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金華
【摘要】現(xiàn)從“反轉新聞”的概念、特征及產生緣由入手,從媒體傳播學和敘事學的視角,探討了“反轉新聞”的敘事框架,同時以此為基礎,從正反角度論述了“反轉新聞”的傳播影響。最后,從媒體、公眾以及法治等角度針對性地制定了如何對“反轉新聞”加以規(guī)避的應對舉措。同時也希望通過研究,對利用“反轉新聞”進行輿情引導提供建議。
【關鍵詞】新媒體;“反轉新聞”;新聞機構;傳播
近年來,“反轉新聞”出現(xiàn)在熒屏的頻率越來越高,公眾也對其抱以極高的關注度,在新聞傳媒領域,“反轉新聞”引發(fā)了公眾非常熱烈的討論和反思。在對“反轉新聞”概念的界定上,比較受學者和公眾認可的定義是在當前新媒介橫生狀態(tài)下,產生于輿論空間中的一種新狀態(tài)和新現(xiàn)象。而論及“反轉新聞”的產生緣由,本文將其歸于三大機制:技術機制、用戶機制及輿論機制。
一、“反轉新聞”發(fā)生機制探析:技術、用戶、輿論
(一)技術機制:網絡環(huán)境與即時性傳播
在如今新媒體渠道叢生之際,各類社交平臺和渠道的成熟與發(fā)展對傳統(tǒng)媒介和生態(tài)帶來顛覆性變化,在傳播渠道極大拓展的同時也帶來更加多元化的內容??萍嫉陌l(fā)展和新媒體渠道的多元化,在為民眾提供便捷和自由的信息獲取渠道的同時,也使得真正的新聞自由產生風險。
在碎片化趨勢日益顯著的當下,移動互聯(lián)網在產生內容和分銷內容的渠道上產生了兩類非常重要的模式,即所謂的“用戶創(chuàng)造內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即UGC)和“用戶銷售內容”(User Sales Content,即USC)。[1]多元化的社交媒體讓每個人都有了表達觀點的渠道和窗口,也完全顛覆了傳統(tǒng)媒體單線型的新聞壟斷優(yōu)勢。眾所周知,社會進步的一大重要體現(xiàn)是對事件真相的全面而真實還原,但是隨著自媒體的繁榮發(fā)展,傳統(tǒng)傳播生態(tài)得以日漸解構的基礎上,許多傳播者基于自身利益考慮“各懷鬼胎”,從而使得輿論呈現(xiàn)出顯著的碎片化特點,熱點事件發(fā)生后涌出的海量信息使得公眾對于甄別信息真?zhèn)蔚碾y度極大提升。
憑借特有的互聯(lián)網基因,新媒體環(huán)境下信息的傳播即時性得以凸顯,這也印證了《人民日報》前總編輯范敬宜“快,就是新聞的生命”[2]這一觀點。嚴格的審核與精準的時間控制不再成為新聞信息的壁壘,他們?yōu)榱说谝粫r間獲取新聞往往不重視對信息來源的校對和核實。當下各新媒體平臺已不僅僅通過搶先發(fā)布來獲取流量,在真相不明的情況下,根據有限的新聞素材,對新聞事件進行主觀的媒介審判,過早地對新聞盲目定性。因此,如萬曉燕等人所說“新聞產生是一個對事實材料進行選擇、加工的過程。因此,很難要求具體的報道、單一的信息能夠純然真實地、客觀全面地還原特定事件”。[3]
(二)用戶機制:用戶參與與劇情反轉
在傳統(tǒng)媒體時代,“受眾”是經常被提及的一個名詞,而時至當下的互聯(lián)網時代,“用戶”已經徹底顛覆和取代了以往的“受眾”,名詞的變遷見證了社交媒體給予用戶更多傳播主動權。根據“使用與滿足”理論內容,受眾會通過對某些媒介的使用來滿足其內在的社會或心理方面的需求[4],互聯(lián)網的繁榮發(fā)展讓各種群體和意見“自由生長”,因此,話語權的遍及也是發(fā)生新聞反轉的原因之一。
現(xiàn)階段,社交媒體已經在公眾的生活和工作中獲得了極大的滲透,在開放的網絡中,各種各樣的意見和群體自由生長,微信、微博、客戶端、抖音、快手、知乎等社交媒介為公眾的意見交流與碰撞提供了自由而廣闊的空間。社交媒體一方面充分地融入民眾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建立了更加便捷、平民化的討論機制。從而推動用戶有意愿進行表達或者獲得滿足感而自愿參與。[5]
在現(xiàn)代解釋學理論中,海德格爾將“前理解”或“先結構”稱之為“先見”或“先有”,主要指的是民眾在理解一個文本之前,自身所擁有的各類主觀心理條件和心理狀態(tài),包括經驗、情感、愿望、道德觀念、思想、個人氣質、價值觀念、文化知識水平等。[6]
就傳播主體的角度而言,網絡自媒體由于缺乏嚴格的管控,往往成為劇情反轉的“添加劑”甚至“主力軍”;就傳播方式的角度而言,自媒體營造的媒介景觀或者是受眾轉發(fā)到朋友圈的帶有獵奇心理新聞碎片等因素,很可能會導致在一瞬間引發(fā)公眾巨大關注;就傳播過程而言,借助于社交媒體渠道,報道對象與媒體之間、媒體與用戶之間也會產生激烈的交鋒,而這種交鋒也使得事件逐漸走向真相大白。
近年來引發(fā)熱議的“反轉新聞”,個個都體現(xiàn)出用戶在其中的深度討論和參與,新媒體不僅能夠為其帶來便捷而快速的體驗享受,也讓其習慣于及時分享觀念和事件,并習慣于在充當了事件爆料者之后所獲取的參與快感。
(三)輿論機制:輿論轉向與媒體采納
新媒體時代,我們需要反復思考和定義“何為新聞”這個問題,但必須明確的是“人人自由發(fā)信息”并不意味著“人人自由發(fā)新聞”,信息與新聞之間不具有等同意義。[7]真正的“新聞”應當是被傳統(tǒng)媒體采納和接受,并重新發(fā)布的信息。
“群體輿論的形成使得網民行為有一個具體而明確的導向,并且使網民聲音聲勢化、群體化,也使個體聲音不至于因為勢單力薄而被淹沒”。[8]而正是這種“眾聲喧嘩”才是將輿論推向高潮、導致輿論產生反轉的核心因素。諸多網民作為輿論得以傳播的參與者,其每一次發(fā)表觀點和轉發(fā)言論都將在輿論浪潮中貢獻自己的力量。而網民出于內在心理的因素,往往對與自身生活相關的社會新聞有著很強的代入感和參與度。
媒體的“用戶意識”是新聞報道必須擁有的一個關鍵性因素。因此,媒體的高點擊量和關注度,能夠提升媒體自身的競爭力和影響力。但在傳播過程中,不乏有媒體為了迎合公眾的需求,往往會在新聞傳播中夸大其詞或通過一些具有感情色彩的字眼進行誘導,甚至部分以功利性為導向的媒體罔顧客觀事實,利用熱點新聞標題,利用受眾的獵奇心理,甚至以文不對題的圖片或視頻來吸引受眾眼球,導致某些新聞事實在一定程度上被主觀所忽略,進而引發(fā)公眾質疑,發(fā)生新聞反轉。
許多媒體在報道新聞所用的措辭中體現(xiàn)出明顯的傾向性。從而導致“震驚”“不得不知”等類似字眼經常出現(xiàn)在新聞報道中。而這些明顯帶有感情色彩的字眼極易導致用戶在觀看時由于受到自身主觀因素的制約而造成認識偏差,從而導致整個輿論風向的逆轉和偏差。[9]
二、辯證看“反轉新聞”:負效應與正影響同在
“反轉新聞”所造成的影響是非常嚴重的:媒體公信力的損失、公眾同情心被消費、社會資源浪費等。但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反轉新聞”的產生能夠引發(fā)公眾的深入思考和討論,公眾也因此對新聞懷揣更加理智的態(tài)度,這也使得公眾媒介素養(yǎng)有了一定的提升,因此我們對“反轉新聞”的影響應當保持全面而客觀的認識。
(一)“反轉新聞”的負面影響
第一,會導致媒體的公信力降低?!胺崔D新聞”產生后,新聞真實反復被顛覆和推翻,消費了媒體的公信力,導致發(fā)布新聞的媒體的公眾信譽度嚴重受影響。長此以往,公眾對媒體所發(fā)布的信息難以保持信任感,媒體的社會公信力也隨之降低。越具公信力的傳統(tǒng)媒體,在受到“反轉新聞”的侵擾后,公信力受削弱的速度也越發(fā)迅速。
第二,消耗公眾善意,加劇社會冷漠感。在“反轉新聞”事件中,公眾并非單純作為事件的“看客”,而是整個新聞過程的參與者角色。一旦新聞頻繁反轉,公眾便會產生“狼來了”的思維定式,當后續(xù)還有其他類似道德問題侵襲網絡時,公眾便會在行使善意之前反復“觀望”,如此情形便會導致社會冷漠感的加劇。
第三,危害當事人的正常生活。當公眾集中關注某個事件時,新聞當事人站在風暴的中心,公眾輿論壓力極大地影響了當事人的正常生活和心理健康。不僅自身的隱私權受到侵害,各種“辱罵”和“人肉”會使得當事人苦不堪言,而且當事人在事件發(fā)酵后極易被貼上標簽,難以回歸正常的生活狀態(tài)。
第四,耗費社會關注度,耗費人力、財力等社會資源。當公眾的熱情過度集中在某一個事件當中時,其他同時間需要關注的事件自然會退出人們的視野,當社會集中關注這一“反轉事件”,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時,會造成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
(二)“反轉新聞”的積極影響
第一,使輿論關注更加聚集,迫使媒體加快對真相的搜尋?!胺崔D新聞”的產生,可以極大地聚集公眾的關注度,而“反轉新聞”信息的廣泛傳播也體現(xiàn)出公眾對于新聞日漸提升的參與度。當輿論達到一定的強度,一方面廣大網友會參與到事情真相的探索中來,另一方面也會引發(fā)媒體的廣泛關注和探討,讓真相更快地浮出水面。
第二,促使公眾媒介素養(yǎng)整體快速提升。當“反轉新聞”頻繁出現(xiàn)后,公眾對于新聞的態(tài)度會變得越發(fā)謹慎,盲目跟風的現(xiàn)象越發(fā)減少,我們透過公眾對“反轉新聞”的關注也能夠發(fā)掘公眾參與和公共意識的不斷強化。
第三,促進社會生存問題的高效解決。各類“反轉新聞”的共同特質在于背后隱藏著更深層次的社會問題。當一件具有共鳴感的事件快速發(fā)酵和傳播之后,更易引起媒體和公眾的關注與聚焦,這也能夠加速問題的解決。
三、規(guī)避“反轉新聞”:媒體、公眾、政府需協(xié)力
(一)媒體層面
一是加強專業(yè)學習,提高媒介素養(yǎng)。媒體從業(yè)者在新聞采訪過程中必須堅持公正、均衡、客觀的原則,避免創(chuàng)作出的新聞帶有自身價值判斷的偏向性從而對公眾產生誤導;媒體從業(yè)者在議題設置方面必須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避免純粹追求閱讀量和點擊量從而忽略了求證環(huán)節(jié)。[10]總而言之,只有媒體堅持新聞自律,切實履行社會責任,嚴把新聞“出口關”,才能提高媒體公信力,從而在根源上杜絕“反轉新聞”的產生。
二是完善內部管理機制。在新聞報道中媒體的報道流程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媒體方面應當在明確事實并多加求證之后迅速發(fā)布信息,并根據輿論的反響做好后續(xù)報道和跟進,對多方當事人進行采訪時要防止由于自身主觀印象的影響而帶來的新聞失實和偏差。同時媒體還應當在新聞報道中嚴格掌控審核流程,對于失實的新聞要將其扼殺在流程的前端。
(二)公眾層面
一是提高新聞素養(yǎng)。碎片化的信息和內容對公眾的媒介素養(yǎng)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第一,公眾應當在事件未明時通過各個權威媒體和平臺加以核實,最大限度地對事件真相進行還原。第二,當事件處于撲朔迷離時,公眾應當提高自身的警惕性,多方核實內容,保持自身的獨立性和客觀性,對新聞的真實性加以辨別。二是遠離刻板印象。作為公眾的我們因為長時間以來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會給遭遇的人物或事件進行“新聞標簽”模式的解讀,這也要求公眾面對新聞事件時應當保持冷靜,堅決避免在事件真相未明時制造不客觀不理智的言論而傷害和影響當事人;在對獲取新聞報道渠道甄選時,要盡量選擇有權威性的媒體平臺,并強化自己的理性思考,避免圖一時之快而進行隨意評判。
(三)政府層面
一是積極解決社會矛盾。政府需要加大解決社會固有矛盾的力度,完善社會保障,從源頭上杜絕“反轉新聞”的出現(xiàn)。政府應當提升制度的公正性,確保社會上的弱勢群體也能夠獲取公正的對待;加強社會各類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健全,營造社會的安全感;建立健全公眾發(fā)聲的制度化渠道和路徑,保障公眾遭遇問題和困難時有處可尋。
二是確保政府信息的透明性和公開性。對于群眾而言,政府是為其提供權威信息的主要源頭。在熱門事件和熱點信息開始傳播時,政府應當與媒體報道相配合,或主動通過自己的渠道公開發(fā)聲,為公眾答疑解惑,減少各種猜測和謠言的滋生土壤。官方的權威信息是公眾內心的定心丸,因此,政府在事件傳播的過程中,需要主動出擊,公開真相,消除公眾疑慮。
三是加強網絡監(jiān)管。就監(jiān)管層面而言,政府要加強對網絡信息發(fā)布的監(jiān)測和追責,并對這些破壞行為采取相應的措施,如進行記錄、報警和信息分析等,以此來約束網絡意見領袖的言論,從源頭規(guī)避“反轉新聞”的產生;同時,政府還應當建立健全反饋渠道,在事件發(fā)生時積極收集公眾所反饋的信息,并給予專業(yè)的解答,只有這樣才能有效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性。
參考文獻:
[1]王志立.網絡輿論場域中新聞反轉現(xiàn)象的傳播學反思[J].新聞愛好者,2018(2):35-39.
[2]童兵.理論新聞傳播學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66.
[3]萬曉燕.“反轉新聞”:傳播特征、概念辨析與問題指向[J].中國出版,2017(8):35-38.
[4]樊淑琴.網絡熱點事件中反轉新聞的負效應及對策[J].新聞愛好者,2017(7):19-20.
[5]代寶,劉業(yè)政.SNS用戶采納影響因素實證研究綜述[J].情報資料工作,2015(1):53-57.
[6]宋祖華,李艷.反轉新聞再思考[J].新聞愛好者,2016(11):15-18.
[7]方艷.“反轉新聞”的倫理評價及反思[J].青年記者,2016(5):12-13.
[8]向淑君,周艷敏.“新聞反轉”:媒體的自凈功能與新聞真實性的確證[J].新聞愛好者,2017(8):28-29.
[9]黃鴻業(yè).“輿情反轉”新聞的成因及其規(guī)制[J].青年記者,2015(9):22-23.
[10]胡翼青.論網際空間的“使用-滿足理論”[J].江蘇社會科學,2003(6):204-208.
(作者單位:蘭州文理學院新聞傳播學院)
編校:張紅玲
3641501908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