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重構(gòu)華僑離散史:小說《七洲洋外》中南洋夢的多重書寫

      2021-12-29 14:50:38羅甜甜易永誼
      嶺南師范學院學報 2021年5期
      關(guān)鍵詞:阿貴東平南洋

      羅甜甜,易永誼

      (溫州大學 人文學院,浙江 溫州 325035)

      南洋華僑有千年的歷史。自明代以來,每當中國本土陷于政局混亂與經(jīng)濟衰落之時,東南沿海百姓往往背井離鄉(xiāng),鋌而走險,被迫出洋另謀生路,在南洋一帶的海外之地譜寫他們的苦難史、血淚史和創(chuàng)業(yè)史。尤其在晚清民國期間,華人的域外體驗就是一個飽受西方殖民主義壓迫的過程。在不同的歷史語境中,華人根據(jù)社會機制以及個體自身的謀生技能,會采取不同的移民策略來選擇、適應(yīng)不同的移民環(huán)境。單就文化方面而言,當移民所在的地區(qū)為殖民地時,華僑華人應(yīng)當采取什么樣的應(yīng)對措施,才能平衡自身的故國文化傳統(tǒng)與殖民文化、當?shù)匚幕膬?nèi)在沖突,這三者之間關(guān)系一直都是研究者值得思考的問題。移居海外的華人勢必會與多種異族文化碰撞與交流,所以對于有著域外體驗的華人作家而言,域外書寫中暗含了他們在異國他鄉(xiāng)的發(fā)現(xiàn)與思考。

      基于華語寫作的共同文化傳統(tǒng),南洋華人文學一直與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關(guān)系密切。對南洋華人文學的研究不僅可以窺見中國文化在南洋的傳播,同樣也能在社會經(jīng)濟史之外為考察南洋華僑歷史提供新的闡釋視角。整體而言,印度尼西亞在近代以來越來越成為南洋華人文學創(chuàng)作的重鎮(zhèn),黃東平就是當代印度尼西亞華人作家中取得成就較高的代表之一,著有被贊譽為“華僑史詩”的《僑歌》三部曲:《七洲洋外》《赤道線上》《烈日底下》。該三部曲以荷屬東印度殖民地一個被華僑簡稱為“坷埠”的華僑市鎮(zhèn)為故事發(fā)生地,小說敘述從20世紀20年代到60年代跨越近半個世紀的歷史長度?!镀咧扪笸狻肥撬膬S歌三部曲系列的第一部,作品中的主人公面臨著各有差別的移民生態(tài),并在此背景下追尋自己的域外夢想,而其追夢過程也為我們了解當時南洋華僑社會提供了歷史依據(jù)。正如王德威提到:“歷史小說呈現(xiàn)了一種新的似真寫實面貌。這種類型的小說講求細膩記述小說人物的內(nèi)、外在經(jīng)驗,重新表達曾歷經(jīng)該歷史事件的人物所感受到的沖擊,以達成對過往時代個人身歷其境的刻畫效果?!盵1]307因此,南洋華人文學從一個更為真實的詩學維度重構(gòu)了一段華僑的離散歷史。

      相較其他場域而言,南洋雖然與中國本土有著深刻的淵源,但我們對南洋華人文學的了解似乎從民國時期后就止步了。南洋的文學書寫堪稱中國近現(xiàn)代文學史中域外題材的一個重要開拓,具有難得的豐富性和復雜性,但學術(shù)界對其重視程度和研究投入?yún)s遠遠不夠[2]。在此基礎(chǔ)上,本文借由《七洲洋外》小說文本探討以下問題:中國文學中的南洋具體指稱何處,前人對其都進行過哪些想象或體驗?華人懷揣著怎樣的夢想前往南洋,在追夢過程中他們又是如何適應(yīng)不同的移民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移民文化?黃東平書寫不同階層華人的南洋夢背后蘊含了什么樣的寫作動機,體現(xiàn)了哪些文化意義?所以,借助“流散文學”這一概念,我們或可擺脫以某個民族國家或某種文化為本位的思維定見,在一種相對性的視角中開展研究工作[3]31。

      一、何處是“南洋”:文學中的南洋

      要談?wù)撔≌f呈現(xiàn)出的南洋夢,首先要定義南洋一詞。從歷史的維度看,南洋的具體內(nèi)涵歷來說法不一。根據(jù)許云樵的說法,南洋指的是中國南部的海洋,但由于這個定義仍舊太模糊,他又進行了補充,認為南洋所指應(yīng)該包括華僑所在的所有東南亞地區(qū)。此外,馮承鈞、李長傅也都曾對南洋定義進行過梳理,在此不作贅述。本文采納的是華人學者王賡武的觀點:“南洋(Nan yang),南方的海洋(Southern Ocean)的字匯已被更近代化的新名詞——東南亞所取代;但是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差異,在‘南洋’的字匯中所含的指示乃這個領(lǐng)域是經(jīng)由海路——南中國海而抵達的。因此,這個范圍特別關(guān)涉到東南亞沿海狹長的大陸地帶,和菲律賓及印尼的眾多島嶼的南洋華人?!盵4]1以此可見,王賡武所謂的南洋輻射范圍基本涵蓋了整個東南亞地區(qū),而將菲律賓和印尼這兩處單獨點出,也足以證明這兩個地區(qū)在南洋華人社會的重要性。

      相關(guān)地理概念的厘清有助于準確理解中國人的南洋書寫問題。中國的南洋書寫有較為深厚的歷史淵源。明代馬歡所著的《瀛涯勝覽》對15世紀初的南洋諸國都做了詳細的介紹,雖然該書的南洋書寫更側(cè)重紀實性,但其中涉及到各國風土人情時也體現(xiàn)出一定的文學色彩。清朝福建本土人陳倫炯著有《海國聞見錄》,也對南洋海島國家的現(xiàn)實情況作了說明,并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除了專門的著作之外,中國的南洋書寫也散落在明清時期的奏章密函中。在18世紀以前,“中國觀察南洋華人的立場曾過分斷章取義”[4]71,究其原因是中國人對南洋地區(qū)的陌生且不重視的態(tài)度。

      到了近現(xiàn)代,中國的南洋書寫則經(jīng)歷了一個明顯的轉(zhuǎn)變?!澳涎蟆睆淖骷易陨砩骟w驗與社會生活實踐的地理空間,上升為與國人命運息息相關(guān)的文化空間符號[2]。近現(xiàn)代以來,隨著國家衰落、百姓深陷水深火熱中,此時來到南洋的中國作家,不自覺地在他們的作品中流露出對國家和民族未來的思考,比如黃遵憲、梁啟超等人的南洋書寫。此外,“中國現(xiàn)代作家的南洋書寫反映了中國走向世界的現(xiàn)象,表達了中國現(xiàn)代作家在域外的中國欲望和反思?!盵5]2民國時期文人魏覺鐘在游記《南荒民族》中,將荷屬巴布亞的土著民族視為未開化、野蠻的民族,體現(xiàn)了他對本國文明優(yōu)越性的想象。徐志摩旅居南洋時的散文《濃得化不開》里,開篇就是“紅”“烈”“熱”“濃”這樣的字眼,給讀者展現(xiàn)的是一幅天氣、顏色等都讓人覺得濃艷逼人的南洋圖畫,主人公廉楓就在這樣曖昧的情境里自然而然地展開了自己的情欲旅程。郁達夫自詡為“放逐者”出走南洋,為抗戰(zhàn)救國奉獻自己的力量之余,由于南洋“具有得天獨厚的寫作資源”[5]2,激發(fā)了他創(chuàng)作靈感,寫出了一系列夾雜著家國愁緒的南洋游記。郁達夫?qū)δ涎笪膶W的貢獻不但是主編了《星洲日報》文藝副刊《晨星》《文藝周報》和《繁星》三種刊物,培養(yǎng)了一批華人作家,同時撰寫如《檳城三宿記》《馬六甲記游》等一系列的南洋游記作品[6]179。同樣是對南洋的文學書寫,在海外的華僑筆下則充滿著更為復雜的情感,因為他們除了應(yīng)對基本的生存困境之外,還要長期忍受在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多重困擾。南洋華僑的本地書寫大都刊載在當?shù)氐膱罂希嗍怯刹恢奈娜藙?chuàng)作而成,且藝術(shù)成就參差不齊,模仿中國本土名家作品的痕跡較為明顯。

      伴隨著近現(xiàn)代以來中國向海外移民的熱潮,南洋群島也相近被美、荷等國家殖民,《七洲洋外》的故事就發(fā)生在荷屬“東印度”大島的一個小鎮(zhèn)——坷埠?!镀咧扪笸狻芬匀A工吳阿貴、青年教師徐群以及華商李熙昌三人的南洋夢及其奮斗過程為主要情節(jié)。相較早期中國現(xiàn)代作家的南洋書寫而言,印尼華人作家黃東平筆下的南洋世界除了“椰風蕉雨”外,還交織著華人移民在異國奮斗的血與淚。這三個人物中,除了已在南洋坷埠小鎮(zhèn)定居了的李熙昌,其他兩個都是以新移民的身份來到南洋。夢想來南洋發(fā)財?shù)膮前①F、渴望振興華僑教育的徐群、堅守海外家業(yè)的李熙昌,這三人都為了各自的夢想在海外奮斗,同時,他們又處在同一個華人社會里為了華人的正當利益與不公正的行為作斗爭。整個小說并不是按照線性時間圍繞著三位主人公敘述,而是讓當下現(xiàn)實與過去歷史交叉??坍嬤@三位典型的南洋華人形象的基礎(chǔ)上,小說不停地對新出場的人物故事進行補充,連帶出整個坷埠的華僑社會,并以坷埠這個南洋小鎮(zhèn)為個例,展現(xiàn)出作為移居印尼的華文文學作家對整個南洋華僑的觀察和看法,豐富了來南洋追夢的華僑社會共同體這一群像。除了體現(xiàn)出作者黃東平對南洋華人及其南洋夢的思考外,《七洲洋外》描繪的華人社會也提供了新的了解海外華人世界的途徑。

      二、吳阿貴的南洋夢:發(fā)財無望

      歷史上南洋華僑的來源主要有“海盜”“會黨(天地會)”與“豬仔(契約苦力)”[7]1等三種南遷群體。但是,黃東平的小說雖然仍然有涉及到會黨和豬仔的描述,但近代南洋華僑的主流角色不是他們,而是流亡農(nóng)民吳阿貴、新文化知識分子徐群、小商業(yè)資本家李熙昌。吳阿貴是一位破產(chǎn)而下南洋謀生的農(nóng)民。所以,他只是眾多南下尋找生存之路的華人之一。他的南洋夢不是突發(fā)奇想得來的,而是分享了當時中國南方底層社群由來已久有關(guān)南洋的集體想象:“南洋在當時一般中國人心中具有神秘的印象:它遍布黃金,許多去南洋的中國人都發(fā)大財而衣錦還鄉(xiāng)?!盵5]86黃東平小說里另一人物李阿才就有這樣的描述:“南洋遍地黃金,出洋就是去淘金!那兒不怕寒凍,飯可以隨手抓進口里……”[8]5吳阿貴就是懷揣這個夢想前往南洋的華工代表,他和其他華工在南洋的經(jīng)歷體現(xiàn)了底層華人互助友愛、渴望改變命運的發(fā)財夢,而阿貴渴望到南洋發(fā)財后重返家鄉(xiāng),又體現(xiàn)出其南洋夢背后的唐山夢。

      吳阿貴是當時千千萬萬個農(nóng)民中,走投無路被迫下南洋謀生的一份子。阿貴本是閩南的農(nóng)民,幾代人都靠著幾口薄田生活。原本就已經(jīng)在溫飽線上掙扎的這一家人,因為阿貴父親突然病重陷入絕境中,萬般無奈之下,阿貴不得不托當?shù)氐牡乇O蜞忔?zhèn)吳老爹押田借貸。然而,他所借的錢在地保和吳老爹的克扣下所剩無幾。走投無路之下,阿貴和母親決定賣掉自己的女兒巧女獲得盤纏來送阿貴前往南洋謀生。在阿貴的家鄉(xiāng),出洋的人并不鮮見,“本村和鄰近各村‘過番’的不少。一家富有的叫做‘呂宋客’,有的又叫‘安南幫’,有的說去什么‘檳榔嶼’,有的又說住在‘山口洋’,但都說是去南洋的……本村人都是走投無路的,也有兩三家當田賣屋出洋,有的一去音訊杳然,有的過了一年半載,又突然有了消息,還寄了幾塊白花花的大洋回家來?!盵9]22在村民眼中,去南洋謀生是兇多吉少的冒險,但即便如此,他們也仍然要為了更好的生活大膽嘗試。況且,出走南洋成功致富的人帶回來的有關(guān)南洋的消息,讓想要出另謀生路的“阿貴們”心中生起了南洋夢。

      初到南洋的小鎮(zhèn)坷埠時,阿貴感到了海外華人社會的凝聚力。此刻的他仍然保持積極的態(tài)度生活,渴望自己也能像其他華商一樣,有出人頭地的機會。“而最使阿貴感到快慰的是:他覺得海外的唐人更能互相幫忙,這或許是因為大家遠離祖國的緣故吧。對于新客的關(guān)懷更使他感動,大家都說,自己也是做新客過來的,新客就指著舊客的幫助。”[9]100初到南洋,華人之間相處得十分溫馨,“因而,在吳阿貴被冷酷的遭遇冰凍了的心靈上,又漸漸地流貫著一股暖流,像冬眠醒來的小蟲,又重新探出頭來了。他希望能在海外找到新生活,至少,是沒有魏老爹和地保的生活?!盵9]100

      阿貴并不是想要在南洋積累財富而后定居,他一直夢想前往南洋賺到錢后重返唐山,他的南洋夢背后體現(xiàn)的仍舊是唐山夢。所以阿貴臨走時,同自己母親和妻子許下諾言:三年后做乞丐也要爬回去。他原本幻想靠自己在海外的勞動,賺到贖回巧女的資本,保障自己母親和妻子在唐山的生活,能夠重回唐山和家人團聚。可見阿貴的南洋夢,都是以實現(xiàn)返回唐山和親人相聚的愿望為動力。“到南洋來,第一,不要染上嫖賭、飲和抽鴉片等惡習;第二,要克勤克儉,才能取得僑眾的信任,才能有出人頭地的日子……”[9]16這些話雖然是李熙昌“福昌”的賬房先生周慎修告誡東家侄兒李少華的,但也是對所有剛到南洋的“唐山新客”的告誡。

      但阿貴的南洋尋夢之行并不順利,因為他既沒有辦法忍受對家人的相思之苦,也不想因為賺錢而做違背人格的事情。從前往海外的輪船上到李熙昌的店鋪里,阿貴目睹或聽到種種海外華人被“洋老爺”欺辱的事例,使他感受到華人在海外生存的不易,毋寧說扎根。華僑的生活并不像自己預料的那樣,只要肯踏實苦干,肯多喊別人幾聲“老爺”就能順遂,窮人在國內(nèi)被有權(quán)有勢的人欺負,在海外又被當?shù)刂趁裾吲艛D。至于他母親所幻想阿貴從南洋回來后,成為被村里人羨慕的“呂安客”,被后人夸耀,則更是無稽之談。在他來到南洋的這段時間里,他每日思念著隔在大海外的親人,后悔來南洋的決定,自責賣掉巧女的錢居然還是換來同樣悲慘的結(jié)局。即便頭家李熙昌似乎對阿貴還不錯,但阿貴心里清楚這不過是商人的虛情假意,他不屑在這樣的店鋪里學到一些違背人格、為人不齒的賺錢伎倆,更不敢奢求能夠大富大貴回到唐山。原先他還想著事情有回旋的余地,也許某天他能夠回到唐山,能夠贖回巧女,所以再濃郁的思念之情他也忍了??稍谛抡?過年)這一天,頭家李熙昌的一句“要是今后你的工作做得更好,來年新正,說不定來年我會發(fā)給你每個月兩盾半的薪金的!”[9]288這樣的話使阿貴聽完頓時“兩耳發(fā)嗡”,“要是”“來年”“說不定”都表明阿貴在南洋根本沒有賺大錢的機會,全家人為他的南洋之行所做犧牲頓時像泡影一般毫無意義。阿貴前往南洋,本想給自己和家人改變窮困潦倒的生活境遇,但最后卻只能使兩邊都陷入沉重的苦難中,他遠在萬里外的母親和妻子仍然過著饑寒交迫、朝不保夕的生活。

      可以說,自他清楚自己再也賺不到回唐山的盤纏時,他的南洋夢就破滅了。最初,阿貴帶著一身斗志前往南洋,原希望自己挨一些苦,兩三年后能夠爭口氣,返回唐山。到那時,他要找‘地頭蛇’魏老爹一雪前恥,要把祖祖輩輩傳下的地奪回來,要把女兒贖回來,和一家人團聚。正是有這些信念的支撐,他才甘愿在目睹了“福昌”店里店外的種種勾當后,仍忍氣吞聲,埋頭做事??墒碌饺缃?,實現(xiàn)南洋夢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莫說是否能夠返回唐山了,就是從海外給她們寄回一些銀元,也成為阿貴的癡人夢話!特別是頭家李熙昌在新正這天的這場“宣判”,使他更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真實處境。如今,阿貴已經(jīng)不再抱有幻想,因為他再也回不去唐山,回不到親人身邊了。

      吳阿貴是所有唐山新客過著苦難生活的典型人物。小說中不但拿他與坷埠的華僑勞動者相比,而且更牽扯出坷埠附近的卡汶加烈的橡膠園華工,以及斯達干煤礦的華工群體,甚至還有自愿脫離華僑社群,深入內(nèi)地跟當?shù)厝松钤谝黄?,娶了當?shù)嘏俗骼掀?,改信伊斯蘭教的“入番”群體[9]413。所以,小說不但借助“福昌”店鋪展現(xiàn)各色華僑人物的命運遭遇,而且通過學校師生旅行探訪當?shù)卮迓涞姆绞剑榻B殖民地華僑各種人生的悲慘歷史。

      三、徐群的南洋夢:教育啟蒙

      根據(jù)王賡武所言:“從一九二零年開始,成千成百的教師由中國入口……南洋華人年輕的一代在新學堂受教育,常常去思考自己作為中國人,和牢記對于中國的責任。”[4]181與此論斷相匹配的是,黃東平在小說也提到這個歷史潮流,即坷埠聘請中國大陸的上海大學畢業(yè)生徐群,遠赴南洋任教。徐群是小說刻畫的一個思想先進、心系華僑教育事業(yè)的知識分子。早在前往南洋的輪船上,徐群已經(jīng)體現(xiàn)出他熱愛祖國、關(guān)愛同胞的品質(zhì)。當船上的華人遇到不公正對待時,徐群總是挺身而出,維護本國人民的正當權(quán)益。和阿貴為了討生活而被迫下南洋不同,他是為了華僑教育事業(yè)自愿來到南洋的。作為當時上海畢業(yè)的高級知識分子,他本來可以在國內(nèi)有所作為,而他渴望為所在地的華僑教育發(fā)光發(fā)熱的夢想,也影響了小說中另外一個人物葉碧如的南洋夢。

      坷埠雖小,但華僑對教育看得十分重視,對老師也十分尊重。華僑中學由華僑商人資助建成,創(chuàng)辦宗旨以繼承中國文化教育為主,這都表明南洋華人在傳承中國文化方面的自覺性。華人即使身在海外,但他們?nèi)哉J同自己是中國人,在異域仍不想入鄉(xiāng)隨俗,在他國也要堅持文化尋根?!白x中國書,識中國字,有了中國文化,才能懷念、記住唐山祖國,才是一個中國人?!盵9]110所以,坷埠華僑的文化認同是通過教育實現(xiàn)的,試圖讓自己的子弟和后代永遠成為一個中國人,不被別族同化。小說中提到一個反面例子,那就是林顯臣的第三個兒子林添壽進荷文學校,接受全盤西化的教育,結(jié)果成為背離本族、依附荷蘭殖民者的丑角。

      初到坷埠時,徐群只是想著能夠盡快掌握學校的具體情況,以后更好地承擔起自己工作崗位上的職責,并沒有想到要將中華文化和先進思想傳播到華僑社會各階層。作為教師,徐群對當?shù)貙W生的教導不只限于對知識的普及,還會將國內(nèi)時政以及當?shù)厝A僑生活作為話題同學生們討論,培養(yǎng)學生對時事的洞察能力。他首先改進教學方法,減少背誦,鼓勵發(fā)言討論;其次講解時事,提出問題,講述愛國道理:“我們中國為什么弱?”“荷印政府怎樣壓迫華僑?”[9]128再次就是采用個別傾談,解答學生的各種問題。

      與懷揣著南洋夢前往巴達維亞的阿貴不同,徐群的南洋夢有一個逐步形成的過程。當?shù)厝耸中刨囘@位來自唐山的大學生,這使徐群感到要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更好的為華僑解決問題。再加上自己與葉碧如的關(guān)系正被大家誤解,徐群一直在找尋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怎樣戰(zhàn)勝阻力,贏得僑眾的信任?苦思冥想后,他終于知道了答案——深入到僑眾內(nèi)部,與僑眾打交道,只有這樣才能減少他人的誤解,避免挑釁者的阻撓。通過家訪,徐群目睹了華僑生活的艱辛不易,他開始自責自己初來坷埠時的想法“遵循著海外教育工作者的清高”,完全忽略了作為中國知識分子在華僑社會應(yīng)該承擔的重任,所以他暗下決心“華僑教育事業(yè)還是大有可為的,我有把握做好我份內(nèi)應(yīng)做的工作?!盵9]135這是徐群的南洋夢的初次形成。

      徐群追求南洋夢的途中也經(jīng)歷了許多坎坷。首先,他必須應(yīng)對學校中存在著的兩股新舊思想沖突:以徐群為代表的改革、開放、啟發(fā)式教學的新思想和以校長俞素秋為代表的死板、落后、灌輸式教學的舊思想。同時,校長只顧自己和華商的利益,徐群站在學生和家長的立場,代表著眾華僑的利益。校長在徐群來之前只知道照本宣科,以為把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一股腦教給學生便可,絲毫不考慮學生以后的人生和華僑教育的發(fā)展。初到南洋時,徐群自己動手拿行李、幫他人搬行李的行為,讓俞素秋這位已經(jīng)在當?shù)厝A僑學校從教十幾年的老校長不忍直視。在她看來,老師就應(yīng)該保持老師該有的威嚴和架子,讓學生看到自己平易近人的一面會不利于對學生的管理工作。其次,徐群還必須應(yīng)對校董魏伯皋對華僑教育事業(yè)的破壞。魏伯皋是一個自私自利、與當?shù)刂趁裾唇Y(jié)、破壞華僑社會和諧的反面人物。徐群越是受學生和僑眾愛戴,就越是引發(fā)他的不滿和嫉妒,他心里沒有半點振興華僑教育的念頭,他只是想穩(wěn)固自己在校的權(quán)力,利用迂腐古板的校長除掉徐群這枚“眼中釘”。與徐群的盡心盡力為華僑教育事業(yè)服務(wù)不同,魏伯皋想方設(shè)法地搜集徐群的“罪證”,想要讓他失去公信力,無法在僑界立足。受魏伯皋陷害,徐群被捕,但事情發(fā)展卻與魏伯皋的估計背道而馳:徐群不僅沒有因此失去僑眾的信任,反而激起了僑胞們想要團結(jié)一致救出徐群的舉動。徐群為當?shù)厝A僑教育所做的貢獻大家有目共睹,受到群眾這樣的愛戴。徐群開始努力學習閩粵方言以及華僑的生活習慣,同時也更加堅定了他渴望傳播中國文明、服務(wù)華僑社會的夢想。

      與徐群的南洋夢密切相關(guān)的是葉碧如。她是一位喪偶的女教師,最初來坷埠教書只想換個環(huán)境調(diào)試心情。對她而言,“教師”只是一份維持生計的工作,所以她規(guī)規(guī)矩矩地教書,從不跟學生有過多的交流,所以學生并沒有對她建立深厚的情誼。直到徐群的到來,讓她意識到自己在教學上的不足以及身為教師職業(yè)的分量。逐漸地,她對徐群產(chǎn)生了仰慕之心。為了推動坷埠華僑教育的發(fā)展,徐群義務(wù)開設(shè)夜校補習,幫助想要自我提升的華僑免費補習,為他們講解國內(nèi)時政,解答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因此,徐群雖只和僑胞們相處了幾個月,但他對華僑學校的付出和對僑胞們的關(guān)心,都讓他贏得了華僑社會的尊重和信任。受到這樣的氛圍感染,葉碧如深受感動,她再次鼓起勇氣,向這位正直且無私的同事靠齊,并和他一起投入到為華僑教育無私奉獻的事業(yè)中。同時,一向視校董利益至上的校長俞素秋對徐群的態(tài)度也由厭惡到尊重,一向主張不改革校制的她,竟然也鼓勵徐群的改革。被徐群的品德和志向感動后,葉碧如也投入到了徐群的事業(yè)中,并且她終于擺脫了自己過去狹隘的想法,明白自己應(yīng)該向徐群學習,身為一個海外的教育工作者,應(yīng)該有著更大的重任。她意識到自己該做的工作是如此多且緊湊、將先進的思想和祖國文化傳播給學生、全心全意地服務(wù)華僑社會是多么迫在眉睫的事情。

      在小說結(jié)尾,以徐群為代表的教師們,終于都體會到了振興華僑教育在萬里外的南洋意味著什么,那就是在異國他鄉(xiāng)建立并筑牢華人文化圈,使下一代能夠不要懷疑或否定自己的中國人身份,更不應(yīng)該因為移居海外就否認母國文明,反而應(yīng)該更好地傳承,因為只有新的一輩都能記住自己的“根”,能夠心系祖國,海外的華僑社會才會逐漸壯大,結(jié)成一心,共同在海外謀求更好的生活,成為中國海外的一股堅實力量。因此,徐群這一類的知識分子就是為這一個偉大的夢想奮斗的典型代表。小說在結(jié)尾交代華僑罷工勝利的原因時,提到中華會館采納徐群這個新人的意見,可見華僑社群最終認可徐群是一個“有學問、有見識的唐山大學生[9]548”。

      四、李熙昌的南洋夢:落地生根

      與阿貴、徐群兩類人的南洋夢不同,李熙昌并不是初到南洋,沒有初到南洋時的焦慮與迷茫。他既不夢想著回唐山,也不心系華僑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他的南洋夢就是繼續(xù)扎根在坷埠,守住已經(jīng)打拼下的家業(yè)。

      要實現(xiàn)扎根異域的南洋夢,李熙昌必須付出很大的代價,而長期海外的創(chuàng)業(yè)、守業(yè)的艱辛也使得他成為一個性格復雜的人。他雖然已經(jīng)在坷埠開了一間雜貨店,但在當時的背景下,荷蘭殖民當局對華商采取的是各種打壓政策。因此,與阿貴相比,李熙昌面臨著的困擾就不僅僅是只需要考慮自身出路,還要抵抗殖民當局的打壓、維持店鋪的運轉(zhuǎn)、保障一家老小以及眾多伙計的生活來源。在坷埠的華人社會中,華商就是追求財富的典型代表,他們講求實際利益,出資贊助華僑學校的目的絕不是為了培養(yǎng)出讀死書的腐儒,而是為了培養(yǎng)出能夠賺錢的人才,李熙昌把自己的孩子送進華僑學校,也是希望他能夠?qū)W會算數(shù)等基本技能,以更好地管理店鋪。李熙昌身上不僅有著中國商人自古以來的精明世故,也有對同樣流離在他國討生活的同胞們自發(fā)的深厚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福昌”店的頭家,李熙昌有苛刻、狡猾的一面,對店里的伙計恨不得他們24小時都在拼命工作,吩咐伙計們的差事如有差錯,絕免不了一通指斥,對顧客缺斤少兩也是常有的事。但作為華僑社會里腳踏實地發(fā)家的商人代表,李熙昌又有敢于擔當、愿意為華僑社會作貢獻的一面。他接納走頭無路的吳阿貴,為當?shù)氐娜A僑教育出錢出力。當荷蘭殖民當局一再壓榨華商時,他也主動參與到罷市運動中,與僑眾們團結(jié)一致抵抗殖民者的壓迫。如果說,阿貴是身在南洋,心在唐山;徐群是身在南洋,心在華僑教育;李熙昌則是身在南洋,心在南洋,只想在南洋的華僑社會聚集處生活。

      李熙昌想要繼續(xù)在南洋扎根,這并不意味著他想要以新的身份在別國定居,所以當阿貴和其他伙計透露出思鄉(xiāng)之情時,他也只是附和兩句。李熙昌對這些荷官也恨之入骨,對坷埠本地人也保持一定的距離。但他明白,想要在南洋落地生根,就必須入鄉(xiāng)隨俗,所以,當阿貴和少華來到坷埠市鎮(zhèn)時,李熙昌就立馬命令他們洗澡、剪頭、換衣,去除他們身上的“唐山氣”,以讓他們盡快適應(yīng)新環(huán)境。但這并不代表李熙昌把自己視為本地人,在他的生活中,還是保持著許多中國人特有的生活習慣和風俗:中國式的住宅、和氣生財?shù)慕?jīng)商之道;除夕夜吃團圓飯、餐桌座位按照尊卑排列??梢哉f,即便沒有衣錦還鄉(xiāng)的想法,李熙昌也是堅持以中國人自我定位,所以他把自己的孩子送去華僑學校受教育,而并不是當?shù)厝嘶蚱渌趁裾唛_設(shè)的學校。

      借助李熙昌的形象,小說回答了這樣一個問題:流散到南洋的華人應(yīng)該選擇何種策略應(yīng)對新環(huán)境。例如抱著發(fā)財夢去南洋淘金夢,試圖進行中華文化教育的南洋教育夢,在當時的歷史語境中都是無法實現(xiàn)的,反而是選擇融入當?shù)匚幕涎笕A人的落地生根才是當時較好的選擇。李熙昌在坷埠扎根下來靠的是勤儉持家,他算是當?shù)匾呀?jīng)闖蕩得“出人頭地”的華商代表。同樣和李熙昌一樣身份的華商林顯臣一家在南洋的發(fā)跡史卻給人更深刻的思考。

      在小說中,作者專門花筆墨插敘了林顯臣的起家經(jīng)歷,與李熙昌的故事形成鮮明的對比,充分體現(xiàn)出李熙昌在南洋追夢過程中能夠不忘初心,堅持腳踏實地的可貴。林顯臣三個兒子的不同培養(yǎng)方式,正顯示出南洋的華僑對自我身份的懷疑,進而也是對母國文明的不自信。長子林添福的生活和教育方針是完完全全按照“故國文明”看齊的?!霸谀悄甏?,那些久離故國的華僑,尤其是那些富有的,完全不懂古國文字和語言的僑生,像林顯臣這種做法的并不少。因為遠離使他們對故國的一切都向往,對故國的文明尤其引以為驕傲。于是,林顯臣不但聘來蕭子卿老秀才教添福送回唐山造就……然而,顯臣的教育方針顯然失敗了,添福除了滿口之乎者也、搖頭擺腦之外,不但不能做官,連繼承他的業(yè)務(wù)也不能夠。”[9]346著名南洋學者王賡武提到:“南洋華人,那些決定移植在非彼即此的歐人殖民地政府之下的,開始吸收基本的歐人文物,是最先試圖改變過時的中國文化的方式?!盵4]123但一味地拋棄本國文明,崇洋媚外一定會和預期效果背道而馳,添壽就是這樣的教育觀念下的悲劇代表。添壽在其母親的決定下,決定全盤接受荷蘭文化。添壽(兩種文明的沖突)接受荷式教育的結(jié)果就是對華僑的鄙視,對中華文化的唾棄,對親人朋友的冷嘲熱諷,將西方文明視為更高等文明,轉(zhuǎn)而對中華文明不屑一顧。添壽最后一事無成的結(jié)局表明作者并不贊同新一代華僑的教育方式。商人花心思讓自己的孩子接受不同的教育歸根結(jié)底仍舊是想他們有能力在這樣的社會里扎根,謀求財富,可林顯臣的教育方式顯然偏離了他的目的。這也說明,對扎根異域的華人而言,當面臨幾種不同的文化沖突時,既不可以全盤吸收,以本國文明優(yōu)越性的眼光與他國文明交流;也不可妄自菲薄,將本國文化視為下等。最應(yīng)該采取的態(tài)度,還是像李熙昌一樣,保持清醒的身份界定,既要隨遇而安,也不能忘記自己或者父輩的文化土壤,只有這樣,在南洋落地生根的夢想才有實現(xiàn)的可能。

      五、黃東平的南洋夢:華僑歷史的“記賬員”

      黃東平以長篇《僑歌》三部曲重構(gòu)南洋華僑的離散歷史,也在講述自己作為華僑欲以小說書寫南洋歷史的南洋夢。他曾自稱“我為了‘華僑(華人)社會’而寫作。我生為華僑,生活在南洋這‘華僑社會’,目睹這‘社會’的許多人物,各式生活。他們多少世代的種種苦甘,竟?jié)u漸被時間所淹沒,勢將再也不著一點痕跡了?!盵10]9南洋華僑歷史的獨特價值,“這生活絕不同于自己國度的生活,它是被迫流亡的人們的生活,是在別族中間靠自力求生的生活,是在殖民者壓迫屠戮下的生活……”[10]182他這種為南洋華僑華人“請命”,為華僑華人“畫像”“立傳”的創(chuàng)作動機[11],更表現(xiàn)為文學創(chuàng)作體現(xiàn)作家個人生命的價值彰顯,表達對故國政治的真實見解,以文藝推動社會的進步。

      但是,黃東平的文學理想與他的現(xiàn)實境遇是有差距的。在南洋華僑社會中,黃東平子承父業(yè),大半生在做賬房先生,這個角色本身就是一種獨特的社會文化承載者。小說《七洲洋外》就有這樣一位被稱為“才副伯”的賬房先生,“這位‘才副伯’周慎修看上去有六十歲了。他從呆坐中給驚動了,連忙打從圓框老花眼鏡上邊盯著來人?!盵9]3從他以長者的口吻告誡李少華,可以看出賬房先生對南洋華僑的歷史的深度觀察與精辟總結(jié)。“才副伯以老年人的慈愛,有空就給他和少華慢條斯理地講述一些華僑做人的老道理……并且舉出許多實事實例……給他們描述各地的華僑的生活情況,等等?!盵8]101這樣一個人物角色往往在小說中是容易被讀者所忽略的,但是他卻是黃東平在小說中的潛在敘述者,他掌握著南洋華僑的歷史事實。

      同時,周慎修是一向卑下自居,自覺一生當賬房,并沒有什么社會地位。但是,小說又清楚地借助其他人物之口講述了周慎修的歷史:“聽說,早年,全埠閑人在海南咖啡店評比坷埠幾間大店鋪的才副的‘文墨’,全說慎修伯最高。”[9]95與此類似的敘述有黃東平的自述平生:“若至不知圖利,又想玩弄筆墨的人,在他們好些人看來,不視為癡呆,也目為怪人的?!盵10]181所以,在逐利為主流的華僑社會中,黃東平無疑成為一個華僑離散社群的邊緣人,但同時他也是文化書寫的掌握者,有機會傾聽周遭華僑的故事,有能力記錄過往與親歷的歷史事件?!坝捎谖乙蚕矚g看文藝書,且酷愛魯迅的著作,便也偷偷學寫雜文,并且試寄給報刊?!盵10]179可見,母國現(xiàn)代文學傳統(tǒng)的代表作家對黃東平的影響,使得他具備明確的創(chuàng)作認知。

      黃東平的小說具有強烈的歷史意識,所以他的小說寫作準備工作跟一個歷史編撰者并無二致。溫雄飛在《南洋華僑通史》中言明其綱領(lǐng)志趣時提到:“史家天職,在于網(wǎng)絡(luò)史料,條分縷解,分析而研究之,綜合而比較之,沿流溯源,窮本竟末,以探求因果之所在?!盵7]1黃東平也是首先要準備南洋華僑的各種資料,不但從記憶里搜尋,從日常生活里觀察,向老一輩華僑探詢,而且還搜集有關(guān)的書籍,和剪存報刊上的資料。其次,他在收集資料的同時,也確定《七洋洲外》這部小說的寫法,一是選擇典型人物,二是分角色承擔,三是根據(jù)時代擬分四部小說,第一部寫荷印時期,第二部寫日軍占領(lǐng)和獨立運動時期,第三部寫中國解放前后和華僑的愛國表現(xiàn),第四部寫新中國跟僑居國關(guān)系密切時期[10]183。但是,實際上黃東平僅撰成并出版三部小說《七洲洋外》《赤道線上》與《烈日底下》,內(nèi)容都是反映荷印年代的華人生活。

      他在小說寫作過程中重視歷史的真實,而輕視小說的虛構(gòu)技巧。他雖然無法完成原來的寫作規(guī)劃,但是對小說寫作的歷史嚴謹態(tài)度,無疑跟他長期在現(xiàn)實生活中所從事的工作密切相關(guān),他是一個“在原住地只有人知道是個半生當記賬員的人”[10]14。所以,在作家的自我評價方面,黃東平自認為自己“作為一個沒錢沒勢的小人物,只能生活在生活的最底層,則加在自己身上的層層重壓,又有多少份量!”[10]10很顯然,從個人價值來說文學創(chuàng)作是一種生命的升華,超越現(xiàn)實世俗的卑微身份限制。即便生活在華僑社會底層,他卻一方面宣稱不想成為娛樂閑人的文藝小丑,也不想成為人云亦云的盲從之徒,不想成為粉飾太平的幫閑文人,更不想成為名利雙收的“作家”[10]11。很明顯,他在故意淡化自己文學創(chuàng)作者的身份認同,同時也故意貶低自己文學技巧的價值,“至于小說做法、派別師承等等,我一概不知,一概不懂,也一概不管,隨它去也?!盵10]10也就是說,他放棄在通常意義上的小說作為虛構(gòu)藝術(shù)應(yīng)該有的追求,而更加重視小說內(nèi)容的歷史典型意義與真實價值。因此,黃東平雖然從事小說創(chuàng)作,但他并不期待成為文學家,而是想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站在歷史正確陣營的歷史撰寫者。

      甚至,黃東平以歷史價值作為評判自己文學創(chuàng)作的標尺。他曾自我剖析:“歷史,是每個人活動的價值的最后考驗者和宣判者。因此,在每一動筆之時,我將盡可能遙望歷史,并且一再提醒自己:我有沒有背離歷史的要求,走上錯誤的方向,使自己墜入歷史的深淵?則這之后,待到我走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之時,我希望,我在歷史神圣的祭壇上,自我破腔掏心,披肝瀝膽,將我一生的滿腔心血呈獻給歷史?!盵10]11這種強烈的歷史使命勢必深刻影響黃東平的南洋書寫成為記錄南洋華僑社會的歷史小說。

      關(guān)于《七洲洋外》這部小說的文學與歷史的貢獻,有學者盛贊道:“作者對華僑經(jīng)濟、教育、社會風貌及荷蘭殖民統(tǒng)治的翔實描述,使得這部華僑題材的佳作,不僅具有文學方面的價值,而且對東南亞的華僑史、殖民史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12]所以,黃東平小說的意義就在于他以現(xiàn)實主義的小說筆法,嚴謹?shù)赜涗浵滤赖娜A僑辛酸史、抗爭史和創(chuàng)業(yè)史。

      六、總結(jié):離散文學與華僑歷史的契合

      黃東平《七洲洋外》里展現(xiàn)出的家國懷念、身份認同、邊緣人體驗、多元文化碰撞使小說充滿離散特征,因此作者對華人南洋夢的書寫可以視為一種背井離鄉(xiāng)的離散書寫,而這種離散書寫的內(nèi)在動力是海外華人在文學和情感上向母國的回歸。黃東平自己也說“我的從事華文文學學習是受到故國文學的影響,尤其是故國當年的左翼文學,特別是魯迅的影響,除此,我就找不到這項活動的根源?!盵10]22可以說,黃東平的《七洲洋外》就是對20世紀20、30年代中國現(xiàn)代文學在海外的遙遠回響,對于研究整個的現(xiàn)代華語文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為“對文學研究者而言,世界華文文學是一種嶄新的文化視野。將學術(shù)視野擴展于中國大陸之外,我們能看到很多以前在文學史上看不到的東西。”[13]

      黃東平塑造的不同階層華人的故事無疑可看作為南洋華人的小傳,而他筆下建構(gòu)的華人離散史、奮斗史正是由這一個個小傳構(gòu)成。不論是為了實現(xiàn)教育夢來南洋的徐群,還是為了尋找丈夫飄洋過海來到南洋的鳳仙姐,這些懷揣各自愿望的華人在海外的辛酸艱險,如若沒有記錄,大概我們還是會把南洋想象成“淘金地”,把出洋華僑想象成財富的代表?!镀咧扪笸狻啡N社會階層的人不同的南洋夢,為我們還原了處在動蕩變化下的20世紀初的華人在南洋謀生的艱難。不論是渴望重返家園的吳阿貴、振興華僑教育的徐群,或守住海外家業(yè)的李熙昌,在他國殖民地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總是不容易,南洋的椰風蕉雨同樣交織著華人在海外的辛酸血淚。于是,吳阿貴對返鄉(xiāng)不再抱有幻想,徐群振興華僑教育的道路荊棘密布,李熙昌在殖民當局的威懾下小心翼翼,黃東平正是借由這些人在南洋的遭遇及其對維護華人社會的自覺相聯(lián)系,揭示了海外華人同其背后的祖國之間的互動關(guān)系,只有身后的祖國強大,海外華人才在異域保持民族自豪感,堅持文化自信。黃東平的華人小說作為現(xiàn)代華語文學流散的一支,也為我們考察南洋華人社會的特點提供了新的角度。

      最后,《七洲洋外》南洋夢的書寫還體現(xiàn)了海外華人同其背后祖國的關(guān)系。在《大石底下的野草》中,黃東平把華僑比作生長在大石底下的“野草”,并認為“勁草要在暴風雨中才能顯出那‘勁’來,這就需要有木本——不管是自身的或有著國家作后盾的支撐,華僑就正缺乏這木本和后盾怎辦?‘勁’,拗得太過,總是寧折勿彎的,那結(jié)果,或抗擋得過,或被摧毀。可野草卻沒有條件采用這策略?!盵10]3阿貴的“淘金夢”以失敗收場,徐群的教育夢也在殖民當局以及別有用心的華人干涉下舉步維艱,李熙昌在坷埠開的雜貨鋪三番兩次面臨倒閉的風險,這幾類華人夢想破滅的慘痛教訓都說明一個無可厚非的事實:當中國仍處于半殖民半封建的弱國狀態(tài)時,華人在海外也必然會覺得無所依靠,在這樣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夢是完全不切實際的,因為整個祖國獨立復興的夢和個體華人的夢是不可分割的,只有背后的祖國強大起來,海外的華人才有昂首挺胸追夢的信心和勝算。正如郁達夫的《沉淪》里,主人公在自殺之前才要大呼“祖國呀祖國!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來,強起來吧!你還有許多兒女在那里受苦呢!”[14]37,而黃東平也借用《七洲洋外》刻畫的華人社群再到國家社群,向我們展現(xiàn)了同樣一個血的教訓。

      猜你喜歡
      阿貴東平南洋
      紐約“東村”的南洋菜
      中老年保健(2022年7期)2022-09-20 01:07:16
      老同學
      南洋愛國華僑三領(lǐng)袖的赤子情
      華人時刊(2021年13期)2021-11-27 09:18:54
      一瓶醋打了五十年
      一瓶醋打了五十年
      故事林(2019年3期)2019-02-22 02:29:12
      《你再撞一下》等6篇
      故事會(2009年11期)2018-09-03 00:00:00
      Semi-supervised learning based probabilistic latent semantic analysis for automatic image annotation①
      Semantic image annotation based on GMM and random walk model①
      民國南洋華僑文獻出版熱及“南洋”觀辨析
      Exploiting PLSA model and conditional random field for refining image annotation*
      隆德县| 肇东市| 攀枝花市| 毕节市| 青冈县| 青河县| 马鞍山市| 紫云| 泰兴市| 巴南区| 南澳县| 米脂县| 巩义市| 高阳县| 滨海县| 绥中县| 东兴市| 米泉市| 商河县| 巫山县| 翁牛特旗| 都安| 贺州市| 佛坪县| 阜康市| 镇安县| 开阳县| 阿图什市| 小金县| 陇西县| 长兴县| 富顺县| 凤城市| 宁强县| 城固县| 慈利县| 九龙县| 龙州县| 延边| 江安县| 石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