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陽 王婷 尹興琴 羅盈
摘要:留置中心靜脈導管極易出現導管相關血流感染,可能導致患者出現一系列并發(fā)癥,甚至威脅到患者生命,所以臨床上要足夠重視。本文從中心靜脈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發(fā)生的原因,并針對原因進行討論護理預防措施,實現對中心靜脈導管相關血流感染得到有效控制和預防,維護患者的生命健康。
關鍵詞:中心靜脈導管;相關血流感染;護理研究
【中圖分類號】R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2-01
重癥監(jiān)護病房為了滿足患者液體復蘇、血行動力學監(jiān)測以及靜脈營養(yǎng)等治療需求,應用中心靜脈導管,為臨床危重患者搶救提供了一條救命的靜脈輸液通道。留置的患者比例相對其他病房較高。伴隨著中心靜脈置管技術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引發(fā)的中心靜脈導管相關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呈逐年上升趨勢[1],成為了CVC最常見﹑最嚴重的并發(fā)癥。CRBSI一旦發(fā)生,若治療不及時或者失誤會導致敗血癥和感染性休克[2]。因此,加強CRBSI的防治與護理極其重要。
1中心靜脈導管相關血流感染原因分析
1.1患者自身原因
1.1.1患者年齡
患者的年齡與醫(yī)院感染的發(fā)生率呈正相關,魏雪蓮等[3]對深靜脈置管術后感染相關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表明,年齡是患者深靜脈置管術后發(fā)生CRBSI的獨立危險因子。
1.1.2自身免疫功能
患者免疫功能越低,發(fā)生CRBSI的幾率越高。惡性腫瘤患者長期患病,蛋白質和熱量攝入不足,再加上放化療是治療中晚期癌癥的主要治療方法,抗腫瘤藥物使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和破壞,大量廣譜抗生素的使用造成菌群失調,大大降低了腫瘤患者的免疫功能,增加了對CRBSI的易感性[4]。
1.1.3原發(fā)病
嚴重的基礎疾病﹑糖尿病﹑營養(yǎng)不良﹑低蛋白血癥、外科嚴重感染、創(chuàng)傷﹑惡性腫瘤等患者的條件致病菌感染機會增加,使其成為CRBSI的易感因素。
1.2導管原因
1.2.1導管材質選擇
臨床上使用廣泛的導管材質主要為聚氨酯和硅膠,兩種皆為高分子聚合物,具有不同的優(yōu)缺點。聚氨酯導管置入時間較長,但粗糙的表面易形成附壁血栓;硅膠導管相容性較好,但實際管腔內徑小,影響液體的輸注速度。在置管前﹐置管人員應充分評估患者的留置時間及實際需要,選擇最適合患者的導管。
1.2.2導管置留時間
目前臨床上普遍認為導管留置時間與中心靜脈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發(fā)生率密切相關。隨著導管留置時間的延長,導管會被纖維蛋白鞘包繞,為細菌等微生物的繁殖提供場所,留置時間越長,細菌進入機體的幾率越高,因此,必須要注意導管留置時間控制。
1.2.3導管部位選擇
中心靜脈置管多選擇在頸內靜脈、股靜脈、鎖骨下靜脈等位置,股靜脈置管感染率明顯高,可能與股靜脈臨近會陰部有關,周圍皮膚存在較多寄生菌,感染率高。
1.3操作人員原因
1.3.1缺乏專業(yè)知識
中心靜脈置管中醫(yī)生穿刺及護士維護屬于直接操作人員,專業(yè)素養(yǎng)和操作規(guī)范、中心靜脈導管相關血流感染預防和控制知識掌握水平等對中心靜脈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發(fā)病率有重要影響。未接受相關專門培訓,缺乏中心靜脈導管相關血流感染預防和控制制度等,最終造成感染率的升高。
1.3.2無菌操作不嚴格
中心靜脈置管存在有一定的創(chuàng)傷性,在具體操作中如果未能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將非常容易出現感染。各個護理環(huán)節(jié)出現違規(guī)操作,增大中心靜脈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發(fā)生率。
2中心靜脈導管相關血流感染護理研究
2.1患者方面
為患者制定營養(yǎng)和運動方案,注意營養(yǎng)均衡,加強個人衛(wèi)生,增強機體抵抗力,確保患者對中心靜脈置管有足夠依從性和認知度。必須要做好患者住院期間的健康教育。
2.2導管方面
2.2.1合理選擇導管及穿刺部位
中心靜脈導管材料優(yōu)先選擇硅膠類導管,此類導管光滑度高,抵抗病原菌附著能力強,對血管刺激小,不易形成血栓,根據患者個體治療情況,選擇合適的中心靜脈導管管徑以及靜脈導管管腔數目,以最大限度的降低CRBSI的發(fā)生率。
實際工作中,根據患者情況選擇合適的置管部位,對于危重癥患者左鎖骨下靜脈穿刺點的選擇更具優(yōu)勢。
2.2.2重視置管后監(jiān)測
置管后每班交接,每班評估導管留置的必要性,控制留置時間,注意觀察患者穿刺部位是否存在有疼痛、紅腫和滲血等情況,排除感染,盡早將置管拔除,進行導管尖端細菌培養(yǎng)。
2.3醫(yī)護人員方面
2.3.1加強醫(yī)護人員專業(yè)知識培訓
醫(yī)護人員的教育和培訓,提高醫(yī)務人員的感染控制意識。在導管穿刺置入和日常護理中需采用非接觸無菌技術,可降低CRBSI的發(fā)生率。在臨床工作中,醫(yī)院感染最常見、最重要的傳播方式是接觸傳播,手衛(wèi)生管理是降低CRBSI發(fā)生率的必要手段。
2.3.2嚴格規(guī)范操作
置入導管時要有嚴格的消毒與隔離制度,地點選用循環(huán)機消毒兩小時后的換藥室,操作人員要戴口罩與防護帽,嚴格洗手后穿無菌隔離衣及戴無菌手套,置管前對患者局部皮膚使用10%碘伏嚴格消毒并覆蓋無菌巾都能降低CRBSI發(fā)生率,鋪大無菌單;置管過程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規(guī)程。
3結論
中心靜脈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發(fā)生率高,存在有較多影響因素,對患者預后質量和生命健康有嚴重影響和威脅,必須要有足夠的重視度。臨床上需要明確中心靜脈導管相關血流感染危險因素,給予針對性的預防和控制措施,最大限度降低中心靜脈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率,維護患者生命健康和安全。
參考文獻:
[1]Rosenthal VD,Maki DG,Mehta Y,et al.Intermational nosocomi-al infection control consortium report:Data summary of 43 coun-tries for 2007-2012.Device-associated module[J].Am J InfectControl,2014,42(9):942-956.
[2]黃俊,劉日光,張虹,等.長期深靜脈留置透析導管相關性菌血癥的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3):547-549.
[3]魏雪蓮.深靜脈置管術后感染相關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0,5(35):32-34.
[4]楊屹珺.中心靜脈導管相關性感染危險因素及臨床護理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2):175-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