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雪梅 蔡曉穎*
(六盤水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貴州 六盤水553001)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guī)律,遵循教書育人規(guī)律,遵循學生成長規(guī)律,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盵1]課程思政已成為當前高校專業(yè)教學與德育教育深度融合的主流,也是高校教學改革的主要內容之一。各學科和專業(yè)紛紛結合自身的特點,探討專業(yè)知識傳授與德育教育“同向而行”的可行性,如挖掘教材的德育元素、提高教師的德育素養(yǎng)、發(fā)揮傳統(tǒng)文化的育人功能等等,這些研究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為高校的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范本。課堂教學是高校傳承文化、傳授知識、培養(yǎng)人才的主要渠道,教師除了要擁有淵博的知識和健全的人格,還要有立德樹人、為人師表的行為表率。因此,教師的言語和行為對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有著深刻的影響。換句話說,課程思政的開展與教師的言語和行為規(guī)范是息息相關的。特別是英語課堂,由于專業(yè)的特點主要是以英語語言、英美文學、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為研究對象,課程開設也主要是以英語語言、文學、文化及相關領域的課程為主,如何立足英語專業(yè)課程,結合國家課程思政的大環(huán)境,緊扣“立德樹人”這個立身之本,實現(xiàn)“專業(yè)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育人效應呢?本研究以教師話語為主要研究對象,在評價理論的基礎之上,探討高校英語課堂開展課程思政的有效路徑。
隨著課堂教學研究的逐步深入,學術界開始關注教師話語及其功能。英語課堂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要求教師話語具備雙重功能,既具有語言輸入功能,還具有意義協(xié)商及知識建構的媒介功能。也就是說,教師話語既要承擔傳授知識的功能,還要創(chuàng)造良好的互動環(huán)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互動,充分地表達思想,從而完成語言習得。這些功能是從語言學角度來進行探討的。20世紀90年代之后,人們開始對教師話語和教師行為對語言教學的影響進行研究并發(fā)現(xiàn),教師話語在創(chuàng)造二語學習環(huán)境,提供課堂表達機會,引導和開展課堂互動,在交際和意義協(xié)商中促進語言習得起著重要的作用[2]。20世紀后,學者們開始探討教師話語的語用功能、語體功能、媒介功能以及規(guī)約功能等等,從相鄰學科如語言學、社會心理學、語言教學等領域對教師話語進行分析和研究。目前,外語課堂教學中的提問模式、話論轉換、互動方式、課堂修正等方面成為國內學者對教師話語研究的主要關注內容。
美國語言學家Halliday認為,語言具備三大“純理功能”,一是概念功能,二是語篇功能,三是人際功能[3]。澳大利亞語言學家Martin在Halliday的語言之人際功能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評價理論。其主要內容為:評價理論是關于評價的,即語篇中所協(xié)商的各種態(tài)度、所涉及的情感的強度以及表明價值和聯(lián)盟讀者的各種方式[4]。由此可以看出,評價理論的重點在于評價,其評價的對象不僅包括話語字面所表達出的情感、態(tài)度等及其所運用的表達方式,還包括話語者所持有的立場、觀點和態(tài)度,以及話語背后所隱含的寓意。換句話說,評價理論不但可以用來分析說話者個人的價值取向及評價標準,還可以用來分析說話者所處的整個社會大環(huán)境中的價值取向及評價標準[5]。評價理論包括三個子系統(tǒng):態(tài)度系統(tǒng)、介入系統(tǒng)和分級系統(tǒng)。其中,態(tài)度包括情感、判斷和鑒賞三個子系統(tǒng);介入包括統(tǒng)自言和借言兩個子系統(tǒng);分級包括語勢及聚焦兩個子系統(tǒng)。作為積極話語分析的理論框架,目前國內學者主要用于分析國內流行語的態(tài)度傾向、都市和諧話語構建以及外語教學信息化過程中教學數(shù)據(jù)的采集及分析等方面的研究。
基于語言的課堂功能及評價理論的基本框架,文章主要以教師話語為研究對象,探討在課程思政的大背景下,如何結合專業(yè)特點有效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為高校外語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提供參考。
評價系統(tǒng)由態(tài)度 (attitude)、介入(engagement)、級差(graduation)三個子系統(tǒng)構成[6]。
態(tài)度是評價系統(tǒng)的核心內容,主要用以表達語篇或說話者對特定的社會現(xiàn)象、道德行為或社會規(guī)約所持有的觀點,由情感 (affect)、判斷(judgement)和 鑒 賞(appreciation)三 個 子 系 統(tǒng) 構成。情感系統(tǒng)反應出人的情感。通常來說,人的情感關乎快樂或不快樂,滿意或不滿意,安全或不安全。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如果人對某件事情或行為是感到快樂的、滿意的、安全的,便會產(chǎn)生積極情感;反過來,如果感到不快樂的、不滿意或不安全的,消極情感便油然而生。在積極情感的支配下,人會主動并欣然接受所面對的事物,做出積極回應。判斷系統(tǒng)是指說話人按照特定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行為規(guī)約或審美標準對人及其行為所作出的正面或者負面的評價。正面的評價使人產(chǎn)生同理心,內心會自然而然地接受這些倫理道德、規(guī)章制度或審美標準,并自覺地遵循這些規(guī)約,而負面的評價則會使人產(chǎn)生排斥心理,拒絕接受已有的倫理道德、行為規(guī)約以及得到普遍認同的審美標準,甚至會反其道而行之。鑒賞指對語篇、行為及某種社會現(xiàn)象所進行的評價,主要對語篇和行為的情感沖擊力與吸引力、理解度與價值等方面進行分析[7]。正面的鑒賞能夠促進人的積極情感體驗,負面的鑒賞則會產(chǎn)生消極甚至抵觸的心理狀態(tài)。
高校英語課堂是一門以實踐為主的課堂,教師主要通過對語言知識的講授及教材內容的挖掘,提煉出諸多的問題,要求學生進行思考,并通過對話和交流,促使學生運用目標語表達思想、見解或主張。在師生語言互動的過程中,不乏情感的交流和表達。
表1來自于高校英語課堂的語料,從中可以看出,英語課堂教師評價語無論是在情感、判斷還是鑒賞方面,正面評價語多于負面評價語。其所產(chǎn)生的意義在于使學生感到快樂、安全和滿意,從而產(chǎn)生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親其師信其道”,學生內心便會自然而然地接受教師所進行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真正地理解人與世界的關系、人與國家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客觀地認識世界的本質、社會歷史的本質,以及社會倫理道德、規(guī)章制度或審美標準。從課程思政的目標來看,是通過挖掘各類課程的育人元素,將知識、能力、品德塑造有效融合到專業(yè)課程中,實現(xiàn)知識傳授與思想教育同向而行、協(xié)同育人的目的。其所體現(xiàn)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義、精神及情懷無不需要沁潤到人的內心,通過對學生進行積極情感態(tài)度的培養(yǎng),使其自然而然地理解和接受這些價值理念,從而外化于行,內化于心,以達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表1 英語課堂教師評價語分布特征
1.從導入語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態(tài)度
課堂話語是從導入語開始的,其包括問候語、課程目標及背景知識的介紹等內容。準確而高效的導入話語可以很好地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tài),把握課堂內容及精髓。就英語思政課堂而言,精心設計的導入語必不可少,從語言功能的角度來看,多使用如Would you please…或pleasant,favorite,joyful等詞語促使學生產(chǎn)生積極情感,一旦學生的情緒被充滿激情、積極向上的引導語所激發(fā),勢必會推動思政課程的開展,教師通過積極的情感傳遞,縮短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同盟關系,共同協(xié)商和分享的良好課堂氣氛建立起來,學生會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教師所設計和安排的思政教學環(huán)節(jié)之中,能夠較快的進入學習狀態(tài)。
2.從話語量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態(tài)度
教師話語量一方面影響著學生課堂參與的多少,另一方面影響著知識內容傳授的多少。從目前高校英語課堂的總體情況來看,教師的話語量占主導地位,呈現(xiàn)的形式主要為組織課堂教學、講解知識點、提問、反饋及開展師生互動交流等;學生的話語量占比較小,集中體現(xiàn)在回答和討論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安排的任務及組織的活動。由此可見,學生的話語量取決于教師的話語量,教師話語量過多,則會導致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tài),這種單向的教學形式不利于師生雙方感情的培養(yǎng)和交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沒有被充分調動起來,導致對知識的學習也只是機械地接受。社會建構主義認為,知識是由個人自己建構的,而不是由他人傳遞的;但這種建構發(fā)生在與他人交往的環(huán)境中,是社會互動的結果。英語思政課堂亦是如此,沒有學生的情感投入和積極參與,難以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教師在引入思政內容的時候,可適當?shù)叵路旁捳Z權,把更多的問題交給學生去討論、去分析。同時,在討論過程中,教師多使用些激勵性的話語如good,excellent,better等來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意見,讓學生在討論中學習,在分析中辨別,增進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認同、政治認同、理論認同和情感認同。這樣既符合英語課堂師生互動的需要,又讓學生體會到自我價值的存在,激發(fā)出其學習的內生動力,主動接受思政課程內容的學習,德育效果會好一些。
3.從提問語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態(tài)度
提問語是高校英語課堂教師話語的直接表達形式。恰當?shù)奶釂柗绞綍龠M學生在課堂中進行積極思考,增進師生的交流和互動,而不當?shù)奶釂柗绞娇赡軙绊憣W生對知識的理解,出現(xiàn)答非所問甚至錯誤的理解等情況出現(xiàn)。高校英語課堂中,教師的提問方式歸結起來主要有兩種形式,即展示性問題和參考性問題。前者主要是針對已知信息的提問,有明確的答案;后者是針對未知信息的提問,沒有明確的答案,需要通過探索和分析來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比較而言,參考性問題能夠啟發(fā)學生積極思維,學生通過討論、小組合作、課堂呈現(xiàn)等形式可以培養(yǎng)積極的學習體驗,教師再以useful,helpful,wonderful等詞語進行適時的評價,學習效果會更好一些。特別是英語思政課堂,文字的內容可能對學生來說只是符號,如果能夠引導其對歷史和文化價值、人與國家和民族的關系及人與社會他人的關系等內容進行深入的思考或者討論,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提升專業(yè)素質、培養(yǎng)合作探究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以及自覺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意識和能力,增強民族自豪感,培養(yǎng)文化自信,從而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8]。
介入是指語言學意義上的態(tài)度介入,換句話說就是,當話語者使用語言表達態(tài)度時,要么直接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或立場,要么假借他人的觀點、思想、立場等來間接表達自己的觀點、思想或立場。在Martin的評價理論之介入子系統(tǒng)中,把態(tài)度的表達分為兩種,直接表述觀點或表明態(tài)度為自言;引用他人的觀點或立場來表述自己的觀點為借言。比較自言,借言存在對話性,其語言使用手段比較復雜,亦被稱為介入。介入同樣是一系列的語言資源,體現(xiàn)說話人或作者的聲音同語篇中所含命題或主張的關系;他們要么承認要么忽略其言語所涉及的諸多不同觀點,并在眾多的觀點中為自己的立場爭取一個人際空間[9]。當說話者允許其他聲音的存在并給予一定的空間時,此時的介入被稱為對話擴展(dialogic expansion),當說話者采用挑戰(zhàn)、反對或者壓制某種聲音的存在,此時的介入被稱為對話縮減(dialogic contraction)。
表2是高校英語課堂常用來引入介入資源及分類表達的詞語。介入是指不同程度的態(tài)度介入,換句話說,語言使用者通過介入他人的態(tài)度來表達自己對人、事或物所持的立場或觀點。在高校英語課堂中,用對話擴展的介入方式可以表明,教師對所要講述或表達的內容持一種包容態(tài)度,即愿意借用一些外部的聲音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態(tài)度,其作用在于擴展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對話空間,建立起與學生關于所授內容的協(xié)商關系,促進了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和獨立判斷能力的提升,同時表明,教師欲與學生建構一種平等協(xié)商關系,一旦彼此間的對話空間開啟,良好的師生關系便建立起來,“信其師愛其道”,學生會主動接受教師的審美標準和價值評判,自然而然地融入到課程內容的學習中。就英語思政課程而言,由于外語本身具有的特殊性,需要直接面對西方主流話語,其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取向常常滲透在語言的背后。因此,高校英語教學不能簡單地以教授語言知識及其運用為終極目標,還應對語言背后所隱含的文化價值觀念進行甄別,這需要有一個思想意識的過濾過程。英語思想課堂可通過介入系統(tǒng)來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和評價外來思想和文化,確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yǎng)其文化自信。
表2 英語課堂教師話語介入資源分類及功能表達
1.擴展對話,打開學生的思想空間
通過包容資源打開學生的思維空間。教師在呈現(xiàn)語言材料時,可以通過can,may,could等情態(tài)動詞或perhaps,maybe等其他語言功能詞匯的使用,引導學生對所講述的內容或其所隱含的立場進行多種可能性的思考、開展多種形式的討論,給予學生表達思想和立場的空間,充分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教育學生樹立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并引導學生在通過理性的比較和客觀的鑒別后,摒棄不正確的或帶有偏見的思想觀念,汲取符合主流價值觀和意識形態(tài)的內容。
運用歸屬資源為學生提供多重視角。教師在引入思政內容時,不直接表述對某個命題的態(tài)度和觀點,而是通過使用say,based on,according to等功能詞語或It is claimed that,It is proclaimed that等語言結構來引用某個外部的聲音,特別是借用權威人士及歷史事件來證明這些命題的正確性,向學生表明自己愿意接受這些意見和觀點。其作用在于:既避免了教師的“一己之言”,增加了文本內容的客觀性和可信度,又教會了學生客觀理性地分析問題,為學生對西方價值觀的認識和鑒別開啟多重視角,從而過濾思想意識,提高思辨能力。
2.適時縮減對話,鮮明態(tài)度和立場
否定不恰當?shù)膬热?,幫助學生把握立場。在對所講授的語言材料進行甄別時,學生由于自身經(jīng)歷、人生經(jīng)驗和歷史文化背景知識的不足或缺乏,很難做到對其所隱含的價值觀進行正確的認識與評價。因此,教師所持的態(tài)度和立場對學生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在引入思政內容的時候,教師可采用正反對比的方式,通過使用deny,disagree,dispute等表示詞語介入否定資源,鮮明地表達自身的立場,強化正確的聲音,否定和摒棄錯誤的觀點或以偏概全的論點,充分發(fā)揮教師在專業(yè)及學術的權威性和引領性,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文化主旋律,幫助學生牢牢把握思想立場和主要方向。
3.宣稱要表達的內容,縮減對話空間
英語思政課堂中,教師可通過It’s wise that,of course,certainly等語言功能結構及詞匯的使用介入贊同資源,來明確表達同意某個命題的觀點,換句話說,對正確的價值觀念直接予以肯定。教師亦可通過使用report,point out,demonstrate等詞語介入認可資源,來表明準備或愿意接受某個命題的觀點;或通過使用The truth is that,It’s clear that,indeed等結構及詞語介入宣布資源,用以接納來自外部的聲音,并告知學生,只要這些聲音能夠客觀反映中國社會的現(xiàn)實、能代表中國文化前行的方向,便是正確的、毋庸置疑的和完全有效的。教師通過使用宣稱資源,縮減了與學生的對話空間,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或關閉了相反觀點形成的可能性,能夠幫助學生準確地做出判斷,明確立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評判標準。
在評價系統(tǒng)的態(tài)度、介入和級差三個子系統(tǒng)中,級差處于重要位置,是對態(tài)度和介入進行評價的強度,著眼于話語使用者在語篇中為自己或其他各方設定的立場態(tài)度,包含語勢和聚焦兩個次系統(tǒng)。其中,語勢是關于話語使用者如何提升或降低主觀評價表達的力度,評價對象為強度及數(shù)量的等級。聚焦是指話語使用者如何對某一語義范疇內容成員的典型性進行清晰化或模糊化處理,適用于那些從經(jīng)驗角度看不可分級的范疇。在語篇中,話語使用者通過可分級的態(tài)度資源如上揚態(tài)度來強化其所持的觀點,表明所提出的觀點可信度高,從而與聽者之間建立較為緊密的同盟關系,避免可能出現(xiàn)的意見分歧;通過下?lián)P態(tài)度來減弱話語使用者表明態(tài)度的力度,并不旨在與聽者建立同盟關系。
表3是高校英語課堂常用來引入級差資源及分類表達的詞語。教師在講授語言材料時,通常會通過一系列的語法手段來強化對所講授材料的屬性強度、過程效力和意態(tài)提議;通過添加表示數(shù)量、跨度和頻次的副詞,來實現(xiàn)對語言材料的量化。同時,還通過添加表示真實或完成性的詞以使語言材料與原有經(jīng)驗范疇的現(xiàn)實化和明晰化。就英語課程思政而言,教師主要是通過語言手段來表明自身的立場和態(tài)度,學生通過教師語言使用中語勢的強與弱,聚焦的柔化與銳化等來判斷教師的立場和態(tài)度,從而雙方形成良好的同盟關系,換句話說,如果學生與教師所持的觀點是一致的,便會從心理上接受教師的“說服”教育,達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表3 英語課堂教師話語級差資源分類及功能表達
1.利用語勢資源,建立師生同盟
教師通過使用可分級的態(tài)度資源來加強或減弱對語言材料所反映出來的某一問題或社會現(xiàn)象的評價,如通過very,completely,so+adv.等表示度系統(tǒng)和considerably,huge,long等表示量系統(tǒng)的詞匯的使用,使語勢上揚,強化所持觀點的可信度,把自身的立場最大化地表現(xiàn)出來,這樣有利于建立師生之間較為緊密的同盟關系,達到吸引學生注意、影響學生立場等目的,同時,避免可能出現(xiàn)的意見分歧。如采用平緩或下?lián)P的語勢,則弱化了自身的評價立場,換句話說,就是對所提到的價值立場有所保留或者是不完全同意,其結果就是,難以說服和打動學生。英語思政課堂中,教師通過強化語勢,賦予自身話語極強的說服力和感召力,其所實施和開展的德育教育會對學生的影響力進一步增強,達到育人目的。
2.把握聚焦資源,強化評價立場
教師使用聚焦資源,是通過語義層面把所要講授的語言材料內容的中心或邊緣再加以類別和區(qū)分,把原有的已成事實的內容再進行分級和定位,如通過使用true,real,to some extend等表示程度較強的詞匯來銳化評價目標內容與事實的一致性,實現(xiàn)爭取學生來作為自己的盟友的話語功能;通過使用kind of,of sorts,bordering on等表示程度弱的詞匯來弱化評價目標內容與事實的差異性,表明并不一定要使學生信服,減弱了對學生的影響力度。英語思政課堂中,通過銳化聚焦資源,強調了講授內容的真實性,強化了教師的態(tài)度立場,同時,加深了教師對學生的影響力度,使學生更傾向于接受并相信教師的態(tài)度立場,旨在幫助學生看清事實真相,辨別事件真?zhèn)危嗡枷敕谰€,自覺抵制不良意識形態(tài)的侵蝕,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
教育的目的不是單純地為教書而教書,而是通過教育進行全方位的育人,即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具有豐富的學識、健全的人格、開闊的視野、建強的體格之人[10]。英語課程思政具有特殊的價值和意義,既要滿足個體精神的需要,也要培養(yǎng)學生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既要傳授相關的語言基礎理論和知識,也要講好中國故事,幫助學生培養(yǎng)文化自信,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標準,以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Martin的評價理論雖然植根于西方語言文化,但其要義對于漢語語篇分析有借鑒意義,同時為英語課堂開展課程思政提供了視角:(1)設計導入語和提問語、把握話語量,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情感態(tài)度;(2)擴展對話、適時縮減對話和認可資源的運用,有利于打開學生的思想空間;(3)利用語勢資源和聚焦資源有利于建立師生同盟關系。用評價理論的態(tài)度、介入和級差三個子系統(tǒng)為框架,分析高校教師課堂話語特征,也能從側面反映出評價理論對人際意義的內涵解讀。從英語課程思政來看,一方面教師是在表明自身的立場和態(tài)度,另一方面教師是在施加對學生的影響,只有在兩者之間實現(xiàn)了充分的人際互動,師生之間對話的窗口彼此打開,同盟關系建立起來,教師的立場才具有影響力,所講授的內容才具有說服力,“專業(yè)課程”與“思政課程”協(xié)同育人才能得以真正意義上的實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