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元代江浙行省茶葉生產(chǎn)述略

      2022-01-01 01:46:03葉俊士
      關鍵詞:武夷茶產(chǎn)茶行省

      葉俊士

      (寧波博物館,浙江 寧波 315100)

      江浙行中書省是元代在江南設置的一個行政區(qū)域。因為下轄的浙江、福建兩地均是唐宋以來的主要產(chǎn)茶區(qū),江浙行省也一躍成為元代最重要的茶葉產(chǎn)地,茶葉的種植和生產(chǎn)遠遠超過其他行省。但是因元朝國祚短促,資料有限,而且區(qū)劃調(diào)整頻繁,有關元代的茶文化研究一直比較少見。元史專家陳高華較早對元代的茶文化做過專門論述,其中提到了元代各地的名茶種類,成為學界爭相轉(zhuǎn)引的主要資料來源[1]。此后學界的研究基本都是關于元代的茶法、茶政和飲茶習俗,對于元代的產(chǎn)茶區(qū)尚缺乏全面深入的探討,有關江浙行省一地的茶葉生產(chǎn)情況研究更是付之闕如。本文在吸收學界已有成果的基礎上,試圖從江浙行省的設置出發(fā),對元代江浙行省內(nèi)的茶葉生產(chǎn)和名茶種類作一全面論述,以補充以往研究之不足。

      一、元代江浙行省的設置

      元代江浙行省的設置是伴隨元朝對南宋的征服逐步建立起來的。至元十三年(1276)二月,元軍攻破南宋的都城臨安之后,旋即在臨安設兩浙大都督府,鎮(zhèn)撫南宋故地。同年六月罷兩浙大都督府,改立臨安行省[2]183。同年十月,元朝又在揚州設立江淮行省,統(tǒng)轄兩淮、兩浙地區(qū)。至元十五年(1278)十一月,江淮行省治所移至杭州,而在揚州設立淮東宣慰司,隸屬于江淮行省[2]206。此后,江淮行省的治所在揚州和杭州之間多次遷徙,一直到至元二十六年(1289)才最后穩(wěn)定下來。至元二十八年(1291),元朝增設河南江北行省,“以河南、江北系要沖之地,又新入版圖,宜于汴梁立省以控治之,遂署其地,統(tǒng)有河南十二路、七府”[2]2306。河南江北行省設立后不久,元朝又把江淮行省的揚州、泰州、天長、滁州等江北州縣割隸給河南江北行省。江淮行省因失去了兩淮之地,也改稱江浙行省,治所為杭州[2]353。

      除了江北州縣的劃出和行省名稱、治所的反復之外,江浙行省的另一個重要變化是福建的并入。有元一代,福建行省多次設置又多次被罷,“或置于福州,或置于泉州,或并入江西,或并入江浙,廢置不一”[3],甚至出現(xiàn)了兩省、三省并峙的局面。至元十五年(1278)六月,為精簡江南冗官,江西行省被并入福建行省。同年七月,福建行省省治被遷往贛州。至元十七年(1280)元月,省治又被遷往福州,五月移至泉州。此后省治又在福州、泉州之間來回遷移,江西、福建兩行省也是分合不斷,一度出現(xiàn)了在龍興、福州、泉州三地分置三省的情況。到了至元二十三年(1286),元朝下令復設福建行省,但是旋即將其并入江浙行省,從此宣告福建與江西之間割離,轉(zhuǎn)而與江浙之間分立合并不斷。直至大德三年(1299),元朝最終撤銷福建行省,改置福建宣慰使司都元帥府,隸屬江浙行省,才算最終固定下來。

      至此,江浙行省的轄境基本確定,包括了現(xiàn)在浙江、福建、上海的全境,江蘇的蘇南、安徽的皖南、江西的上饒等地區(qū),基本都是原南宋朝廷統(tǒng)治的核心區(qū)域。這些地區(qū)經(jīng)過了唐宋以來幾百年的開發(fā),已然成為元代最富庶的區(qū)域,是元朝統(tǒng)治整個江南地區(qū)的中心所在,江浙行省也因此在元代諸行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經(jīng)濟地位。元人吳澄在《送宋子章郎中序》中說:“江浙行省視諸省為尤重,土地廣,人民眾,政務繁而錢谷之數(shù)多也。朝廷之所注倚,故其用人也,常不輕?!盵4]卷二十五柳貫也在《江浙行省左右司題名序》中說:“省以江浙名而治于杭者,有地方數(shù)千里,統(tǒng)名城三十三,在江以南,屹為巨鎮(zhèn),而土貢方輸之歲上京師者,尤為天下最矣?!盵5]卷十七

      二、江浙行省的主要產(chǎn)茶區(qū)

      江浙行省內(nèi)的產(chǎn)茶區(qū)集中在山地丘陵一帶,按行政區(qū)劃分,主要有湖州路、常州路、杭州路、寧國路、慶元路、紹興路和福建的建寧路等。

      (一)湖州路、常州路

      湖州和常州是元代江浙行省乃至全國主要產(chǎn)茶區(qū)之一,而且茶葉質(zhì)地優(yōu)良,名茶迭出,是元代貢茶的主要來源。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設常、湖等處茶園都提舉司:

      秩正四品,掌常、湖二路茶園二萬三千有奇,采摘茶芽,以供內(nèi)府。至元十三年置司統(tǒng)提領所,凡十又三處。十六年省都提舉。又別置平江等處榷茶提舉司,掌歲貢御茶。二十四年,罷平江提舉司,并掌其職,定置達魯花赤一員,提舉一員,俱從五品;同提舉一員,從六品;副提舉一員,從七品;提控案牘一員,都目一員。提領所七處,每所各設正、同、副提領各一員,俱受宣徽院札付,掌九品印[2]2206。

      這幾處提領所分別為烏程、武康、德清、長興、安吉、歸安、湖汶、宜興,常、湖二路下屬各州、縣基本都有涉及,可見茶園分布之廣。

      (二)杭州路

      杭州產(chǎn)茶歷史悠久,自唐代開始就已廣種茶樹,盛產(chǎn)茶葉。南宋遷都臨安后,更進一步促進了當?shù)氐牟枞~種植。元代,在杭州也設立了茶園都提舉司,可見當時產(chǎn)量具有相當規(guī)模。龍井附近所產(chǎn)的龍井茶在這一時期開始出現(xiàn),但是真正聲名鵲起還要到明代以后。

      (三)慶元路

      慶元即今天的寧波,古稱四明,境內(nèi)的四明山脈和天臺山脈自古以來就有茶葉產(chǎn)出。據(jù)成書于元仁宗延祐七年(1320)的《延祐四明志》記載,當時整個慶元路的茶課,即茶稅每年“總計鈔四十錠七兩五錢一分”,其中“鄞縣鈔一十一錠二十兩六錢八分,昌國州鈔三錠五兩六錢四分,象山縣鈔三錠五兩六錢四分,慈溪縣鈔一十錠一十八兩八錢八厘,奉化州鈔九錠一兩三分二厘,定??h鈔三錠五兩七錢一分”[6]卷十二。說明當時慶元路下屬各州縣皆有茶葉出產(chǎn)。稍晚的《至正四明續(xù)志》則寫道:

      茶,出慈溪縣民山,在資國寺岡山者為第一,開壽寺則次之。每取化安寺水蒸造,精擇如雀舌細者入貢。[7]卷五可知當時慶元路不僅產(chǎn)茶,還有貢茶。

      (四)紹興路

      紹興在唐宋時已是著名產(chǎn)茶區(qū),所產(chǎn)剡溪茶和日鑄茶天下聞名。唐代茶圣陸羽在評點浙江所產(chǎn)茶葉時就說“浙東以越州上,明州、婺州次,臺州下”,越州即是紹興古稱。到元代,紹興仍是重要產(chǎn)茶區(qū),所產(chǎn)日鑄茶也被列為貢茶之列。

      (五)寧國路

      寧國,位于安徽省東南部,屬天目山北麓余脈,產(chǎn)茶歷史悠久,至少在唐代末期已有名茶問世。宋代《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卷十四《江茶》中載,寧國歲產(chǎn)茶一百十二萬斤[8]。元代在寧國設茶園都提舉司,可見當?shù)匾彩侵匾a(chǎn)茶區(qū)之一。元仁宗延祐六年(1319),“徽州、寧國、廣德三郡,歲入茶課鈔三千錠,后增至十八萬錠,竭山谷所產(chǎn),不能充其半,余皆鑿空取之民間,歲以為常。時轉(zhuǎn)運司官聽用鄉(xiāng)里嘩狡,動以犯法誣民,而轉(zhuǎn)運司得專制有司,凡五品官以下皆杖決,州縣莫敢如何”[2]4023。上述材料反映出當時寧國等地作為產(chǎn)茶區(qū),反遭盤剝之苦,時任浙東道肅政廉訪使鄧文原目睹茶農(nóng)之苦,請罷榷茶轉(zhuǎn)運司,但是郡縣不報,鄧文原對此也無計可施。

      (六)建寧路

      南北朝時,福建已有產(chǎn)茶的記載。入唐以后,建州成為福建最主要的茶葉產(chǎn)地,并以“建茶”之名嶄露頭角。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在建州設茶場,稱為北苑,又罷陽羨貢茶,改貢福建北苑乳茶,北苑茶業(yè)因此逐漸興盛。宋代,建州改為建寧軍,元代又稱建寧路,但是北苑茶場保留了下來,從宋至元一直是重要的產(chǎn)茶區(qū)。元朝在建寧路也設有“建寧北苑武夷茶場提舉所。提領一員,受宣徽院札。掌歲貢茶芽,直隸宣徽”[2]2206。

      值得注意的是,“建寧北苑武夷茶場提領所”這一機構(gòu)的名稱,說明它不僅管理北苑茶場,同時也兼管武夷茶場。至元十六年(1278),福建行省平章政事高興過武夷,“羨芹思獻,始謀沖佑道士,摘焙之作貢”,制“石乳”數(shù)斤獻給元世祖忽必烈。這是元代武夷茶作為貢品的開始。大德三年(1299)元成宗命高興之子高久住到武夷督官監(jiān)制石乳,“歲貢二十斤,采摘凡八十”。大德五年(1301),高久住監(jiān)制武夷茶有功,上命領其事(制貢茶)。次年,高久選定陳氏希賀堂故址,地在九曲溪之四曲溪畔的平坂處,創(chuàng)建皇家焙局,稱之為“御茶園”,獨立定貢。御茶園設有工場、工員、場丁,主管歲貢之事。貢額累增,采摘、制茶的山戶從八十增到二百五十戶,采茶量從20 斤增加到360 斤,恢復制龍團5000 餅。此后貢額逐年增加,到至正二十八年(1368)增至960斤,茶農(nóng)苦不堪言[9]。武夷茶場位于今福建省崇安縣,元時亦屬建寧。

      三、江浙行省的名茶種類

      (一)北苑茶

      北苑茶,因產(chǎn)自建州北苑而得名,為宋代貢茶之最。建州所制龍鳳團茶名冠全國,極大地推動了南方茶葉生產(chǎn)的發(fā)展和制茶技藝的進步。北苑茶為蠟茶,是因龍鳳團茶而興,但是蠟茶制作最為繁復,耗資最多,只能供宮廷和王公貴族奢靡享受。《王禎農(nóng)書》中就提到:“臘茶最貴,而制作亦不凡……此品惟充貢獻,民間罕見之。”[10]163雖然在民間罕見,但是作為宋代聲名卓著的貢茶,北苑龍鳳團茶在元代仍然得到了傳承,并在元朝的上層社會中流行。“御茶則建寧茶山別造以貢,謂之啖山茶。山下有泉一穴,遇造茶則出,造茶畢即竭矣。比之宋朝蔡京所制龍鳳團,費則約矣。民間止用江西末茶,各處葉茶。”[11]元末學者葉子奇的記述正表明元代的北苑茶工藝已有所簡化,不像宋代極盡奢侈,所以費用較省。

      在元代的一些詩文、散曲中,也大量出現(xiàn)北苑茶的身影。劉仁本的長詩《建寧北元啖山造茶是日天大雷雨高奉御至》,記載了他親赴茶園目睹北苑茶入貢的經(jīng)歷,其中就寫到“建溪三十里,北苑擅茶名地”,“團團明月起,隱隱翠蛟嶸。包匭殊科第,封函致潔精。薦新夸絕品,馳貢入神京。上為君王壽,下攄民物情”。另一首《宮詞》中則提到他獲賜龍鳳團茶,“恩從內(nèi)殿賜茶還,剩得龍團月半彎”[12]。虞集的“錦囊舊賜龍團在,誰為分泉落月中”也提到了類似的經(jīng)歷[13]893。此外,袁桷曾專為龍團茶賦詩一首:“月碾舊裁玉胯,云爐溫浴銀芽。九日殷勤相贈,淡羅猶記金花。”[13]643陸仁的詩中也有“主人投轄客暢飲,既醉啜以龍團茶”[13]645。雜劇和散曲中提到龍團、龍鳳團茶的就更多了[14]。這些記載都表明有元一代,以龍鳳團茶為代表的北苑茶雖然不如宋代影響之大,但是仍有一定的知名度,尤其在宮廷、貴族官僚等上層社會中還是十分流行的。

      (二)顧渚茶

      顧渚茶,產(chǎn)自湖州顧渚山,元時屬江浙行省的湖州路長興州。顧渚茶自唐代起便是天下名茶,又以所產(chǎn)茶葉色紫、形似筍而稱紫筍茶。大歷五年(770),朝廷在顧渚山金沙泉旁建“貢茶院”,專為宮廷生產(chǎn)貢茶,同時責成常州、湖州兩州刺史監(jiān)督制茶和送茶。此后顧渚茶聲譽日隆,經(jīng)久不衰。中唐人李肇所著《唐國史補》中就有茶以“蒙頂?shù)谝?、顧渚第二、宜興第三”之說,可見有唐一代,顧渚茶名氣之大。

      宋時,因貢茶院附近制茶所用的金沙泉泉水干涸,導致顧渚茶一度衰落。據(jù)元初隱居湖州的牟巘在《吳信之茶提舉序》中記載:“唐中葉以來,顧渚茶歲造萬八千斤,謂之貢焙。大歷五年始有進奉之名……先朝重建茗,顧渚寥寂幾三百載。厥唯今日復治金沙泉,修唐貢焙,設湖、常等處茶園提舉領之,其事益重矣?!盵15]卷十三這段文字表明元代又開始疏浚金沙泉,修復貢茶院,重新生產(chǎn)顧渚茶。關于這段歷史,《元史·世祖本紀》中有更詳細記述:“(至元)十五年……賜湖州長興縣金沙泉名為瑞應泉。金沙泉不常出,唐時用此水造紫筍茶進貢,有司具牲幣祭之,始得水,事訖輒涸。宋末屢加浚治,泉迄不出。至是中書省遣官致祭,一夕水溢,可溉田千畝。安撫司以事聞,故賜今名?!盵2]197-198金沙泉復出后,顧渚茶的生產(chǎn)得到恢復,再次成為貢品,為天下人所知。元代詩人黃玠的《吳興雜詠》中就有一首題為《顧渚茶》的詩,詩云:“夫概名王渚,西山紫筍茶。水皚生綠塵,小角裝金花。盡從天使去,供奉內(nèi)人家?!睂懙木褪菍9m廷的顧渚茶。

      《飲膳正要》中提到有“金字茶,系江南湖州造進末茶”[16]58?!澳┎琛敝蓙硪丫?,《茶經(jīng)》中就有“飲有粗茶、散茶、末茶、餅茶”的說法;《王禎農(nóng)書》中也寫道:“茶之用有三:曰茗茶,曰末茶,曰臘茶。凡茗煎者擇嫩芽,先以湯泡去薰氣,以湯煎飲之,今南方多效此。然末子茶尤妙。先焙芽令燥,入磨細碾,以供點試?!盵10]163可見末茶是一種將新鮮茶葉經(jīng)過先蒸后搗,然后再把搗碎的茶葉烘干或曬干形成的細碎末茶的制茶方式。所謂的金字末茶其實是為了滿足蒙古族的飲茶習慣,用湖州的顧渚紫筍茶、宜興的陽羨紫筍為主要原料,以末茶的形式加工制作而成的,并非是一種專門的茶種。同樣的情況還有玉磨茶,《飲膳正要》中就明確說:“玉磨茶,上等紫筍五十斤,篩筒凈,蘇門炒米五十斤,篩筒凈,一同拌和勻,入玉磨內(nèi),磨之成茶?!盵16]58

      (三)陽羨茶

      前引《唐國史補》中提到,唐代天下名茶中顧渚第二,陽羨第三。其實顧渚和陽羨兩地本一嶺之隔,無論是氣候還是水土幾乎一樣,均是重要的產(chǎn)茶地,所產(chǎn)最好的茶葉都以紫筍命名。但是自古以來就分屬兩地,陽羨(宜興)屬常州管轄,顧渚屬湖州,直到現(xiàn)在仍分屬江蘇、浙江兩省。在顧渚茶成為貢茶之前,陽羨紫筍茶就已先一步成為貢茶,由陸羽建議常州刺史李棲筠上貢,時間在唐大歷三年(768)。成為貢茶后,當?shù)匾步ㄓ泄俦翰枭帷4髿v五年之后,湖州顧渚茶分貢,從此常、湖兩地貢茶之間開始不斷競爭,《嘉泰吳興志》卷十八載:“(湖州吳興)與毗陵交界,爭耀先期?;蛟幊隽?,或宵馳傳驛,爭先萬里,以要一時之澤?!盵17]毗陵即常州古稱。兩地為將貢茶先一步送到宮廷各出奇謀?;蛟S真如陸羽“湖州上、常州次”的評價,顧渚茶自分貢之后,聲名逐漸后來居上,幾十年就超過了陽羨茶。唐文宗開成三年(838),甚至一度專設湖州造茶使[18]。

      南唐保大四年后,陽羨茶雖然停止上貢,但是生產(chǎn)還在繼續(xù),并受到文人墨客的喜愛,蘇軾就有“雪芽為我求陽羨,乳水君應餉惠泉”的名句傳世。到了元代,不僅顧渚茶的生產(chǎn)得到了恢復,陽羨茶也隨之進貢,并有一定的影響力,在元朝詩歌、散曲中屢見不鮮。但是綜合各種記載來看,元代陽羨茶地位仍不如顧渚茶。

      (四)武夷茶

      武夷茶是除北苑茶外,福建出產(chǎn)的另一種名茶。至元十六年(1278),江浙行省平章政事高興過武夷,制“石乳”數(shù)斤以獻,這是武夷茶作為貢茶的最早記載。后來高興之子高久住任福建郡武路總管,就近在武夷督造貢茶,創(chuàng)設焙局,并在九曲溪之四曲南畔建皇家御茶園,制作貢茶。

      據(jù)《武夷山志》卷九記載,武夷山御茶園創(chuàng)立于大德六年(1302),建筑巍峨、華麗,“有仁風門、拜發(fā)殿(亦名第一春殿)、清神堂、思敬亭、培芳亭、燕嘉亭、宜寂亭、浮光亭、碧云橋。又有通仙井,覆以龍亭,皆極丹艧之盛。設場官二員領其事。后歲額浸廣,增戶至二百五十,茶三百六十斤,制龍團五千餅。泰定五年,崇安令張端本于園之左右各建一場,匾曰‘茶場’。至順三年,建寧總管暗都剌于通仙井畔筑臺,高五尺、方一丈六尺,名曰‘喊山臺’。其上為‘喊泉亭’,因稱井為‘呼來泉’。舊志云:祭畢,隸卒鳴金擊鼓,同聲喊曰‘茶發(fā)芽’而井水漸滿,故名。迨至正末,額凡九百九十斤”[19]。直至明初,每逢驚蟄日,崇安縣令仍會準備牲醴到茶場致祭。

      武夷茶與北苑茶一樣,同屬福建所產(chǎn)的建茶之類,雖然早期名聲遠不如歷史悠久的北苑茶,但是自御茶園創(chuàng)立成為貢茶之后,發(fā)展迅速,到元代時地位已逐漸與北苑茶相當?!堕}小紀》載:“先是建州貢茶,首稱北苑龍團,而彝石乳之名未著。至元,設武場于武彝,遂與北苑并稱?!盵20]隨著武夷茶名氣的增大,民間亦開始流行武夷茶。元朝詩人胡助有《茶屋》詩,寫道:“武夷新采綠茸茸,滿院春香日正融。浮乳自烹幽谷水,輕煙時揚落花風。醉欹紗帽扃雙戶,靜聽松濤起半空。喚醒玉川招陸羽,共排閶闔訴詩窮?!盵21]卷九薩都剌亦有詩云:“寄語陸鴻漸,我有武夷茶。”[22]說的都是武夷茶,可見武夷茶在當時頗負盛名。

      (五)范殿帥茶

      《元史·食貨志》和《飲膳正要》中都提到元代有一種范殿帥茶,《元史·食貨志》說“其無從知其始末”[2]2393,《飲膳正要》中則稱“系浙江慶元路造進茶芽,味色絕勝諸茶”[16]58。

      所謂范殿帥,應指南宋將領范文虎,范文虎在南宋咸淳年間曾任殿前副都指揮使,領禁軍,故有“殿帥”之稱。至元十二年(1275),鎮(zhèn)守安慶府的范文虎面對元軍的進攻不僅不抵抗,而且主動派員到江州(今九江)迎接元軍,將安慶城拱手相讓。投靠元朝后,范文虎先后擔任兩浙大都督、中書右丞等職,并隨伯顏入南宋都城臨安。此后又遷行省參知政事,至元十五年(1278)進中書左丞。至元十八年(1281),范文虎以征東行省右丞的身份領兵十萬隨忽必烈第二次征日本,結(jié)果遇臺風,臨陣脫逃,被革職查辦。但是很快他又復起,官至尚書右丞,直至大德五年(1301)壽終正寢。

      元代的慶元路不僅有茶葉出產(chǎn),而且還作為貢品進貢元廷,即《至正四明續(xù)志》中提到的慈溪民山資國寺、開壽寺出產(chǎn)的茶葉。明代《慈溪縣志》卷一載,慈溪當?shù)赜性觳杈郑八蔚顜浄段幕⒇暡?,元因之,就開壽寺置局。永樂初,知縣余琯建局在寺之西南,今廢,而貢茶之始開局于布政司”[23]。這也說明元代慶元路出產(chǎn)的貢茶正是《元史》中記載的范殿帥茶,此茶直到明代仍為貢茶。

      (六)日鑄茶

      日鑄茶是元代浙東地區(qū)的又一名茶,產(chǎn)于紹興的日鑄嶺。紹興為古越州所在地,早在唐代就以產(chǎn)茶聞名,茶圣陸羽評點產(chǎn)茶地時,就說“浙東,越州上,明州、婺州次,臺州下”。但是日鑄茶卻晚至宋代才出現(xiàn),《嘉泰會稽志》卷十七載“茶之尤者,顧渚、蜀岡、蒙頂、皖山、寶云,皆見于唐以來記錄或詩章中,‘日鑄’有名頗晚。吳越貢奉中朝,土毛畢入,亦不聞有‘日鑄’,則‘日鑄’之出,殆在吳越國除之后”[24]。關于日鑄茶的得名,有兩種說法,一說“日鑄”之名源于產(chǎn)茶地的山名,據(jù)宋代筆記《楊公筆錄》記載:“會稽日鑄山茶,品冠江浙。去縣幾百里,有上灶、下灶,蓋越王鑄劍之地。世傳越王鑄劍,他處皆不成,至此一日而鑄成,故謂之日鑄?;蛟迫兆?,非也。山有寺,其泉甘美,尤宜茶。山頂謂之油車嶺,茶尤奇,所收絕少,其真者,芽長寸余,自有麝氣。”[25]一說與太陽有關,《嘉泰會稽志》載:“日鑄嶺在會稽縣東南五十五里,嶺下有寺名資壽,其陽坡名油車,朝暮常有日,產(chǎn)茶絕奇,故謂之日鑄。”[24]

      不管日鑄之名由來如何,日鑄茶在宋代廣受歡迎卻是不爭的事實,當時文人如歐陽修、蘇軾、陸游、梅堯臣、吳處厚等均對日鑄茶贊譽有加,歐陽修稱其為“兩浙之品日鑄第一”,吳處厚則說“越州日鑄茶,為江南第一”。到了南宋,日鑄茶被列為貢品,但是因產(chǎn)量稀少,無法滿足朝貢需要,當?shù)毓賳T只得以附近臥龍山所產(chǎn)臥龍茶充貢。

      入元之后,日鑄茶仍為貢品,但是因產(chǎn)量稀少,留下的相關記載并不多。元代著名書畫家、詩人柯九思曾有詩云:“旋拆黃封日鑄茶,玉泉新汲味幽嘉。殿中今日無宣喚,閑卷珠簾看柳花?!盵26]黃封為皇家專用的封裝,所謂“黃封日鑄茶”即是指進貢到皇宮內(nèi)的日鑄茶。柯九思自幼好書畫,被視為神童,頗為元文宗賞識。天歷二年(1329),元文宗仿宋閣學制,在大都創(chuàng)建奎章閣,柯九思被升為奎章閣鑒書博士,專門負責宮廷所藏的金石書畫的鑒定,與奎章閣侍書學士虞集一起常侍元文宗左右,頗受寵幸,因此有機會喝到進貢的日鑄茶。后來輔佐朱元璋平定天下的劉基在元末時曾多次出仕,但是仕途多舛,于至正十三年(1353)十月被罷免了江浙行省都事之職而“羈管紹興”。在這期間他交游廣泛,留下了很多文章,其中就有一篇《出越城至平水記》記載他從紹興城經(jīng)鏡湖、若耶溪、昌源等地往平水的見聞,提到“其東山曰日鑄,有鉛、錫,多美茶”[27]??梢娂幢闶窃谠┙蟿邮幹H,日鑄茶仍然在生產(chǎn)。當然到了明朝之后,日鑄茶種植、加工又有了新的發(fā)展,影響力進一步擴大。

      四、結(jié)語

      綜上所述,元代江浙行省的茶葉生產(chǎn)承襲了宋代的基礎,并進一步整合、發(fā)展,成為當時全國最大、最重要的茶葉生產(chǎn)和制作中心,名茶種類迭出。這些名茶中既有沿襲了宋代的蠟茶,也有末茶、茗茶,凸顯了制茶方法和飲用方式的轉(zhuǎn)變,更表現(xiàn)出元代在中國茶葉發(fā)展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的歷史意義。長期以來,在眾多的茶史專著中,元代的茶文化經(jīng)常被作為宋代的附屬一筆帶過。但是實際上,無論是元朝的政治經(jīng)濟發(fā)展,還是在元人的日常生活中,茶葉的生產(chǎn)、貿(mào)易和利用都占據(jù)了相當重要的分量。元朝促進了中國茶文化的進一步傳播和普及,對中國茶業(yè)和茶文化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大、深遠的影響。

      猜你喜歡
      武夷茶產(chǎn)茶行省
      福州開埠后茶葉外貿(mào)的興衰
      知識拓展:元朝的行省制度
      2022年1月世界主要產(chǎn)茶國家和地區(qū)茶葉產(chǎn)量
      中國茶葉(2022年4期)2022-04-23 14:09:38
      2021年12月世界主要產(chǎn)茶國家和地區(qū)茶葉產(chǎn)量
      中國茶葉(2022年3期)2022-03-24 00:44:12
      2021年7月世界主要產(chǎn)茶國家和地區(qū)產(chǎn)量
      中國茶葉(2021年10期)2021-10-21 03:04:01
      2021年2月世界主要產(chǎn)茶國家和地區(qū)茶葉產(chǎn)量
      中國茶葉(2021年5期)2021-09-10 07:22:44
      西夏遺民也兒吉尼與元末廣西行省的設置與維持
      西夏學(2018年1期)2018-04-29 09:07:30
      明清時期武夷茶鑒評輯考
      公元1—2世紀羅馬帝國的巡察機制
      安徽史學(2017年5期)2017-11-07 06:26:12
      悄然崛起的武夷
      普洱(2016年9期)2017-05-20 06:55:30
      射阳县| 东源县| 镇雄县| 汤原县| 聂拉木县| 开鲁县| 楚雄市| 禄劝| 洛南县| 安陆市| 东乌| 张家界市| 临桂县| 双江| 肥西县| 盐亭县| 昭觉县| 彰武县| 于都县| 东乡县| 徐水县| 上虞市| 万源市| 长春市| 罗田县| 盐池县| 九龙坡区| 六枝特区| 巴楚县| 南召县| 旌德县| 图木舒克市| 望都县| 宜春市| 丁青县| 聂荣县| 双流县| 广水市| 南靖县| 油尖旺区| 衡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