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學莉 李娜
摘 要:文物翻譯是一種跨語言、跨文化的交際活動。文物翻譯活動中存在交際“三方”,即原作者、譯者和讀者。本文以格萊斯的合作原則為指導,以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品翻譯為例,從合作原則出發(fā)探討合作原則對文物翻譯活動的指導作用,以期為文物翻譯提供可行性的指導方案。
關鍵詞:合作原則;文物;翻譯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03.013
0 引言
文物是承載著中華優(yōu)秀歷史文化的重要媒介,也承擔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責任??梢娢奈锓g對傳播中華文化有重大作用。19世紀以來,西方翻譯理論在我國不斷發(fā)展,國內(nèi)學者應用翻譯理論和翻譯標準對文物翻譯進行分析和研究并取得相應的研究成果。國內(nèi)文物翻譯研究最早是穆善培1991年研究陜西西安歷史文物英譯漢的忠實與通順問題。劉慶元于2005提出在處理文物翻譯時,要遵守“信”與“達”的翻譯標準。歐艷(2006)認為文物博物館譯者要精通外文兼具對翻譯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及解決辦法有足夠的認識和了解。文物翻譯對傳播中華文化舉足輕重,文物文本以其特有的語言風格和交際功能越來越受學術界的關注。從合作原則出發(fā)探討文物翻譯,在合作原則的指導下使文物文本翻譯達到信息傳遞的最佳效果,充分發(fā)揮其文化意義。
1 合作原則概述
美國語言哲學家格萊斯于1967年提出“合作原則”,后發(fā)表于“邏輯和會話”一文中。格萊斯提道:“我們的談話交流常規(guī)情況下并不是由一系列互不關聯(lián)的離散評價組成……至少在某種程度上,是合作的努力……使你的會話按照要求,在適當?shù)碾A段,按照所參與的談話交流接受的目的或方向發(fā)生,人們可以把這稱之為合作原則?!焙献髟瓌t可歸納為四個準則:數(shù)量準則、質(zhì)量準則、關聯(lián)準則以及方式準則。
2 合作原則在文物翻譯中的應用基礎
文物翻譯是科技英語翻譯的一個分支,具有獨特的民族屬性及文化內(nèi)涵,因此這種實用性文體的翻譯有別于一般的文字翻譯。在缺少交際雙方的書面語形式以及專業(yè)術語性較強的文物文本中,合作原則對文物翻譯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文物翻譯中,參與者有三方,分別是作者、譯者以及讀者,讀者和作者可視為實際交際的雙方,介于兩者之間的譯者考慮為交際媒介。文物原文作者在編寫文物文本時是持向讀者傳遞文物背后蘊含的文化信息的目的。譯者將文物文本譯成外文是為了更好地向西方讀者傳遞文化信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需考原文要表達的具體信息,也要考慮西方讀者是否能理解譯文,充分接收中國文物所蘊含的文化信息,整個文物翻譯活動過程中存在一種合作關系,因此,合作原則及其準則對文物文本翻譯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3 合作原則對文物文本翻譯的指導作用
文物文本翻譯包括翻譯介紹文物的相關著作,也包括翻譯文物介紹詞和文物名稱等。無論哪種形式的文物翻譯,都是為了更好地向讀者傳遞文物所蘊含的最佳文化信息,根據(jù)合作原則在文物翻譯中的應用基礎,以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品文物文本翻譯為例,就合作原則在文物文本翻譯中的指導作用進行進一步探討。
3.1 數(shù)量準則
數(shù)量準則指會話中所說的話應是交談所需適度的信息。文物文本的主要作用就是在特定社會環(huán)境下傳遞文物的文化信息,在數(shù)量準則指導下,文物翻譯應遵循原文文化信息,切忌主觀增添原文沒有包含的文化信息。文物文本本身承載著悠久的中國歷史文化,用詞專業(yè),對于沒有相關背景知識的西方讀者,會因文化差異對文物文化信息產(chǎn)生誤解。文物文本翻譯時要遵循數(shù)量準則,考慮讀者的文化心理、認知思維和特定期待等因素,傳遞出數(shù)量適宜的信息。
例1:嘴上銜著一條大魚,也全身涂白,并用黑線條清晰地描繪出魚身的輪廓。畫面右側(cè)豎立一柄石斧。
The stork stands upright holding a large fish in its mouth, while to the right is a stone axe bound to a wooden handle.
例1從原文和譯文的詞匯量和句長可見,譯者翻譯時進行了相應的簡化處理。原文描述的是一個陶缸的外表的圖畫,譯者省去“也全身涂白,并用黑線條清晰地描繪出魚身的輪廓”,從數(shù)量準則來看,譯者省去的部分并沒有影響陶缸整個圖案的呈現(xiàn)。相反,如果譯者一字一句將其對應翻譯,整個譯文會顯得冗長,文物文本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對文物圖案或構(gòu)造進行詳細描述的文字,在翻譯時,應該結(jié)合數(shù)量準則,省去可以意會的冗雜信息,保留可直接傳遞出文化新的中心成分,傳遞出數(shù)量適宜的信息。
3.2 質(zhì)量準則
質(zhì)量準則強調(diào)要說真話。文物在翻譯時,應該注重真實有效的傳遞出文化信息。由于中西文化差異,譯者應幫助西方讀者充分了解文物的語言信息,避免主觀臆造虛假的文化信息。
例2:這應與蘭時的圖騰崇拜和經(jīng)濟生活有關,半坡人在河谷階地營建聚落,過著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為主的定居生活,兼營采集和漁獵。
Many of the pottery basins found at Banpo have a fish and net design, which probably have both an economic and a totemic significance. The Banpo people lived in terraced settlements in a river valley, dependant on agriculture but with hunting and fishing as a supplement.
例2中對“圖騰崇拜”和半坡人“經(jīng)濟生活”兩種文化做到了信息的真實傳遞。聯(lián)系歷史對于當時人類生活的寫照來看,人面與魚紋共同構(gòu)成人魚合體,背后包含的文化信息寓意魚已經(jīng)被充分神化,聚落基本是將其作為圖騰來崇拜?!皐ith hunting and fishing as a supplement”充分譯出半坡人以漁業(yè)為生的場景,有效的傳遞出了原文實質(zhì)性的信息,給讀者以真實的感覺。
3.3 關聯(lián)準則
關聯(lián)準則指會話內(nèi)容不能偏離主題且要有內(nèi)容。關聯(lián)準則對于文物文本翻譯也有很強的指導意義。譯者在翻譯文物文本時,應對文物特定的歷史文化語境進行充分的了解,使信息效度達到最大化。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品大都蘊含濃厚的歷史文化信息,對文物的介紹多是富含中國特色文化的詞,如“招魂祈?!薄办陟谏x”“沒骨”等。當譯語讀者與作者之間存在生活環(huán)境、人文環(huán)境、價值觀念、文化傳統(tǒng)等差異時,就會造成一定的共享知識的缺失,形成信息鴻溝,譯文讀者會很難理解原文的意思和作者的真實意圖。因此,在翻譯文物文本時,譯者應保留真實內(nèi)容、突顯結(jié)構(gòu)且在文字上渲染特色的文化信息。例如,將“錯金銀云紋青銅犀尊”譯為“Gold and silver inlay cloud-patterned rhinoceros vessel”,以“Gold and silver inlay”來表達“錯金”的含義。
3.4 方式準則
方式準則指說話時要避免晦澀、含混或歧義的表達,說話的內(nèi)容要有條理、井井有條。翻譯文物文本的目的在于向西方讀者傳遞中國歷史文化信息,譯文要簡潔、有條理,通俗易懂、可讀性強,避免含糊、晦澀或歧義的表達方式。從我國文物翻譯的研究現(xiàn)狀來看,存在很多文物名稱的直譯和音譯的問題,文物本身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并不能有效地傳遞出來。例如文物名稱“人面魚紋彩陶盆”譯為“Basin with a fish pattern with a human face”會比直接譯為“Tao Pen with a fish pattern with a human face”更容易讓西方讀者接受。因此,在翻譯文物文本時應提供易于譯文讀者了解的信息,從而實現(xiàn)傳遞文化信息的最佳預期效果。
4 結(jié)語
文物作為中國歷史的代表在當今世界有很大的話語權,文物文本的翻譯因其自身獨特的語言風格和濃厚的歷史文化信息,相對于其他類型的文本翻譯具有更大的挑戰(zhàn)性。隨著全球一體化,翻譯的目的不再是簡單地由原語到目的語的譯碼重組過程,而是通過突破語言障礙,實現(xiàn)譯語文化功能等值。文物文本的內(nèi)容不同,所要用到的翻譯策略也各不相同。合作原則及其四準則對文物文本翻譯可以起到積極的指導作用。本文以格萊斯合作原則為指導,考慮中西方文化差異,探討合作原則及其四準則對文物文本翻譯的指導作用,以期為文物翻譯提供一種可行性的指導原則。
參考文獻
[1]劉慶元.文物翻譯的“達”與“信” [J].中國科技翻譯,2005,(02):41-43+5.
[2]歐艷.文物博物館翻譯初探[J].貴州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6,(06):84-87.
[3]何兆熊,馬彪.《現(xiàn)代語言學》評述 [J].當代語言學,2003,(01):73-77.
[4]Grice, H. P. Logic and Conversation [A]. In P. Cole & J. Morgan (eds.).Syntax and Semantics: Speech Act[C].1975.
[5]陳曦,陳漢良.歷史文物名詞英譯的規(guī)范化研究[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42(02):161-163.
[6]陳曉.格賴斯合作原則在文本翻譯中的應用[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9(04):58-60.
[7]韓健.合作原則對法律文本翻譯的指導作用[J].外語學刊,2014,(05):77-80.
[8]袁式亮.合作原則在旅游文本翻譯中的應用[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4):164-166.
[9]牛艷榮.文化翻譯觀視域下蒙古族民俗文物名稱中英翻譯的思考[J].內(nèi)蒙古財經(jīng)大學學報,2014,12(03):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