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軍
(內(nèi)蒙古大學(xué) 歷史與旅游文化學(xué)院,內(nèi)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任士林(1253-1309),字叔實,號松鄉(xiāng),浙江奉化(今屬浙江寧波)人,元初著名文人、學(xué)者。士林雖出生于書香門第,簪纓世家,但因其生活于宋元易代之際,待到天下承平,元初又不開科舉,仕進(jìn)無門。雖博學(xué)能文,但其一生命運坎坷,僅以授徒為業(yè),不得見用于時。任士林作為宋元鼎革之際的一名普通儒生,雖在建功方面乏善可陳,但其所著《松鄉(xiāng)先生文集》一書卻流傳至今,包羅萬象,為我們研究宋末元初的歷史提供了極有價值的史料。然而由于史料的匱乏,學(xué)界關(guān)于任士林其人之家世、生平情況,所知不多。本研究將對任士林之家世和生平逐一進(jìn)行考述。
任姓起源甚早,可以追述到遠(yuǎn)古時期。任士林之祖先,大約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任不齊。任氏祖先于唐末入蜀,宋代遷于福建、浙江。詳考其家族,是我國古代“詩禮傳家”的典范。其家族代有才人,于兩宋時期,至少從“二任”兄弟開始,由進(jìn)士而步入仕途者甚多。任士林出生于這樣的簪纓世家,家學(xué)淵源,無疑對其成長和學(xué)識的養(yǎng)成具有積極而深遠(yuǎn)的影響。
任士林之任姓,是我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一般認(rèn)為任姓源出有六:一是由遠(yuǎn)古妊姓衍傳。與女性妊娠有關(guān),可能是母系氏族社會形成的古姓之一。二是源出黃帝賜姓?!对托兆搿肪硎堆Α罚骸包S帝二十五子,一為任姓?!盵1]1537三是以國為姓。《新唐書》卷七十三《宰相世系三上》:“任姓出自黃帝少子禹陽,受封于任,因以為姓?!盵2]2883四是源于風(fēng)姓。《通志二十略·氏族略第三·以姓為氏》:“任為風(fēng)姓之國,實太昊之后,主濟(jì)祀,今濟(jì)州任城即其地也。任姓之任與任國之任,子孫皆以任為氏?!盵3]104五是少數(shù)民族改姓而來。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各民族交流和融合加快,有少數(shù)民族改姓為任姓者,今天我國部分少數(shù)民族如滿、蒙等族均有此姓。六是為避禍改姓而來。如元代王信之子王宣為避難而逃奔江南并改姓任,其后代亦稱任氏。
任氏第一個有名的人物是任不齊,《任氏大宗譜續(xù)修如皋支系》在其《世系總表》中將任不齊列為任氏始祖[4]176。任不齊乃黃帝后裔,他是春秋時期楚國人,孔子七十二賢弟子之一。唐太宗李世民于貞觀八年(634年)追封其為任城伯,宋真宗趙恒于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其為當(dāng)陽侯。任氏族人大多宗奉任不齊為得姓始祖。任氏一脈,名人輩出:楚有任不齊、秦有勇士任鄙、魏有賢臣任座,東漢御史中丞任奕,三國名將任峻,南朝文學(xué)家任昉、唐明州刺史任桐、宋代任希夷等。由上可知,任氏先賢,或以武揚名,或以文傳世。而本文所研究的對象任士林,就屬于以文傳世的代表之一。
任士林早年,曾以所作詩文求教于南宋著名經(jīng)史學(xué)家王應(yīng)麟,同為浙江老鄉(xiāng)的鄞縣王應(yīng)麟就曾夸獎?wù)f:“在漢東都御史中丞、句章任奕,以文辭進(jìn)其名,著于會稽典錄。近世任氏,多工于辭賦,有聲場屋間,豈中丞苗裔耶?丹穴鳳凰羽,風(fēng)林虎豹章,信有種哉!”[5]早在東漢,就有同為句章的任奕,以文名顯于世,被學(xué)者朱育稱其為“文章之士”。雖然任士林與東漢的任奕同為句章人,可是任士林并非祖輩居于浙江,而是從其他地方遷徙而來的。
趙孟頫在為任士林所作的墓志銘中說:“公諱士林,字叔實,姓任氏。其先蜀綿竹人,少師希夷之后,八世祖來居慶元之奉化,又再世而徙居埼山?!盵5]根據(jù)《任氏大宗譜續(xù)修如皋支系》的記載,任氏第四十九世任叔文,于唐朝末年,為躲避兵戈戰(zhàn)亂,遂遷徙進(jìn)入蜀地,居于綿竹(今四川綿竹),其后其孫任及祖居于眉山,遂占籍眉山,任及祖的玄孫為任騭,任騭有二子,分別為長子任孜和次子任伋[4]193-196。這就是被蘇軾稱之為“大、小任”的兩兄弟,即“大任”任孜,“小任”任伋。兄弟二人屬于任不齊五十六世孫,為四川眉山人。眉山與綿竹都屬于四川,綿竹位于成都北偏東方向,即今綿竹市;眉山位于成都南偏西方向,即今眉山市,且兩地距離成都都很近。所以趙孟頫稱任士林“其先蜀綿竹人”,已經(jīng)追溯到唐末的第四十九世任叔文了。不過很快其孫就遷徙到距離綿竹不遠(yuǎn)的眉山了。
任孜,字遵圣,四川眉山人,以學(xué)問氣節(jié)著于鄉(xiāng)里,與蘇洵齊名,北宋仁宗慶歷癸未年(1043年)進(jìn)士,仕至光祿寺丞。任孜有弟伋,亦有名。任伋(1018-1081),字師中,四川眉山人。北宋仁宗慶歷丙戌年(1046年)進(jìn)士。曾通判黃州,神宗熙寧時知瀘州,元豐四年(1081年)卒,年六十四。《宋史》卷三百四十五《任伯雨傳》云:“任伯雨,字德翁,眉州眉山人。父孜,字遵圣,以學(xué)問、氣節(jié)推重鄉(xiāng)里,名與蘇洵埒,仕至光祿寺丞。其弟伋,字師中,亦知名,嘗通判杭州,后知廬州。當(dāng)時稱‘大任’‘小任’?!盵6]10964
任孜有子任伯雨。任伯雨(1046-1119),字德翁,號得得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神宗元豐壬戌年(1082年)進(jìn)士,調(diào)任施州清江主簿,知雍丘縣。因有善政,召為大宗正丞。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擢左正言。任伯雨為官剛正不阿,嫉惡如仇?!端问贰肪砣偎氖濉度尾陚鳌吩疲骸安昃又G省半歲,所上一百八疏......紹興初,高宗詔贈伯雨直龍圖閣,又加諫議大夫,采其諫章,追貶章惇、蔡卞、邢恕、黃履,明著誣宣仁事以告天下。淳熙中,賜謚忠敏?!盵6]10965
由上可知,任士林先人是“蜀綿竹”(今四川綿竹)人,其后八世祖遷徙到“慶元之奉化”(今浙江寧波),九世再遷徙到埼山(今浙江寧波),是宋代任希夷之后。前面趙孟頫提到任士林乃“少師希夷之后”,指的就是任希夷。《宋史》卷三百九十五《任希夷傳》云:
任希夷,字伯起,其先眉州人。四世祖伯雨為諫議大夫,其后仕閩,因家邵武。希夷少刻意問學(xué),為文精苦。登淳煕三年進(jìn)士第,調(diào)建寧府浦城簿。從朱熹學(xué),篤信力行,熹器之曰:“伯起,開濟(jì)士也?!遍_禧初,主太常寺簿,奏:“紹煕以來,禮書未經(jīng)編次,歲月滋久,恐或散亡,乞下本寺修纂?!睆闹?。遷禮部尙書兼給事中。謂:“周惇頤、程顥、程頤為百代絕學(xué)之倡。乞定議賜謚?!逼浜髳U謚元,顥謚純,頤謚正,皆希夷發(fā)之。進(jìn)端明殿學(xué)士、簽書樞密院事兼權(quán)參知政事。史彌遠(yuǎn)柄國久,執(zhí)政皆具員,議者頗譏其拱默。尋提舉臨安洞霄宮,薨,贈少師,謐宣獻(xiàn)[6]12050。
按照《宋史》的記載,任希夷四世祖為任伯雨,但是這個記載歷來頗多爭議。錢大昕就曾懷疑這一記載的準(zhǔn)確性,他在《諸史拾遺》中說:
四世祖伯雨為諫議大夫。按:伯雨傳,父任孜字遵圣,其弟伋,字師中,當(dāng)時稱大任、小任。施元之注東坡任師中挽詞云,大任忠敏公之父。忠敏公即伯雨。施元之以希夷為師中曾孫,則伯雨乃從祖,非四世祖也,傳恐誤[7]215。
即依據(jù)《宋史》記載排序:任孜—任伯雨—(四世到)任希夷;但是按照“施元之以希夷為師中曾孫”,則傳承系統(tǒng)為:任伋—(五世到)任希夷。因為任伯雨是任孜之子可以確定。所以再簡略言之,二者分歧可歸納為:《宋史》認(rèn)為任希夷乃“大任”任孜之后;而施元之和錢大昕則認(rèn)為任希夷乃“小任”任伋之后,錢大昕推測可能《宋史》記載有誤。
由于此一問題長期未能解決,加之任希夷又有大名于世,后之任氏子孫多宗任希夷為其祖,至有“閩中祖”“奉化祖”“華亭祖”等,造成譜系的混亂。也致使本書研究對象任士林止步于任希夷,而不能上推和區(qū)分具體屬于任孜和任伋哪一支。后偶讀任恢宗先生書,在其《補記》說:“任賢臣本為任伯雨孫子,出繼給堂侄任諒為嗣子后,其孫子任希夷仍然可以尊伯雨為‘四世祖’?!盵8]84由此看來,前面兩者的說法都是正確的。
任伯雨有二子,長子任象先,次子任申先。任申先,以布衣賜進(jìn)士出身,特起至中書舍人。任申先把自己的一個兒子任賢臣過繼給了堂兄弟任諒為“嗣子”。任伋有子任大防,為國子監(jiān)太學(xué)生。任大防有子任諒,眉山人,北宋神宗元豐辛酉年(1081年)解元,北宋哲宗紹圣甲戌年(1094年)進(jìn)士。歷官大中大夫、龍圖閣直學(xué)士、知京兆府,徙汝陽。任賢臣,右朝議大夫、武昌通判、攝群事,始家福建邵武。任賢臣有子任璜,福建德化縣令[9]60-61。任璜有獨子任希夷,淳煕三年(1176年)進(jìn)士,仕閩,因家邵武。根據(jù)《任氏宗譜》的記載,任希夷有二個兒子,長子任秩然和次子任曦。任秩然,字理齋,居浙江奉化埼山,為“奉化祖”[8]80。任秩然有子任處恭,任處恭有子任果德,“宋進(jìn)士,迪功郎”[10],任果德子為任士林。
因之,結(jié)合有關(guān)史料,梳理出任士林之家族譜系如下,只列直系,其余省略,間有注釋,分本生譜系和出繼譜系。
本生譜系:任騭-任孜-任伯雨-任申先-任賢臣-任璜-任希夷-任秩然-任處恭-任果德-任士林。
出繼譜系:任騭-任伋-任大防-任諒--任賢臣-任璜-任希夷-任秩然-任處恭-任果德-任士林。
同樣,通過考證相關(guān)史料,梳理出任士林一脈的遷徙路線大致如下:任氏始祖任不齊,為春秋戰(zhàn)國時楚國(今湖北)人。到四十九世任叔文,于唐末入蜀,居于綿竹,任叔文之孫任及祖占籍眉山。傳到大、小任兄弟任孜和任伋時,早已經(jīng)居于四川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且兄弟二人齊舉進(jìn)士。到任賢臣時“始家福建邵武(今福建南平市下屬的邵武市)”,任賢臣兒子任璜曾任福建德化縣令,任希夷“其后仕閩,因家邵武”,由此可知,任希夷并非“閩中祖”,任希夷祖父任賢臣開始居于福建邵武了。到任秩然時,居浙江奉化埼山,為“奉化祖”。任士林晚年時,應(yīng)好友衛(wèi)謙之邀,“攜家華亭”,遂為“華亭祖”?!渡虾Mㄖ尽份d:“任姓,宋末,兩浙鹽運照磨、奉化任子良留居華亭。元大德年間,綿竹任士林,由奉化遷華亭?!盵11]6959其子任耜,字子良,曾任兩浙鹽運照磨,晚年致仕,正當(dāng)元末大亂,退居于華亭。到其裔孫任勉,占籍華亭,舉大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進(jìn)士,因此任士林一脈大致遷徙路線是:四川綿竹(任叔文)-四川眉山(任及祖)-福建邵武(任賢臣)-浙江奉化(任秩然)-上海華亭(任士林)。
任士林之生平,正史無傳,惟于《元史》卷一百九十中附載于戴表元傳尾云:“當(dāng)戴表元時,有四明任士林者,亦以文章知名云?!盵12]4337除此之外,最主要的就是任士林卒后,他的好友趙孟頫為其所撰的《任叔實墓志銘并序》,后世介紹任士林之生平經(jīng)歷,大多均照抄該文,不出墓志之范圍。因而筆者以趙孟頫所撰《任叔實墓志銘并序》為基礎(chǔ),力圖搜求相關(guān)史料,梳理士林其人之生平活動。
任士林,字叔實,號松鄉(xiāng),“生于癸丑八月戊申”[5],即生于宋理宗寶祐元年(1253年)。士林出生在浙江奉化之松林鄉(xiāng),其號松鄉(xiāng),亦源于此。有人認(rèn)為松鄉(xiāng)之號,源于華亭松江,如清徐兆昺《四明談助》卷二十六:“按任公后遷居松江(按:今上海松江),松鄉(xiāng)之所由名也。”[13]881這實際上是錯誤的。因為任士林晚年才受其好友衛(wèi)謙之邀,游寓華亭之松江(按:今上海松江)。關(guān)于松林鄉(xiāng),任士林《松鄉(xiāng)記》云:
出奉化市郭,東南行數(shù)百步,有松蜿蜒如龍,頭角爪體具,蓋數(shù)百年物也?;蛟唬骸爸葜悖M鐘此松,故多名儒而少顯宦。”又東南行二十里,萬山蒼然,風(fēng)雨歲寒,不改節(jié)色。西接華頂云,南東引金峨、太白,兩溪如帶,無楩楠樟梓雜植,人號其地為松林鄉(xiāng)。唐開元中,析鄞為十九鄉(xiāng)時所名,逮更為八鄉(xiāng),亦不輒易。南入海為鮚埼亭,蓋鄉(xiāng)之斗絕處。余家其下,聚居亦數(shù)百指[5]。
士林出生在一個典型的士大夫家族里,詩禮傳家數(shù)百年。高祖任秩然,字理齋,居浙江奉化埼山;祖父任處恭;父親任果德,南宋進(jìn)士,官迪功郎。士林幼穎秀,六歲能屬文,祖父任處恭奇之,“口授古文百余篇,經(jīng)耳不忘”[5]。父任果德去世,士林居廬墓下,讀書其中,凡諸子百家之言,靡不周覽,鄉(xiāng)子弟多從之學(xué)。
士林一出生,就處于南宋與蒙古交戰(zhàn)的戰(zhàn)亂時期。早在任士林出生的前兩年,即公元1251年,蒙古的蒙哥可汗即位伊始,就命令其弟忽必烈經(jīng)理漠南,開府金蓮川,全權(quán)負(fù)責(zé)南方漢地之事務(wù)。忽必烈采取迂回包抄策略,派兵攻大理,于任士林出生之年,忽必烈和兀良合臺共滅云南大理國,進(jìn)兵西藏之吐蕃。1257年,蒙哥留四弟阿里不哥留守和林,自己親率三路大軍大舉攻宋,寇襄陽侵散關(guān)。到南宋祥興二年(1279年),元軍圍攻崖山,宋軍大潰,陸秀夫背負(fù)衛(wèi)王投海而死,宋亡。此時士林二十六歲,一直居于鄉(xiāng),以讀書、授徒為業(yè),未曾參加科舉。
入元,奉化縣令丁濟(jì)招致之,禮遇有加,與同邑舒津、陳著二人同修《至元奉化縣志》,時間大致在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前后,士林此時約四十歲。因士林文采出眾,“廉訪完顏公深所敬慕,俾經(jīng)理文公書院”[5]。完顏公,不知何人。考諸王應(yīng)麟《九先生祠堂記》云:“元貞丙申月正元日,廉訪使者完顏公貞至學(xué)宮,謂祠宇陿陋未稱,相攸尊經(jīng)閣之右,規(guī)模一新?!盵14]264-265可知為完顏貞,時任浙東廉訪司僉事,“元貞丙申”為元成宗元貞二年(1296年)。任士林《重建文公書院記》:“永嘉陳君友龍以朝廷首選,實來江浙。始至,起士林于家,俾復(fù)文公書院于奉化之陽?!盵5]陳友龍,元貞年間為江浙儒學(xué)副提舉,《全元文》收陳友龍文一篇《淮海書院記》。按:《光緒奉化縣志》載:“元貞二年,江浙提舉鄭友龍起士林于家,俾經(jīng)理文公書院?!盵15]鄭友龍,誤。
文公書院其名,是為了紀(jì)念宋代名儒、奉化人舒璘,謚號文靖,后之學(xué)者尊稱其為文靖公。根據(jù)俞海青等主編的《奉化教育志》中的《大事記》記載,至元十八年(1281年),龍津書院改為文公書院,后停辦。元貞二年(1296年),任士林主持修復(fù)文公書院,建于城內(nèi)寶化山麓,至明朝嘉靖間停辦[16]7。由此可知,元貞二年(1296年),任士林由時任浙東廉訪司僉事的完顏貞和江浙儒學(xué)副提舉陳友龍共同舉薦,主持修復(fù)奉化縣城南的文公書院。大德二年(1298年)秋,部使者完顏公行郡,問任士林家鄉(xiāng)出處,題之曰“松鄉(xiāng)”,此完顏公也是指完顏貞。受趙孟頫稱贊的《蘭芎山福仙禪院記》,作于“癸卯七月望日”[5],是為元成宗大德七年,即公元1303年??芍獜脑懚辏?296年)到其后的大德七年(1303年),這段時間,任士林主持修復(fù)了家鄉(xiāng)奉化的文公書院,并講學(xué)于文公書院。
文公書院既落成,有司以為然,乃命教諭上虞。任士林《經(jīng)歷阮公墓志銘》:“大德八年(1304年)春,余為上虞文學(xué)掾,而子貞(按:阮子貞)則為邑長于斯。”[5]任士林《孝子錢府君墓志銘》:“大德八年(1304年)春,句章任士林既職教事于古虞氏之邦?!盵5]大德八年十有二月(1304年),士林與其好友劉伯壽游上虞之蘭芎山,“坐筍輿,乘北風(fēng),度孝文嶺,過楊尖之山,登覽終日”[5]。上虞,即今天的浙江紹興市上虞區(qū),任士林于1304年教諭上虞,為上虞文學(xué)掾。
其后,士林乃講道會稽,授徒錢塘。士林之來杭,實受杭州宗陽宮杜道堅之邀。杜道堅,字逸處,號南谷子,為宋末元初茅山宗嫡傳弟子,其時奉旨提點杭州路道教,主持杭州宗陽宮。任士林《大護(hù)持杭州路宗陽宮碑》:“越二十有一年,是為大德八年(1304年),有旨賜(按:杜道堅)璽書,起杭州路道錄,住持提點宮事?!盵5]杜道堅為任士林提供授課的地點,“而宗陽杜宗師館之于宮”[5],對其提攜頗多。士林初來杭州,立足未穩(wěn)。杜本序云:
惟叔實甫始自四明山中來杭,倡為古作者文辭,一時驚猜、疑愕、怪笑、非訕者,往往喧雜,獨趙公子昂、鄧公善之、袁公伯長、周公景遠(yuǎn)、張君錫、楊仲弘、薛宗海、吾子行、劉師魯交相推譽,以為柳河?xùn)|其人也。由是近遠(yuǎn)求文著金石者,戶外之屨相接矣。往時怪笑、非訕者,亦隨以服[5]。
其后,在個人的努力和杜道堅、趙孟頫等人的護(hù)持和提攜下,慢慢地站穩(wěn)了腳跟。士林在杭州教授弟子數(shù)十百人,楊仲宏、杜本、劉汶等皆求學(xué)于士林門下,其后并揚名于后世。士林雖授徒以為食,而文日大以肆,近遠(yuǎn)求文以刻碑碣者,殆無日虛。士林于杭州,展其文采,有名于時,所與游者,文學(xué)如趙孟頫、鄧文原、袁桷、戴表元等;道教如吳全節(jié)、杜道堅、王壽衍等;少數(shù)民族高官如保八、夾谷之奇、高克恭等,都是當(dāng)時赫赫有名的人物。
任士林在杭州的這段時期,是其一生中最為重要的經(jīng)歷。當(dāng)時杜道堅主持下的杭州宗陽宮,逐漸聚攏了一群因儒道交游而形成的文人群體,而杜道堅、趙孟頫和任士林三人,則無疑是這個杭州宗陽宮文人群體的核心[17]111。
至大初(1308年),中書左丞郝天挺以事至杭,聞士林文名,舉之行省,僅得湖州安定書院山長。士林之被舉薦為書院山長時,趙孟頫已經(jīng)卸任江浙儒學(xué)提舉。然因趙孟頫欣賞士林之文采,且二人相談甚契,自是相與為友。而且,趙孟頫與郝天挺相友善,所以此次舉薦,趙孟頫實出力為多。湖州安定書院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元代歸屬于湖州路。
湖州安定書院始建于北宋熙寧五年(1072年),是當(dāng)時湖州知州孫覺為紀(jì)念他的老師胡瑗(安定先生)而奏請朝廷創(chuàng)立的湖州古代學(xué)府。士林文集中未曾言及湖州事,大概是舉薦而不曾赴任。任士林《松江府華藏院記》:“至大元年冬,余客華亭,因過華藏院?!盵5]可知,那時任士林正客居華亭,不在湖州。
任士林在被舉薦為湖州安定書院山長時,未曾赴任,還有一種原因,那就是當(dāng)時其長子任耒病得很重,士林擔(dān)心其子的病情,無法赴任。趙孟頫記載:“而長子耒疾久不差,君念之郁郁不樂,俄亦得嘔疾,竟卒于杭之客舍?!盵5]可知,最終任士林也與其長子任耒一樣,“俄亦得嘔疾”,雙雙病逝于杭州客舍。
關(guān)于任士林父子所患病“嘔疾”,查《中華醫(yī)學(xué)大辭典》,收錄有關(guān)嘔吐條目共計十三條,基本都是關(guān)于嘔吐病情輕重的各種記載[18]696-697。分析可知,這是一種腸胃病,輕者嘔吐苦水、清水、食物殘渣等,容易痊愈;重者可能吐血、上吐下瀉、脫水等等,嚴(yán)重者可以使人斃命。古今多有患此病者,如康熙帝皇八子胤禩,于雍正四年被圈禁,史載其很快患嘔疾而亡,后世一般認(rèn)為其是被毒死的。具體到任士林父子,則情況可能是,任耒因感染了瘟疫而患上嘔疾,其父任士林在照顧他的時候,也被傳染上了,所以很短時間內(nèi),父子二人,雙雙病逝。
其實在大德年間到至大年間,江浙地區(qū)爆發(fā)了很嚴(yán)重的災(zāi)荒,《元史》中多有記載。就以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為例:“十一年春,兩浙大饑,首贊發(fā)廩賑之?!盵12]4122《元史·武宗一》載:七月“江浙水,民饑,詔賑糧三月”[12]484;八月“浙東、浙西、湖北、江東郡縣饑,遣官賑之”[12]486;九月“江浙饑,中書省臣言:‘請令本省官租,于九月先輸三分之一,以備賑給’”[12]487;十月“常歲海漕糧百四十五萬石,今江浙歲儉,不能如數(shù),請仍舊例,湖廣、江西各輸五十萬石,并由海道達(dá)京師.......是月,杭州、平江水,民饑,發(fā)粟賑之”[12]489。
大災(zāi)之后必有大瘟疫,《元史·五行一》:“至大元年春,紹興、慶元、臺州疫死者二萬六千余人?!盵12]1080《元史·武宗一》載:正月“紹興、臺州、慶元、庚德、建康、鎮(zhèn)江六路饑,死者甚眾,饑戶四十六萬有奇”[12]494;六月“中書省臣言:‘江浙行省管內(nèi)饑,賑米五十三萬五千石、鈔十五萬四千錠、面四萬斤。又,流民戶百三十三萬九百五十有奇,賑米五十三萬六千石、鈔十九萬七千錠、鹽折直爲(wèi)引五千’”[12]499;七月“江南、江北水旱饑荒,已嘗遣使賑恤者,至大元年差發(fā)、官稅并行除免”[12]501;九月“中書省臣言:‘......江浙饑荒之余,疫癘大作,死者相枕藉。父賣其子,夫鬻其妻,哭聲震野,有不忍聞’”[12]502;十一月“詔免紹興、慶元、臺州、建康、庚德田租,紹興被災(zāi)尤甚,今歲又旱,凡佃戶止輸田主十分之四”[12]504;潤十一月“以杭州、紹興、建康等路歲比饑饉,今年酒課免十分之三”[12]506。
《元史》卷一百七十七《張升傳》載“(至大元年)初,大德、至大間,越大饑,且疫癘,民死者殆半?!盵12]4127任士林《諸暨州壽圣院觀音殿記》亦載:“明年是為至大元年,兩年之間,浙以東以旱特聞,而越為甚,民無食,流且死者以萬計?!盵5]關(guān)于此一時期,因災(zāi)荒引發(fā)的瘟疫,文人筆記中也多有記載。趙孟頫傳世書法作品中,也對此多有反映。如趙孟頫的《幼女夭亡帖》《小女帖》《亡女帖》《腹痛帖》等,都是關(guān)于這一時期瘟疫的記載。至大元年大到至大二年的這場大瘟疫,趙華先生稱之為“丁未大祲”。趙華先生說:“趙家為這場大疫付出了慘重代價,趙孟頫‘去秋(至大元年)疾患,新年方稍安”,幼女于至大二年正月廿日棄世,婢仆死者二人,一家哀痛,至于半年?!盵19]103而任士林和其長子任耒,就是在這次大瘟疫中,染病去世的。
關(guān)于任士林之生卒年,最準(zhǔn)確的就是趙孟頫的記載:“公生于癸丑八月戊申,卒于至大己酉七月己亥,年五十有七。”[5]可知士林卒于元武宗至大二年(1309年)七月。后之史書,皆以此記載為準(zhǔn)。如清錢寶塘《歷代名人生卒錄》卷六《遼至元》:“任士林五十七?!盵20]《中外文學(xué)年表》于“1309年”條目下亦載:“任士林卒(生于1253年)?!盵21]438任士林卒于杭州后,趙孟頫應(yīng)士林次子任耜之請求,在吳興為之作《墓志銘》。其后,任耜等將士林“歸葬奉化松林鄉(xiāng)雷公山祖墓之域”。明代《嘉靖寧波府志》卷十七《冢墓》:“安定書院山長任士林墓在松林鄉(xiāng)雷公山?!盵22]清代《雍正浙江通志》卷二百三十七和《光緒奉化縣志》卷三十八所載任士林墓地與《嘉靖寧波府志》亦相一致。任士林一生之行止,就此結(jié)束了。
任士林之先祖自任不齊始,傳到第四十九世任叔文,于唐末為避兵戈戰(zhàn)亂,遂攜家入蜀,居于綿竹(今四川綿竹),其后被蘇軾稱為“大、小任”的兄弟二人任孜和任伋,屬于任不齊五十六世孫,先后舉進(jìn)士,成為士林佳話。至此以后,任氏子孫,于兩宋間,登科取士者,綿延不絕。任氏家族一支也逐漸出川入閩,再由閩入浙,傳至士林之父任果德,舉南宋進(jìn)士,官至迪功郎。任士林就出生于這樣一個詩書傳家,簪纓不絕的士大夫家族。
士林出生之年(1253年),南宋就已經(jīng)處于風(fēng)雨飄搖之中。至1279年(當(dāng)宋帝昺祥興二年,元世祖至元十二年)二月,宋元海軍于崖山?jīng)Q戰(zhàn),宋軍大敗,陸秀夫負(fù)幼帝投海而死,至此宋亡。此一階段社會動蕩不安,士林一直居于鄉(xiāng),以讀書授徒為業(yè),未曾參加南宋科舉。國家安定之后,士林受杜道堅之邀入杭,逐漸融入東南文壇,與戴表元齊名。所與游者,文學(xué)如趙孟頫、鄧文原、戴表元,吾衍等,旁及佛道以及南來江浙做官的少數(shù)民族官員。這一時期,為任士林一生中最為重要的經(jīng)歷。士林雖有大名于時,然元初無科舉之路可走,其后經(jīng)人推薦,僅得湖州路安定書院山長,且未及赴任,就遭逢“丁未大祲”于1309年染病去世。等到元仁宗于皇慶二年(1313年)下詔實行科舉,士林去世已四年矣。
我國科舉之開端,肇始于隋,完善于唐,殆至兩宋,達(dá)于極致,士大夫之地位,尊崇無比。宋亡元興,科舉不行,讀書人仕進(jìn)無門,且處于宋元鼎革之際,以及少數(shù)民族入主中原,建立中央政權(quán)這一特殊歷史時刻。任士林作為宋末元初此一時代的讀書人之一,頗具代表性。詳考其家族及個人之經(jīng)歷和人生命運,為我們研究宋元之際“儒士”這一特殊群體,在鼎革之際的人生經(jīng)歷和抉擇,提供了一個鮮活的個案和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