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 馬富野
中國詩學一向重視“意”與“象”的關系,亦即“情”與“景”的關系,“心”與“物”的關系,“神”與“形”的關系。
《周易·系辭》已有“觀物取象”“立象以盡意”之說;南朝梁的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指出,詩的構思在于“神與物游”,登山觀海總溢情;明代謝榛《四溟詩話》說“景乃詩之媒”;清代王夫之《姜齋詩話》中說“會景而生心,體物而得神,則自有靈通之句,參化工之妙”;直至清末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強調(diào)觸景才能生情,有物才能有思,情感的生發(fā)和流露,多是外界的事物引起的。移情于景,存心于物,凝神于形,寓意于象;作者對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選定一個具象,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種感情,并創(chuàng)造出一個特定的藝術天地,讓作者的情感在其中縱橫馳騁。
那么,何為意象?意象就是客觀物象,是由創(chuàng)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是理性與感性的結合體;簡而言之,意象就是凝聚了作者情感的物象,亦即詩歌中具體的人、物、景。舉一個我們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經(jīng)常會談到的例子,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歷經(jīng)歲月更迭,時間變遷,依然能引起人們對羈旅天涯遠離家鄉(xiāng)的情感的共鳴,這就是意象的偉大之處,有著不動聲色卻異常強大的力量。作者用一組意象(“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組合成一首小令,我們可以看到,這些自然景觀和客觀事物都是生活中的常見之景,但此時此刻這些景物全部染上了作者對故鄉(xiāng)的思念、羈旅天涯又一事無成的傷感、落魄潦倒人生理想難以實現(xiàn)的憂傷,種種復雜而又矛盾的情感與這些景物融合,使人們在看見這些事物的同時就能看見作者的內(nèi)心。因此,意象的了解、學習、分析在古典詩歌的教學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和不可忽視的意義,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在積累詩歌鑒賞基礎知識的同時對意象進行宏觀概括,對意象題所涉及的領域和范疇及題型進行頂層設計和具體操作分析。
為了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利用意象讀懂古典詩歌,教師在復習詩歌時應該有意識、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積極地利用教材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意象來進行教學和訓練。接下來,筆者以古典詩歌中的經(jīng)典意象——流水為例,從意象的本身特征、象征意義、社會性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中國古代文人常醉心于水,靈動、柔軟、浩瀚、廣闊的水激發(fā)了他們內(nèi)心的創(chuàng)作熱情,也引發(fā)文人們因不同的人生境遇而賦予流水深厚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和時代特征,交流、鑒賞、研究“流水”這一偉大意象的深廣內(nèi)涵,對高考古代詩歌閱讀鑒賞題具有重大借鑒意義和現(xiàn)實參考價值。
流水具有阻隔兩岸、讓人難以跨越的特點,因此,古典詩詞中的流水常常是相思不得的痛苦的象征。如《詩經(jīng)·小雅·蒹葭》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作者借阻隔兩岸的流水鮮明地表達了有情人相見之難、難見之恨。
流水具有柔軟、細膩、悠長的特征,故而古代文人也常借助流水來表達綿綿不絕的離思愁緒。如李煜《虞美人》中“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作者借流水悠長的特征將自己無形的亡國之愁、失家之悲化作有形的綿綿不絕奔流的一江春水,無窮無盡,日夜不息,愁緒不止。又如著名詞人李清照在《一剪梅》中寫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詞人借飄零的落花、自在流動的河水來抒發(fā)相思之苦、多愁善感之怨、離恨之深,從而引發(fā)讀者的共鳴。
流水具有寬闊、深邃、一望無垠的特點,古代文人借此表現(xiàn)深情厚誼。李白《金陵酒肆留別》中抒發(fā)了“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的壯闊情感,借滾滾東去的長江之水來表達與好友的深厚情誼。再如李白《贈汪倫》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將無形的深厚情誼化作有形的潭水,具體而形象,真實而自然。
流水具有運動性、動態(tài)化的特點,文人們常借此表現(xiàn)時光易逝、光陰難再。自春秋戰(zhàn)國時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開始,滾動的流水承載了時間逝去的意義,漢樂府民歌《長歌行》中有“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李白在《將進酒》中說“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用奔流的黃河之水比喻時光之易逝。
流水具有相對永恒性和不可磨滅性,古代文人常借山水與人對照,表達山水永恒、人生無常的特征。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明代楊慎在《臨江仙》中說“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表達歷史興衰之感,人生沉浮之慨。
通過上述對流水這一意象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分析,我們能清晰地看到,對于意象在古典詩歌中的作用和意義可以從意象本體特征、象征意義、社會性三個方面去分析,比較全面地掌握意象的本質(zhì)特征和深刻內(nèi)涵,可以更好地理解詩歌,輕松實現(xiàn)對古典詩歌意象類試題的掌握。
意象,作為傾注作者情感的物象,帶著物象最原始、最本真的狀態(tài)和特征,我們要在發(fā)現(xiàn)與觀察中去認真思考和總結,尋找二者之間的聯(lián)系。教師在帶領學生復習備考的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抓住物象的特征,打開解題思路、發(fā)散思維。如李清照在《一剪梅》中寫“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句中用了“雁”“月”“錦書”這三個意象,根據(jù)大雁這種季節(jié)性候鳥的遷徙特征、月亮象征圓滿團聚的特征以及錦書表現(xiàn)相互關心、相互問候、傳遞信息的特征,可以聯(lián)想到作者思念丈夫,渴望家人團聚,但又不能實現(xiàn)的惆悵、幽怨。
【試題鏈接】
夜游宮 記夢寄師伯渾
陸 游
雪曉清笳亂起,夢游處、不知何地。鐵騎無聲望似水。想關河:雁門西,青海際。 睡覺寒燈里,漏聲斷、月斜窗紙。自許封侯在萬里。有誰知,鬢雖殘,心未死!
詞人通過“寒燈”“曉雪”“斷漏”“斜月”幾個意象,營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圍,根據(jù)四個意象各自的特征,燈“寒”、月“斜”、漏聲“斷”,清晨雪花飛舞,軍中的“清笳”聲殘破、混亂,可以體會到一片悲涼清冷之感。
寄托作者情感、凝結作者心血的物象,有著深厚的時代背景、人文底蘊、傳統(tǒng)習俗的印記,這就需要我們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挖掘意象的象征意義和深刻內(nèi)涵,從而實現(xiàn)對意象的實質(zhì)化解讀和有效性分析。如曹植的《白馬篇》:“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參差??叵移谱蟮?,右發(fā)摧月支。”“良弓”“楛矢”不再是單純的作戰(zhàn)兵器,而是建功立業(yè)、報效國家的象征。
【試題鏈接】
野 歌
李 賀
鴉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銜蘆鴻。
麻衣黑肥沖北風,帶酒日晚歌田中。
男兒屈窮心不窮,枯榮不等嗔天公。
寒風又變?yōu)榇毫?,條條看即煙濛濛。
詩歌的首聯(lián)用了“弓”“箭”兩個意象,乍一看像是在表現(xiàn)一個人的射箭技藝高超,實際上是指對建功立業(yè)、實現(xiàn)宏偉抱負的渴望。
作為中國古典文學的源頭之一,《離騷》以“香草美人”的傳統(tǒng)表達心跡,這一意象也蘊含著一定的社會意義。除去本身特征及象征意義外,意象還具有深廣的社會內(nèi)涵,有著一個時代的記憶和標志。如白居易的《羸駿》“驊騮失其主,羸餓無人牧”,用寶馬失去主人、寶馬饑餓無人喂養(yǎng)來暗指作者有才華卻得不到重用,有能力卻沒有可施展的空間。
【試題鏈接】
夢尋梅
方 岳
野徑深藏隱者家,岸沙分路帶溪斜。
馬蹄殘雪六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
黃葉擁籬埋藥草,青燈煨芋話桑麻。
一生煙雨蓬茅底,不夢金貂侍玉華。
“煙雨蓬茅”是隱者生活的象征,“金貂”“玉華”分別是漢代的宮飾和唐代的宮殿名,象征功名富貴,“野徑”表現(xiàn)遠離政治中心,“黃葉”“青燈”“藥草”“桑麻”表示悠閑、自得其樂的生活,本詩表現(xiàn)了作者寧愿終生隱居鄉(xiāng)間,與梅花為伴,也不愿意追求功名利祿、榮華富貴的志趣,展現(xiàn)作者志趣高雅、品性高潔的德行修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