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迎立 孫彥飛
2018年1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頒布;2019年8月,部編教材正式走進高一課堂,成為廣大師生共用的統(tǒng)編教材;到 2021年7月,2019級學生已經(jīng)完成了新教材的全部學習任務?;仡欉@兩年對新教材的教學研究,基本上是在摸索中前進,在嘗試中質(zhì)疑,在改變中調(diào)整,特別是在單元整合教學方面,我們進行了積極研究和探索,使教學內(nèi)容和方式符合新課標的教學理念,符合新教材的編寫思想,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一、單元整合教學的必要性
1. 符合新課標學習任務群的要求
新教材的教學不只是調(diào)整內(nèi)容,還包含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方式轉(zhuǎn)變,新課標的學習任務群在學習提示中對此均有具體要求和指導。以“學習任務群5 文學閱讀與寫作”為例,其對教師的教學方式要求是“運用專題閱讀、比較閱讀的方式,創(chuàng)設閱讀情境,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引導學生閱讀、鑒賞、探究與寫作”,對學生學習方式的要求是“應以學生自主閱讀、討論、寫作、交流為主。應結(jié)合作品的學習和寫作實踐,由學生自主梳理探究,使所學的文學知識結(jié)構(gòu)化”。從中可以看出,教師和學生的具體任務是有側(cè)重的:教師是閱讀方式、問題的設計者,是閱讀策略、活動的指導者,是交流討論活動的組織者,要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引導讀寫;學生是閱讀者、討論者、交流者、寫作者,通過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充分地進行閱讀、討論、寫作、交流、梳理、探究。這種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zhuǎn)變,使得單元整合教學模式應運而生。
2. 符合新教材的編寫理念和思想
從新舊教材的編排體式看,二者變化明顯。舊教材按照文體特征編排,以必修一為例,閱讀鑒賞四個單元分別是現(xiàn)代詩歌、古代記敘性散文、現(xiàn)代寫人記事散文、新聞及報告文學。新教材按照主題、任務群進行編排,以必修上為例,單元主題分別為青春激揚、勞動光榮、生命詩意、我們的家園、鄉(xiāng)土中國、學習之道、自然情懷、知識積累,每個單元對應的任務群是文學閱讀與寫作,實用性閱讀與交流,文學閱讀與寫作,當代文化參與,整本書閱讀與研討,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文學閱讀與寫作,語言積累、梳理與探究。很明顯,新教材已經(jīng)給出了單元整合的示范,即主題單元教學,這對我們是很好的啟發(fā),在實際教學中還可以生發(fā)更多的點組織教學。
3. 有利于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
新課標提出了高中生需要具備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對此,我們時常進行診斷性發(fā)問:學生掌握語言運用規(guī)律了嗎?能在具體語言情境中進行有效溝通交流嗎?他們的邏輯能力、思維水平高嗎?他們愿意進行審美體驗嗎?掌握表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的方法了嗎?他們對文化的傳承與理解做得好嗎?延展文化視野了嗎?實踐證明,回答是否定的。新課標在課程內(nèi)容方面給出了18個任務群,教師根據(jù)學習任務群在學生中開展群文閱讀勢在必行,而開展群文閱讀最好的方式是進行單元整合教學。
二、單元整合教學形式例談
新課標以學習任務為導向,以學習項目為載體,從學習情境、學習內(nèi)容、學習方法和學習資源等方面進行單元整合。我們主要開展了以下三種方式的單元整合教學。
1. 課本單元內(nèi)整合
(1)以任務驅(qū)動進行整合
必修下冊第二單元的篇目為《竇娥冤》《雷雨》《哈姆萊特》,整合設計與單元學習任務一致,即“閱讀劇本,能讓我們初步領略戲劇的感染力;登上舞臺,親身體驗,則能讓我們深入戲劇天地,感受其中的無窮魅力。請從課文中任選其一,參考‘深入研讀劇本—形成演出臺本—自主排演—正式演出—評議總結(jié)步驟,在班上組織演出”。
以演出活動為任務驅(qū)動,學生先要深入領會單元內(nèi)容,把握沖突、分析人物、琢磨語言、歸納主題,對劇本內(nèi)容進行改寫,然后排練、演出。學生就在教室里表演這三個劇本,演出服貼合人物形象,學生演出很投入,非常成功。單元任務最后是評議總結(jié),寫一篇800字的作文,或談對所演劇本的理解,或談觀劇心得,或分析劇中人物形象。學生在親身體驗后再進行寫作,有了真實的語言情境,也就不畏懼寫作了。
(2)以同一體例進行整合
必修下冊第五單元包含古今中外作品,篇目為《在〈人民報〉創(chuàng)刊紀念會上的演說》《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諫逐客書》《與妻書》,可歸納為“抱負與使命”主題,屬于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任務群,有演講稿、悼詞、奏疏、家信。
本單元最后的寫作任務項是寫演講稿,整合設計兼顧主題和體例,讓學生把四篇課文當作演講、書信范例來研究、琢磨,通過練習課文的演講或誦讀文本來深入體會情感表達,然后寫演講稿或書信?!扒啻涸摀碛性鯓拥睦硐氡ж?,該肩負怎樣的時代使命”,這是高中生應該思考的問題。學生完全可以借鑒文中的寫作方法、表達方式來抒發(fā)自己的胸懷抱負。以落腳于寫演講稿或書信的這一系列教學過程,不是為學課文而學、為教教材而教,而是為了增強學生思考、表達、演講的能力而進行的教與學。
(3)以表現(xiàn)手法進行整合
課本單元內(nèi)整合不必拘泥于單元主題和任務,還可以從表現(xiàn)手法的角度進行整合。表現(xiàn)手法是文學鑒賞的重要內(nèi)容,2021年全國新高考Ⅰ卷語文試題中直接考查表現(xiàn)手法的題目達4個,比重不小。我們對必修上冊第三單元進行了“我看手法的表現(xiàn)力”的整合教學。
第三單元全部是古典詩歌,涉及多種表現(xiàn)手法?!抖谈栊小分械谋扰d、借代、用典等,《歸園田居(其一)》中的白描、對偶、對比等,《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夸張、襯托、虛實結(jié)合、直抒胸臆等,《登高》中的對偶、夸張、視聽結(jié)合等,《琵琶行并序》中的比喻、擬人、對比、通感等,以此為任務項讓學生進行閱讀鑒賞,進而帶動其他內(nèi)容的學習。具體操作時,可以就一種手法讓學生探究分析其在詩詞中的運用和效果;或者從詩詞中感悟“景語皆情語”,分析評論篇目中景物與情感的關系;甚或以“我為什么這樣朗誦這首詩(詞)”為題,讓學生談談在誦讀中的收獲,這一過程也包含了對詩歌表現(xiàn)手法的鑒賞。
2. 課本單元間整合
課本單元間的整合需要老師敏銳地發(fā)現(xiàn)篇目之間的契合點。通讀必修上冊的所有篇目,我們發(fā)現(xiàn)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美點——秋。在中國詩文中,“自古逢秋悲寂寥”成為文人寫秋的主基調(diào)。我們將第一單元《沁園春·長沙》、第三單元《登高》《琵琶行并序》《聲聲慢》、第七單元《故都的秋》《赤壁賦》整合成一個新的主題單元——秋日情懷。把這些詩詞文跨單元整合成一個新單元,只因為文中的秋天見聞異彩紛呈,秋天故事各不相同,秋日情懷動人心扉。
日常教學中,教師要有整合教學意識,以某個共同點串聯(lián)起篇章內(nèi)容進行整合比較閱讀,這在高考試題中頻頻出現(xiàn)。比如,2018年全國Ⅰ卷第14題:“C.《野歌》中形容春柳的方式與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相同,較為常見?!睆囊庀筇攸c的角度進行整合比較閱讀。2021年新高考Ⅰ卷第2題:“C.‘紅杏枝頭春意鬧‘春風又綠江南岸‘兩山排闥送青來等詩句,化靜為動,以動作來描繪景致。”此題涉及三首詩歌,整合點是“化靜為動”的表現(xiàn)手法。2021年新高考Ⅰ卷第15題:“A. 根據(jù)內(nèi)容分析,這首詩(《寄江州白司馬》)的寫作時間應該與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較接近。”以寫作背景將兩首詩歌整合起來。
3. 課本內(nèi)與課本外內(nèi)容整合
這種整合更多的是在拓展閱讀方面。如學習必修下冊屠呦呦的《青蒿素:人類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和加來道雄的《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我們展示了屠呦呦的獲諾貝爾獎感言和加來道雄的超維空間理論,進行讀寫分析。
如學習選擇性必修下冊《再別康橋》時,我們補充了兩篇材料進行群文主題閱讀——徐志摩的康橋情結(jié)?!犊禈?,再會吧》是詩人第一次離開康橋?qū)懙拈L詩,《我所知道的康橋》是一篇散文,這兩篇作品都能反映出康橋?qū)υ娙司裆系纳钸h影響。如果說祖國是母親,那么異國的康橋便是徐志摩的知己,康橋滌蕩了他的心靈,成為他的精神依戀之鄉(xiāng)、美好寄托之地。學生自讀,選自己喜歡的內(nèi)容寫感悟,課上進行交流,然后再一起朗誦、賞析、感悟《再別康橋》,學生就能更深刻地明白為什么詩人在《再別康橋》中寫的是康河的自然景象了,這些景語都變成了詩人心中的情語。再進一步,我們讓學生寫《別了母校》,學生有的直接仿《再別康橋》新格律詩的結(jié)構(gòu)美,有的仿《康橋,再會吧》新體詩的自由美,學生展示交流時都很興奮,陶醉其中。通過整合教學資源,學生的心扉打開了,學生寫出自己心中的詩,體驗做詩人的感覺,這是多么美好的一種體驗式學習。
三、單元整合教學的注意事項
1. 明確單元整合的目的
單元整合教學,著眼于群文閱讀。以單元來教學,指向于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以任務項目開展讀寫活動,進行梳理概括、表達交流、表演展示,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自信心。
2. 發(fā)揮好課本的本位作用
不論是單元內(nèi)、單元間還是課本內(nèi)外的內(nèi)容整合,都要重視和發(fā)揮好課本的本位作用,比如《再別康橋》的拓展整合閱讀,還應以《再別康橋》為主要研究對象來開展讀寫教學。課本是本,要充分挖掘教材篇目的價值,做到提綱挈領、由點及面。
3. 處理好群文和單篇的關系
單元整合教學和單篇課文教學孰先孰后?二者課時比例如何分配,哪一個應該多花一些時間?老師的作用如何體現(xiàn),精講多少內(nèi)容?學生自主學習能學到什么程度,教師如何引導落實?從一個角度進行整合教學,其他內(nèi)容又如何處理?為確保教學效果,我們在進行單元整合教學前應備課整個單元,就群文與單篇的先后順序、課時比例、精講篇目、自主學習內(nèi)容、老師引導方式方法等進行充分論證。單元整合教學有利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和提升,更有利于學生的長遠發(fā)展。
(作者單位:王迎立 山東省萊陽市教育科學研究中心;孫彥飛 山東省萊陽市第九中學)
責任編輯:閔 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