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勾國宇
本節(jié)課程基于成都市“基于大概念發(fā)展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課題,以大概念為指導,結合單元內容,確定核心問題和子問題群,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梳理次位概念,進而上升至重要概念,體現(xiàn)大概念“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教師可以利用問題情境,結合物理模型和概念模型的構建,活用多媒體技術,幫助學生自行構建知識框架,并學會遷移至新的問題情境,實現(xiàn)活學活用。
1.以大概念為核心,利用子問題群串連課堂
大概念: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
重要概念:細胞各部分既分工又合作,共同執(zhí)行細胞的各項生命活動。
次位概念:細胞都由質膜包裹,質膜將細胞與其生活環(huán)境分開,能控制物質進出,并參與細胞間的信息交流。
2.立足教材,緊扣生活,培養(yǎng)生物學科核心素養(yǎng)
詳細闡述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形成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命觀念。通過流動鑲嵌模型、結構與功能關系的概念模型構建,培養(yǎng)模型與建構、歸納與概括、交流與討論的能力。通過流動鑲嵌模型建立過程的梳理,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結合本節(jié)內容,對實際問題做出理性分析和判斷,關注生物學技術在生產(chǎn)生活中的應用,如人工透析、污水凈化和海水淡化等,樹立生態(tài)保護意識,主動參與環(huán)境保護。
3.尊重學生基礎,關注學生,以學定教
通過對必修一《分子與細胞》的整體學習,學生已初步樹立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生命觀念,高中二年級學生已具備較強的歸納與概括、交流與討論和模型建構的能力,在教師的引導下能對問題進行自主分析,得出科學的結論。
以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單元《細胞的基本結構》為例,包括“流動鑲嵌模型”“細胞膜的結構與功能”等知識點,建立在前一部分“組成細胞的分子”的基礎之上,又為后續(xù)復習“物質的跨膜運輸”及“細胞的生命活動”鋪墊了必要基礎,同時又讓學生更好地感受科學探究歷程,培養(yǎng)學生生物科學素養(yǎng)。
4.活用教學技術和方法,提高課堂效率
任務驅動法:將大概念轉化為核心問題,再分解成若干子問題群,以問題串連課堂,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梳理知識脈絡,形成知識框架體系。
直觀演示法:設立若干問題情境,用直觀的視頻和圖片穿插其中,利用希沃上課助手投屏展示細胞膜的自制物理模型,將微觀的結構呈現(xiàn)在學生眼前;用拍照上傳的方式展示學生構建的概念模型,學生自主講解完善,提高課堂的生成性。
討論法:在建立結構與功能關系的概念模型時,教師指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圍繞核心問題進行討論和交流,再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完善,突破難點,培養(yǎng)科學的思維模式。
1.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播放視頻:血液透析的三維動畫演示,引發(fā)學生思考。引導學生說出半透膜。引出復習內容: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
2.問題引導,展開新課
教師可通過問題的引導,幫助學生歸納細胞間信息傳遞的三種類型,并由教師補充細節(jié)。
3.知識反推,延伸新課
由教師引導學生建立糖蛋白和糖脂的模型并引發(fā)學生思考:
磷脂為什么是雙分子層,為什么磷脂分子的親水頭部朝向膜內和膜外,疏水尾部夾在中間?
由學生通過人鼠細胞融合實驗,明確細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動性的內涵。
4.模型建構,歸納總結
最后教師通過對以上概念模型的梳理,使學生明白了“結構和功能相適應”這一生物學事實,這也是細胞作為生物體結構和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的前提條件。接著,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分享半透膜在生活中的應用實例,如透析療法、污水處理、海水淡化。
其中,污水處理、海水淡化和生態(tài)環(huán)境息息相關,可以凈化城市污水、將海水轉化為淡水,供應我國西北地區(qū),緩解淡水資源壓力。但是對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人們不能僅僅依賴于科學技術,主動保護、從我做起的意識更加重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就是強調了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重要性。
隨堂小練習。
本節(jié)內容是“大概念”教學的落實,將大概念轉化為核心問題,再分解成若干子問題群,以問題串連課堂,以教材為本,立足學生基礎,緊密聯(lián)系生活,培養(yǎng)學生的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以多媒體技術為載體,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本節(jié)內容的設計思路來源于《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生物學課程標準》),旨在落實學科核心素養(yǎng)。而“大概念”包含的內容具有整體性和統(tǒng)攝性,所以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需要明確大概念包含的重要概念,再定位至次位概念,將大概念轉化為核心問題,再分解成若干子問題群,以子問題群的解決梳理次位概念,使課程內容符合結構化的要求。
本節(jié)內容的設計立足于學生,重在樹立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命觀念,培養(yǎng)模型與建構、歸納與概括、交流與討論的能力,鍛煉批判性思維,關注生物學技術在生產(chǎn)生活中的應用,養(yǎng)成主動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習慣。整體思路清晰,由血液透析引出并完善細胞膜的功能,由細胞膜的功能和物理模型推導細胞膜的結構,再將結構和功能聯(lián)系起來,構建概念模型。利用子問題群作主線,以學生自主思考和小組合作討論為主要形式,將問題延伸至生活實際,輔以必要的多媒體技術,最后上升到主動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高度,將學科核心素養(yǎng)落實到了課堂的各個環(huán)節(jié)。
本節(jié)內容的設計緊扣《生物學課程標準》,學生參與度高,課堂氣氛好,充分體現(xiàn)了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但仍有可再精進的余地。如本節(jié)前兩部分基礎“細胞膜的功能”“細胞膜的結構”,可采用課堂隨練的方式進行及時落實;板書的設計應該更加精細翔實,充分照應整堂課的思維;對學生的回答應進行更加詳細地總結和引導,問題過渡更加連貫;在建立結構與功能關系的概念模型后,由次位概念上升至重要概念、大概念的引導應更加明確。這些,在未來的教學中,都可以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