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漢譯佛經中“上/中/下士”的來源

      2021-12-29 02:34:26戴麗姍
      樂山師范學院學報 2021年5期
      關鍵詞:譯經中士義素

      戴麗姍,何 亮

      (重慶師范大學 文學院,重慶 401331)

      漢譯佛經中用“上士”“中士”“下士”指稱不同程度的佛法修行者,如“若有宣說非愛似非愛非愛似愛語者,是下士;若有宣說愛似非愛語者,是中士;若有宣說愛似愛語者,是上士”(唐玄奘譯《瑜伽師地論》,CBETA,T30,no.1579,p.0643,b10-12)。

      在譯經中出現“上/中/下士”之前,中國本土文獻中已有這一形式的運用,包括西周貴族“士”階層的“三士”、春秋戰(zhàn)國按德行劃分的“三士”以及東漢道教中的“三士”。作為外來佛教文化的載體,譯經中的“三士”與中國本土的“階級”“德行”“道教”中的“三士”之間是否有關聯(lián),有何種關聯(lián)呢?本文將結合語言事實及文化現象,利用義素分析法,探究漢譯佛經中“三士”稱謂的性質及來源。

      一、譯經中的“上/中/下士”

      佛教以佛法修行者的根器和追求目標為標準,將修行者分成“三士”[1]4,“上士”為“上根之人”,“中士”為“中根之人”,“下士”為“下根之人”,其中“根器”即“能力”。①“三士”的能力差異及不同追求,即“三士”的內涵,在譯經中多有體現。②如:

      (1)親下士德劣,親中士德中,親上士德勝,故應親上士。(唐玄奘譯《本事經》,CBETA,T17,no.0765,p.0696,a29-b01)

      (2)若常依法精勤誦滿一俱胝數(梵云一俱胝,唐云一千萬),乃名下士,凈業(yè)承事供養(yǎng)佛人。若常依法誦滿二俱胝數,乃名中士,給侍承事供養(yǎng)佛人。若常依法誦滿三俱胝數,乃名上士,親侍承事供養(yǎng)佛人。(唐菩提留志譯《一字佛頂輪王經》,CBETA,T19,no.0951,p.0254,a01-03)

      (3)下士勤方便,恒求自身樂。中士求滅苦,非樂苦依故。上士恒勤求,自苦他安樂,及他苦永滅,以他為己故。(唐玄奘譯《阿毗達磨俱舍論》,CBETA,T29,no.1558,p.0064,a10-12)

      (4)復次依行差別建立三士,謂下中上。無自利行無利他行,名為下士。有自利行無利他行,有利他行無自利行,名為中士。有自利行有利他行,名為上士。(唐玄奘譯《瑜伽師地論》,CBETA,T30,no.1579,p.0642,b20-23)

      (5)如小兒為下士,未有所識,不知自他有善有惡,但泛出聲。如號號之士名中士,唯見他有善惡,而不知。廣達之士名上士,唯內自省,應作而作,不應作而不作。(唐窺基撰《瑜伽師地論略纂》,CBETA,T43,no.1829,p.0095,b18-22)

      以上五例分別從“品德”“誦讀”“侍佛”“苦樂觀”“利自他”“善惡觀”方面表現出“三士”的層級性差異?!吧鲜俊钡聞伲b讀多,親自侍佛,自苦而樂他,自利并且利他,明辨善惡,有所為有所不為;“中士”德中,誦讀數中等,站在旁邊侍佛,求滅苦,自利或者利他,識他人善惡而不自知;“下士”德劣,誦讀最少,通過凈業(yè)的方式侍佛,只求自樂,無自利也無他利,不識善惡?!吧鲜俊薄爸惺俊薄跋率俊痹诘滦泻湍芰ι铣尸F出由高到底的等級。

      此外,譯經中單獨提及各“士”時,也體現他們的特性,如“上士”:

      (6)吾聞布施上士名須大拏,洪慈濟眾虛耗其國。(吳康僧會譯《六度集經》,CBETA,T03,no.0152,p.0009,b11)

      (7)自身所作,心善解脫,慧善解脫,純一清白,名為上士。(劉宋求那跋陀羅譯《雜阿含經》,CBETA,T02,no.0099,p.0105,a20-22)

      (8)此賢勝智慧,則為上士夫。(劉宋求那跋陀羅譯《雜阿含經》,CBETA,T02,no.0099,p.0276,a16)

      以上3例表明“上士”具有明辨是非、樂善好施、聰明智慧、內心純凈等特點。

      又如“下士”:

      (9)惡業(yè)卑下士,見善猶知敬。(北涼曇無讖譯《佛所行贊》,CBETA,T04,no.0192,p.0038,c18)

      (10)我今應啖賢良勝士清凈之食,不應啖彼無良下士不凈之食。(唐玄奘譯《大寶積經·菩薩藏會》,CBETA,T11,no.0310,p.0259,b08-09)

      (11)佛告彌勒:何用問為?所以者何?志小下士不識大義,墮于憍慢,斯等長夜不得安隱。(西晉竺法護譯《佛說如幻三昧經》,CBETA,T12,no.0342,p.0153,a27-29)

      與“上士”相比,“下士”則跟一些貶義的性質相關聯(lián),如卑劣、無良、志小,屬于德行和能力最差的一類。③

      二、本土文獻中的“上/中/下士”

      探求一個稱謂的由來,下求其流固然不可或缺,而上探其源才更能說明問題。[2]154本文依照“上探其源”的理念,以譯經中“三士”出現的時間——東漢為截點,向上追溯本源。

      文獻記載的“上/中/下士”最早可追溯到周朝,當時與階級相關,春秋時期則與德行系聯(lián)。東漢末年,道教興起,“上/中/下士”又與道教掛鉤。根據“三士”使用范圍,可劃分出“階級”“德行”“道教”這三個義域,下面我們根據各“義域”出現的時間先后進行討論。

      (一)西周時期“階級”義域中的“上/中/下士”

      “士”在推行宗法分封制的西周社會是貴族最低級身份,而“上/中/下”又在“士”的內部對其進行了劃分,如《周禮·天官冢宰第一·敘官》載:“宮正:上士二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這種等級制在先秦時期一直存在,如《禮記·王制第五》云:“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庇帧睹献印とf章下》:“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p>

      從文化上看,周朝治禮,其所實行的“立子立嫡之制”“宗法及喪服之制”“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諸侯之制”“廟數之制”“同姓不婚之制”等,旨在“納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團體”[3]2?!吧?中/下士”作為宗法分封制的產物,其劃分依據自然是血緣關系。然而也正是這樣的禮制,使得各級“士”學禮尊禮,具備一定道德文化修養(yǎng)及從政能力,如《禮記·燕義第四十七》載:“國有大事,則率國子而致于大子,唯所用之。若有甲兵之事,則授之以車甲,合其卒伍,置其有司,以軍法治之,司馬弗正。凡國之政事,國子存游卒,使之修德學道,春合諸學,秋合諸射,以考其藝而進退之?!边@些貴族子弟要修德學道,培養(yǎng)輔國之能。

      將文化投射到語言上,“階級”義域中的“上/中/下士”主要具備[+層級性] [+貴族一級][+品德][+能力][+人]義素,[+貴族一級]義素是最主要的。[+層級性]由“上/中/下”體現,其他義素則集中于“士”。

      (二)春秋時期“德行”義域中的“上/中/下士”

      “德行”義域中的“上/中/下士”是根據“士”的德行進行層次劃分的?!蛾套哟呵铩绕獑柹稀分旋R景公問晏子求賢的方法,晏子答:“觀之與其游,說之與其行,君無以靡曼辯辭定其行,無以毀譽非議定其身,如此,則不為行以揚聲,不掩欲以榮君,故通則視其所舉,窮則視其所不為,富則視其所不取故。夫上士,難進而易退也;其次,易進易退也;其下,易進難退也?!薄坝^之與其游”指考察人的社交,“說之與其行”指依據人的實際行動來考察其優(yōu)劣,“不為行以揚聲,不掩欲以榮君”是批判虛偽之人,“通則視其所舉,窮則視其所不為,富則視其所不取故”則是說當一個人顯達時要觀察他舉薦的人,當一個人困頓時要觀察他不愿意做的事,當一個人貧困時觀察他不愿意索取之物。

      晏嬰所提出的考察賢士的內容都屬于德行方面,包括結善行善、不求虛名、不當偽人、有所為有所不為,且此時所求賢士不再要求是貴族。故此處的“士”是以德行劃分的,“上士”指“最賢能的人”,“中士”“下士”雖未出現,但用“其次”“其下”來指稱比“上士”次一等、再次一等的賢人。墨子也強調“上士”的德行,《墨子·非攻下》云:“今欲為仁義,求為上士,尚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國家百姓之利,故當若非攻之為說,而將不可不察者此也。”《法言》所云“上士之耳訓乎德,下士之耳順乎己”也是以德行來分“上士”“下士”的,“德”高的“上士”好聽仁德之言,“德”差的“下士”好聽奉承之言。

      “德行”義域中的“上/中/下士”凸顯[+品德][+能力]義素。在“德行”義域中“士”的[+貴族一級]義素已基本看不出。此義域中詞義的[+層級性]仍由“上/中/下”體現,“士”承載[+品德][+能力][+人]義素。

      (三)東漢“道教”義域中的“上/中/下士”

      道教以《太平經》為思想陣地,對道家思想多有借鑒。[4]《太平經》講的上士、中士、下士,其名出于老子《道德經》第41章,并且賦予新的內涵。[7]《道德經》強調:“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钡澜獭叭俊睂献铀枷氲睦^承以“善”“德”為核心,根據境界的不同劃分“士”:

      (1)上士所樂德,中士所向知,下士之所疾惡也。(《太平經·六極六竟孝順忠訣》)

      (2)今上士多樂真道善德,中士半好之,下士無狀,純無道無德,皆應大逆無道之人也。(同上)

      (3)上士求天報,中士求人報,下愚不施反求報。上善之人得天報者度也,中善之人得人報,故愛利之而仕之。下愚無功而強報,故天地人共惡而誅之。(《太平經·神人自序出書圖服色訣》)

      道教“三士”的“德善”追求與世俗“德行”域“三士”的追求有一脈相承感。在能力方面,道教同世俗德行一樣對“士”也有所要求及區(qū)分:

      (4)上士學道,輔佐帝王,當好生積功乃久長。中士學道,欲度其家,下士學道,才脫其軀。(《太平經·神通度世厄法》)

      這一“道教能力”觀念在東晉葛洪的《抱樸子》中得到繼承:

      (5)上士得道于三軍,中士得道于都市,下士得道于山林。(《抱樸子內篇·明本》)

      此外,道教也有自己獨特的教義,如追求“自然快樂”“治樂”:[7]

      (6)夫樂于道何為者也?樂乃可和合陰陽,凡事默作也,使人得道本也。故元氣樂即生大昌,自然樂則物強。(《太平經·以樂卻災法》)

      (7)上士治樂,以作無為以度世;中士治樂,乃以和樂俗人以調治;下士治樂,裁以樂人以召食。此三人者各諭意,太平氣至,聽其所為,從其具樂琴瑟,慎無禁之。(《太平經·樂怒吉兇訣》)

      “道教”義域中“上/中/下士”具備[+品德][+能力]義素以及其他道教所獨有的含義,我們將這些獨有的含義以義素[+道教宗義]呈現。[+層級性]義素由“上/中/下”承載,[+道教宗義][+品德][+能力][+人]義素由“士”承載。

      以上三個義域中的“上/中/下士”是從周朝追溯而來的本土“三士”,他們之間存在引申關系。陳詠紅指出“士”在周朝演變?yōu)樽诜ㄉ鐣馁F族階級,在春秋戰(zhàn)國之際擺脫了宗法等級的束縛,融合其他階層人員,形成身份自由的貴庶混雜的新興“士”階層,包括縱橫家、文人學士、隱士、力士、任俠之輩等。[5]我們贊同這一觀點,并認為“士”由貴族階級泛化為具有德行的人。由于“士”在定中結構“上/中/下士”中承擔除[+層級性]義素以外的其他全部義素,我們可以用“士”的引申方向比擬“上/中/下士”的引申方向,因此“階級”義域的“三士”與“德行”義域的“三士”之間存在引申關系。結合時間因素,“上/中/下士”在上述三個義域中的引申序列如下:

      階級→德行→道教

      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文化的發(fā)展,周朝時期貴族階級的“三士”褪去貴族的外衣,逐漸普通化,成為君王渴求的才德兼?zhèn)渲耍笥直坏澜探栌?,發(fā)展為興起于民間的修道之人?!叭俊痹诎l(fā)展過程中,階級性不斷減弱甚至消失,東漢佛教譯經中的“上士”“中士”“下士”就是在這樣的情形下出現的,其來源似乎有跡可循了。

      三、譯經中“上/中/下士”的性質及來源

      (一)譯經中“三士”的義素分析

      根據上文對佛教及本土各義域“三士”的分析,發(fā)現佛教“三士”的文化內涵與本土“三士”的文化內涵存在共性,比如都在辨別是非、有所為有所不為、智慧、施與等品德與能力方面提出要求。當然,佛教“三士”的個性也很鮮明,作為佛教文化的載體,在誦經、侍佛、心凈、苦樂觀等方面也有所追求。此種佛教文化融入語言中,再經過佛教僧人翻譯傳入中土,便成了譯經中的“上士、中士、下士”,其詞義應包含這些義素:[+佛教宗義][+層級性][+能力][+品德][+人],其中的[+佛教宗義]涵蓋“誦經”“侍佛”等佛教特有的文化概念。

      近世康薩仁波且云:“云何不稱為三人(數取趣,pudgāla)而稱三士,中含有廣大義。士字,在梵文為布路沙。義謂具足上中下三種功能者。因各有情中,有一類心量具足上等堪能,一類或具中等,一類或具下等,各個根器不同。此論具有三種士類皆有可入之道,故云?!盵6]6可見佛教“三士”層級性由“上/中/下”序列體現,其所反映的佛教修行者的能力和品德由“士”體現。即“士”在佛教中可以理解為“具有佛法修行能力和品德的人”,承載[+佛教宗義][+能力][+品德][+人]這四個義素,“上/中/下”體現高低強弱,承載[+層級性]義素。

      (二)從義素看佛教“三士”的本土性與外來性

      通過對“階級”“德行”“道教”“佛教”義域中“上/中/下士”的討論,我們發(fā)現定語“上/中/下”和中心語“士”之間的結合并不緊密,整個詞語的意義可由各部分意義組合而成,因此表1將各部分承載的義素分列以便比較。

      比較四個義域中“三士”所承載的義素,有共性也有個性,它們共有[+層級性][+品德][+能力][+人]這四個義素,又各自分別具有[+貴族一級] [+道教宗義] [+佛教宗義]這些區(qū)別義素,“德行”義域的“三士”相較于其他義域的“三士”沒有鮮明的區(qū)別性義素,也算是該義域的一個區(qū)別性特征?!半A級”“德行”“道教”義域的“三士”作為中國本土文化的產物,他們的共性可以看作是文化的繼承、詞義引申的基礎,而個性則體現文化的發(fā)展、詞義的拓寬。“佛教”義域的“三士”作為外來文化的承載者,與本土“三士”之間的共性意味著文化的相似性以及所用之詞的關聯(lián)性,而佛教“三士”的區(qū)別義素則表現出鮮明的外來性。

      佛教“三士”傳達的是外來的佛教文化,從語言角度來說它的詞義具有外來性,而共有義素和文化的相似性使得我們對佛教“三士”采用的語言形式的外來性產生質疑,即它不是純粹音譯或采用全新意譯形式的結果,而是借用中國本土現成的語言形式。

      (三)從詞形看佛教“三士”的本土性與外來性

      從詞形看,譯經中的“上/中/下士”與其他義域中的“三士”形式完全相同,不管是用字還是結構。那么就詞形而言,譯經中的“上/中/下士”到底是利用漢字經過純音譯的方式得來的,還是借用漢語本土形式意譯而來的呢?藏傳佛教噶舉派大德岡波巴大師指出“士”對應的梵文是“purusa”,音譯為“布路沙”,表示力量或能力之義。[7]22,[8]110梵文中用“purusa”(能力)喻指“具備能力的人”,繼而到漢譯佛經中用“士”來表示“purusa”喻指的成分?!笆俊被蛘哒f“上/中/下士”可以算是意譯的結果。

      由于譯經中的“上/中/下士”與中國本土的“上/中/下士”詞形相同,且存在文化共性,我們認為譯經中的“三士”取自于中國本土。這種意譯屬于取古有之詞表達涵蓋共性的新義的意譯方式,并不是純粹的“舊瓶裝新酒”式翻譯,對于“上/中/下士”這一語言形式而言,它的義域擴大了,義位也增加了。中古譯經從中國現有詞匯中選取的能體現文化共性的詞,于詞而言,能自然而然地適應這種與本土文化相似的佛教文化環(huán)境;于佛教文化傳播而言,由于本土人對語言形式的熟悉以及文化的相似性,佛教文化能更順利地在中國傳播。

      (四)譯經中“三士”來源

      經過義素分析及詞形探討,可以確定“佛教”義域的“三士”是源自中國本土的與佛教具有文化相似性的語言形式,那么它究竟是從哪個義域借鑒而來的呢?

      據許理和考據,翻譯佛經時采用漢語的固有術語明顯源于儒家傳統(tǒng)的總的來說很少見,一些基本術語顯而易見是來自流行較廣的道家。[9]296佛教“三士”與道教“三士”除了有共同的文化義素,在時間線上兩者也存在先后關系。譯經中的“上/中/下士”最早見于東漢后期,此時道教的專著《太平經》也才成書,但是在此之前源于道家的道教已在慢慢萌發(fā)中,東漢后期已經有太平道、五斗米道等民間道團[10]122-123,這說明,在民間,道家思想已經有一定程度的傳播。此外,就接觸率而言,傳播于民間的道教術語比受到階級性以及教育條件制約的“階級”“德行”義域的“三士”,更容易被初到中原漢語水平有限的西域僧人接觸到,且為了實現宣傳佛教教義的目的,采用與普通平民接觸的用語,會使民眾產生文化共鳴,達到較好的宣傳效果。因此,我們認為佛教的“三士”借鑒于道教,其本土性也由此可見。

      四、結語

      從義素分析、詞形分析、語源探究發(fā)現,中古譯經中的“上/中/下士”來源于道教,具有本土性與外來性相結合的特點。本土性表現為從道教借用能體現本土文化與佛經文化共性的“上/中/下士”形式,外來性則表現為其所包含的外來的佛教文化,表現到語言上,就是詞義中[+佛教宗義]義素。它是取古有之詞表達涵蓋共性的新義而意譯來的。佛教“三士”是本土“三士”適用范圍擴大的結果,如此看來,將“三士”在譯經中體現的詞義看作其引申義項也未嘗不可。將本土的“上/中/下士”所在義域的引申路徑與“佛教”義域相結合,可以得出以下引申序列:

      (上/中/下)士:階級→德行→道教→佛教。

      注釋:

      ①《佛學辭典》解釋“根器”:植物之根能生長枝干花葉,器物能容物,然所生所容,有大小、多寡之不同;修道者能力亦有高下,故以根器喻之,俗謂學道者為有根器即此義。因此,“根器”相當于“能力”。

      ②譯經用例全部出自日本大正一切經刊行會編纂的《大正新修大藏經》。

      ③譯經中單獨提及“中士”的言語并不多,此處不做過多分析。

      猜你喜歡
      譯經中士義素
      譯經用字與譯經詞語新釋
      “正生上起”與“花面沖場”——晚明清初風情喜劇中士商關系之討論
      戲曲研究(2018年4期)2018-05-20 09:38:24
      義素分析法
      《秦漢文學編年史》獻疑
      北方文學(2017年26期)2017-09-21 07:37:59
      佛教史視閾下康僧會譯經之儒學化及其意義
      中州學刊(2016年5期)2016-05-30 10:36:34
      十三味馬錢子丸中士的寧和馬錢子堿的HPLC測定
      俄語“笑”類動詞的語義成分分析
      色彩義素類型略說
      語義指向與義素結構
      外語學刊(2011年1期)2011-01-22 03:38:31
      喝光了威士忌
      軍事文摘(2009年4期)2009-06-30 01:01:02
      翼城县| 新余市| 商水县| 铜川市| 高雄县| 乐陵市| 通城县| 广元市| 昌图县| 勐海县| 宁河县| 黑龙江省| 永福县| 东阿县| 武隆县| 磴口县| 文化| 青冈县| 新野县| 汾阳市| 子洲县| 安福县| 阿瓦提县| 仪陇县| 伊川县| 云林县| 丰城市| 昭苏县| 定兴县| 原阳县| 棋牌| 珠海市| 浙江省| 平潭县| 博爱县| 望城县| 合肥市| 庆元县| 自贡市| 彭泽县| 揭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