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蘭州市第十中學 王毓龍
教育改革后,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相較以往有了兩個明顯的變化,分別確定了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及架構學習任務群。同時,根據(jù)教育部門發(fā)布的《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文件中的內容,將人文底蘊素養(yǎng)培養(yǎng)放在首位。在統(tǒng)編教材背景下,內容編寫采用了雙線結構,以人文主題和學習任務群為線索組織單元教學。本文就當前教育形勢,對高中語文教學方式改革進行探析,并提出幾點策略。
統(tǒng)編教材背景下,教師需轉變教學觀念,創(chuàng)新高中語文教學方式,從而更好地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當前全國有多個省市使用統(tǒng)編版教材,對教師來說,學習、了解新高考和新教材的內容是當務之急,同時應加強對人文內涵的認識,了解人的知識需求,進而促進學生綜合發(fā)展。
高中階段的學生有著沉重的學習壓力,為了提高升學率,部分教師也側重培養(yǎng)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而忽視了對文化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間接影響了教學水平。具體體現(xiàn)在:教學內容單一,很多內容都是圍繞考試大綱開展的,缺乏延伸教學,課堂知識枯燥性較強,缺乏趣味性和生動性。另外,語文教學的出發(fā)點也存在差異,并非所有的教與學都是以興趣為出發(fā)點。受到高考的影響,很多教學是從應試的角度出發(fā),教師要側重引導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及鍛煉解題能力,容易使學生對語文產(chǎn)生厭學情緒,甚至造成沉重的壓力,影響學習積極性。除此之外,教師長時間采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多是通過“語言講解+板書”的形式傳授知識,雖然部分高中引進了新的教學設備,但一些教師尚未靈活運用,難以有效活躍課堂氛圍。
受到傳統(tǒng)教育理念的影響,我國部分教師更重視對知識的傳授。具體體現(xiàn)在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落后、教學評價缺乏互動性等多個方面,這些原因影響了語文教學效率的提高。另外,教學過程多是圍繞教師和課本為主,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對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發(fā)展產(chǎn)生的制約。久而久之,學生對知識的運用缺乏靈活性,且出現(xiàn)一定的不利影響。但教育改革后新高考的題型越來越多變,對知識考查的靈活度也更高,因此對學生的學習能力考查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學策略轉變是非常有必要的,靈活高效的教學策略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之一。
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教材更重視突出人文性,且從科學育人價值角度出發(fā),囊括了多方面核心素養(yǎng)內容。由于教材內容的變化,教師教學方式也應隨之作出改變,值得注意的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要結合教學內容,通過多元化教學手段綜合體現(xiàn)的同時,結合教學實情各有側重。
例如,在講解《荷塘月色》一課時,為了加強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使學生掌握多種寫作手法,教師應圍繞學科核心素養(yǎng)設計教學活動。其一,為了讓學生認識文本的大致內容和主要結構,教師要設計任務模塊,并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同學們,請看畫面,我們的眼前出現(xiàn)了一片碧綠的荷塘,面對此景,周敦頤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楊萬里寫出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的動態(tài)。本文中作者運用了哪些手法寫菏,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內心感受?”根據(jù)教師布置的任務,學生要先對文章進行閱讀,閱讀的過程中可以明確:文章中采用了比喻、聯(lián)想、擬人、對比等多種寫作手法,同時認識到了作者通過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寫荷反襯自己的煩悶。在閱讀中,學生可以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和結構特征,為后續(xù)深入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其二,為了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感受文本中的意蘊美和畫面美,教師應圍繞文章中的關鍵詞句,逐一落實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目標。教師可以先提出問題:“仔細朗讀文章的第六自然段,說一說本節(jié)從哪幾個角度寫荷塘周圍的景色?寫出了環(huán)境的何種特點?表達了作者內心怎樣的情感?”根據(jù)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會對文章的第六自然段展開深入的探究,并與同桌或小組成員展開積極的探討,“根據(jù)文本內容可以發(fā)現(xiàn),作者剛開始寫的是荷塘內部,之后擴展到荷塘四周”“作者主要對樹木展開描寫,是從方位、距離高低等多個角度寫的,有著鮮明的層次感和立體感”“文章中第六自然段最后一句寫的是,‘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突出了作者內心的空虛和哀愁”……。基于上述分析不難看出,教師圍繞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設置任務,能加強學生對文本了解程度的同時,提高分析能力和審美能力,促進綜合能力發(fā)展。
學生存在個體差異,表現(xiàn)在思想和行為等多個方面。而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對美的認識和見解有所不同,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提高包容心,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看法,并給予其肯定和鼓勵,不能以所謂的“標準答案”限制學生思維發(fā)展。這樣才能為學生營造以審美情趣為主的交流空間,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感知生活的能力,進而促進綜合能力發(fā)展。
例如,在學習《沁園春·長沙》時,為了引導學生體會詩中雄渾、開闊的意境,把握作者寓秋于景的思想情感,教師一般會帶領學生鑒賞詩歌內容。但由于學生之間存在個體差異性,在鑒賞中教師則要重視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在課堂中,教師要利用多媒體展示一些與秋天相關的詩詞,讓學生認識到描寫秋天的詩詞一般寄托了詩人離別、悲涼的情感,之后引出本課內容,通過對比,突出作者另辟蹊徑的巧思,讓學生對詩人寬廣的胸懷和積極向上的精神有初步的認識。教師還可以將詩歌分為上闋和下闋,帶領學生展開鑒賞。比如,“同學們已經(jīng)朗誦了這首詩,請說一說讀后的整體感受,《沁園春·長沙》與《沁園春·雪》在結構上有什么相似點?”教師要耐心傾聽學生的回答,“這首詩是寫秋景的詩,但并沒有流露出秋天的悲涼,氣勢上更加雄渾有力,突出了豪邁之感”“與沁園春雪相比,二者的寫作結構相似,韻腳相同,且風格上都非常豪邁”。教師要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肯定和鼓勵。接著,進一步促進學生思維發(fā)散:“文章上闋可以分為三層,怎么分?講述了什么?”學生對詩歌的認識不同,劃分情況存在一定的差異,對詩歌的整體感受也有較大的不同。對此,教師要以包容的心態(tài)對待學生,鼓勵其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有學生說:“從開始到橘子洲頭為第一層,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等內容;從萬山紅遍到萬類霜天競自由為第二層,主要交代了作者看到的秋景;而剩下的部分為第三層,直抒胸臆提出誰主沉浮的感慨?!庇械膶W生則認為這種劃分方式不對,上闋更適合分為兩個部分,應將第一層與第二層合并在一起為第一部分,剩下內容為第二部分。對學生的看法,教師不能直接用對錯肯定或否定,而是要耐心引導,通過帶領學生賞析關鍵詞啟發(fā)學生思維?;诖?,學生的思維會處于活躍性較高的狀態(tài),且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有效的培養(yǎng)和鍛煉,有效落實核心素養(yǎng)。
統(tǒng)編版教材中多是將主題相同的文章歸納到同一單元內,便于教師開展群文閱讀教學。同時,在新課標要求下建立了新的課程結構,以學生學科素養(yǎng)為綱要,以實踐內容為主線,設計合理的教學任務。具體來說,相較于傳統(tǒng)教材,統(tǒng)編版教材中增設了整本書閱讀與研討、文學閱讀與寫作、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等多個學習任務群,有助于教師授課時,由單篇閱讀走向群文閱讀。在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習任務的創(chuàng)設,關注全文閱讀設計的同時還要明確學習任務,并以此為導向設置探究問題,由淺入深,引導學生展開探究,以此拓寬閱讀的廣度,深化學生思維深度。
例如,在學習“家鄉(xiāng)文化生活”這一單元時,教師要結合學生綜合能力設計學習任務,將學生分成多個小組,每個小組自行選擇家鄉(xiāng)的人或物展開探究。教師提出要求:自選角度,了解家鄉(xiāng)的人物,歷史風俗等,并通過多種途徑收集相關文獻資料和實物資料,寫一篇人物志或風物志。在活動開始前,教師應先引導學生設計記錄表,圍繞采訪中的具體問題,設置為多個模塊。學生在小組合作中,要先明確分工,自行選定訪談主題,同時要確定訪談中的問題,填寫到記錄表中,列出提綱,做好準備工作后,各小組學生再收集資料,完成初步調查工作。當學生收集完相關資料后,教師要提出任務要求:“同學們,大家要對所收集的資料進行整理,通過分析和篩選,填寫記錄表,撰寫調查報告。計算機水平較高的同學,也可以自行制作演示文稿?!蓖瑫r,教師要重視引導學生思維,并提出要求:“同學們,請結合搜集的資料,說一說自己的調查重點和過程?!备餍〗M可以派出一名代表進行匯報,利用圖文結合的形式展開深入挖掘,這不僅對家鄉(xiāng)有深入的了解,還能形成自己的認識。
語文中蘊含豐富的知識,是古今中外人文領域的基本知識和成果,也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教師在教學中要合理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沉浸其中,從而加強對知識的探究。教師還要重視人文積淀,在課堂中合理設計活動,在知識競賽、班級辯論、課本劇等活動中突出人文性,通過化整為零,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理解人們思想中蘊含的知識和技巧。
例如,在學習《雷雨》這篇文章時,通過預習,學生可以認識到《雷雨》有戲劇和小說兩種文學形式。教師可以用多媒體展示戲劇場景,引導學生思考:戲劇中表述的內容是什么?與小說的表現(xiàn)形式有哪些異同?同時,教師還可以結合《雷雨》內容編寫劇本,讓學生分小組表演課本劇,加強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可以認識到,戲劇和小說都是通過刻畫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矛盾,突出主題。小說中有生動曲折的故事情節(jié)戲劇中有尖銳的矛盾沖突,而且環(huán)境要素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另外,戲劇以臺詞為主,人物的動作神情衣著服飾相對較少,而小說則是完全融入文字中,難以分離。小說內容的時間跨度較長,背景也較為廣闊,而戲劇受到場地的限制,使空間和時間高度集中?;诖?,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深入分析,學生會對知識點有更深入的理解,進而提高語言和思維素養(yǎng)。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重視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中設計多樣化活動,鼓勵學生在班級中展示自我,大膽闡述自己的見解,從而找到存在感。而在閱讀分析中,還要重視對學生思維的引導,通過多媒體教學、小組合作等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力求學生全方面塑造理想人格,收到預期的教育效果。
例如,在講解“整本書閱讀與探討”相關內容時,教師要設置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究任務,圍繞《紅樓夢》一書,設計《紅樓夢》整本書閱讀與探究學習任務報告單。首先,教師要提出探究問題,為學生布置相關任務:1.紅樓夢前幾回中,“林黛玉進賈府”“葫蘆僧判斷葫蘆案”等都具有總綱性質,嘗試就其一作出說明;2.仔細閱讀“冷子興演說榮國府”一章,結合對整部小說的了解,嘗試畫出賈府人物關系圖;3.故事主要發(fā)生在賈府與大觀園中,學生要根據(jù)對紅樓夢的理解,簡單畫出這兩處的平面圖;4.閱讀第三回,在榮國府平面圖中畫出林黛玉的行動軌跡,并分析她為什么要走這樣的路線?學生要根據(jù)教師設計的任務,開展過程性學習,結合學習實情進行自我評價。在教學中,學生由于文學素養(yǎng)參差不齊,《紅樓夢》中部分內容較為晦澀,很容易讓人產(chǎn)生讀不下去的感覺。因此,教師在設計整本書閱讀活動中,要靈活采用多種方式,可以先引導學生通讀全書,帶領學生編寫章回提綱,幫助學生初探小說內容,梳理故事情節(jié),感知書中人物性格特點;還可以設計精讀和略讀等多個閱讀環(huán)節(jié),結合探究任務,讓學生選擇對應章節(jié),探究其中的內容。而在精讀中要重視對細節(jié)的品鑒,引導學生緊扣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等,細心品味其中的內容。基于此,學生掌握《紅樓夢》主要內容后,教師還可以設計分享閱讀活動,鼓勵學生圍繞《紅樓夢》相互交流閱讀體會。
總的來說,在統(tǒng)編教材背景下,教師要創(chuàng)新語文教學形式,設計以學習項目為載體、以學習任務為導向的語文學習活動,讓課堂學習具有較強的挑戰(zhàn)性和創(chuàng)造性,能有效豐富以往單一的教學形式,避免教學淺層化現(xiàn)象出現(xiàn)。而教師設置真實的情境和任務,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學習語文知識,能更好地提升課堂語文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