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寶琴[南昌理工學院外國語學院,南昌 330044;江西師范大學文學院,南昌 330022]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1933—2004)是美國當代著名作家、評論家,她知識廣博,洞察力敏銳,創(chuàng)作領域廣泛,不僅寫小說、劇本、評論、散文,還執(zhí)導電影、戲劇等。她和漢娜·阿倫特、西蒙娜·德·波伏瓦一起被稱為“西方當代最重要的女知識分子”。她曾獲得過多項文學大獎,如美國國家圖書獎(2000)、耶路撒冷國際文學獎(2001)、德國書業(yè)和平獎(2003)等,是美國文壇甚至世界文壇無法回避的名字。
《蘇珊·桑塔格:大西洋兩側最智慧的人》是第一本由中國學者撰寫的桑塔格評傳,由柯英執(zhí)筆,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于2020 年9 月出版。書名來自于1987 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約瑟夫·布羅茨基的評論,他在接受《巴黎訪談》記者采訪時談到他所推崇的作家時,認為蘇珊·桑塔格是大西洋兩側最智慧的人物。全書三十多萬字,按時間順序將桑塔格輝煌而曲折的人生經(jīng)歷和充滿智慧思想的作品一一介紹給讀者,既還原了桑塔格作為普通人的喜怒哀樂,又展示了其作為西方當代重要文壇女將的智慧光芒。
按照蘇珊·桑塔格從出生到去世的生平順序以及其文學生涯的進程,全書分為十章。從第一章到第四章講述她的童年到青年時期,從第五章到第八章講述她的中年時期,從第九章到第十章講述她的老年時期,時間脈絡非常清晰。后面還附了蘇珊·桑塔格生平大事記和著作年表,有助于讀者全面了解桑塔格的生平事跡和文學創(chuàng)作。
第一章簡略講述了桑塔格的童年時期怎樣通過閱讀接觸到科學家居里夫人(其早期的偶像)、作家理查德·哈里伯頓、埃德加·愛倫·坡(她的第一個文學之父),等等。從小愛上閱讀的桑塔格從六七歲起就開始了題材多樣的寫作:短篇小說、詩歌、戲劇等,文學的種子早早在小小的桑塔格心中種下。第二章主要介紹桑塔格的少女時代。此時的她不僅接觸到對她今后影響至深的《黨派評論》,還閱讀了大量卡夫卡、托馬斯·曼和安德烈·紀德等歐洲作家的作品,并在日記里顯露出日后作為公共知識分子的情懷。本章還記錄了剛過十六歲生日的桑塔格從北好萊塢中學到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并遇到了她的第一個同性伴侶哈麗雅特·索姆斯,后來又來到芝加哥大學求學,并在那里遇見了社會學講師菲利普·里夫,二人相識的第十二天便匆匆地結了婚。第三章記錄了從芝加哥大學畢業(yè)后,桑塔格隨丈夫里夫來到波士頓,進入哈佛大學后她結識了赫伯特·馬爾庫塞以及對她產(chǎn)生深遠影響的雅各布·陶布斯和蘇珊·陶布斯夫婦等著名學者。在哈佛完成了碩士學業(yè)的同時,她和里夫之間的感情也出現(xiàn)了問題。第四章記敘桑塔格經(jīng)由牛津大學來到了巴黎,開始了她的歐洲尋夢之旅。在巴黎,她受到了以薩特為代表的存在主義文學家的影響,甚至去巴黎大學聽了波伏瓦的課。至此,青年時代的桑塔格完成了其文學創(chuàng)作的初步積累,接下來便是她文學力量大爆發(fā)的時刻了。
第五章開始記錄桑塔格中年時代的生平和創(chuàng)作,可以說這是她人生的高光時刻。桑塔格從巴黎回到波士頓之后就和里夫離婚了,帶著兒子戴維來到了紐約,并且下定決心不過那種令人神往的、受磚墻保護的安穩(wěn)的大學學究生活,而是準備另起爐灶。經(jīng)過長時間的積累,桑塔格開始了創(chuàng)作。本章按照作品的出版時間詳細地介紹并解讀了桑塔格早期出版的小說和論文集——《恩主》《反對闡釋》《死亡匣子》和《激進意志的樣式》,其中還特別介紹了《關于坎普的札記》這篇極具桑塔格特色的文章。第六章的開篇第一句話便是“電影是桑塔格終生熱愛的藝術”。桑塔格從一個電影愛好者者成長為了一個有自己風格的電影導演。作者在本章詳細介紹了桑塔格創(chuàng)作劇本并執(zhí)導的兩部電影《食人生番二重奏》和《卡爾兄弟》,并且還介紹了后來收錄到論文集《土星照命》中的幾篇重要文章。第七章講述彼時的桑塔格已被查出患有乳腺癌第四期,但在積極接受治療的同時她仍舊完成了一部后來被奉為攝影界《圣經(jīng)》的杰作——《論攝影》。受癌癥治療期間的思考所驅動,她還寫成了著名的《疾病的隱喻》,這部著作被美國婦女全國圖書協(xié)會稱為“改變了世界的女性”的七十五本書之一。第八章重點介紹了桑塔格1978 年出版的短篇小說集《我,及其他》(2017年經(jīng)其子戴維重新編輯出版改名為《心問:桑塔格短篇小說集》)以及1980 年出版的批評文集《土星照命》。
第九章詳細介紹了桑塔格晚年創(chuàng)作的一部劇本和兩部長篇小說。1990 年桑塔格用兩周時間完成了她唯一的一部足本劇本《床上的愛麗斯》,之后又一次全身心地投入了她最看重的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之中。這距離她上一次出版長篇小說已有二十五年之久,最終她出版了兩部大獲成功的長篇小說——《火山情人》和《在美國》。其中《在美國》獲得了2000 年美國國家圖書獎。第十章介紹桑塔格生命的最后幾年,其中涉及她針對美國“9·11”事件寫的文章、2001 年出版的她最后一本評論文集《重點所在》以及最終奪取她生命的第三次癌癥。至此,桑塔格的整個人生畫上了一個句號。
此書作者柯英教授以桑塔格的文學創(chuàng)作為主線,客觀全面地向讀者展示了桑塔格一生的故事以及文學成果,對桑塔格充滿智慧的思想進行了一次有效的傳播。
此書不僅是一部優(yōu)秀的人物傳記,同時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評論著作。作為國內(nèi)首部桑塔格的評傳,此書作者在記載桑塔格相關生平事跡的同時,還對其一生中創(chuàng)作的重要作品進行了精準解讀和恰當評論,這是此書與一般的人物傳記不一樣的地方,需要作者有扎實的研究功底。
關于桑塔格的兩部早期長篇小說——《恩主》和《死亡匣子》,作者用夢境敘事對它們進行了解讀,一步步剖析桑塔格是如何運用夢敘述推進小說發(fā)展,將這兩部不是很好讀懂的小說的脈絡分析得清晰透徹,并洞察到《恩主》中孕育著不久后使她名聲大噪的批評文集《反對闡釋》中的某些重要思想,解析《死亡匣子》中對越南戰(zhàn)爭的影射和反戰(zhàn)情緒,同時評論了桑塔格對存在主義哲學的四個核心命題——“死亡”“自由”“孤獨”“虛無”的思索。關于桑塔格最負盛名的批評文集《反對闡釋》,作者用法國思想家居伊·德波《景觀社會》()中的觀點來觀照,認為桑塔格在《反對闡釋》中批判闡釋是智力對藝術的報復,遮蔽了世界的本相,闡釋構建出一個虛幻意義的影子世界的觀點與《景觀社會》中表露的觀點較為契合,這一發(fā)現(xiàn)具有一定的原創(chuàng)性。除了對桑塔格比較矚目的小說和批評文集進行評介以外,此書作者還對國內(nèi)鮮有學者研究的桑塔格的幾個電影劇本進行了解讀。她認為桑塔格最初拍攝的兩部電影《食人生番二重奏》和《卡爾兄弟》的關系很像其第一部小說《恩主》和第二部小說《死亡匣子》的關系,后者都是對前者的推進,并且認為這兩部電影從場景到語言都很好地表現(xiàn)了桑塔格所提倡的“靜默的美學”,靜默在推動影片的進程中發(fā)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書中對桑塔格作品精準到位的評介遠不止這些,作者一邊講著桑塔格的故事,一邊解讀著她的作品,故事性和學理性兼具,對于想全面了解桑塔格其人其作的讀者,這是一本非常適合閱讀的書籍。
除了如實記載桑塔格的生平事跡和精準評介桑塔格的作品之外,此書作者也關注了桑塔格所處時代的一些社會背景和一些重要歷史事件。比如,在講到桑塔格在哈佛大學求學時認識的對她有過深遠影響的猶太學者雅各布·陶布斯時,作者提到了陶布斯對諾斯替教(Gnosticism)的熟稔。受其影響,桑塔格在短篇小說《杰基爾醫(yī)生》中描寫了一個極像諾斯替教的宗教組織。這就提醒桑塔格的研究者們可以考慮從諾斯替教這一角度去展開對其文學思想及其文學創(chuàng)作的研究。在記錄桑塔格在法國索邦大學求學的時候,作者驚訝于十四歲就關心人類命運的桑塔格竟然沒有在日記中提及當時發(fā)生在索邦大學的引起強烈社會反響的奧丁事件,對法國當時的緊張局勢也沒有任何評論。為了還原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和背景,作者在書中向讀者補充介紹了這一轟動一時的大新聞。書中類似的翔實記載不勝枚舉。
桑塔格本人思考的對象非常廣泛,她對文學、藝術以及社會都有密切的關注和深入的思考。她獨特的思想和智慧集中體現(xiàn)在“反對闡釋”“新感受力”“坎普”“藝術色情學”“靜默的美學”等一系列標志性的關鍵詞上面。20 世紀60 年代,桑塔格提出了“反對闡釋”的口號,主張要恢復人們的“感覺”,震撼了整個西方文壇。桑塔格為什么會在美國的闡釋學呈現(xiàn)蓬勃發(fā)展之勢時舉起“反對闡釋”的旗幟?她又為什么會在語言和音像如此豐富多彩的時代推崇“靜默的美學”?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追問和思考。
柯英教授在此書中介紹和解讀桑塔格那些充滿智慧的作品,同時對她的每部作品幾乎都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在分析《反對闡釋》這篇重要論文時,通過列舉人們闡釋名畫《蒙娜麗莎》背后的寓意、斯多葛派解釋《荷馬史詩》里天神宙斯和暗夜女神勒托的通奸以及拉比和基督徒解釋《雅歌》中的情色語句這三個例子,柯英認為桑塔格要反對的闡釋是那種填充在原本意義清晰明了的文本和預設的讀者差距之間的闡釋。桑塔格本人在接受采訪時也曾坦言她經(jīng)常考慮《死亡匣子》本應該取名為《我們?yōu)槭裁丛谠侥??》,因為這涉及的是毫無意義的暴力和摧毀的行徑,《死亡匣子》這部小說必然會引發(fā)人們對越南戰(zhàn)爭的反思。在分析批評文集《激進意志的樣式》電影專題部分的文章時,桑塔格將電影的反思性與形式聯(lián)系起來的主張引發(fā)了作者對“冷漠的美學”(Aesthetics of Coldness)、間離效果(Alienation Effect)、反思和形式這幾個概念的邏輯關系的思考:為了激起觀眾的反思,“冷漠的美學”這種布勒松式的電影美學通過對形式持之以恒的探索和完善,最終指向的是間離效果。
此外,讀者在此書中不僅可以全面了解到桑塔格的事跡,而且可以領略到一些與桑塔格有過交集的文學大家的風采,這份名單包括托馬斯·曼、陶布斯夫婦、西蒙娜·德·波伏瓦、保羅·古德曼、馬爾庫塞和布羅茨基,等等。閱讀此書相當于與這些文學家、思想家進行了一次全方位的接觸和交流,讓讀者們通過閱讀此書更加靠近智慧,進而引發(fā)思考。
自從2004 年國內(nèi)掀起桑塔格研究的熱潮開始,關于桑塔格的研究論文和專著逐年多了起來,但是一直沒有出現(xiàn)一部對桑塔格的生平和作品進行全面介紹及評價的評傳性專著。2018 年,美國、英國和德國學者為桑塔格所作的傳記的中文譯本相繼出版,桑塔格的兒子大衛(wèi)·里夫和她的前助手西格麗德·努涅斯寫的關于她的回憶錄的中文版也相繼出版。正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下,柯英教授在參考已有的桑塔格外文傳記和回憶錄的中譯本以及兩本桑塔格本人日記合集的中譯本等資料的基礎上,寫成了第一本由國內(nèi)學者撰寫的桑塔格評傳,此書出版得正當其時。正如姚君偉教授所言:“這是中國桑塔格研究史、出版史上的一個里程碑?!边@本書的出版必將掀起國內(nèi)新的一輪研究桑塔格的高潮。
此外,雖然桑塔格擁有美國“非正式文壇盟主”“坎普女王”“大西洋兩側最智慧的人”等多重光環(huán),但同時她也是一個備受爭議的人物。有人批評她去戰(zhàn)火中的薩拉熱窩組織排練《等待多戈》是作秀,有人指責她針對美國“9·11”事件發(fā)表在《紐約客》上的文章的立場有問題……柯英教授的這本桑塔格評傳對這些事情都做了客觀的記錄和評價,對今后的研究者客觀了解桑塔格的思想和智慧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最后,隨著近年我國學者張江教授提出“強制闡釋”的概念以來,關于“闡釋”的討論在國內(nèi)逐漸升溫,引起了各方專家參與討論,呈現(xiàn)出百家爭鳴的趨勢。在討論國內(nèi)“闡釋”問題的同時,若從比較的角度來討論有關文學、文化及藝術闡釋的問題,我們便不可避免地要聯(lián)系西方關于“闡釋”的思考和觀點,那么蘇珊·桑塔格就必定成為這一環(huán)節(jié)不可繞開的西方學者,畢竟桑塔格是第一個明確吹響“反對闡釋”號角的人??梢哉f,柯英教授的這部桑塔格評傳在國內(nèi)桑塔格研究的歷程上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