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無條件援助”:租借與戰(zhàn)時美蘇經濟關系
      ——關于美蘇冷戰(zhàn)起源的經濟因素(討論之三)

      2021-12-30 12:02:35沈志華
      關鍵詞:羅斯福援助蘇聯(lián)

      沈志華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美國對盟國實行的租借(lend lease)援助政策,無論在軍事史還是經濟史中,都是一個很奇特的現(xiàn)象。“絕后”不敢說,但肯定是“空前”的。租借既不同于無償援助,也不同于有償租賃,而是介乎于兩者之間的一種戰(zhàn)時經濟政策。這種政策體現(xiàn)了戰(zhàn)時盟國之間政治合作的精神,在很大程度上也成為戰(zhàn)時盟國經濟關系的表現(xiàn)形式。因此,這是一個很值得討論的歷史話題,尤其是對蘇聯(lián)這個在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方面都與美國異質的國家的租借援助問題。

      受到國際政治和國際關系變遷的影響,幾十年來,關于美國對蘇租借的研究狀況和評價有很大變化。直到冷戰(zhàn)結束前,對這一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國,重點在于對美國政策的歷史描述和評價。①這方面的論著很多,其中主要討論盟國對蘇聯(lián)租借援助的論著有:Raymond H.Dawson,The Decision to Aid Russia,1941:Foreign Policy and Domestic Politics,Chapel Hill: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59;R.Н.Jones,The Roads to Russia:United States Lend Lease to the Soviet Union,Norman:Oklahoma University Press,1969;George Herring,Aid to Russia,1941-1946:Strategy,Diplomacy,and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3;Leon Martel,Lend Lease,Loans,and the Coming of the Cold War:A Study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Foreign Policy,Boulder:Westview Press,1979;Roger Munting,Lend Lease and the Soviet War Effort,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istory,Vol.19,No.3,July 1984,pp.495-510;H.Van Tuyll,F(xiàn)eeding the Bear:American Aid to the Soviet Union,1941-1945,New York:Greenwood Press,1989??傮w來看,美國學者大都認為租借援助對蘇聯(lián)的反法西斯戰(zhàn)爭發(fā)揮了重大作用,有人甚至認為是“決定性因素”。①ПоздееваЛ.В.Ленд лиздляСССР:дискуссияпродолжается//РжешевскийO.A.Втораямироваявойна:Актуальныепроблемы,Москва:Наука,1995,с.327.不過評價有所不同,有人批評羅斯福為蘇聯(lián)提供“無條件援助”的“特殊地位”,是一種“姑息”方針,為蘇聯(lián)的戰(zhàn)后擴張和在東歐確立統(tǒng)治創(chuàng)造了條件;也有人認為美國對蘇租借政策保證了戰(zhàn)時大國合作,而戰(zhàn)爭后期美國因東歐等政治因素調整經濟政策則激起了蘇聯(lián)的反抗。②George Herring,Aid to Russia,1941-1946:Strategy,Diplomacy,and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pp.xv-xviii,278-279.在此期間,美國和西方學術研究的主要障礙是缺乏蘇聯(lián)的檔案、資料和數(shù)據(jù)。因此,很難就租借政策對蘇聯(lián)發(fā)揮的實際作用、蘇聯(lián)對這一政策的反應以及美蘇經濟關系變化的過程進行深入討論。③Albert L.Weeks,Russia s Life Saver:Lend Lease Aid to the U.S.S.R.in World War II,Lanham:Lexington Books,2004,p.ix;Alexander Hill,British Lend Lease Aid and the Soviet War Effort,June 1941-June 1942,The Journal of Military History,No.71,July 2007,pp.775-777.到冷戰(zhàn)結束前,美國在這方面的研究熱潮已經退去。④冷戰(zhàn)結束后美國對戰(zhàn)時援助蘇聯(lián)問題的研究著作不多見,比較重要的是前引Albert L.Weeks的專著。

      對租借歷史的看法和研究在蘇聯(lián)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戰(zhàn)爭結束后,特別是冷戰(zhàn)開啟時,美國戰(zhàn)時的租借援助被蘇聯(lián)官方和學界貶得一錢不值:不僅數(shù)量極少(不到蘇聯(lián)工業(yè)生產總值的4%),而且質量也差——遠不及蘇聯(lián)自己生產的武器。在蘇聯(lián)人看來,租借非但不是如美國國務卿斯退丁紐斯(E.R.Stettinius)的書名所說——“勝利的武器”,反而是美帝國主義榨取財富的“多頭武器”和階級敵人的“陰謀手段”。⑤R.Н.Jones,The Roads to Russia:United States Lend Lease to the Soviet Union,p.vii-viii;George Herring,Aid to Russia,1941-1946:Strategy,Diplomacy,and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p.xv;Roger Munting,Lend Lease and the Soviet War Effort,pp.495-496.赫魯曉夫解凍時期,雖然蘇聯(lián)一些政界人物——如朱可夫(G.K.Zhukov)元帥和學者承認美國租借援助為取得戰(zhàn)爭勝利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專門研究租借問題的學術論著基本沒有。此后直到解體前,蘇聯(lián)二戰(zhàn)史研究著作中對美國的租借援助大體上是輕描淡寫,一帶而過。一般的看法是,盟國提供的物資“非常有限”,紅軍是靠“國產武器打敗了法西斯德國”。⑥Antony C.Sutton,Western Technology and Soviet Economic Development,1945-1965,Stanford:Hoover Institution Press,1973,p.13;ПоздееваЛ.В.Ленд лиздляСССР:дискуссияпродолжается,с.325;H.Van Tuyll,F(xiàn)eeding the Bear:American Aid to the Soviet Union,1941-1945,pp.34-41;СоколовБ.В.Тайны второймировой,Москва:Вече,2001,с.198-199;Alexander Hill,British Lend Lease Aid and the Soviet War Effort,June 1941-June 1942,pp.774-775.冷戰(zhàn)結束后,在俄羅斯掀起了一個研究戰(zhàn)時租借歷史的高潮,有大量論文和專著在利用俄羅斯檔案文獻的基礎上問世。⑦主要的論文有:ОрловА.С.,КожановВ.П.Ленд лиз:взглядчерезполвека//Новаяиновейшаяистория,1994,No.3,с.176-194;СупрунМ.Н.ПродовольственныепоставкивСССРполенд лизувгоды Второй мировойвойны//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история,1996,No.3,с.46-54;ПаперноА.Х.Оленд лизеитихоокеанской транспортнойэпопее//Отечесвеннаяистория,1997,No.2,с.107-127;СоколовВ.В.Ленд лизвгодывторой мировойвойны//Новаяиновейшаяистория,2010,No.6,с.3-17;КомарковА.Ю.Военно морскойленд лиздляСССРвгодыВеликой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войны//Российскаяистория,2015,No.4,с.123-136。主要的專著有:СупрунМ.Н.Ленд лизисеверныеконвои,1941-1945,Москва:АндреевскийФлаг,1996;Паперно А.Х.Ленд лиз:Тихийокеан,Москва:ТЕРРА Книжныйклуб,1998;БутенинаН.Ленд лиз:Сделкавека,Москва:ГУ ВШЭ,2004;БыстроваИ.В.Ленд лиздляСССР:экономика,техника,люди(1941-1945),Москва:Кучковополе,2019。2000年在莫斯科全文翻譯和出版了曾任美國租借工作負責人斯退丁紐斯1944年的《勝利的武器》一書,⑧Загадкиленд лиза:СтеттиниусЭ.Ленд лиза—оружиепобеда,Москва:Вече,2000;E.R.Stettinius Jr.,Lend Lease:Weapon for Victory,New York:Macmillan,Со.,1944.美國學者瓊斯1969年的專著《通向俄國之路:美國對蘇聯(lián)的租借》于2015年在俄羅斯出版俄譯本,①R.Н.Jones,The Roads to Russia:United States Lend Lease to the Soviet Union;ДжонсР.Х.Ленд лиз.Дорогив Россию,ВоенныепоставкиСШАдляСССРвоВтороймировойвойне,Москва:Центрполиграф,2015.這就足以說明俄羅斯社會和歷史學界對租借援助問題的興趣和重視。俄羅斯學者努力通過新的史料,披露租借歷史的真相。多數(shù)學者承認租借援助在蘇聯(lián)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而爭論的焦點在于租借援助對于盟國取得戰(zhàn)爭勝利是否具有“決定性意義”。②МамяченковВ.Н.Ленд лизвцифрах:поводы кразмышлению//ПостниковС.П.(сост.)Духовностьи нравственностьнаУралевпрошломинастоящем:тезисыдокладовисообщений,Екатеринбург:ИИиАУрО РАН,2004,с.302;Albert L.Weeks,Russia s Life Saver:Lend Lease Aid to the U.S.S.R.in World War II,pp.x,7-8;Alexander Hill,British Lend Lease Aid and the Soviet War Effort,June 1941-June 1942,p.776.

      中國學者對二戰(zhàn)時期租借歷史的研究晚于美國、早于俄國,但只聚焦于美國對英國尤其是對中國的租借援助,而對蘇租借問題一直無人問津,直到近年才出現(xiàn)了幾篇文章,且都不夠深入。③就筆者所見,有一篇文章涉及對蘇糧食援助,見徐振偉、田釗:《二戰(zhàn)期間蘇聯(lián)的糧食供應及盟國對蘇的糧食援助》,《安徽史學》2014年第3期;還有一篇短文討論對蘇租借的北太平洋運輸航線問題,見劉佳楠:《二戰(zhàn)期間美國對蘇實施租借法案之北太平洋航線研究》,《西伯利亞研究》2015年第4期。2020年才有一篇比較簡要介紹對蘇租借援助的文章,參見李牧晨:《二戰(zhàn)期間西方盟國對蘇聯(lián)的租借援助》,《軍事歷史》2020年第3期。

      本文加入對這一問題的討論,首先是充分利用美蘇雙方的檔案文獻,重新梳理美國對蘇租借援助的歷史過程,并確認這一政策在二戰(zhàn)中的歷史地位,但更重要的是,要說明美國實施租借政策的目的及復雜背景,蘇聯(lián)應對和利用租借政策的各種考慮,以租借形式表現(xiàn)的美蘇戰(zhàn)時經濟貿易關系及其走向,美國后期租借援助狀況及蘇聯(lián)的反應為戰(zhàn)后美蘇經濟關系奠定了怎樣的基礎。

      一、戰(zhàn)前美蘇經濟關系與租借政策的緣起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的美蘇經濟關系復雜而多變,再加上美國內部政見不同、商界與政界的不同訴求和國際形勢的瞬息變化,美蘇政治(外交)關系與經濟(貿易)關系往往不是同步發(fā)展的。

      布爾什維克奪取俄國政權后,美俄兩國便處于敵對狀態(tài)。威爾遜(T.W.Wilson)政府不僅拒絕承認蘇俄,而且支持和援助白俄政權,并與日本共同出兵西伯利亞,還對蘇俄政權實行貿易禁運。1921年列寧提出“新經濟政策”,特別是在工業(yè)方面實行“租讓制”后,美俄經濟關系開始解凍,雙方貿易額迅速增長,美國私人企業(yè)積極在蘇俄投資。到30年代初,美國對蘇聯(lián)的出口貿易額超過1億美元,比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增長了2倍。④Philip J.Funigiello,American Soviet Trade in the Cold War,Chapel Hill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88,p.2.按照蘇聯(lián)的統(tǒng)計,來自美國的進口額1930年達到最高點——2.073億盧布。見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綜合統(tǒng)計研究室編:《蘇聯(lián)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歷史統(tǒng)計集(1800—1982年)》,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31頁。同時,大批西方工業(yè)設備和工程師涌入蘇聯(lián)。許多大型企業(yè),如烏拉爾聯(lián)合電機廠、哈爾科夫電機廠和馬格尼托哥爾斯克鋼鐵廠,都是美國同類企業(yè)的翻版。就輸入的工業(yè)設備數(shù)量而言,美國在德國之后居第二位。在重工業(yè)部門工作的6 800名外國專家中,美國人約有1 700名。美國專家和工程師在蘇聯(lián)的計劃經濟中無處不在,以至于他們辦起了自己的僑報《莫斯科新聞》(MoscowNews)。應該承認西方經濟學家的判斷:西方設計和援建的大型工業(yè)企業(yè)在蘇聯(lián)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發(fā)揮了重要作用。⑤Antony C.Sutton,Western Technology and Soviet Economic Development,1930-1945,Stanford:Hoover Institution Press,1971,pp.343-345,11;Sean McMeekin,Stalin s War:A New History of World War II,New York:Hachette Book Group,Inc.,2021,ch.2,par.14.

      在這樣的背景以及美國經歷了經濟大蕭條的情況下,新當選的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力排眾議,于1933年11月決定承認蘇聯(lián)。①有學者認為,美蘇建交“基本上就是羅斯福個人外交的結果”。見劉緒貽、李存訓:《美國通史》第5卷《富蘭克林·羅斯福時代(1929—1945)》,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50頁。然而,隨著美蘇債務問題談判破裂,加上蘇聯(lián)拋棄“新經濟政策”后國內環(huán)境的改變,美蘇經濟關系明顯下滑。②關于美蘇債務談判及其對雙邊關系影響的俄國檔案文獻,參見АрхивВнешнейПолитикиРоссийскойФедерации(АВПРФ),ф.13-a,оп.2,п.6,д.62,л.45-56//СевостьяновГ.Н.(под.ред.)Советско американ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1939-1945,Москва:МФД,2004,с.86-93。美國對蘇聯(lián)的出口額急劇下降,其占美國出口總額的比例,從1931年的最高點4.24%跌落到1933年的0.53%,截至1937年都未達到2%。③約翰·加迪斯:《長和平:冷戰(zhàn)史考察》,潘亞玲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9頁注40。據(jù)蘇聯(lián)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蘇聯(lián)從美國的進口額1933年達到最低點(1 300萬盧布),1937年才回升到4 180萬盧布。見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綜合統(tǒng)計研究室編:《蘇聯(lián)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歷史統(tǒng)計集(1800—1982年)》,第132頁。盡管如此,在1937年8月簽署的貿易協(xié)定中,美國仍然給予了蘇聯(lián)最惠國待遇。④關于美蘇之間貿易協(xié)定簽署和變化的詳細情況,見АВПРФ,ф.13-a,оп.2,п.6,д.62,л.57-61//СевостьяновГ.Н.(под.ред.)Советско американскиеотношения,1939-1945,с.99-101。

      1939年8月,蘇聯(lián)與英法建立集體安全體系的談判失敗,隨即便與法西斯德國簽署了“互不侵犯條約”(更重要的是條約附加的秘密議定書)。⑤《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文本見世界知識出版社編:《國際條約集(1934—1944)》,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61年,第226—228頁;《秘密議定書》文本見АВП СССР,ф.06,оп.1,п.8,д.77,л.1-2//МИДСССР(Сост.)Год кризиса,1938-1939,Том2,2июня1939г.-4сентября1939г.,Документы иматериалы,Москва: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политическойлитературы,1990,с.321;中譯文見沈志華執(zhí)行總主編:《蘇聯(lián)歷史檔案選編》第16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第68—70頁。隨著德國大舉進攻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在歐洲拉開帷幕。⑥國際學界關于蘇德秘密條約與二戰(zhàn)爆發(fā)之間關系的爭議直到今天仍然十分激烈。本文不擬參與這一討論,但在這里無法回避的問題是,在筆者看來,蘇聯(lián)與法西斯德國的合作盡管主要是出于自身安全的策略考慮,試圖“禍水西引”(這與英法的“禍水東引”的企圖并無二致),以爭取時間進行戰(zhàn)爭準備,但其采用犧牲和侵占他國領土的手法實屬卑劣,并在客觀上促進和鼓勵了希特勒的冒險。更重要的是,蘇聯(lián)在蘇德戰(zhàn)爭爆發(fā)前的種種言行,給美國及西方的政治家和外交家留下深刻印象,從而為盟國戰(zhàn)時乃至戰(zhàn)后的合作籠罩了不祥的陰影。歐洲局勢越來越明朗化,而美蘇關系則更趨復雜化。二戰(zhàn)爆發(fā)后,雖然美國和蘇聯(lián)表面上都持中立政策,但實際上美國明顯站在英法一邊,早在戰(zhàn)前的1939年6月30日,羅斯福就談到“新的侵略行為已迫在眉睫”,美國“不會容忍對英國和法國的奴役”。⑦МИДРФ(ред.)Документывнешнейполитики,1939год,Т.22,кн.1,Москва: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еотношения,1992,с.524.而蘇聯(lián)則公開支持德國,1939年11月30日,斯大林說:“不是德國進攻了英國和法國,而是法國和英國進攻了德國,他們應對這次戰(zhàn)爭負責”,因為英國和法國“拒絕了德國的和平建議以及蘇聯(lián)為早日結束戰(zhàn)爭所做的嘗試”。⑧Правда,30ноября1939,3-йстр.

      蘇聯(lián)占領波蘭東部和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即摩爾多瓦)后,沒收了在這些地區(qū)的美國財產,引起美國國務院的抗議和賠償要求。⑨Peter Josef Acsay,Planning for Postwar Economic Cooperation:U.S.Treasury,The Soviet Union,and Bretton Woods,1933-1946,Ph.D.Dissertation,St.Louis University,2000,p.147.特別是1939年底蘇聯(lián)發(fā)動對芬蘭的戰(zhàn)爭后,美國社會的反蘇情緒日益高漲,美蘇關系急劇惡化。10美國甚至一度考慮過同蘇聯(lián)斷絕關系。見Robert Dallek,F(xiàn)ranklin D.Roosevelt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1932-1945,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p.209。隨著美國對蘇聯(lián)實施的(戰(zhàn)略物資)“道德禁運”政策,美蘇貿易被設置重重障礙,大量的蘇聯(lián)訂單遭到拒絕,一些已簽訂的合同不再履行,很多在蘇聯(lián)工作的美國專家回國。11АВПРФ,ф.06,оп.1,п.15,д.158,л.221-235;ф.06,оп.2,п.6,д.39,л.220//СевостьяновГ.Н.(под.ред.)Советско американскиеотношения,1939-1945,с.24-40,47-49.1940年1月,對美貿易股份公司(Amtorg)報告,“美國政府對蘇聯(lián)的態(tài)度已經變成了無節(jié)制的反蘇運動”。①РыжковН.И.Великая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ленд лиз,Москва:Экономическаягазета,2012,c.57.對美貿易股份公司是1924年5月由蘇聯(lián)收購兩家美國公司而成立的,專門從事蘇聯(lián)在美國的進出口業(yè)務,名為私人股份公司,實則是蘇聯(lián)對外貿易人民委員部的派出機構。羅斯福也不得不公開宣稱:“蘇聯(lián)是由一個絕對獨裁政權統(tǒng)治的,與世界上任何一個獨裁政權并無二致。”②Robert E.Sherwood,Roosevelt and Hopkins:An Intimate History,New York:Harper and Brothers,1950,p.138.1940年2月,當英法聯(lián)軍與德軍激戰(zhàn)時,蘇聯(lián)與德國簽訂了經濟合作協(xié)定,承諾在這一年向法西斯德國提供價值3.5億馬克的商品,包括棉花、谷物、石油產品、木材、礦石、鑄鐵以及銅、鎳和其他金屬。③КуманевГ.А.идрВеликая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война1941-1945годов,Т.7:Экономикаиоружиевойны,Москва:Кучковополе,2013,с.50.另據(jù)美國的情報,在希特勒(A.Hitler)入侵前的18個月里,蘇聯(lián)向德國運送了大量糧食和食品:谷物160.4萬噸,油籽365噸,大豆28 539噸,植物油9 350噸,鯨油78 114噸,魚油24 761噸,油脂4 981噸。④William Moskoff,The Bread of Affliction:The Food Supply in the USSR During World War II,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p.13.德國經濟辦公室的結論是:“只有通過與俄羅斯進行密切的經濟合作,才能使我們在更大的經濟領域不受封鎖。”⑤Sean McMeekin,Stalin s War:ANew History of World War II,ch.5,par.13.斯大林認為,增加與德國的貿易可以加強蘇聯(lián)的防御能力。⑥Mary E.Glantz,F(xiàn)DRand the Soviet Union:The President s Battles over Foreign Policy,Lawrence: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2005,pp.41-42.而在美國的保守派看來,蘇聯(lián)向德國提供了其急需的石油,無疑是在幫助它繼續(xù)與英法作戰(zhàn)。⑦R.Н.Jones,The Roads to Russia:United States Lend Lease to the Soviet Union,pp.25-26.甚至在蘇德關系已趨緊張后,1941年1月雙方又簽訂了新的供貨協(xié)定,蘇聯(lián)繼續(xù)向德國供應石油。見ЯковлевА.Н.(пред.),1941год,Кн.2,Москва:МФД,1998,с.527-525,548-549。有資料顯示,從二戰(zhàn)開啟至蘇德戰(zhàn)爭爆發(fā),蘇聯(lián)向德國運送了100萬噸石油產品。參見Sean McMeekin,Stalin s War:A New History of World War II,ch.19,par.3。1940年夏天,就在法國投降而納粹德國實施“海獅計劃”空襲英國的同時,蘇聯(lián)先后占領了波羅的海三國、兼并了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和布科維納。為此,美國凍結了波羅的海國家在美國的資產,并拒絕將這些國家的黃金移交給蘇聯(lián)國家銀行,理由是美國在波蘭東部、比薩拉比亞和波羅的海諸國被沒收的財產尚未得到補償。蘇聯(lián)大使烏曼斯基(K.A.Umanskii)對此提出強烈抗議。⑧АВПРФ,ф.06,оп.2,п.6,д.41,л.119-121;ф.06,оп.2,п.23,д.291,л.10-11//СевостьяновГ.Н.(под.ред.)Советско американскиеотношения,1939-1945,с.77-79,79-80.從1940年整體情況來看,盡管美蘇貿易額不降反升,特別是蘇聯(lián)從美國的進口額(8 690萬美元)比1939年(5 660萬美元)增長了53%,但由于美國對戰(zhàn)略物資的禁運,蘇聯(lián)急需的工業(yè)設備和原料大大減少,有些被完全禁止。如航空設備進口額從290.49萬美元直落至27.07萬美元,而鋁和鉬等產品的進口則完全被取消了。⑨АВПРФ,ф.06,оп.3,п.21,д.279,л.1-19//СевостьяновГ.Н.(под.ред.)Советско американ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1939-1945,с.113-123.

      然而,就在此時,蘇德關系開始緊張。1940年9月德意日三國簽訂同盟條約,希特勒希望蘇聯(lián)也加入軸心國集團,并向波斯灣和印度洋方向擴張,以策應德國對大英帝國的進攻。但蘇聯(lián)卻表示出對進一步占領巴爾干和控制土耳其海峽的強烈訴求,并以此作為與德意日共同瓜分世界的條件。到11月底,蘇德秘密談判徹底破裂。就在莫洛托夫(V.M.Molotov)離開柏林后不到一個月,忍無可忍的希特勒批準了進攻蘇聯(lián)的“巴巴羅莎計劃”。10Geoffrey Roberts,Molotov:Stalin s Cold Warrior,Washington,D.C.:Potomac Books,Inc.,2012,pp.42-45;Наринский М.М.идрВеликая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война1941-1945годов,Т.8:Внешняяполитикаидипломатия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вгоды войны,Москва:Кучковополе,2014,с.78-85,88-89;William Taubman,Stalin s American Policy:From Entente to Détente to Cold War,New York,London:W.W.Norton&Company,1982,pp.28-29.羅斯福一直對蘇聯(lián)“情有獨鐘”,他所推行的“新政”固然不能如其政敵所言稱之為社會主義綱領,但至少吸納了國家干預經濟的社會主義元素。11劉緒貽:《讀羅斯?!靶抡笔吩浿弧獙Α靶抡钡脑u價》,《世界歷史》1993年第1期。羅斯福曾對蘇聯(lián)大使烏曼斯基說:“如果存在兩個國家——它們能夠用哲學般的冷靜態(tài)度來處理那些瑣碎的外交陰謀,那么這兩個國家便是蘇聯(lián)和美國?!雹侑ェ钵叮ě猝支?)Документывнешнейполитики,1939год,Т.22,кн.1,с.430.他希望蘇聯(lián)與德國合作只是權宜之計,并不止一次地向莫斯科傳遞希特勒準備進攻蘇聯(lián)的情報,②МИДРФ(ред.)Документывнешнейполитики,Т.23,кн.2(2марта1941г.-22июня1941г.),Москва: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еотношения,1998,с.574.關于美國向蘇聯(lián)透露情報的詳情,見R.Н.Jones,The Roads to Russia:United States Lend Lease to the Soviet Union,pp.29-30。丘吉爾也曾致信斯大林暗示這一問題。見溫斯頓·丘吉爾:《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回憶錄》3《偉大的同盟》,韋凡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5年,第547—548頁。不過,斯大林對此否認。據(jù)塔斯社1941年6月14日說法,英國和外國媒體對有關德國即將襲擊蘇聯(lián)的傳言負有責任,關于德國打算違反(互不侵略)條約和攻擊蘇聯(lián)的謠言沒有任何理由。參見Правда,14июня1941,2-йстр。試圖以此盡早切斷蘇德合作。這個機會的確到來了,盡管受到保守派議員的抵制,羅斯福還是在1941年1月21日借口蘇芬簽訂停戰(zhàn)協(xié)定而解除了對蘇聯(lián)的“道德禁運”。③АВПРФ,ф.06,оп.25-a,п.236,д.8,л.17-35//СевостьяновГ.Н.(под.ред.)Советско американ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1939-1945,с.206-216;R.Н.Jones,The Roads to Russia:United States Lend Lease to the Soviet Union,pp.27-28.

      不過,事情很快又發(fā)生了變化。1941年4月13日,為了防止受到兩面夾擊,保障東部地區(qū)的安全,蘇聯(lián)與日本簽訂了“中立條約”。④中文本見世界知識出版社編:《國際條約集(1934—1944)》,第303—304頁。俄文本見Яковлев1941год,Кн.2,с.74-76。羅斯福政府試圖淡化此事,認為這只是將日蘇兩國最近的關系用一紙文件固定下來。但美國保守派和公眾輿論卻表現(xiàn)出強烈反感,《紐約時報》評論說,蘇日條約是不可思議的轉折,對所有希望蘇聯(lián)加入反軸心國的人帶來了打擊,還有人指責“這是為日本在亞洲開放綠燈”。⑤Правда,19апреля1941,5-йстр;R.Н.Jones,The Roads to Russia:United States Lend Lease to the Soviet Union,p.30.于是,美國開始了對蘇聯(lián)新一輪的經濟封鎖。據(jù)蘇聯(lián)外交人民委員部美洲司的報告,美國政府機構禁止出口所有承諾交付蘇聯(lián)的貨物,其中已制成品的價值超過500萬美元;幾乎所有正在生產的蘇聯(lián)訂單都被凍結,金額約為5 000萬美元;對于通過美國港口轉運的貨物,也實行了許可證制度,因而大批物資被扣留;單方面終止與蘇聯(lián)公司的技術援助協(xié)議。⑥АВПРФ,ф.0129,оп.25,п.140,д.15,л.19-20//СевостьяновГ.Н.(под.ред.)Советско американ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1939-1945,с.125-127.6月14日,也就是在蘇德戰(zhàn)爭開始前一周,美國政府決定凍結歐洲國家在美國的資產,其中主要是德、意、日和蘇聯(lián)的資產。在蘇聯(lián)駐美使館看來,到蘇德戰(zhàn)爭爆發(fā)前,美蘇貿易“已告終結”。⑦АВПРФ,ф.06,оп.25-a,п.236,д.8,л.17-35//СевостьяновГ.Н.(под.ред.)Советско американ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1939-1945,с.206-216.

      總之,在納粹德國進攻蘇聯(lián)前,美蘇之間充滿了互不信任和猜疑,雙方經濟關系也因此而起伏不斷,變換不定,這就為以后美國對蘇援助的政策留置了障礙,埋下了隱患。

      租借援助是二戰(zhàn)期間美國處理與盟國之間關系的核心政策之一,也是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全力主張和推行的政策。然而,這一政策的產生和實施卻遠非一帆風順。

      長期以來,美國奉行“孤立主義”政策,認為國家安全的最佳方針是與世界隔離,盡可能不參與任何軍事沖突或軍事同盟。⑧關于美國孤立主義的論述,參見Ronald E.Powaski,Toward an Entangling Alliance:American Isolationism,Internationalism,and Europe,1901-1950,New York:Greenwood,1991。這一外交傳統(tǒng)在美國根深蒂固,一向主張“國際主義”的羅斯福也身不由己,不得不在1935年8月簽署“中立法案”。1937年5月美國甚至通過了“永久性中立法(第三個中立法案)”,總統(tǒng)的處置權受到極大限制。⑨Robert Dallek,F(xiàn)ranklin D.Roosevelt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1932-1945,pp.103-104,140.然而,隨著歐洲局勢日益緊張和惡化,美國政府越來越感到有必要修改乃至廢除中立法。英法對德宣戰(zhàn)后,急需得到美國的援助。1939年9月21日羅斯福在特別國會要求修改中立法,廢除禁運條款,因為這些條款對于美國的中立、安全尤其是和平“具有致命的、極大的危險”。①富蘭克林·羅斯福:《羅斯福選集》,關在漢編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年,第275—285頁。經過一番努力,到11月初美國參眾兩院都通過了對中立法的再次修改案,即第四個中立法案。②Robert Dallek,F(xiàn)ranklin D.Roosevelt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1932-1945,pp.202-205;E.R.Stettinius Jr.,Lend Lease:Weapon for Victory,pp.19-20.盡管要求受援國必須“現(xiàn)購自運”(Cash and Carry),即“現(xiàn)金交易”和“自行運輸”,但是廢除禁運畢竟為租借援助政策掃除了第一道法律障礙。

      1940年4月—5月德國入侵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歐洲的局勢更加嚴峻,法國和英國頻頻向美國求援。5月15日,新任英國戰(zhàn)時內閣首相丘吉爾致函羅斯福,希望美國臨時提供40—50艘舊式驅逐艦以及數(shù)百架新式飛機,并說明英國目前沒有支付這些裝備的美元。③БутенинаН.Ленд лиз:Сделкавека,с.250-251.丘吉爾的這封信很可能引發(fā)了美國人關于租借方式的想法。④БутенинаН.Ленд лизвисториимеж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хотношений//ЛизинРевю,2000,No.1-2,http://unlease.ru/service/project_members/editions/leasing review/104.php;РыжковН.И.Великая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ленд лиз,c.44.英法聯(lián)軍的潰敗刺激了美國人的危機感,國防費用大幅增長,國會同意加撥17億美元。⑤Robert Dallek,F(xiàn)ranklin D.Roosevelt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1932-1945,pp.223-224.6月10日羅斯福提出,應將美國的資源用于“任何緊急情況和每一項防御”。⑥R.Н.Jones,The Roads to Russia:United States Lend Lease to the Soviet Union,pp.5-6;George Herring,Aid to Russia,1941-1946:Strategy,Diplomacy,and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p.3.隨后,美國開始向英國出售武器。當月,通過美國鋼鐵公司,美國政府向英國出售了50萬支步槍、8萬挺機槍、316門迫擊炮、900門75毫米大炮及其他武器裝備,還批準提供93架輕型強擊機和50架俯沖轟炸機。⑦Richard M.Leighton,Robert W.Coakley,Global Logistics,1940-1943,Washington,D.C.:Office of the Chief of Military History,Department of the Army,1955,pp.33-34;E.R.Stettinius Jr.,Lend Lease:Weapon for Victory,pp.25,29;Robert Dallek,F(xiàn)ranklin D.Roosevelt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1932-1945,p.228.此外,6月26日英國國王親自向羅斯福呼吁,再次提出對美國舊式驅逐艦的“日益需要”。7月31日,丘吉爾又致電羅斯福說到此事,認為這是“當務之急”。⑧Robert Dallek,F(xiàn)ranklin D.Roosevelt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1932-1945,pp.243-244.然而,此時英國的財政已經捉襟見肘:戰(zhàn)前40億美元的黃金和外匯儲備到1940年9月只剩下10億美元。⑨E.R.Stettinius Jr.,Lend Lease:Weapon for Victory,p.61;邁克爾·赫爾德:《金融帝國:美國金融霸權的來源和基礎》,嵇飛、林小芳等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年,第110頁。所以,對英國的援助需要避開“現(xiàn)金交易”的原則而另尋途徑。在8月2日的內閣會議上,羅斯福受到內政部長伊克斯(Harold Ickes)的啟發(fā)——吝嗇的美國房主看著“隔壁的房子已經著火卻不愿意把滅火器借給或賣給別人”,批準向英國出借而不是出售這批軍艦。10E.R.Stettinius Jr.,Lend Lease:Weapon for Victory,p.62;R.Н.Jones,The Roads to Russia:United States Lend Lease to the Soviet Union,pp.10-11.9月2日,美英簽署協(xié)定,英國以向美國租借英屬外大西洋紐芬蘭、百慕大等地領土99年的代價,換取美國移交50艘驅逐艦。11世界知識出版社編:《國際條約集(1934—1944)》,第275—277頁。租借援助政策由此已見雛形。

      直到1940年11月大選結束以后,羅斯福才正式提出了租借的主張。在美國大選期間,英國進一步提出了1941年的更大訂貨單:足夠裝備10個師的武器和26 000架飛機。12Robert Dallek,F(xiàn)ranklin D.Roosevelt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1932-1945,pp.251-252.國外軍火訂單的增長速度十分驚人,僅1940年6月已達8億美元,而到年底又增加了12億美元。13E.R.Stettinius Jr.,Lend Lease:Weapon for Victory,p.45.12月8日,丘吉爾寫給羅斯福一封在他自己看來是“最重要的信件”,請求美國立即提供現(xiàn)金援助和大量軍事物資,并明確表示,英國已經處于無力支付現(xiàn)金的財政窘境。①Warren F.Kimballed.,Churchill and Roosevelt:The Complete Correspondence,Vol.I,Alliance Emerging,October 1933-November 1942,London:Collins,1984,pp.87-88,101.美國人也看到,自開戰(zhàn)16個月以來,英國支付的戰(zhàn)爭物資高達45億美元,“剩下的美元資產已經不足以支付他們在這里訂購的物資了”。②E.R.Stettinius Jr.,Lend Lease:Weapon for Victory,pp.60-61.因此,羅斯福雖然沒有直接回復丘吉爾,卻采取了實際措施。摩根索(Henry Morgenthau Jr.)是援助英國政策的堅定支持者,他所領導的財政部依據(jù)1892年的一項舊法令設計了租借方法,這個法令規(guī)定,戰(zhàn)爭部長有權出租“不需要用于公共用途”的軍隊財產,租期不超過5年。③E.R.Stettinius Jr.,Lend Lease:Weapon for Victory,p.63.

      經過充分的準備和思考,12月17日羅斯福在白宮新聞發(fā)布會上闡述了他的租借設想,即著名的“花園水管”演講。羅斯福認為,“美國最好的直接防御是英國自衛(wèi)的成功”,因此,即使“從自私的觀點和美國防御的角度來看”,美國也應該“盡一切可能幫助大英帝國自衛(wèi)”。為此,羅斯福勸告人們放棄“愚蠢而陳舊的美元符號”,并舉例說,當鄰居的房屋著火時把自家的花園水管借給他,沒有人認為這會有多大危險,可能也很少有人認為他們會把水管再拿回來。12月29日,羅斯福發(fā)表廣播講話,又提出了美國將成為“民主的兵工廠”的著名口號,“只要美國延長這些物資貸款,民主國家就會贏得勝利”。④E.R.Stettinius Jr.,Lend Lease:Weapon for Victory,pp.1,65-67;Robert E.Sherwood,Roosevelt and Hopkins:An Intimate History,pp.225-226;Albert L.Weeks,Russia s Life Saver:Lend Lease Aid to the U.S.S.R.in World War II,p.11.1941年1月2日,《租借法案》的起草工作在財政部緊張地開始了,關鍵人物是法律總顧問奧斯卡·考克斯(Oscar S.Cox)。⑤Leon Martel,Lend Lease,Loans,and the Coming of the Cold War:A Study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Foreign Policy,pp.3-4.為了動員輿論支持,在法案起草過程中,1月6日,羅斯福發(fā)表了國情咨文,進一步闡述租借的概念和意義。⑥E.R.Stettinius Jr.,Lend Lease:Weapon for Victory,pp.67-68.1月10日,租借法案被提交給國會參眾兩院,其編號和名稱都頗具愛國主義色彩:“H.R.1776”的特殊意義在于1776年美國發(fā)表了獨立宣言,而《進一步加強美國防務及其他目標的法案》則把對外援助置于美國國家利益之中。⑦E.R.Stettinius Jr.,Lend Lease:Weapon for Victory,p.73;Warren F.Kimball,The Most Unsordid Act:Lend Lease 1939-1941,Baltimore: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69,pp.151-152;本·斯泰爾:《布雷頓森林貨幣戰(zhàn):美元如何統(tǒng)治世界》,符芋捷、陳盈譯,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4年,第104—105頁。最初文本和修改文本見S.Shepard Jones,Denys P.Myers eds.,Documents on American Foreign Relations,Vol.III,July 1940-June 1941,Boston:World Peace Foundation,1941,pp.715-723。在隨后的兩個月里,國會對租借法案進行了激烈的辯論,1月15日至29日,眾議院外交委員會聽取了29個人的證詞,1月27日至2月8日,參議院外交委員會聽取了41個人的證詞。反對意見主要強調的是德國并沒有入侵美國的意圖,而援助英國則會引火燒身。更廣泛的批評集中于該法案賦予總統(tǒng)以獨裁的權力,甚至贊同對外援助的人也持這種看法。租借問題引起了全民關注,激烈而尖銳的辯論從國會山蔓延到電臺、教堂、商店、俱樂部、街頭和家庭。如果說國務卿、財政部長和專家的證詞說服了很多議員,那么羅斯福熱情而通俗的講演則感染了廣大民眾——超過三分之二接受采訪的美國人表示支持租借法案。最后,眾議院以260票對165票、參議院以60票對31票通過了這個法案。⑧William Hardy McNeill,America,Britain&Russia:Their Co operation and Conflict,1941-1946,New York and London:Johnson Reprint Corporation,1970,pp.775-776。國會辯論的詳細過程,參見Warren F.Kimball,The Most Unsordid Act:Lend Lease 1939-1941,pp.202-220;美國社會爭論的情況,參見E.R.Stettinius Jr.,Lend Lease:Weapon for Victory,pp.73-76。3月11日下午,羅斯??偨y(tǒng)簽署了批準文件。①租借法案的英文本見S.Shepard Jones and Denys P.Myers eds.,Documents on American Foreign Relations,Vol.III,pp.712-715。中文見方連慶等編:《現(xiàn)代國際關系史資料選輯》下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第215—218頁。俄文見Российский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архивсоциально политическойистории(РГАСПИ),ф.84,оп.1,д.28,л.178-182;БутенинаН.Ленд лиз:Сделкавека,с.236-239。順便說一句,美國對英國初期的援助條件的確顯得有些苛刻,租借法案也強調了美國自身的利益,并帶有補償條款,特別是后來融入了對戰(zhàn)后國際貿易規(guī)則的考慮,但筆者同意羅奇科夫(H.Rockoff)的說法,當時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化解來自國會中雖已削弱但仍強大的反戰(zhàn)力量的潛在批評”。②Hugh Rockoff,The United States:from Ploughshares to Swords,Mark Harrison ed.,The Economics of World War II:Six Great Powers i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pp.94-95.

      租借法案的出現(xiàn)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進入了一個新時期。根據(jù)租借法案的規(guī)定,總統(tǒng)可以隨時授權向那些防務對美國至關重要的國家出售、轉讓、交換、借予、租給任何國防物資;各種武器和軍事裝備以及在戰(zhàn)爭期間損毀或丟失的其他物資,受援國不必支付費用;戰(zhàn)后美國政府保留收回殘存的軍用物資的權利,而適合民用的物資應全部或部分由美國提供商業(yè)貸款支付;戰(zhàn)爭結束時未生產和未發(fā)運的租借物資仍可由訂購國購買,并由美國提供商業(yè)貸款。此時英國的財政已經走到盡頭,可動用的儲備只剩下1 200萬美元。③Michael Hudson,Super Imperialism:The Origin and Fundamentals of U.S.World Dominance(new edition),London and Sterling:Plito Press,2003,p.123.1940年春天英國開始向美國工廠大規(guī)模訂貨,到租借法案通過前,為支付美國援助的武器,英國使用了國際收支賬戶2.35億美元的余額,出售了3.35億美國證券,并向美國轉移了超過20億美元的黃金。參見Hugh Rockoff,The United States:from Ploughshares to Swords,p.94。租借法案的通過可以說恰逢其時,羅斯福在簽字三個小時后便宣布英國對美國的防務至關重要,并于第二天向國會要求撥款70億美元。④Robert Dallek,F(xiàn)ranklin D.Roosevelt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1932-1945,pp.260-261;E.R.Stettinius Jr.,Lend Lease:Weapon for Victory,pp.84-85.

      “現(xiàn)金交易”已被突破,接下來要掃除的障礙就是“自行運輸”問題。孤立主義者并沒有承認自己的失敗,他們警告美國人,美國政府試圖護送橫跨大西洋物資的舉動必定會招致德國的報復,美國“不會在外國土地上打另一場戰(zhàn)爭”。在這種形勢下,羅斯福也不便操之過急,只能拒絕其屬下提出的為租借物資護航的建議。⑤George Herring,Aid to Russia,1941-1946:Strategy,Diplomacy,and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pp.4-5.但租借工作依然在加緊進行。3月27日,就在國會批準了70億美元租借撥款的當天,羅斯福任命具有豐富經驗的霍普金斯(Harry Hopkins)為總統(tǒng)租借顧問,協(xié)調一切有關工作。⑥R.Н.Jones,The Roads to Russia:United States Lend Lease to the Soviet Union,pp.16,18-19.4月11日,羅斯福批準將海軍的中立巡邏范圍擴大到西經26度,以便及時向盟國進行海上報警。⑦Albert L.Weeks,Russia s Life Saver:Lend Lease Aid to the U.S.S.R.in World War II,p.3.4月16日,羅斯福批準以租借方式向英國緊急調撥一批糧食和食品,從而解除了因德國潛艇圍困給英國造成的戰(zhàn)爭中最嚴重的糧食危機。5月2日,美國在應急管理辦公室下設立了以伯恩斯(James H.Burns)少將為主任的國防援助報告處,專門負責租借事務。5月27日,羅斯福發(fā)表廣播講話,宣布美國進入“無限期緊急狀態(tài)”,并警告說:“目前納粹擊沉商船的速度是英國船廠更換商船能力的3倍以上,是當今英美商船產量總和的2倍以上?!?月1日,羅斯福宣布冰島的防御對美國安全“至關重要”。7月7日,總統(tǒng)命令美國武裝力量進駐冰島,要求美國海軍“采取一切措施”,保證美國與冰島及其他所有戰(zhàn)略前哨基地之間的海域通航安全。隨著納粹德國在海上的攻擊頻頻得手,盟國對美國保證航運安全的要求也越加緊迫。11月17日,即珍珠港事件發(fā)生前三周,國會廢除了《中立法案》中禁止美國海軍進入作戰(zhàn)區(qū)域的條款,美國終于邁出了為租借物資護航的最后一步。⑧E.R.Stettinius Jr.,Lend Lease:Weapon for Victory,pp.96-97,95-96,134,140,142.

      如果說《租借法案》的產生主要反映了美國內部孤立主義者與國際主義者之間的斗爭,那么這一法案的實施則體現(xiàn)出援助國與受援國之間的較量,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美英租借協(xié)定的簽訂。事實上,英國和法國的訂單在很大程度上也推動了美國的軍工生產,從而為以后獲取租借物資奠定了經濟基礎。在租借法案通過之前,英國人對美國軍事工業(yè)投入的資本已經超過2億美元。而英法兩國僅在1940年下達的發(fā)動機訂單就讓他們投資8 400萬美元在美國建立起新的發(fā)動機制造廠。正如戰(zhàn)爭部長史汀生(H.L.Stimson)所說,“如果沒有這些外國訂單給工業(yè)界帶來的先發(fā)優(yōu)勢,我們目前在工廠和設施方面將處于非常嚴重的境地”。①E.R.Stettinius Jr.,Lend Lease:Weapon for Victory,pp.22-23.盡管如此,為了回應國內租借法案的批評者和反對者,更為了打破大英帝國的“特惠制”和貿易保護主義,推行美國的多邊自由貿易原則,以建立戰(zhàn)后國際經濟秩序,美國起草的美英租借協(xié)定在第七條提出,“其最終的條款和前提應當不妨礙美英兩國間的商業(yè),而應該推動兩國間互利的經濟關系和世界范圍內經濟關系的改善”,應包括反對任何“進口歧視”,并“規(guī)定實現(xiàn)上述目標的明確措施”。②Warren F.Kimball ed.,Churchill and Roosevelt:The Complete Correspondence,Vol.I,p.15.英國對此反應強烈,雙方從1941年7月開始了漫長而艱苦的談判。8月14日羅斯福與丘吉爾簽署的《大西洋憲章》(第四、五條)寬泛地規(guī)定了戰(zhàn)后國際貿易自由和平等的原則。③世界知識出版社編:《國際條約集(1934—1944)》,第337—338頁。戰(zhàn)爭壓力和經濟困境迫使丘吉爾只能做出讓步,1942年2月23日簽署的美英租借協(xié)定在原則上明確提出,戰(zhàn)后兩國政府要努力取消各種貿易壁壘,包括歧視性待遇。④世界知識出版社編:《國際條約集(1934—1944)》,第347—350頁;Leland M.Goodrich,S.Shepard Jones,Denys P.Myers eds.,Documents on American Foreign Relations,Vol.IV,July 1941-June 1942,Boston:World Peace Foundation,1942,pp.235-237。正如美國學者哈德森(Hudson)在他那部著名的《超級帝國主義》一書中所說,“通過要求法律和政治性質的經濟讓步”,美國“以一種更加開明的方式”征服了它的盟友。⑤Michael Hudson,Super Imperialism:The Origin and Fundamentals of U.S.World Dominance(new edition),p.132.美英之間在租借問題上的爭辯和博弈,參見談譚:《盟友和對手的雙重博弈:“美英互助協(xié)定”第七條談判》,《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10年第3期;楊永鋒:《試析“租借法案”在英美經濟霸權轉移中的作用》,《中南大學學報》2014年第3期;邁克爾·赫爾德:《金融帝國:美國金融霸權的來源和基礎》,第112頁。相關文獻見Warren F.Kimball ed.,Churchill and Roosevelt:The Complete Correspondence,Vol.I,pp.345-360。

      相比之下,美國對蘇聯(lián)的租借援助雖然也頗費周折,但條件卻比英國顯得優(yōu)厚了許多。如同布雷頓森林協(xié)定一樣,美英之間存在著英鎊在未來國際貨幣體系中地位的考量以及戰(zhàn)后世界貿易體系改變的問題。就租借援助而言,對英國的障礙在于其自身不情愿,而對蘇聯(lián)來說,則在于美國的政治考量。

      二、對蘇聯(lián)租借援助政策的確立和實施

      在戰(zhàn)爭中希特勒最大的戰(zhàn)略性錯誤就是在英國屈服之前開始進攻蘇聯(lián),結果把一個龐然大物從友方(至少表面上如此)推到了敵方陣營,并最終使蘇聯(lián)成為繼英國之后美國提供援助最多的國家。或許是巧合,就在1941年3月11日羅斯福簽署《租借法案》的當天,國家安全人民委員梅爾庫洛夫(V.N.Merkulov)在呈送聯(lián)共(布)中央和人民委員會的秘密報告中指出,據(jù)來自柏林可靠的外交情報稱,“德國正在策劃對蘇聯(lián)的進攻,很有可能就在今年夏天”。⑥ЦентральныйАрхивФедеральнойСлужбыБезопасности(ЦАФСБ),ф.3ос,оп.8,д.55,л.288-291//Яковлев А.Н.(пред.),1941год,в2-хкнигах,Кн.1,Москва:МФД,1998,с.740-741.不過,當時美國政府很多人對蘇聯(lián)并沒有好感,美國國務院歐洲事務委員會在德國入侵蘇聯(lián)前一天編寫的備忘錄中聲稱,即使蘇聯(lián)與德國交戰(zhàn)成為事實,也“不意味著它捍衛(wèi)、爭取和遵守我們支持的國際關系原則”。因此,美國不應主動與蘇聯(lián)對話,更“不必提前做出提供援助的任何承諾,也不應對未來與蘇聯(lián)有關的政策承擔任何義務”。如果蘇聯(lián)政府直接請求幫助,美國可在不影響援助英國和自身需要的前提下,放寬對蘇聯(lián)的出口限制,甚至可以提供美國有能力提供的軍事物資。至于對蘇聯(lián)提供的經濟援助,應該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給予。①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F(xiàn)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FRUS),1941,Vol.1,Washington,D.C.:GPO,1958,pp.766-767.然而,第二天蘇德戰(zhàn)爭爆發(fā)后,美國對蘇聯(lián)的方針很快就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并逐漸形成了“無條件援助”的政策。②所謂“無條件”是比較而言,即美國要求所有受援國必須提出所需物資的理由和詳細說明,但蘇聯(lián)除外。詳見后文。

      自蘇德戰(zhàn)爭爆發(fā)伊始,美國便決定援助蘇聯(lián),并同意向蘇聯(lián)提供武器裝備和其他物資,初期是以現(xiàn)金支付或貿易的方式,1941年10月轉入租借方式,并逐年延續(xù),共簽訂了4個租借協(xié)定,依據(jù)的是1941年3月11日美國的《租借法案》和1942年6月11日雙方簽署的對蘇租借總協(xié)定,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此后,又通過“管道”(Pipe line)協(xié)議解決了租借剩余物資移交蘇聯(lián)的問題。其中最主要的是租借方式,執(zhí)行時間最長,援助物資也最多。羅斯福、斯大林和丘吉爾都非常重視租借問題,據(jù)俄國學者考察,在二戰(zhàn)期間三巨頭之間的往來書信中,幾乎有一半都涉及租借援助問題。③РжешевскийО.А.Уистоков《холоднойвойны》//Вестникмгим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No.3,2008,с.39.

      下面按照歷史進程討論每個時期美國援助蘇聯(lián)政策的變化、美蘇談判的過程以及對蘇聯(lián)援助的結果。

      (一)戰(zhàn)爭初期的援助:1941年6月22日至1941年9月30日

      法西斯德國向蘇聯(lián)發(fā)動的突然襲擊,立即把這樣一個問題擺在西方盟國面前:對蘇聯(lián)是否需要支持和援助,而在美國,租借問題爭論的焦點則變成了蘇聯(lián)是否也應該被列入租借援助的范圍之內。

      最先做出反應的是一向敵視蘇聯(lián)的英國。6月22日上午英國外交大臣艾登(R.A.Eden)就召見了蘇聯(lián)駐英大使邁斯基(I.M.Maiskii),明確表示:英國政府愿意“盡其所能”幫助蘇聯(lián),只要求蘇聯(lián)說明需要什么幫助。④МинистерствоминостранныхделСССР,Советско Английскиеотношениявовремявеликой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войны,1941-1945,Документыиматериалы,Т.1,1941-1943,Москва:Политиздат,1983,с.45-46.當晚丘吉爾發(fā)表廣播演說,坦誠地表示,雖然過去他“始終一貫地反對共產主義”,但是現(xiàn)在唯一的敵人只有納粹德國,并宣布英國將向蘇聯(lián)提供“能夠給予的一切援助”。⑤溫斯頓·丘吉爾:《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回憶錄》3《偉大的同盟》,第566—569頁。蘇聯(lián)最初的回應十分冷淡,莫洛托夫在當天給邁斯基的電報中只是簡單地說,蘇聯(lián)政府并不反對英國的援助,不過蘇聯(lián)“不愿無償?shù)亟邮苡脑?,它也會“反過來援助英國”。⑥МинистерствоминостранныхделСССР,Советско Английскиеотношениявовремявеликой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войны,1941-1945,Документыиматериалы,Т.1,с.47.對于丘吉爾的演說,蘇聯(lián)只在《真理報》刊登了部分內容,而沒有做出任何外交對等的回應。丘吉爾理解,斯大林的冷淡是出于對十月革命后英蘇緊張關系的“回憶”和開戰(zhàn)以來蘇德密切關系的“羞愧”。他在7月7日又直接給斯大林發(fā)去一封熱情洋溢的私人信件:“我們對俄國軍隊和人民的勇敢和堅強都一致表示敬佩。我們要在時間、地域和我們日益增長的資源所允許的范圍內盡力幫助你們?!雹邷厮诡D·丘吉爾:《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回憶錄》3《偉大的同盟》,第578—579頁。丘吉爾的立場很容易理解,現(xiàn)在最需要盟友的就是正在孤身奮戰(zhàn)的英國。實際上,在美國參戰(zhàn)之前對蘇聯(lián)的援助主要就是英國或通過英國進行的,而這種立場也對美國轉變對蘇聯(lián)的態(tài)度起到了積極作用。

      美國的情況就復雜多了。6月23日,代理國務卿韋爾斯(S.Welles)才謹慎地提出:當前希特勒的軍隊是對美洲國家的主要威脅,任何抗擊希特勒的力量——無論來自何方,均將加速法西斯德國的最終垮臺,因而也有助于美國的國防和安全利益。⑧FRUS,1941,Vol.1,pp.767-768;The New York Times,24 June,1941,p.1.然而,第二天羅斯福在白宮記者會上表示的立場就明確地與英國協(xié)調起來:“毫無疑問,我們準備向俄國提供我們所能夠做的一切援助”。盡管在回答記者提出的一些具體問題上有些含糊其辭,但羅斯福說出這句話畢竟是邁出了援助蘇聯(lián)的試探性的一步。①The New York Times,25 June,1941,p.7.蘇聯(lián)的反應同樣謹慎。6月26日,莫洛托夫指示烏曼斯基搜集美國官方關于蘇聯(lián)和蘇德戰(zhàn)爭的明確態(tài)度,他特別強調不要主動提出任何請求美國援助的問題。②МинистерствоминостранныхделСССРСоветско американскиеотношениявовремявеликой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войны,1941-1945,Документыиматериалы,Т.1,1941-1943,Москва:Политиздат,1984,с.45.當天烏曼斯基求見韋爾斯時正是這樣表態(tài)的。6月29日,莫洛托夫接見了美國大使斯坦哈特(L.Steinhardt),開始態(tài)度也顯得有些矜持:蘇聯(lián)對美國的態(tài)度表示理解和贊賞,但他對預期可以援助的程度表示懷疑。不過在斯坦哈特再次申明了美國政府的立場后,莫洛托夫緊接著便提出了蘇聯(lián)需要援助的一系列具體要求,包括戰(zhàn)斗機、轟炸機、反坦克炮等軍事裝備和工業(yè)設備,并建議可以通過波斯灣和伊朗運送物資。③FRUS,1941,Vol.1,pp.769-772,774-775.7月3日,斯大林終于對丘吉爾和羅斯福做出回應,他在廣播演說中表示了對丘吉爾演說和美國聲明的“衷心感謝”,并把包括英美在內的“歐洲和美洲各國人民”稱作為“獨立、民主、自由”而斗爭的“可靠同盟者”。④《斯大林文集(1934—1952年)》,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93頁。顯然,莫斯科不是不想要援助,只是希望美國和西方更主動一些,更大方一些。

      其實,羅斯福和美國政府在援助蘇聯(lián)方面承受著來自國內政治和輿論的巨大壓力。蘇聯(lián)被動地卷入反法西斯陣營后,多數(shù)美國人認為應該支持蘇聯(lián),但是否可以像援助英國一樣援助蘇聯(lián)就另當別論了。6月24日的蓋洛普民意測驗顯示,在被調查者中贊成援助蘇聯(lián)的占35%,而反對者占54%。⑤Hadley Cantril,Public Opinion,1935-1946,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51,p.1102;Raymond H.Dawson,The Decision to Aid Russia,1941:Foreign Policy and Domestic Politics,pp.96-101.反對的原因首先在于意識形態(tài),出于對共產主義的傳統(tǒng)恐懼和懷疑,特別是蘇聯(lián)對波蘭、芬蘭和波羅的海三國的侵占還歷歷在目,美國人很難相信蘇聯(lián),尤其是那些孤立主義者。前總統(tǒng)胡佛(H.Hoover)宣稱,把共產主義俄國卷入沖突看成是極權主義和民主之間斗爭的說法是“開玩笑”,援助蘇聯(lián)就是幫助斯大林加強對蘇聯(lián)的“共產主義控制”。另一位著名的孤立主義者伍德(R.E.Wood)將軍斷言,“很難要求美國人民在斯大林的紅旗后面拿起武器”,他甚至質疑是否應該繼續(xù)援助英國,因為無法保證丘吉爾不會把這些援助轉給蘇聯(lián)人。⑥The New York Times,June 30,1941,p.1;Raymond H.Dawson,The Decision to Aid Russia,1941:Foreign Policy and Domestic Politics,pp.82-83.首任駐蘇大使布利特(W.C.Bullitt)在蘇聯(lián)的經歷和見聞讓他對這個國家大失所望,他警告說蘇聯(lián)有帝國主義傾向,并勸告羅斯福,美國提供援助的前提是蘇聯(lián)公開承諾不再擴張,并放棄入侵波蘭后占領的一切領土。⑦George Herring,Aid to Russia,1941-1946:Strategy,Diplomacy,and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p.29.

      問題的另一個癥結在于對蘇聯(lián)抵抗能力的懷疑。蘇軍在進攻芬蘭作戰(zhàn)中的表現(xiàn)已經令世人瞠目結舌,⑧關于伏羅希洛夫關于蘇芬戰(zhàn)爭的總結報告,見沈志華執(zhí)行總主編:《蘇聯(lián)歷史檔案選編》第22卷,第72—99頁;徐隆彬:《有關蘇芬戰(zhàn)爭的幾個問題》,《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2013年第5期。希特勒的閃電戰(zhàn)更讓蘇聯(lián)紅軍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損失。⑨戰(zhàn)爭開始不到一個月,蘇聯(lián)就損失了6 000架飛機、10 000輛坦克和6 000萬輛汽車。兩個月內,蘇軍被俘人員已達100多萬,還有70萬人的傷亡。參見Albert L.Weeks,Russia s Life Saver:Lend Lease Aid to the U.S.S.R.in World War II,p.109;СупрунМ.Н.Ленд лизисеверныеконвои,1941-1945,c.13-14。到8月份,德軍已深入蘇聯(lián)500英里,距離莫斯科200英里,距離列寧格勒只有100英里。10Albert L.Weeks,Russia s Life Saver:Lend Lease Aid to the U.S.S.R.in World War II,p.109.最堅決反對向蘇聯(lián)運送物資的是美國軍方,由于軍事情報機構預測德國將在三個月內取得勝利,戰(zhàn)爭部長史汀生向羅斯福警告說,對蘇聯(lián)的援助就是浪費,甚至會落入德國人手中。因此軍方一致認為,可取的對策應該是大力推動美國在大西洋戰(zhàn)區(qū)的行動,而不是將戰(zhàn)略物資援助給蘇聯(lián)。11Robert E.Sherwood,Roosevelt and Hopkins:An Intimate History,pp.303-304.因此,杜魯門在蘇聯(lián)遭受入侵后第二天發(fā)表的那句名言不是偶然的:“如果我們看到德國獲勝,就必須幫助俄羅斯。如果俄羅斯獲勝,我們必須幫助德國,以使他們盡可能地互相殘殺?!雹賂he New York Times,June 24,1941,p.1.不過,有一些學者以此作為西方拖延開辟第二戰(zhàn)場的理由(БелоусовР.А.ЭкономическаяисторияРоссииXXвек.,Книга4:ЭкономикаРоссиивусловияхгорячейихолоднойвойн,Москва:Изд.АТ,2004,с.293),甚至看作是美國改變對蘇政策的根源(СоколовВ.В.Ленд лизвгодывторой мировойвойны,с.14.),不免牽強。實際上,這種看法當時在美國是普遍存在的。

      面對如此情況,像羅斯福這樣的國際主義者也很難建議直接向蘇聯(lián)提供援助,他們感到要說服輿論并非易事。②Raymond H.Dawson,The Decision to Aid Russia,1941:Foreign Policy and Domestic Politics,pp.69-79;George Herring,Aid to Russia,1941-1946:Strategy,Diplomacy,and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p.7.其實,意識形態(tài)的問題比較容易解決,即使最反蘇的人也明白兩害相權取其輕的道理,而丘吉爾和羅斯福正是以此為據(jù)消除人們的疑慮的。③也有俄國學者過于簡單地認為,丘吉爾和羅斯福的演說表明了他們在與蘇聯(lián)軍事合作方面的矛盾態(tài)度。參見БутенинаН.Ленд лиз:Сделкавека,с.96-97。問題的關鍵在于蘇聯(lián)到底能堅持多久。④這的確是影響美國租借政策的重要因素。在美英軍界,很多人甚至到1942年還對蘇軍持續(xù)抵抗的能力抱有懷疑。見David Reynolds and Vladimir Pechatnov eds.,The Kremlin Letters:Stalin s Wartime Correspondence with Churchill and Roosevelt,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2018,p.21.于是,一方面,羅斯福在7月10日接見蘇聯(lián)大使時強調,只要蘇聯(lián)能堅持到至少10月1日,冬天的氣候就會遏制住納粹的攻勢,從而贏得寶貴的時間。這不僅有助于完成援助物資的運送,而且有助于克服美國國內對援助蘇聯(lián)的反對意見。⑤FRUS,1941,Vol.1,pp.788-789.另一方面,羅斯福決定派出他的私人顧問和密友霍普金斯(Harry Hopkins)訪問倫敦和莫斯科,考察蘇聯(lián)的狀況,并與英國協(xié)調援助蘇聯(lián)的問題。⑥Robert E.Sherwood,Roosevelt and Hopkins:An Intimate History,p.308.7月12日,英蘇兩國簽署了《關于在對德戰(zhàn)爭中采取聯(lián)合行動的協(xié)定》。見МинистерствоминостранныхделСССР,Советско Английскиеотношенияво времявеликой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войны,1941-1945,Документыиматериалы,Т.1,с.82;世界知識出版社編:《國際條約集(1934—1944)》,第300—301頁。

      霍普金斯的訪問非常成功。在7月30和31日兩天的會談中,霍普金斯轉達了羅斯福的看法,再次承諾美國將毫無保留地向蘇聯(lián)提供一切幫助。斯大林向霍普金斯詳細說明了軍事形勢,表達了蘇聯(lián)戰(zhàn)勝法西斯的信心和決心,特別是具體地講述了蘇聯(lián)對美國提供援助的直接和長期要求。斯大林還接受了霍普金斯的建議,即10月初在莫斯科召開蘇、美、英三國代表會議,討論并協(xié)調向蘇聯(lián)提供軍事援助的問題。⑦FRUS,1941,Vol.1,pp.802-805,805-814;АВПРФ,ф.06,оп.3,п.21,д.288,л.5-9,ф.059,оп.1,п.365,д.2485,л.51-53//МИДРФ(ред.)Документы внешнейполитики,Т.24,22июня1941-1января 1942,Москва: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еотношения,2000,с.198-200,205-208.斯大林“直率而強硬”的談話風格以及頑強的戰(zhàn)斗意志給霍普金斯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發(fā)給華盛頓的電報中表示,他堅信俄羅斯不會崩潰,對于援助物資的考慮將不再因擔心蘇聯(lián)失敗而蒙上陰影。⑧FRUS,1941,Vol.1,pp.813-814;Robert E.Sherwood,Roosevelt and Hopkins:An Intimate History,pp.346-348.就連一向悲觀的斯坦哈特大使也為此所激動,他相信這次訪問將“對美蘇關系產生最有利的影響”,并“極大地鼓舞蘇聯(lián)的斗志”。⑨FRUS,1941,Vol.1,p.815.莫斯科也對會談的結果感到振奮,7月31日《真理報》在頭版公布了霍普金斯到達莫斯科的消息。8月1日《真理報》又在頭版刊登了斯大林接見霍普金斯的消息以及兩人的大幅照片,而在第四版刊登了《紐約時報》轉載的贊頌紅軍的報道。10Правда,31июля1941,1 йстр,1августа1941,1、4-йстр.

      這次訪問是戰(zhàn)時美蘇關系的重要轉折點,也給羅斯福吃了一顆定心丸,他決心采取積極行動開展對蘇聯(lián)的援助事業(yè)。8月1日,羅斯福在內閣會議上發(fā)表了45分鐘激昂慷慨的演說,嚴厲批評國務院和戰(zhàn)爭部在援助蘇聯(lián)的問題上行動遲緩、效率低下,并要求他們把滿足蘇聯(lián)的要求放在援助工作的首位。①Leon Martel,Lend Lease,Loans,and the Coming of the Cold War:AStudy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Foreign Policy,pp.28-29;George Herring,Aid to Russia,1941-1946:Strategy,Diplomacy,and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pp.13-14.史汀生當即同意派出200架P-40戰(zhàn)斗機,盡管在此之后國內只剩下8架該型戰(zhàn)機可供作戰(zhàn)。參見Richard C.Lukas,Eagles East:The Army Air Force and the Soviet Union,1941-1943,Tallahassee: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70,p.22。第二天,韋爾斯照會烏曼斯基,美國政府決定提供一切可行的經濟援助,以加強蘇聯(lián)的反侵略斗爭。國務院將把蘇聯(lián)急需的物資置于優(yōu)先地位,并發(fā)放“無限制的許可證”。同時,有關機構也同意使用美國的航運設施加快為蘇聯(lián)運送物資。②FRUS,1941,Vol.1,pp.815-816;МинистерствоминостранныхделСССРСоветско американскиеотношения вовремявеликой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войны,1941-1945,Документыиматериалы,Т.1,с.94-97.

      8月底羅斯福再次直接干預對蘇援助工作。他在8月30日的備忘錄中指出,只要蘇聯(lián)能夠“繼續(xù)有效地打擊軸心國”,對美國的安全就是“至關重要”的。在擬議中的莫斯科會議上,“英國和美國必須對蘇聯(lián)作出這種性質的實質的和全面的承諾”。為此,他要求戰(zhàn)爭部和海軍部在10天之內列出美國可以在1942年6月30日之前援助蘇聯(lián)的長期物資清單,以供英美代表事先討論。③FRUS,1941,Vol.1,pp.826-827.

      盡管一些保守的議員和孤立主義者仍然反對援助蘇聯(lián),但到9月的第三次民意調查顯示,同意延長對蘇貸款以購買美國物資的人已上升到49%,而反對者則下降到44%。就連強烈反共的美國勞工聯(lián)合會(AFL)也表達了對援助蘇聯(lián)的支持。④Albert L.Weeks,Russia s Life Saver:Lend Lease Aid to the U.S.S.R.in World War II,pp.24,110.援助蘇聯(lián)已呈大勢所趨,接下來的問題是采取怎樣的援助方式。

      在1941年6月23日和24日的記者會上,韋爾斯和羅斯福都回避了對蘇聯(lián)援助是否根據(jù)租借法案進行的問題。⑤FRUS,1941,Vol.1,p.768;The New York Times,25 June,1941,p.7.就當時的美蘇經濟關系而言,如前所述,首先要排除的是對蘇禁運和資產凍結的障礙。6月24日,國務院新聞稿宣布,批準對蘇聯(lián)及其國民的貿易發(fā)放一般許可證。⑥FRUS,1941,Vol.1,pp.768-769.此前蘇聯(lián)在美國采購的物資因禁運令而積壓在倉庫,在隨后的半個月里均被放行,價值大約900萬美元。⑦E.R.Stettinius Jr.,Lend Lease:Weapon for Victory,pp.121-122.也是在這一天,蘇聯(lián)在美國的大約4 000萬美元資產被解凍。6月25日,羅斯福又宣布《中立法》的規(guī)定不適用于蘇聯(lián),這就意味著允許蘇聯(lián)向美國購買軍事物資。⑧АВПРФ,ф.06,оп.3,п.21,д.281,л.43-44//СевостьяновГ.Н.(под.ред.)Советско американ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1939-1945,с.131-135.于是,6月29日蘇聯(lián)提出了第一個希望美國援助的物資清單,其中包括3 000架轟炸機、3 000架戰(zhàn)斗機、20 000門高射炮及大量的機器設備。莫洛托夫要求烏曼斯基立即去見羅斯?;蝽f爾斯,并建議美國為此提供5年的貸款。⑨АВПРФ,ф.059,оп.1,п.365,д.2485,л.33//МИДРФ(ред.)Документывнешнейполитики,Т.24,с.62.當天下午,莫洛托夫又迫不及待地召見美國大使,通知他蘇聯(lián)的訂單將通過使館遞交美國。10АВПРФ,ф.06,оп.3,п.21,д.282,л.11-13//МИДРФ(ред.)Документывнешнейполитики,Т.24,с.62-63;FRUS,1941,Vol.1,pp.774-775.第二天,烏曼斯基向韋爾斯交付了所需物資清單,并強調指出,蘇聯(lián)希望得到5年的貸款,因為“這比任何根據(jù)《租借法案》采取的做法都要好,而且實際上是兩國政府在1933年討論過的一個問題的延續(xù)”。韋爾斯表示了積極配合的態(tài)度。11FRUS,1941,Vol.1,pp.779-781.1933年討論的問題即美蘇關于債務和貸款的談判,該談判無果而終。參見Philip J.Funigiello,American Soviet Trade in the Cold War,pp.3-4。看起來,蘇聯(lián)對租借援助還缺乏了解,而現(xiàn)金或貸款支付畢竟更直接、也更簡單一些,同時莫斯科可能也希望借此機會一勞永逸地解決美蘇經濟關系的歷史遺留問題。

      鑒于此前為蘇聯(lián)組織出口和生產物資工作的混亂狀況,在接到蘇聯(lián)訂單的當天,韋爾斯批準成立了一個由各有關部門負責官員組成的臨時委員會,副國務卿特別助理柯蒂斯(C.P.Curtis,Jr.)任主席,負責協(xié)調對蘇出口的政策和組織工作。①FRUS,1941,Vol.1,pp.75-78.經核算,蘇聯(lián)這筆訂單總額超過18.365億美元,主要是軍事裝備和物資(17.565億美元)。經過柯蒂斯委員會的審議和調查,7月18日韋爾斯向總統(tǒng)和內閣提交了處理意見:只有1 568萬美元的物資可立即裝運,未來12個月內可批準額外的1.72億美元,其余16.487億美元則有待進一步審查,這主要是委員會權限以外的軍事物資。后來實際簽發(fā)出口許可證的僅900萬美元的物資。②Raymond H.Dawson,The Decision to Aid Russia,1941:Foreign Policy and Domestic Politics,pp.128-131.羅斯福對這個臨時委員會的工作效率很不滿意,決定讓霍普金斯另起爐灶。除了霍普金斯直接對總統(tǒng)負責外,羅斯福指示國防援助報告處主任伯恩斯主管對蘇供應,伯恩斯為此設立了一個特別部門,并選擇曾任駐蘇武官的費蒙維爾(P.R.Faymonville)上校擔任領導——后者是蘇聯(lián)政權堅定的擁護者。③Raymond H.Dawson,The Decision to Aid Russia,1941:Foreign Policy and Domestic Politics,pp.138,151-152;Robert E.Sherwood,Roosevelt and Hopkins:An Intimate History,p.395.這個新機構的建立表明,羅斯福此時很可能已經有意將對蘇援助納入租借系統(tǒng)了。④關于租借政策初期美國的工作機制和程序的介紹,參見Leland M.Goodrich,S.Shepard Jones,and Denys P.Myers eds.,Documents on American Foreign Relations,Vol.IV,pp.170-175。不過,考慮到國會的壓力(曾考慮通過立法將蘇聯(lián)排除在租借協(xié)議之外,并迫使美國對蘇聯(lián)實施中立法案)和第一筆租借撥款70億美元幾乎告罄,目前也只能先采取現(xiàn)金和貸款的支付方式解決問題。⑤Raymond H.Dawson,The Decision to Aid Russia,1941:Foreign Policy and Domestic Politics,pp.146-47,163-166.

      對蘇援助事項轉入新機構后,7月21日,羅斯福命令伯恩斯在48小時內報告可在10月1日前向蘇聯(lián)發(fā)貨的物資清單。第二天下午提交的清單有所進步,可以裝運的物資增加到4 000萬美元(其中10月1日前可以裝運物資2 194萬美元),但17.5億美元的軍用裝備和物資仍需等待軍方處理。⑥Raymond H.Dawson,The Decision to Aid Russia,1941:Foreign Policy and Domestic Politics,pp.154-155;E.R.Stettinius Jr.,Lend Lease:Weapon for Victory,pp.122-123.7月23日莫洛托夫指示烏曼斯基,向美國提出貸款問題。蘇聯(lián)的具體要求有以下幾點:貸款規(guī)模5億美元,首期2億,近期落實,以蘇聯(lián)承兌匯票為憑證發(fā)放;貸款期限5年,利率2%—3%;貸款以外物資簽署貿易協(xié)議,采取向美國出口商品(錳、鉻礦、亞麻等)的方式解決;此前對美貿易股份公司訂購的貨物繼續(xù)以現(xiàn)金支付方式供貨。⑦АрхивПрезидентаРоссийскойФедерации(АПРФ),ф.3,оп.63,д.217,л.2//Историческийархив,2013,№5,c.7-8.另有檔案集將同一文件的時間標記為7月22日,見МинистерствоминостранныхделСССР Советско американскиеотношения во время велик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войны,1941-1945,Документы и материалы,Т.1,c.74-75,應是時差的緣故。霍普金斯訪蘇后,美蘇之間立即開始了貸款業(yè)務,9月1日莫洛托夫要烏曼斯基盡快與美國簽署協(xié)議,以獲得斯大林建議的首批5 000萬美元貸款。⑧АВПРФ,ф.059,оп.1,п.365,д.2485,л.51-53//МИДРФ(ред.)Документывнешнейполитики,Т.24,с.208.

      然而,很明顯的事實是,從長期來看,蘇聯(lián)所需要的援助物資依靠現(xiàn)金支付、貨物進口和貸款的方式是根本無法解決的。截至9月1日,經批準的向蘇聯(lián)提供的物資總額增長到近2.5億美元,⑨R.Н.Jones,The Roads to Russia:United States Lend Lease to the Soviet Union,pp.41-42.這已經超過了蘇聯(lián)要求的首期貸款的額度,且不說還有17.5億美元的飛機和軍用物資,而僅此一項就超過了蘇聯(lián)所有的黃金儲備。①據(jù)美國1941年9月的估計,蘇聯(lián)大概有14.36億美元的黃金儲備。參見Peter Josef Acsay,Planning for Postwar Economic Cooperation:U.S.Treasury,The Soviet Union,and Bretton Woods,1933-1946,p.170。蘇聯(lián)可以支付的美元現(xiàn)金,數(shù)量也很有限。②8月15日,摩根索主動提出為180天內交付的黃金(按照每盎司35美元計)提前預付1 000萬美元,這筆交易立即執(zhí)行。10月再次交易了3 000萬美元。參見Peter Josef Acsay,Planning for Postwar Economic Cooperation:U.S.Treasury,The Soviet Union,and Bretton Woods,1933-1946,pp.169-170;Raymond H.Dawson,The Decision to Aid Russia,1941:Foreign Policy and Domestic Politics,pp.241-242;СевостьяновГ.Н.(под.ред.)Советско американскиеотношения,1939-1945,с.164。至于貿易方式,盡管羅斯福同意為從蘇聯(lián)進口原料提供1億美元的貨款,③George Herring,Aid to Russia,1941-1946:Strategy,Diplomacy,and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p.19.但蘇聯(lián)實際的供貨能力卻差得很遠。④1941年下半年蘇聯(lián)對美國出口6 208.1萬盧布,1942年全年17 822.6萬盧布。МалковП.В.(пред.)Велика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война.Юбилейныйстатистическийсборник:Стат.сб./Росстат,Москва:Федеральнаяслужба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статистики,2020,с.202。按當時的官方匯率1美元=5.3盧布計算,分別相當于1 171.3萬和3 362.75萬美元,如果按實際匯率計算,只有985.41萬和2 828.98萬美元。后文將談到蘇聯(lián)后來出口美國的物資實際只有200多萬美元。直到此時蘇聯(lián)人才有所醒悟。9月4日烏曼斯基感慨地告訴赫爾(Cordell Hull)國務卿,他犯了一個終生難忘的錯誤,即沒有同意接受租借的優(yōu)惠條件,卻采取了支付現(xiàn)金或供應等價物品的方式,而這與蘇聯(lián)最急需的軍事物資要求相距何其遙遠。⑤FRUS,1941,Vol.1,p.827.

      在這方面首先做出表示的又是英國。1941年8月16日,蘇聯(lián)和英國簽訂了商業(yè)周轉、信貸和結算協(xié)議,根據(jù)這一協(xié)議,英國首期向蘇聯(lián)提供1 000萬英鎊的信用額度,為期5年,年息3%。⑥МинистерствоминостранныхделСССР,Советско Английскиеотношениявовремявеликой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войны,1941-1945,Документыиматериалы,Т.1,с.13,92-98.此后1942年6月和1944年2月又分別增加了2500萬英鎊。這些貸款主要用于非軍事物資,占英國戰(zhàn)時援助物資總額的0.4%。見БелоусовР.А.ЭкономическаяисторияРоссииXXвек.,Книга4,с.276-277;СупрунМ.Н.Ленд лизисеверныеконвои,1941-1945,c.26.不過,丘吉爾很快就有了新的想法。他9月5日給斯大林回信說:在來信中,“您使用了‘出售’一詞。我們不是從這個角度看問題的,也永遠不會考慮付錢的事。如果我們給貴方提供的一切幫助都是建立在美國租借法案所倡導的友誼基礎上,即無需任何形式的貨幣結算,那將是最好不過的了”。⑦МинистерствоминостранныхделСССР,Советско Английскиеотношениявовремявеликой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войны,1941-1945,Документыиматериалы,Т.1,с.116-117.自1941年9月6日以后,所有英國對蘇其余的援助都是根據(jù)租借計劃提供的。⑧СупрунМ.Н.Ленд лизисеверныеконвои,1941-1945,c.26;СоколовВ.В.Ленд лизвгоды второй мировойвойны,с.8.英國這樣做是否經過羅斯福的授意或雙方商議,目前不得而知,⑨有學者認為,丘吉爾這樣做是羅斯福“采取的冒險步驟”,但未提供任何證據(jù),參見БутенинаН.Ленд лизв историимеж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хотношений。但的確給美國走向對蘇租借政策提供了推動力。9月9日赫爾通知英國,美國正在準備全面擴大軍工生產的“勝利計劃”,一旦啟動即可將生產與需求結合起來,解決對盟國的援助安排問題。為此,羅斯福要求將三國代表的莫斯科會議提前至9月25日召開。10FRUS,1941,Vol.1,pp.829-830.

      莫斯科比華盛頓還要著急。斯大林9月13日回復丘吉爾,對他的建議表示“非常歡迎”。11ПечатновВ.О.,МагадеевИ.Э.ПерепискаИ.В.СталинасФ.РузвельтомиУ.Черчиллемвгодывелик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войны,Документальноеисследование,Том1,Москва:Просвещение,2017,с.64-65.此前,烏曼斯基在莫斯科的命令下請求面見羅斯福。9月11日,美國總統(tǒng)自1939年以后首次與蘇聯(lián)大使進行了會晤。烏曼斯基說,蘇聯(lián)需要立即得到援助,而美國提供的貸款數(shù)額太小,也還沒有到位(第一批只有5 000萬美元)?,F(xiàn)在,蘇聯(lián)要求加入租借計劃。羅斯福明白蘇聯(lián)對現(xiàn)金支付和出口貿易不再感興趣,所以答應可以為蘇聯(lián)戰(zhàn)后提供的原料提前支付美金(這相當于貸款),不過對于租借問題沒有正面答復,羅斯福只是解釋了他所面臨的“極端困難”:這需要經過國會批準,而在國會中存在著對蘇聯(lián)的“偏見和敵視”。①FRUS,1941,Vol.1,pp.832-833.羅斯福的顧慮確有道理,雖然大多數(shù)美國人都同意向蘇聯(lián)提供信貸和出售軍事物資,但8月份的民意測驗顯示,贊成和反對以租借方式向蘇聯(lián)提供援助的人大體相同,分別為38%和39%。②Hadley Cantril,Public Opinion,1935-1946,p.411.而國會中的孤立主義者還在繼續(xù)攻擊蘇聯(lián),甚至提出了禁止對蘇租借的新提案。9月12日美蘇簽訂了貸款協(xié)議,美國能做的只是盡快實現(xiàn)貸款,而對蘇租借問題目前必須低調處理。③FRUS,1941,Vol.1,p.848;George Herring,Aid to Russia,1941-1946:Strategy,Diplomacy,and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pp.18-19.9月18日羅斯福向國會提交了59億美元的第二次租借撥款議案,幾乎同時發(fā)布了與蘇聯(lián)的貸款協(xié)議,以及向蘇聯(lián)交付的黃金預付1 000萬美元的消息。④Raymond H.Dawson,The Decision to Aid Russia,1941:Foreign Policy and Domestic Politics,pp.227-228;Robert E.Sherwood,Roosevelt and Hopkins:An Intimate History,p.372.其用意顯然是向國會和公眾暗示:對蘇援助并未與租借連接。莫斯科想要得到租借優(yōu)惠,還需耐心等待。

      戰(zhàn)爭最初的3個多月,美國對蘇聯(lián)的援助寥寥無幾。根據(jù)美方的估計,從6月22日到9月底,美國出口到蘇聯(lián)的物資總共只有4 100萬美元(出自黃金預付款1 000萬美元和向蘇聯(lián)進口貨物的預付款5 000萬美元),約16.87萬噸,主要是石油產品、機器設備、汽車、金屬材料、化學和爆炸品以及食品等,只有少量的武器裝備(79輛輕型坦克和59架P-40戰(zhàn)斗機等),還是從英國的租借物資中轉移的。⑤E.R.Stettinius Jr.,Lend Lease:Weapon for Victory,pp.125,128;Foreign Economic Section,Office of Foreign Liquidation of the Department of State,Report on War Aid Furnished by the United States to the USSR,June 22,1941-September 20,1945,November 28,1945,p.1,https://drive.google.com/file/,2021年1月10日下載。關于此期英國向蘇聯(lián)提供援助的情況,參見ПечатновВ.О.,МагадеевИ.Э.ПерепискаИ.В.СталинасФ.Рузвельтоми У.Черчиллемвгодывеликой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войны,Документальноеисследование,Том1,с.42-44。造成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在于美國當時的生產能力嚴重不足。⑥蘇德戰(zhàn)爭爆發(fā)前的1941年3月,美國的月產量只有16輛坦克、283架轟炸機和223架戰(zhàn)斗機,而斯大林在9月13日提出,僅蘇聯(lián)每月的需要量就是400架飛機和550輛坦克,更不要說英國的需求(每月4 000架飛機)。見E.R.Stettinius Jr.,Lend Lease:Weapon for Victory,pp.93,47;МинистерствоминостранныхделСССРСоветско американскиеотношениявовремявеликой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войны,1941-1945,Документыиматериалы,Т.1,с.107-108。不過必須看到,面對希特勒突如其來的閃電攻勢,增強武裝力量固然重要,但更需要的是抵抗意志和勝利信念,惟其如此,斯大林在7月底會見霍普金斯時才私下提出希望美國加入對德作戰(zhàn)。他說,只要美國對德宣戰(zhàn),也許不開一槍就能扭轉局勢。⑦FRUS,1941,Vol.1,pp.813-814.當時莫斯科更看重的,顯然是能與美國這樣的世界頭號實力大國結為盟友。

      (二)第一租借協(xié)定(莫斯科協(xié)定):1941年10月1日至1942年6月30日

      第一次對蘇租借協(xié)定是在莫斯科會談結束時由美英蘇三國代表簽訂的。⑧當時協(xié)定的正式名稱是“莫斯科會議秘密協(xié)定”。有學者認為“對蘇租借自1941年10月1日開始生效”(БутенинаН.Ленд лиз:Сделкавека,с.106),這是一個誤會。實際上是1941年11月7日美國正式批準將對蘇援助納入《租借法案》范圍后,才把莫斯科協(xié)定的清單按照租借條款處理的。會談從9月29日正式開始,分六個委員會同時進行,晝夜不停。蘇聯(lián)非常重視這次三方會談。從9月28日到10月1日,斯大林連續(xù)三個晚上與美國代表團團長、總統(tǒng)派駐倫敦租借管理人哈里曼(Averell Harriman)和英國代表團團長、供應大臣比弗布魯克(W.M.A.Beaverbrook)舉行了會談。斯大林坦率地談論了戰(zhàn)局的嚴重性,并詳細介紹了蘇聯(lián)所需要的軍事裝備。美英代表對斯大林提出的第二戰(zhàn)場和戰(zhàn)后目標問題采取了回避態(tài)度——這不是他們能夠回應的問題,而斯大林似乎也沒有重視哈里曼提到的美國公眾輿論對總統(tǒng)決策的影響——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釋為何美國不能馬上對蘇聯(lián)實行租借政策。①FRUS,1941,Vol.1,pp.836-840;Robert E.Sherwood,Roosevelt and Hopkins:An Intimate History,pp.387-388;Raymond H.Dawson,The Decision to Aid Russia,1941:Foreign Policy and Domestic Politics,250.與有些學者想當然地認為的不一樣,實際上莫斯科協(xié)定本身并沒有確定將租借法案擴展到蘇聯(lián),而只是明確了到1942年6月30日為止美英兩國向蘇聯(lián)提供援助物資的品種和數(shù)量。10月1日三方簽署的協(xié)定規(guī)定,在9個月的時間里,應運給蘇聯(lián)150萬噸貨物,其中包括3 600架飛機、4 500輛坦克、1 368門高射炮及彈藥、1 256門反坦克炮及彈藥、90 000輛卡車以及其他設備、物資和食品。不過,協(xié)定中并沒有涉及援助的方式。②協(xié)定(含供貨清單)全文見АПРФ,ф.3,оп.63,д.217,л.105-111//Историческийархив,2013,№5,c.19-25;R.Н.Jones,The Roads to Russia:United States Lend Lease to the Soviet Union,pp.75-76。

      莫斯科會談第一次體現(xiàn)了羅斯福和霍普金斯為消除援助蘇聯(lián)的障礙而設計的“無條件援助”政策。與其他所有租借國不同,莫斯科要求的物資訂單不需要說明理由,也無需提供詳細信息和任何數(shù)據(jù),按照美國代表團團長哈里曼的話來說,就是“我們應該完全按照他們的意愿去做”。他給參加會議的美國代表的建議是:“給予、給予和給予,不要期望任何回報,也不要考慮交換條件。”在國內的赫爾國務卿則拒絕了國會議員的提議——俄國人必須先償清舊債,然后才能獲得租借。③George Herring,Aid to Russia,1941-1946:Strategy,Diplomacy,and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pp.37-40.

      蘇聯(lián)的確值得為會議成果感到驕傲,《真理報》為此發(fā)表了社論。④Правда,3октября1941,1-йстр.莫洛托夫在最后一次會談中的發(fā)言異常激動:“我們目前所做的共同努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同希特勒斗爭的最終勝利。”⑤Правда,2октября1941,2-йстр.從斯大林毫不掩飾的熱情中,哈里曼感覺到,他對這次會談的結果也“非常滿意”。哈里曼還報告說,如果與斯大林保持良好的私人關系,美蘇“兩國政府之間存在的猜疑很可能會消除”。⑥Robert E.Sherwood,Roosevelt and Hopkins:An Intimate History,p.391.斯大林也對哈里曼印象深刻,認為會議的審議工作“迅速而有效”,有賴于羅斯福派出這樣的“權威人物”來莫斯科。⑦ПечатновВ.О.,МагадеевИ.Э.ПерепискаИ.В.СталинасФ.РузвельтомиУ.Черчиллемвгодывелик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войны,Документальноеисследование,Том1,с.75-76.1943年哈里曼出任駐蘇大使與此或許不無關系。哈里曼的確為蘇聯(lián)取得租借地位出了大力,他在最后一份關于莫斯科會議給總統(tǒng)的報告中指出,美國在協(xié)定中的承諾超過10億美元,而蘇聯(lián)已無法為此提供資金,應該“盡可能早地”讓蘇聯(lián)使用租借資金。⑧FRUS,1941,Vol.1,p.851.

      莫斯科會議后,蘇聯(lián)繼續(xù)以出售黃金(換取美元)的方式支付美國軍事物資的費用。10月9日,莫斯科通知蘇聯(lián)駐美大使館,同意向美國運送30噸黃金。⑨СевостьяновГ.Н.(под.ред.)Советско американскиеотношения,1939-1945,с.164.羅斯福也不想就對蘇租借問題急于表態(tài),他在會晤國會領導人時,否認有立即向蘇聯(lián)提供租借的任何意圖。羅斯福要解決的問題首先是在第二輪租借撥款中將對蘇聯(lián)的貸款納入其中,所以他強調,如果租借撥款將莫斯科排除在外,會對蘇聯(lián)的士氣造成巨大打擊,并堅持說,戰(zhàn)爭的不確定性要求他不能“以任何方式束縛自己的雙手”。政府官員和民主黨議員在國會辯論中也反復重申這一立場。10George Herring,Aid to Russia,1941-1946:Strategy,Diplomacy,and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pp.19-20.這一策略取得了成功。到10月底,就在莫斯科和列寧格勒郊區(qū)發(fā)生最激烈和最緊張戰(zhàn)斗的時候,絕大多數(shù)國會議員都贊成租借撥款可以允許用于對蘇援助。10月28日總統(tǒng)順利簽署了國會關于59.85億美元作為第二次租借撥款的議案,這個議案還將確定租借國家的權力賦予了總統(tǒng)。同一天,在總統(tǒng)緊急管理辦公室下設立了租借管理辦公室(OLLA),羅斯福任命斯退丁紐斯作為主管官員(就在幾天前,與國會過從甚密的斯退丁紐斯被任命為總統(tǒng)特別助理,主管租借計劃,而重病纏身的霍普斯金退居幕后)。10月30日,羅斯福通知斯大林,莫斯科會議的所有援助項目已獲批準,并建議,為避免財政困難,美國準備在租借撥款中向蘇聯(lián)提供10億美元的無息貸款,從戰(zhàn)后第六年開始分十年償還。最后,顯然是接受了哈里曼的建議,羅斯福提出希望與斯大林建立個人聯(lián)系。①FRUS,1941,Vol.1,p.851;РГАСПИ,ф.558,оп.11,д.363,л.22-24//Историческийархив,2013,№5,c.25-27;Министерством иностранных дел СССР Советско американ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 во время велик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войны,1941-1945,Документыиматериалы,Т.1,с.134-135.11月4日,斯大林發(fā)出了一封“不勝感激”的回信,并表示很愿意與羅斯福建立私人之間的直接聯(lián)系。幾天后,美國和蘇聯(lián)公布了兩位最高領導人的通信。②ПечатновВ.О.,МагадеевИ.Э.ПерепискаИ.В.СталинасФ.РузвельтомиУ.Черчиллемвгодывелик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войны,Документальноеисследование,Том1,с.87-88.為防止德國人破譯密碼,發(fā)表時對原文做了文字改動。一切條件都具備了。11月7日,羅斯福宣布保衛(wèi)蘇聯(lián)對美國的國防“至關重要”,遂將蘇聯(lián)正式列為《租借法案》實施的對象。③Leland M.Goodrich,S.Shepard Jones,and Denys P.Myers eds.,Documentson American Foreign Relations,Vol.IV,pp.169-170;E.R.Stettinius Jr.,Lend Lease:Weapon for Victory,pp.105-106,129-130.對蘇租借的政策終于落地了。

      然而,第一租借協(xié)定的執(zhí)行并不順利。首先遇到的困難是航運,11月中旬,赫爾不得不告訴蘇聯(lián)人,因缺乏必要的船只,造成給蘇聯(lián)的發(fā)貨延誤。蘇聯(lián)大使館為此多次向租借管理辦公室投訴。④FRUS,1941,Vol.1,pp.860,862-863.美國噸位短缺并由此造成發(fā)貨的混亂局面,參見George Herring,Aid to Russia,1941-1946:Strategy,Diplomacy,and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pp.44-45。實際上,在莫斯科協(xié)定擬定時,美國尚未參戰(zhàn),故并不承擔運輸責任,而蘇聯(lián)本身的運載能力不及發(fā)送貨物的五分之一,其余全部由英國負擔。見АВПРФ,ф.6,оп.3,д.436,л.66-68,轉引自СупрунМ.Н.Ленд лизисеверныеконвои,1941-1945,c.35。運輸船只的問題尚未徹底解決,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一時中斷了租借業(yè)務,特別是對蘇聯(lián)的援助。1942年1月民意測驗顯示,對于是否同意即使減少美國軍隊的裝備也要盡可能援助蘇聯(lián)的問題,贊同者26%,反對者66%。⑤Hadley Cantril,Public Opinion,1935-1946,p.411.戰(zhàn)爭部和海軍部曾發(fā)出命令,幾乎停止所有租借物資的運輸和發(fā)貨。盡管白宮很快糾正了這種做法,還是對蘇聯(lián)造成了一些影響。⑥E.R.Stettinius Jr.,Lend Lease:Weapon for Victory,pp.154-156.據(jù)蘇方的資料,12月13日—12月17日期間,在美國港口等待運往蘇聯(lián)的457架飛機中有447架被召回供美軍使用。參見АВПРФ,ф.06,оп.4,п.11,д.102,л.1、7-16//СевостьяновГ.Н.(под.ред.)Советско американскиеотношения,1939-1945,с.192-193。12月28日,羅斯福指示史汀生:從1月1日起重建對蘇援助計劃,現(xiàn)有的虧欠物資予以彌補,最遲在4月1日前裝船。參見FRUS,1941,Vol.1,p.865。關于珍珠港事件導致租借物資發(fā)貨延遲和混亂情況,參見АВПРФ,ф.06,оп.25-a,п.236,д.8,л.17-35//СевостьяновГ.Н.(под.ред.)Советско американскиеотношения,1939-1945,с.206-216;R.Н.Jones,The Roads to Russia:United States Lend Lease to the Soviet Union,p.85。美國軍方的抵制態(tài)度是一個重要障礙。一則出于對蘇軍抵抗能力的懷疑,二則對蘇方采購人員的無理抱怨感到憤怒,戰(zhàn)爭部和海軍部的官員“常常對總統(tǒng)的命令虛與委蛇”,甚至借口美國參戰(zhàn)而要求修改莫斯科協(xié)定。⑦СевостьяновГ.Н.(под.ред.)Советско американскиеотношения,1939-1945,с.192-196,216;George Herring,Aid to Russia,1941-1946:Strategy,Diplomacy,and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pp.52,57.工作初期經驗不足、管理不善以及美蘇雙方執(zhí)行人員的矛盾糾葛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如蘇方申請的供貨缺乏相關技術要求或規(guī)格不確,美方不習慣蘇聯(lián)采購人員討價還價的作風,以及美國供貨機構復雜多變等。⑧РГАСПИ,ф.84,оп.1,д.134,55-56.;George Herring,Aid to Russia,1941-1946:Strategy,Diplomacy,and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pp.36-37,56-57.

      以上情況嚴重干擾了租借協(xié)定初期的執(zhí)行進度。莫斯科協(xié)定頭三個月的執(zhí)行情況令蘇聯(lián)人感到憤怒,主管租借工作的對外貿易人民委員米高揚(A.I.Mikoyan)抱怨說,承諾的705輛坦克只收到16輛,600架飛機只收到85架。⑨George Herring,Aid to Russia,1941-1946:Strategy,Diplomacy,and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p.55.1942年1月31日,哈里曼在給斯大林的信中也不得不承認,租借物資前四個月的運送結果“令人沮喪”。①АВПРФ,ф.06,оп.4,п.22,д.230,л.1-2//СевостьяновГ.Н.(под.ред.)Советско американ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1939-1945,с.200.而這一時期正是莫斯科戰(zhàn)線最緊張也是蘇軍最需要補充武器裝備的時刻:到1941年底蘇軍22 600輛坦克只剩2 100輛,20 000架作戰(zhàn)飛機只剩2100架,112 800門火炮還剩1 280門,774萬支步槍和卡賓槍還剩224萬支。遺憾的是,蘇聯(lián)靠本身軍工制造業(yè)可以彌補的,只有作戰(zhàn)飛機的55%,火炮的57%,坦克的27%和步兵武器的30%。②РыжковН.И.Великая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ленд лиз,c.51.

      羅斯福見此狀況心急如焚,他對摩根索說:“沒有什么比俄羅斯崩潰更糟糕的了。我寧愿失去新西蘭、澳大利亞或其他任何東西,也不愿看到俄羅斯崩潰?!雹跩ohn Morton Blum ed.,F(xiàn)rom the Morgenthau Diaries.Vol.3:Years of War,1941-1945,Boston:Houghton Mifflin,1967,pp.81-82.3月12日斯大林收到丘吉爾的來信,后者在信中保證說,他與羅斯福已專門發(fā)出指令,要求“任何人不得中斷和延誤”其所承諾的對蘇供應。④РГАСПИ,ф.82,оп.2,д.1110,л.55,轉引自БутенинаН.Ленд лиз:Сделкавека,с.118。羅斯福確實采取了行動,他在3月中旬向斯退丁紐斯和軍事部門首長發(fā)出一系列措辭激烈的命令:給蘇聯(lián)的租借物資“必須在裝運中占據(jù)首要地位”,盡早放行,不管這樣做“對我們戰(zhàn)爭計劃的任何其他部分有什么影響”。⑤E.R.Stettinius Jr.,Lend Lease:Weapon for Victory,pp.205-206;Richard M.Leighton and Robert W.Coakley,Global Logistics,1940-1943,pp.556-557.值得注意的是,羅斯福下達這些命令的時候,日本軍隊正在借助偷襲成功的優(yōu)勢橫掃太平洋和東南亞。⑥Robert E.Sherwood,Roosevelt and Hopkins:An Intimate History,p.490.有研究者指出,事實證明,對蘇租借計劃優(yōu)先執(zhí)行的結果,不僅減緩了美國的軍事建設,也對其他租借國的軍事地位造成嚴重影響。⑦R.Н.Jones,The Roads to Russia:United States Lend Lease to the Soviet Union,pp.78-79.不過,總統(tǒng)的親自干預確實再次產生了效果。如果說1942年的前兩個月向蘇聯(lián)的發(fā)貨不超過每月10噸,那么3月就達到21.4萬噸,4月則超過44萬噸。⑧СупрунМ.Н.Ленд лизисеверныеконвои,1941-1945,c.77-78.對此,《紐約時報》報道:羅斯福將對蘇運輸排在了最優(yōu)先的位置。⑨The New York Times,March 28,1942,p.3.《真理報》也以“美國加快步伐”為題做了報道。10Правда,21июня,1942,3-йстр.

      應該說,蘇聯(lián)在美國采購機構的改變也對提高援助效率發(fā)揮了積極作用。由于對美貿易股份公司名義上還是一家在美國注冊的商業(yè)公司,美國政府多次表示希望直接與蘇聯(lián)政府機構打交道。1942年2月21日,米高揚向斯大林和莫洛托夫呈交報告,建議在美國成立蘇聯(lián)政府采購委員會,以替代原來對美貿易股份公司處理一切租借物資的采購業(yè)務,這樣既可以節(jié)省成本,又可以簡化手續(xù)。2月24日人民委員會批準成立采購委員會,任命國防委員會代表別利亞耶夫(A.I.Belyaev)少將為主席,對美貿易公司董事長盧卡舍夫(K.I.Lukashev)為副主席。11Российский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АрхивЭкономики(РГАЭ),ф.413,оп.12,д.5785,л.47в.//ТюринаЕ.А.《Наркомвнешторгсчитаетцелесообразным организоватьзакупочную комиссию》,Историяленд-лизав докумедокументахРГАЭ,Февраль1942-март1945г.//Историческийархив,2013,№5,c.34-35.1943年12月魯?shù)强疲↙.G.Rudenko)中將接替別利亞耶夫擔任采購委員會主席。3月2日,蘇聯(lián)使館通知美方,這個新委員會將接替對美貿易公司的工作,而后者繼續(xù)作為純商業(yè)機構活動。12FRUS,1942,Vol.3,Washington,D.C.:GPO,1961,p.696.

      至于莫斯科協(xié)定最后執(zhí)行的結果,因各種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的品種、單位、時間等都有差異,最主要的是協(xié)定在執(zhí)行中有很多型號、數(shù)量方面的修改,很難做出準確的統(tǒng)計。官方公布的大體情況是,到1942年6月30日協(xié)定終止日期,根據(jù)美國方面戰(zhàn)后的報告,美國發(fā)貨129.40萬噸,英國和加拿大發(fā)貨14.90萬噸,總計144.31萬噸,占協(xié)定發(fā)貨量150萬噸的96.21%??鄢I蠐p失的31.16萬噸,實際到貨占協(xié)定發(fā)貨量的75.43%。①Foreign Economic Section,Office of Foreign Liquidation of the Department of State,Report on War Aid Furnished by the United States to the USSR,June 22,1941-September 20,1945,November 28,1945,p.2.計量單位換算成公噸(取小數(shù)點后兩位數(shù)),百分比為筆者計算所得。報告未提供在英國卸貨的22艘輪船所載噸位。根據(jù)蘇聯(lián)外貿人民委員會當時的報告,美國供貨145.1萬噸,英國供貨33.6萬噸,總計178.7萬噸,占協(xié)定計劃的119.1%。抵達蘇聯(lián)的貨物總計96.88萬噸,占協(xié)定計劃的64.59%。②АВПРФ,ф.06,оп.4,п.11,д.103,л.9,10,24//СевостьяновГ.Н.(под.ред.)Советско американ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1939-1945,с.262-264.。百分比為筆者計算所得。后文將會談到,造成這種差距的主要原因是上半年運輸中的損失。但無論如何,從實際效果看,莫斯科協(xié)定沒有實現(xiàn)預期目標,尤其是蘇聯(lián)急需的武器裝備,因美國生產能力所限,只占所有運送物資價值的53%。③СевостьяновГ.Н.(под.ред.)Советско американскиеотношения,1939-1945,с.263.但是必須指出的是,此期租借援助對于蘇聯(lián)的政治意義和長遠利益遠遠大于暫時的軍事效果。

      在莫斯科協(xié)定期間,美國邁出了對蘇援助政策中最重要的一步。鑒于蘇聯(lián)訂購的武器和物資已經超過10億美元,2月12日羅斯福致函斯大林,提出再給蘇聯(lián)提供一筆10億美元的貸款,條件如前。信中暗示,美蘇協(xié)定的財務安排可能會根據(jù)形勢變化有所修改。④ПечатновВ.О.,МагадеевИ.Э.ПерепискаИ.В.СталинасФ.РузвельтомиУ.Черчиллемвгодывелик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войны,Документальноеисследование,Том1,с.129-130;FRUS,1942,Vol.3,pp.690-691.2月20日斯大林回信,除了表示感謝外,希望美蘇能在確定的時間內修改目前簽訂的財務協(xié)定。⑤FRUS,1942,Vol.3,pp.691-692.這里討論的修改“財務安排”或“財務條款”,指的就是將目前援助蘇聯(lián)的“貸款”形式轉為同英國一樣的“租借”形式。2月23日,副國務卿韋爾斯召見蘇聯(lián)新任大使李維諾夫(M.M.Litvinov),傳達了羅斯福給斯大林的口信:在適當?shù)臅r機,美國愿意與蘇聯(lián)重議租借協(xié)定的財務條款。接著,韋爾斯通知說,美國與英國剛剛簽署了新的租借協(xié)定,美國希望包括蘇聯(lián)在內的所有相關國家加入類似的協(xié)定。⑥FRUS,1942,Vol.3,pp.693-695.

      3月18日,美國國務院商業(yè)政策與協(xié)議司司長霍金斯(Harry C.Hawkins)建議與蘇聯(lián)也簽訂一項類似于同英國簽訂的租借主協(xié)定,理由是:與英國相比,不能對蘇聯(lián)有“明顯的歧視”;對蘇聯(lián)的支付能力而言,償還貸款將造成“沉重的戰(zhàn)爭債務”,結果會導致美蘇商業(yè)關系緊張;最重要的是,新協(xié)定要求蘇聯(lián)在目前和未來的經濟活動中按照美國倡導的原則進行合作。5月26日,赫爾將美國擬定的租借總協(xié)定草案交給李維諾夫,并說明其條款與美英租借協(xié)定“幾乎完全相同”。談話后,赫爾感到蘇聯(lián)大使“似乎很感興趣”。⑦FRUS,1942,Vol.3,pp.699-700,705.

      6月11日美蘇簽署了《關于在進行反侵略戰(zhàn)爭中相互援助所適用原則的協(xié)定》,即租借總協(xié)定。⑧英文本見E.R.Stettinius Jr.,Lend Lease:Weapon for Victory,pp.340-343;中文本見世界知識出版社編:《國際條約集(1934—1944)》,第355—358頁。俄文本見МинистерствоминостранныхделСССРСоветско американ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вовремявеликой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войны,1941-1945,Документыиматериалы,Т.1,с.198-202。在承認和遵守大西洋憲章的前提下,美國對蘇聯(lián)的援助終于如羅斯福常說的那樣拋棄了“愚蠢、可笑和陳舊的美元符號”——蘇聯(lián)已經用掉的10億美元和剛剛得到的10億美元貸款均不必償還,蘇聯(lián)的承諾只是盡量向美國提供物品、服務、設備和情報(第二條),未經許可不得將援助物資移交他人(第三條),以及戰(zhàn)爭結束后保存良好且仍可為美國國防所用的物資應予以歸還(第五條)。⑨此處列出這幾個條款很有必要,因為戰(zhàn)爭后期和戰(zhàn)后初期美蘇之間的很多分歧和矛盾都因此而起。6月14日,《真理報》為此發(fā)表社論,題目是《不可戰(zhàn)勝的聯(lián)盟》,17日的報道則把美國稱為“反希特勒陣線民主國家的軍火庫”。10Правда,14июня1942,1-йстр;17июня1942,4-йстр.此后不久,6月27日蘇聯(lián)與英國也簽署了類似租借供應協(xié)議,從而免除了自蘇德戰(zhàn)爭以來對英國提供的援助物資的債務。①РГАЭ,ф.413,оп.12,д.5804,л.23-26,轉引自СоколовВ.В.Ленд лизвгодывтороймировойвойны,с.10;Antony C.Sutton,Western Technology and Soviet Economic Development,1945-1965,p.11.同時,英國對蘇聯(lián)的信貸也在1941年8月16日協(xié)定提供1 000萬英鎊的基礎上,再增加2 500萬英鎊。參見FRUS,1942,Vol.3,pp.710-711。

      從此,美蘇戰(zhàn)時經濟關系真正進入了租借援助的框架。蘇聯(lián)駐美使館的政治報告曾認定,租借法構成了“整個1941年美國與英國之間關系的主要內容”,使美英“經濟和政治合作達到了頂點”。②АВПРФ,ф.06,оп.25-a,п.236,д.8,л.17-35//СевостьяновГ.Н.(под.ред.)Советско американ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1939-1945,с.206-216.現(xiàn)在,美蘇經濟關系也達到了同樣的水平。在第一協(xié)定到期半個多月前簽署的這個租借總協(xié)定,不僅改變了莫斯科協(xié)定的性質,而且為以后所有的對蘇援助協(xié)議確定了原則、方向和方式。

      (三)第二租借協(xié)定(華盛頓協(xié)定):1942年7月1日至1943年6月30日

      第二次協(xié)定的執(zhí)行日期始于1942年7月1日,但其交涉至少在三個月前就開始了。不過,在這個協(xié)定簽署前,蘇聯(lián)提出首先解決雙邊貿易的法律問題,這涉及蘇聯(lián)出口美國貨物的關稅。正如烏曼斯基在6月27日給莫洛托夫的報告中說的,租借總協(xié)定第七條只談到戰(zhàn)后將清除貿易壁壘、對所有國家實行“非歧視”待遇,但如果美蘇之間沒有貿易條約保障,美國有可能對蘇聯(lián)進口貨物征收高額關稅。③АВПРФ,ф.06,оп.4,п.23,д.248,л.6-8.1937年8月美蘇曾簽訂了一個新的貿易協(xié)定,規(guī)定雙方提供最惠國待遇,但須逐年續(xù)約。1942年7月28日,蘇聯(lián)人民委員會通過使館將延長現(xiàn)行美蘇貿易協(xié)定的草案提交給美國,要求無限期延長1937年生效的互惠貿易協(xié)定。④АВПРФ,ф.06,оп.4,п.23,д.248,л.3-4,5.問題解決得很順利,通過互換照會的方式,8月1日延長現(xiàn)行美蘇貿易的協(xié)定正式生效,并注明在1943年8月6日到期后繼續(xù)生效,直到被更全面的貿易協(xié)定所取代。⑤АВПРФ,ф.06,оп.4,п.23,д.248,л.1;Leland M.Goodrich and Marie J.Carroll eds.,Documents on American Foreign Relations,Vol.V,July 1942-June 1943,Boston:World Peace Foundation,1943,p.634.

      早在1942年3月24日,羅斯福就要求戰(zhàn)爭部和海軍部盡快起草可以在7月1日至明年6月30日供應蘇聯(lián)的物資清單,而那時軍人們正在策劃開辟第二戰(zhàn)場的“波列羅”(Bolero)計劃,并為其籌措軍備物資。⑥Richard M.Leighton,Robert W.Coakley,Global Logistics,1940-1943,p.560.經過反復討論和修改,美國終于在5月底之前完成了第二租借協(xié)定的初步方案,困擾他們的問題主要是有限的運輸力無法同時滿足歐洲東方戰(zhàn)線和第二戰(zhàn)場的需要。⑦Maurice Matloff,Edwin M.Snell,Strategic Planning for Coalition Warfare,1941-1942,Washington,D.C.:Office of the Chief of Military History,Department of the Army,1953,pp.229-231;Richard M.Leighton and Robert W.Coakley,Global Logistics,1940-1943,pp.561-563.此時,莫洛托夫為解決英美開辟第二戰(zhàn)場的問題來到華盛頓。5月29日,美方將擬議的方案交給蘇方:在第二租借期,美國可提供物資大約700萬噸(含180萬噸工業(yè)材料和設備、111萬噸軍事裝備和彈藥、430萬噸糧食),英國可提供80萬噸—100萬噸。但是,因受到運輸能力的限制,蘇聯(lián)只能在這個清單中選擇440萬噸物資,如果蘇聯(lián)希望自己提供運輸,則可以獲得額外的供應品。草案特別指出,支付方式將按照美蘇租借總協(xié)定的財務安排進行。⑧FRUS,1942,Vol.3,pp.709-710;РыжковН.И.Великая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ленд лиз,c.88-89.在5月29日至6月1日羅斯福與莫洛托夫的會談中,開辟第二戰(zhàn)場與第二期租借物資清單之間的關系成為主題。在會談中,羅斯福提出了一個更保守的數(shù)字,即實際可以向蘇聯(lián)的提供的物資只有410萬噸。不僅如此,為了保證為第二戰(zhàn)場運輸物資,羅斯福還懇切地要求莫洛托夫同意將蘇聯(lián)需要的非軍事物資再減少160萬噸。這就是說,第二協(xié)定可以保障交付蘇聯(lián)的物資只有250萬噸(盡管還是比第一協(xié)定多100萬噸)。①FRUS,1942,Vol.3,pp.578-583;Robert E.Sherwood,Roosevelt and Hopkins:An Intimate History,pp.568-575.開辟第二戰(zhàn)場是斯大林的迫切要求,羅斯福也是真心促成此事,所以莫洛托夫沒有提出異議。白宮新聞稿說:會談在開辟第二戰(zhàn)場的問題上已達成諒解,美國保證繼續(xù)向蘇聯(lián)提供物資援助,雙方在討論的所有問題上都形成了一致意見。②FRUS,1942,Vol.3,pp.593-594.

      然而,蘇聯(lián)并沒有給予正式的答復。莫斯科顯然是在等待倫敦對開辟歐洲第二戰(zhàn)場采取實際行動。6月6日斯大林讓李維諾夫通知羅斯福,“蘇聯(lián)政府同意減少我們噸位的申請”,“因為這可能會加速與英國達成在歐洲開辟第二戰(zhàn)場的協(xié)議”。③АПРФ,ф.45,оп.1,д.232,л.30。轉引自РжешевскийО.А.Уистоков《холоднойвойны》//Вестник мгим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3,2008,с.39。第一租借協(xié)定的期限日益臨近,6月12日,霍普金斯請在莫斯科的費蒙維爾考慮,是否可以向蘇聯(lián)提出在華盛頓召開一次美英蘇三方會議,討論這個問題。④FRUS,1942,Vol.3,p.709.等不及莫斯科的答復,第二天羅斯福就致函莫洛托夫,表明繼續(xù)援助蘇聯(lián)的決心,并提交了關于美英起草的協(xié)定的說明。其內容與從前的協(xié)定草案大體相同,只是將發(fā)貨的噸位提高到440萬短噸(約399.2萬噸),還說明以后如有可能增加,可以“隨時修改”。⑤АВПРФ,ф.06,оп.3,п.32,д.433,л.15,17-20//СевостьяновГ.Н.(под.ред.)Советско американ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1939-1945,с.242,247-248.羅斯福主動提出增加噸位,很可能是已經知道英國不會如期開辟第二戰(zhàn)場。6月25日,華盛頓指示費蒙維爾“敦促俄國人盡快做出選擇”。⑥FRUS,1942,Vol.3,pp.709-710.7月7日,即第二協(xié)定已經生效一周,莫斯科通過使館分別向美國和英國作出答復?!疤K聯(lián)政府滿意地接受”第二協(xié)定,同時提出了幾點“希望”:美國盡可能增加飛機的交付;英國能像第一協(xié)定那樣每月供應10噸金屬鈷;除制成品外,是否有可能安排每月400噸鎳的供應。最重要的是,蘇聯(lián)要求第二租借期的對蘇供應量能達到440萬凈噸(不是短噸)。蘇聯(lián)大使可以代表政府簽署協(xié)定,但希望將上述“愿望”列入?yún)f(xié)定文本。⑦FRUS,1942,Vol.3,pp.712-713.蘇聯(lián)的“希望”與美國的方案差別不大,而且口氣十分緩和,看起來只要做些技術處理,達成協(xié)議應該問題不大。然而,情況卻發(fā)生了突然變化。

      7月18日丘吉爾來信告知,英國已下令停止在北極航線護航,并將開辟第二戰(zhàn)場的時間推遲到1943年。斯大林對此憤怒至極,他在7月23日的回信中毫不客氣地指出,這些做法“不可理喻”“無法解釋”“不能容忍”。⑧ПечатновВ.О.,МагадеевИ.Э.ПерепискаИ.В.СталинасФ.РузвельтомиУ.Черчиллемвгодывелик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войны,Документальноеисследование,Том1,с.204.蘇聯(lián)對于第二租借協(xié)定的態(tài)度也由此變得十分強硬。7月29日,因北極航線停運,美國要求改變運輸計劃的時間安排,遭到蘇聯(lián)的激烈反對。隨后,美國人發(fā)現(xiàn),蘇聯(lián)發(fā)來關于工業(yè)設備的請購數(shù)量,大大超過了協(xié)定的承諾,預期到貨的數(shù)量也超過了協(xié)定承諾。別利亞耶夫還告訴美國人,蘇聯(lián)要求的440萬噸物資,不包括經太平洋運輸?shù)?萬噸貨物。⑨FRUS,1942,Vol.3,pp.722-23,715-717.不過,蘇聯(lián)人的怨氣主要是針對英國人的。在對蘇聯(lián)援助的政策理解上,英國與美國確有分歧,他們不理解為何美國對蘇聯(lián)的物資供應政策與對待英國不同(不需要提供理由和數(shù)據(jù)),因此糾纏于協(xié)定文本的表述和措辭,一再拖延簽字。而蘇聯(lián)的不滿則在于英國推遲開辟第二戰(zhàn)場和停止北極航線護航,甚至在《真理報》刊出漫畫,指責英國人膽怯并與納粹遙相呼應。9月下旬,李維諾夫反復給國務院打電話,邁斯基也不斷催促艾登,要求盡快簽署第二租借協(xié)定。美國駐英國大使維南特(J.G.Winant)認為,俄國人如此施加壓力,是因為英國停止北極航線護航,霍普金斯對此有充分了解。10FRUS,1942,Vol.3,pp.723-724;Правда,6октября1942,4-йстр,12октября1942,4-йстр.;William Hardy McNeill,America,Britain&Russia:Their Co operation and Conflict,1941-1946,p.145.斯大林也公開出面了,他利用10月3日書面回答美聯(lián)社記者問題的機會,指責盟國對蘇聯(lián)幫助的效果“暫時還是小的”,并要求盟國“完全地、按時地履行自己的義務”。①《斯大林文集(1934—1952年)》,第333頁。兩天后《真理報》發(fā)表了這篇答記者問。見Правда,5октября1942,1-йстр。在這些問題上,美國的確感覺有愧于蘇聯(lián),所以對莫斯科的要求表示理解和接受。他們不僅不再堅持修改生產和運輸計劃,霍普金斯還提出了對蘇增加50萬噸供應的新方案。10月2日,羅斯福下令,盡一切努力補足向蘇聯(lián)北方的配額,做好所有必要的安排,包括優(yōu)先為蘇聯(lián)生產,以履行協(xié)定的承諾。②FRUS,1942,Vol.3,pp.722-723,723-724;R.Н.Jones,The Roads to Russia:United States Lend Lease to the Soviet Union,pp.117-120.

      在羅斯福的親自干預下,第二租借協(xié)定10月6日在華盛頓簽署。西方可為蘇聯(lián)生產和提供的物資總計700萬噸,價值30億美元,其中軍事物資20億,工業(yè)設備4億,糧食和食品6億。不過,美英負責運送的物資只有440萬噸,超過部分由蘇聯(lián)自己運輸。③Leland M.Goodrich,Marie J.Carroll eds.,Documentson American Foreign Relations,Vol.V,p.251;АВПРФ,ф.6,оп.4,д.248,л.6,轉引自БутенинаН.Ленд лиз:Сделкавека,с.125。至于蘇聯(lián)提出的飛機和金屬供應的額外要求,也按照蘇方提議列為第二協(xié)定的附件三,其中規(guī)定,增加飛機供應的問題再行商議,但英國承諾繼續(xù)按每月2 000噸的速度供應鋁,直到1942年底;美國承諾每月提供10噸鈷;美英還同意在1942年第四季度將鎳的供應量(制成品除外)提高到每月700短噸。④FRUS,1942,Vol.3,pp.734-735.斯大林對此還不滿足,10月7日直接致函羅斯福,希望美國保證每月交付500架戰(zhàn)斗機,8 000—10 000輛卡車,5 000噸鋁,一年內供應200萬噸糧食。此外,還特別要求美國為蘇聯(lián)的運輸船隊增加20—30艘貨輪。⑤ПечатновВ.О.,МагадеевИ.Э.ПерепискаИ.В.СталинасФ.РузвельтомиУ.Черчиллемвгодывелик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войны,Документальноеисследование,Том1,с.251-252;FRUS,1942,Vol.3,pp.730-731.在美國政府討論這些要求時,10月10日霍普金斯傳達了羅斯福的看法:“考慮到戰(zhàn)略形勢,總統(tǒng)認為積極答復斯大林十分必要”。結果是,除了飛機只能增加300架(10月即起運276架)外,其他基本滿足了蘇聯(lián)的要求。⑥ПечатновВ.О.,МагадеевИ.Э.ПерепискаИ.В.СталинасФ.РузвельтомиУ.Черчиллемвгодывелик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войны,Документальноеисследование,Том1,с.258,264;FRUS,1942,Vol.3,p.735.斯大林對此十分滿意,他在11月6日紀念十月革命25周年的報告中宣稱:“英蘇美同盟有戰(zhàn)勝意德同盟的一切可能,并且毫無疑問一定會取得勝利?!雹摺端勾罅治募?934—1952年)》,第336—348頁。

      從談判的過程可以看出,第二租借協(xié)定期間的困難和矛盾主要不在于美蘇之間的政治關系。1942年和1943年,在歐洲抵抗法西斯侵略的壓力絕大部分都是蘇聯(lián)承擔的,而且以巨大的犧牲頑強地堅持下來,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也對羅斯福的決策有很大影響。因此,在開辟第二戰(zhàn)場的問題上,羅斯福更傾向于站在斯大林一邊,這也是他在英國出爾反爾后愿意并主動在租借物資清單上向蘇聯(lián)讓步的主要原因。同時,美國的國內政治也對進一步推動援助蘇聯(lián)的政策有利。到1943年1月,美國民眾普遍支持租借援助政策。對于蓋洛普的提問——你支持還是反對繼續(xù)實行租借計劃,贊同者達到空前的82%。⑧Hadley Cantril,Public Opinion,1935-1946,p.412.美國的生產能力也已經不是問題。據(jù)蘇聯(lián)對美貿易公司提供的報告,到1943年“美國的整個工業(yè)都已經動員起來”,粗鋼產量為8 062萬噸,制造飛機85 946架(比上年增長了79%),機床的月產量已到1.254億美元,汽車的月產量80 000輛,造船能力也達到了2 000萬總噸。⑨РГАЭ,ф.413,оп.12,д.6799,л.3-18//Историческийархив,2013,№5,c.35-44.對蘇租借援助計劃的瓶頸實際上就在運輸問題,無論是在談判中還是在執(zhí)行中。

      美國物資運往蘇聯(lián)主要是通過五條海上航線,即遠東航線、北方航線、波斯灣航線、黑海航線和北極航線,其中以前三條為主(分別承擔的運輸量為47.1%、23.8%和22.7%)。①ПаперноА.Х.Ленд лиз:Тихийокеан,с.363-365.遠東航線因有蘇日中立條約而最安全,但距離較遠。波斯灣航線距離太遠(15 000英里),卸船后還要轉長途陸運,耗時最長。北方航線距離最短(5 000英里),自然是理想的航線。②R.Н.Jones,The Roads to Russia:United States Lend Lease to the Soviet Union,pp.viii-ix.然而,北方航線處于德國潛艇猖獗活動的區(qū)域,給運輸帶來極大損失。特別是在1942年上半年,229艘輪船運送的122.6萬噸貨物,沉入海底的竟達29.6萬噸,還有12.9萬噸被迫滯留英國港口。正是如此重大的損失,導致1942年10月—11月以及1943年4月—6月整條航線完全停運。③Richard M.Leighton and Robert W.Coakley,Global Logistics,1940-1943,p.731.這既是如前所述第二協(xié)定談判形成緊張局面的原因,也給后面計劃的執(zhí)行帶來了很大困難。改變航線(主要轉向波斯灣)固然減少了損失,④有學者統(tǒng)計,1942年被擊沉的運輸船數(shù)占總數(shù)的12%,而1943年只占1%。參見William Hardy McNeill,America,Britain&Russia:Their Co operation and Conflict,1941-1946,p.239。但也大大影響了運輸量。波斯灣航線不僅路途遙遠,而且港口設施和運載工具都準備不足,大量貨物轉運至此,完全超出了港口卸貨和清關的能力,從而出現(xiàn)了嚴重的擁堵和積壓。⑤FRUS,1942,Vol.3,pp.728-729;1943,Vol.3,Washington,D.C.:GPO,1963,pp.739-740.再者,波斯灣和太平洋供應線的擴展和改進當然可以在未來一年內增加運輸量,但遠水難救近火,就在1942年11月底斯大林格勒戰(zhàn)役蘇聯(lián)將要大舉反攻的緊要關頭,按計劃預定的145.88萬噸物資,只送到了76.20萬噸。到年底,第二協(xié)定的運輸量只完成了計劃的55%。運輸量的緊張造成了保障蘇聯(lián)戰(zhàn)場供給和開辟第二戰(zhàn)場的矛盾。據(jù)美國軍方估計,如果要滿足蘇聯(lián)的要求,美國可以再擠出156艘貨輪,但代價是運往英國準備開辟第二戰(zhàn)場的美軍就要減少37.5萬人。⑥Richard M.Leighton and Robert W.Coakley,Global Logistics,1940-1943,pp.586-587.1943年1月21日,《紐約時報》刊登了斯退丁紐斯的一個報告,承認援助物資“不能滿足蘇軍的需要”“蘇聯(lián)人民主要依靠自己的武器進行了反對納粹的卓越斗爭”。見The New York Times,January 21,1943,p.1?!墩胬韴蟆穾缀跻蛔植徊畹貓蟮懒诉@些內容。參見Правда,23января1943,4-йстр。

      為了抵制反對派的意見和提高工作效率,實現(xiàn)他在給丘吉爾電報所說的“必須向斯大林證明我們已經百分之百地履行了義務”,⑦Robert E.Sherwood,Roosevelt and Hopkins:An Intimate History,p.641.羅斯福再次改組了對蘇租借機構。1942年10月30日,在總統(tǒng)辦公室下設立了對蘇協(xié)定執(zhí)行委員會(SPC),負責全面協(xié)調和履行對蘇協(xié)定計劃,霍普金斯擔任主席,伯恩斯繼續(xù)擔當具體負責人。⑧Foreign Economic Section,Office of Foreign Liquidation of the Department of State,Report on War Aid Furnished by the United States to the USSR,June 22,1941-September 20,1945,November 28,1945,p.3;R.Н.Jones,The Roads to Russia:United States Lend Lease to the Soviet Union,pp.120-121.由此,對蘇租借成了名副其實由羅斯福本人親自掌管和監(jiān)督的事務,也被賦予了更加特殊的地位。羅斯福堅決反對任何試圖修改“無條件援助”政策的意見,他不僅無視斯坦德利大使關于蘇聯(lián)正在利用美國的“慷慨”的警告,而且拒絕了空軍關于限制向蘇聯(lián)提供飛機的建議,還取消了軍方試圖以租借換取回報的努力。在11月25日召開的對蘇協(xié)定執(zhí)委會第一次會議上,霍普金斯表示,對蘇聯(lián)的無條件援助政策雖然有些令人不安,但它是經過廣泛討論而制定的。這一政策將保持不變,而不應該提出重新思考。⑨George C.Herring,Lend Lease to Russia and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1944-1945,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No.56,June 1969,pp.95-96;George Herring,Aid to Russia,1941-1946:Strategy,Diplomacy,and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pp.84-85.美國內部的確存在著對這個新機構的不滿,但蘇聯(lián)人的感覺非常好:“委員會通常都會批準”蘇聯(lián)的申請,隨后與各有關部門會商,配置訂貨并把類似合同的文件發(fā)給供應商。由于采購委員會的堅持,以及對蘇協(xié)定執(zhí)委會和軍事工業(yè)委員會的幫助,蘇聯(lián)幾乎完成了第二協(xié)定期間的全部采購工作。10РГАЭ,ф.413,оп.12,д.6799,л.3-18//Историческийархив,2013,№5,c.35-44.正如蘇聯(lián)代辦葛羅米柯(A.Gromyko)在一份報告里指出的,這個新委員會成立后,美國的供貨情況很快就好轉了。①АВПРФ,ф.06,оп.6,п.45,д.603,л.4-34//СевостьяновГ.Н.(под.ред.)Советско американ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1939-1945,с.542.

      如果看百分比,第二協(xié)定計劃完成的情況遠不如第一協(xié)定。從噸位看,據(jù)美國政府提供的材料,計劃供應408.30萬噸(調整后的),實際供應310.33萬噸,完成76%。②Foreign Economic Section,Office of Foreign Liquidation of the Department of State,Report on War Aid Furnished by the United States to the USSR,June22,1941-September 20,1945,November 28,1945,p.3.已將數(shù)據(jù)中的長噸換算為公噸。從金額看,蘇聯(lián)采購委員會報告的通過租借渠道訂購的物資總計31.43億美元,③РГАЭ,ф.413,оп.12,д.6799,л.3-18//Историческийархив,2013,№5,c.35-44.而美國報紙刊登的羅斯福在報告中提到的實際支出的金額為24.44億美元,④The New York Times,August 27,p.16.即完成了計劃的77.76%,如果按照協(xié)定的30億美元算,則占81.47%。實際上,第二期租借援助的工作比第一期大有改善,計劃完成的情況不如前期,主要是因為總體計劃供貨量從150萬噸猛增到400多萬噸。應該說,因運輸?shù)恼系K,蘇聯(lián)強烈要求而美國勉強承諾的這個總噸位超出了美國的供應能力。

      在第二協(xié)定的后半期,即蘇聯(lián)度過了最艱難時期的時候,美國內部反對無條件援助蘇聯(lián)的聲音漸漸表露出來。國會強調的主要還是對總統(tǒng)權力的限制,指責政府在美國人忍受生活困苦時卻把大量物資運往蘇聯(lián)。⑤George Herring,Aid to Russia,1941-1946:Strategy,Diplomacy,and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pp.90-91.為了防止租借權利被濫用,租借法規(guī)定總統(tǒng)每三個月需向國會報告一次租借工作的進展情況。戰(zhàn)爭部1943年1月23日的備忘錄建議,繼續(xù)向蘇聯(lián)提供所有可能援助的前提是蘇聯(lián)必須讓美國對它“充滿信心”。⑥Maurice Matloff,Strategic Planning for Coalition Warfare,1943-1944:United States Army in World War II,Washington,D.C.: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59,p.282.就連一向主張對蘇援助的哈里曼也對現(xiàn)行政策提出了挑戰(zhàn),他不僅支持英國的建議——以在蘇聯(lián)北方建立空軍基地換取恢復對北方航線的護航,而且堅決反對向蘇聯(lián)提供直到戰(zhàn)后才可使用的工業(yè)設備。⑦George Herring,Aid to Russia,1941-1946:Strategy,Diplomacy,and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p.99.其間還發(fā)生了轟動一時的斯坦德利事件。3月8日,這位大使從臨時首都古比雪夫回到莫斯科,對一群歡迎他的美國記者道出了一段他憋在心里已經很久的話:自從來到蘇聯(lián),“我一直在尋找證據(jù),證明俄羅斯人從英國和我們這里得到了很多物質幫助……但我還沒有找到任何證據(jù)來證明這個事實,俄羅斯當局似乎想掩蓋他們得到外部幫助的事實。顯然,他們希望他們的人民相信紅軍是在單獨打這場戰(zhàn)爭”。第二天,美國各大報紙都刊登了這個報道。⑧Leland M.Goodrich and Marie J.Carroll eds.,Documents on American Foreign Relations,Vol.V,p.523.當時國會正在辯論即將到期的租借法案是否繼續(xù)的問題,斯坦德利的言論及其在美國社會產生的強烈反響引發(fā)了一場對蘇租借政策的大辯論。孤立主義者贊揚大使的“勇氣和坦率”,并主張對援助蘇聯(lián)的問題展開調查。自由主義者則懷疑這是一次反蘇陰謀,并要求斯坦德利辭職。⑨George Herring,Aid to Russia,1941-1946:Strategy,Diplomacy,and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pp.91-92.

      不過,由于這個講話違背了基本事實,其負面影響很快就煙消云散了。為了防止引發(fā)美蘇關系的政治危機,華盛頓和莫斯科都立即采取措施避免事態(tài)擴大。副國務卿韋爾斯第二天舉行新聞發(fā)布會,聲明這個講話事先未征求國務院的意見,美國政府不贊成斯坦德利的言論。10FRUS,1943,Vol.3,pp.628-629.斯退丁紐斯則急忙準備了一個報告,證明大量物資已被運往蘇聯(lián)且正在用于戰(zhàn)斗,蘇聯(lián)對此是贊賞的。3月14日的《紐約時報》刊出了其中很多內容。11George Herring,Aid to Russia,1941-1946:Strategy,Diplomacy,and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pp.92-93;The New York Times,March 14,p.5.羅斯福也沒有公開指責斯坦德利,只是悄悄地尋找繼任者,直到半年后事態(tài)完全平息才撤換了駐蘇大使。①George Herring,Aid to Russia,1941-1946:Strategy,Diplomacy,and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pp.96-97.蘇聯(lián)方面雖然感到憤怒,②3月10日李維諾夫會見前大使戴維斯(Joseph E.Davies),表示無法理解斯坦德利“攻擊”的原因。參見Mary E.Glantz,F(xiàn)DR and the Soviet Union:The President s Battles over Foreign Policy,p.121。但處理得十分冷靜。莫洛托夫在3月9日晚上與斯坦德利的談話中,坦率地表示不同意后者的看法,但并沒有任何指責,甚至認為這個講話不會影響蘇美關系。③FRUS,1943,Vol.3,pp.636-638.李維諾夫3月11日在華盛頓發(fā)表演說,贊揚美國根據(jù)租借協(xié)定提供給蘇聯(lián)的援助,《真理報》很快就全文登載了這篇演說。④The New York Times,March 12,p.4;Правда,13марта,1943,4-йстр.3月12日蘇聯(lián)報道了大量有關對蘇租借援助的消息或講話,眾議院通過延長租借法案的消息被刊登在顯著位置。⑤FRUS,1943,Vol.3,p.753.3月15日的《真理報》用半版篇幅刊登了斯退丁紐斯關于租借法案執(zhí)行情況的報告,包括對蘇援助的具體數(shù)據(jù)。⑥Правда,15марта1943,4-йстр;FRUS,1943,Vol.3,pp.629-630.

      盡管斯坦德利的講話有違事實,其表達方式也有失外交官的風度,但實際上他講出或者引起了很多人同樣的感覺。問題不在于是否應該援助、援助多少,而在于為什么只能是“無條件”的援助。在事件發(fā)生后一周后,哈里曼致電霍普金斯說,在倫敦的美國人和英國人都為斯坦德利的講話暗自高興,“即使這是一種輕率的行為”,“這里有一種越來越強烈的感覺:如果我們任由俄國人擺布”,將來會有麻煩。⑦Robert E.Sherwood,Roosevelt and Hopkins:An Intimate History,pp.705-706.在5月21日莫斯科的新聞發(fā)布會上,當被問到蘇聯(lián)拒絕與美國分享情報的消息是否屬實時,前駐蘇大使戴維斯(J.E.Davies)回答,俄國人正在向美國提供所需的全部信息。美國記者們事前已從軍方領導人那里了解到實際情況,因此對這個答案十分不滿。斯坦德利報告說,現(xiàn)場的“氣氛非常緊張和敵對”。⑧FRUS,1943,Vol.3,pp.651-652.關于蘇聯(lián)拒絕與美國進行情報交流的情況,還可參見John R.Deane,The Strange Alliance:The Story of Our Efforts at Wartime Cooperation with Russia,New York:The Viking Press,1947,pp.48-49。斯退丁紐斯也擔心蘇聯(lián)會利用美國的慷慨大方,他向霍普金斯建議,對蘇聯(lián)優(yōu)先的做法在起初或許是必要的,但現(xiàn)在“需要一種堅定而強硬的態(tài)度”。⑨George Herring,Aid to Russia,1941-1946:Strategy,Diplomacy,and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pp.99-100.

      面對已經出現(xiàn)的情緒和分歧,羅斯福需要立即做出決定:無條件援助政策是否繼續(xù)執(zhí)行下去。他的回答是肯定的。5月28日,霍普金斯在為應對戴維斯事件所寫的備忘錄中解釋說,戰(zhàn)爭期間保持美蘇友誼“至關重要”,美國人必須感激蘇聯(lián)在戰(zhàn)爭中作出的巨大犧牲,而且必須認識到,美國援助蘇聯(lián)是為了幫助它打敗敵人,而不是“從它那里獲取它不愿意提供的情報”。伯恩斯也警告租借管理辦公室的官員,對外“不提供信息”是俄羅斯三百年的傳統(tǒng),對此提出挑戰(zhàn)是徒勞的?!氨仨毿湃嗡麄?,他們會做得很好”。馬歇爾則對新成立的美國駐莫斯科軍事使團團長迪恩(John R.Deane)將軍明確指示,不要試圖從俄國人身上竊取情報。盡管如此,正如赫林所說,在1943年春季和初夏,許多美國人開始質疑政府對蘇聯(lián)的租借政策。10George Herring,Aid to Russia,1941-1946:Strategy,Diplomacy,and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pp.102-103,98-99.這也是第三租借協(xié)定開始談判時面臨的困境。

      (四)第三租借協(xié)定(倫敦協(xié)定):1943年7月1日至1944年6月30日

      從邏輯上講,美蘇第三次租借協(xié)定是否能夠簽訂,首先取決于美國的租借法案是否繼續(xù)有效。1941年6月通過的租借法案有效期兩年,1943年1月底眾議院外交委員會開始舉行聽證會,持續(xù)約4周,辯論延期問題。2月26日委員會通過了延長租借法案的報告,并提交國會批準。11Leland M.Goodrich and Marie J.Carroll eds.,Documents on American Foreign Relations,Vol.V,pp.106,123-127.從當時國內外的形勢看,租借法延期沒有任何障礙。①根據(jù)民意測驗,1943年1月和3月,延長租借法的支持率分別達到82%和88%。參見Hadley Cantril,Public問題是應該延長幾年,爭論的焦點在于:戰(zhàn)爭結束后與盟國之間的經濟關系是否繼續(xù)按照租借政策的原則和方式處理。圍繞這個問題,形成了兩派完全對立的意見。租借法案的起草者考克斯、租借管理辦公室主任斯退丁紐斯、駐英國大使維南特和著名記者李普曼(Walter Lippmann)等人主張,租借機制對于和平時期具有很大價值,可以在戰(zhàn)后各國經濟恢復和重建中發(fā)揮作用。但這種看法在國會受到嚴厲質疑,很多議員都警告說,租借政策只適用于戰(zhàn)爭,絕不能用于戰(zhàn)后重建。一些有影響力的商業(yè)期刊和貿易機構也認為,“永久性”租借安排將對世界貿易和其他商業(yè)活動產生有害影響。雙方的意見很難統(tǒng)一,但戰(zhàn)爭還在繼續(xù),租借必須延長。最后國會接受了斯退丁紐斯的折中意見,租借法案只延長一年。②Leon Martel,Lend Lease,Loans,and the Coming of the Cold War:A Study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Foreign Policy,pp.7-9,99-100;E.R.Stettinius Jr.,Lend Lease:Weapon for Victory,p.6.3月10日眾議院以407票對6票、3月11日參議院以82票對0票順利通過了租借法延長議案。③Leland M.Goodrich,Marie J.Carroll eds.,Documents on American Foreign Relations,Vol.V,p.106.

      考慮到需要提前安排生產,斯退丁紐斯在1月7日通知李維諾夫,要求蘇聯(lián)提供1943年7月1日至1944年6月30日所需物資清單。④FRUS,1943,Vol.3,pp.737-738.1月18日米高揚向斯大林報告了所擬供應計劃草案,總量為570萬噸。3月15日,米高揚將經過斯大林批準的草案發(fā)給了莫洛托夫,但報告和清單都沒有給出總噸位。⑤АВПРФ,ф.06,оп.5,п.7,д.66,л.40-46,58-71.經過幾個月的交涉和討論,6月14日美國將第三協(xié)定草案及說明正式交給蘇聯(lián)代辦葛羅米柯。美國可以提供708萬短噸貨物,但考慮運輸力量只能供應450萬短噸(408.24公噸)。副國務卿艾奇遜(Dean Acheson)樂觀地認為,協(xié)定“稍后日期將在倫敦簽署”。⑥FRUS,1943,Vol.3,p.760;РыжковН.И.Великая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ленд лиз,c.104-105.然而事情并不順利。6月底,米高揚特別提出,美國拒絕批準部分水電站設備和全部駁船項目,蘇聯(lián)表示不理解,并要求無論將來協(xié)定如何確定,對于這些“享有最高優(yōu)先權”的貨物應該先行安排交付。7月8日,葛羅米柯提交了蘇聯(lián)修改的協(xié)定草案,其中將供貨總噸位提高到600萬短噸(544.32萬公噸),還堅持要求供應某些軍艦。7月14日,蘇聯(lián)再次提出修改供貨清單,將供應總量增加到600萬公噸,并認為蘇聯(lián)有充分理由獲得更多租借物資。蘇聯(lián)還要求美國批準提供“最急需的”掃雷艦和潛水艇,滿足對P-39“飛蛇”戰(zhàn)斗機的數(shù)量要求——這是蘇聯(lián)飛行員最喜歡的機型。7月23日美國答復:同意大西洋航線增加到240萬短噸,太平洋航線增加到270短噸(總計462.67公噸),但艦艇的問題再行考慮。直到9月1日,蘇聯(lián)大使館才回復美國:“同意將美國政府提出的第三協(xié)定供應方案從708萬噸減少到560萬噸,其中包括50萬噸的庫存和結轉(物資)?!雹逨RUS,1943,Vol.3,pp.764-765,765-766,767-769,770-771,776.

      蘇聯(lián)這種完全是外交辭令的表述方式很容易迷惑人——似乎是蘇聯(lián)做出了重大讓步(148萬噸)。其實不然。首先,美國最初提出的708萬短噸(不是公噸)是可提供的物資,而不是實際供應的噸位。其次,蘇聯(lián)開始提交給美國的供貨量目前掌握的資料還無法說明,但米高揚最初的要求是570萬噸,后來提交給美國的數(shù)量提升到600萬噸。再次,美國最初允諾的供貨量為408.24萬噸,后來答應增加到462.67萬噸。所以,蘇聯(lián)最后提出的560萬噸,實際上只比其最初要求少了10萬噸,而比美國最初允諾的則多出151.76萬噸,即使按照雙方修改過的數(shù)字算,蘇聯(lián)的要求也比美國的承諾多137.33萬噸。如此算來,在談判中做出讓步應該是美國。9月22日美國接受了蘇聯(lián)的最后方案。⑧FRUS,1943,Vol.3,pp.778-779.10月19日,倫敦協(xié)定簽字。值得注意的條款和內容還有,運輸量的一半由蘇聯(lián)接管;英國和加拿大Opinion,1935-1946,p.412。承擔了100多萬噸援助物資;在蘇聯(lián)要求的供貨中,用于戰(zhàn)后經濟恢復和重建的工業(yè)設備和材料占有重要位置;同以前一樣,蘇聯(lián)提出的要求無需詳細地提供“使用者的正當理由”。①Leon Martel,Lend Lease,Loans,and the Coming of the Cold War:AStudy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Foreign Policy,pp.46-47;СупрунМ.Н.Ленд лизисеверныеконвои,1941-1945,c.238-239.

      這次談判從1943年1月初開始,一直持續(xù)到10月19日,整整10個月。導致談判拖期的一個重要因素是關于“無條件”原則是否繼續(xù)實行。英國要求在第三協(xié)定中必須加入新的條款,即蘇聯(lián)允許在摩爾曼斯克附近為皇家空軍提供基地,美國對此堅決抵制。最后,霍普金斯和對蘇協(xié)定執(zhí)委會說服英國撤回了提議。②George Herring,Aid to Russia,1941-1946:Strategy,Diplomacy,and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pp.101-102.此外,美國軍方要求在協(xié)定中應強調駐蘇武官和觀察員享有與蘇聯(lián)同行在西方的同樣權利——他們可以進行戰(zhàn)場訪問并獲取軍事情報。馬歇爾在參謀長聯(lián)席會議上對此表示反對,因為“白宮的政策是,對蘇聯(lián)的租借不能用作討價還價的基礎”。③R.Н.Jones,The Roads to Russia:United States Lend Lease to the Soviet Union,p.168.還有人提出,與蘇聯(lián)的租借協(xié)定也應像英法一樣加入互惠或反向租借的內容,即向美國海外軍隊提供貨物、服務、航運和軍事設施。但艾奇遜認為,既沒有美軍在蘇德前線服役,蘇聯(lián)也尚未參加對日作戰(zhàn),故目前不宜提出這個問題。④FRUS,1943,Vol.3,pp.746-747.1942年美國分別與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和自由法國簽署了互惠援助協(xié)議,或曰反向租借協(xié)議。第二個因素涉及“優(yōu)先事項”的爭議。早在蘇聯(lián)最初準備協(xié)定草案,即斯大林戰(zhàn)役開始反攻的時候,斯大林就確定了一個新方針——縮減軍用物資的供應總量,而增加滿足戰(zhàn)后需求的工業(yè)設備的供應。米高揚呈送的第三協(xié)定草案已經減少了軍事裝備(如以前急需的坦克完全沒有列入)而增加了工業(yè)設備,斯大林在修改時又減少了掃雷艦(22艘減至15艘)、艦載火炮(1 710門減至330門),卻明顯增加了車床(1.8萬臺加至2.4萬臺)、各種工業(yè)設備(1.08億美元加至1.2億美元)、電力設備(1.2億美元加至1.35億美元)。斯大林還特別提出要討論戰(zhàn)后急需的機車和車廂的問題。⑤АВПРФ,ф.06,оп.5,п.7,д.66,л.49-46,58-71.蘇聯(lián)在第三協(xié)定清單中大量增加的工業(yè)設備生產周期較長,很可能交付時戰(zhàn)爭已經結束(后來實際情況確實如此),是否應該作為戰(zhàn)時“優(yōu)先事項”供應,在美國租借管理辦公室內部引起激烈爭論。哈里曼表示堅決反對批準這些請求,而蘇聯(lián)供應處的斯帕?。⊿idney P.Spalding)卻強烈主張對蘇聯(lián)的要求做出積極回復。⑥Leon Martel,Lend Lease,Loans,and the Coming of the Cold War:AStudy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Foreign Policy,pp.72-73.到1943年9月—10月,隨著戰(zhàn)爭向西推進,斯大林的關注點更加傾向戰(zhàn)后重建所需設備和物資,而美國人對此則愈加敏感。盡管有人提出滿足蘇聯(lián)的要求不僅可以確保戰(zhàn)后與蘇聯(lián)的良好關系,而且有利于解決美國戰(zhàn)后的商業(yè)繁榮和工人就業(yè)問題,但對外經濟管理局(FEA)局長克勞利(Leo Crowley)和該局蘇聯(lián)分部主任韋森(Charles Wesson)都對蘇聯(lián)的動機抱有懷疑,并認為美國的援助不得用于與戰(zhàn)爭目的無關的其他用途。⑦Leon Martel,Lend Lease,Loans,and the Coming of the Cold War:AStudy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Foreign Policy,pp.73-74.有的共和黨參議員甚至譴責租借物資就是“巨額救濟金”。影響談判的第三個因素是美國軍方提出在分配物資時應該更多地考慮自己的需求。隨著美國軍隊在歐洲戰(zhàn)爭中負擔的增長和在對日作戰(zhàn)中擔任主要角色,參謀長聯(lián)席會議要求嚴格把握對外援助的標準,只有申請國無法自己生產的物資才能核準裝運。⑧George Herring,Aid to Russia,1941-1946:Strategy,Diplomacy,and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pp.122,121.

      在內部分歧和反對意見不斷的情況下,總統(tǒng)的態(tài)度起到了關鍵作用。羅斯福首先要澄清租借法的一個基本理念——租借物資是不會大規(guī)模歸還的。1943年8月25日,羅斯福向國會遞交了租借法工作報告(第11號),他在說明信中指出:“國會在通過并延長租借法這一行動中,已經明白地告訴人們,美國不想要新的戰(zhàn)爭債務,從而危害行將來臨的和平。勝利和牢固的和平就是我們能夠得到償還的唯一貨幣?!雹賂he New York Times,August 26,1943,p.11.9月7日羅斯福本人又否認了這句話,并對償還問題做了比較寬泛的解釋,以平息國內抗議的聲音。參見William Hardy McNeill,America,Britain&Russia:Their Co operation and Conflict,1941-1946,p.242。其次,羅斯福強調戰(zhàn)時和戰(zhàn)后加強美蘇合作和友誼的重要性。為了平息斯坦德利事件的影響,他在9月一次面對記者的談話中說,俄國人沒有為美國的援助表示感恩,“并不意味著他們缺乏欣賞力”,那只是他們的處事“方式”。②George Herring,Aid to Russia,1941-1946:Strategy,Diplomacy,and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pp.108-109.在羅斯??磥?,蘇聯(lián)不再是一個為生存而戰(zhàn)的乞求者,而是承擔起了羅斯福長期以來設想的角色:一個確保戰(zhàn)勝德國和日本、確保他所希望的持久和平的必要伙伴。③Mary E.Glantz,F(xiàn)DR and the Soviet Union:The President s Battles over Foreign Policy,p.143.最后,羅斯福進行了一系列行政機構改組和人事調動,以推進第三協(xié)定談判和未來任務的順利執(zhí)行。9月25日,羅斯福將戰(zhàn)時生產、租借管理、救濟和戰(zhàn)后重建等部門合并起來,成立了對外經濟管理局(以下簡稱外經局),任命與保守派議員保持密切聯(lián)系的銀行家克勞利為局長,而斯退丁紐斯升任副國務卿。④The New York Times,September 3,1943,p.1,September 26,pp.1,14;George Herring,Aid to Russia,1941-1946:Strategy,Diplomacy,and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pp.123-124.10月,羅斯福任命對蘇無條件援助的發(fā)起人哈里曼為駐蘇大使,取代了斯坦德利。還取消了使館的武官職位,而成立了駐蘇軍事使團(USMM),任命參謀長聯(lián)席會議秘書迪恩為團長,置于大使的直接領導下。這個新機構的主要職責是保證加速向蘇聯(lián)提供物資援助,以促進美蘇之間更加積極和廣泛的合作。⑤FRUS,1943,Vol.3,pp.704-705;Mary E.Glantz,F(xiàn)DR and the Soviet Union:The President s Battles over Foreign Policy,pp.145-146.迪恩回憶說,我的職責是“確保蘇聯(lián)在擊敗敵人的過程中得到美國的最大援助”,“我懷著良好的愿望去了蘇聯(lián),準備以誠實和坦率的態(tài)度去談,并準備慷慨地提出向蘇聯(lián)運送美國物資的建議”。見John R.Deane,Negotiating on Military Assistance,in Raymond Dennett and Joseph E.Johnson eds.,Negotiating with the Russians,Boston:World Peace Foundation,1951,pp.4-5。這些舉措不僅消除了部門之間權限和管理的混亂,而且把租借與戰(zhàn)時經濟、戰(zhàn)后重建統(tǒng)合為一個機構,有利于緩解租借物資分配之中的矛盾。⑥斯坦德利與費蒙維爾的矛盾,以及美國在莫斯科機構在租借問題上不協(xié)調的情況,參見H.Van Tuyll,F(xiàn)eeding the Bear:American Aid to the Soviet Union,1941-1945,pp.9-10。

      有研究者認為,由于克勞利與保守派的關系以及軍事使團工作人員的“溫和性”(取代了公開親蘇的費蒙維爾),因而這次機構改組體現(xiàn)了羅斯福政策轉變的“過渡性”。⑦Mary E.Glantz,F(xiàn)DR and the Soviet Union:The President s Battles over Foreign Policy,pp.145-146.這個說法未免言過其實。1944年初以哈里曼為代表的一些參與租借工作的高層官員確實對“無條件租借”政策提出了意見,但并未對羅斯福和美國的租借政策產生影響,至少在第三租借期內是如此。1943年7月—9月,盟軍發(fā)動西西里島登陸和意大利本土作戰(zhàn),導致意大利投降。這次戰(zhàn)役盡管未如斯大林所愿發(fā)生在法國,但畢竟大大緩解了東部戰(zhàn)線的壓力。10月下旬莫斯科三國外長會議討論和決定了戰(zhàn)時及戰(zhàn)后盟國經濟合作的諸多事宜。12月初結束的三巨頭德黑蘭會議實現(xiàn)了美蘇首腦第一次會晤,也把雙方合作推向了高潮。那么,第三租借協(xié)定前半期盟國取得的政治和軍事優(yōu)勢對美國的租借政策產生了什么影響?從邏輯上講,隨著盟軍在歐洲戰(zhàn)場上的順利推進,蘇聯(lián)在軍事上的作用自然相對降低,在租借援助中的優(yōu)先地位也就失去了基礎。正如赫林所說,到1944年初引起“無條件援助”政策的條件“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或完全消失了”。⑧George Herring,Aid to Russia,1941-1946:Strategy,Diplomacy,and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p.112.最先看到這一點的有影響的人物,恰恰是最早提出無條件援助政策的哈里曼。1944年1月—3月,哈里曼不斷向國務院和白宮提出他的新看法和建議。哈里曼依然非常重視并全力支持加強與蘇聯(lián)的關系和對蘇聯(lián)的援助,也支持滿足蘇聯(lián)對戰(zhàn)后重建的要求,但這一切已經不能再是“無條件”的了。一方面,哈里曼認為,“俄國的軍事危機已經過去”,現(xiàn)在美國有理由要求蘇聯(lián)為他們的急需物資提出“合理的證據(jù)”。①FRUS,1944,Vol.4,Washington,D.C.:GPO,1966,pp.1039-1040.另一方面,哈里曼擔心蘇聯(lián)勢力在東歐和巴爾干的擴展,而經濟援助是“可以使用的最有效武器之一”。②FRUS,1944,Vol.4,pp.944-945,951-953.哈里曼的看法得到了迪恩、海軍和外經局的支持。③FRUS,1944,Vol.4,pp.1055-1058,1062-1063;George Herring,Aid to Russia,1941-1946:Strategy,Diplomacy,and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p.130.但是羅斯福和霍普金斯領導的對蘇協(xié)定執(zhí)委會反對改變目前的方針。在霍普金斯的建議下,2月14日總統(tǒng)向國務卿發(fā)送了一份明確的備忘錄:“俄羅斯仍然是擊敗德國的一個主要因素”,向蘇聯(lián)提供最多數(shù)量的物資,“這是一件極其重要的事情”。3月16日國務卿客氣地通知哈里曼,為了維護與蘇聯(lián)的關系,目前采取任何改變對蘇租借工作程序的做法都是“不明智的”。④FRUS,1944,Vol.4,pp.1053,1062-1063.

      無條件援助政策的持續(xù),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第三協(xié)定的圓滿履行。到1944月6月底,美國向蘇聯(lián)交付物資550.22萬噸,英、加共交付33.57萬噸,總計583.79萬噸,超過了計劃的560萬噸。⑤Foreign Economic Section,Office of Foreign Liquidation of the Department of State,Report on War Aid Furnished by the United States to the USSR,June22,1941-September 20,1945,November 28,1945,p.4.另一個統(tǒng)計數(shù)字交付物資637萬噸。見Diaries of Henry Morgenthau,Jr.,September 9-14,1944,Vol.771-1,pp.91-93,F(xiàn)ranklin D.Roosevelt Presidential Library and Museum;РГАЭ,ф.413,оп.9,д.438,л.21,轉引自СупрунМ.Н.Ленд лизи северныеконвои,1941-1945,c.320-321。也有俄國學者說,倫敦協(xié)定只完成了計劃的75%,但沒有給出任何依據(jù)。見РыжковН.И.Великая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ленд лиз,c.121。據(jù)盧卡舍夫報告,到1943年底,蘇聯(lián)在美國對外租借項下所占比例27.2%,已經超過了英國(12.3%),與1942年相比租借物資的增長速度(114%)也超過了英國(100%)。⑥РГАЭ,ф.413,оп.12,д.6799,л.3-18//Историческийархив,2013,№5,c.35-44.蘇聯(lián)對此非常滿意。1944年6月11日的《真理報》發(fā)表社論,高度贊揚美蘇租借總協(xié)定簽訂兩年來取得的成就,并在第一版用三分之一的版面刊登了美國、英國和加拿大援助蘇聯(lián)的詳細數(shù)據(jù)。⑦Правда,11июня1944,1-йстр.

      然而,在第三協(xié)定期間經總統(tǒng)高壓政策勉強解決的難題,在第四次對蘇租借協(xié)定的談判中繼續(xù)發(fā)酵,并且成為主要的障礙。

      (五)第四租借協(xié)定(渥太華協(xié)定):1944年7月1日至1945年5月12日

      第四次租借協(xié)定的法律前提仍然是租借法能否再次延長。1944年5月17日,在參議院以63票對1票通過后約一個星期,羅斯福簽署了第二次延長租借的法案。在國會辯論時,幾乎沒有人質疑繼續(xù)租借的必要性,議員們最關注也是爭論最激烈的問題在于如何制約總統(tǒng)的權力,以免浪費國家資源,特別是禁止以租借方式為戰(zhàn)后對外經濟簽訂任何協(xié)議或承擔任何義務。⑧R.Н.Jones,The Roads to Russia:United States Lend Lease to the Soviet Union,pp.252-253;George Herring,Aid to Russia,1941-1946:Strategy,Diplomacy,and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pp.155-156.與第一次延長租借法案最大的不同是,這次有一個重要的修正,即在總統(tǒng)有權確認援助條件和償還方式的條款中加了一句:“本段的任何內容均不得解釋為授權總統(tǒng)在戰(zhàn)后經濟政策、戰(zhàn)后軍事政策或任何涉及國際關系的戰(zhàn)后政策方面承擔或產生任何義務,除非遵照既定的憲法程序?!雹酟eland M.Goodrich,Marie J.Carroll eds.,Documents on American Foreign Relations,Vol.VI,July 1943-June 1944,Boston:World Peace Foundation,1945,p.119.其實,這正是第四協(xié)定談判中所涉及的核心問題。

      還在第三協(xié)定簽署之時,蘇聯(lián)就已經開始關注戰(zhàn)后經濟恢復問題。1943年9月7日斯坦德利報告,因對蘇聯(lián)要求的16座電站設備,美國只批準了11座,蘇聯(lián)政府為此提出交涉,希望國務卿出面幫助加快批準所有要求的項目。10FRUS,1943,Vol.3,pp.777-778.在10月12日和15日與美國戰(zhàn)時生產局(War Production Board)局長納爾遜(Donald M.Nelson)會談時,莫洛托夫詢問蘇美可在怎樣的金融條件下發(fā)展經濟關系,斯大林則對納爾遜的建議——組建美蘇聯(lián)合委員會解決戰(zhàn)后雙方經濟合作問題——很感興趣,并認為應盡快建立。①АВПРФ,ф.06,оп.5,п.30,д.347,л.14-16//СевостьяновГ.Н.(под.ред.)Советско американ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1939-1945,с.416-418.在11月5日與哈里曼的會談中,當哈里曼說到很難對租借物資和戰(zhàn)后重建物資做出明顯區(qū)別時,米高揚立即表示,蘇聯(lián)需要大量工業(yè)設備和材料,這些都與軍隊建設有關。②FRUS,1943,Vol.3,pp.781-785.1944年2月以后,蘇聯(lián)黨政最高機構做出一系列決議,旨在啟動從戰(zhàn)時經濟向國民經濟重建與和平建設過渡的計劃。③《蘇聯(lián)共產黨和蘇聯(lián)政府經濟問題決議匯編(1941—1952)》第3卷,何國賢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年,第217—266頁;КуманевГ.А.идрВеликая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война1941-1945годов,Т.7:Экономика иоружиевойны,с.241。米高揚并非無意地告訴哈里曼,蘇聯(lián)正在籌備一個15年的重建計劃。④FRUS,1944,Vol.4,pp.1054-1055.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人發(fā)現(xiàn),在開始討論第四租借協(xié)定時,蘇聯(lián)對工業(yè)設備和材料的需求急劇上升,總價值超過10億美元。⑤Martin F.Herz,Beginnings of the Cold War,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66,p.160;Leon Martel,Lend Lease,Loans,and the Coming of the Cold War:A Study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Foreign Policy,p.101.斯退丁紐斯認為,第四協(xié)定簽署一再延遲的主要原因是蘇聯(lián)堅持要求以租借方式供應就生產周期而言只能在戰(zhàn)后才可能交付的遠程(long range)工業(yè)設備。⑥Foreign Economic Section,Office of Foreign Liquidation of the Department of State,Report on War Aid Furnished by the United States to the USSR,June 22,1941-September 20,1945,November 28,1945,p.5.這個看法是有根據(jù)的。在1944年6月10日舉行的午餐會上,莫洛托夫一邊大力贊揚美國工業(yè)和租借對蘇聯(lián)軍事勝利做出的成就,一邊明確地告訴哈里曼,蘇聯(lián)希望“租借制”在戰(zhàn)后能夠繼續(xù)下去。哈里曼巧妙地回答說,美國衷心贊成在戰(zhàn)后繼續(xù)“這種租借合作的精神”。⑦FRUS,1944,Vol.4,p.885.哈里曼的答復也是實在的,因為美國國內在這個問題上爭論十分激烈。

      1943年10月莫斯科會議外長在涉及蘇聯(lián)戰(zhàn)后重建的問題上,美國人表示愿意“在蘇聯(lián)的重建和復興工作中發(fā)揮重要作用”,但只要求蘇聯(lián)提供所需設備的數(shù)量、品種和規(guī)格,尚未言及援助的方式。⑧ГромыкоА.А.(гла.ред.)СоветскийСоюзнамеждународныхконференцияхпериодавеликой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войны 1941-1945гг.,Том 1,Московская конференцияхминистровиностранныхделСССР,США и Великобритании(19-30 октября1943г.),Сборник документов,Москва: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политиче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1978,с.321.因為那時,羅斯福對戰(zhàn)后總統(tǒng)是否在租借問題上仍可行使權力還不確定。⑨Leon Martel,Lend Lease,Loans,and the Coming of the Cold War:AStudy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Foreign Policy,pp.100-101.直到1944年初,國務院對租借援助是否可以擴展到戰(zhàn)后重建的問題還在猶豫,處事十分謹慎。10FRUS,1944,Vol.4,pp.1038-1039,1042-1043.租借本身就是一種戰(zhàn)時援助措施,這一點在法理上非常清楚。最堅定而明確申明這一原則的就是外經局局長克勞利,他在眾議院外交委員會和撥款委員會的聽證會上,不止一次地聲明:“租借是一項戰(zhàn)爭緊急措施”,應在戰(zhàn)爭結束后“盡快終止”。助理國務卿迪安艾奇遜也支持這一說法。克勞利后來向詢問者保證,他絕不會故意允許租借資金用于重建。11Leon Martel,Lend Lease,Loans,and the Coming of the Cold War:A Study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Foreign Policy,pp.10-12,101.這種立場在國會里得到大力支持。著名共和黨保守派參議院范登堡(Arthur Vandenberg)警告說,不能把“一分鐘或一美元延長到戰(zhàn)后時期”。外交委員會主席康納利(Tom Connally)參議員則聲明,國會從未打算將租借“用于任何目的,除了協(xié)助軍事行動進行這場戰(zhàn)爭”。①George Herring,Aid to Russia,1941-1946:Strategy,Diplomacy,and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p.165.因此,羅斯福本人在公開場合也不得不多次談到,他從未主張將租借政策延長至戰(zhàn)后??偨y(tǒng)所能做的,只是為保持盟國之間良好的合作關系而支持那些臨時措施或權宜之計。②George Herring,Aid to Russia,1941-1946:Strategy,Diplomacy,and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p.166;威廉·李海:《我在現(xiàn)場——羅斯福、杜魯門顧問回憶錄》,馬登閣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8年,第299頁;РГАЭ,ф.413,оп.12,д.10128,л.223//СоколовВ.В.Ленд лизвгодывтороймировойвойны,с.14。

      在美國內部,租借援助政策最堅定的支持者包括霍普金斯、伯恩斯、斯帕丁,他們都是租借政策的執(zhí)行者,并且同羅斯福一樣對蘇聯(lián)充滿期望和善意。但是到1944年,霍普金斯和伯恩斯年老體弱,重病在身,而斯帕丁遠在莫斯科,他們對參與華盛頓的決策都已感到無能為力。③Leon Martel,Lend Lease,Loans,and the Coming of the Cold War:AStudy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Foreign Policy,pp.33-34.考克斯和斯退丁紐斯也希望盡量延續(xù)租借政策,但他們只能提出一些具體措施,而在原則上無法反對國會的立場。④George Herring,Aid to Russia,1941-1946:Strategy,Diplomacy,and the Originsof the Cold War,p.151;Leon Martel,Lend Lease,Loans,and the Coming of the Cold War:A Study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Foreign Policy,pp.72-73.哈里曼非常重視蘇聯(lián)的戰(zhàn)后重建問題,并認為這是美國加強與蘇聯(lián)友好關系的重要方面,但他堅決反對任何以租借形式向蘇聯(lián)提供戰(zhàn)后所需物資的做法。⑤FRUS,1944,Vol.4,pp.1048-1050,1054-1055.正如蘇聯(lián)政府采購委員會主席魯?shù)强疲↙.G.Rudenko)報告所說,1945年初,從國會到總統(tǒng)和政府官員,美國人始終強調“租借是一種純粹的軍事措施”。延長租借法的議案禁止授權總統(tǒng)處理戰(zhàn)后援助事務,除了那些已簽署合同且對美國國防不太重要的剩余物資。⑥Тюрина Е.А.《Наркомвнешторг считает целесообразным организовать закупочную комиссию》//Историческийархив,2013,№5,c.45-52.

      在第四租借期,對美蘇經濟或金融談判以及租借政策的執(zhí)行造成嚴重影響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美國國內的政治氛圍和情緒。這主要是指對一系列東歐事件的反應:兵臨城下的蘇軍對華沙起義軍民見死不救,蘇聯(lián)單方承認波蘭的盧布林臨時政府,以及在處理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等原軸心國問題時排除美國的政治參與。蘇聯(lián)在這些事件中的所作所為引起美國和西方國家的強烈不滿,雅爾塔會議后美蘇政治關系一度陷入緊張狀態(tài)。⑦Jan.M.Ciechanowski,The Warsaw Rising of 1944,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Vladimir Tismaneanu ed.,Stalinism Revisited:The Establishment of Communist Regimes in East Central Europe,New York:Central European University Press,2009;ЯзьковаА.А.ВосточнаяЕвропавполитикеСССРиСШ?。?944-1945 гг.)//Новаяиновейшаяистория,1991,№3,с.68-76.最先做出反應的就是在莫斯科負責租借援助工作的哈里曼和迪恩。雖然他們仍堅持必須與蘇聯(lián)合作,但一致認為,東歐發(fā)生的事情表明,蘇聯(lián)在接近戰(zhàn)爭勝利時開始漠視盟國的利益,采取單邊主義建立自己的勢力范圍,把美國的慷慨大方視為軟弱無能。對此,美國需要表明既合作又強硬的立場,無條件援助的政策必須放棄,而應該用限制性更強的援助政策取而代之。⑧FRUS,1944,Vol.4,pp.988-90,992-998;FRUS,1945,Vol.5,pp.817-824;FRUS,1945,Vol.Malta and Yalta,Washington,D.C.:GPO,1955,pp.447-449;John R.Deane,The Strange Alliance:The Story of Our Efforts at Wartime Cooperation with Russia,pp.84-86.國會里的保守派和孤立主義議員因此而異?;钴S,攻擊白宮外交政策的無效和無能。⑨George Herring,Aid to Russia,1941-1946:Strategy,Diplomacy,and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pp.163-164.參謀長聯(lián)席會議的軍事首長和外經局的文職官員也進一步表示對“優(yōu)先”照顧蘇聯(lián)的方針不滿,敦促應對莫斯科采取“堅定”的政策。10Leon Martel,Lend Lease,Loans,and the Coming of the Cold War:AStudy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Foreign Policy,p.54.Leon Martel,Lend Lease,Loans,and the Coming of the Cold War:AStudy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Foreign Policy,pp.69-70;V.O.Pechatnov,Averell Harriman s Mission to Moscow,The Harriman Review,No.14,July 2003,p.26.

      哈里曼的建議在華盛頓尤其是國務院引起了廣泛注意,而羅斯福仍然固執(zhí)己見。11對于將租借政策延長至戰(zhàn)后,總統(tǒng)也顯得無能為力,但羅斯福堅決反對把經濟援助作為“討價還價”的武器。在他看來,取得戰(zhàn)爭勝利依然是當前最主要和最重要的目標,因此,利用經濟壓力達到政治目的的嘗試可能會損害盟國之間的軍事合作。①George Herring,Aid to Russia,1941-1946:Strategy,Diplomacy,and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pp.140-141.與此同時,斯大林在東歐問題上針鋒相對,寸步不讓。在斯大林看來,既然西方已經承認蘇聯(lián)在東歐的勢力范圍,就沒有道理再在這里指手畫腳,況且莫斯科也從來不干預拉丁美洲的事務。②Nicolas Lewkowicz,The United States,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Geopolit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London and New York:Anthem Press,2018,pp.137-138.在經濟問題上,斯大林、莫洛托夫和米高揚在與美國人的會談中多次暗示,美國為取得某些戰(zhàn)略物資,特別是解決戰(zhàn)后的就業(yè)問題,需要擴大與蘇聯(lián)的貿易;蘇聯(lián)尋求與美國開展經濟合作,實際上是在幫助美國。③АВПРФ,ф.06,оп.5,п.4,д.34,л.78-85//СевостьяновГ.Н.(под.ред.)Советско американ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1939-1945,с.387-392;АВПРФ,ф.06,оп.5,п.30,д.347,л.14-16//СевостьяновГ.Н.(под.ред.)Советско американскиеотношения,1939-1945,с.416-418;Министерствоминостранныхдел СССР,Советско Английскиеотношениявовремявеликой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войны,1941-1945,Документыи материалы,Т.2,1944-1945,Москва:Политиздат,1983,с.139-146;FRUS,1943,Vol.3,pp.781-786.葛羅米柯1944年7月14日的報告充分反映了蘇聯(lián)人的這種樂觀心態(tài)。參見АВПРФ,ф.06,оп.6,п.45,д.603,л.1-34//СевостьяновГ.Н.(под.ред.)Советско американскиеотношения,1939-1945,с.539-555。這種認知和心態(tài)決定了蘇聯(lián)人在第四協(xié)定談判中的立場和策略:漫天要價,錙銖必較。

      上述所有情況構成了第四租借協(xié)定談判的背景,也預示了其結果。這次談判經歷了十分漫長而復雜的過程。美國人早在第三協(xié)定簽署后一個月(即1943年11月)就開始提出這個問題,直到第四租借協(xié)定法定截止日期前兩個多月(即1945年4月17日)才正式簽署協(xié)定,歷時近15個月,甚至超過了協(xié)定本身的執(zhí)行期。這次租借談判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用于經濟恢復和戰(zhàn)后重建那部分援助物資是否應該在租借的框架內供應,也就是如何界定租借法的實施范圍,所以談判基本上是圍繞如何落實美國租借法案第3-c條款進行的。④條款規(guī)定:租借法案到期后,為履行此前所簽訂的協(xié)定,總統(tǒng)對租借的權力可以行使到1946年7月1日(Warren F.Kimball,The Most Unsordid Act:Lend Lease 1939-1941,pp.243-246)。以后租借法案三次延期,每次一年。期間還穿插或混同著關于國際貨幣基金協(xié)定、世界銀行協(xié)定和對蘇聯(lián)商業(yè)貸款問題的談判,⑤筆者關于這些談判的介紹,參見沈志華:《錯失良機:蘇聯(lián)與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關于美蘇冷戰(zhàn)起源的經濟因素(討論之二)》,《冷戰(zhàn)國際史研究》No.29/30,2020年夏季號/冬季號,No.31/32,2021年夏季號/冬季號;沈志華:《美國對蘇貸款問題歷史考察(1943—1946)——關于美蘇冷戰(zhàn)起源的經濟因素(討論之一)》,《俄羅斯研究》2019年第6期。關于美蘇租借總協(xié)定第七條的談判,⑥該條款主要涉及與租借清算有關的戰(zhàn)后貿易(取消貿易歧視、關稅壁壘等)問題,內容見世界知識出版社編:《國際條約集(1934—1944)》,第357頁;МинистерствоминостранныхделСССРСоветско американскиеотношения вовремявеликой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войны,1941-1945,Документыиматериалы,Т.1,с.201。再加上關于“里程碑”(Milepost)計劃(對日作戰(zhàn)物資供應計劃)的談判,著實令研究者有些眼花繚亂。

      1943年11月,考克斯作為外經局的顧問,提出了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案,即利用租借法案第3-c條款,與蘇聯(lián)簽訂一項協(xié)定,對于在戰(zhàn)爭結束時已簽有合同但尚未交付的物資,美國承諾繼續(xù)供應,而蘇聯(lián)則以現(xiàn)金、黃金或商品在一定時期內付款。1944年1月,考克斯進一步完善了他的計劃,并提交給克勞利和霍普金斯。⑦Leon Martel,Lend Lease,Loans,and the Coming of the Cold War:AStudy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Foreign Policy,pp.74-75;George Herring,Aid to Russia,1941-1946:Strategy,Diplomacy,and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p.151.考克斯的方案確實可以將租借物資和重建物資分開,但問題是蘇聯(lián)是否具有這樣的支付能力?哈里曼有不同的主張。他認為簽署3-c協(xié)定的方向沒錯,但這只是“權宜之計”。哈里曼多次提出利用向蘇聯(lián)提供大規(guī)模長期商業(yè)貸款的方式——這是蘇聯(lián)最感興趣的方式,既可以全面滿足蘇聯(lián)的戰(zhàn)后重建需求,又可以此作為經濟杠桿尋求蘇聯(lián)在政治問題上做出讓步。⑧FRUS,1944,Vol.4,pp.1048-1051,1052-1053,1054-1055.哈里曼方案的缺陷在于美國戰(zhàn)后信貸機制的建立還存在法律上的障礙,一方面專門從事對外貸款的美國進出口銀行資金有限(7億美元),而國際復興開發(fā)銀行的建立尚待時日,另一方面,1934年的《約翰遜法案》禁止向未履行對美國政府義務的外國政府提供貸款,而蘇聯(lián)恰在其列。①FRUS,1944,Vol.4,pp.1083-1084;Leon Martel,Lend Lease,Loans,and the Coming of the Cold War:A Study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Foreign Policy,pp.101-102.一年后這兩個問題仍然困擾著對蘇貸款的進程。The New York Times,January 26,1945,p.2

      權衡利弊之后,1944年3月6日,副國務卿斯退丁紐斯和對外經濟局局長克勞利聯(lián)名向羅斯福提交了一份備忘錄。作為第四租借協(xié)定(也適用于第三協(xié)定未完成部分)的“一般政策”,他們認為,鑒于無法確定戰(zhàn)爭何時結束,為了保證作戰(zhàn)物資不間斷供應,應以目前提出請求之時起18個月(除個別例外)為期限,在此期限內均作為租借物資安排生產和供應,但到戰(zhàn)爭結束時未交付的物資則以非租借方式結算,為此需要與受援國簽訂單獨的付款協(xié)議,并在戰(zhàn)后信貸機制正常建立后,將該協(xié)議納入新的銀行貸款范疇。為此,他們建議,根據(jù)租借法案3-c條款的授權,立即與蘇聯(lián)代表談判,簽訂一份付款協(xié)議。第二天,斯退丁紐斯將經過總統(tǒng)批準的這個方案告知了在莫斯科的哈里曼,并說明政府正在考慮向國會提出增加進出口銀行貸款能力和廢除約翰遜法案的立法要求,以解決付款協(xié)議中的問題。同時,希望哈里曼與米高揚討論這一方案,并要求蘇聯(lián)迅速提供兩份盡可能詳盡的清單,一份是租借物資清單,一份是重建計劃所需求的物資清單。②FRUS,1944,Vol.4,pp.1059-1062.

      在3月17日與哈里曼的會談中,米高揚答復,美國提出的方案蘇聯(lián)將予以考慮,目前正在編制10億美元的租借物資清單,并會很快提供。至于重建物資,米高揚只問了一句:他的理解——這部分物資將通過另外的協(xié)定提交——是否正確。哈里曼給予了肯定的答復。哈里曼判斷,米高揚下次會談要問的問題是,戰(zhàn)爭結束后未交付物資的償還條件是什么。美國很快就做出了答復。3月18日國務卿赫爾將美蘇互助協(xié)定(租借總協(xié)定)的補充協(xié)定草案發(fā)給哈里曼,征求意見,并希望他就這一問題與米高揚會談。補充協(xié)定的核心內容是,“在美國總統(tǒng)確定針對共同敵人的積極軍事行動已經停止后”,美國承諾繼續(xù)提供已簽訂合同但尚未交付的物資和工業(yè)設備,而蘇聯(lián)承諾以美元向美國政府支付上述物資和設備的全部費用,并從交付之日起按照一定的年利率支付利息。赫爾解釋說,在這個總原則下,美國同意以租借方式向蘇聯(lián)提供既有戰(zhàn)爭用途也可用于戰(zhàn)后經濟建設的工業(yè)設備,但以生產、運輸和安裝周期不超過18個月為限。至于年利率,國務院傾向于與美國政府長期證券的現(xiàn)行利率掛鉤,介于2.5%和3%之間。③FRUS,1944,Vol.4,pp.1063-1069.

      正如哈里曼估計的,蘇聯(lián)原則上贊同簽署3-c條款的協(xié)定,但關鍵是支付的條件。在哈里曼與米高揚的會談中,美國的初步意見是貸款期限5年—30年,年利率2%—3%之間,戰(zhàn)爭結束后5年開始分期償還。蘇聯(lián)的要求是年利率0.5%,戰(zhàn)爭結束后16年開始償還,20年內等額分期償還。④FRUS,1944,Vol.4,pp.1069-1071.雙方差距甚遠。針對蘇聯(lián)的態(tài)度和國會的質詢,克勞利3月28日在參議院外交委員會的聽證會上提出,除非簽署3-c協(xié)定,立即終止簽署所有的新合同;審查正在執(zhí)行的合同,除非接收者愿意支付費用,否則應取消合同;努力與非3-c協(xié)定國家就戰(zhàn)后物資的處置作出安排。⑤Leon Martel,Lend Lease,Loans,and the Coming of the Cold War:AStudy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Foreign Policy,p.17.美國的立場已經十分清楚,不簽署解決戰(zhàn)后重建物資支付問題的3-c協(xié)定,對蘇聯(lián)的租借協(xié)定便難以為繼。但困難在于,美蘇雙方提出的支付條件(利息和攤銷)差距實在是天壤之別。4月14日米高揚發(fā)表聲明:蘇聯(lián)同意美國的建議,為戰(zhàn)爭結束時未交付的物資定期支付雙方商定的本金和利息,但希望美國政府為上述訂單提供“最優(yōu)惠的待遇”。5月24日,國務院向蘇聯(lián)大使館遞交了經過修改的租借總協(xié)定的補充協(xié)定。其中有關必須償還的費用規(guī)定,本金應在交付物資第4年開始償還,首次支付5%,以后每年支付同等數(shù)額,直到本金還完為止;利息應在交付物資后次月支付,以后每年支付一次;利率略高于上一年美國公債的平均利率,而1944年適用的利率為2.1%。①FRUS,1944,Vol.4,pp.1076-1077,1087,1087-1091,1148-1149.美國人以為蘇聯(lián)會接受這個已經讓步的條件,哈里曼樂觀地對葛羅米柯說,第四租借協(xié)定的問題已經解決,只待執(zhí)行了。②АВПРФ,ф.06,оп.6,п.45,д.604,л.3-9//СевостьяновГ.Н.(под.ред.)Советско американ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1939-1945,с.527-530.實際上,艱難的談判才剛剛開始。

      1944年7月27日,結束布雷頓森林協(xié)定談判不久的蘇聯(lián)副外貿人民委員斯捷潘諾夫(M.S.Stepanov)來到華盛頓,與美國開始了3-c協(xié)定的談判。蘇聯(lián)帶來的方案是:允許蘇聯(lián)使用美元或黃金(黃金的價格不得低于35美元/盎司)進行支付;統(tǒng)一的利率為2%,而不是美國建議的浮動利率;寬限期(開始還款)為10年,而不是美國建議的3年;攤銷期還應再延長。美國立即作出回應:同意采取固定利率2.5%,同意寬限期延長至5年,同意攤銷期延長至25年。在以后6個星期的時間里,雙方舉行了13次會談。盡管美國再次將利率降為2.375%,將寬限期延長至9年,但斯捷潘諾夫堅持利率不得超過2%;攤銷期還要延長到34年,又提出制成品降價20%、原材料降價15%的要求,并堅持美國應負責全部運輸工作。無論艾奇遜怎樣耐心勸導和嚴厲警告,斯捷潘諾夫就是一口價,“毫不動搖”。③FRUS,1944,Vol.4,pp.1106-1107,1108-1110,1111-1113,1115-1119,1119-1121,1123-1126.談判進入僵局后,美國財政部建議可以進一步向蘇聯(lián)做出讓步,甚至可以取消利息,但國務院和駐蘇使館堅決反對,軍方也紛紛要求采取強硬態(tài)度,把租借協(xié)定作為在軍事和政治上針對蘇聯(lián)的一張“王牌”。④John Morton Blum ed.,F(xiàn)rom the Morgenthau Diaries.Vol.3:Years of War,1941-1945,p.304;FRUS,1944,Vol.4,p.1128;Leon Martel,Lend Lease,Loans,and the Coming of the Cold War:AStudy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Foreign Policy,pp.67-68.

      經過最后一輪談判和交涉,美國對原方案稍作了一些調整。9月14日提交給蘇方的最后方案確定為:固定年利率仍為2.375%;寬限期仍為9年;攤銷期延長至30年;允許蘇聯(lián)以美元或黃金支付,但黃金價格應按照每次交割時的有效黃金購買價計算;物資價格原則上按照現(xiàn)行銷售價格或調整后的合同價格定價,以較低者為準,如果現(xiàn)行銷售價格無法確定,則在調整后的合同價格基礎上降低5%。⑤FRUS,1945,Vol.5,Washington,D.C.:GPO,1967,pp.1139-1147.美國談判代表態(tài)度堅定地說:這是美國的最后建議,蘇聯(lián)代表或者獲取莫斯科的指示后在華盛頓簽字,或者回國去請示批準。艾奇遜再次警告:蘇聯(lián)必須迅速做出決定,否則所有工業(yè)設備的訂單無法以租借的方式下達。⑥FRUS,1944,Vol.4,pp.1135-1138.斯捷潘諾夫當時沒有做出回應。9月18日,哈里曼致函米高揚,希望蘇聯(lián)盡快批準3-c協(xié)定,以確保不中斷向蘇聯(lián)提供所需物資。⑦Leon Martel,Lend Lease,Loans,and the Coming of the Cold War:AStudy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Foreign Policy,p.80.9月20日,赫爾又將第四協(xié)定草案和清單交給葛羅米柯,并說明此方案已得到美、英、加三國政府批準。⑧FRUS,1945,Vol.5,p.1147.然而,莫斯科一直沒有答復,斯捷潘諾夫也在幾天后悄無聲息地離開華盛頓回國了。⑨George Herring,Aid to Russia,1941-1946:Strategy,Diplomacy,and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p.159.

      美蘇租借談判就此中斷,這是以前從未發(fā)生過的事情。美國國務院和軍方采取比較強硬的立場,顯然與波蘭臨時政府、華沙起義和對德索賠等政治問題有關,10在9月29日給國務卿的備忘錄中,羅斯福談到戰(zhàn)后對德經濟政策時指出,盡管不知道蘇聯(lián)人到底在想什么,但“我不打算以此為借口而中斷或延遲”與蘇聯(lián)政府關于第四協(xié)定的租借談判。見Martin F.Herz,Beginnings of the Cold War,p.154。但美國畢竟還是一再做出了讓步。而蘇聯(lián)在談判中卻寸步不讓,這種立場,如前所說,應該是源于他們傳統(tǒng)的意識形態(tài)認知:資本主義不可避免的經濟危機必然導致他們有求于蘇聯(lián)市場來幫助解決失業(yè)等問題,莫斯科需要的只是耐心等待,美國人遲早還會做出讓步。與此同時,蘇聯(lián)想到通過另一條途徑解決租借協(xié)定的問題,那就是對日作戰(zhàn)。

      1944年10月中旬,丘吉爾和斯大林在莫斯科達成了著名的“百分比協(xié)定”。①СтрижовЮ.И.АнглиядолжнаиметьправорешающегоголосавГреции//Источник,2003,№2,с.45-56,中譯文見《冷戰(zhàn)國際史研究》第3輯(2006年秋季號),第261—278頁;王大衛(wèi):《英國檔案中的百分比協(xié)定:1944年10月丘吉爾與斯大林會談記錄的補充說明》,杜蒲譯,《冷戰(zhàn)國際史研究》第7輯(2008年冬季號),第315—320頁。美國人對英蘇在巴爾干劃分勢力范圍的這個“協(xié)定”并不感興趣,令他們興奮的是在會談中斯大林全面而詳細地提出了蘇聯(lián)參加對日作戰(zhàn)的問題。據(jù)迪恩回憶,對于美國提到的對日作戰(zhàn)問題,斯大林顯然已經做好了充分準備,他在10月15日會談時,面對地圖仔細介紹了蘇軍的集結地、出發(fā)地和物資儲備地,并親自回答了美英代表的問題。蘇軍參謀長安東諾夫還提出,蘇聯(lián)在遠東的作戰(zhàn)部隊將從30個師增加到60個師。最后,斯大林答應在遠東為盟國提供空軍基地和海軍基地,也同意立即著手制定美蘇聯(lián)合作戰(zhàn)計劃,但條件是盟國必須提供100萬噸的對日作戰(zhàn)物資。迪恩注意到,其中包括許多用于戰(zhàn)后建設的港口機械和鐵路設備。②Deane,Negotiating on Military Assistance,pp.23-25;Herbert Feis,Churchill Roosevelt Stalin:The War They Waged and the Peace They Sought,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7,pp.463-464.10月17日,美蘇之間商定了蘇聯(lián)對日作戰(zhàn)的遠東供應計劃,即“里程碑”計劃。③供應總量從106.6萬噸調整為79.9萬噸。見Leon Martel,Lend Lease,Loans,and the Coming of the Cold War:A Study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Foreign Policy,p.49。據(jù)俄國檔案記載,斯大林10月16日會談時交給哈里曼的物資清單價值10億美元,其中為恢復國民經濟而訂購的設備和物資占6.85億美元。④РжешевскийО.А.СталиниЧерчилль:Встречи,Беседы,Дискуссии(1941-1945),Москва:Наука,2004,с.474-475;V.O.Pechatnov,Averell Harriman s Mission to Moscow,p.18;РГАЭ,ф.113,оп.12,д.9942,л.104//Историческийархив,2013,№5,c.53.由此可見,蘇聯(lián)在雅爾塔會議正式答應對日作戰(zhàn)前四個月就提出的物資清單,其主要目標還是為了解決戰(zhàn)后重建問題。然而,正如迪恩感覺到的,蘇聯(lián)此時實際上并未認真對待遠東作戰(zhàn)問題,也沒有履行在西伯利亞沿海地區(qū)為美國遠東作戰(zhàn)提供基地和援助的承諾。⑤John R.Deane,The Strange Alliance:The Story of Our Efforts at Wartime Cooperation with Russia,pp.26,250.因此,里程碑計劃制定后很長時間沒有落實,直到1945年4月作為附件三加入第四租借協(xié)定。⑥Leon Martel,Lend Lease,Loans,and the Coming of the Cold War:AStudy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Foreign Policy,p.49.

      與此同時,蘇聯(lián)還試圖再尋找一條避開租借談判而得到戰(zhàn)后重建物資的途徑——長期商業(yè)貸款。蘇聯(lián)人早就知道在進出口銀行貸款限額和約翰遜法案等法律問題解決之前,不可能得到來自美國的大量貸款。盡管如此,葛羅米柯還是在10月30日給國務卿的照會中提出,蘇聯(lián)政府希望通過長期信貸的方式解決美國政府在第四租借協(xié)定中討論的工業(yè)設備供應問題,并將盡快提出具體建議。⑦FRUS,1944,Vol.4,pp.1148-1151.經過一番考慮和交涉,莫洛托夫于1945年1月3日提出了60億美元的貸款請求,條件是年限30年,年利率2.25%,第9年末開始償還,戰(zhàn)爭結束前的訂貨還要在價格上給與20%的折扣。⑧АВПРФ,ф.06,оп.7,п.2,д.29,л.1-5//СевостьяновГ.Н.(под.ред.)Советско американскиеотношения,1939-1945,с.602-604;FRUS,1945,Vol.5,pp.942-944.這一要求在美國內部引起激烈討論。財政部表示可以接受蘇聯(lián)的條件,甚至還可以再優(yōu)惠(利率2%?。?。⑨FRUS,1945,Vol.5,pp.948-949.但哈里曼評論說,蘇聯(lián)如此重視貸款問題,要求美國通過長期貸款(即商業(yè)貸款)安排蘇聯(lián)所需工業(yè)設備的生產和供應,似乎正在嘗試以長期貸款的新提案替代美國關于3-c框架內租借貸款的提案。因此他向國務院建議,立即通知蘇聯(lián)政府,必須將租借貸款與戰(zhàn)后長期貸款分開;必須就美國提出的租借貸款最后條件達成協(xié)議,才能將蘇聯(lián)所要求的工業(yè)設備投入生產。①FRUS,1945,Vol.5,pp.945-947.根據(jù)美國的法律,租借貸款與商業(yè)貸款的區(qū)別主要在于資金來源。租借貸款的資金來自國會為租借用途的專門撥款,而商業(yè)貸款的資金則來自銀行。哈里曼的建議得到克勞利、斯退丁紐斯、克萊頓和史汀生的支持。②FRUS,1945,Vol.5,pp.947-949,951-952,964-965;FRUS,1945,Vol.Malta and Yalta,pp.316-317,318-321;George Herring,Aid to Russia,1941-1946:Strategy,Diplomacy,and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pp.168-169.甚至財政部長摩根索也放棄了他所建議的3-c無息貸款協(xié)議,盡管仍然堅持100億美元的長期貸款。③FRUS,1945,Vol.5,p.966.1月27日美國正式答復蘇聯(lián):在完成必要的立法程序之前,無法就長期貸款問題達成任何明確的協(xié)議?!熬湍壳岸?,蘇聯(lián)政府從本國獲取財政支持的唯一合法途徑依然是租借法案中的條款”。蘇聯(lián)政府必須就是否接受美國的3-c協(xié)定方案做出明確表態(tài),“不能再有延誤”,下一財政年度的生產和預算“將在多大程度上滿足蘇聯(lián)的需求”,都取決于蘇聯(lián)政府的答復。④FRUS,1945,Vol.5,pp.968-970.

      然而,蘇聯(lián)人考慮的就是如何更多地獲取戰(zhàn)后重建物資,并不愿意單純糾纏于租借協(xié)定談判。早在1944年1月11日,邁斯基給莫洛托夫的報告中就談到:戰(zhàn)后取得美英的經濟援助對蘇聯(lián)的經濟重建至關重要,形式有三種:租借、商業(yè)貸款和正常貿易,其中“最為理想”的方式是租借。⑤АПРФ,ф.3,оп.63,д.237,л.52-93.中譯文見沈志華執(zhí)行總主編:《蘇聯(lián)歷史檔案選編》第16卷,第703—704頁?,F(xiàn)在租借方式談不下去,蘇聯(lián)自然就轉向貸款了。1945年2月8日下午,斯大林在雅爾塔會議上不無用意地專門談到了租借政策,認為這是“一項了不起的發(fā)明,沒有它勝利就會被推遲”。這話讓羅斯福非常受用,并引發(fā)了他的回憶。在晚餐會上,斯大林再次指出,租借是“總統(tǒng)在組建反希特勒聯(lián)盟方面最顯著和最重要的成就之一”。⑥FRUS,1945,Vol.Malta and Yalta,pp.768,798.在表面上盛贊租借政策的同時,蘇聯(lián)實際上仍試圖拋開3-c條款談判而通過商業(yè)貸款獲取重建物資。2月20日蘇聯(lián)代辦諾維科夫(N.V.Novikov)與副國務卿格魯(J.C.Grew)舉行會談,并提交了對美國第四租借協(xié)定草案的答復。蘇聯(lián)的建議開宗明義地挑明,蘇聯(lián)政府希望根據(jù)一項與租借協(xié)定無關的“長期貸款特別協(xié)定”得到第五類物資(“機械和設備”),甚至4.8億多美元遠程設備,“也可以在沒有租借法案財政援助的情況下訂購”。不過,蘇聯(lián)希望在美國列入第四協(xié)定共六類物資總計594.4萬短噸(539.24萬噸)中,60萬短噸的工業(yè)設備可在1945年7月1日以后發(fā)運。⑦FRUS,1945,Vol.5,pp.977,977-979.2月27日,葛羅米柯大使又專門打電話,強調要將1945年7月以后交付的3億美元工業(yè)設備列入第四租借協(xié)定。參見FRUS,1945,Vol.5,p.981。格魯認為,這實際上“可以解釋為蘇聯(lián)政府拒絕了美國3-c協(xié)定”的最后條件。果然,在3月10日的會談中,葛羅米柯表示,蘇聯(lián)已經準備好在第四租借協(xié)定上簽字,但前提是必須在協(xié)定中加入一項條款,蘇聯(lián)政府并不同意締結租借總協(xié)定的補充協(xié)定(3-c協(xié)定),而是希望依照1月3日莫洛托夫提出的長期貸款條件來解決交貨問題。⑧FRUS,1945,Vol.5,pp.980-981,988,991-993.

      對于蘇聯(lián)的頑固立場,美國人十分惱怒。此時,美國國會正在討論第三次延長租借法案的議案,政府與共和黨反對派達成一項妥協(xié)修正案,明確指出租借資金不得用于重建貸款,但允許用于執(zhí)行在3-c框架內已達成的協(xié)議。⑨George Herring,Aid to Russia,1941-1946:Strategy,Diplomacy,and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pp.174-175.既然蘇聯(lián)拒絕3-c協(xié)定,且歐洲戰(zhàn)場已顯露出最后戰(zhàn)勝德國的跡象(英美軍越過萊茵河,蘇軍準備進攻柏林),國務院、外經局和駐蘇使館都傾向撤回給蘇聯(lián)的3-c協(xié)定建議,他們擔心根據(jù)3-c協(xié)定啟動一個需要長時間制造、運輸和安裝的工業(yè)設備的采購計劃,可能會被國會誤認為是利用租借法幫助蘇聯(lián)進行戰(zhàn)后重建。哈里曼還認為,蘇聯(lián)在經濟恢復方面需要美國的幫助,所以即使美國采取強硬態(tài)度也不至于破壞雙邊關系,問題在于要迫使蘇聯(lián)在承認兩國實力差距的基礎上與美國合作。經總統(tǒng)批準,3月24日國務院照會蘇聯(lián)使館,鑒于有關租借法案補充協(xié)定(即3-c協(xié)定)的談判已拖延了10個月,而蘇聯(lián)從未表示愿意接受美國提出的最后條件,美國政府認為這一建議“已經失效”,應從第四協(xié)定中刪除。美國希望兩國政府盡快簽署第四協(xié)定,并就戰(zhàn)爭結束后根據(jù)租借法案向蘇聯(lián)提供的用于戰(zhàn)爭的物資和庫存物資達成協(xié)議。至于長期商業(yè)貸款問題,必須通過國會的其他立法,這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實施”。①FRUS,1945,Vol.5,pp.988-989,991-993.

      到1945年初,還有一個問題令美國人無法忍受,并困擾著租借談判,即蘇聯(lián)違反租借協(xié)定私自處理租借物資的做法。早在1943年初美國使館人員就發(fā)現(xiàn)在古比雪夫的商店、飯店和黑市中出現(xiàn)了美國的進口商品。1944年初又出現(xiàn)將租借物資轉移給第三國(主要是被解放的東歐國家)的問題。只是出于維護盟國團結和“避免惹惱斯大林”的考慮,國務院建議不要特別重視蘇聯(lián)違反協(xié)定的事實。②Roger Munting,Lend Lease and the Soviet War Effort,pp.502,504;БутенинаН.Ленд лиз:Сделкавека,с.127-128.到1945年1月—2月,情況愈發(fā)嚴重,蘇聯(lián)轉讓給波蘭的汽車在1944年10月至1945年1月已有4 343輛,1945年1月—2月與芬蘭交換了3萬噸糧食、1 000噸糖,計劃向華沙提供6萬噸糧食,還向南斯拉夫轉讓了部分物資。蘇聯(lián)隨意處理租借物資,有些甚至納入了蘇聯(lián)的貿易系統(tǒng),這讓美國不得不提出政府高層交涉。③АВПРФ,ф.06,оп.7,п.17,д.178,л.35;FRUS,1945,Vol.5,pp.963-964,979-980.哈里曼在3月22日向國務院建議(迪恩附議),如果蘇聯(lián)繼續(xù)違反規(guī)定,美國將停止運送相關的物資。④FRUS,1945,Vol.5,p.990.不過,直到6月9日國務院才同意就此事向蘇聯(lián)提出“抗議”。參見FRUS,1945,Vol.5,pp.1014-1016。

      商業(yè)貸款談判無法進行,3-c協(xié)定談判又因租借貸款條件談不攏而遭遇破裂,美蘇經濟關系顯露出危機的苗頭。租借法案的原則是只為戰(zhàn)爭本身服務,到1944年底戰(zhàn)爭接近尾聲時,租借援助物資的性質問題就凸顯出來,但實際上很多設備和材料是難以在戰(zhàn)爭物資與重建物資之間做出嚴格區(qū)分的。美國提出對租借法案3-c條款進行修正,本意就是要解決這一難題,即以戰(zhàn)爭結束為限,此后完好無損或繼續(xù)供應的物資(無論軍用還是民用)需要以貸款的方式供應和償還。這就是在租借框架內的貸款,而這在美國是沒有法律障礙的。蘇聯(lián)要求長期商業(yè)貸款,是考慮到此期需求的物資大多為戰(zhàn)后重建所用,如能都包括在租借范圍內最好,否則,與其在租借談判中糾纏,不如索性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但這樣做,對于美國是存在法律障礙的。其中最重要的是,無論租借貸款還是商業(yè)貸款,關鍵都在于貸款條件(利率、年限、寬限期、攤銷期等),這也是雙方談判的焦點。蘇聯(lián)堅持寸步不讓的方針,是誤以為美國最終還會做出讓步,但此時的美國無論從政治上還是經濟上都難以再退讓,終于導致3-c談判破裂,第四租借協(xié)定也無法簽署。其結果是,一旦第四協(xié)定的有效期終止或戰(zhàn)爭突然結束,如何處理尚且完好的已發(fā)貨物資和尚未發(fā)貨甚至尚未生產的物資,都會遇到極大麻煩,并且很可能導致美國停止發(fā)貨。這對蘇聯(lián)極為不利。

      恰在此時,1945年4月12日羅斯福去世,最堅定地貫徹對蘇無條件租借援助、且最有權威的人物不在了。期待美國再次做出讓步已經無望,4月17日,也就是有效期終止兩個多月前,蘇聯(lián)代表不得不在渥太華簽署了第四租借協(xié)定,生效期仍然始于1944年7月1日。⑤Microfilm,Confidential U.S.State Department Central Files The Soviet Union:Internal Affairs,1945-1949,Reel 13,MF0300588,632-635;МинистерствоминостранныхделСССРСоветско американскиеотношениявовремя великой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войны,1941-1945,Документыиматериалы,Т.2,1944-1945,Москва:Политиздат,1984,с.359-360.“里程碑”計劃作為附件三列入第四協(xié)定,而羅斯福要求的第五協(xié)定談判則無疾而終。①大概是考慮到對日作戰(zhàn)的“里程碑”計劃已經確定,1945年1月5日羅斯福又提出迅速進入第五租借協(xié)定談判,以討論1945年7月1日至1946年6月30日的對蘇租借供應問題,并敦促各部門盡一切努力滿足蘇聯(lián)的要求。見FRUS,1945,Vol.5,p.944。但哈里曼3月20日建議,未達成3-c協(xié)定前不宜啟動第五協(xié)定談判。同時,第五協(xié)定應更多考慮西方盟國的租借要求,而取消蘇聯(lián)優(yōu)先的原則。外經局蘇聯(lián)分部主任韋森4月初的建議也有此意。參見FRUS,1945,Vol.5,pp.988-989;Leon Martel,Lend Lease,Loans,and the Coming of the Cold War:A Study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Foreign Policy,p.92。

      完全巧合的是,也在4月17日這一天,剛上任4天的新總統(tǒng)杜魯門簽署了第三次租借法的延長法案。與前兩次延長法案在國會以壓倒性優(yōu)勢通過的情形不同,最后一次延長租借法案遇到重重阻力。經過百般努力在眾議院通過的議案,到參議院又遭遇阻擊。著名的保守派參議員塔夫脫(Robert A.Taft)提出戰(zhàn)爭結束時必須停止一切租借行為,堅決反對眾議院修正案將繼續(xù)執(zhí)行3-c協(xié)定作為例外,他認為2月28日與法國臨時政府簽署的3-c協(xié)定就是一筆“戰(zhàn)后貸款”。他提出的修正案得到很多議員的贊同,在投票時竟然形成“平局”。如果不是杜魯門當時作為副總統(tǒng)、參議院議長投下關鍵的一票,3-c條款就將被排除在租借法之外,而整個后期租借的歷史就要重寫。②George Herring,Aid to Russia,1941-1946:Strategy,Diplomacy,and the Originsof the Cold War,pp.188-190;杜魯門:《杜魯門回憶錄:決定性的一年(1945)》,李石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74年,第93—94頁。不過,這種情形也正是后期租借政策實施的真實寫照,正如參議院外交委員會延長租借法案的報告所言:為了贏得最后勝利,“繼續(xù)實行租借制是必不可少的”,但“《租借法案》修正案的目的是保證租借協(xié)定不用于戰(zhàn)后救濟、戰(zhàn)后恢復或戰(zhàn)后重建目的?!雹跮eland M.Goodrich and Marie J.Carroll eds.,Documents on American Foreign Relations,Vol.VII,July 1944-June 1945,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47,pp.137-138,144-148.

      盡管協(xié)定談判很不順利,但供應并未中斷。1945年1月5日,羅斯福重申了對蘇聯(lián)供應的重要性,要求各部門將交付蘇聯(lián)的物資放在“僅次于太平洋和大西洋作戰(zhàn)需求”的地位。④Foreign Economic Section,Office of Foreign Liquidation of the Department of State,Report on War Aid Furnished by the United States to the USSR,June 22,1941-September 20,1945,November 28,1945,p.5.1月18日,克勞利在給總統(tǒng)的備忘錄中,簡明扼要地概括了當時的對蘇租借政策:“提供蘇聯(lián)所要求的一切可以生產、可以租借和可以運輸?shù)臇|西?!雹軱eon Martel,Lend Lease,Loans,and the Coming of the Cold War:AStudy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Foreign Policy,p.55.美國答應此期給蘇聯(lián)的總供應量594.4萬短噸(539.24萬公噸),其中美國承諾運輸570萬短噸(517.10萬公噸)。⑥FRUS,1944,Vol.4,pp.1132-1134;FRUS,1945,Vol.5,pp.977-979.據(jù)韋森的報告,到1945年3月底,已裝運484.94萬噸,即完成前九個月計劃的110%。預計總出貨量將達到660萬噸,為協(xié)定承諾的114%。⑦Diaries of Henry Morgenthau,Jr.,May 7-9,1945,Vol.845,pp.139-141,F(xiàn)ranklin D.Roosevelt Presidential Library and Museum.5月10日,克勞利在報紙上宣稱,此時的租借貨物運輸總量已到達第四租借協(xié)定的110%。⑧The New York Times,May 10,1945,p.13.

      就在第四協(xié)定尚未到期而計劃已基本完成的情況下,德國宣布無條件投降。歐洲勝利日(V E)的突然到來,不僅造成租借援助的中止,也給美蘇關系蒙上了一層陰影。

      三、美國對蘇租借的中止、終止和善后

      1945年5月8日,就在同盟國代表齊聚舊金山討論《聯(lián)合國憲章》期間,歐洲的戰(zhàn)事結束了。根據(jù)租借法案的原則,特別是第三次延長租借法案的修正案,此時對歐洲戰(zhàn)場的租借援助可以停止了。然而,美國發(fā)布的停止對蘇聯(lián)租借援助的命令卻引起了軒然大波。

      在德國投降的第二天,5月9日上午,國務卿斯退丁紐斯在舊金山召集國務院官員開會,討論租借政策以及與蘇聯(lián)爭執(zhí)的波蘭臨時政府組建問題。最后,主要是根據(jù)哈里曼的建議形成了結論:在租借問題上應縮減對蘇聯(lián)的援助,在波蘭問題上要讓斯大林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但不應將二者聯(lián)系起來。會后,斯退丁紐斯致電在國內的代理國務卿格魯,請他將會議討論的結果通報總統(tǒng):對西方盟友的援助應該優(yōu)先于蘇聯(lián);應該立即開始削減對蘇租借物資的運輸量,仔細審查7月1日后的發(fā)貨請求;“里程碑”計劃應繼續(xù)大力推進,并給予盡可能高的優(yōu)先級;在租借及類似問題上對蘇聯(lián)應采取堅定態(tài)度,但避免任何威脅的暗示或任何政治談判的跡象。同時,派哈里曼返回華盛頓直接向總統(tǒng)匯報。①FRUS,1945,Vol.5,pp.291-292,998.5月10日下午,哈里曼征得杜魯門的同意后,召集參與對蘇租借計劃有關機構的代表開會,討論為總統(tǒng)起草處理租借問題的備忘錄。與會者原則上同意在舊金山會議結論的基礎上形成的備忘錄,以及通知蘇聯(lián)將立即調整租借計劃的照會。會上有代表特意指出,對蘇租借政策用詞應謹慎,可用“調整”而不用“削減”。會議委托格魯和克勞利起草備忘錄。②Herring,Lend Lease to Russia and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pp.105-106;Leon Martel,Lend Lease,Loans,and the Coming of the Cold War:AStudy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Foreign Policy,pp.128-130.

      然而,作為老牌外交家,格魯一向厭惡蘇聯(lián),是對蘇聯(lián)采取強硬政策的最強烈倡導者之一。③Leon Martel,Lend Lease,Loans,and the Coming of the Cold War:AStudy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Foreign Policy,p.132.克勞利也認為無條件援助政策不再具有合理性,而主張在V E日后修改對蘇租借政策。④George Herring,Aid to Russia,1941-1946:Strategy,Diplomacy,and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p.191.5月11日,在國務院開會討論備忘錄時,格魯支持助理國務卿克萊頓的說法:對蘇租借計劃“應該非常靈活,隨時可以切斷”。他還特別提出,“租賃援助是本屆政府對付蘇聯(lián)的唯一籌碼。因此,美國不應對未來作出承諾”。⑤Leon Martel,Lend Lease,Loans,and the Coming of the Cold War:AStudy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Foreign Policy,pp.132-134.當晚,格魯和克勞利將他們起草的備忘錄直接送交給杜魯門。備忘錄指出:鑒于歐洲有組織的抵抗已經結束,應該對目前援助蘇聯(lián)的物資運輸工作“立即作出調整”;只要對蘇聯(lián)加入對日作戰(zhàn)的預期不變,就應該繼續(xù)執(zhí)行第四協(xié)定附件三的計劃,支持蘇聯(lián)在太平洋戰(zhàn)區(qū)的軍事行動;在滿足蘇聯(lián)開展上述軍事行動所需的范圍內,繼續(xù)交付蘇聯(lián)已訂購的其他補給品,包括尚未完工的工業(yè)設備;現(xiàn)有計劃中的其他援蘇物資,只要操作上可能,“應該立即停止運送”,其讓出的運輸噸位可給與已獲批準的援助西歐的項目;現(xiàn)行和未來的對蘇援助項目,應根據(jù)蘇方提出的在軍事補給上理由充足的要求和數(shù)據(jù)制定,而無需再簽署第五租借協(xié)定。⑥FRUS,1945,Vol.5,pp.999-1000.杜魯門當即批準了這個政策建議,但強調應以蘇聯(lián)將會加入對日作戰(zhàn)為前提。⑦FRUS,1945,Vol.5,p.1000.杜魯門在回憶錄中錯把批準這一備忘錄的時間記為5月8日,更錯誤地說這一指令后來被撤銷了(杜魯門:《杜魯門回憶錄:決定性的一年(1945)》,第139—140頁),由此影響了一些研究者對史實的判斷。參見Leon Martel,Lend Lease,Loans,and the Coming of the Cold War:A Study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Foreign Policy,pp.125-126。雖然都提到“立即削減”“立即停止”,但舊金山會議建議強調的是“仔細審查7月1日后的發(fā)貨請求”,正如后來哈里曼所說,他打算停止的是新供應品的生產,而不是已經列入計劃的物資的裝運。⑧George Herring,Aid to Russia,1941-1946:Strategy,Diplomacy,and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p.203.而格魯和克勞利的備忘錄卻給出了一個難以確定的概念——太平洋軍事行動所需的范圍。這樣,就給執(zhí)行者留下了隨意發(fā)揮的空間。

      這一新政策的執(zhí)行部門是外經局的蘇聯(lián)分部,該部負責人韋森一直強烈反對無條件援助蘇聯(lián)的政策,并且自1944年8月德國戰(zhàn)敗以來就鼓吹大幅削減對蘇供應計劃。5月11日清晨,剛一得到備忘錄,不等總統(tǒng)批準(形成指令),韋森就通知財政部采購主管,現(xiàn)有任何與蘇聯(lián)的合同停止繼續(xù)執(zhí)行,也不要再簽署任何新合同。①Leon Martel,Lend Lease,Loans,and the Coming of the Cold War:AStudy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Foreign Policy,pp.130-131.隨后,韋森又對運輸部門作出安排。5月12日上午對蘇協(xié)定執(zhí)委會運輸小組討論如何實施總統(tǒng)指令時,韋森不顧具體執(zhí)行任務的軍方官員的反對,堅決主張按照指令字面的解釋,所有與遠東作戰(zhàn)無關的物資必須停運,包括正在運輸中的物資;如有疑問,處理的辦法是“扣留”而不是“放行”。在對蘇協(xié)定執(zhí)委會代理主席約克(John York)的支持下,韋森的意見占了上風。會后,運輸小組向大西洋和海灣各港口下達了命令:停止為蘇聯(lián)裝運物資,并召回已經駛往蘇聯(lián)的海上船只。②George Herring,Aid to Russia,1941-1946:Strategy,Diplomacy,and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pp.204-205.中午1時30分,命令開始實施。正在午餐的國務院金融貨幣司司長科拉多(Emilio Collado)得到消息后,認為這是對總統(tǒng)指令的曲解,立即打電話告訴哈里曼。哈里曼“對這次行動感到震驚”,并表示將立即采取措施糾正??巳R頓得知這一情況后,也認為不應召回海上的船只,必須告訴韋森改變命令。當天下午情況開始改變,東海岸各港口被允許繼續(xù)裝載已經分配的物資,已經出發(fā)的船只獲準繼續(xù)前往蘇聯(lián)。③Herring,Lend Lease to Russia and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p.107;Leon Martel,Lend Lease,Loans,and the Coming of the Cold War:A Study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Foreign Policy,pp.138-139.然而,此時關于對蘇租借政策改變的消息已經不脛而走,并且很快就傳到了蘇聯(lián)人耳朵里。

      根據(jù)諾維科夫給莫洛托夫的電報,12日中午12時,在采購委員會和蘇聯(lián)使館均未接到通知的情況下,紐約港口接到命令,停止按照第四協(xié)定向蘇聯(lián)運送物資。兩個小時后美國的照會送達使館。照會沒有任何“停運”的字樣,只是說應立即修改目前向蘇聯(lián)供應物資的租借計劃,在根據(jù)軍事形勢變化做出調整后,繼續(xù)運送蘇聯(lián)訂購且可以使用的物資,未來的租借計劃在沒有締結第五協(xié)定的情況下應滿足蘇聯(lián)的基本軍事要求,同時要求蘇聯(lián)提交“1945年剩余時間所有租借供應的范圍以及新軍事形勢下關于這些需求的相關信息”。與此同時,據(jù)采購委員會代理主席葉列明(N.A.Eremin)說,約克先是在與他的會談中承認,確有停止供貨和要求海上船只返回美國的命令,在打過一個電話后又否認存在船只返航的命令。下午5時左右,格魯在與諾維科夫的談話中說,關于停止裝載的命令是謠言,并將此事推給了克萊頓。下午6時30分諾維科夫與克萊頓會晤,克萊頓承認確有停止裝載的命令,但只是一個誤會,并且已經發(fā)出了消除誤會的新命令。④МинистерствоминостранныхделСССРСоветско американскиеотношениявовремявеликой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войны,1941-1945,Документыиматериалы,Т.2,1944-1945,Москва:Политиздат,1984,с.388-391.美國照會的英文本見FRUS,1945,Vol.5,pp.1000-1001。同一天,葉列明也給對外貿易人民委員部發(fā)電,通報了除“里程碑”計劃外美國停止發(fā)貨的決定。⑤АВПРФ,ф.06,оп.7,п.17,д.178,л.61.從事后采購委員會主席魯?shù)强频膱蟾婵梢钥闯觯?2日下午美國確實發(fā)出了新命令:東海岸各港口繼續(xù)裝運,已在途中的船只繼續(xù)前往蘇聯(lián)。關于西海岸的運輸則達成協(xié)議,除“里程碑”計劃外,第四協(xié)定所列物資也繼續(xù)運送。⑥Тюрина Е.А.《Наркомвнешторг считает целесообразным организовать закупочную комиссию》//Историческийархив,2013,№5,c.47.這就是說,盡管格魯試圖遮掩美國曾下令停運和返航的事實真相,但韋森的命令的確在12日當天即被撤銷。不過,5月11日的總統(tǒng)指令并未撤銷。

      為了消除運輸小組命令造成的對總統(tǒng)5月11日指令的誤解,以及在對蘇租借政策執(zhí)行中造成的混亂,5月14日在國務院辦公室召開了幾乎所有參與者都出席的會議。經過簡短討論,會議對按照總統(tǒng)指令解釋對蘇租借削減達成一致意見。⑦Leon Martel,Lend Lease,Loans,and the Coming of the Cold War:AStudy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Foreign Policy,p.140.當日,國務院印發(fā)了由代理國務卿、財政部長和外經局局長聯(lián)合署名的“歐洲勝利日之后的租借政策”。其中規(guī)定,對英國和英聯(lián)邦應執(zhí)行1944年討論的計劃,并調整供需,隨時進行審查;對蘇聯(lián)執(zhí)行5月11日總統(tǒng)批準的政策指令(也需調整計劃);而對簽署了3-c協(xié)定的三個國家則“全額交付”,即法國約16億美元,比利時3.25億美元,荷蘭2.42億美元。①Diaries of Henry Morgenthau,Jr.,May 29-31,1945,Vol.850,pp.57-58,F(xiàn)ranklin D.Roosevelt Presidential Library and Museum.因此可以判斷,雖然撤銷了韋森命令,但歐洲勝利日后調整租借政策也是事實。不過,受到影響的主要是蘇聯(lián)和英國。②這一政策變化對英國的影響和英國的抗議,參見Martin F.Herz,Beginnings of the Cold War,pp.167-168;George Herring,Aid to Russia,1941-1946:Strategy,Diplomacy,and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p.223。換句話說,如果當時蘇聯(lián)簽署了3-c協(xié)定,很可能就不會有后來的這些麻煩。

      5月15日,美國各港口接到指示,繼續(xù)向蘇聯(lián)運送根據(jù)租借協(xié)定計劃在5月—6月發(fā)送的物資和武器。5月18日,克勞利致函葉列明說,美國已批準繼續(xù)向蘇聯(lián)交付訂購單中的工廠(設備),并已部分發(fā)貨,只是其中一小部分需支付現(xiàn)金。5月21日,蘇聯(lián)政府采購委員會正式應邀采購美國正在生產的工業(yè)設備。③АВПРФ,ф.129,оп.29,д.172,л.19-20.轉引自СупрунМ.Н.Ленд лизисеверныеконвои,1941-1945,c.321-322;FRUS,1945,Vol.5,p.1004。令人奇怪的是,明明美國已經撤銷了停止裝運和返航的命令,蘇聯(lián)也完全了解這一情況,蘇聯(lián)大使館卻在此后而不是此前發(fā)來一個正式照會:蘇聯(lián)政府對于美國5月12日照會提出“終止”向蘇聯(lián)發(fā)送租借物資“完全出乎意料”,但“如果美國政府認為沒有其他辦法,蘇聯(lián)政府準備接受美國政府的決定”。④МинистерствоминостранныхделСССРСоветско американскиеотношениявовремявеликой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войны,1941-1945,Документыиматериалы,Т.2,1944-1945,Москва:Политиздат,1984,с.392;FRUS,1945,Vol.5,p.1003.值得注意的是,蘇聯(lián)照會原文使用的是“終止”(прекращение),美國在英譯文里使用的卻是“中止”(discontinuance)。顯然,美國希望淡化此事,而蘇聯(lián)則有意無意地把問題看得十分嚴重。在向蘇聯(lián)使館發(fā)出這一照會的電報中,莫洛托夫使用了更加嚴厲的措辭:“不要乞求”,“如果美國決意停止對蘇聯(lián)的物資供應,倒霉的將是他們”。⑤АПРФ,ф.3,оп.66,д.296,л.13,轉引自ПечатновВ.О.Отсоюза квражде(советско американ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в1945-1946гг.)//ЕгороваН.И.,ЧубарьянА.О.(отв.ред.)Холоднаявойна,1945-1963,историчекаяретроспектива,сборникстатей,Москва:Олма пресс,2003,c.35。實際上,從政策上講,美國確實沒有“終止”或全面停止租借的意思,停止裝運和返航的命令是執(zhí)行官員出于對蘇聯(lián)的厭惡和敵意而有意歪曲了總統(tǒng)指令。不過,調整對蘇租借計劃和要求蘇聯(lián)對其所需作出說明的新做法都表明,對蘇聯(lián)“無條件”租借的方針從這時起已經放棄了。

      的確,杜魯門非常擔心這一事件會破壞戰(zhàn)時美蘇關系,畢竟戰(zhàn)爭還沒有結束。一方面,他在新聞發(fā)布會上宣布,美國并非要取消發(fā)貨,而只是在德國崩潰后調整租借條件。他還保證美國會兌現(xiàn)每一項承諾。⑥Martin F.Herz,Beginnings of the Cold War,p.168.另一方面,他把還在病重休養(yǎng)的霍普金斯派往莫斯科,當面向斯大林“賠罪”。在5月下旬的兩次談話中,斯大林接受了霍普金斯的解釋,也發(fā)泄了對美國的不滿。他嚴肅地說,如果美國試圖以租借援助對蘇聯(lián)人施加壓力,那就是“一個根本的錯誤”。斯大林對美國在歐洲戰(zhàn)事結束后調整租借政策表示理解,但他不能容忍的是美國人處理問題的方式,即未經任何事先商議就突然采取行動,這對蘇聯(lián)來說不僅是態(tài)度上的“輕蔑”和“粗暴”,而且存在一個嚴重的實際問題,因為蘇聯(lián)的經濟是“建立在計劃之上的”。⑦Arthur M.Schlesinger ed.,The Dynamics of World Power:ADocumentary History of United States Foreign Policy,1945-1973,Vol.2,Eastern Europe and the Soviet Union(edited by Walter LaFeber),New York:Chelsea House Publishers,1973,pp.93-100;Robert E.Sherwood,Roosevelt and Hopkins:An Intimate History,pp.893-896.

      租借停運風波終于過去了,霍普金斯的訪問也收到了應有的效果。5月27日,莫洛托夫向斯大林提交了由米高揚起草的決議草案及1945年7月1日至年底蘇聯(lián)要求美國供應的物資清單。其中包括540萬噸軍用物資、77.3萬噸原材料(含石油產品6萬噸)和價值9 800萬美元的工業(yè)設備。①АВПРФ,ф.06,оп.7,п.17,д.178,л.72-86.5月28日莫洛托夫將這份清單交給了哈里曼。會談中,哈里曼提醒米高揚,根據(jù)租借法的規(guī)定,受援國必須說明其所需貨物的理由,只有蘇聯(lián)例外。現(xiàn)在由于形勢(而不是政策)的變化,要求蘇聯(lián)也必須提供相關的說明。②FRUS,1945,Vol.5,pp.1007-1008;АВПРФ,ф.129,оп.29,д.172,л.20-23,轉引自СупрунМ.Н.Ленд лизисеверныеконвои,1941-1945,c.322。不過,由于蘇聯(lián)尚未對日宣戰(zhàn),為了避免在國會引起爭論,在提出1945年預算時,杜魯門將分配給蘇聯(lián)的9.36億美元與準備給法國、比利時和荷蘭的資金一起“隱藏”在應急基金中。③George Herring,Aid to Russia,1941-1946:Strategy,Diplomacy,and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pp.223-224.5月29日,美國政府的照會送到蘇聯(lián)使館,只是簡單重復了5月12日照會的內容:美國將繼續(xù)執(zhí)行里程碑計劃,并根據(jù)能夠說明其重要性和合理性的證明向蘇聯(lián)運送現(xiàn)有的或已訂購的其他物資。④АВПРФ,ф.07,оп.10,п.33,д.441,л.11-18//СевостьяновГ.Н.(под.ред.)Советско американ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1939-1945,с.714;FRUS,1945,Vol.5,pp.1006-1007.到1945年年中,美國國內的政治氣氛已經十分不利于蘇聯(lián)。大概除了在莫斯科的哈里曼和迪恩外,華盛頓幾乎沒有人再熱心對蘇聯(lián)的租借工作了。

      6月8日,駐莫斯科軍事代表團團長迪恩報告說,蘇聯(lián)拒絕對他們所提供的數(shù)額巨大的清單作出詳細說明,只是一再宣稱這些武器都是遠東戰(zhàn)場急需的。不過,他和哈里曼經過認真研究,“絕對相信”這些物資大部分都有助于對日作戰(zhàn),為避免延誤,即使蘇聯(lián)不提供詳細理由,他們也建議將其運抵蘇聯(lián)。與米高揚長談后,哈里曼更詳細地闡述了他們支持蘇聯(lián)5月28日清單所列大部分項目的理由。⑤FRUS,1945,Vol.5,pp.1012-1014,1016-1018.此時莫斯科洋溢著一種樂觀情緒。似乎是為了打破美蘇關系沉悶的氣氛,斯大林在租借總協(xié)定簽訂三周年之際致函杜魯門,對租借法案大加贊譽。⑥ПечатновВ.О.,МагадеевИ.Э.ПерепискаИ.В.СталинасФ.РузвельтомиУ.Черчиллемвгодывелик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войны,Документальноеисследование,Том2,с.241.莫洛托夫也致電斯退丁紐斯,對他在租借工作中的貢獻及美蘇在戰(zhàn)時的合作表示贊賞和祝愿。⑦АВПРФ,ф.06,оп.7,п.44,д.692,л.20//СевостьяновГ.Н.(под.ред.)Советско американскиеотношения,1939-1945,с.696-697.

      然而,華盛頓的態(tài)度與莫斯科大相徑庭。隨著羅斯福去世和霍普金斯年老體衰,對蘇租借援助的實際職權已經從總統(tǒng)對蘇協(xié)定執(zhí)委會轉移到崇尚“民族主義”的外經局和堅持“墨守成規(guī)”的參謀長聯(lián)席會議。⑧George Herring,Aid to Russia,1941-1946:Strategy,Diplomacy,and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p.224.哈里曼和迪恩的要求和一再催促雖得到對蘇協(xié)定執(zhí)委會的響應,卻被外經局和參聯(lián)會擱置半月有余。直到6月27日波茨坦會議前,格魯才答復蘇聯(lián),“鑒于局勢的緊迫性”,美國政府同意發(fā)貨,但根據(jù)5月12日照會和現(xiàn)有撥款及軍需品供應緊張的情況,只能批準在8月31日之前可以采購和裝船的物資。不過,在波茨坦會議開幕的那一天,為了維持盟國之間的合作,7月17日,美國通知蘇聯(lián),將6月27日照會中提到的期限延長了一個月,即供應9月30日之前可以采購和裝船的物資。⑨FRUS,1945,Vol.5,pp.1028-1029,1029-1030.

      美國5月12日照會所限制的主要是可能到戰(zhàn)爭結束后才能夠完成制造的設備,而此前計劃的租借物資供應正常。到6月30日第四協(xié)定終止時,根據(jù)美國的資料,運往蘇聯(lián)的貨物已達720萬噸,根據(jù)蘇聯(lián)的資料,運到蘇聯(lián)的貨物為660萬噸。10H.Van Tuyll,F(xiàn)eeding the Bear:American Aid to the Soviet Union,1941-1945,pp.174-176;РГАЭ,ф.413,оп.9,д.438,л.3,21,轉引自СупрунМ.Н.Ленд лизисеверныеконвои,1941-1945,c.322-323。問題是,誰也不知道對日戰(zhàn)爭何時結束。8月6日和9日美國在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蘇聯(lián)在8月8日突然下達對日作戰(zhàn)命令,150萬蘇軍撲向滿洲和朝鮮,這兩個突發(fā)事件導致日本不得不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最后通牒。①盡管斯大林曾答應在歐洲戰(zhàn)事結束后三個月對日宣戰(zhàn),但實際上蘇聯(lián)把對日宣戰(zhàn)作為迫使中國放棄外蒙古和東北權益的籌碼,只是因為美國投放了原子彈,斯大林擔心一旦日本投降蘇聯(lián)再無出兵滿洲的理由,才突然對日宣戰(zhàn)。見沈志華:《無奈的選擇:冷戰(zhàn)與中蘇同盟的命運(1945—1959)》,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30頁。日本投降比德國投降來的還要突然,這也導致美國最后終止租借援助的程序出現(xiàn)了緊張而混亂的局面。

      8月10日東京廣播電臺的消息透露出日本投降的最初跡象后,美國政府就在考慮結束租借。當天,克勞利建議外經局各部門對租借請購單進行審查,準備取消V J日(對日作戰(zhàn)勝利日)后不需要的物資。第二天,克勞利又批準了下列措施:一旦宣布終止敵對行動,除已裝載的輪船可以起航,應立即停止向開往蘇聯(lián)的船只裝載貨物;禁止其他船只繼續(xù)裝載租借物資。韋森則要求財政部采購部門在宣布V J日后取消蘇聯(lián)的租借請購單和合同。13日,韋森又進一步指示:立即中止所有請購單的處理,暫停簽署任何其他合同。14日,杜魯門非正式地指示克勞利,立即開始終止租借。8月15日,即日本宣布投降的當天,克勞利在新聞發(fā)布會上宣布,美國將立即采取行動,以“現(xiàn)實”的方式“調整”租借業(yè)務。②George Herring,Aid to Russia,1941-1946:Strategy,Diplomacy,and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pp.230-231;Leon Martel,Lend Lease,Loans,and the Coming of the Cold War:AStudy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Foreign Policy,pp.153-158.

      兩天慶祝戰(zhàn)爭勝利的假日過后,8月17日杜魯門召集會議討論租借事務。除財政部長文森(F.M.Vinson)外,多數(shù)意見主張立即結束租借。當晚杜魯門批準了外經局起草的備忘錄,命令在停止對日敵對行動后,不得再簽訂任何租借合同;對簽有3-c協(xié)定的國家可以在合同的范圍內繼續(xù)供貨,而未簽署3-c協(xié)定的國家只能根據(jù)美國批準的條款支付貨款后才能得到供應。盡管有不少人警告應謹慎行事,需要與受援國進行商議,以避免再次陷入被動,但由于沒有及時明確宣布V J日是哪一天,又沒有詳細的具體部署,以至各機構各行其是,還是出現(xiàn)了混亂局面。③George Herring,Aid to Russia,1941-1946:Strategy,Diplomacy,and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pp.231-233.雖然終止租借是大勢所趨,也得到了美國國會和輿論的多數(shù)贊同,④在外經局收到67封信和白宮收到的208封信中,支持終止租借的分別有58封和119封。參見Leon Martel,Lend Lease,Loans,and the Coming of the Cold War:AStudy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Foreign Policy,pp.162-163?!敦敻弧冯s志四個月后的一項民意測驗顯示,被調查者中有67.8%同意停止租借。參見Hadley Cantril,Public Opinion,1935-1946,p.415。但是出于意識形態(tài)的敵意,華盛頓對蘇聯(lián)還是設計了“特殊照顧”。根據(jù)對蘇協(xié)定執(zhí)委會8月17日發(fā)出的命令,實際上立即停止了對開往蘇聯(lián)船只的裝運,其中美國船只甚至開始卸貨。而對其他受援國的停運則是在V J日開始的。據(jù)外經局蘇聯(lián)分部主任哈扎德(John N.Hazard)的說法,這個差別是“故意”制造的,可以找到的理由就是蘇聯(lián)沒有與美國簽署反向租借協(xié)定,也沒有按照美國的要求調整租借物資清單。⑤FRUS,1945,Vol.5,pp.1032-1033.但一周后,據(jù)魯?shù)强茍蟾妫?月25日克勞利又發(fā)表聲明說,對蘇租借物資的運送將持續(xù)到正式宣布的勝利日(9月2日)為止,此后30天內美國海軍將繼續(xù)提供運輸工具。聲明發(fā)表后即恢復了對蘇聯(lián)運送租借物資的工作。⑥Тюрина Е.А.《Наркомвнешторг считает целесообразным организовать закупочную комиссию》//Историческийархив,2013,№5,c.47.8月27日,克勞利將聲明的內容正式通知了魯?shù)强?。⑦FRUS,1945,Vol.5,pp.1033-1034.9月2日克勞利又通知蘇聯(lián),再延長18天以“清空管道”,租借終止期為9月20日。⑧R.Н.Jones,The Roads to Russia:United States Lend Lease to the Soviet Union,p.187.

      至于美國在此期間改變對蘇終止租借援助具體安排的原因,筆者相信馬特爾的判斷:在已知的美國各種史料中,沒有發(fā)現(xiàn)任何證據(jù)支持這樣一種觀點,即8月17日美國決定停止租借是蓄意向蘇聯(lián)施加壓力,以求得在其他問題上讓步,也沒有證據(jù)表明,8月25日恢復租借是因為蘇聯(lián)在某些方面做出了讓步。①Leon Martel,Lend Lease,Loans,and the Coming of the Cold War:AStudy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Foreign Policy,pp.165-166.這充其量是某種情緒的宣泄,就政策層面來看,雖然美蘇矛盾加深、美國政治已經向右傾斜,但戰(zhàn)后初期雙方對未來的大國合作仍然有所期待。從1945年5月12日至9月20日,西方盟國交付給蘇聯(lián)的租借物資共177.15萬噸(其中9月2日以后44 776噸)。②H.Van Tuyll,F(xiàn)eeding the Bear:American Aid to the Soviet Union,1941-1945,p.174.比“里程碑”計劃的80萬噸翻了一番還多。9月20日,載有運往蘇聯(lián)租借物資的最后一條船離開美國。同一天,總統(tǒng)對蘇協(xié)定執(zhí)委會解散。一周后,對外經濟管理局撤銷,其租借業(yè)務轉交國務院。③FRUS,1945,Vol.5,pp.1039-1040;ТюринаЕ.А.《Наркомвнешторгсчитаетцелесообразныморганизовать закупочнуюкомиссию》//Историческийархив,2013,№5,c.47.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徹底結束了,但是由于蘇聯(lián)沒有與美國簽署3-c協(xié)定,戰(zhàn)后如何處理大批通過租借協(xié)定訂購的物資,包括尚未生產、正在生產和尚未運出的軍事裝備和工業(yè)設備及原材料,始終是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在V E日后便出現(xiàn)了,到V J日后仍未解決。同樣未簽署3-c協(xié)定的英國,經歷數(shù)月與美國的艱苦談判,到1946年初終于通過商業(yè)貸款方式解決了這個問題。④Alan P.Dobson,US Economic Statecraft for Survival,1933-1991:Of Sanctions,Embargoes and Economic Warfare,London:Routledge,2002,pp.63-64;George Herring,Aid to Russia,1941-1946:Strategy,Diplomacy,and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pp.256-257.貸款條件固然十分優(yōu)惠(金額37.5億美元、利率2%),但英國必須接受英鎊可自由兌換、放棄帝國特惠制等條件。蘇聯(lián)的情況就不同了,對于商業(yè)貸款,開始是蘇聯(lián)從純粹經濟角度考慮,不愿接受美國的貸款條件,后來是美國從政治角度考慮,并以加入布雷頓森林體系為條件,給貸款問題設置了重重障礙。⑤沈志華:《美國對蘇貸款問題歷史考察(1943—1946)》,《俄羅斯研究》2019年第6期。這個問題的最后解決,實際上又回到了3-c(租借貸款)的道路。

      “停運”風波過去后,美國首先提出用現(xiàn)金支付的方式處理租借剩余物資和戰(zhàn)后重建物資。5月19日,韋森致函葉列明,詢問蘇聯(lián)是否愿意用現(xiàn)金支付租借物資之外“目前正在生產或庫存的工業(yè)設備和材料”。⑥FRUS,1945,Vol.5,p.1005;АВПРФ,ф.06,оп.7,п.17,д.178,л.108-109.蘇聯(lián)外交人民委員會部認為,這是美國第一次正式提出以現(xiàn)金購買剩余設備的問題,而且美國人正在與其他國家代表談判如何分配總計3.25億美元的工業(yè)設備,而這批設備是蘇聯(lián)第四協(xié)定訂購但在5月12日前尚未交付的。⑦АВПРФ,ф.07,оп.10,п.33,д.441,л.11-18//СевостьяновГ.Н.(под.ред.)Советско-американ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1939-1945,с.714.5月底克勞利再次向魯?shù)强茝娬{。美國可以交付蘇聯(lián)訂購的工業(yè)設備,但蘇聯(lián)必須支付現(xiàn)金,并且詳細說明了現(xiàn)金支付的程序和條件。⑧FRUS,1945,Vol.5,pp.1009-1010.面對壓力,蘇聯(lián)被迫開始考慮接受美國的要求。5月26日,米高揚報告申請為600萬美元的設備支付現(xiàn)金。⑨РГАСПИ,ф.84,оп.1,д.28,л.5-6.5月28日,副外貿人民委員克魯季科夫(A.D.Krutikov)也提議,對于美國尚未交付的3.533億美元列入租借計劃的工業(yè)設備,要求美方以租借方式提供2 270萬美元的配套設備;保留蘇聯(lián)訂購的其他設備;如果美國不同意交付正在生產的工業(yè)設備,則蘇聯(lián)將挑出其中最重要、最需要的設備,用現(xiàn)金購買。10АВПРФ,ф.06,оп.7,п.17,д.178,л.87-107.

      不過,支付現(xiàn)金對蘇聯(lián)來說畢竟困難重重,且無法解決全部需求。5月30日,米高揚在與哈里曼會談時提出,希望美國不要把蘇聯(lián)訂購的3億多美元設備轉給其他國家。哈里曼強調,這是由于蘇聯(lián)在歐洲戰(zhàn)事結束前未能簽署3-c協(xié)定造成的局面。米高揚表示,蘇聯(lián)急切希望找到打破目前僵局的辦法。哈里曼答應將談話內容報告政府,并在給國務卿的電報中要求華盛頓盡快表明對剩余設備的處理意見,是否可以做出支付現(xiàn)金以外的任何安排。6月2日格魯答復哈里曼,對于5月11日備忘錄中所提到的工業(yè)設備,“目前,除了現(xiàn)金支付外,還不能作出任何安排”。格魯還通知,國務院和財政部不反對蘇聯(lián)通過出售黃金的方式獲得美元;正在就擴大進出口銀行貸款限額和廢除《約翰遜法案》問題進行討論,以便將來可以與蘇聯(lián)討論10億美元的貸款問題。①FRUS,1945,Vol.5,pp.1008-1009,1011-1012.

      華盛頓似乎開放了商業(yè)貸款這條路。不過,哈里曼認為在美國立法問題解決之前不可能達成任何協(xié)議。在與米高揚交談后,他提出了新建議,即通過談判新的3-c協(xié)定(即租借貸款)來解決問題,特別是在蘇聯(lián)對日宣戰(zhàn)的情況下。②FRUS,1945,Vol.5,pp.1018-1021,1022,1025-1026.克勞利和格魯反對哈里曼的建議,堅持必須支付現(xiàn)金。格魯告訴哈里曼,只要蘇聯(lián)沒有積極參與對日作戰(zhàn),就不會重啟3-c談判。擔任總統(tǒng)參謀長的李海(William D.Leahy)也支持克勞利和格魯?shù)囊庖?。③FRUS,1945,Vol.5,pp.1023-1025,1026-1027;George Herring,Aid to Russia,1941-1946:Strategy,Diplomacy,and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pp.225-226.到7月中旬,由于一致認為商業(yè)貸款可以作為要求蘇聯(lián)在政治上做出讓步的“經濟杠桿”,白宮和國會都同意給予蘇聯(lián)10億美元的貸款,甚至報紙上也披露出消息。④Leon Martel,Lend Lease,Loans,and the Coming of the Cold War:AStudy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Foreign Policy,pp.189-190;The New York Times,July 18,1945,p.1.隨著立法問題的逐步解決,8月初國務院指示哈里曼,通知蘇聯(lián)人可以討論銀行貸款問題了。⑤Leon Martel,Lend Lease,Loans,and the Coming of the Cold War:AStudy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Foreign Policy,pp.191-192.與此同時,蘇聯(lián)對日宣戰(zhàn)也為3-c談判開啟了大門。8月20日外經局通知魯?shù)强?,美國“希望立即”與蘇聯(lián)“就停止租借援助進行討論和談判”。對此,美國考慮的一般原則是:不再簽署新的租借協(xié)定;目前正在美國制造、庫存、待運的物資需按照適當?shù)臈l件以付款的方式取得;目前由蘇聯(lián)控制的正在運輸或庫存中的租借物資需要雙方確定數(shù)額和付款條件。⑥FRUS,1945,Vol.5,pp.1031-1032.

      蘇聯(lián)立即有了反應。8月21日米高揚建議國防委員會,與美國政府談判,通過租借貸款解決3.34億美元的指定設備訂單;與進出口銀行談判,通過商業(yè)貸款解決10億美元的新的設備和材料的訂單。同時制定與加拿大政府貸款談判的方案。⑦АВПРФ,ф.06,оп.7,п.17,д.178,л.129-146.米高揚是想兩條腿走路,租借貸款和商業(yè)貸款并進。8月28日魯?shù)强葡蚩藙诶峤涣艘环輦渫?,提出兩個建議:第一,蘇聯(lián)申請4億美元貸款購買租借物資,期限30年,償還寬限期9年,年利率2.375%,商品價格在政府與企業(yè)合同價格的基礎上扣減10%,美國政府發(fā)生的倉儲費按實際成本支付,運輸費按出口費率支付。第二,蘇聯(lián)希望從進出口銀行得到10億美元的商業(yè)貸款,條件同上。前者與美國1944年9月提出的3-c草案最后條件幾乎完全一樣。所以,美國很快就基本條件統(tǒng)一了意見。對于租借貸款,除價格問題另議外,全部同意。對于商業(yè)貸款,美國提出,進出口銀行的利率必須對所有國家一致,向銀行董事會的建議是3%。9月24日,克勞利將美國的答復交給魯?shù)强啤μK聯(lián)方案的修改主要是重新編制了物資清單,經與采購委員會反復商議,最后確定的可以供給蘇聯(lián)的物資總額“大大低于4億美元”。其次是倉儲費和內陸運輸費的計算方式需要改變。⑧FRUS,1945,Vol.5,pp.1034-1036,1036-1037,1040-1042.

      10月15日美蘇簽署了“管道”協(xié)議,其中租借貸款的條件(年限、寬限期、利率)與蘇聯(lián)最初的草案完全一致,只是貸款總額減少為2.927億美元,并商定品種和數(shù)量可以隨時修改。最后實際確定提供給蘇聯(lián)的設備和材料總值2.402億美元。①АВПРФ,ф.7,оп.24,п.30,д.352,л.16-20//Историческийархив,2013,№5,c.53;FRUS,1945,Vol.5,p.1043;АВПРФ,ф.06,оп.7,п.19,д.193,л.1-126;РГАЭ,ф.413,оп.25,д.3338,л.1-2//СевостьяновГ.Н.(нау.ред.)Советско американскиеотношения,1949-1952,Документы,Москва:МФД,2006,с.559-560.簽署協(xié)議時還商定,為加快運輸,美國同意提供17艘輪船幫助蘇聯(lián)運輸,時間到10月31日為止。后因短途運輸延誤的責任在美方,美國又將提供船舶的期限推遲至11月15日。②Тюрина Е.А.《Наркомвнешторг считает целесообразным организовать закупочную комиссию》//Историческийархив,2013,№5,c.51-52;FRUS,1945,Vol.5,p.1046.不過,關于10億美元商業(yè)貸款的談判,據(jù)魯?shù)强频膱蟾?,由于克勞利和韋森“千方百計”的阻撓而拖延下來。③Тюрина Е.А.《Наркомвнешторг считает целесообразным организовать закупочную комиссию》//Историческийархив,2013,№5,c.48.按照克萊頓的說法,對于蘇聯(lián)要求的長期貸款,美國政府“沒有做出任何承諾”,由于“國務院一直奉行不積極討論的政策,目前此事處于休眠狀態(tài)”。④FRUS,1945,Vol.5,p.1048.

      戰(zhàn)時租借的善后工作到此結束,至于“管道”協(xié)議的執(zhí)行情況,那是研究戰(zhàn)后租借清算應該討論的問題。

      四、租借援助政策在蘇聯(lián)的意義和作用

      在整個美蘇冷戰(zhàn)對峙的年代,戰(zhàn)時美國租借援助對于蘇聯(lián)的意義首先被看作是一個政治問題,正如本文開篇所言,抹黑、貶低者有之,夸大、高估者亦有之。但是,對于歷史研究者來說,這終歸是一個學術問題,因此必須要把基本史實和數(shù)據(jù)搞清楚。

      要說明美國租借援助對于蘇聯(lián)的意義,首先需要確定兩個問題:對蘇租借物資在美國整個租借援助中以及在蘇聯(lián)戰(zhàn)時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關于租借援助物資噸位和價值的統(tǒng)計,目前披露的數(shù)據(jù)不是太少而是太多。由于統(tǒng)計時間、計量單位、計算方法、物資來源以及物品的范圍和概念不同,美蘇兩國政府曾經公布的數(shù)據(jù)五花八門,學者使用和讀者閱讀時需謹慎挑選和仔細鑒別。上述所引各階段對蘇租借物資的數(shù)字,在絕對值的意義上未必準確,筆者更在意的是從比較的角度說明過程的變化。不過,從總體上來觀察,問題要簡單一些。

      第一個問題。美國戰(zhàn)時提供的租借物資,據(jù)美國總統(tǒng)1945年的租借報告,戰(zhàn)爭期間國會共六次授權總統(tǒng)使用的租借撥款共計306.974 98億美元,戰(zhàn)爭部、海軍部和其他部門的軍事?lián)芸?59.7億美元。⑤Leland M.Goodrich,Marie J.Carroll eds.,Documents on American Foreign Relations,Vol.VII,pp.151-152.其中向各國交付的租借物資總額401.966 77億美元,提供服務(裝卸、運輸?shù)龋?7.551 28億美元,計入外國政府賬戶的支出總計439.518 05億美元,未記賬的還有20.882 49億美元。如此算來,美國戰(zhàn)時的租借付出總額為460.400 54億美元。⑥H.Van Tuyll,F(xiàn)eeding the Bear:American Aid to the Soviet Union,1941-1945,p.152.租借支出占美國戰(zhàn)時軍費的比重從1941年12%增加到1944年的17%(平均15%)。⑦R.Н.Jones,The Roads to Russia:United States Lend Lease to the Soviet Union,p.239.被宣布享有租借援助資格的國家44個,實際接受租借援助的國家37個。⑧Leland M.Goodrich and Marie J.Carroll eds.,Documents on American Foreign Relations,Vol.VII,pp.344-345.其中主要是英國和蘇聯(lián),按租借物資出口計算,如果減去反向租借,英國占約40%,蘇聯(lián)占32%。①H.Van Tuyll,F(xiàn)eeding the Bear:American Aid to the Soviet Union,1941-1945,pp.24,155.據(jù)美國總統(tǒng)報告,截至1945年7月1日,美國獲取反向租借金額62.568 71億美元,其中英國42.202 29億美元,蘇聯(lián)213.9萬美元。見Leland M.Goodrich,Marie J.Carroll eds.,Documents on American Foreign Relations,Vol.VII,pp.159-160。蘇聯(lián)沒有與美國簽署反向租借協(xié)議,但通過出口某些戰(zhàn)略物資(鉻、錳、鉑等)也為美國提供了援助,只是數(shù)量和價值根本無法與英國同日而語,盡管蘇聯(lián)資料提供了稍高一點的數(shù)字——220萬美元。參見蘇聯(lián)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編:《蘇聯(lián)社會主義經濟史》第5卷,周邦新等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4年,第700頁。也就是說,其余35個國家獲取的租借物資占28%。如果考慮到參戰(zhàn)時間和國內資源的因素,英國獲取的租借物資多于蘇聯(lián)就很容理解了。

      至于具體數(shù)字,先看美國提供的租借物資。據(jù)美方資料,美國供應蘇聯(lián)的物資為1 679.51萬噸。②Foreign Economic Section,Office of Foreign Liquidation of the Department of State,Report on War Aid Furnished by the United States to the USSR,June 22,1941-September 20,1945,November 28,1945,p.8。將統(tǒng)計表中的長噸換算為公噸,取小數(shù)點后兩位數(shù)四舍五入。據(jù)魯?shù)强?946年的報告,美國運送給蘇聯(lián)的物資1 734.9萬噸,減去途中損失45.5萬噸,為1 689.4萬噸。③Тюрина Е.А.《Наркомвнешторг считает целесообразным организовать закупочную комиссию》//Историческийархив,2013,№5,c.51.雙方數(shù)字接近。如果按價值計算,按照美國官方資料,價值總額94.79億美元,加上服務費用,總計108億美元。④H.Van Tuyll,F(xiàn)eeding the Bear:American Aid to the Soviet Union,1941-1945,pp.24,156,165.這也是蘇聯(lián)認可的數(shù)字。米高揚等人在1946年5月23日給斯大林的報告中,引用的正是這些數(shù)字,并且建議以此為依據(jù)準備與美國開始租借清算談判。⑤РГАСПИ,ф.84,оп.1,д.28,л.150-162.另據(jù)蘇聯(lián)外貿部1946年披露的資料,美國按照租借協(xié)定交付的物資總計95.757億美元(扣除途中損失實際收到92.346億美元)。⑥此外還有租借前的現(xiàn)金結算物資1.395億美元和“管道”協(xié)議(租借貸款)的2.134億美元。見МалковП.В.(пред.)Великая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война.Юбилейныйстатистическийсборник:Стат.сб./Росстат,с.197。美蘇兩方公布的數(shù)字也很相近,如果加上服務費用,總額應該在110億美元左右。⑦1951年2月《真理報》的社論提到,向美國支付的2.4億美元,“占整個租借支付費用的2%以上”。見Правда,7 февраля,1951,3-йстр。如此算下來,大概合120億美元。再看盟國提供的租借物資總計。據(jù)美國資料,盟國對蘇租借物資總計1 778.18萬噸。⑧Foreign Economic Section,Office of Foreign Liquidation of the Department of State,Report on War Aid Furnished by the United States to the USSR,June 22,1941-September 20,1945,November 28,1945,p.8。將統(tǒng)計表中的長噸換算為公噸,取小數(shù)點后兩位數(shù)四舍五入。按價值計算,美國的統(tǒng)計為104.01億美元。⑨Denis L.Babichenko,The Debit and Credit of War,or How Stalin Made a Trillion Dollars.The Unknown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USSRbefore,during,and after World War II(1940-1953),Translated by Vladimir Aleinikov,Moscow,2020,p.261.蘇聯(lián)外貿部1955年的統(tǒng)計為109.47億美元,其中包括了英國和加拿大提供的租借物資(14.66和1.468億美元)。10РГАЭ,ф.413,оп.12,д.10949,л.10-11。轉引自Denis L.Babichenko,The Debit and Credit of War,or How Stalin Made a Trillion Dollars.The Unknown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USSRbefore,during,and after World War II(1940-1953),p.262.根據(jù)美國的官方資料,英國和加拿大提供的租借物資分別為16.93億和2億美元。見United States,President,33rd Report to Congress on Lend lease Operations,Wash.,1952,p.17,轉引自БутенинаН.Ленд лиз:Сделкавека,с.166。兩者相差不多。如果加上服務費(約13億美元),西方提供給蘇聯(lián)的租借物資總值應在120億美元左右。

      不過,有一點不能忘記,最能體現(xiàn)對蘇租借在美國租借政策中特殊地位的還不在于這些數(shù)字,如前所述,而是蘇聯(lián)享受的優(yōu)先權和“無條件”援助。

      第二個問題。談到租借對于蘇聯(lián)的作用和意義,研究者大多會注意到蘇聯(lián)經濟學家、國家計劃委員會主席沃茲涅先斯基(N.A.Voznesenskii)那句關于4%的名言。無論是同意與否,在最近幾十年各國學者的研究中,很多爭論都是圍繞著沃茲涅先斯基的這個判斷展開的。①Roger Munting,Lend Lease and the Soviet War Effort,p.495;H.Van Tuyll,F(xiàn)eeding the Bear:American Aid to the Soviet Union,1941-1945,pp.72-74;ПоздееваЛ.В.Ленд лиздляСССР:дискуссияпродолжается,с.330;БутенинаН.Ленд лиз:Сделкавека,с.166-183;РыжковН.И.Великая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ленд лиз,c.15,38;Denis L.Babichenko,The Debit and Credit of War,or How Stalin made a Trillion Dollars.The Unknown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USSR before,during,and after World War II(1940-1953),pp.266-268.這至少說明,沃茲涅先斯基提出問題的角度是非常受到重視的。他的原話是這樣說的:“如果將盟國向蘇聯(lián)提供的工業(yè)品與同期蘇聯(lián)社會主義企業(yè)生產的工業(yè)品進行比較,就能看出,在戰(zhàn)時經濟期間這些供應品僅占國內產品的4%?!雹讧'唰侑擐支悃支擐悃堙讧郄?А.ВоеннаяэкономикаСССР впериод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войны,ОГИЗ: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политическойлитературы,1948,с.74.其實,這句話之所以引發(fā)爭論,表面上看是因為這個百分比的數(shù)字,實際上在于作者沒有提供確定的時間范圍和可比的具體數(shù)據(jù)。很顯然,此書在1948年出版時冷戰(zhàn)剛剛開啟不久,作者為了貶低美國和西方盟國的作用,可能有意模糊了這些作為一個經濟學家不該忽視的計算條件。③沃茲涅先斯基暗示,其比較的時間段是1942—1943年,而這個時期恰恰是租借物資進口的低峰。按照沃茲涅先斯基的方法,而把比較時段設定在整個戰(zhàn)爭時期,如果確定蘇聯(lián)獲取的租借物資總額(含服務費)約120億美元,那么剩下的就是要確定戰(zhàn)時蘇聯(lián)的工業(yè)產值了。筆者遍查蘇聯(lián)統(tǒng)計資料,沒有找到1941—1945年工業(yè)總產值的具體數(shù)據(jù)。不過,通過計算可以得出一個大概的數(shù)據(jù)。根據(jù)俄羅斯國家經濟檔案館提供的數(shù)據(jù),按1926/27年不變價格計算,蘇聯(lián)工業(yè)總產值1940年1 385億盧布,1945年1 270億盧布。④Статистическиединамическиерядыза1913-1951годы,РГАЭ,ф.1562,оп.41,д.65,л.22,http://istmat.info/node/40054.另據(jù)蘇聯(lián)國家統(tǒng)計委員會1990年公布的數(shù)字,以1940年工業(yè)品產值為基數(shù)(100),則1942—1945年分別為77、90、104、92(缺1941年數(shù)據(jù))。⑤СуриновА.Е.,ОксеноитГ.К.(пред.)Великая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война.Юбилейныйстатистическийсборник:Стат.сб./Росстат,Москва:Федеральнаяслужба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статистики,2015,c.65.那么可以算出,1942年的工業(yè)總產值為1 066.45億盧布,1943年為1 246.5億盧布,1944年為1 440.4億盧布,1945年為1 274.2億盧布(與檔案館提供的數(shù)據(jù)相差4.2億盧布)。至于1941年的數(shù)據(jù),沃茲涅先斯基提供了一個參考值:從1941年6月到11月,蘇聯(lián)工業(yè)總產值下降了52.38%。⑥ВознесенскийН.А.ВоеннаяэкономикаСССРвпериод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войны,c.42-43.如此可以估算出1941年下半年的工業(yè)總產值約為1940年的四分之一,即346.25億盧布。這樣,蘇聯(lián)戰(zhàn)時工業(yè)總產值大概應是5 373.8億盧布。如果按當時美元與盧布的官方匯率1比5.3計算,約合1 014億美元。如果按照俄國學者布捷尼娜(N.V.Butenina)做法,考慮到美蘇通貨膨脹率差別的因素,將實際匯率定為1比6.27,⑦計算方法是,以蘇聯(lián)的物價上漲指數(shù)(1.333)除以美國的物價上漲指數(shù)(1.1.09),得出修正系數(shù)(1.202),再以官方匯率相乘,算出實際匯率。見БутенинаН.Ленд лиз:Сделкавека,с.184.則約合857億美元。如此估算下來,租借物資(按120億美元計)占蘇聯(lián)國產工業(yè)品的比例按實際匯率算就是14.00%。即使按照官方匯率計算,也是11.83%。這個計算結果,大大高于沃茲涅先斯基的4%,也高于金博爾的7%,⑧Warren F.Kimball,The Juggler:Franklin Roosevelt as Wartime Statesman,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1,p.217.但低于巴比欽科的20%,⑨Denis L.Babichenko,The Debit and Credit of War,or How Stalin Made a Trillion Dollars.The Unknown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USSR before,during,and after World War II(1940-1953),p.268.更低于納特提供的數(shù)字,10根據(jù)1939年的美國價格指數(shù),納特計算出蘇聯(lián)1940年工業(yè)總產值為88億美元,從而得出結論,認為蘇聯(lián)平均每年得到的租借物資(30億美元)相當于蘇聯(lián)戰(zhàn)前工業(yè)產出的三分之一。參見G.Warren Nutter,The Growth of Industrial Production in the Soviet Union,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2,p.214。比較接近于赫林的10%—11%,11George Herring,Aid to Russia,1941-1946:Strategy,Diplomacy,and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p.286.盡管計算方法不同。

      在這方面還有一個可比數(shù)據(jù),即租借物資與蘇聯(lián)戰(zhàn)時固定資產損失的比較。經濟學家哈里森(M.Harrison)認為,蘇聯(lián)公布的官方數(shù)字夸大了戰(zhàn)爭物質損失,按照他的計算,蘇聯(lián)在戰(zhàn)爭期間的固定資產損失為5 660億盧布。①Mark Harrison,Accounting for War:Soviet Production,Employment and the Defence Burden,1940-1945,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p.161.按官方匯率換算為1 067.9億美元,按實際匯率換算為902.7億美元。

      從以上統(tǒng)計和估算數(shù)字可以看出,蘇聯(lián)在戰(zhàn)時獲取的租借物資占盟國租借物資總價值的近三分之一,占蘇聯(lián)戰(zhàn)時工業(yè)總產值和固定資產損失的十分之一以上,足見其分量和意義。問題不僅在于這種總體觀察和統(tǒng)計數(shù)字,說到底,租借就是戰(zhàn)爭期間一種特殊的國際貿易,所有租借物資都是蘇聯(lián)自己挑選的,大部分也是蘇聯(lián)急需的,即多是“空白”或“短缺”產品。因此,從這些進口物資的實物形式及其品種和技術含量分析,或許更能說明租借物資對于蘇聯(lián)的作用和意義,這至少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1.軍事方面

      就運抵蘇聯(lián)的數(shù)量和時間看,如上所述,在最艱苦的時期(到1942年初),寥寥無幾的租借武器裝備對蘇聯(lián)能夠挺過難關,除了在精神上鼓舞士氣外,沒有起到什么實際作用。②到1941年底,由于運輸和組織問題,只有6.3%的租借物資送到蘇聯(lián)。參見H.Van Tuyll,F(xiàn)eeding the Bear:American Aid to the Soviet Union,1941-1945,p.51。在軍事對峙時期(到1943年初),隨著外來武器裝備物資有所增加,租借物資開始發(fā)揮作用。③租借物資對斯大林格勒戰(zhàn)役的貢獻,參見H.Van Tuyll,F(xiàn)eeding the Bear:American Aid to the Soviet Union,1941-1945,pp.51-52,62。最主要是在反攻時期,大量租借物資的到來,無疑大大加快了蘇聯(lián)的軍事準備和反攻速度,這一點連斯大林都不能否定。④租借物資對于蘇軍反攻乃至攻克柏林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的分析,參見H.Van Tuyll,F(xiàn)eeding the Bear:American Aid to the Soviet Union,1941-1945,pp.62-62,97-98。實際上,美國供應的很多武器裝備和軍用物資因其特性而對加強蘇軍作戰(zhàn)能力發(fā)揮了無法替代的作用。

      首先,彌補了蘇軍短缺的裝備和物資。在這方面蘇聯(lián)人談的最多就是汽車,戰(zhàn)爭期間美國供應了36.2萬輛租借卡車、4.7萬輛吉普車和幾千輛各種類型的機動車,而蘇聯(lián)戰(zhàn)時的總產量只有26.56萬輛。⑤Albert L.Weeks,Russia s Life Saver:Lend Lease Aid to the U.S.S.R.in World War II,p.124;СоколовБ.В.Тайны второймировой,с.202-203.這大大提高了蘇軍的后勤運輸能力和機動作戰(zhàn)能力。蘇聯(lián)著名的“喀秋莎”火箭炮就安裝在美國的“斯圖巴克”(Studebaker)型六輪驅動卡車上,在蘇軍中備受歡迎,以至“斯圖巴克”竟成了“奇跡”的代名詞。⑥СоколовВ.В.Ленд лизвгодывтороймировойвойны,с.14;БелоусовР.А.ЭкономическаяисторияРоссии XXвек.,Книга4,с.287.蘇聯(lián)最短缺的物資之一就是汽油,特別是高辛烷值的航空汽油。蘇聯(lián)的石油產量居世界前列,但加工能力很弱。戰(zhàn)前蘇聯(lián)高辛烷值汽油的計劃產量45萬噸,僅為國防人民委員會要求的7.5%(B-78)—12%(B-74)。⑦РыжковН.И.Великая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ленд лиз,c.274.另有數(shù)據(jù)顯示,戰(zhàn)前蘇聯(lián)國產B-78號航空汽油僅能滿足需求的4%。參見СоколовБ.В.Тайнывтороймировой,с.201。這對蘇聯(lián)空軍的作戰(zhàn)能力影響極大。戰(zhàn)爭爆發(fā)后,尤其是德軍占領高加索油田后,這一危機進一步加劇。1943年3月斯大林得到報告,蘇聯(lián)國內的航空燃料最多只能保證50%—60%的軍事需求。⑧РГАСПИ,ф.84,оп.1,д.140,л.15-18.戰(zhàn)爭期間,盟國(含阿巴丹煉油廠)供應的各種汽油和其他石油產品總計284.92萬噸,其中46.34%為航空汽油:高辛烷值汽油116.35萬噸,其他航空汽油15.68萬噸。①БутенинаН.Ленд лиз:Сделкавека,с.289-290.根據(jù)俄國學者的估計,租借供應的航空汽油約占戰(zhàn)時蘇聯(lián)國內產量的1.4倍。②СоколовБ.В.Тайнывтороймировой,с.201-202.在通訊設備和器材方面,租借也彌補了蘇軍的不足。野戰(zhàn)電話、電話線、無線電臺等通訊器材的短缺對蘇軍的通訊聯(lián)絡和指揮系統(tǒng)的運作十分不利,1941年9月,撤離到后方的197廠按照國防委員會的命令恢復電話機生產,計劃月產量5 000部,但實際上只有1 000部。于是,蘇聯(lián)不得不要求盟國每月提供6 000部。到1942年美國和英國運送了23 311部野戰(zhàn)電話和28萬公里的電話線。③Alexander Hill,British Lend Lease Aid and the Soviet War Effort,June 1941-June 1942,pp.798-799.在第二租借協(xié)定期間,租借援助的無線電臺足以裝備150個師,而野戰(zhàn)電話則可提供329個師使用。同時,蘇聯(lián)的重型坦克也都裝備了美制無線電臺。④СупрунМ.Н.Ленд лизисеверныеконвои,1941-1945,c.216-217.越到戰(zhàn)爭后期,戰(zhàn)役規(guī)模越大,就越需要加強通訊指揮。到1944年底以前,美國提供了4萬多部無線電臺、38萬多部野戰(zhàn)電話、100多萬英里長的電線以及其他通訊器材。⑤H.Van Tuyll,F(xiàn)eeding the Bear:American Aid to the Soviet Union,1941-1945,p.103.1944—1945年,通訊器材的租借超過以往時期的1.4倍,進口的無線電臺已可供360個師使用,而野戰(zhàn)電話則可裝備511個師。⑥СупрунМ.Н.Ленд лизисеверныеконвои,1941-1945,с.333-334.

      其次,提供大量急需的后勤保障物資,這主要是指食品和皮靴。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而蘇軍在后勤保障方面最頭疼的就是食品。有學者計算過,蘇聯(lián)戰(zhàn)時的食品儲備達到58.76億噸面包、31萬噸糖和4.2萬噸肉類,按照斯大林在國防委員會1941年9月12日第662/cc號決議中批準的日糧標準,對1 000萬人的蘇軍來說,這些國家儲備的面包可維持691天,糖可維持885天,肉類僅能維持28天。⑦Denis L.Babichenko,The Debit and Credit of War,or How Stalin Made a Trillion Dollars.The Unknown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USSR before,during,and after World War II(1940-1953),pp.268-269.因此,在1941年10月的第一租借協(xié)定中,蘇聯(lián)就要求盟國每月提供20萬噸小麥、7萬噸糖和1 500噸可可。到1942年7月,蘇聯(lián)收到了39.2萬噸糧食。⑧АВПР,ф.06,оп.4,д.105,л.25-26:РГАЭ,ф.413,оп.9,д.438,л.21//СупрунМ.Н.Продовольственные поставкивСССРполенд лизувгодыВтороймировойвойны,с.46-47.在是年春播前,美國還為蘇聯(lián)空運了9 000噸種子。⑨E.R.Stettinius Jr.,Lend Lease:Weapon for Victory,p.228.據(jù)蘇聯(lián)外貿人民委員會統(tǒng)計,從戰(zhàn)爭開始至1945年底,從美國共進口糖68.35萬噸、肉制品79.21萬噸、動物脂肪60.31萬噸。10РГАЭ,ф.413,оп.12,д.10949,л.48.轉引自Denis L.Babichenko,The Debit and Credit of War,or How Stalin Made a Trillion Dollars.The Unknown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USSR before,during,and after World War II(1940-1953),pp.272-273。由于美國運送的大都是壓縮食品,所以其作用很難以噸位來評估。11有學者認為,按租借提供的糧食噸位計算,蘇聯(lián)軍隊每人每天得到的只有10盎司(合283.5克)。參見William Moskoff,The Bread of Affliction:the Food Supply in the USSRDuring World War II,pp.120-122。俄國學者蘇普倫(M.N.Suprun)采用了熱量計算法。按他的計算,租借食品凈重總計491.58萬噸,含總熱量為675 024.744億千卡,而國防委員會規(guī)定的蘇軍每天每人配額為陸海軍部隊3450千卡,空軍部隊4 712千卡,如果按照平均每天每人4 000千卡計算,則提供給蘇聯(lián)的租借食品足夠1 000萬人的部隊食用4年半。12СупрунМ.Н.ПродовольственныепоставкивСССРполенд лизувгодыВтороймировойвойны,с.52-54.另一種重要的軍用物資是防滑防水的靴子,這對于在冬季和雪地作戰(zhàn)的蘇聯(lián)士兵來說,也是必需品。由于皮革嚴重缺乏,在第一協(xié)定的申請單中,除了武器、糧食和金屬材料外,蘇聯(lián)要求最多的就是軍靴和皮革:每月40萬雙和1 500噸。13АПРФ,ф.3,оп.63,д.217,л.105-111//Историческийархив,2013,№5,c.19-25.根據(jù)這個協(xié)定,美英兩國在1942年供應了10 500噸皮革和450萬雙軍靴。14E.R.Stettinius Jr.,Lend Lease:Weapon for Victory,p.210.到1944年11月,已經有1 100萬雙軍靴和600萬雙高筒軍靴發(fā)往蘇聯(lián),而當年蘇聯(lián)的產量只恢復到400萬雙。①РыжковН.И.Великая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ленд лиз,с.415;Denis L.Babichenko,The Debit and Credit of War,or How Stalin Made a Trillion Dollars.The Unknown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USSRbefore,during,and after World War II(1940-1953),p.270;БелоусовР.А.ЭкономическаяисторияРоссииXXвек.,Книга4,с.215.到戰(zhàn)爭結束時供應的軍靴總計1 540萬雙。參見Douglas Smith,The Russian Job:The Forgotten Story of How America Saved the Soviet Union from Ruin,New York:Farrar,Straus and Giroux,2020,p.229。

      再有,提供先進的武器裝備。蘇聯(lián)的軍工生產能力一向不弱,即使在戰(zhàn)爭初期遭到重創(chuàng),恢復的速度也是驚人的。②到1942年底,蘇聯(lián)已經制造出坦克和自動火炮29 200輛,戰(zhàn)斗機29 900架,各種戰(zhàn)船50艘,各類機槍46.23萬挺。參見МалковП.В.(пред.)Великая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война.Юбилейныйстатистическийсборник:Стат.сб./Росстат,с.67。然而,就許多主要武器裝備的性能和技術指標而言,蘇聯(lián)與西方還是有些差距的,正是在這一點上,租借物資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先看飛機。按朱可夫的說法,戰(zhàn)前蘇聯(lián)擁有國產飛機17 745架,其中只有21%,即3 743架是新型飛機。與德國空軍相比,蘇軍在數(shù)量上占絕對優(yōu)勢,但在質量(速度和火力)方面卻明顯遜于對方。③БелоусовР.А.ЭкономическаяисторияРоссииXXвек.,Книга4,с.106.戰(zhàn)時美英提供的租借飛機共14 203架,在9 438架戰(zhàn)斗機中,性能先進的機型占絕大多數(shù):P-39(飛蛇),4 746架;P-40(戰(zhàn)斧),2 097架;P-63(眼鏡王蛇),2 400架。3 771架轟炸機都深受蘇聯(lián)飛行員歡迎,它們是2 908架A-20(波士頓)輕型轟炸機和862架B-25(米切爾)中型轟炸機,而唯一的一架重型轟炸機B-24(解放者)則是美國剛剛研制的帶有自動駕駛儀的最新機型。④Foreign Economic Section,Office of Foreign Liquidation of the Department of State,Report on War Aid Furnished by the United States to the USSR,June 22,1941-September 20,1945,November 28,1945,p.18;РыжковН.И.Велика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ленд лиз,c.133;СупрунМ.Н.Ленд лизисеверныеконвои,1941-1945,c.324-325.再看軍艦。蘇聯(lián)的造船能力和技術都比較落后,戰(zhàn)前蘇聯(lián)海軍只有各種艦船745艘(含3艘戰(zhàn)列艦、8艘巡洋艦)。通過租借,蘇聯(lián)海軍得到491艘軍艦、運輸船和補給船,以噸位計算則翻了一番。⑤Antony C.Sutton,National Suicide:Military Aid to the Soviet Union,New York:Arlington House,New Rochelle,1973,p.151.特別是在對日作戰(zhàn)中,租借艦船使蘇聯(lián)太平洋艦隊的力量加強了4—5倍,美國實際上為蘇聯(lián)打造了一支新的太平洋艦隊。⑥БутенинаН.Ленд лиз:Сделкавека,с.150.而這些租借軍艦的技術裝備和作戰(zhàn)性能,正如對外貿易人民委員部報告所說,在適航性、機動性、耐久性、防空和反潛能力,以及船員生活舒適等各方面,“都超過了當時蘇聯(lián)國內制造的艦船”。⑦РГАЭ,ф.413,оп.9,д.560,л.48//КомарковА.Ю.Военно морскойленд лиздляСССРвгоды Велик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войны,с.131-132.再看坦克。蘇聯(lián)很重視坦克,僅1939年至戰(zhàn)前就生產了75 000輛,但其中新型坦克較少,到1940年只生產了246輛KV重型坦克和115輛T-34中型坦克。⑧БелоусовР.А.ЭкономическаяисторияРоссииXXвек.,Книга4,с.128.從戰(zhàn)爭爆發(fā)到1942年6月底總計生產了15 827輛。截至1941年底,紅軍尚有7 700輛坦克,其中中型和重型坦克只有1 400輛。此期英國交付的坦克總數(shù)僅占蘇軍坦克總數(shù)的6.5%,不過其中中型和重型坦克的比例則高達33%以上。⑨Alexander Hill,British Lend Lease Aid and the Soviet War Effort,June 1941-June 1942,pp.783-785,787-788.到1944年派往前線的5 611輛裝甲車中,59%是租借來的。在戰(zhàn)爭最后階段,美國交付的2 714輛坦克中有2 148輛都是最先進的M4A2(謝爾曼)中型坦克,以這種坦克裝備的蘇聯(lián)第六裝甲軍橫掃歐洲平原,被譽為“一支擅長穿越的快速戰(zhàn)斗部隊”。10РыжковН.И.Великая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ленд лиз,c.133-134.總之,在西方盟國的援助下,蘇軍武器裝備的技術水平大大提升,據(jù)統(tǒng)計,新型號和新式武器的份額,在小型武器中達到42.3%,在炮兵中達到83%,在裝甲兵中達到80%以上,在航空兵中達到67%。11КуманевГ.А.идрВеликая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война1941-1945годов,Т.7:Экономикаиоружиевойны,с.238-239.

      2.經濟方面

      租借對蘇聯(lián)戰(zhàn)時國民經濟的發(fā)展以及戰(zhàn)后經濟恢復和重建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這里的一個重要經濟背景是蘇聯(lián)戰(zhàn)時工業(yè)結構的變化——國防工業(yè)大幅上升而民用工業(yè)直線下降。①哈里森提供的表格顯示,到1944年國防工業(yè)產品的產量已達到戰(zhàn)前水平的3.9倍,增長指數(shù)為496%,而民用產品的增長指數(shù)則是50%(其中食品工業(yè)39%、輕工業(yè)40%),其生產已“趨向崩潰”。參見Mark Harrison,Accounting for War:Soviet Production,Employment and the Defence Burden,1940-1945,pp.71,81。這種情況既解釋了戰(zhàn)爭后期蘇聯(lián)在租借要求中提高工業(yè)設備和食品份額的原因,也說明了租借物資對于蘇聯(lián)戰(zhàn)時經濟維持和發(fā)展的作用。作為對外貿易的一種替代形式,租借物資中工業(yè)機器、設備和原材料的規(guī)模、數(shù)量及品種,令人驚嘆。據(jù)美國總統(tǒng)1945年第21號租借報告,到租借項目終止,在美國供應蘇聯(lián)的總計94.79億美元物資中,機器設備和工業(yè)原材料共為30.40億美元(占36.29%)。②H.Van Tuyll,F(xiàn)eeding the Bear:American Aid to the Soviet Union,1941-1945,p.156.這就是說,蘇聯(lián)從美國租借的援助物資,三分之一以上是用于工業(yè)(含軍事工業(yè))建設的,其品種從軸承、測量儀器到各種機床多達數(shù)千種。把戰(zhàn)爭結束時蘇聯(lián)得到的某些租借設備與1945年蘇聯(lián)生產的同類設備進行數(shù)量上比較,可以明顯看出這類供應的重要性:各種機床前者2.35萬臺,后者3.84萬臺;起重機和挖掘機前者1 526臺,后者13臺;冶金設備前者4.92萬噸,后者2.69萬噸。1945年底在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參觀的美國工程師發(fā)現(xiàn),該企業(yè)一半的設備都是租借來的。③РГАЭ,ф.413,оп.9,д.438,л.13-14;РоссийскийЦентрХраненияиИзученияДокументовНовейшей Истории(РЦХИДНИ),ф.644,оп.1,д.326,л.9,轉引自СупрунМ.Н.Ленд лизисеверныеконвои,1941-1945,c.338-339。

      以下幾個方面的情況很能說明問題。機床:戰(zhàn)時盟國租借給蘇聯(lián)的各種切削機床4.43萬臺,占國內產量(11.54萬臺)的38.39%。④РыжковН.И.Великая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ленд лиз,c.287-288.僅僅數(shù)字比較尚不能說明全部問題,關鍵是很多精密機床是蘇聯(lián)自己無法生產的。如1942年7月第150號飛機廠進口40臺機床,使該廠的生產在兩個月內就達到了設計能力。⑤СупрунМ.Н.Ленд лизисеверныеконвои,1941-1945,c.131.工業(yè)原材料:在整個戰(zhàn)爭期間,西方供應的有色金屬及合金材料占蘇聯(lián)國內生產的比重,銅為75%—82%;鋁為125%;鈷為138%,錫為223%。⑥R.Н.Jones,The Roads to Russia:United States Lend Lease to the Soviet Union,p.221;СоколовБ.В.Тайнывторой мировой,с.205-206,208;РыжковН.И.Великая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ленд лиз,c.269-270.作為制造T-34坦克的特種鋼材,1942年的租借提供占蘇聯(lián)平均月產量的46.7%。⑦СоколовБ.В.Тайнывтороймировой,с.209-211.對于蘇聯(lián)短缺的戰(zhàn)略物資橡膠,英國提供了10.35萬噸。⑧ВнешняяполитикаСоветскогоСоюзавпериод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войны.Документы иматериалы,Т.2,1 января 31декабря1944г.,Москва: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политическойлитературы,1946,с.146.發(fā)電設備:根據(jù)美國國務院的資料,戰(zhàn)爭期間向蘇聯(lián)發(fā)送了用于17個熱電站和23個水電站的設備,裝機容量145.73萬千瓦,價值1.78億美元(一說2.63億美元)。⑨Antony C.Sutton,Western Technology and Soviet Economic Development,1930-1945,pp.167-168;Foreign Economic Section,Office of Foreign Liquidation of the Department of State,Report on War Aid Furnished by the United States to the USSR,June 22,1941-September 20,1945,November 28,1945,p.16.已知戰(zhàn)時蘇聯(lián)發(fā)電容量損失約500萬千瓦,10Microfilm,Confidential U.S.State Department Central Files The Soviet Union:Internal Affairs,1945-1949,Reel 23,MF0300598,pp.194-214.恢復和新建發(fā)電站功率為470萬千瓦,11蘇聯(lián)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編:《蘇聯(lián)社會主義經濟史》第5卷,第313頁。那么租借物資就彌補了發(fā)電容量損失的29.15%,而占新增容量的31%。煉油設備:根據(jù)第二租借協(xié)定和后續(xù)協(xié)定,美國向蘇聯(lián)提供了四個煉油廠和兩個附屬工廠的全套設備,總價值5 890萬美元,并指派15名工程師前往蘇聯(lián)協(xié)助施工。所有工廠運行所需設備到1945年5月前已全部出口,后期補充設備的92%也在9月20日前交付給蘇聯(lián)。①Foreign Economic Section,Office of Foreign Liquidation of the Department of State,Report on War Aid Furnished by the United States to the USSR,June 22,1941-September 20,1945,November 28,1945,p.16.鐵路運輸設備:由于轉向武器制造,戰(zhàn)爭期間蘇聯(lián)幾乎停止了一切鐵路車輛的生產(只有92臺機車和1 000節(jié)車廂)。租借物資填補了這一空白,美國提供了1 981臺機車和11 156節(jié)車廂。②СоколовВ.В.Ленд лизвгодывтороймировойвойны,с.14;БелоусовР.А.ЭкономическаяисторияРоссии XXвек.,Книга4,с.287.此外,還運送了62.2萬噸的鐵軌(占蘇聯(lián)國內總產量的56.5%),超過11萬噸的車輪和車軸,以及可以覆蓋3 000公里的鐵路自動信號系統(tǒng)的設備。③R.Н.Jones,The Roads to Russia:United States Lend Lease to the Soviet Union,pp.226-227;РыжковН.И.Великая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ленд лиз,c.271-273.可以想象,沒有租借物資,蘇聯(lián)的鐵路將處于半癱瘓狀態(tài)。

      從生產的角度看,大量租借物資的到來,為蘇聯(lián)釋放出可觀的隱形勞動力。由于大量領土被占領和大規(guī)模征兵,造成蘇聯(lián)的勞動力嚴重缺失。據(jù)統(tǒng)計,戰(zhàn)爭初期蘇聯(lián)的產業(yè)工人數(shù)量從1 100萬人降到700萬人,即減少了400萬人,特別是一些國防工業(yè)行業(yè),失去了多達三分之二的工人。美國分析家在1943年甚至擔心,勞動力和物資的嚴重短缺可能阻礙蘇聯(lián)經濟的發(fā)展和軍事能力的下降。④H.Van Tuyll,F(xiàn)eeding the Bear:American Aid to the Soviet Union,1941-1945,pp.74-76.在這種情況下,隨著第三租借協(xié)定時期開始國外供應物資的大幅度增加,大大緩解了蘇聯(lián)工業(yè)勞動力短缺的壓力。按照布捷尼娜的計算,平均每年進口的租借物資可以釋放出勞動力,按官方匯率算是58.4萬人,或按實際匯率算是69.0萬人。⑤計算方式是租借物資價值除以折合成美元的軍工企業(yè)工人平均年薪。參見БутенинаН.Ленд лиз:Сделкавека,с.184-185。

      從對外貿易的角度看,“租借供應品不僅有助于增加生產,而且在許多經濟領域代表了一個重要的、可能是關鍵的利潤率”。⑥H.Van Tuyll,F(xiàn)eeding the Bear:American Aid to the Soviet Union,1941-1945,p.143.根據(jù)蘇聯(lián)官方資料,從租借進口和其他非公開援助中收取的海關收入,以官方匯率計算,1944年為4.2億美元,1945年為2.8億美元(其他年份未提供)。⑦Denis L.Babichenko,The Debit and Credit of War,or How Stalin Made a Trillion Dollars.The Unknown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USSR before,during,and after World War II(1940-1953),pp.322-323.如果比較一下從戰(zhàn)爭開始至1945年底蘇聯(lián)的全部出口收入(不足5.97億美元),⑧СуриновА.Е.,ОксеноитГ.К.(пред.)Великая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война.Юбилейныйстатистическийсборник:Стат.сб./Росстат,с.118.即可看出租借物資對于蘇聯(lián)的經濟意義。另據(jù)俄國經濟學家波波夫(V.P.Popov)的研究,在1945年蘇聯(lián)政府的預算中,有16.2%的國家收入來自于“租借法案”。這說明,“蘇聯(lián)領導人賦予租借問題以重大的意義,無論是出于經濟方面,還是政治方面的考慮”。⑨ПоповВ.П.Экономическаяполитикасоветскогогосударства,1946-1953гг.,Москва Тамбов:ТГТУ,2000,с.109-110.上述對歷史過程的討論也表明,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蘇聯(lián)政府將租借與商業(yè)貸款和戰(zhàn)后經濟恢復連接在一起。

      3.科學技術方面

      世界貿易促成各國之間科技交流是不言而喻的,租借既然是一種特殊的國際貿易,自然也有這方面的功能。戰(zhàn)爭為蘇聯(lián)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獲取外國先進技術的機會。盡管美國人完全了解高科技產品租借給蘇聯(lián)的后果,參謀長聯(lián)席會議1943年也曾幾次討論對蘇租借中涉及的技術情報問題,但軍人的建議很少得到批準,也從未取得效果。畢竟,羅斯?!盁o條件援助”的總體政策為蘇聯(lián)敞開了技術大門。直到戰(zhàn)爭接近尾聲時,美國才拒絕了蘇聯(lián)的某些要求。10H.Van Tuyll,F(xiàn)eeding the Bear:American Aid to the Soviet Union,1941-1945,pp.119-120,143.

      蘇聯(lián)人很清楚如何利用進口先進裝備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1943年6月12日,航空工業(yè)人民委員沙胡林(A.I.Shakhurin)向斯大林報告,“為了充分利用國外飛機最先進的設計和制造成果,必須馬上獲得英國和美國飛機的樣機進行研究。”為此,應立即購買這些飛機,并建立由“專業(yè)水平最高的工程師”組成的特別委員會。①РГАСПИ,ф.84,оп.1,д.140,л.33-34.在很快獲取情報后,沙胡林于28日再次報告,英國的“噴火”(Spitfire)式高空截擊機性能優(yōu)越,應以最快的速度訂購10架。斯大林當即批示給米高揚:我完全同意。②РГАСПИ,ф.84,оп.1,д.140,л.35-37.10月3日,斯大林親自寫信給丘吉爾,要求盡快提供這種飛機。③ПечатновВ.О.,МагадеевИ.Э.ПерепискаИ.В.СталинасФ.РузвельтомиУ.Черчиллемвгодывелик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войны,Документальноеисследование,Том1,c.246-247.1943年初第一批噴火式飛機運抵蘇聯(lián)后,立即在莫斯科上空攔截德國高空偵察機的戰(zhàn)斗中顯示出獨特的優(yōu)越性。隨后,蘇聯(lián)空軍“緊急決定”,由航空設計局立即開始研制高空戰(zhàn)斗機。④КотельниковВ.Р.Авиационныйленд лиз//Вопросы истории,1991,№9/10,c.224-225;РыжковН.И.Великая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ленд лиз,c.113-114.戰(zhàn)爭期間蘇聯(lián)的國產飛機大都使用的是進口發(fā)動機,在130種不同型號的發(fā)動機中,只有三種是國產的,但也均是對外國發(fā)動機的復制,根據(jù)技術轉讓許可證在蘇聯(lián)境內組裝而已。⑤Antony C.Sutton,Western Technology and Soviet Economic Development,1930-1945,pp.227-228.

      雷達和聲吶裝置也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戰(zhàn)爭的第一年,英國就向蘇聯(lián)提供了代表雷達技術的GL-2裝置。蘇聯(lián)在這方面大大落后于西方,所以對此非常重視。國防委員會1942年2月10日下達了仿制GL-2裝置的命令,并為此專門進口了100臺特殊機床以開始生產。⑥Alexander Hill,British Lend Lease Aid and the Soviet War Effort,June 1941-June 1942,pp.799-800.1943年12月28日,海軍人民委員庫茲涅佐夫(N.G.Kuznetsov)向斯大林報告,立即向英美訂購帶有雷達裝置的戰(zhàn)艦,以便加快開發(fā)蘇聯(lián)的雷達技術。⑦СоколовВ.В.Ленд лизвгодывтороймировойвойны,с.14.米高揚曾嘆曰:因為涉及國家機密,如果不是戰(zhàn)爭,蘇聯(lián)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可能有雷達。⑧РыжковН.И.Великая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ленд лиз,c.99.

      最令人震驚的也許是1943年2月1日列入租借物資清單中的核原料。到戰(zhàn)爭結束時,美國至少分三次向蘇聯(lián)運送了750公斤鈾235,1 100克氧化氘(重水),83.5萬磅鎘金屬,2.5萬磅釷,以及1 380萬磅用來把鈾提煉成钚的精煉鋁管。據(jù)租借航空聯(lián)絡官喬丹(G.R.Jordan)少??吹降奈募夸?,列入核材料項下的還有鈹金屬(9 681磅)、鎘合金(72 535磅)、鋁管(13 766 472磅)、鎘金屬(834 989磅)、鈷礦石和精礦(33 600磅)、鈷金屬和含鈷廢料(806 941磅),以及鈹和鎘化合物。⑨Sean McMeekin,Stalin s War:ANew History of World War II,ch.29,par.37,40.關于喬丹戰(zhàn)后在國會聽證會所談向蘇聯(lián)提供核原料的情況,參見R.Н.Jones,The Roads to Russia:United States Lend Lease to the Soviet Union,pp.293-295。這些租借物資的運抵,無疑大大推動了蘇聯(lián)的原子彈研制計劃。101943年2月11日,國防委員會通過了一項法令,集中力量推進鈾的研究工作,并要求科學院原子能實驗室主任庫爾卡托夫(I.Kurchatov)在7月5日之前提交關于制造鈾彈或鈾燃料可能性的報告(РЦХИДНИ,ф.644,оп.1,д.89,л.71-72//ЖуковЮ.Н.ТайныКремля:Сталин,Молотов,Берия,Маленков,Москва:ТЕРР?。擐讧丕擐恣?клуб,2000,с.249)。這項工作的全面開展,固然與蘇聯(lián)自1942年初以來不斷獲取的大量核情報有關(參見СудоплатовП.А.РазведкаиКремль:Запискинежелательногосвидетеля,Москва:Гея,1996,с.216-220),但能夠得到美國提供的鈾235及稀有核原料顯然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直到戰(zhàn)后初期,通過租借方式,蘇聯(lián)外貿人民委員會下屬的技術情報部門從美國和英國得到了258部軍事技術影片、636份技術報告、2 500本教科書、手冊和其他類似的科技出版物。11РГАЭ,ф.413,оп.9,д.565,л.4-5//СупрунМ.Н.Ленд лизисеверныеконвои,1941-1945,c.226-227.通過大規(guī)模仿制,租借援助的確為蘇聯(lián)帶來了大量現(xiàn)代科學技術,蘇聯(lián)經濟為此而收到的效益從戰(zhàn)后重建一直延續(xù)到50年代。①關于這方面的詳細研究,參見Antony C.Sutton,Western Technology and Soviet Economic Development,1930-1945,pp.302-317??梢哉f,租借是繼20年代蘇聯(lián)的租讓制后,西方科學技術第二次向蘇聯(lián)轉移的一種特殊形式。

      最后要說的是,實際上,對租借作用估計再高,也不能忽視歐洲東方戰(zhàn)線作為二戰(zhàn)主戰(zhàn)場之一的作用,更無法抹殺蘇聯(lián)在戰(zhàn)勝法西斯德國中做出的重大犧牲和卓越貢獻。同樣,無論怎樣貶低租借的意義,也無法否定這種援助對蘇德戰(zhàn)爭取得勝利的不可替代和不可或缺的作用。

      五、幾點結論

      (一)租借是盟國與法西斯作戰(zhàn)的“勝利武器”

      戰(zhàn)爭歸根結蒂是經濟實力的較量。擁有世界上將近一半生產能力的美國加入對抗法西斯的陣營,完全改變了雙方的實力對比,特別是在羅斯??偨y(tǒng)的倡導下,美國實行了與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完全不同的金融政策,消除了“美元符號”的租借使美國成為聯(lián)合國家的取之不盡的“軍火庫”,是盟國取得最后勝利的有力保障。

      至于蘇德戰(zhàn)場,必須指出,蘇聯(lián)戰(zhàn)勝法西斯德國主要依靠的還是自身的力量和優(yōu)勢,這種力量和優(yōu)勢,除了頑強的民族精神,主要在于兩個方面:資源優(yōu)勢——廣袤的地域、龐大的人口和豐富的自然資源,體制優(yōu)勢——超強的動員能力和統(tǒng)籌機制。舍此,蘇聯(lián)早就像其他歐洲國家一樣在德國的閃電戰(zhàn)攻勢面前灰飛煙滅了。不過也必須看到,戰(zhàn)爭初期喪失半壁江山使蘇聯(lián)的自身優(yōu)勢受到極大限制,來自外部的援助此時發(fā)揮了重大作用。舍此,蘇聯(lián)也無法在短短兩年內組織起快速反擊,并直搗柏林。說到底,外因是條件,內因是根據(jù),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二)租借使美蘇經濟關系發(fā)生了重大變化

      租借是反映和體現(xiàn)戰(zhàn)時美蘇經濟關系的外在形式,與戰(zhàn)前相比,這種關系在租借框架內發(fā)生了重大變化。通過租借,蘇聯(lián)走出了戰(zhàn)前與世界隔離的自給自足的經濟狀態(tài),在作為西方強國患難與共的政治伙伴的同時,不管是否意識到,蘇聯(lián)的經濟已成為民主陣營經濟體的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組成部分——蘇聯(lián)的物資需要是美國安排生產的重要依據(jù)。在這一過程中,不僅美蘇之間的經濟交往和聯(lián)系大大加強,而且雙方的經濟機制開始相互滲透和融合。對蘇聯(lián)而言,租借就是一種特殊的對外貿易。②正如外交人民委員部報告所說,從美國進口的商品幾乎全部由名目繁多的各種租借交貨構成,以至商業(yè)進口可以忽略不計。參見АВПРФ,ф.07,оп.10,п.33,д.441,л.11-18//СевостьяновГ.Н.(под.ред.)Советско американскиеотношения,1939-1945,с.715-716。1938年蘇聯(lián)進出口貿易額5.31億美元,占世界貿易總額的1.16%。蘇聯(lián)對美國貿易總額0.91億美元,占美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1.75%。③The Trade Statistics Branch of the 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UNSD),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1900-1960,May 1962,MGT(62)12,http://unstats.un.org/unsd/trade/imts/historical_data.htm,Table 24-1,2.到1942年,這個百分比已上升到17.6%,1944年更達到24.3%。④Thomas Paterson,Soviet American Confrontation:Postwar Reconstruction and the Origin of the Cold War,Baltimore: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3,p.60.如果說蘇聯(lián)從來沒有如此規(guī)模地參與國際貿易,那么美國也是第一次如此廣泛地將全國大部分生產和貿易納入了“計劃”的軌道。通過與各國的租借談判,戰(zhàn)時生產局提出兩個新的重要措施來指導戰(zhàn)時經濟:物資控制計劃和組件調度(component scheduling)計劃。到1943年底前,美國那種按利潤調節(jié)生產的非計劃經濟已經驚人地改變成一種戰(zhàn)時管理經濟,以適應租借計劃預定的種種目標。按軍事標準對物品生產能力和價值分配所進行的計算,取代了財政計算而作為經濟活動的主導。①William Hardy McNeill,America,Britain&Russia:Their Co operation and Conflict,1941-1946,pp.224-225.更值得注意的是,正如多布森(A.P.Dobson)所說,租借不僅幫助盟國贏得了戰(zhàn)爭,還有助于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租借進一步加強了美國已有的“國家訂購”形式,促進了羅斯?!靶抡崩砟畹膰H化,以推動戰(zhàn)后新版本的“門戶開放”政策。②Alan P.Dobson,US Economic Statecraft for Survival,1933-1991:Of Sanctions,Embargoes and Economic Warfare,pp.57-58.通過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這種在美國經濟霸權主導下的國際經濟秩序,除了取代大英帝國的英鎊統(tǒng)治和特惠制,還試圖“建立一種資本主義國家與蘇聯(lián)之間聯(lián)系的新機制”,一種新型國際經濟合作的形式。③ПоздееваЛ.В.Ленд лиздляСССР:дискуссияпродолжается,с.333.

      (三)對無條件援助蘇聯(lián)政策的歷史評判

      盡管羅斯福對蘇聯(lián)實行無條件援助的政策在當時受到重重阻力和抵制,在后來受到諸多歷史研究者出于各種政治立場的批評和指責,但是必須指出,戰(zhàn)勝法西斯——這一政策的目標指向無疑是正確的,蘇聯(lián)是戰(zhàn)勝法西斯德國的主戰(zhàn)場——這一對形勢的戰(zhàn)略判斷無疑也是正確的。在法西斯德國強大的軍事壓力下(加上東方虎視眈眈的日本),蘇聯(lián)無論是戰(zhàn)敗、投降還是媾和,對“民主陣營”都是一場災難。在這種情況下,特別是因為英美未能及時開辟第二戰(zhàn)場,就必須將蘇聯(lián)放在租借援助的優(yōu)先地位,而且不能也沒有必要提出任何條件,這個道理顯而易見。同時,對蘇聯(lián)的無條件援助完全符合租借政策的基本理念。羅斯福在提交國會的第五次租借報告中指出:“戰(zhàn)爭的真正代價是無法衡量、無法比較、也無法用金錢來支付的。它們必須而且正在以鮮血和汗水來支付?!雹躄eland M.Goodrich,S.Shepard,Denys P.Myers eds.,Documents on American Foreign Relations,Vol.IV,pp.234-235.同中國在亞洲戰(zhàn)場一樣,蘇聯(lián)在歐洲戰(zhàn)場付出了最重大的人員傷亡和物質損失的代價,用血肉筑起了抵抗法西斯德國的歐洲“長城”,為最后勝利爭取了時間,難道對他們的援助還要講究條件!至于到戰(zhàn)爭后期是否還需要繼續(xù)執(zhí)行無條件援助政策,是可以討論的。德國戰(zhàn)敗后,對蘇援助的軍事意義已經大打折扣,在對日作戰(zhàn)的策劃中還把蘇聯(lián)作為主力的判斷是值得懷疑的。⑤這種判斷的出發(fā)點在于英美錯誤估計了日本的戰(zhàn)爭能力。1944年9月的魁北克會議認為,歐洲戰(zhàn)事結束后,需要18個月才能打敗日本。見Herbert Feis,Churchill Roosevelt Stalin:The War They Waged and the Peace They Sought,pp.398-399。其結果無疑使蘇聯(lián)將其勢力推進太平洋地區(qū)的謀略占得先機。從戰(zhàn)后美蘇政治合作出發(fā)的考慮可能是羅斯福堅持繼續(xù)實行無條件援助的重點,這個考慮是帶有戰(zhàn)略性的,但從策略上講,戰(zhàn)爭后期繼續(xù)“無條件”確實助長和鼓勵了蘇聯(lián)“野心”。實際上,從斯大林積極要求參加對日作戰(zhàn),主動提出為美軍提供遠東軍事基地的情況看,蘇聯(lián)此時是可以也愿意接受“有條件”援助的。

      (四)蘇聯(lián)對租借援助政策的認知和態(tài)度變化

      蘇聯(lián)從最初拒絕考慮以租借的方式接受美國援助,而求助于商業(yè)貸款,到最后極力要求將租借政策延續(xù)到戰(zhàn)后,以解決經濟恢復和重建的問題,其認知和態(tài)度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傮w來講,由于是“無條件援助”,租借對蘇聯(lián)只有好處,沒有傷害(像英國那樣),所以蘇聯(lián)對這一政策十分滿意,求之不得。至于美蘇在租借過程中產生的種種分歧和矛盾,就蘇聯(lián)方面而言,究其原因,主要是對美國的法律和政治缺乏深入的了解。初期拒絕租借的原因目前沒有史料說明,但顯然是出于不信任,也很可能是得知美國對英國援助的苛刻條件——要求英國以海外軍事基地換取驅逐艦。說到商業(yè)貸款,蘇聯(lián)人當時不知道,由于存在法律障礙(約翰遜法和銀行貸款權限),對蘇貸款根本上是不可能的。至于將租借政策延續(xù)到戰(zhàn)后的愿望,根本就是違背租借法案本身的。在政治層面,蘇聯(lián)過于關注美國政府,特別是羅斯福個人,而不甚了解美國政治制度的特點:政府受制于國會,而社會輿論又對國會投票有很大影響。從上述歷史過程的描述也可以看出,白宮任何新政策的提出,都需要事先與國會溝通,提前做大量工作;國會針對每次議案的投票大都與民意調查的結果相符。因此,莫斯科更關心的應該是如何樹立蘇聯(lián)良好的國際形象,而不是把功夫全用到總統(tǒng)和白宮身上。哈里曼和迪恩對蘇聯(lián)態(tài)度的轉變,斯坦德利事件,以及羅斯福去世給莫斯科帶來的失望,都說明了這一點。如果從發(fā)展戰(zhàn)略的角度觀察,蘇聯(lián)最重要的問題在于,只關注租借帶來的經濟利益,希望把這種形式延續(xù)到戰(zhàn)后,而沒有看到租借作為一種特殊的對外貿易方式改變了美蘇戰(zhàn)時的經濟關系,并且為蘇聯(lián)戰(zhàn)后融入世界貿易、加入國際經濟體系創(chuàng)造了條件,而這些恰恰是蘇聯(lián)經濟發(fā)展最短缺的,也是最需要的。

      (五)租借未能成為昔日盟友戰(zhàn)后的“和平工具”

      雖然羅斯福期待以租借援助換取蘇聯(lián)的信任和回報,斯大林也希望將租借援助延續(xù)到戰(zhàn)后重建,但租借最終也未能成為美蘇戰(zhàn)后政治合作與和平相處的工具。美國學界對租借政策的批評,或者集中于羅斯福的“天真想法”和“善良愿望”激發(fā)了蘇聯(lián)的擴張意圖(以傳統(tǒng)學派為主),或者重點在杜魯門的中止租借命令刺激了蘇聯(lián)的對抗心態(tài)(以修正學派為主)。實際上,羅斯福的理想主義有其合理性和前瞻性,他所設想的戰(zhàn)后國際關系愿景未必就一定無法實現(xiàn),而中止租借并非杜魯門的政策本意,造成混亂的主要原因在于執(zhí)行官員的反蘇情緒,白宮的錯誤只是其處事方式沒有顧及盟友的感情和尊嚴。在租借政策后期,美國的關鍵問題在于把援助作為“經濟杠桿”,試圖迫使蘇聯(lián)在政治和外交問題上做出讓步。這種方針沒有也不可能收到任何效果,從意識形態(tài)出發(fā),蘇聯(lián)絕不會為了某種經濟利益而放棄政治主張和立場。充其量,“經濟杠桿”的反作用很可能把蘇聯(lián)逼回到自給自足的封閉經濟,從而背離了羅斯福將蘇聯(lián)納入戰(zhàn)后國際經濟體系的最初愿望。這一方針的根源在于對蘇聯(lián)戰(zhàn)略意圖的判斷失誤。羅斯福以后的美國政府和國會傾向于認為,蘇聯(lián)在控制了東歐以后將繼續(xù)擴張,在更大范圍內推進共產主義。事實是,斯大林在1943年解散共產國際、1944年推行“聯(lián)合政府”政策,都說明蘇聯(lián)具有在戰(zhàn)后融入國際社會的意愿、動力和條件。①沈志華:《斯大林與1943年共產國際的解散》,《探索與爭鳴》2008年第2期;沈志華:《斯大林的“聯(lián)合政府”政策及其結局(上)(1944—1947)》,《俄羅斯研究》2007年第5期;沈志華:《斯大林的“聯(lián)合政府”政策及其結局(下)》,《俄羅斯研究》2007年第6期。

      蘇聯(lián)在租借談判尤其是3-c協(xié)定談判中的態(tài)度和立場無疑引起了美國的極大反感和失望,也是租借合作精神難以為繼的重要因素。這種態(tài)度和立場同樣源于傳統(tǒng)意識形態(tài)的認知誤區(qū)。在蘇聯(lián)人看來,戰(zhàn)后美國必將陷入周期性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而美國要渡過危機,解決失業(yè)和資本過剩的難題,必然依賴于蘇聯(lián)的市場。本來是蘇聯(lián)有求于美國的事情,偏偏要美國來央求蘇聯(lián)。這種心態(tài),此前在布雷頓森林協(xié)定談判中出現(xiàn)過,在戰(zhàn)后的貸款談判和馬歇爾計劃談判中亦如此。對蘇聯(lián)戰(zhàn)時經濟體制盲目自信,對世界貿易的意義和戰(zhàn)后經濟一體化的趨勢缺乏清醒認識,這恐怕是蘇聯(lián)戰(zhàn)后未能與美國進行經濟合作和不愿加入國際經濟體系的認知基礎。

      如此看來,從戰(zhàn)時經濟關系考察美蘇冷戰(zhàn)的起源,對租借過程的歷史分析是絕不可忽略的。

      說明:筆者關于冷戰(zhàn)起源經濟因素的前兩次討論,《美國對蘇貸款問題歷史考察(1943—1946)——關于美蘇冷戰(zhàn)起源的經濟因素(討論之一)》,發(fā)表于《俄羅斯研究》2019年第6期,第31—60頁?!跺e失良機:蘇聯(lián)與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關于美蘇冷戰(zhàn)起源的經濟因素(討論之二)》,分期發(fā)表于《冷戰(zhàn)國際史研究》No.29/30,2020年夏季號;《冷戰(zhàn)國際史研究》No.31/32,2021年夏季號/冬季號。

      猜你喜歡
      羅斯福援助蘇聯(lián)
      愛心援助
      參照 借鑒 提升——中美高中歷史教科書中的“羅斯福新政”
      換個角度看歷史——以《大蕭條與羅斯福新政》為例
      羅斯福的壯舉
      蘇聯(lián)出版節(jié)的由來及其變遷
      新聞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29
      蘇聯(lián)克格勃第五局
      揮之不去蘇聯(lián)人心態(tài)
      住房保障與住房援助
      關于蘇聯(lián)解體:你所了解的一切都是錯的
      第九屆創(chuàng)富會員援助大行動第6批受援助名單
      常德市| 望城县| 徐闻县| 腾冲县| 瓮安县| 左贡县| 金堂县| 昂仁县| 宁河县| 广平县| 溧阳市| 宁夏| 大关县| 南宫市| 电白县| 锡林浩特市| 故城县| 元氏县| 昭苏县| 双城市| 梅州市| 青冈县| 攀枝花市| 兴安盟| 雷波县| 甘洛县| 阆中市| 宜城市| 东莞市| 永康市| 重庆市| 高阳县| 古交市| 确山县| 镇康县| 汶川县| 炎陵县| 老河口市| 隆德县| 高邑县| 旬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