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云香(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實驗中學)
首先,營造自主學習環(huán)境,驅動自主學習。學生進入初中后才正式接觸物理學科,而物理知識對于初中學生來說就顯得有些抽象,不太容易理解。教師可根據(jù)教學內容,聯(lián)系學生的實踐生活,為學生營造自主學習的情境,快速激發(fā)出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讓他們動腦又動手,將復雜的理論知識,在課堂上直觀地呈現(xiàn)出來,為接下來的深入學習奠定良好基礎。例如,在教學《連接串聯(lián)電路和并聯(lián)電路》時,教師為學生提供一節(jié)電池、兩個小燈泡、若干導線、三個開關等必需的教學用具,先要求學生“使一個燈泡亮起來”。學生們很熟練地就把電池、開關、小燈泡,用導線連接起來,閉合開關,小燈泡亮了。接下來再要求學生把兩個小燈泡都點亮,這時學生的好奇心被成功點燃了,參與的積極性高漲,使課堂一下就熱鬧了起來。學生們展現(xiàn)出各式各樣的連接方式,這時教師再把話題轉到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上,學生們就能很容易進入接下來的學習中了。
其次,運用問題導學,驅動自主學習。問題導學就是教師在課前向學生布置自主學習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地進行學習。例如,在教學《認識浮力》一課時,教師可先提出問題:當把俘虜扔進死海里時,俘虜卻沒有被淹死,這是為什么呢?怎樣表示浮力呢?手托的力與物體給的支持力不同嗎?物體在水中下沉的過程中,是否會受到浮力作用呢?學生們在聽課時有了側重點,將會更加認真地聽取相關的內容,同時大腦始終處于活躍狀態(tài)。學生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然就能做到積極動腦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對產(chǎn)生的疑問進行記錄,這樣在課上聽課時就有了學習動力和方向,在這個過程中,能夠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驅動學生開展自主學習。
最后,創(chuàng)設提疑平臺,驅動自主學習。在傳統(tǒng)課堂中,教師是課堂的主體,教師進行知識的講解,學生只需要認真聽講,即使學生心中有再多的疑惑,也很少有機會表達出來,所以從學生學習的內驅動力來講,學生很難做到真正的自主學習。自主學習的關鍵因素是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參與性,學生提疑的行為和思維活動都是積極主動的自主學習的表現(xiàn)。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的引領下,重視和鼓勵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已經(jīng)成為課堂教學中的常態(tài),允許提出疑問本身就是以生為本的體現(xiàn),把課堂主動權還給學生的體現(xiàn),是有效驅動學生自主學習的體現(xiàn)。如在講《光的色散》一課時,教師可在室外用事先準備好的噴霧器在太陽光下噴出雨后彩虹的效果,這時學生心中產(chǎn)生了疑惑:為什么會在空中看到彩虹呢?在教室里,用三棱鏡放到了陽光直射的地方,教室墻面上出現(xiàn)了五顏六色的光。這時教師再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自己心中的疑惑,有學生提出太陽光原本是白色的,怎樣就能通過噴水出現(xiàn)了彩色呢?也有學生提出:為什么太陽光在通過三棱鏡后會出現(xiàn)彩色光帶呢?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解決心中的疑惑,學生自然就會積極地閱讀并認真思考、分析。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對以上三點策略的運用重點有所區(qū)分,千萬不能混為一談。
營造自主學習環(huán)境,重點是通過現(xiàn)實生活中的現(xiàn)象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通過興趣驅動自主學習;問題導學的重點是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通過找到問題的答案促進知識的學習,也就是通過掌握解決問題能力的成就感驅動自主學習,問題可由課前教師布置,也可在學習過程中自主產(chǎn)生;創(chuàng)設提疑平臺的重點是讓學生產(chǎn)生疑問,并在提問題后由大家共同解決,讓學生通過探究和合作驅動自主學習,一般在課堂或實驗教學中出現(xiàn)比較多。有時,一個教學設計會使其中兩者或三者的效果同時出現(xiàn),但這并不矛盾,反而或許是更好的教學設計。
學生的自主管理可以滲透到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每一個角落里,有現(xiàn)實生活的、班級活動的、學習知識的等方方面面的自主管理。筆者在階段性測評時采用學生互評的方式,實現(xiàn)階段性測評的自主管理,取得不錯的教學效果。
傳統(tǒng)的測試過程,常以教師考卷得分作為評判結果,這只是讓學生看到了一個分數(shù),并不能從分數(shù)上獲取其全面的信息。為了改變這種只停留在分數(shù)上的測試效果,筆者每次在組織階段性考試之后、閱卷之前,將試題答案以及評判標準公布于眾,其中詳細指明了在試卷上出現(xiàn)哪步給幾分,以便于打分。在學生對答案以及評判標準有了明確的認識后,再將學生考卷進行置換(一般情況下是無序換卷)并由學生進行賦分。當大家都完成了評判后,教師再按照姓名把試卷分發(fā)給每個同學,讓學生對自己的試卷,按照標準再次進行賦分,并對照兩個分數(shù)存在哪些不同,針對賦分的不同意見可在老師引導下對照標準答案展開討論。
這種由學生參與的自主測評有三點好處。其一,為了能夠給別人進行公平的評價和賦分,必然會促進自我學習知識的欲望;其二,讓學生更清晰地了解自己對本階段學習的情況;其三,加強了反思過程,加深了對應該掌握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學生在物理學習過程中的自主提升主要體現(xiàn)在實驗能力和探究能力的提升。在重難點教學時,教師要為學生搭建實際操作、自主探索的平臺,讓學生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合作探究中,透徹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這將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同時提升自我學習能力。
例如,在教學《聲音的特征》一課時,事先為學生準備一些必要教具,鋼尺若干、長短不一的橡皮條若干。先讓學生自由結組,有拿鋼尺的小組,有用橡皮條的小組,然后,讓學生動手操作一下,看看能不能讓它們發(fā)出聲音,要怎樣才能讓它們發(fā)出聲音來?并思考、分析這些物體發(fā)出的聲音有什么特征?然后,要求鋼尺小組學生把鋼尺插在兩個桌子夾縫處撥動鋼尺,重點注意一下?lián)軇拥姆却笮∨c音響有關系嗎?橡皮條小組用兩只手分別拉住長短不一的幾根橡皮條,另一個學生依次撥動橡皮條,聽到的聲音一樣的嗎?讓學生們充分討論、探究自己操作的結果,通過小組代表向大家說明實驗的結果。鋼尺小組表示:撥動鋼尺幅度大,鋼尺就越響,也就是響度就越大,說明響度是與振動幅度有關的;橡皮條組表示:橡皮條的長短不一,就像不同的人發(fā)聲的聲帶,也就是音色不同……在學生的熱烈討論、探究中,準確地掌握了聲音的特征這一教學重點。
初中物理教學理念的更新、教學方法的多元化勢在必行,構建“三自”好課堂是提高教學效率的有效策略之一,這就要求教師要積極探索構建“三自課堂”需要的必要條件,根據(jù)教學內容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樹立學習物理知識的信心,從課堂教學的點滴中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