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佩琳
【摘要】課堂即時評價是課堂評價最直接及時的評價方式,它在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對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全面培養(yǎng),激發(fā)學習興趣,實現(xiàn)高效課堂發(fā)揮著關鍵作用。然而,課堂即時評價在實際教學中暴露了不少問題,主要表現(xiàn)為評價方式固化、評價內容片面、評價能力不足等。因此,本文對小學英語課堂即時評價的現(xiàn)狀進行分析和反思,并提出針對性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小學英語課堂;即時評價策略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 》在“評價建議”中提出“英語課程的評價要盡可能做到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形式和內容的多樣化,評價目標的多維化”。由此可見,多元化、發(fā)展性評價目標的提出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激發(fā)學習興趣、培養(yǎng)綜合能力、關注個性差異。有效的課堂即時評價對課程改革具有調控、反饋功能,對課堂中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起到調節(jié)、導向作用,從而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與質量,全方位、多角度地促進學生發(fā)展。但現(xiàn)今小學英語課堂即時評價受傳統(tǒng)教學模式影響,更多地關注學生語言知識、語言技能的掌握,忽視了學生其它能力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下文針對這些問題和弊端,探討有效的課堂即時評價策略。
一、小學英語課堂即時評價存在的問題
(一)評價方式固化
1.評價主體固化
人本主義教育就是培養(yǎng)“自我”,實現(xiàn)“完人”的教育目標。這使得課堂即時評價逐漸強調“人”的價值和意義,更注重“人”的評價。因此,課堂即時評價應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學生作為“人”的全面發(fā)展。小學英語課堂即時評價是由師生共同參與的。然而,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往往以教師評價為主,學生的自評、互評缺失。大部分情況下,學生只能單方面被動地接受教師的即時評價,從而淪為即時評價的“配角”。學生只能根據(jù)教師單向的即時評價獲得反饋,削弱了學生課堂的積極性與參與度,同時影響了評價結果的客觀性與包容度。評價主體的固化導致學生丟失即時評價的主動權與話語權,突顯師生交流、交往的不平等地位,與“以生為本”背道而馳。
2.評價手段固化
小學階段,教師主要采用口頭評價。語言學習主要依靠無意注意,長時間的有意注意會導致學習疲勞。教師在課堂即時評價中經(jīng)常采用單一的口頭評價,不利于保持無意注意或者影響了有意注意轉化為無意注意,從而加深學生的學習疲勞。若不能合理適時地利用實物評價、肢體、眼神、表情等多種評價,將會降低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率。
(二)評價內容片面
1.忽視文化意識與德育的滲透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而培養(yǎng)文化意識是形成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庇纱丝梢姡囵B(yǎng)文化意識是語言學習的重中之重。然而,小學英語課堂即時評價很少對文化意識進行相應的引導與評價。教師更多地關注詞匯朗讀及記憶、句型結構的掌握,重點強調知識與技能,卻忽視了讓學生從語言習得中了解背后的文化意識、中西文化對比,學生不能充分地感受主題情感,學科德育滲透難以展開。
2.重學習結果,忽視學習過程
美國教育家斯塔費爾比姆指出:“評價最重要的意圖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改進?!闭n堂即時評價的價值在于“授人以漁”,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高多方面的學習能力,適應今后難度逐漸升級的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的學習過程包括學習過程中的思維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體現(xiàn)。然而據(jù)筆者觀察,實際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只注重學生給出的答案本身,一味地關注顯性信息的搜集,直接進行顯性信息的即時評價,忽略了學生回答問題背后隱含的學習狀態(tài)與學習能力情況,即隱形信息的分析。教師的功利主義,將自己關注的焦點限定于標準答案本身,急于讓學生按照規(guī)定思維分析問題,以便快速得到預設好的標準答案。教師在課堂即時評價中若一味追求“正確答案”本身,沒有對學生的表現(xiàn)進行更加深入的分析評價,將不利于教師掌握真實的學情,也不利于學生分析自身答對的優(yōu)勢或答錯的問題,對于自身的學習能力、狀態(tài)陷入模糊的信息判斷,這對“教”與“學”的提高與方向調整造成一定的消極影響。
(三)即時評價能力不足
1.即時評價機智缺乏
課堂教學過程是一個變化的動態(tài)過程,教師的教學方向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表現(xiàn)進行調整。學生作為鮮活、獨立的個體,總會制造出“意料之外”的回答,這就要教師具備課堂即時評價的機智,包容尊重不同回答,耐心傾聽“意外信息”,巧妙地根據(jù)實際情況給予有效的、具備建設性建議的即時評價,提高即時評價的實效性與評價內容的準確性。然而,正是由于實際課堂中有的教師對于“意料之外”的答案與表現(xiàn)采取忽視性評價;有的教師不能較合理地把握評價尺度,例如,面對表現(xiàn)一般的學生卻給予“Excellent!”的高度評價,給學生傳達了不合理的評價反饋,讓學生誤以為自己對知識點的掌握過關了,進而剝奪學生進行合理反思、繼續(xù)進步的機會;有的教師甚至以“疑惑、尷尬的表情”結束評價,不能游刃有余地捕捉答案背后所反映的學習狀態(tài)、學習問題,并予以針對性的引導與點評,所以使得課堂即時評價的效果不明顯、評價內容不合理、評價時機不成熟等,直接影響了課堂即時評價的效果。
2.即時評價語言貧乏
英語課堂上,大部分教師對學生的正確回答或表現(xiàn)大多都用“good”“wonderful”
“excellent”,對于錯誤的回答或表現(xiàn)則是“I’m sorry.”“Try again”等簡單的詞語句子并多次重復使用,只是進行單純機械的判斷,千篇一律,并沒有根據(jù)學生的實際回答與實際表現(xiàn),對評價語言進行更細化的處理,缺乏語言的啟發(fā)性、教育性和共情性,不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動力,影響課堂的學習氛圍、教師與學生交流的積極性。
二、進行課堂即時評價的策略
從以上總結的三個方面可以看出,傳統(tǒng)的課堂即時評價存在著某些問題。小學英語課堂即時評價應該針對不同的對象、不同的環(huán)節(jié)、不同的情況而有所改變,這樣才能讓課堂即時評價發(fā)揮出最大價值,進而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所以,小學英語教師在進行課堂即時評價時應合理使用以下策略。
(一)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性
在英語課堂中,教師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對評價對象、評價內容及評價方式的選擇帶有主觀傾向,導致課堂即時評價機會的不均等性及反饋內容的主觀性。針對以上情況,應建立由教師主導的師生互評、學生自評-互評的多元即時評價體系。教師要扮演好“主導者”角色,引導學生開展師生互評活動,促進師生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共同成長。根據(jù)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與學情實際等,科學合理地設計、編制評價量表,幫助學生在評價標準下執(zhí)行評價方案,對評價結果進行收集整理與反饋。與此同時,教師要針對學生自評-互評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給予明確清晰、及時有效的指導,以發(fā)揮“主導者”的最大效能。在多元評價體系中,學生應積極主動參與到自評-互評當中。王文靜認為,學生自評是學生個體成長和發(fā)展的主心骨,學生最終要靠自我評價實現(xiàn)自身的發(fā)展與完善,形成有效的反思、調整機制,從而更合理積極地規(guī)劃自我成長的過程。而學生互評是學生根據(jù)課堂表現(xiàn)及學習情況進行的互相評價,“互評”要求學生必須認真聽取他人發(fā)言,既能從中吸取優(yōu)點“取其精華”,又能反思不足“去其糟粕”,體驗互評的成就感與滿足感,激發(fā)內在學習動機。這種“頭腦風暴”能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合作精神,實現(xiàn)自我積累和自我成長。學生通過自評-互評來完善、發(fā)展、反思自己,形成自我反思、自我矯正、自我完善的有效機制,最終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注重評價內容的全面性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指出:“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學生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tài)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yǎng)整合發(fā)展的基礎上?!边@就意味著小學英語教師要關注學生各方面素養(yǎng)的發(fā)展,并有意識地針對不同素養(yǎng)進行合理評價,使即時評價發(fā)揮積極有效的作用,真正實現(xiàn)“以評促學”。
1.重視知識與情感相滲透
心理學家維果茨基認為,兒童身邊對他有意義的人在其認知發(fā)展中發(fā)揮重要的作用,有效學習的關鍵在于兒童和“中間人”諸如父母、教師、朋友之間的交流互動的質量。有效的教學應使教師與學生之間保持平等真實的情感互動,同時,學生的“向師性”決定著教師在即時評價中顯現(xiàn)出的“權威性”。因此,教師要善于利用課堂即時評價加強學生的溝通交流。教師對知識本身進行評價的同時,一個真誠的眼神、一個加油的手勢都能給即時評價增添言語之外的說服力與感染力,加強學生對教師的信任,促進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例如,當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即時評價時,如果能走到學生面前,身體前傾,用溫柔的眼神予以鼓勵,或是一句“Don't worry.”展現(xiàn)出教師的信任與善意。這樣既能增進師生情感,又能消除學生回答問題時可能出現(xiàn)的焦慮、緊張、不自信情緒。尤其對于基礎落后的學生,這種真情實意的理解和鼓勵,能更好地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學習的自信心,從而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除此之外,教師應當在小組合作中鼓勵學生間建立互幫互助的生生關系,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提升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
2.重視知識與文化相輔相成
教師的課堂即時評價既要關注學生聽、說、讀、寫四項技能的實際情況,針對性地提出反饋建議,又要關注所學知識背后蘊含的西方文化,利用學生對中西文化差異的好奇心與興趣,對學生發(fā)表的意見、看法做出合理積極的即時評價。教師對知識與文化兩者間的評價比重,直接或間接地“暗示”學生既要重視知識技能的運用掌握,又要關注西方文化的歷史由來,進而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的交際能力,拓寬跨文化視野,提高人文素養(yǎng)。
(三)注重評價方式的靈活性
1.適用正面評價
現(xiàn)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學生某種良好的行為表現(xiàn)能及時得到認可與贊揚,就會刺激形成滿足感與成功感,促進同類行為養(yǎng)成并向更高層次發(fā)展??梢?,教師要善于利用表揚肯定的評價方式,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然而,“重復化”“模式化”“言過其實”的表揚會產(chǎn)生反效果,學生逐漸意識到這種表揚沒有實際意義,也不具備真正的指導性,只是教師的“例行公事”。久而久之,表揚會失去激勵作用,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大打折扣,正面評價也失去它對學習指導的意義。所以,這就要求教師在評價時做到實事求是,把握尺度。比如,學生以“開火車”的形式朗讀新授單詞,基礎較差的A學生能準確地朗讀,教師應該大力表揚:“Excellent!I love your pronunciation.”;基礎較好的B學生雖然能準確朗讀,但是聲音不夠響亮,態(tài)度不夠積極,教師應該指出其需要改進的地方:“You speak correctly.But you can do it better,right?”;基礎一般的C學生讀錯了,教師應該及時給予鼓勵:“Your voice is so sweet.Can you follow me and read the word again?”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反饋內容和突發(fā)情況,合理地調整原先預設的評價方式,保證學生的評價具有針對性、適切性,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
2.巧用延時評價
延時評價就是教師不會立刻評價學生的回答或表現(xiàn),而是科學地延遲評價時間,引導學生仔細發(fā)現(xiàn)、獨立思考、共同探討問題,最后,教師在學生獲得進一步認識后給予針對性的評價。如果教師過早地進行終結性評價,將會扼殺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潛能、主動探究的欲望與自信,挫傷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因此,教師應依據(jù)實際情況適當運用“延時評價”,在學生碰到問題時,預留一定的時間鼓勵他們思考、討論。尤其當“錯誤”產(chǎn)生時,教師不必著急糾正錯誤且立刻評價,而是充分挖掘、巧妙利用“錯誤”資源,引導學生“尋錯”“議錯”“理錯”,延時評價“錯誤”,發(fā)揮延時評價最大的教育價值。例如,在小學英語五年級下冊關于形容詞性物主代詞的學習中,筆者讓學生回答以下選擇題:The elephants are drinking water with______ trunk. A.it? B.its? C.their。此時,A學生主動舉手回答并選擇答案B。筆者沒有給予及時的肯定或否定,而是在黑板上又寫了另外一個句子:The elephant is drinking water with_______ trunk.筆者提示學生劃出兩個句子的關鍵詞并進行對比。通過反復比較與討論,學生最終找到這兩個句子的區(qū)別,A學生理解“錯誤”后,重新闡述該題正確的解題思路。教師對“錯誤”的延時評價,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營造開放活躍的課堂氛圍,培養(yǎng)思維碰撞的土壤,盛開學習自信的花朵,讓課堂知識實現(xiàn)真正的“內化”。因此,延遲評價作為即時評價的補充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四)注重評價語言的針對性
教師對學生的即時評價應該盡量避免公式化,千人一面的套話、空話。對于學生的表現(xiàn)與回答,不論對錯,教師都應該做出明確、針對性、啟發(fā)性的評價。比如,教師表揚時一般只用:“Good job、Great或 Ok”等,這些評價語言沒有實質的針對性。學生只能感受到教師傳達的積極信號,但是“好”在哪個方面,“好”的程度達到什么水平,學生是模糊存疑的。因此,教師應盡量避免單純依據(jù)教學過程中形成的主觀經(jīng)驗進行判斷,應該結合不同學生的實際水平,對應學習目標,給出具有針對性的即時評價,促進英語學習的持續(xù)發(fā)展。例如,課堂中遇到以下教學問題,教師可以這樣作出評價:
當學生被難題困住時:It doesn't matter.This is the most difficult question.Let's try together.
當學生解決一個難題時:Congratulations! You answered the most difficult question correctly.
當學生拼錯較長的單詞時:That's OK. Syllables will help you remember the word.
當學生能正確拼寫較長的單詞時:Congratulations! You master the rules in spelling.
當學生較為平淡地表演對話時:You can do it better. Pay attention to the intonation of speaking.
當學生非常流利標準地表演對話時:Excellent!You speak well with very natural intonation!
當學生提出一個新想法時:Your idea is cool and different!
(下轉第15版)
(上接第14版)
以上不同類型的課堂即時評價是根據(jù)學生的具體表現(xiàn),明確指出學生某方面的優(yōu)點和不足,提出針對性的改進方向與建議。評價語言的針對性發(fā)揮即時評價的啟發(fā)功用,多維度地看待學生的發(fā)展,為學生打造更高效的小學英語課堂。
(五)注重評價實踐的多樣性
理論源于實踐,高于實踐,人們只有在不斷的實踐中才能發(fā)現(xiàn)問題,改進問題,總結問題,從而在實踐中獲得理論,檢驗理論。因此,提高小學英語教師課堂即時評價,必須重視實踐的鍛煉。教研活動和觀摩課堂教學作為重要的教學實踐活動,對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筆者將闡述如何利用以上的實踐活動提高小學英語即時評價能力。
1.組織教研活動,積累評價經(jīng)驗
教研活動作為一個交流平臺,方便教師之間交流教學經(jīng)驗,吸收與借鑒優(yōu)秀案例中的課堂即時評價技能與經(jīng)驗。同時,優(yōu)秀教師分享即時評價的理論與實踐心得,幫助全體教師更直觀地理解理論與實踐的聯(lián)系,從而提升教師課堂即時評價水平,使得教師的課堂即時評價技能更好地服務于教學實踐。因此,筆者認為,學校應積極組織公開課活動,充分利用學校的公共資源,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同時展開聽課-評課活動,發(fā)揮研討的最佳效果;引導教師“大膽質疑、共同交流、學會反思”,共同解決課堂即時評價中常見的問題。教師在集體討論問題中分享評價經(jīng)驗,同時創(chuàng)新評價技能。教師通過這一活動利用同行的集體智慧,形成一種合作互利的機制。“他山之玉,可以攻石?!边@種具有直接性、實操性、針對性的教學實踐將幫助教師更有效地診斷評價問題、研討評價策略、反思評價問題,從而更好地積累課堂即時評價經(jīng)驗。
2.組建學習團隊,提高評價水平
一個目標明確、包容向上的學習團隊能激發(fā)團隊成員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推動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為了提高課堂即時評價水平,學??梢酝ㄟ^組建專業(yè)的學習團隊,打造學科亮點,指明英語教師發(fā)展的方向,增強英語教師的歸屬感與使命感。打造優(yōu)秀的英語學習團隊應做到以下兩點:第一,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學校劃撥培訓經(jīng)費,提供團隊成員外出培訓學習的機會,拓展教師視野,推動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依托。同時,學校定期組織知識分享會、茶話會,鼓勵教師閱讀專業(yè)書籍、分享先進資源,輕松愉快地交流課堂即時評價知識,構建學習型英語團隊,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第二,采用“師徒結對”的合作方式。安排優(yōu)秀教師與年輕教師結對,青年教師定期展示公開課,并由“師傅”點評,共同交流,有針對性地依據(jù)年輕教師的情況,提高其課堂即時評價水平。同樣,年輕教師應主動多向“師傅”請教,深挖優(yōu)秀教師課堂即時評價的閃光點,借鑒靈活的課堂即時評價方式、高效的課堂即時評價技巧、藝術的課堂即時評價語言,逐漸內化為自己的評價風格,提升課堂即時評價能力。
三、結語
本文旨在提出改善小學英語教師課堂即時評價的策略,在新一輪英語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進一步豐富教學即時評價理論在具體實踐中的運用,促使英語教師在實踐中能根據(jù)教學實際不斷進行探索和創(chuàng)新,實現(xiàn)即時評價主體多元性、評價內容全面性、評價方式靈活性、評價語言針對性及評價實踐的多元性,充分發(fā)揮課堂即時評價對學生發(fā)展的積極作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實現(xiàn)學生學習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陳玉現(xiàn).教育評價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6.
[2]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楊帆.當代教育心理學理論及其對外語教學的啟示[J].北方論叢,2003(2).
[4]李萬虎.人本主義教育思想視野下的學校體育教育改革探討[D].華中師范大學,2004.
[5]王文靜.學生自我評價流程分析[J].中國教育學刊,2005(3).
責任編輯? 李?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