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明朗
今夏雨多,故荷旺。我喜歡荷,欣賞荷。我雖生在北國,卻對荷花情有獨鐘。
我欣賞其高潔,素雅,出塵,玉立,凈植,脫俗。
初知荷是小時候在唐詩中認(rèn)識的,楊萬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稍長,又從周敦頤《愛蓮說》一文中進一步認(rèn)識了荷花的品質(zhì)與精神。此文從更高的精神層面提升了荷花在國人心中的哲學(xué)意味。花中君子,隱逸的象征。尤其是高中時學(xué)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之后,其更增添了荷花的那種藝術(shù)美,讓我沉湎不已。更神往江南水鄉(xiāng),荷葉田田,蓮動下漁舟的唯美境界。
參加工作后,閱讀面寬了,從李義山詩中亦體會到雨打殘荷的傷感與落寞,留不住亭亭如蓋的秋荷,那就留下雨打殘荷的雨聲吧!結(jié)果這一留,就留了千年之久,成了秋之韻,成了文人悲秋的主題曲!我亦沉醉其中,不能自拔。再加上李璟的詞:“菡萏香消翠葉殘,西風(fēng)愁起綠波間。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焙苫浔M,香氣消散,荷葉凋殘,西風(fēng)乍起,讓人愁緒滿懷,荷與人共憔悴,怎還忍心賞荷,想起故人舊事,無限傷懷,不禁潸然淚下,情郁于中,不能釋懷。此詞亦成為懷舊佳篇,傳頌久長!
北國人,對荷花了解不多,認(rèn)為其是江南之花。其實不然,現(xiàn)在很多北方濕地公園,都有荷花了!龍江縣魯河鄉(xiāng)四撮房村、鶴城龍沙公園、吉林查干湖畔、都有荷花一景。
荷花,又名芙蕖、芙蓉、菡萏,有旱荷和水荷之分。北國多為睡蓮,只開花,不結(jié)藕。蓮盡后,冬來前,須移根入暖房保濕潤根。南人稱荷為芙蓉,北人以蓮為荷。我則以為白色為蓮,紅色為荷。紅花蓮子,白花藕。宮中人視蓮子為寶,常含蓮子宴游,亦喜食蓮子羹。民間視其為御宴之品。含苞的為菡萏,待放的為芙蓉。菡萏,函含未發(fā)之意。芙蓉,敷布容艷之聲。
關(guān)于荷花的禪意傳說很多,傳說佛祖坐蓮花而生,更讓荷花有宗教色彩。軼史說,冀國夫人任氏女,少時信奉釋教。有一天,有僧人拿法衣請她洗滌,她很高興地在溪邊清洗,每漂一次,就有一朵蓮花應(yīng)手而出。任氏驚異之余,回頭看那僧者,人卻已不知所往,遂給這條小溪起了個雅名,曰浣花溪。更溫馨的故事是沈三白與蕓娘的愛情傳奇。他在《浮生六記》中寫道:“夏月荷花初開時,晚含而曉放。蕓用小紗囊撮茶葉少許,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韻尤絕。三白,得妻如此,我輩羨之,未及。”
荷花喜人,可視,有風(fēng)既作飄搖之態(tài),無風(fēng)亦呈裊娜之姿。嬌艷欲滴,后先相繼。接天蓮葉,滿池窮碧。可鼻,香徹十里,幽幽不絕;可食,蓮實與藕皆并列盤餐而互芬齒頰,三日不去。
輩若縱舟,酣睡于十里荷香之中,香氣襲人,清夢應(yīng)甚愜,然不可得。雖不可得,倘有荷在池,有荷于心,一生出沒于青萍碧浪之間,那再長的雨季又何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