇端的畫作《金明池爭標圖》。模仿《夢回繁華》第四段,寫一段文字,介紹《金明池爭標圖》。”讓學生學以致用,在模仿中提升,在培養(yǎng)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的過程中培養(yǎng)審美表達能力。學生能夠運用四字短語、長句和短句交替的句式,使用摹狀貌、打比方等說明方法,條理清晰地介紹《金明池爭標圖》,在提高審美能力的同時提高說明文寫作能力。
綜上所述,從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視角設計說明文教學,讓學生在藝術的體驗中品味說明文語言魅力、說明方法的妙處、說明文結構的匠心獨運,引導學生深入文本深處,催生獨特的審美體驗,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說文明閱讀教學也可以去單一化、知識化和功利化,如詩歌、散文一般靈動。
[參 考 文 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黃厚江.以美啟美:追求語文教學審美諸元的共生[J].語文教學通訊,2019,(7):29.
(責任編輯:楊紅波)
作者簡介:劉 明(1983—),女,江蘇漣水人,蘇州市相域區(qū)春申中學高級教師,碩士,研究方向:中學語文有效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