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銳 潘國柱
(皖西學院電氣與光電工程學院 安徽六安 237012)
教育和讀書的第一要義在于明理,不論是人文社會科學教育和自然科學教育,最重要的是讓學生明白做人和做事的道理,以此來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中國古代科舉取士,到明清時代,開始寫八股文,八股文章就“四書五經”取題,內容必須用古人的語氣,絕對不允許自由發(fā)揮。這種機械刻板的考核方式,被近代以來的知識分子所不齒,認為這束縛了人的靈性,限制了人的思維。但是,難道八股取士就完全沒有它的合理之處嗎?難道這只是封建統(tǒng)治階級借以來麻痹人、控制人、奴化人的一種極端變態(tài)的選才方式?筆者認為,除去它的看似不合人道的表觀形式,其內在機制卻存在著一定的合理性。中國封建社會發(fā)展至兩宋以后,理學日趨成熟,逐漸占據(jù)意識形態(tài)領域并走上政治舞臺,發(fā)展為正統(tǒng)的思想根系。理學的目的主要是維護儒家道統(tǒng),是對唐宋以來佛教長期占據(jù)中國人思想領地這一現(xiàn)象的反抗。理學,一言以蔽之,明理之學。張載有一句名言很受用: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歲開太平[1]。理學的根基是儒學,因此這就不難理解理學的經典就是儒家的“四書五經”?,F(xiàn)在看來,無論理學中存在多少糟糠和糟粕,但它的初衷是教讀書人明理的,從這一點上來說,其宗旨是對的。據(jù)此,宋朝以后的封建王朝就走上了明經取士的科考之路,它的消極意義毋庸諱言,但筆者認為,無論什么時代讀書為了明理這個出發(fā)點總是正確的。結合著儒家“內圣外王”的政治理念,一代又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皓首窮經,就是為了在經典中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至高理想。
回到我們今天的教育,筆者是從事大學物理教學的一線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思政教育在大學物理教學中占據(jù)著相當重要的地位。大學物理課程講的是物理,是要求學生明物之理。但是,僅從知識結構上傳授給學生物理學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因為,一切教育都是明理的教育,格物致知,最關鍵的是讓學生能夠掌握自己所學的知識并創(chuàng)造出新知識以及如何運用知識為社會服務。思政教育正是直接讓學生明理的教育途徑,它讓學生吸收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接班人而服務;從廣義上說,培養(yǎng)社會主義的一代新人要吸取多元優(yōu)秀文化,包括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內的各種優(yōu)質思政元素。
“課程思政”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大學物理作為應用型本科高校理工科專業(yè)的一門必修的通識基礎課,內容主要包括力學、熱學、光學、電磁學和近代物理部分,理論涉及自然科學研究的方方面面,并滲透到工程技術的各個領域。大學物理課程是“課程思政”的良好載體和平臺,具有實施“課程思政”的特殊優(yōu)勢。大學物理的研究對象是自然界物質的結構、組成和相互作用的規(guī)律,它能夠與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觀完美結合,這說明大學物理授課內容可以與思政教育直接銜接。
總之,思政教育彌補的正是教師為教而教的不足。在物理教育上,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學生的物理感覺、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造就學生的價值評判力,思政教育勢在必行。具體的原因筆者分三個方面來討論。
第一,大學物理作為一門通識教育課,教授和學習是打破專業(yè)界限的最佳契機。我們的大學受某些歷史文化因素的影響,專業(yè)劃分太過細致,這樣的專業(yè)設置模式下我們只能培養(yǎng)專門的技術人員,而培養(yǎng)不出通才。專家是可復制的,專業(yè)知識一般都是比較客觀的,有特定的規(guī)范和邏輯,學習者只需要對照規(guī)范理性學習就足以掌握這門專業(yè),而與學習者的個人氣質、審美意識和價值取向沒有多大關系。所以,專家模式最多培養(yǎng)出一個技術熟練的工匠,而沒有任何個性含蓄在內;而通才,如同藝術家,是不可復制的,這就要求施教者和受教者要善于打破專業(yè)界限,不僅僅是習得一定的技術規(guī)范和邏輯理則,而是要結合自身的領悟和深思,來造就創(chuàng)新思維和一定的審美價值取向,才可成就通才[2]。古人告訴我們,大道是歸一的,條條道路通羅馬,如果說各行各業(yè)最終都有一個統(tǒng)一的至高境界,那么物理學也不例外。特別地,因為物理學是一切科學、技術、工程之母,理工科專業(yè)多數(shù)是由它衍生出來的,這就是物理學的普適性,并且物理學自身也在不斷進步之中,它是不會為它自身設限的,所以,我們說教授和學習物理學的過程中恰恰可以打破專業(yè)壁壘的限制,體現(xiàn)物理學之道。那么,怎樣才能彰顯物理學之道呢?開放而非一元非線性的思維模式至關重要,從方法論來說,需要我們在大學物理課程教授中多多融入思政元素,如邏輯實證主義和實在論的哲學之辯,簡約、對稱、和諧等美學思想,歸納和演繹等科學理念。
第二,學好物理并不單純依靠智商,且需要很高的人文素養(yǎng)。物理學發(fā)源于古希臘,它在西方歷史上最早的稱謂是自然哲學[3]。最早的物理學是與數(shù)學相分離的,只是到了近代,自伽利略和牛頓以后,才將數(shù)學與物理學結合起來,牛頓的劃時代意義的名著《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是近代物理學的開天辟地之作,但很明顯這里物理學仍被稱作自然哲學??梢娢锢韺W和哲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而哲學顯然是隸屬于人文科學的,一種哲學觀是人們認識世界和自身的基本模式,而基于對物質世界認識所產生的物理學也顯然是被人們最一般的哲學觀所引導的。如果沒有一個明確的哲學觀,很難產生新的知識,這當然包括物理學在內。試想如果愛因斯坦沒有打破牛頓的絕對時空觀,他的相對論是不可能憑空產生的?,F(xiàn)代物理學中特別在量子力學建立以后關于物質世界的實在性問題也存在很多爭議,這催生了很多正統(tǒng)或非正統(tǒng)的解釋,如對量子力學哲學的詮釋就有哥本哈根解釋、隱變量解釋和多世界解釋等。無論這些解釋是否具有一定的真理性,如果我們缺少對現(xiàn)代物理學背景的宏觀把握,也就是說沒有一定的物理人文素養(yǎng),就不會有新的觀念產生。因此,物理學的發(fā)展不僅僅依賴智商,物理學也不僅僅是單純解決數(shù)學難題,而需要一定的物理文化背景為依托。物理人文素養(yǎng)和物理背景知識是可以以思政教育作為媒介傳遞給學生的。
第三,當代大學生要成為一個合格的人才必須既有務實的態(tài)度也有務虛的精神,大學物理思政教育是將兩者結合在一起的良好手段。首先,物理學是一門嚴謹求實的實驗科學,它不是空想出來的,但是,物理學理論的長足發(fā)展卻離不開天馬行空的思想。如果一個人接受的知識僅僅局限于教科書給定的范圍,這必定會限制他的創(chuàng)造力和靈感思維。大學物理思政教育無疑會給學生打開另外一扇窗,通過這扇窗,學生們可以領會物理世界的豐富多彩,而不至于陷入對枯燥的書本知識的執(zhí)著之中。所謂務虛的精神就是要發(fā)揮主體的能動性,擺脫功利主義或實用主義對精神的束縛。所謂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脫離了各種局促性和偏見,才能感通內外,成為一個通才。大學物理思政元素中這樣的教育題材很多,一方面,我們要學習老一輩科學家的家國情懷,養(yǎng)成一顆拳拳報國之心,另一方面,也要學習他們對科學研究嚴謹求實的工作態(tài)度,而且要明白求實和務虛其實是統(tǒng)一的。陽明哲學告訴我們,要在事上多磨煉自己,無論大事和小事都離不開精益求精的態(tài)度和優(yōu)游涵泳的性情,這些都是養(yǎng)成通才的必經之路。
由于大學物理課程涉獵范圍較廣,這就需要對大學物理課程內容進一步明確和聚焦,同時需要和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做好銜接。大學物理課程建設要在物理學發(fā)展歷史的背景下,通過展示在我國經濟與社會發(fā)展中物理學發(fā)揮的中堅作用,展示國家科學技術現(xiàn)代化的成效,實現(xiàn)思政元素價值認同的目標。
具體來說,大學物理課程教學在思政教育建設上至少要樹立以下兩個目標:
一是在課程建設理念上。大學物理作為一門通識課程,要在培養(yǎng)學生學科興趣的基礎上,完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認同教育。讓學生認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制度與價值,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了解國情,維護國家利益,具有推動民族復興和社會進步的責任感。教師在講授知識的同時,還應闡述知識背后的邏輯、精神、價值、思想、藝術和哲學,以“潤物無聲”的形式將正確的價值追求和理想信念有效傳達給學生。
二是在課程設置內容上。在授課過程中,既要有效地將專業(yè)知識傳授給學生,又要顯示出思政教育的內涵,把思政教育的相關內容帶進課堂,以滲透性的方式逐步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并制定出相應的新的授課內容和授課方式。通過課程改革,培養(yǎng)學生體認到政治認同、國家意識、文化自信、公民人格等核心內容[4],突出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通過課程改革,使學生能夠橫向把握物理學的宏觀概貌;培養(yǎng)學生從紛紜復雜的物理學理論中,縱向理解物理學對人類文明進步的源動力作用;培養(yǎng)學生在科學精神的指引下,了解當下物理學自身存在的問題及發(fā)展方向。
在大學物理教學實踐過程中可以通過以下的一些方法來實施思政教育:(1)以物理學史和科學故事激勵學生:在對物理知識的講授中,可以穿插介紹一些著名科學家的事跡,通過這些科學家的光輝事跡引導學生學習科學家熱愛科學、勤于觀察、勇于探索、持之以恒的科學精神,接受科學家偉大人格的熏陶感染。學習科學家為振興中華刻苦鉆研、奮發(fā)圖強的優(yōu)秀品質,繼承和發(fā)揚他們的光榮傳統(tǒng);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科學素養(yǎng),使學生接受科學精神的熏陶與感染。作為大學物理任課教師,我們在傳授學生物理知識的同時,一定要穿插講解物理學史的相關內容,如何做到將這兩者有機結合是問題的關鍵。因此,我們在課下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不但要精熟于物理知識,而且也要對物理學史了然于胸。這樣,我們上課的時候才不至于生澀,使課程具有很強的節(jié)奏感。(2)充分介紹我國的物理發(fā)展和前沿研究成果:大學物理課程作為一門不斷發(fā)展的基礎課程,通過介紹物理發(fā)展現(xiàn)在和前沿進展,尤其是我國在物理方面的進展,如我國在激光、動車、磁懸浮等領域處于世界領先[5],這些有利于增強同學們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從而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和偉大的愛國熱情,學好知識報效國家,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3)寓道于教:將物理中的一些定律、定理和守恒律內容,與生活中的道理相結合,這樣做到寓道于教。學生必須在老師的指導下,從一些基本方法入手,從模仿,到有一定經驗,漸漸就會有了自己的感覺和品位,那就算是有一點門道了。利用生活中與物理相關的生動活潑、喜聞樂見的實例,通過對教學內容情境化、故事化、游戲化和幽默化等,采取互動式、討論式、探究式和案例式的方法進行講授,使學生在引人入勝中掌握物理知識和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
通過以上的論述,可見思政教育在大學物理教學中非常重要。教育,重在將學生塑造成大寫的“人”,思政教育是從學生的靈魂上下手。但是,空洞的思政教育是無效的,它必須有合適的載體,大學物理課程正是合適的對象。物理學承載了太多物理學家的睿智才思,他們的格物致知精神是超越時空的,在這些杰出的靈魂上折射的是光芒璀璨的人文精神和厚實無比的人格力量,這些都是思政教育的寶貴元素,應當被我們萃取并加以吸收。我們的大學物理課程,應該結合物理學的發(fā)展歷程和物理學中包含的深厚的人文情懷來講授,也唯其如此,我們的大學物理教學才能起到傳道育人的效果,才能具有直指人心的力量。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大學物理教師把思政元素融入課堂教學已成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趨勢,相應的教學改革和建設勢在必行。大學物理教學中的思政教育研究項目符合新時期高等教育發(fā)展的動向。我們將在課程理念、課程內容設置、課程成果和課程保障體系四個方面設定具體的建設目標,根本目的是在為學生傳授物理學基本知識的同時,向他們展示物理學對人類文明進步所發(fā)揮的巨大作用,實現(xiàn)學生對思政元素的價值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