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 佳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版)》(以下簡稱《2017版課標》)中明確強調語言學習的實踐性,主張學生在語境中接觸、體驗和理解真實語言,并在此基礎上學習和運用語言。英語課程提倡采用既強調語言學習過程又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成效的語言教學途徑和方法,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創(chuàng)造在真實語境中運用語言的機會。鼓勵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體驗、實踐、參與、探究和合作等方式,發(fā)現(xiàn)語言規(guī)律,逐步掌握語言知識和技能,不斷調整情感態(tài)度,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fā)展自主學習能力。
然而現(xiàn)行的初中英語教材以話題作為單元,口語教學的內容分散在不同的教材單元,分布零散,缺乏系統(tǒng)的梳理??谡Z學習的資源較閱讀、聽力寫作而言顯得非常匱乏??谡Z教學過程中缺乏貼近學生生活、生動有趣的語言實踐活動。學生難以就英語口語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提升自主學習能力。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經(jīng)過實踐研究,形成了初中英語口語教學的規(guī)劃和設計方案。
功能意念是特定場景中語言含義的擴充,反映人的行為和思想,具有重要的交際價值。通過角色表演、情景會話等實踐活動,了解和掌握特定背景、條件、時間、場所、人際關系等語境中表達的功能和意念,意識到功能意念的文化性和交際性,增強對中外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語言表達的適切性,逐步形成主動交流的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學習英語的兩大關鍵要素是“輸入”和“輸出”。語言的輸入和輸出是外語學習中值得倡導和高度重視的一個問題。英語學習的目的就是要培養(yǎng)學習者創(chuàng)造性的、有目的的英語輸出能力。依據(jù)此目的,學習者首先應該對所學語言有一個足夠的輸入,大量地接觸目標語言,廣泛地閱讀語言材料,充分地進行真實的交際語言,通過聽覺或視覺感知語言材料,通過聽讀理解語言信息。耳濡目染,學習者就會不知不覺地將所聽到和看到的大量的語言信息存儲進大腦。在新的輸出環(huán)境中,存儲進的語言材料再經(jīng)他們大腦的處理加工,重新組織,就可以輸出,用來表達他們的思想感情。
一直以來,針對初中口語的單元整合寥寥無幾。實際上《英語》(牛津版)教材可供口語教學的語篇較多,但是缺乏有效的組合框架和清晰的線索目標,這也促使了我們對教材進行重組并根據(jù)話題整合各個單元。
根據(jù)《2017版課標》中附錄5話題項目表,結合各年級不同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和話題本身的難易度以及教材內容的分布,選取了“個人情況”“家庭,朋友與周圍的人”“居住環(huán)境”“日?;顒印薄皩W校”“飲食”作為初一到初三年級的六個單元主題。其中“個人情況”單元分為三個分主題,“個人基本信息”是作為初一的分主題,“興趣愛好”為初二的分主題,而“工作與職業(yè)的選擇”為初三的分主題。
初二在初一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兩個分主題,涉及另一個大主題“人與自然”,選取了話題項目表中的“自然”和“科普知識”,如“自然”中分主題“季節(jié)變化”和“動物特征”設定為初二,“植物特征”設定為初三。初三又在原來八個主題的基礎上增加了兩個主題:“文娛與體育”和“旅游與交通”。
單元主題從兩大類話題出發(fā),聚焦于話題的具體項目,確保主題指向對象明確,話題貼近生活且覆蓋面廣,組織框架清晰有條理,符合學情的變化,關注內容的系列性、系統(tǒng)性和梯度性。
“語篇”是供學生學習語言、體驗文化、提升思維品質、形成學習能力的素材。本研究在確定了單元主題后,對《英語》(牛津版)教材一共8冊課本材料進行了詳細、全面梳理,選擇了契合話題以及匹配年級能力要求的合適語篇,并歸納出其中適用的語言內容。如主題“科普知識”中的分主題“發(fā)明與技術”,教研組成員找到了語篇8BU4 Benjamin Franklin,9AU4 Computer Facts和 9AU4 More practice The history of the Internet,并整理出了話題關鍵語言內容,如單詞invent,develop,research以及句型It’s possible to use...,等等。
我們仔細研讀《2017版課標》中的附錄4功能意念項目表,選用適合該分主題的功能意念。結合語篇特征、口語適用度和各年級學生認知與能力水平等一系列因素,確定選擇標準。
筆者以“發(fā)明與技術”主題為例,該主題最終選用了“事物特征”“判斷和評價”和“可能與不可能”三個功能意念。功能意念的確定也為隨后的口語活動設計目標指明了方向。
將任務型教學引入初中英語聽說教學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必然要求。程曉堂指出,任務型教學具有如下特點:通過完成任務來學習語言;強調學習活動和學習材料的真實性;學習活動以表達意義為主;學生為中心,鼓勵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語言。
在口語活動的設計過程中,我們充分地運用了任務型教學法,采用了決策型任務(如調查)、解決問題型任務(如20 questions)、決策型任務(如設計一次旅行)、交換意見型任務(評論)、創(chuàng)造型任務(講故事)。如在初一個人情況主題下的興趣愛好分主題一課中,教師根據(jù)任務型教學原則,設計了本課的決策型任務——破冰游戲(Find a friend who)。這項活動以課堂調查為任務,組織學生根據(jù)任務單的提示在班級內展開調查,找到具有共同興趣愛好的同學,在調查中學生在班級內自由走動,通過問詢對方興趣愛好和表達偏愛的語言完成調查。值得一提的是本節(jié)課的任務是半開放式的,問卷的前一半問題的設計由教師完成,起到示范的作用。學生需要參考教師設計的問題設計個性化的問題,完善整張調查問卷。完成問卷調查后的匯報形式也非常多樣,學生可以選取不同的角度進行問卷的匯報,他們可以就班級總的調查情況進行匯報,可以介紹班級中和自身有相同興趣愛好的同學,可以就其中的一項調查發(fā)表意見,也可以預測自己未來最好的朋友等。這項口語活動既可以幫助學生熟練運用各種詞匯和句型結構溝通彼此的興趣愛好,又可幫助學生盡快熟悉班級同學,融入新集體,提升口語能力。
通過實踐研究,筆者認為單元視角下的初中英語口語教學設計是一種較好的語言教學途徑,對教與學有較大的促進作用。
策略是根據(jù)學習目的,主動選擇和使用的技巧和方法,有效運用策略提高學習成效,是學習能力的重要體現(xiàn)。要研究口語教學離不開研究口語教學的教學策略和學生的學習策略。
教研組仔細研讀文獻資料,結合《上海市初中英語學科教學基本要求》對學生能力要求的水平級別的劃分,梳理了初中口語教學中的常見活動,并總結了口語教學策略和學生的學習策略。
本學年我校初中英語教研組開展了基于單元主題的口語教學研究,并在此基礎上整合初中英語教材的語言知識,編纂初中英語口語教學活動配套資料。每個主題單元下屬三個分主題,并分別設計初中各年級的教學活動。每一個話題的教學內容基本包括以下組成部分:目標句型、教學目標、教學流程、學習任務單。
優(yōu)化了英語課堂教學的效率。以語言功能為抓手,依托單元整體教學設計,以學生為主體,創(chuàng)設了生動形象、貼近真實生活的口語情境,優(yōu)化了課堂教學的效率,提升了教師教學的整合能力。踐行單元視角下的初中英語口語教學,促使教師根據(jù)語言學習的漸進性、持續(xù)性特點和單元整體教學的系統(tǒng)性、遞進性、復現(xiàn)性等特點展開單元教學,提升了教師教學整合能力,加深了學習中的情感體驗。教師通過任務型教學法,設計單元視角下的口語教學,整合教材內容,確立貼近學生生活的主題,創(chuàng)設貼近學生實際的口語情境,帶動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情感體驗,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語用能力。根據(jù)不同的語言功能項目選取輸入性素材,設計輸出性活動。學生的語言知識在動態(tài)的輸入和輸出過程有機結合與提升,幫助學生提高口語能力。鑒于此,筆者認為單元視角下的初中英語口語教學既有利于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也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