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文斌,閆 磊
(南平市祥華茶葉有限公司,福建 南平 353000)
武夷巖茶是我國傳統名茶之一,屬于烏龍茶的一種。武夷巖茶的傳統制作工藝比較復雜,包含了十幾道工序,且影響茶葉品質的因素也較多。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與技術的進步,很多茶企已經采用了機械化生產的方法,并且在傳統制作工藝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比如做青環(huán)節(jié)采用萎凋(兩曬兩晾)工藝,這對提升武夷巖茶品質非常重要。但在制作過程中“走水不暢”(少氧發(fā)酵)會導致青葉在做青中“消青”不完全,造成后期茶葉烘焙不透,容易出現酸味(傷青、積青、積水等原因);茶葉存儲不當,會引起酸味(受潮、光照、溫差大和濕熱倉);烘焙火急、烘焙不透或高火烘焙武夷巖茶,其后期容易出現陳味,酸味。茶多酚等有機物隨保存時間的延長,其衍生物會發(fā)生變化(如兒茶素轉變?yōu)槠渌镔|);黃酮類物質的增加,茶葉中會有有機酸生成(沒食子酸等)以及芳香物質的異構、減弱和消失等。若加工不當,會使武夷巖茶呈現出微酸味。而保管好的陳年巖茶,有絲絲梅子酸感,品后口舌生津,回味甘甜醇厚。因此,本文將對武夷巖茶制作工藝中的重要步驟分別進行介紹。
武夷巖茶采摘鮮葉的標準為采摘適度。按一芽三葉采摘,俗稱中開面開采,保證茶青葉成熟采摘。巖茶的青葉采摘基本在采半開面(展開的芽葉,經伸育,面積比第二葉?。嗳~不開面不宜采摘,且雨青、露水青和正午時在熱日下的青葉也不宜采摘。采摘時選擇中開面和大開面,保證葉片完整,盡量在采摘青葉時不要出現折斷、破損、散葉的情況,否則在加工制作過程中會影響到茶的品質,采摘完成后運回茶廠進入萎凋工序。
萎凋工序需適度,寧輕勿重。萎凋過程中的芬香物質與滋味的生成與茶青萎凋有密切關系。青葉萎凋采用綜合做青機制作工藝。青葉在萎凋過程中比傳統手工制茶萎凋程度要輕。萎凋是形成武夷巖茶香氣的基礎,萎凋目的在于蒸發(fā)青葉中的少量水分、軟化葉片以及擴大青葉與梗之間的含水量差異,也能提高青葉中細胞的吸水力,為在做青中加速“走水”進行準備;加速化學變化,為提高香氣、除去茶葉中的苦澀味奠定物質基礎。萎凋前期方法有2種,即日光萎凋(曬青)和加溫萎凋。日光萎凋促使芐基氰和吲哚形成;加溫萎凋使α-法尼烯含量大量增加。因此,在日光萎凋下會形成加溫萎凋所具有的花香[1]。
萎凋工序是控制成品茶品質的關鍵工藝,綜合日光、風速、濕度等因素,根據鮮葉老嫩、茶葉品種合理掌握曬青。①第1次曬青時,觀察葉片光澤漸退后移入室內進行晾青,大概需要40~60 min,等到鮮葉溫度降下來后再移出室外進行短時間復曬,再移入室內晾青,如此反復,經過兩曬兩晾后,葉片變得柔軟、失去本來的光澤,顏色呈暗綠色,水分減少約15%,完成萎凋處理。②曬青過程中需要按照“寧輕勿過”的原則,可以保證晾青時葉片恢復一部分彈性,有利于后道工序進行。
做青期間的制作工序[2]。主要是控制好做青的溫度和濕度標準(相對濕度85%~90%,溫度26~28 ℃)。做青是巖茶初制過程中特有的精巧工序,其特殊的制作方法形成巖茶色、香、味、韻以及綠葉紅鑲邊的優(yōu)良特質。做青的過程十分講究,其費時長,要求高,操作細致,變化復雜。
做青工藝環(huán)節(jié)如下。①搖青的原則。由輕到重,重曬輕搖,輕曬重搖,靜置時間先短后長。做青需適度。巖茶在做青中,青葉在“搖青”與“靜止”中出現“失活”與“還陽”的現象,此現象是巖茶做青作業(yè)中重要且特別的表現[3]。②通過青葉的梗葉水份位移,巖茶香氣與滋味形成的基礎物質(如多酚類、茶氨酸類、類胡蘿卜素、糖苷類、脂類、酫類及其眾多衍生物質)在加工制作過程中受到氧氣、溫度、光照和酶等因素的影響,逐步形成加持、異構、絡合、氧化和還原等非常復雜的理化反應,從而產生巖茶獨具魅為的“色香味”特征等[4]。
殺青適度,高溫快炒,盡快熟化茶青葉,揮逸青氣,中止以多酚氧化酶為主體的各類酶活性,保證毛茶品質。殺青是停止酶促氧化作用,散發(fā)青氣和部分水分,鞏固和發(fā)揚茶香的過程。茶青經過萎凋和做青,含水量較少,葉質脆硬,宜采用高溫快炒、少透多悶的方法。目前殺青可采用機械和手工2種方法。
(1)殺青機。采用110型殺青機,轉筒式溫度260~280 ℃,投葉量20~25 kg,炒青時間約6~10 min,先悶后揚,多悶少揚,悶揚可通過殺青的排氣扇調整。
(2)手工炒青。①初炒。鍋溫控制在220~260 ℃,每鍋投葉量0.75 kg左右,先悶后揚,少透多悶,一般炒青時間為2~3 min。起鍋后,趁熱重揉約20~30下,抖松后再重揉約10~20下,再進行第2次復炒。②復炒。鍋溫控制在180~200 ℃,主要是悶炒,以迅速提高葉溫,待葉溫燙手,迅速起鍋,趁熱再揉,復揉1 min左右。復揉后,青葉在制作過程中需要含水量在55%左右即可。
揉捻是形成武夷巖茶外形的主要過程,其操作要點是殺青葉需快速放進揉捻機,趁熱揉捻,揉捻過程掌握先輕壓后逐漸加重壓的原則,中途需減壓1~2次,以利于桶內茶葉的自動翻拌和整形,同時應注意加壓和揉捻時間不可過度,以免造成碎末和底盤偏多,50型、55型等大型揉捻機的揉茶力度要更輕,特別是青葉過老時,需注意加重壓,以防出現條索過松,茶片偏多,“揉不倒”現象。揉捻機的轉速控制在55~58 r·min-1,揉捻時間控制在7~10 min,在揉捻青葉時采用“一輕、二重、三輕”加壓揉捻。
①烘焙的主要作用是穩(wěn)定茶葉品質,補充殺青不足之處,使茶葉達到較長時間的儲存而不變質,烘焙過程可以使茶葉條索緊結,同時也具有破壞茶葉中殘余酶的活性的作用,烘焙的目的是為了鞏固茶葉的品質,進而完善武夷巖茶的色、香、味的品質特征。武夷巖茶采用機械烘干,只需進行毛火、晾索、足火。烘干機的溫度掌握在120~130 ℃,烘到七成干,茶葉在手中以不黏手為佳,手觸毛火葉有刺感。②二次烘焙茶葉時采用毛火溫度在110~120 ℃,茶葉攤放厚度在8~12 cm,時間為3~6 h,待梗葉水分平衡后即可進行足火,烘焙可以選擇毛火來烘焙,但是焙籠攤葉量在0.8 kg,烘3~20 min,翻拌1次,翻拌后焙籠向下一個溫度較低的焙窟移動,茶葉的烘焙全程需要12~15 min。
(1)做青機的選擇。目前市場上的做青機以110型綜合做青機為代表,利用綜合做青機加工制作閩北烏龍茶主要有以下10個步驟,即曬青、涼青、做青、吹風、搖青、靜置、殺青、揉捻、干燥和精制。
(2)綜合做青機的控制。經過萎凋處理后的茶青,失水率一般在18%~20%,做青在前期宜以吹風為主,輕搖為輔。青葉進入綜合做青機后繼續(xù)揮發(fā)水分,即吹風散發(fā)熱氣,鮮葉葉面失去光澤以第二葉為準。在搖青前期不宜重,若搖重,容易造成損傷,影響到鮮葉正?!白咚保灰虼?,需注意保持做青間溫度為26~28 ℃,同時需要觀察青葉葉面,葉面稍有光澤,稍恢復“原狀”,俗稱“還陽”為適度;在做青中后期,吹風時間逐漸縮短,使青葉保持一定的含水量,有利于芳香物質被激發(fā)出來[5]。由于做青會影響多酚氧化酶的活性,所以應根據青葉變化控制青葉的搖法,如重搖青或者減輕搖青,都以看青搖青、看青做青為標準,且在每次搖青程序中需要搖出一定的青臭味;在加工制作中,隨著靜置時間的逐漸加長,通過嗅聞茶青的青臭味、 茶香味, 以及感觸葉溫的方式進行判斷。做青時間一般需要8~10 h,綜合做青機加工工藝參數,如表1所示。
表1 做青技術參數表(單位:min)
(1)手工做青是將萎凋葉薄攤于竹制“水篩”上進行手工做青。該過程需要掌握由少到多的原則,攤青葉先薄到厚,涼青葉時間先短后長,因青葉經數次搖動后,葉緣細胞已完全破壞,隨著發(fā)酵作用的加快,青葉的紅變面積逐漸增加,葉內的芳香物質被激發(fā)出來,青葉由原來的青氣轉化為清香,葉面清澈,葉脈明亮,葉色黃綠,葉面凸起呈龜背形(俗稱“湯匙葉”)紅邊顯現。
(2)做青前期,茶青的含水量較高,搖青以促進“走水”和恢復活力為主,適度損傷葉組織細胞,散發(fā)輕微的青氣,為做青后期理化變化進行必要的準備。搖青以輕搖為原則,即搖青手勢輕、歷時短,如果前期搖青程度偏重,由于葉組織水分較高、細胞膨壓大,葉片易損傷,茶青易紅變,葉脈易折斷,水分輸送受阻,出現“死青”。
(3)做青的目的有3方面。①實現茶青走水(還陽及退青)。②做青青葉在搖青與靜置過程中,葉片邊緣細胞組織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同時青葉也逐漸轉化出綠葉紅鑲邊,俗稱三紅七綠的現狀。③青葉在搖青與靜置時,青葉中的內含物會產生化學變化,如呈現出葉綠體解體、蛋白質解體、醛類物質形成等。因此,做青技術還需根據不同的茶樹品種和當時制作加工的氣候、溫度、濕度條件,俗稱“看天做青,看青做青”。
(4)手工水篩搖青是武夷巖茶的傳統做青方法。該方法是將0.3~0.4 kg鮮葉置于水篩(直徑90 cm),雙手執(zhí)篩搖動,青葉在水篩中滾動、旋轉下相互碰撞與摩擦。搖青不足、不勻或未加快完成該進程,常常輔以“做手”(用雙手收攏、擠、合和輕拍),但對優(yōu)良品種如水仙或名巖名樅等均采取“只搖不做”或“多搖少做”的原則。做青適度標準為葉脈透明,葉色黃綠,葉片柔軟如綢,葉緣反卷形成湯匙狀,葉緣朱砂紅,達“三紅七青”,青氣消失,散發(fā)出濃烈花香。
武夷巖茶具有綠茶之清香,紅茶之甘醇,是中國烏龍茶中的極品。武夷巖茶屬半發(fā)酵青茶,制作方法介于綠茶與紅茶之間。最著名的武夷巖茶是大紅袍茶,該茶葉緣朱紅,葉底軟亮,具綠葉紅鑲邊特征;湯色(深)橙黃,清澈艷麗;香氣馥郁具幽蘭之勝,銳則濃長,輕則幽遠;味濃而醇厚,鮮滑回甘,確有“味輕醍醐,香薄蘭芷之感”,所謂“品具巖骨花香之勝”。烏龍茶三泡嗅香的要求基本與其他茶類的熱嗅、溫嗅和冷嗅的要求一致。烏龍茶更重視品種的香與味,即品種特征。
武夷巖茶在制作中俗稱需要“做熟”及“做透”,通過做青環(huán)節(jié),掌握曬青、涼青、萎調、做青、搖青、殺青、揉捻和干燥工序的制作工藝?,F除了少量武夷巖茶青葉采用傳統手工制作之外,其余大宗武夷巖茶產品都采用機械化生產進行制作。武夷巖茶在傳統手工制作技術上應進行改進,在結合機械化生產工藝技術的基礎上,充分考慮采用機械化生產技術工藝代替?zhèn)鹘y手工制作,使烏龍茶生產產量化、標準化和加工質量標準化,但是隨著市場科技技術的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機械化可以完全代替?zhèn)鹘y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