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鑫岑
梭羅(Thoreau)作為美國文藝復興時期的中流砥柱和美國精神的奠基人,是英美文壇獨樹一幟的文學家。梭羅博覽群書,善于從既往人類文化瑰寶中探尋對現(xiàn)實問題的解決方案,因此雖然遠隔重洋,但是對中華文化有深入了解,其筆端常常流淌出蘊含中國古風古韻的警句雅言,某些段落也偶爾與中國文學史上璨若星河的經(jīng)典作品遙相呼應。
梭羅曾說:“我也不愿生活在這瑣碎擾攘、緊張喧囂的19世紀,而愿置身局外,佇立凝神,端坐沉思。”后世,許多文學評論家根據(jù)這些只言片語,以及他在作品中顯露出的遠離塵世、躬耕隴畝的樂趣,判斷其為一名寄情山水、與世無爭的隱逸之士,誤以為他的核心思想是側重于出世的。但是,梭羅絕非“潦倒不通庶務”的方外之人,他平淡如水的描摹中往往蘊含著對天地大道的不懈探尋,瑣碎鱗爪的點染中又透露著明悟生命真諦的一閃靈光。他是真正通曉世事的達者,是兼通中西方文化的思想者。在這方面,梭羅是英美文學界獨樹一幟的存在?!锻郀柕呛肥撬顬槿朔Q道的文學作品之一。下面,以《瓦爾登湖》為例,從與中國元素聯(lián)系的視角,探尋中西方文學在頂峰處殊途同歸、水乳交融的不朽精神世界。
梭羅的《瓦爾登湖》中對中國古文名言警句的直接引用多達10處,學界對此已有較為充分的研究,這里選擇其中三處作簡要分析。
在《瓦爾登湖》“簡約地生活”一章中,梭羅為論證活在當下、把握現(xiàn)實的重要性,援引孔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庇靡宰糇C人們應拋棄虛幻的生活圖景,轉而坦誠面對眼前的美好,發(fā)掘當下真實發(fā)生的奇跡。他勸慰世人放棄不切實際的烏托邦,不沉溺于無可把握的焦慮中。梭羅斷言這種實事求是的真誠態(tài)可以為每個踐行此道的人帶來自己想要的生活。《瓦爾登湖》中的湖畔小屋成了一代代美國筑夢者心目中思之念之的圣壇,也是向往極簡主義生活的文學愛好者久久不能忘懷的精神后院。
在《瓦爾登湖》“我居于何處,又因何而生”一章中,梭羅在詠嘆清晨萬象更新的美好景致時,不局限于對瓦爾登湖畔小屋門前開闊視野的描摹,也不滿足于由此生發(fā)的對于宇宙星空遼遠浩渺的想象(陳廣興 2019),更以深情的筆觸和銳利的思考,將“晨起于湖中沐浴”這一平淡無奇的日常行為引申為“性靈的自我喚醒”。梭羅在《瓦爾登湖》中引用《大學》中的警句“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形容這種頗有儀式感的自我革新,并殷切強調:真正的清醒,源于對黎明的無限向往,這能讓我們在酣睡中保持對光明的渴求。三千多年前,商湯刻在浴盆上的箴言就這樣草蛇灰線、伏脈千里,凝聚成了大洋彼岸一幅載入史冊的經(jīng)典文學意象。
在《瓦爾登湖》“結語”一章中,梭羅為鋪陳自由獨立的精神,強調外物之可棄,只有心無旁騖的思緒能夠讓人堅守初衷,特地引用《論語》中的“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一些評論者從孔子所處時代背景和當時的語境出發(fā),認為此處屬于梭羅對《論語》原意的誤用,而寫作者恰恰認為,梭羅所堅持的不被誤導、堅守自我的獨立精神,其內(nèi)核與孔子提倡的堅持個人道德操守是吻合的。在中西方文化中,道德操守的具體標準可能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但人的主觀意志是始終存在的。儒家“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思想框定了個體在社會活動中的邊界感,是任何有志于確立崇高道德標準的文明都應納入行為規(guī)范的根本性思想。這對急于從歐洲母體文化體系中脫離出來,開創(chuàng)獨具特色美國精神的梭羅而言,有極大的精神觸動。
《瓦爾登湖》中多次出現(xiàn)對孔、孟等先賢警句的直接引用、間接化用,體現(xiàn)出梭羅對中國古典文學的熟稔、欣賞,乃至仰慕。梭羅在字里行間從不吝于展現(xiàn)其對中國文學的向往。然而,由于時代的局限,當時的翻譯條件并不成熟。由于語言文字語義方面的訛誤、消解,以及社會組織形態(tài)、文學藝術流派巨大的差異,抑或是翻譯者本身思想水平方面的桎梏,梭羅接觸到的可謂是“加工后”的儒家經(jīng)典,他的理解也因此有所偏差。這也造成梭羅對儒家經(jīng)典既有吸收,又有背離。下面主要選擇兩者相合的例證加以分析。
在《瓦爾登湖》中,梭羅于瓦爾登湖畔隱居兩年,過著自給自足的極簡主義生活,僅花費二十多美元就搭建了一幢木屋供自己“詩意地棲居”。他堅持不懈地對自己追問“生命之必需”。在不影響“自由地思考真正的人生問題”的情況下,梭羅在那兩年內(nèi)極大地削減日常生活所需。中西方文化的歷史上不乏在自己充滿想象力的大腦中嘗試社會思想實驗的突發(fā)奇想者,卻鮮見親身踐行的實干家,這也是梭羅、陶淵明等名垂千古的原因。不同于清談的看客,梭羅用切身實踐的方式驗證自己對生活理念的堅持,最終在《瓦爾登湖》首章“簡約地生活”中得出“絕大部分奢侈品及不少所謂生活的舒適,非但沒有必要,而且毫無疑問,是人類進步的一種障礙”的結論。在“結語”一章中,梭羅發(fā)出撼人心魄的感慨:“如果我被成日關在閣樓的一角,像蜘蛛那樣,只要思想隨我,對我而言,天地照樣開闊?!边@不僅會讓熟悉西方掌故的人想起莎士比亞筆下的“即使我身陷果殼之中,仍自以為是無限宇宙之王”,也會讓熟悉儒家文化的中國人第一時間聯(lián)想到“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顏回。在中西方文化中,對生活窮盡追問,去偽存真的努力,在這一刻達成完美的共鳴。梭羅用兩年“簡約地生活”踐行了孔子“無欲則剛”的思想,也許孔夫子不必再慨嘆“吾未見剛者”了。
從他的作品探問內(nèi)心深處,梭羅非但不是一個得過且過、空老林泉的隱士,還有著崇高的精神追求(林藝婷 2020)。他反對過于奢靡的物質生活,強調人對本真性靈的探索,強調個體對自身精神境界的求索。在精神世界的構建中,他也不鼓勵厚古薄今的論調,認為現(xiàn)代人雖然已經(jīng)被物欲沾染了,但是可以通過自我努力探尋人生奧義,達成澄凈心靈的皈依,這其中的關鍵是專注于自我體悟———在自然的白云蒼狗和生活的平淡日常中發(fā)現(xiàn)最純潔的人性,從而得出超越感覺和理性的真理(陳春華 2015)。這也是美國精神和文化從其母體歐洲文化獨立出來的肇始——發(fā)端于愛默生(Emerson)的超驗主義的核心理念。作為愛默生的忠實信徒,梭羅對超驗主義的發(fā)展在于強調了知行合一的價值。他沒有停留在思想理念層面的探討,而是深深切入生活實際,把他超卓的思考融入人生每日的“蠅營狗茍”中。《瓦爾登湖》的“結語”一章中寫道:“難道一個人就因為他是俾格米人而去上吊,為什么不就其所能去做俾格米人中的巨人?請每個人專注于自己的事情,勉力而為,成為本然的自己?!边@幾乎就是19世紀美國版的“人胸中各有個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王陽明《傳習錄》)。
從梭羅的核心文學思想看,他可謂19世紀美國版的“莊子”。雖然《瓦爾登湖》中并未直接引用莊子的話,但是梭羅于1845年前后在瓦爾登湖畔隱居這段時間,幾乎是用親身經(jīng)歷踐行了一系列中國古代道家思想。不論是從認識論、本體論的角度,還是在政治思想、文學藝術方面,梭羅都與莊子有著“他鄉(xiāng)遇故知”的默契。兩人都誕生于社會蓬勃發(fā)展的歷史時期,卻不約而同選擇了與絕大多數(shù)同時代人相反的生活理念。兩人都以超乎常人的歷史性眼光,看透了物質文明進步的“障眼法”。他們一再大聲疾呼,試圖用飛揚跳脫的文字喚醒被飛速進步暗淡了的人性之光。在這個角度,莊子和梭羅都迸發(fā)出文學史、思想史上無與倫比的清醒力量。梭羅可以說是中國傳統(tǒng)文學思想在西方再度煥發(fā)生機的發(fā)起者(李瑩 2016)。
在英美文學史上,《瓦爾登湖》作為僻居一隅、遠離塵世的精神家園,伴隨著以身踐志的梭羅彪炳史冊,受到一代代或清心寡欲,或追問性靈的后來者的追捧。在一千六百年前的中國,也有一篇朗朗上口的“必讀經(jīng)典”,以恬淡自然的文風、奇幻光怪的想象,為其后的歷代中國文人構建了一個魂牽夢繞的世外桃源,它就是《桃花源記》,算上《桃花源詩》那出塵脫俗的意境,再聯(lián)想梭羅在《瓦爾登湖》中引用的錢寧(Channing)、鄧恩(Dunne)的詩篇,這兩個相隔千載光陰和萬里大洋的文學意向,簡直遙相呼應。
細讀之下,《瓦爾登湖》與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還是有所區(qū)別的。瓦爾登湖是現(xiàn)實、具體的存在,梭羅確實建造了一棟湖畔小屋,并將生活瑣事和經(jīng)濟費用事無巨細地記錄下來。他在《瓦爾登湖》中得出的生活體驗有令人信服的實踐來源(何春暉 2020)。而桃花源是詩人腦海中構建的虛擬存在,是詩人基于對時局、時事的評價,以超絕的想象力搭建起的“思想實驗室”。細究思想內(nèi)核,不論是抗聲反擊蓄奴制以致被捕入獄的超驗主義先驅,還是“不為五斗米折腰”而毅然掛冠歸隱的田園派鼻祖,都代表了各自不畏權貴、追尋內(nèi)心信仰的不屈精神,以及遠離塵俗、追問本真性情的內(nèi)心傾向。《瓦爾登湖》創(chuàng)作于工業(yè)革命大潮之下的美國,卻超越時代地倡導返本溯源的內(nèi)心追求,這與生逢亂世而回歸田園的陶淵明隱隱暗合。
從另一個物理維度看,面對現(xiàn)實中紛繁復雜的糾葛,《瓦爾登湖》選擇了在地理位置上遠離塵俗,以僻居湖畔阻隔令人不快的打擾;《桃花源記》則創(chuàng)造性地采用想象手法,描繪了一個在時間軸上離群索居的“不知有漢武陵人”傳奇,兩者分別求助于空間和時間,本質上都是對現(xiàn)世不良現(xiàn)象的無聲抗爭,可謂殊途同歸。
古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瑰寶,是東方文明代表之作。在閱讀鑒賞《瓦爾登湖》的過程中,時有他鄉(xiāng)故知、似曾相識之感。細細考究,梭羅這部書恬淡優(yōu)雅又意韻深遠,以古典詩歌一樣的優(yōu)美文字,為讀者展現(xiàn)出一幅幅美不勝收的山水田園畫卷,是英美文學中少有的富有東方古韻的佳作。梭羅在以“詩眼”看人間之余,也不時兼職化作哲人,浸淫在意蘊無窮的哲思妙理中,頗有我國古代悟道詩、隨感詩的風采。在此淺析幾例。
在《瓦爾登湖》“湖”一章中,梭羅在一個夏日的上午,乘船飄蕩在瓦爾登湖上,徜徉于夾岸山峰和山間林木之間,仰面躺在船艙中,去留無意,半夢半醒。任流水輕風撫動船身,輕舟慢行,直到船抵沙岸,悠然將他喚醒。在這樣不受牽絆的寶貴光陰中,梭羅毫不擔憂命運的無常,甚至沉醉于此,盡情享受這種“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浪漫。這種妙不可言的境地介乎于“興盡而返,何必見戴”的王徽之與“夜飲東坡醒復醉”的蘇軾之間,又讓人悠然想起《赤壁賦》中的“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只有生具大智慧的妙悟哲人,或心懷大格局的明鑒達者,才能夠勘破目迷五色的“障眼法”,達到像王徽之、蘇軾與梭羅這種行止由心的境界。這種曲高和寡的尷尬也是《瓦爾登湖》初版時不為世人理解,迭遭冷遇的一大原因。頂峰的風景,只有少數(shù)人才有幸欣賞。
梭羅一生執(zhí)著于對人生樸素真理的探尋,遠勝過對俗世物欲的貪戀,或名位的眷戀。他生活在工業(yè)文明迅猛發(fā)展的19世紀,人類所獲知的對大自然的知識呈幾何級數(shù)增加,然而社會問題也因此紛至沓來。在那個急速發(fā)展的時代,如何從浩如煙海的資訊、信息中提煉、升華出賴以支撐個體決策的準則,是梭羅非常關注的問題。他在《瓦爾登湖》“簡約地生活”一章中斷言“任何思想和行為,無論多么古老,如果不加以驗證,都不足為據(jù)”,這體現(xiàn)了梭羅所秉持的真理觀中相當重要的一環(huán),也與我國古代詩人陸游的一首膾炙人口的教子詩暗合——“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讀書示子聿》)。梭羅認為真理來自對現(xiàn)實生活的實踐,來自每個人對自身生活的切實體驗。這也是我國人在幾千年與天地爭斗歷程中總結出的樸素經(jīng)驗(許瑞芳 2017)。
在《瓦爾登湖》中,梭羅大篇幅地運用景物描寫和瑣事雜記引出對生活的細微思考,這也是本書在文學手法上的一大特色。然而,“閱讀”一章卻一反常態(tài),以大段的論點輸出、哲理思辨、談古論今集中向讀者展示他在認識世界、求取真知、修養(yǎng)身心等方面的心得與體會。其中,梭羅著重論述了他對世人追捧當代淺白讀物,忽視古代原典的擔憂。他寫道:“人們有時會透露一種想法:古籍與經(jīng)典的攻讀最終會讓位于更為現(xiàn)代和實用的研究。但是真正富有膽氣的學子會始終研讀原典?!表氈@是在工業(yè)文明飛速發(fā)展、社會積累的知識呈指數(shù)級增加的19世紀,全社會充斥著一種厚今薄古的思潮。彼時,梭羅以如椽巨筆振聾發(fā)聵地指出:真正的閱讀是為了讓高貴的智性保持警覺,以畢生的心力關照真理。這與幾百年前蘇軾安慰落第秀才的名句“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如出一轍。
如上文所言,梭羅對經(jīng)典的敬仰,也讓人聯(lián)想到北宋張載的“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梭羅作為美國精神的奠基者、超驗主義的集大成者,一生博聞強識,著書立說,關愛社會公平正義,支持廢奴運動,親身實踐其所倡導的生活理念,從中方古代哲學中汲取營養(yǎng)以豐富超驗主義學說,為后世留下豐厚的精神遺產(chǎn),堪稱“橫渠四句”完美的踐行者。我國古代文化向大洋彼岸及歐亞大陸西段產(chǎn)生的“東學西漸”也是19世紀那段歷史中頗為耐人尋味、引人入勝的文明故事。挖掘《瓦爾登湖》中的中國元素,能夠窺見19世紀英美文學發(fā)展歷程中受到我國古代文學、思想影響的痕跡,對人們思考中外文學發(fā)展變化中的互動有一定的啟發(f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