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隆
摘要:語篇分析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有著重要的作用,鑒于目前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存在著學生不深入語篇的理解和分析,沒有語篇分析的學習習慣和教師在閱讀課堂難以進行語篇閱讀分析的問題,本論文旨在對語篇閱讀在課堂教學中應用的探究做進一步的分析,意在提升閱讀分析在課堂的引用從而提升課堂質量和教學質量,以及對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培養(yǎng)。
關鍵詞:語篇,分析,探究,教學,學生,教師,運用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研究背景
語篇分析是基于在語篇詞匯的基本理解上,對語篇里面的人物情感、情節(jié)推理、以及作者情感態(tài)度等的一系列分析理解和綜合運用。對語篇的深入分析解讀不僅能夠幫助讀者了解文章的基本結構框架和詞匯,也能夠使讀者在語言運用和價值觀上有更進一步的提升。所以,語篇分析在學習中有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初中英語的學習中,對于學生養(yǎng)成連貫性思維運用和情感價值觀審視有著舉足輕重的重要意義。
語篇閱讀分析存在問題
學生方面
初中學生性格不穩(wěn)定,行為舉止和性格習慣都在形成期,缺乏良好的閱讀習慣,而大部分的學生不能進行自我培養(yǎng),在缺乏耐心和意志力的情況下,文章閱讀時就會一味尋找題目的答案,追求詞匯的片面解讀,并未對文章有進一步的了解和解剖,每每完成閱讀后,自身的知識還未消化和運用便投入到別的題目或科目中,導致即使完成大量的語篇閱讀后,還是未能形成相應對的知識系統(tǒng)和邏輯思維,使得語篇閱讀流于形式和表面。
教師方面
由于教學任務的繁多,教育考試成績的需求,很多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側重于講解詞匯和尋找答案的方法,往往忽略了引導學生進行語篇的整體分析和對語言語句的實際運用,故而在進行大量文章練習后仍未取得理想效果。另外,也會存在教師的教學方法不當,不適應每個學生,而由于客觀條件所限又不能進行針對性教學,所以限制了計劃教學中的理想效果。
當然還有其他客觀方面的原因,比如教學環(huán)境不夠理想,不利于語篇分析進行;教學設備或教學材料不夠與時俱進,不能將語篇運用體現(xiàn)在學習和生活中。但最重要因素還是存在教師和學生的本身。而教師是教學的主導者,學生是受引導者,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方法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學生對于語篇分析的行為養(yǎng)成。故,接下來,本文將從教師的教學方法中的課堂教學,來對語篇分析及其運用進行淺層探究。
語篇閱讀分析探究策略
一、教學計劃
在進行語篇閱讀之前,應對學生的知識結構有最基本的了解,特別是學生的詞匯知識,當然也包括其情感價值觀。對此做短期練習計劃和長期練習計劃。短期練習計劃應是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去除畏難心理,再逐步鞏固學生的詞匯和拓展詞匯。如在引入基礎詞匯China,學生已經知曉基本含義,教師可延伸詞匯china,既可解釋了China的由來,也讓學生了解相應的歷史知識和文化知識,從而提高學生對詞匯的有意識記憶和自我深入的理解。長期練習計劃則應是著重提高學生的自我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計劃要明確在具體的教學方法中特別是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對學生的引導而不是主導,不妨礙學生自我發(fā)展能力的形成。
二、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教學計劃的具體實施環(huán)節(jié),是實現(xiàn)教學效果的直接途徑。所以在課堂教學講解語篇時,教師應注意幾點:首先,應引導學生自我解鎖答案,而不是一味的為學生尋找和講解答案,不利于學生自我學習的養(yǎng)成。當然,在學生自我解鎖答案時,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引導者的角色,在旁對學生做適當?shù)奶崾?,以免學生自我閱讀陷入畏難境地。其次,在進行詞匯語句的理解和翻譯時,教師不應過分跟隨答案,而應允許學生有不同形式翻譯,引導學生對語句有“直譯”和“意譯”,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便培養(yǎng)其自我思維的養(yǎng)成習慣。另外,文章的基本框架是文章內涵的骨架,教師講解語篇的人物作用也好,情感態(tài)度也好,抑或是作者的觀點也罷,都是基于文章框架,從而進行的邏輯分析。我認為在對語篇進行深入的情感分析之前,應強調學生對文章框架的梳理。首先梳理文章的性質,很多時候從文章的性質便可一窺作者的觀點,文章的性質基本從頭尾段和各個段落首尾句便可知曉;基于文章體裁性質再進行段落梳理,段落梳理能夠分析其基本組成和分組,有利于詞匯的重鑄;接著梳理文章中出現(xiàn)的人物和事件,大體包含四個“W”,即who, where, what, when,和what。了解文章的人物和事件即是了解文章的來龍去脈,此步驟對語篇中人物的情感判斷有著至關重要對的作用,所以教師在此步驟應不遺余力的向學生傳達文章中人物的思維,進行深度剖析,將人物和事件搬到現(xiàn)實生活中,更有現(xiàn)實感和代入感,將人物活化,事件近化,并點撥學生對人物和事件的自我理解,道出討論,集思廣益,為后面的輸出運用打下基礎。
三、語篇運用
個人認為語篇分析的最終目的有兩個。一是學習作者或人物的情感價值觀。二是吸收語篇,轉為后用。前者在課堂教學中基本可以實現(xiàn)和完成。而后者,不僅需要課堂的練習,更需要課后長期的累積,那么如何運用語篇呢。個人認為運用輸出的最大化便是寫作,寫作材料可源自學生本身的思想組織,也可源自學生長期積累的知識素材。而語篇分析的運用則能滿足后者,長期積累的語篇知識和情感也能轉化成學生自身的思維組織。那么如何將外化的語篇轉為內化的思維組織呢?個人認為當然是從最基本詞匯開始,在講解語篇的時候,教師應該立足于詞匯的拓展,而不是一板一眼的解釋詞匯,詞匯的解釋拓展有利于學生的思維延伸,并為強記句式打下基礎。這就要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在分析語篇的同時也要對文章的語句進行分析,欣賞可利用的句式后,用框架式結構組合詞匯和句子。此步驟應該由學生自己完成,在數(shù)次練習之后方可形成屬于學生自己的思維組織。
以上主要通過三點對語篇分析進行了淺層次的探究,在現(xiàn)實教學和學習生活中,對語篇的分析也仍存在其他諸多問題,本論文著重教師方面和學生方面的探究,在探究解決方法也強調發(fā)揮傳道者和受道者各自的主體作用,希望對語篇分析在初中英語閱讀中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