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能文 李寬 王星 蔣敏華
(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qū)植物保護和耕肥管理站,金華 321000)
水稻紋枯病是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qū)水稻生產上的常發(fā)性病害,不僅會引起水稻鞘枯和葉枯,還會造成水稻結實率下降、千粒重降低,該病發(fā)生嚴重時,甚至會影響水稻抽穗,形成死孕穗,造成水稻減產,發(fā)生特別嚴重時,會導致水稻絕收。但是,水稻紋枯病的發(fā)生具有一定的隱蔽性,故并不為當地農戶所重視[1]。近年來,隨著金華市水稻品種結構和栽培方式的調整,水稻播種量加大,田間郁閉度高,水稻紋枯病的發(fā)生逐年加重,這嚴重影響了水稻的產量和品質。在此背景下,為探明19%啶氧·丙環(huán)唑懸浮劑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治效果及其對水稻生長的安全性,筆者于2019年開展了相關田間試驗,以期為該藥劑的推廣應用提供科學依據[2]?,F將相關試驗結果報道如下。
試驗在金華市婺城區(qū)瑯琊鎮(zhèn)里陽村的機插連晚稻田進行,試驗田塊地勢平坦,土種為黃筋泥田,土壤肥力中等。試驗面積為1 665 m2。供試水稻品種為“甬優(yōu)8050”,各處理區(qū)水稻的栽培及水肥管理等措施均一致。供試藥劑為19%啶氧·丙環(huán)唑懸浮劑(美國杜邦公司生產)。
試驗設處理(每667 m2用藥量):(1)19%啶氧·丙環(huán)唑懸浮劑50 mL,(2)19%啶氧·丙環(huán)唑懸浮劑60 mL,(3)19%啶氧·丙環(huán)唑懸浮劑70 mL,(4)19%啶氧·丙環(huán)唑懸浮劑80 mL,(5)空白對照(CK)。各處理不設重復,每處理區(qū)面積為333 m2。
于水稻分蘗末期,采用3WBD-16B型背負式電動噴霧器(臺州市椒江豐碩農用機械廠生產)均勻噴霧1次,每667 m2兌水量為30 kg。
于施藥后10 d、30 d,調查各處理區(qū)的水稻紋枯病發(fā)生情況,根據水稻受害程度分級,以株為單位,每處理平行跳躍式取樣調查15個點,每點調查0.11 m2,記錄調查的水稻總株數、病株數、病級數。
病情分級標準如下:0級,全株無病;1級,第4張葉片及其以下各葉鞘、葉片發(fā)?。ㄒ皂斎~為第1張葉片);3級,第3張葉片及其以下各葉鞘、葉片發(fā)?。?級,第2張葉片及其以下各葉鞘、葉片發(fā)?。?級,劍葉及其以下各葉鞘、葉片發(fā)??;9級,全株發(fā)病,提早枯死[3]。
藥效計算方法:病情指數=[∑(各級病株數×相對級值)÷(調查總株數×9)]×100;防效=[(空白對照區(qū)病情指數-藥劑處理區(qū)病情指數)÷空白對照區(qū)病情指數]×100%。
由表1可知,施藥后10 d,4個施藥處理間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效差異達顯著水平,其中,處理(4)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效最好,達90.32%;其次為處理(3),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效為89.03%;處理(2)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效略差,為70.32%;處理(1)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效最差,僅有61.29%。
表1 19%啶氧·丙環(huán)唑懸浮劑不同用量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治效果(施藥后10 d)
由表2可知,施藥后30 d,4個施藥處理間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效差異達顯著水平,處理(3)、處理(4)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效較好,均超過90%,分別為93.88%、95.83%;處理(2)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效一般,為84.84%;處理(1)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效較差,僅有70.10%。
表2 19%啶氧·丙環(huán)唑懸浮劑不同用量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治效果(施藥后30 d)
據試驗期間觀察,各藥劑處理區(qū)的水稻生長無明顯異常,說明供試藥劑在本試驗劑量下對水稻生長的安全性均較好。
19%啶氧·丙環(huán)唑懸浮劑對水稻紋枯病具有防治效果好、控病期長、對稻苗安全等特點,是目前防治水稻紋枯病較理想的藥劑。試驗結果表明,在水稻分蘗末期,每667 m2用19%啶氧·丙環(huán)唑懸浮劑80 mL,即可較好地控制水稻紋枯病發(fā)生為害,且對水稻生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