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指向高階思維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活動策略

      2022-01-25 16:43:41陳光云
      教學月刊·小學綜合 2022年2期
      關鍵詞:活動策略高階思維道德與法治

      陳光云

      【摘? ?要】活動是重要的課程資源,被廣泛運用于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中。有效運用活動策略能讓學生在認知深化中學會綜合分析,在道德辨析中學會理性評價,在認知沖突中發(fā)展創(chuàng)新性思維等,由此促進學生高階思維的發(fā)展。

      【關鍵詞】高階思維;活動策略;道德與法治

      高階思維是指發(fā)生在較高認識水平層次上的心智活動或認知能力。[1]2001年,著名課程專家安德森與克拉斯沃爾等人聯(lián)合對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進行修訂,并根據(jù)人的認知過程和規(guī)律,將認知過程分為:記憶、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六個維度。其中,分析、評價與創(chuàng)造這三個維度的認知被稱為“高階思維”[2]。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高階思維?

      教材既是“教本”也是“學本”,其活動欄目和內容的設置正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尤其是高階思維的重要資源。統(tǒng)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的活動性特征十分明顯。首先體現(xiàn)在教材的欄目名稱中,其次體現(xiàn)在課文的內文設計中。這些活動欄目和內容設計都是為了讓學生學會解決問題、擁有進行價值判斷的能力和對道德原則進行領悟的能力。對小學生而言,其語言、抽象思維能力尚處在初步發(fā)展階段。因此,教師需要通過直觀的活動進行刺激和輔助,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教師可結合教學實踐,以教材為本,開展各類活動;以學生的發(fā)展需求為本,創(chuàng)新活動,促進學生高階思維的發(fā)展。

      一、階段性活動,讓學生在認知深化中學會綜合分析

      開展實踐活動,教師應落到實處,以促進學生認知的深化,為學生綜合分析等高階思維的發(fā)生、發(fā)展搭建支架。為達成目的,教師可圍繞教材內容,組織學生在課前、課中、課后踐行活動。

      (一)前置性調查,增經驗,提認知

      前置性活動往往為任務驅動,須在課前布置,使之服務于課堂。以四年級下冊《買東西的學問》一課中的“逛超市”為例,學生雖常逛超市,但常以無目的、無意識的閑逛為主。讓學生先調查再上課,可助力學習目標的達成。

      活動目的:學會選購商品的正確方法。

      活動內容:

      1.找商品的生產日期、保質期。

      2.記商品分類區(qū)。

      3.寫選購商品標準和訣竅。

      不同學生有著不同的生活經歷,因此對于逛超市這件事,其認知與想法也不同。通過交流和思考,學生對購物有了深層次的理解,購物認知進一步深化,正確購買商品的行為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二)過程性討論,重分享,夯發(fā)展

      所謂“一分實踐,三分討論與分享”。教師要以“讓活動面向全體,實現(xiàn)人人參與”為標準,立足小組,讓學生在充分的交流和討論中,促進認知與思維的發(fā)展。傳統(tǒng)的小組討論中,組員多是固定不變的,課堂只能達成“小組合作”而非“全班交流”。對此,教師對小組討論進行了創(chuàng)新。

      以六年級上冊《我們受特殊保護》一課中的“《未成年人保護法》知多少”為例,教學此板塊時,教師會發(fā)現(xiàn),教材雖然對《未成年人保護法》進行了闡述,但沒有用具體的事例引入,加上小學生的法律知識儲備不足,缺乏親身體驗,所以他們對此法的認知是模糊的,這也成為本課的教學難點。為突破難點,課堂活動組織如下。

      活動內容:以小組為單位,關注一個問題,如“著火了該救嗎”,立足《未成年人保護法》進行探討。

      討論按以下步驟進行。

      ①四人一小組,圍繞本組案例進行5分鐘的討論和總結。

      ②組織三輪討論。每輪討論結束后,一名學生留在本組做主持人,其余三人分散到其他組。主持人分享此前該組的結論,新的組員敘述新的案例,展開新一輪的討論學習。

      ③最后一輪,初始小組再集合,分享各自的學習成果,改進本組的討論結果,呈現(xiàn)小組智慧。

      ④全班匯報展示。

      此活動過程不僅引導學生在多次的分享、補充和傾聽中,進一步理解《未成年人保護法》,還使學生從內心深處認識到此法的重要性,有效指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分析和應對相關事件,提高自我保護的行為意識和能力。這樣的過程,是認知得到發(fā)展,思維走向縝密的過程。

      (三)延后性實踐,勤參與,促深化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活動組織提倡從課內走向課外,從學校走向社會。組織延后性實踐活動,可以深化學生的認知。以四年級上冊《讓生活多一些綠色》一課中“談談你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句話的理解”為例,教學中,教師發(fā)現(xiàn)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句話理解起來并不容易。于是,教師結合本區(qū)“五水共治”活動,組織學生走進農村,去體察“五水共治”前后生活環(huán)境的變化。

      其中一個小組走進本市畜禽養(yǎng)殖大鎮(zhèn),通過調查訪問,學生了解到該鎮(zhèn)在2014年前,養(yǎng)殖最高峰時有蛋雞300萬余羽、生豬2.5萬頭。2014年開始,該鎮(zhèn)以“五水共治”為契機,強勢推進畜禽污染治理。原本臭氣熏天的小鎮(zhèn)逐漸回到了青山綠水的時代。學生全程拍攝活動過程,而后整合了“五水共治”前的影像資料,將活動成果制成了微視頻?;顒咏Y束后,各小組發(fā)言積極,師生感受深刻。特別是在觀看視頻后,學生的認知進一步得到了深化。

      二、聯(lián)動性活動,讓學生在道德辨析中學會理性評價

      為保證學生在道德體悟和辨析中學會理性評價,教師需同時重視階段性活動的開展和連續(xù)性活動的開展,促進多方參與和聯(lián)動,激勵學生在活動中敢評、會評、能評,促進評價等高階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一)即時性指導,讓學生評價有梯度

      課堂是活動開展的主陣地,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積極參與評價。以六年級下冊《科技發(fā)展 造福人類》一課中的“科技改變世界”為例,活動內容為“科學家故事會”,即讓學生分享科學家的故事。

      在故事分享的過程中,教師有意識地組織互動和評價:“聽了同學的介紹,你有什么想說的?”“如果沒有科學家的研究和貢獻,世界可能會怎樣?”這些問題能夠引導學生在討論中作出判斷。學生通過收集和閱讀故事,自然有話可說;學生結合故事分享、討論等環(huán)節(jié),感受深刻,評價客觀理性,且流露出了對科學家的崇敬之情。

      該活動中,學生展開理性判斷,經歷了有層次、有梯度的道德評價過程,提升了評價這一思維能力,同時也內化了自身的道德情感。

      (二)在線化互動,促學生評價有溫度

      隨著現(xiàn)代信息技術在中小學教育教學中的普遍應用,多媒體課件、微視頻等已成為教師廣泛使用的課程資源。學生和家長不僅對此很熟悉,甚至經常成為這類課程資源的制作者?;诖?,教師嘗試利用信息技術評價實踐活動,讓學生成為活動的評價者,同時邀請家長參與其中,提升實踐活動的質量。以三年級下冊《愛心的傳遞者》一課中的“開展一次獻愛心活動”為例,活動詳情如下。

      活動內容: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如拍照片、做PPT、拍錄像等,結合文字記錄活動,將作品上傳到班級群相冊。

      互動要求:給自己喜歡的作品點贊和評論,也可提出改進意見。

      以生A上傳的“在培智學校進行的‘尋愛之旅’”的活動為例,學生間的互動評論如下。

      生B評論:小A,你真有愛心!參加了這個活動,你肯定有很多感觸吧?下次叫上我呀!

      生A回復:好,下次邀請你。培智學校的小朋友雖然身體殘疾,但他們單純、陽光,對生活充滿希望,讓我佩服!

      教師評價:小A小小年紀就擁有一顆向善的心,好樣的!

      生A的媽媽點贊并評價:出生沒法選擇,人生卻可以自己把握,此行收獲滿滿!

      充滿溫度的在線互動,不僅有助于家長和教師了解學生的思維狀態(tài),更有助于良好班風班貌的形成。

      (三)連續(xù)性反饋,使學生評價有深度

      教師對學生參與的活動進行連續(xù)持久的追蹤和指導,同時鼓勵他們對活動進行深度評價。這既可以持續(xù)發(fā)揮激勵與改進功能,又能聚焦學生思維的變化過程。持續(xù)性的反饋關注學生在評價過程中表現(xiàn)出的情感、態(tài)度和能力,通過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評價活動記錄、訪談錄、反思日記等方式實現(xiàn)目的。以四年級下冊《生活離不開他們》之“各行各業(yè)的勞動者”為例,根據(jù)此次體驗活動內容,教師組織學生開展栽種金盞菊的活動,具體如下。

      活動內容:培育金盞菊,簡單寫日記或畫觀察結果。

      活動指導:教師利用課前5分鐘,選擇優(yōu)秀作品進行賞析,并讓學生用文字進行評價和互動。

      圖1是學生的種植記錄和評價,他們圖文并茂地記錄了自己種植金盞菊的發(fā)現(xiàn)、心得和體會,可謂興趣盎然、情真意切;同伴間的評價也充滿熱情、贊揚和肯定。

      這樣連續(xù)性的互評活動過程,是有啟發(fā)、有深度、有收獲的。它不僅激發(fā)了學生對生命和勞動者的關注和熱愛,培養(yǎng)了學生持續(xù)觀察記錄的耐心,提升了學生的勞動興趣和能力,還使學生的思維獲得了發(fā)展,素養(yǎng)得到了提升。

      三、拓展性活動,讓學生在認知沖突中發(fā)展創(chuàng)新性思維

      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疑問或困惑時,意味著認知發(fā)生了沖突。對此,教師要抓住時機,以學生的發(fā)展需求為本,創(chuàng)設各類拓展性活動,幫助學生解決困難,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性思維的發(fā)展。

      (一)通過表演凸顯認知沖突,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觀點

      創(chuàng)新思維的本質在于發(fā)現(xiàn)和思考問題,尤其是發(fā)現(xiàn)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或熱點問題。教師要鼓勵學生呈現(xiàn)問題,引發(fā)認知沖突,激發(fā)新觀點。通過表演呈現(xiàn)問題,就是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以四年級上冊《變廢為寶有妙招》一課中的“垃圾分類”為例,學生根據(jù)垃圾分類中存在的問題創(chuàng)編多個節(jié)目:《不分也沒事》《拎出去讓志愿者分》等。這些表演引發(fā)了學生的思維共鳴:我家也這樣。此時教師拋出問題:這樣的做法對嗎?小學生可以怎么做?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管還是不管?怎樣管才是行之有效的?

      經過一番討論,學生產生了新觀點——垃圾分類是時代發(fā)展的標志,是利國利民的好事,小學生有責任、有義務做好宣傳工作,通過小手拉大手,讓垃圾分類這一新導向、新行為落到實處。

      (二)通過走訪化解認知沖突,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創(chuàng)新思維的本質在于當學習者產生認知沖突時,能嘗試在質疑中實踐,在實踐中求證,在求證中獲得新發(fā)現(xiàn)。以六年級下冊《地球——我們的家園》一課的“環(huán)境問題我知道”為例,教學中,學生以央視新聞頻道播出的關于《新安江飲用水源存在污染危機》這一新聞為證,發(fā)表觀點?!靶掳步恢笔羌亦l(xiāng)人的驕傲,怎么會存在污染危機?”為了推動學生思考和求證,教師立即組織活動。

      1.制訂計劃書,各小組領取任務并開展實踐活動。

      2.各小組呈現(xiàn)結果:或實地察看岸邊的生態(tài)情況,或拍攝養(yǎng)魚工人把飼料撒入江中的視頻,或找到工廠排污口,寫調查報告……

      活動結束后,學生綜合材料,推翻了對家鄉(xiāng)水資源的原有認知,保護家鄉(xiāng)水資源的意識被激發(fā),大家紛紛提出改進建議??梢姡@一過程極大地培養(yǎng)了學生用實踐的眼光看待事物的思想。

      (三)拓展引認知沖突,創(chuàng)造新思維

      創(chuàng)新思維的本質還在于通過活動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引導學生從新的角度看待事物,進而學會用新的思維方式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以五年級上冊《古代科技 耀我中華》一課中“中國古代重要科技發(fā)明創(chuàng)造”為例,教師在課前讓學生對資料進行收集和整理,在課上組織其進行分享和討論。隨著活動的展開和深入,部分學生對教材中的“張衡發(fā)明地動儀”這一材料提出了質疑:是發(fā)明還是改造?由此產生了認知沖突。此時,教師鼓勵有類似疑問的學生組成研究小組,制訂研究方案,組織分工合作,再次進行小組拓展活動,深入研究問題。

      在第二課時的小組匯報中,學生整理了地動儀發(fā)明和改進的全過程,提出了任何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都應當符合“從無到有,從有至優(yōu)”的邏輯和思路……該拓展活動引發(fā)了學生對古代科技的深度思考。可以說,這是一個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過程,更是一個以綜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為特征的高階思維過程。它既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又拓寬了學生的思維發(fā)展空間。

      總體而言,思維能力是兒童學習的核心能力。巧妙挖掘道德與法治活動的育人功能,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習慣,發(fā)展學生的高階思維,進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提升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育實效。

      參考文獻:

      [1]秦娟.高階思維教學的關鍵技術[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

      [2]安德森. 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學:分類學視野下的學與教及其測評(修訂版)[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浙江省建德市明珠小學? ?311699)

      猜你喜歡
      活動策略高階思維道德與法治
      蘇教·中圖版《道德與法治》小學低年級教材解讀
      中小學德育(2017年1期)2017-02-09 13:59:41
      歷史課堂教學培養(yǎng)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初探
      新課程理念下課本劇活動的策略與方法
      基于高階思維的數(shù)字出版理論教學優(yōu)化策略研究
      出版廣角(2016年18期)2016-12-03 15:57:22
      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幾點反思
      以“活動策略”構建靈動初中數(shù)學課堂
      求知導刊(2016年11期)2016-06-20 12:34:03
      中小學推出《道德與法治》課程
      開展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活動的策略
      考試周刊(2016年29期)2016-05-28 09:21:56
      初中英語活動教學模式的探索
      基于主動學習的政治“輕翻轉”課堂的實踐研究
      屏南县| 周宁县| 泸西县| 库伦旗| 葵青区| 大姚县| 阿拉尔市| 汽车| 松江区| 太原市| 东城区| 麦盖提县| 彰化县| 甘谷县| 金堂县| 西林县| 灵山县| 平度市| 剑河县| 濮阳县| 阜新市| 松溪县| 灵寿县| 普安县| 安国市| 涟源市| 安康市| 七台河市| 噶尔县| 平陆县| 金华市| 读书| 阿拉善左旗| 丹巴县| 科技| 临清市| 西贡区| 西安市| 延庆县| 佛冈县| 星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