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長工作室是校長自主發(fā)展、協(xié)同發(fā)展的平臺,也是一個研究平臺。建立名校長工作室是各地提升區(qū)域教育質量、推進基礎教育現(xiàn)代化、辦好家門口的好學校的重要舉措。
池軍華在我刊2019年第12 期(下半月)《建設多元課程,提升辦學品質——談發(fā)揮專家型校長工作室引領示范作用的有效策略》一文中認為,專家型校長工作室的影響有:
省專家型校長工作室成員組建的是一個學習型、研究型、實踐型組織。通過學習教育經典作品、熱點課題研究、課程建設實踐等環(huán)節(jié),工作室成員的專業(yè)素養(yǎng)獲得了極大提升。良好的學習習慣、研究習慣將伴隨著工作室成員在專業(yè)成長道路上行穩(wěn)致遠。在工作室建設期間,工作室6位成員在省市及國家級刊物上發(fā)表了12 篇高質量的研究論文,為各類培訓作專題報告20余場次,參與聽課數近5000人。
本工作室在開展各類活動中,基于提升成員校的辦學質量這一根本,開展了系列專題研討活動,經驗交流活動,實地考察活動。通過開展這些活動,一是彼此學習借鑒先進的辦學經驗;二是對成員校進行集體會診,查找辦學中存在的問題,研究解決策略;三是圍繞課程建設這一中心,開發(fā)建設了豐富的學校課程。工作室成員校的辦學品質因此發(fā)生了質的變化。
盤錦市大洼區(qū)唐家學校是本工作室重點幫扶的學校。之所以選擇這所學校作為幫扶對象,主要是因為這所學校是一所農村九年一貫制學校,也是盤錦市貧困學生較多的學校。學校面臨著教師教育觀念陳舊、學苗流失嚴重等問題,一度陷入辦學困境。工作室成員校選派優(yōu)秀教師進入該校開展“送教下鄉(xiāng)”活動,開設各類專題培訓。經過近一年半的努力,學校生源回流,教學質量明顯提升,多次獲得市區(qū)表彰。
葉益耿在2020 年10 月的《中小學管理》《如何建好、管好、用好“名校長工作室”》一文中談到:
如今面向教師與學校管理者的培訓種類繁多、形式多樣,參加工作室活動的學員們大多已參加過多種類型的培訓,如后備干部培訓、校長上崗培訓、骨干培訓等,很多學員聽過不少學校管理報告。那么工作室該如何定位,才能真正滿足校長學員們的學習需求,讓每一位學員都能學有所獲,是筆者在建設工作室時首先考慮的問題。
在這幾年建設和運行名校長工作室的過程中,我們不斷探索,逐漸形成了適合學員特點、滿足學員需求、解決具體問題的研修方式。
其一,將讀書和學習作為日常研修的重要方式,提高學員的基本修養(yǎng)和理論素養(yǎng)。校長要想更好地履職,必須帶頭學習、讀書、做研究,因此,工作室的研修計劃、學員專業(yè)發(fā)展計劃都將讀書和學習納入其中。一方面,我專門邀請有關專家學者和期刊編輯給學員做“校長應是讀書人”“給校長閱讀的建議”“校長如何指導教師讀書”等專題講座;另一方面,我們在工作室內定期開展“共讀一本書”活動并要求學員通過工作室微信群隨時交流讀書心得。此外,筆者還編印了“成長中的名校長——閱讀正當時”手冊,引導學員學習運用哲學思維去認識教育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教育問題,嘗試運用教育思想和教育原理去分析、處理和解決教育問題。
其二,以學校發(fā)展中的問題作為研究重點,提高學員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工作室的學員來自各縣(市),每所學校不僅所處的地域、硬件條件、辦學資源不一樣,辦學水平更不一樣。各學校發(fā)展階段不同,每所學校都會面臨或多或少的辦學困惑或難題。校長必須正視學校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只有分析并研究這些問題,并在管理實踐中切實加以改進,才能真正促進學校發(fā)展。于是,學校發(fā)展中的問題便成為工作室研究的起點。我要求每位學員都要立足本校的發(fā)展現(xiàn)狀、發(fā)展需求和發(fā)展方向,確立具體的問題,展開實踐性研究。與此同時,我還倡導學員將工作與研究結合起來,對工作中的成功、困惑進行理論解釋,并且與同伴相互交流、相互啟發(fā)。
在此基礎上,我將學員們經常碰到的、亟需解決的或者當前教育中矛盾比較突出的問題設計為工作室的研討主題,由此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尋找對策。例如:針對不同程度存在的校長職業(yè)倦怠問題,工作室專門策劃、組織了“如何破解校長職業(yè)倦怠感”的專題沙龍,引導學員直面問題、真誠對話;聚焦學員關注的“校長領導力提升”問題開展理論學習、實踐探索及沙龍研討。后續(xù)我們還圍繞這兩個主題的研究進行梳理提煉,形成了工作室的獨特經驗,分別刊登在不同刊物上。
其一,廣泛利用外部資源,讓學員的成長站在更高的平臺上。為了拓寬資源通道,我經常瀏覽有關網站,了解各種論壇和活動資訊并且與部分專家學者保持密切聯(lián)系,以便為工作室的學員創(chuàng)設多種學習交流的條件和平臺。例如:我利用本地高校資源,組織學員到溫州大學參加學術沙龍活動,聽取專家學者的報告,提升其理論水平。我還組織學員參加各種論壇活動,聽取專家和一線名校長的專題報告,參與論壇互動交流,使其拓寬視野、增長見識,如組織學員參加“中國長三角校長高峰論壇”“中國南方閱讀論壇”等,從中吸收更多教育人的智慧與成果。此外,由《溫州教育》編輯部發(fā)起成立的“校長空間”是一個校長與校長相遇、思想與思想碰撞的平臺,如今這里已經成為我們工作室學員經常光顧的地方。
其二,深入挖掘自身潛力,讓研修過程成為教學相長的生命歷程。在帶領學員研修的過程中,工作室主持人首先要發(fā)揮好自身的引領作用。筆者將自身的辦學經歷、管理經驗進行概括提煉,利用每一次開展活動的機會與學員進行分享,例如:我是怎樣走上校長崗位的、我是怎樣做研究的、我是怎樣開展特色辦學的、我是怎樣處理學校棘手問題的,等等,這其中既有成功的喜悅,也有失敗的教訓,既有相似的案例,也有理論的升華。為了做好學習分享,我每次都會提前準備、精心打磨,翻閱理論書籍,雖說每次講座分享都費時費心,但幾年下來,幾十個講座分享也是我對自己的經驗進行理性提升的過程,這也讓我深切地體會到“教是最好的學”,而這些來源于真實辦學實踐的分享也深受學員歡迎。
其三,充分發(fā)掘同伴潛能,讓真實情境成為理實相融的學習場域。每個校長自身的經歷,其實就是一本極好的教科書。因此,充分挖掘同伴資源,也是我們經常采用的方法。我們到每個學員所在的學校開展辦學診斷活動,聽取學員關于學校工作的介紹,對學員所在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進行集體診斷并提出建議。面對具體的學校場景,學員們可以從自己的辦學經驗與理念出發(fā),結合學校實際情況談看法、提建議,相互之間進行思維碰撞,形成新的思考和啟示。為了使學校診斷活動更精準,筆者還邀請專家同步診斷,以實際行動鼓勵學員將理論直接應用到辦學實踐中,走向理論與實踐的相融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