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新明
(清遠工貿(mào)職業(yè)技術學校 廣東清遠 511500)
教師進行課題研究,對于學校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課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有著重要意義。一是有利于校本研究的深入發(fā)展,綜合實力強的學校要有一大批政治覺悟高、業(yè)務素質高的教師作支撐。學校鼓勵廣大教師開展課題研究,能濃厚教師隊伍的科研氛圍、提高教師參加教學研究的積極性,教師在不斷學習研究反思總結的過程中,使他們的專業(yè)化水平和能力得以提高。二是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學校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核心在教師,而教師課題研究主要采用的都是行動研究法,教師面向教學實際,有問題就研究,就行動,學校把教師引向研究之路,盡快提高教師的教學專業(yè)化水平和能力。三是有利于以點帶面地影響全體教師,提升教師隊伍綜合能力。課題研究是面向全體教師,從學校來講,給全體教師提供一個研究平臺,為教師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和條件,讓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從教師角度來講,絕大多數(shù)教師都有著良好的主觀意愿,渴望成為一個合格的教師—一個骨干教師—一個名師。
本人從2016 年4 月份開始,主持了課題“運用信息化手段提高中職生課前預習效率的研究”工作,至2017 年10 月份,整個課題研究結束,于2017 年11 月按要求上報了結題材料至廣東省小課題辦公室。本次課題研究,為本人首次作為負責人的角色來開展工作,有坎坷彷徨的無助,也有高人指點迷津后的豁然開朗,從毫無思路到漸入狀態(tài),帶領著團隊成員,充分利用了周末、寒暑假的時間,大家通力合作,完成了教師工作生涯中的首次完整系統(tǒng)的課題研究工作。目前,我負責學校的科研管理工作,結合相關的工作體會,談談自己對課題研究的一些感悟與建議。
課題研究工作的開展,主要目的是幫助我們提高實際教育教學的效率、質量,因此,在我們開展一個課題研究前,首先要思考的問題是:研究這個課題,對于我們的實際教學有什么幫助,實際意義存在嗎?能正常按課題研究的辦法在未來的一段時期內(nèi)執(zhí)行下去嗎?通俗的講法就是“接地氣”嗎?我們只有認真思考這些問題,才能較好地把握住方向,發(fā)揮出課題研究的真實效能,也不會導致在課題確立后,無思路,無東西可研究。實事求是,按真正教學所需進行相關研究,才能不斷在進行中發(fā)現(xiàn)更多的有效辦法,解決實際問題。具體執(zhí)行中,我建議按以下幾個步驟進行。
不管出于業(yè)績的需要,還是出于解決自己的實際教學問題,只要有真正的現(xiàn)實需求,就會在課題研究中動力源泉不斷,保證課題不會“爛尾”,保證了“能源”的充足供應??v觀學校若干年來的課題情況,有部分課題中途“爛尾”,有部分人員掛名不干活,很大部分都是這些人的熱情不高,目標不明確,“拉郎配”式的人員組合,無法起到良好的團隊作用,甚至出現(xiàn)1+1 <2 的不良結果。大家有共同的目標追求,為達成自己個人的主觀熱盼目標,力往一處使,都用心用力就有了最基本的前進動力保障,下一步工作的進行才能順利地開展。
課題研究的范圍之大,恐怕足以讓我們眼花繚亂,貪多并不適宜在課題研究中運用。能解決一個實際的問題才是關鍵。在對學校過往“爛尾”課題或執(zhí)行情況較差的課題情況了解中,很多問題是研究目標的確定出了問題,或過大,或與教學實際需要不符,這樣泛、空、大的研究目標,導致了課題進行中嚴重的“動力”不足,既耗費了大量的老師精力,又達不到預期目標,教師熱情受挫,不但起不到效果,還起了反作用。因此,找到合適的成員后,大家共同討論,一起研究,確定好課題的方向、內(nèi)容,就成為整個課題研究的最重要的第一步。在研討中,我們重點需要思考以下幾個問題:①我們自身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的教與學活動中,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②針對這個問題,以我們目前現(xiàn)有的師資、設備資源,相關學校制度的等硬軟件條件下,采用我們的方案,是否有解決這個問題的可能性?③如果解決了這個問題,對我們的實際教學是否起到真實有效的幫助?④如果再考慮深入一點的話,這個方案在其他學科、其他學校能否有推廣執(zhí)行的可能性或意義?(當然,這屬于錦上添花,能實際解決自己的實際教學問題,就是一項合格的研究成果了)。在回答以上幾個問題的基礎上,廣泛征求意見,共同討論、一起學習、多請教前輩,向有豐富研究經(jīng)驗的老師學習,共同確定一份成員認可,符合目標的課題研究方案。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目標方案的確定,也是成功的一半。
課題研究,最忌一個通病,就是:平時不注意積累,不按計劃走,在后期快要結題的時候,就像搞評估做材料般日夜加班,為了既定目標搞材料,甚至弄虛作假,這樣的做法完全偏離了課題研究的本質要求,課題研究并非“一陣風”工程,需要我們實實在在地按計劃一步步融入真實的教學環(huán)境中。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發(fā)現(xiàn)真實的問題,通過改進,通過各種辦法去解決這些問題,才能對我們的教研能力有實質性的幫助。在具體工作開展中,我們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調(diào)查問卷法是課題研究中很常用的方法之一,在設計問卷內(nèi)容時,切忌問題的“空洞”,要一針見血地問到實處,不要執(zhí)著于問題題目的數(shù)量,關鍵是質量,能把幾個核心要了解的情況了解調(diào)查清楚,就可以了。有了清晰的了解后,才能為下一步計劃方案的執(zhí)行實施提供真實有效的問題指向。隨著現(xiàn)代信息化手段的提高與普及,我們可以通過QQ 投票、問卷星等各種信息化手段輔助我們的調(diào)查問卷工作的完成,既提高了效率,也創(chuàng)新了工作開展模式,學生、老師的配合程度也會高,有助于更有效地推進課題研究的開展。
過程性材料是課題結題時的必備素材,我們既要腳踏實地的一步一步地開展工作,但同時也要在各項工作開展過程中都留下過程性材料的“痕跡”,比如圖片、視頻實錄、會議記錄等。每做一次任務工作就要及時存檔,保存相關材料,扎實每一步的資料積累。我們有些老師,也是認認真真地開展工作,但并不善于歸檔,做完就算,到了結題時就趕緊補材料。這樣做,一是條理性非常不好,二是效果也大打折扣,三是有時你是補不回來的,比如邀請外地專家指導工作等的現(xiàn)場圖片,當時如果沒有拍照存檔,沒記錄,這樣的材料怎么補得回來呢?
從理論與實踐的唯物辯證法來看,理論與實踐是辯證統(tǒng)一的,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沒有實踐過的理論,是空洞的理論。我們在課題研究過程中,一定會遇到一些當初討論計劃時沒有遇到的新情況,這是很常見的。另外在不斷進行研究的過程中,我們慢慢地也會悟出一些規(guī)律、小竅門等,這樣的東西,我們就要及時進行總結、歸納,形成更加有效實用的指導性文檔,調(diào)整相應的計劃方案,在新的理論指導下繼續(xù)開展工作,再適時歸納、總結、提煉。只有經(jīng)過多次這樣的改良,我們才能步步接近我們的預定目標。在這樣一次次的改良歸納總結過程中,我們的理論水平、實操技能才能真的有提高,課題給老師所帶來的自我提升的價值才可能真正體現(xiàn)。
課題的研究過程短則半年,長則幾年,整個研究下來后,我們積累了相當多的過程性材料、成果等素材,但這樣并不是研究的終點。我們要進行課題材料的結題申報、經(jīng)驗介紹等,不可能抬著幾箱材料到處跑,雖然很豐富,但我們需要提煉,需要精華部分,提煉出課題研究的成果,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用幾千或上萬字不等把自己幾個月甚至幾年所做的一切事情、經(jīng)驗等都呈現(xiàn)介紹出來,精準、簡約、重點突出、言簡意賅、思路清晰、結構完整等,能夠配合原來的規(guī)劃方案,與預期目標成果達成一致,能把課題研究過程的具體工作處理的辦法歸納提煉出一套較為通用的方法,能讓更多的教師通過此報告提供的辦法開展、指導自己的教學工作。
結題報告是核心,但并不代表相關佐證材料可以忽略,其他材料是證明我們工作過程的“痕跡”,是一種很寶貴的過程性資源,也是以后別人參考學習的重要資料來源。過程性材料范圍非常廣泛,包括核心論文、相關教育敘事、學習小結、典型案例、相關獲獎榮譽等,我們要分門別類地進行收集、整理、歸檔、條理清晰、脈絡結構合理,使每一部分都恰到好處地發(fā)揮該有的作用、必要而不多余。
只完成了一次課題研究并不代表自己有多大成就。但這次的課題研究確實給了我很多的感觸與幫助。沒有真正地開展這項工作時,天真地以為只是搞點材料,寫份總結。但當你真正投入進去之后,你會發(fā)現(xiàn)并不簡單,可以學習、可以研究的東西還有很多,自己能夠進步的空間還有很大。我這次的課題主要是信息化手段對教學的幫助,我也確實感受到了信息化手段介入后對我的教與學生的學有明顯的改善作用,并且積累了一批研究成果,如論文、課堂實錄、微課、仿真教學軟件、專題網(wǎng)站等。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研究出來的成果,不但有效解決了我們上課中的一些問題,對老師本身的教學、信息技術應用、理論水平都是一個明顯的提高。雖然很苦、很累,整個過程都不容易,但堅信付出必有收獲,雖然有時成功會遲到,但不會缺席。
教學的道路上,還有更多的未知領域需要我們年輕一代去奮發(fā),去開拓。我們要秉承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使命感,“培養(yǎng)國家棟梁,造就崗位人才”的責任感,“為教育事業(yè)奮斗終生”的奉獻精神,書寫我們教師生涯的美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