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潔玲
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是所有人應該有的基本道德,也是作為人的基本教養(yǎng)。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因為他們所處的特殊環(huán)境,以自己為中心,只知道獲得,不知道給予,讓我們的孩子從小就養(yǎng)成了“自私、狹隘、霸道、依賴”等性格。為什么感恩的美德會從幼兒中消失呢?引起這種現象的原因有以下兩個:
1.家庭生活環(huán)境:大人為孩子創(chuàng)造優(yōu)越的生活條件。他們認為他所接受的愛是必然的,大家付錢是理所當然的。爸爸和媽媽應該做的事也是理所當然的。這種孩子的性格一定是自私的,只要求珍惜自己,不想關心別人,感謝別人。
2.教育的片面性。受社會環(huán)境和家長的影響,學校教育中重智力的培養(yǎng),知識的傳授,忽視“德”的培養(yǎng),我們的老師已經習慣了付出,不愿得到回報和感謝,這樣誤導孩子,影響孩子健康的成長和發(fā)展。
感恩的教育是整個社會文明進步的助推器,它對個人實現的一種訴情感情的感情教育,不僅是以德報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種喚起人性的人性教育,是對整個社會的一種共生共存的教育。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了德育目標:“培養(yǎng)幼兒熱愛祖國、熱愛故鄉(xiāng)、熱愛集體、熱愛勞動的感情,誠實、勇敢、易于傾聽、珍惜友情、不怕困難、有禮貌、遵守紀律等良好品質、行動習慣和活潑開朗的性格?!庇變浩谑侨烁星榘l(fā)展的關鍵時期,發(fā)展幼兒感情,培養(yǎng)他們的社會行為在提高社會化水平上具有重要意義。蘇聯著名教育家斯福爾摩斯基曾這樣說過。作為老師和父母,應該怎樣向孩子的幼小心靈播下感恩的種子呢?我覺得應該從以下幾點開始做:
一、用語言親身教導,培養(yǎng)對幼兒感恩的意識和感謝的行為
幼兒園是孩子接受啟蒙教育的基礎時期和主要場所,幼兒教育是人一生的基礎教育。從孩提時代起,就對幼兒說:“讓孩子感恩、感恩、關心、回報,這是我們教育者的義務。正如英國的教育家洛克在他的教育名著《教育漫話》中所寫的那樣,”我們小時候受到的影響,即使很小,也幾乎沒有察覺到。因為幼兒的年齡小,強化和模仿是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徑。因此,要為幼兒做好感謝的表達,把握孩子的感恩程度,幫助孩子培養(yǎng)感恩的意識和感恩的行為。
首先,作為老師應該以身作則。因為老師的言行在不知不覺中被幼兒所感染。孩子向老師打招呼的時候,老師用親切的語調說:“孩子,您好!遇到不認識的人或是來園的家長,老師應該親切地說話、打招呼。其次,多發(fā)掘幼兒中的典型和榜樣,及時表揚。有一次,我給了弦子三個點心,發(fā)現一個叫小軒的弦子吃得那么快。他平時吃飯很晚,在我的詢問下,說留給爸爸媽媽吃。那時我的心微微地顫抖著。我在全班小朋友的面前表揚了他,鼓勵他努力讀書,等長大后可以掙錢,買很多好吃的給爸爸媽媽,現在如果在幼兒園做好孩子的話,爸爸媽媽會很高興的。”小軒聽了之后,笑著點了頭。
另外,必須發(fā)揮父母在家庭中的模范作用。孩子穿著漂亮的衣服,享受麥當勞的時候,告訴孩子父母工作的辛苦,知道賺錢有多辛苦。我們要教育孩子要孝敬老人,告訴孩子沒有爺爺奶奶就沒有爸爸媽媽,他們辛苦地把爸爸媽媽撫養(yǎng)成人。旁邊的人幫忙自己家的時候,一定要帶著孩子去門口道謝。讓孩子懂得自己的幫助、友誼和恩惠。天氣好的時候帶孩子去郊外野餐??淳G樹,賞花,聊天。新年和老人的生日的時候,會和孩子買禮物去探望老人。吃飯的時候,會給老人夾菜。
家庭和幼兒園要好好交流,在教育上保持一致,讓孩子在家長和教師的語言教育中,在積極健康的感情體驗中形成正確的道德行為,培養(yǎng)良好的個性品質。
二、根據生活事件,隨機進行禮儀教育和感謝教育
在幼兒的日常生活適時教育,適當引導,鼓勵孩子禮貌地與人交往,感謝其友好、幫助、體貼。另外,即使父母帶著孩子走在干凈的道路上,環(huán)衛(wèi)工人也可以不顧酷暑,在天還沒亮的時候帶著車去打掃。帶著孩子去醫(yī)院的時候看到的醫(yī)生和護士,看到市場上賣蔬菜的阿姨,在田里拼命工作的農民叔叔等,讓孩子認識工作的重要性,讓孩子使用日常用語?!案卸鹘逃睉搹挠變荷磉叞l(fā)生的小事開始,讓幼兒在日常生活中一點點地,在每一句話中不知不覺地學會感恩。
另外,對于生活中發(fā)生的國家大事,我們也可以隨機進行感恩教育。例如,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發(fā)生了8級大地震。組織孩子們看電視新聞,“災區(qū)有很多像他們這樣的大孩子。父母不在了,身體不方便了。當他們被廢墟掩埋,失去生命的時候,孩子們的眼睛濕潤了?!痹S多解放軍的叔叔、武警、看到醫(yī)療士兵挺身救助傷員,孩子們的臉上露出了一絲笑容,但表情卻很嚴肅。我們的幼兒園也提倡,為地震災區(qū)捐款,奉獻愛心。第二天,班上的孩子們紛紛拿來自己的零用錢,把自己的一份愛情小心翼翼地裝進募捐箱,有一毛、五毛和一元的,共計550元,全部捐給災區(qū)人民。孩子們用實際行動幫助災區(qū)人民的復興,奉獻自己的愛的活動喚起了孩子們的感恩之情,學習了感恩之情,驗證了教育者陳鶴琴的教育名言“生活全部教育”。
三、日常教育活動感恩教育的滲透
幼兒園的主題活動是幼兒園的主要教學活動形式,在開展感恩和愛心教育的過程中,收集孩子身邊典型的感恩教育素材,積累,選擇合適的時期進行主題教育。例如,“國學”“弟子規(guī)”“新三字經”是很好的教育素材。接下來,說些關于英雄的故事,更容易接觸到孩子們溫柔的心。有一次,我跟孩子們講了放牛郎王二小的故事。說完后,我對孩子們說:“王二小知不知道他這樣做會不會死?他為什么這樣做?他不怕死嗎?孩子們在一個接一個地發(fā)言。王二小很年輕,所以知道自己會死。他還把敵人帶到埋伏圈里。是為了什么?今天過著什么樣的生活?最后我對孩子們說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的先行者拼上性命,用熱血和生命換來的。因此,孩子們要樹立對革命前輩的敬愛和感謝之情,學會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另外,我們開展了其他感恩教育活動。例如,唱感謝之歌《我的好媽媽》《小小的長椅》《念親恩》,看有關感恩教育的VCD盤,和家人的溫暖一起說著家人的話,還進行了cosplay活動等。自從我們幼兒園開展這些活動以來,很多孩子在行動上都發(fā)生了變化。謝謝奶奶給我做飯。晚上向媽媽撒嬌說媽媽上班辛苦了。給你捶背吧。這些讓我們感到欣慰。因此,幼兒園讓感恩教育滲透到日常教育中是很有效的。
在孩子幼小的心靈撒上感恩的種子,我相信感恩的種子會在孩子們成長的歲月里變成大樹。有著這樣感恩之心的很多學生,在人生的道路上邁出的步伐會變得更加堅實。從而成長具有良好的行為習慣,活潑可愛、彬彬有禮,成為健康快樂的新一代,回報家人和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