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竹平
即便是統(tǒng)編版教材,強調(diào)了雙線組元,創(chuàng)造了語文要素,再加上很多實踐性研究者倡導的單元整體教學,更有當下熱起來的大單元教學研究和實踐,很多一線教師仍然在教學中困于一篇篇課文。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破局需要做多方面的努力,其中,文本解讀的“目標”定位和操作策略,是需要努力的一個重要方面。
最近網(wǎng)上有一篇文章,題目叫《全世界都沒有“語文”這門課,只有中國有!》,是鮑鵬山教授2018年7月的一次演講內(nèi)容的整理。演講中,鮑鵬山教授對中國的“語文”提出了質(zhì)疑,尤其是對“雜志”形態(tài)的語文教材提出了批評:
所有語文教材都不是書,頂多可以叫“雜志”,每本教材里選幾十篇課文,這幾十篇課文怎么樣?還不能形成一個系統(tǒng),都是古里古怪的文章、古里古怪的知識的大拼盤?;四敲炊嗾n時,但是沒讀書,這是大問題。
不管大家怎么看現(xiàn)在的中小學語文教材,我個人以為,鮑鵬山教授的批評不無道理。最近還有一篇文章指出,統(tǒng)編版教材聲稱“專治不讀書”,要用教材來引領學生讀更多的書,讀整本的書,但是根據(jù)課標、教師用書、教材的目標定位,在有限的課時里要完成一本教材的課堂學習,很多教師和學生已經(jīng)是應接不暇了,哪還治得了“不讀書”呢!言下之意,語文教材本身就是造成學生“不讀書”的罪魁禍首之一。不管我們認不認同這些觀點,擺在眼前的現(xiàn)實的確包括:許多教師要把大量的經(jīng)歷(甚至全部)放在如何“教好”一本教材、一篇篇“課”文上,學生也需要用大量的時間來“消化”一篇篇“課”文——從字詞到段落,從內(nèi)容到主題,從積累到運用,從課堂練習到試卷檢測……
這里我們不討論高高在上的制度問題,只討論教材文本與培養(yǎng)一個人生活需要的讀寫習慣和能力之間的關系。既然教材必須用,而且要高覺悟地用,那么,就認認真真用好教材,用好語文教材中的文本吧——這是我們廣大語文教師的“歷史使命”。
為了讓我們的學生不至于學習了語文教材中的文本,出現(xiàn)“小學讀的到初中就不管用了”的尷尬,而是真正能學到一生有用的東西,比如學會了怎樣閱讀(尤其是整本書)并喜歡上閱讀,學會了怎樣思考、表達,學會了尊重和敬畏……我們要認真思考和定位文本的擔當和教師的擔當。
顯然,文本和教師,只有后者具有能動性,只有后者才懂得“責任的重負”,只有后者能讓“擔當”轉化為現(xiàn)實的能量。那么,我們是否可以做到——
1.讓文本有意思些。學生最沒有感覺的,大概就是每一篇“短小”的文本,教師都要一本正經(jīng)地、一個模式地領著他們“對話”(“對話”在很多語文課堂上,是被濫用的,因為對話需要敞開心扉,需要相互質(zhì)疑和啟發(fā),需要態(tài)度,需要精神創(chuàng)造)。這種“公文式”“套路式”的課堂,即使“教”了有用的東西,也會在學生的被動心態(tài)下變成沒意思、沒意義的東西。
就算一篇篇“課”文無法與整本書相比,教師也要盡力讓每一個文本在課堂上變得有意思些。
先舉個簡單的例子。一位用心的年輕教師教幾個基礎比較薄弱、學習興趣缺乏的學生學習文言文《螳螂捕蟬》,為了讓詞句鮮活起來,幾乎將課堂上的自己變身成了螳螂,結果,這些學生很快就讀懂了文章并能繪聲繪色地背誦了。這樣的有意思有什么用呢?僅僅是讓學生背熟了文章嗎?表面看來是這樣,其實,因為有意思,“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故事就擁有了生命力,學生以后可能遇到類似情境,就會想到它,就會用它的啟示來判斷事件和情勢,而非讓其成為諸多“死記硬背”的死知識中的又一個“僵尸”。
這是最簡單但也十分必要的“有意思”,至少學生讀到的是“活”的文本,而非“流水線上”的文本。進一步的“有意思”,是讓文本與文本之間建立起聯(lián)系來,這種聯(lián)系是有大主題、大概念支撐的聯(lián)系,而不僅僅是為了落實某一個知識點或能力訓練點,用多個文本反復操練的聯(lián)系。例如,使用統(tǒng)編版教材之前,我們學習蘇叔陽的《理想的風箏》,從“風箏”這樣的物象-意象建立聯(lián)系,比較或關聯(lián)閱讀魯迅的《風箏》、王安憶的《風箏》、朱成玉的《風箏的心》以及有關風箏的詩詞等。再如,部編版教材是考慮到“雙線”組織單元的,其中一條“人文”或說“主題”線,就是不同文本建立聯(lián)系的一個路徑——這一聯(lián)系,實際上比“語文要素”更有意思和意義,因為它與學生的生活認知、生命體驗、探索世界等有直接的關聯(lián),這種關聯(lián)清晰了、顯性了,學生的學習就有了心理境遇和基礎,才會樂意去學“語文要素”。
簡單一句話,脫離了與學生生活的聯(lián)系來處理文本,是很不負責任的,是浪費時間和生命。
既然一個個“孤立無援”的文本,一篇篇“古里古怪”的“課”文,無助于促成“多讀書”的美好愿望,至少,教師的擔當可以表現(xiàn)為——努力讓好幾個文本因為有了生活、生命、成長等意義上的聯(lián)系,而合力接近“一本書”的樣子。
2.讓文本更開放些。老盯著“學習語言文字運用”,也就是大家常說的“本體性目標”,再多的文本,再經(jīng)典的文本,也失去了吸引力,失去了情趣。
最好,讓文本更開放些,開放到成為引領學生迫不及待要去讀某一本書或某一類書的程度。例如,閱讀泰戈爾的《花的學?!罚陀盟鼇泶蜷_《新月集》;閱讀林海音的《冬陽 童年 駱駝隊》,就用它打開《城南舊事》;閱讀蘇叔陽的《理想的風箏》,就用它打開《中國讀本》……不是課堂上應景式的打開,而是真的打開,讓教室里、學生的書包里有這些書,給時間讓學生靜靜地讀這些書。如果學生有興趣,就陪著他們一起聊這些書。
有時候我想,為什么不能將教材文本有策略地放一放,或者將學習時間認認真真規(guī)劃一下,把更多的時間用在被教材文本“打開”的書本上呢?這樣做,學生一定是樂意的,也一定會更加受益。
短期來看,或者為了考試的目的來看,在一個個文本本身做足文章,似乎更有“獲得感”,比如仿寫一兩句話的練習,但長期來看,尤其是從一個人的閱讀習慣養(yǎng)成、思維質(zhì)量的提升上來看,作用的確值得懷疑。至少,我認為班級里那些能寫出個性化的文章的學生,其精彩的構思和表達,很難找到教材文本的影子,而是得益于大量的課外閱讀或其喜歡的整本書閱讀。所以,用一個文本打開一本書后,怎么讀一本書,也是值得思考的。最好,除了方法的滲透,要引領學生去探究,作者是怎樣去探索、思考、認識世界的,要在理解的基礎上去判斷、評價乃至創(chuàng)造。
在學生成長的路上,文本可以沒有擔當,教師卻不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