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蘭萍
摘 要:隨著課改的深入,中職語文教學也在進行革新化發(fā)展。語文教師對于單元教材整合教學越來越關注,通過開展多維度的實踐教學活動,不斷的落實課程教研,有效地形成了系統(tǒng)性更強的單元整合教學理念,構筑了高效的語文課堂,提升了中職語文教學的教學質量。因而,本文以中職語文單元整合教學為研究對象,從實施意義、實施路徑、實施策略三方面單元教材整合課堂教學的教學策略進行深入探究。
關鍵詞:多維度 單元整合 課堂教學
教師在進行單元教材整合的課堂教學時,需不斷深化自身的教育教學觀念,融入多維度的實踐教學方法,在實踐化教學之中激發(fā)學生學習能力,在單元整合教學模式之下幫助學生揚長避短,從而構筑高效的語文課堂,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1 中職語文單元整合教學的現(xiàn)實意義
1.1 深化語文教學目的
教師有效地開展單元整體教學,有助于在語文課堂上將這一學科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實現(xiàn)統(tǒng)一。從語言出發(fā),再回到語言,應該成為語文課堂的常態(tài)。執(zhí)教時把策略落實到位,把策略運用到學生的學習中,讓語文學習的最終達到學以致用。
1.2 優(yōu)化課堂教學效果
在整個單元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結合各個單元的大主題,引導學生像作者一樣,帶上“五覺”去觀察、去體驗、去表達,從而提升學生的感悟能力和表達水平。在教學過程中交叉任務群的運用,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創(chuàng)設情境等多種方法,來激發(fā)課堂激情,提升學習效果。
1.3 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
單元整體教學從整體出發(fā),把各個連接點、延伸點串起來,讓教材得到了更科學的使用,讓語文學習和生活更緊密地連接在一起,給學生打造更大的學習空間,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1.4 提升學生綜合能力
由理念到實踐,單元整體教學始于尋找準確的單元整合點,行于扎實的教學設計和立足學情的評價,通過開展單元融合教學,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深化信息整合的能力和創(chuàng)意閱讀、思辨深度和廣度的能力,最終指向學生學科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
2 落實整合點,厘清整體教學路徑
語文學習的過程是學生、教師、教材、編者四者之間的對話。每篇課文猶如拼圖,在單元中有自身的特色和作用。抓好每篇課文的點,突破每一個點,點與點的串聯(lián)形成線和面。因此,解讀好每篇課文及其在單元整體中的角色,才能更好地落實要素。
2.1 找準整合點
找準整合點,是有效開展單元整體教學的前提。如何尋找單元整合點,是單元整合探索之路上的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教師應該重點思考如何立足學生的學情,結合各個單元編排特點,嘗試“從學科素養(yǎng)之下教材內容間的整合”和“人文主題之下教材整合”等層面找到單元整合點,整合多種落實知識教學的策略和形式,進行語文教學整合設計。也可將同主題經(jīng)典的經(jīng)典閱讀讀物引入課堂,架起課內外閱讀的橋梁。
2.2 進行創(chuàng)意設計
在明確了單元整合點后,在具體實踐中要做好單元整體教學的設計與推進。如教師以“曲線美”為單元整合點,通過分析、歸類、比較,讓學生了解人物描寫規(guī)律,掌握時機方法,并在閱讀文章的基礎上融合朗讀指導,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在課型建構上,依托李懷源先生的著作延伸出“寫字”、“朗讀·表演”和“復述·表達”等課型,為嘗試單元整體教學提供抓手。
2.3 開展多元評價
在探究單元整合設計策略之后,應該注重延伸到與之相適應的教學評估層面。課程實施情況的評價影響到課程實施的深度和廣度。以第一單元教學經(jīng)驗為例,將評價嵌入學習過程中,用做游戲、創(chuàng)編、完成特定學習任務改變反復機械做題和卷面測試的方式,全面促進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改進,讓評價富有創(chuàng)造性、激勵性。教師指出單元整體教學中應用多元評價,以評促學,撬動學生自主學習的品質。學生進行自評、互評,讓學生的評價有據(jù)可依。多元評價讓學生能夠從另一個視角審視自己和同伴,了解自己在學習中的具體表現(xiàn),同伴互學,更是達到不斷修正學習過程的目的。
3 多樣課堂實踐,落實單元教學理念
教師將多樣化的教學理念與語文德育理念、生活化理念有機融合,使學生在這種融合化的教學氛圍之下,能更有效地感悟單元整體的教學重點,落實單元教學的教學理念。
語文單元整合教學的課究竟該怎么上?教師針對高一年級語文單元的教學內容,做了一次大膽的教學嘗試。這樣的學習不是“大雜燴”,而是把整個單元作為一個系統(tǒng),遵循整體性原則,循序漸進、整合施教。
3.1 單篇“熱身”
執(zhí)教《三打白骨精》,以游戲導入,通過指導學生概括故事情節(jié)、分角色朗讀、現(xiàn)場表演,品評人物等豐富多樣的形式,利用“反復”、“夸張”、“反映現(xiàn)實”的鑰匙為學生們打開想象之門。三個環(huán)節(jié)步步推進,學生在教師入情入境地引導下,思維不斷碰撞和交織。
3.2 雙文聯(lián)讀
將課文《洗澡》和《藥》進行整合,運用比較閱讀策略,帶領學生在自讀、品讀,探究在閱讀中加深對作者創(chuàng)作意圖的理解,在想象中見思想、見文化、見情感、見智慧,整堂課環(huán)環(huán)相扣,不斷引導學生在朗讀與思考中探究學習,有效的激發(fā)了學生對于本單元“曲線美”課文的實踐探究興趣。
3.3 讀寫結合
執(zhí)教拓展類文章的創(chuàng)意寫作,一部“把人物打出常規(guī)”,讓學生們張開想象的翅膀,現(xiàn)場進行改寫創(chuàng)編,在歷史與文化的穿梭中尋求創(chuàng)作的現(xiàn)實意義。學生們的奇思妙想,隨著環(huán)節(jié)的推進不斷交流碰撞,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們不但成功創(chuàng)編“3X結構”的故事情節(jié),還能將人物形象生動化;既讓歷史人物的性格符合原型,又能給現(xiàn)代人以啟示。
3.4 量變性鞏固
本單元每課預習時的選做內容,也是課前作業(yè)——意在培養(yǎng)學生自主預習的能力。本作業(yè),學生可根據(jù)自己的能力,在延時服務時按照《習作單元作業(yè)活動摘星表》內規(guī)定的時間自主完成。此表用于課時學習前,完成后可分為自主評價、小組評價及教師的總評。表內不但有完成時間的提醒,還可分層選做、評價,最后設有“補星欄”,為改錯鞏固專欄。作業(yè)習題適合不同層次學生,評價形式多樣。
為了更好地探究語文單元整合的教學質量,教師設計的作業(yè)要有針對性的數(shù)量、質量,必須突破每課的教學重難點。這不同于分層作業(yè),是每位學生必須要做的,這樣教師才能第一時間了解本班學生的學習掌握情況,及時改進教學策略和方法,及時查缺補漏,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鞏固學習所得。在課時重難點體驗作業(yè)——這先要自主完成,完成后可分為自主評價、組內評價及教師的總評,最后要集“☆”獲獎勵。這樣不但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促進學生的知識鞏固與運用能力的提升。
高一年級的這個單元整體教學緊緊圍繞單元整體教學目標,帶領學生通過表格、思維導圖等歸納梳理課文的脈絡,培養(yǎng)學生從不同方面選取不同事例圍繞中心意思寫作的思維。通過品析文中作者細膩而生動的心理描寫、環(huán)境描寫、動作描寫,引導學生關注作者是如何通過多方面的具體描寫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在精讀課文的閱讀中引導學生學習習作的方法。每堂課都各具特色,卻又是一個整體。在層層遞進的過程中落實單元的整體教學目標。
4 創(chuàng)新發(fā)展課堂,拓展單元整合渠道
教師教學中將“策略”貫穿始終,群文閱讀巧妙融入。課外文本的引用,不僅鞏固了單元閱讀策略,還架起了單元閱讀方法與運用的橋梁,同時構建起課內到課外的閱讀通道,為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打下堅實基礎。課堂上注重學生學法的指導,課堂環(huán)節(jié)緊湊,讓學生一直處于積極思考的狀態(tài)中,專注的課堂氛圍一直持續(xù)到下課,對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4.1 立足單元的單篇深讀
在執(zhí)教《旅夜書懷》這一課時,筆者由“悲秋”二字開始,首先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悲秋”是中國文人共有的一種情緒,有學生說道:“當文人墨客看到生命枯敗的蕭瑟景象,從而思考到自己的人生境遇,產生了悲傷的情緒?!比缓蟪尸F(xiàn)教師準備的助讀背景材料,讓學生閱讀后展開分組討論:作者的悲秋之情與歷史上一般的悲秋之情有何區(qū)別?討論后發(fā)現(xiàn),杜甫的“悲秋”不僅僅對秋景的悲,更是對自身仕途、對自身所處的這個時代,乃至對國家的悲哀。同時結合作者的創(chuàng)作背景后歸納出,杜甫的悲秋之情多了一份對國破家亡、國運多舛的悲哀。緊接著筆者沿著單篇教學《旅夜書懷》分析的悲秋情緒,從“此悲,何如?”的角度切入,圍繞“人生際遇與生命感慨”展開這一單元的進一步深入學習。課堂上,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相互探討,各自發(fā)表觀點,同時借助示意圖和投屏技術演示,分享探究結果。這樣的課從單篇到單元,從“悲傷情緒”到“從悲再出發(fā)”,啟發(fā)學生在詩作中尋找精神的力量,尋找與世界對接的方式,讓學生懂得在遇到困境時所要擁有的態(tài)度、深度和廣度。
然后筆者以屈原的《國殤》作為對本單元學習的導入,進而講解《錦瑟》《春江花月夜》。通過自由朗讀、自主探討,學生進一步了感悟作者內心的家國情懷,并通過讓學生一次次誦讀的方式來平視作者,從而找到與詩人的共鳴。這樣的課堂以閱讀為指向,也更能激發(fā)學生的更多元的情感。
4.2 借助任務單的多篇聯(lián)讀
在執(zhí)教《士兵突擊》《雷雨》《哈姆雷特》戲劇單元時,考慮到教材設置是“活動·探究”;也考慮到戲劇是門綜合性的舞臺藝術,在排練與演出過程中的體驗,更能加深對它的理解,所以筆者以校園藝術節(jié)作為大情境,設計“我是導演來說戲”“我是演員想演這角色”“劇本回頭看”三個真實的任務,并以排練與演出為主線,開展了《青春·戲劇》演出活動,讓學生自主選擇去當一回導演,梳理解讀曲折劇情,設計劇中人物形象;讓學生自主選擇去扮演一個角色,創(chuàng)作表演腳本,設計朗讀臺詞,在表演中品味、體驗;讓每個學生在“說戲”“演戲”“看戲”之后“評戲”,有過這樣的體驗,學生在完成任務單同時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劇本的理解。
筆者在執(zhí)教《我與地壇》《荷塘月色》《莊子》教學時,則是關注閱讀任務,有的放矢,循學而導。整堂課學生們在交流中歸納梳理,在研討中總結方法,自讀自悟。特別是課堂任務單的使用,對學法的歸納和梳理,起到了“妙筆生花”作用。課堂不徐不疾,娓娓道來,在輕松地學習中使學生掌握了閱讀的策略。結合單元的教學主線,帶領學生在實踐中學習體會新的快速閱讀方法,把學和用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在語文課堂上通過任務單,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是語文教師應該專注的事情。學生真情投入和精彩發(fā)言足以體現(xiàn)教育的“真功夫”。
4.3 突出主題的項目化學習
在項目化學習《我談語文學習》課例展示中,圍繞“相對論”這一核心概念,創(chuàng)設“勸服學生堅持語文學習”的驅動性問題。學生直面問題解決,在自主寫作的基礎上,合作開展文獻搜集整理、寫作話題討論、寫作策略建構、決策矩陣應用等活動,課上就各組決策矩陣及書信作品展開交流與評價。教師評價貫穿始終,圍繞主題,以表現(xiàn)性評價把控項目進度和學習方向,以總結性評價引導學生繼續(xù)探究決策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完善寫作策略,內化知識結構。項目實施過程中,重視圍繞項目主題,讓學生的思維從低階認知走向高階認知,內化了學習之道,提升了語文能力。
5 結束語
通過單元整合后的教學,相較于傳統(tǒng)的單篇教學,課時大大縮減,這對教師無疑是一大挑戰(zhàn)。教師在開展多維度的單元整合教學實踐時,需注重樹立語文要素的夯實意識、學生知識水平的尊重意識,通過把握找準整合點,確定單元任務大情境,對語文活動進行序列化設計,從而構筑高效的語文課堂,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 胥春雷.如何在職高語文教學單元中運用比較教學法[J].大科技(科技天地),2010(2):174-175.
[2] 任偉躍.淺談職高語文單元教學法的應用[J].中國教育現(xiàn)代化,2004(12):40-41.
[3] 榮文慶.職高語文單元教學利弊談[J]. 教育與職業(yè),1993(2):23-24.
[4] 張秋勤.職高語文教科書"主題中心"課文系統(tǒng)構想[J].四川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16(3):72-74.
[5] 張莉.基于“語文思維培育觀”探討職校語文學習的“發(fā)展思維”培養(yǎng)——以小說單元為例探討語文的“發(fā)展思維”培養(yǎng)[J]. 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7):26-27.
[6] 鄭衛(wèi)平.我對職高語文新教材的幾點看法[J].職業(yè)技術教育,2000(1):36-37.
2018501705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