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超越 ,裴明 ,李昱芃
(1.天津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天津 300381;2.國家中醫(yī)針灸臨床醫(yī)學研究中心,天津 300381;3.天津中醫(yī)藥研究院附屬醫(yī)院,天津 300120)
中醫(yī)學歷代先賢常提“藥食同源”,認為日常飲食與中藥同具氣味歸經(jīng)、升降浮沉之性,或可誘發(fā)疾病,或可改變病性、干預藥效并最終影響預后。慢性腎臟?。–KD)指各種原因引起的慢性腎臟結構和功能障礙,是臨床常見的慢性疾病,中醫(yī)學常以“慢腎風”論治,其病因各異,且病程漫長、病機多變、變證繁雜。CKD患者因其特殊的生理病理特性,對飲食頗為敏感,常因不耐飲食起病,在臨床治療過程中亦常因飲食導致疾病反復、加重或進展,甚至誘發(fā)多種并發(fā)癥?,F(xiàn)代醫(yī)學并無明確且成體系的飲食宜忌指導原則,而中醫(yī)典籍中有關“發(fā)物”“忌口”的論述可明確指導CKD患者飲食調護。CKD患者的飲食調護雖有共性,亦應根據(jù)患者體質差異及病變分型不同進行個體化調整。本文從中醫(yī)“發(fā)物”理論出發(fā),結合中醫(yī)“體質”學說及CKD不同分型辯證特點,為患者提供個體化的飲食指導。
中藥各具四氣五味、性味歸經(jīng)、升降浮沉等特性[1],療疾是以藥物之偏性糾正人體陰陽氣血之虛實偏頗,若運用得宜,可治病療疾、養(yǎng)身健體。若藥物偏性與體質、病機不和,則會加重病情,甚則誘發(fā)變證。中醫(yī)學認為“藥食同源”,食物亦各有氣味及升降歸經(jīng)之偏性,雖大多數(shù)食物多較之藥物柔和平緩,但患者陰陽失衡、氣血津液運化失常,對食物偏性較常人更為敏感,若長期飲食不當,可致病情加重、加速進展并催生變證[2]。
《黃帝內經(jīng)》有云:“五味所禁: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咸走血,血病無多食咸;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眼暢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fā)落”說明不同患者各有其飲食禁忌,不同飲食偏嗜亦各生其變。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明確指出桂枝湯服后“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侗静菥V目》則總結一般情況下“凡服藥,不可雜食肥豬犬肉,油膩羹鲙,腥臊陳臭諸物。凡服藥,不可多食生蒜、芫荽、生蔥、諸果、諸滑膩之物”[3]。中醫(yī)歷代醫(yī)家們通過觀察總結飲食對疾病轉歸的影響,逐步創(chuàng)立并不斷發(fā)展完善中醫(yī)“發(fā)物”理論,并提出運用時應結合不同患者體質及其病變特點,“辨體論忌”將“發(fā)物”理論充分利用,更具有針對性的指導臨床。
明代《普濟方》中首提“發(fā)物”一詞,開創(chuàng)“發(fā)物”理論先河,后代醫(yī)家對“發(fā)物”的闡釋不盡相同,曾有醫(yī)家認為“發(fā)物”特指具有辛溫、發(fā)散、甘溫、補益特性,能導致口干、便秘加重,或容易誘發(fā)過敏等表現(xiàn)的食物。但臨證過程中不難發(fā)現(xiàn)“發(fā)物”之于不同患者、不同疾病影響各異,統(tǒng)稱其為在治療疾病過程中或病愈后,各種與形體、疾患、藥石相克相沖而致病情加重、變證產(chǎn)生、宿疾復發(fā)之飲食。“發(fā)物”影響疾病轉歸所致后果繁雜各異,而非唯“發(fā)”“火”之類。
曾有學者以《中華本草》《食療本草》等為參照依據(jù),從四氣五味角度將“發(fā)物”進行分類,結果顯示“發(fā)物”寒熱溫涼平皆有,酸苦甘辛咸俱存,非唯辛散甘溫之品一類[4]。亦有學者從多角度詮釋發(fā)物影響疾病轉歸之機,并將“發(fā)物”依照其對人體所致影響分為7類:動火發(fā)物辛溫燥烈,助熱動火,包括蔥、姜、花椒、肉桂等;動風發(fā)物發(fā)越陽氣,鼓動肝風,包括菌菇、蝦、蟹、鵝、椿芽等;助濕發(fā)物膠著黏膩,肥甘戀邪,包括乳酪、奶油、肥肉、糯米等;積冷發(fā)物性涼下利,傷陽生寒,包括苦瓜、蓮藕、馬蹄等;動血發(fā)物散血傷絡,迫血外溢,包括慈姑、海椒、胡椒等;動氣發(fā)物滯澀難化,壅塞氣機,包括芋頭、青稞;動病發(fā)物引動伏邪,誘發(fā)宿疾,包括羊肉、海鮮等[5]??梢姟鞍l(fā)物”其并非某一類特定飲食,其內涵廣泛,品類豐富,通過不同方式影響疾病轉歸,而“發(fā)物”是否致病,既與其本身性味有關,亦取決于患者固有體質及病變特征。
因人制宜是指根據(jù)患者年齡、性別、體質等不同特點,辨證施治及個體化調護的原則。年齡不同,則氣血盈虧及病理特點各異,老年人先天之精將盡,氣血多呈虧虛之象,藥食多宜培補固源為法,切忌攻伐耗散,幼兒則稚陰稚陽,氣血形體未充,臟腑清靈嬌嫩,調治多以健運祛滯為主。
人之男女有別,陰陽各異。男子陽盛,以腎為根本,腎藏精,調治多以補腎填精為主,切忌陽熱發(fā)越之品,以免“兩陽相劫”、損傷正氣;女子陰盛,以肝為本源,肝藏血,調治則重在濡養(yǎng)陰血,避免寒涼滑利之品導致“兩陰互敵”,且女子另有經(jīng)、帶、胎、產(chǎn)、乳,特殊狀況下亦需關注氣血之盈虧。
歷代先賢辨年齡性別之異早有明確之歸,唯人之體質變數(shù)頗多,臨床調治時需多加辨別,方可不致錯誤,所謂體質,乃人之先天稟賦本已各異,復受后天諸般影響,終成綜合且穩(wěn)定的生理、心理特質。《黃帝內經(jīng)》早已言明:“人之生也,有剛有柔,有弱有強,有短有長,有陰有陽。”人之先天稟賦本具個體特殊性,后天體質因陰陽盛衰、氣血多寡之變更為迥異;若生病變,因受邪亦分“風、寒、暑、濕、燥、火”之不同,復加病位、四時等因素兼夾其中,數(shù)經(jīng)演變,體質不同之人勢必病證各異。
“發(fā)物”種類繁多、秉性各異,CKD患者病機亦隨陰陽表里寒熱虛實之不同而復雜多變。若臨床不加辨證,將歸屬“發(fā)物”的食物全部禁食,必致患者脾胃無源以化,正氣無源以生,反致預后不良。“辨體論忌”是結合“體質”及“發(fā)物”學說,參考體質差異及疾病辨證特征,指導禁食相應“發(fā)物”的理論,與中醫(yī)辨證論治思想一脈相承,其主張把握病變規(guī)律,以忌隨證變、靈活調整,對疾病調護意義重大。
目前臨床對于CKD的辨證分型,多遵循新世紀《中西醫(yī)結合內科學》第3版教材,其中將CKD辨證統(tǒng)分為本虛及標實兩大類,兩類之中再細辨氣血陰陽之盛衰、濕濁瘀血之多寡,現(xiàn)依其辨證分型分述各自對應之“發(fā)物”,以辨體論忌,襄助臨床診療。
4.1 本虛多忌黏滯、發(fā)越之物 本虛之氣虛證,此類患者腎疾遷延,正氣耗損,雖為腎疾,但臨證時需著重健運脾胃以助其生化及運化之功,當避免耗氣、散氣之品及黏膩之類,如:辣椒、蔥姜、芫荽、蘿卜、檳榔等皆性偏走竄,耗散一身之氣,加劇氣虛之證;此外青稞、蕎麥、糯米、芝士等膠滯難化,患者脾胃本弱,若遇此類則更難行運化之功,以致氣血生化緩慢,宜可阻礙脾胃斡旋周身氣機,故亦應避免。
本虛之陽虛證,患者多因素體脾胃虛寒,或腎疾膠著,日久耗散陽氣致其失溫煦之功而成,臨證多投以溫補陽氣之品,應忌積冷發(fā)物,如:苦瓜、蓮藕、馬蹄、蟹肉、冷飲等,以免寒涼直中臟腑而致陽微更甚。
本虛之陰虛證,可因素體陰液虧虛,抑或病邪留戀郁而化熱,暗耗津液,終成陰虛火旺之象,治療以滋養(yǎng)陰液為主,且應選以清補之品,以防補益之劑滋膩難化而產(chǎn)濕生熱,故應忌動火發(fā)物如:桂圓、菠蘿、荔枝、椒姜、肉桂等以免其煽動內火,煉灼津液,使一身水火難調,另耗散陰液之煙酒等物亦應遠離。
4.2 標實多忌重濁、壅補之物 標實之濕熱證,此類患者多形盛體實,復加病中郁火內生,痰火內結而成濕熱,或結于中焦,或流注下焦,治療應結合病位清化和中、清利濕熱,《黃帝內經(jīng)》中曾記載“高梁之變,足生大丁”“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此類患者飲食應以清淡為主,動火、助濕、動氣3類發(fā)物既可助熱生濕,又可壅塞脾胃氣機,阻礙濕熱運化,而甜點、油炸之品雖未見于古籍,但實屬肥甘之品,亦應忌食為妥。
標實之血瘀證,該證多見于疾病后期,病機較為復雜,名為血瘀,實則虛實兼夾,血虛而血液滯澀不暢、瘀血內生,瘀血阻滯脈道常損傷脈道迫血外溢,故此多為血瘀血虛出血三證間雜,患者常有皮下出血點、尿血等異常出血癥候,遣方用藥多有涼血補血活血之品,應避免氣味厚重之品如羊肉等借助補益之品令血質粘稠,堵塞脈道。亦需防辛燥耗血之物如酒飲等借活血藥物之性使血熱妄行,令患者出血無度、因虛致瘀[6]。
標實之水停證,多因三焦氣化不利而致邪留水停,壅遏經(jīng)絡及臟腑,水飲內停,故當控制飲水量及含水量較多食物如水果等。水停證常兼夾濕濁、氣滯、火熱之流,夾濕者應忌助濕之品,氣滯者應忌壅塞氣機之物,熱盛者則忌動火發(fā)物,此外腎為水液代謝重要途徑之一,而咸味入腎,飲食過咸則致腎氣壅滯,難瀉一身之水,故水腫患者應忌飲食過咸,現(xiàn)代醫(yī)學中“水鈉潴留”學說亦可為其佐證。
標實之濁毒證,常見于慢性腎臟病終末期,疾病演變至此,一身氣機虛損滯澀,濁毒難排蓄積于內,甚者可見濁毒上逆、氣機壅閉而終成關格之危候,且氣血津液逆亂,病機變化多端,飲食禁忌頗為繁雜,除應辨別氣血津液之盛衰參考上文“辨體論忌”外,亦應注意兩類食物,一為稠厚重濁之品如熬燉之品,常因其氣味厚重,機體難以運化,產(chǎn)痰生濕致濁毒蓄積,醞釀而生變證[7],二為味鮮氣竄之品,如蝦蟹之類,此物多攜濁毒升散走竄,使?jié)岫旧夏媲曳阂缰苌恚V禄颊叱霈F(xiàn)周身瘙癢、口中臊臭,甚則出現(xiàn)濁毒擾神而致心脈逆亂、神識不清。
4.3 特秉質——各另忌其不耐之物CKD患者群體中常見一類特稟質,特秉質患者多因體質不耐,對特定飲食過敏而致疾病迅速進展或誘發(fā)腎病綜合征等危候,甚可危及生命。此類患者辨證分型多變,難將其統(tǒng)一對應某一特定證型,且致其過敏之飲食亦頗為繁雜特異,難歸納為某一特定性味之品。因此特秉質患者臨床治療中除應參考前文辨證論忌外,更應對常致其過敏之物多加警惕,如:牛乳、蝦、蟹、芒果、黃桃等。此外烹飪方式對飲食特性影響較大,須多加關注,如牛乳加熱后可祛其微寒及發(fā)表之性,使其平和而兼具溫中補益之功,而復雜的腌制及燒烤等烹飪方法,反可將平和之物變?yōu)椤鞍l(fā)物”。
此外,CKD患者病因多有不同,雖病情久經(jīng)演變,但其病因對病證影響持久而顯著,不同病因亦提示患者各有不同應忌之物,若飲食得宜,可得釜底抽薪之妙效。如因消渴(糖尿?。┧翪KD者,應忌食一切甜食,并嚴控米面薯蕷攝入量,以免水谷精微代謝不及,壅塞生熱而損傷腎絡;因脈脹(高血壓)所致CKD者,應忌過咸之物,脈脹一證,乃因衛(wèi)氣營血運行異常致脈中壅塞、脈壓增大所致,《黃帝內經(jīng)·五藏生成篇第十》記載“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若不忌過咸之物,終將致脈脹難治,且咸味入腎,更引脈脹之證加重腎疾,若不忌咸則終致藥石難醫(yī)。
“辨體論忌”是結合了“體質”學說及“發(fā)物”理論指導飲食調護的重要原則,廣泛適用于日常調養(yǎng)及患者飲食指導。CKD患者病程長、病機復雜善變且可兼見諸多變證,故“辨體論忌”與辨證論治同樣重要,共同影響疾病轉歸及預后。筆者認為CKD患者“辨體論忌”應遵循以下原則:1)平衡兼顧,調和陰陽:食物之于人體具有補、瀉、調之功,臨證時需結合患者當前體質及時下用藥之藥性,平衡搭配,以期平衡人體一身陰陽。2)權衡利弊,辨別主次:CKD屬于慢性疾病,病程遷延日久,疾病后期??沙霈F(xiàn)本虛標實之證,雖考慮標實證當有諸多禁忌,但患者本虛之象日漸加重,亦應重視固本培元,適量選擇肉蛋奶等培補正氣,切不可因噎廢食,延誤病情[7]。3)炮爁炙煿,食性殊異:中藥若炮制得法可改藥性、增功效、減毒性,食物亦如此,烹飪可更改食物之性味,烹飪得當可將“發(fā)物”變?yōu)槠胶椭穂8],而不良的烹飪方式如腌制、燒烤、油炸等,則可使食性偏頗更甚,而食物溫度及所配調味品亦可對食性產(chǎn)生影響,須引起重視。4)結合時、地,三因合參:“時”指四時節(jié)氣不同,古人認為春季多溫,夏季多濕火,秋季多燥,冬季多寒,“地”指地域差異,《素問·五常政大論》說:“地有高下,氣有溫涼,高者氣寒,下者氣熱?!憋嬍骋思梢鄳獏⒖紩r令及地域特征,避其有余,補其不足,此亦體現(xiàn)天人相應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