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對“英語文學”教學與思政教育融合的幾點思考

      2022-03-17 16:20:01童兆升
      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 2022年6期
      關鍵詞:英語文學文學思政

      童兆升

      (黃山學院外國語學院,安徽 黃山245041)

      一、“英語文學”教學與思政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目前,學界并未對“課程思政”下一個統一的定義,根據韓憲洲教授的理解,課程思政的核心是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實現民族復興的理想和責任”這三句話的總要求融入各類課程和教育教學全過程、各方面,在立德樹人上實現同向同行[1]。“課程思政”這一概念的提出是與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緊密相連的。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嶄新的階段,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之后,黨和國家提出建設經濟強國、科技強國、文化強國、教育強國等戰(zhàn)略,高校肩負著為建設強大的祖國培養(yǎng)優(yōu)秀人才的時代使命。課程育人是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主渠道,因此,“課程思政”應運而生。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等教育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形成協同效應。[2]一個月后,教育部制定《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能力的意見》,要求強化每一位教師的立德樹人意識,在每一門課程中有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3]時任教育部部長的陳寶生強調,要“做到課程門門有思政,教師人人講育人”。[4]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強調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yǎng)體系,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fā)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養(yǎng)質量[5]。這些重要講話和重大文件的出臺昭示“課程思政”具備鮮明的政治性、時代性與緊迫性,高校必須順應時代呼聲,逐步確立思想政治理論課、綜合素養(yǎng)課程、專業(yè)教育課程三位一體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以做到思政教育的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的有機統一。

      “英語文學”是英語專業(yè)學生必修的一門主干課程,根據《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英語專業(yè)主要以英語語言、英語文學和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等為學習和研究對象,教學過程強調實踐和應用,人才培養(yǎng)突出人文素質教育,注重開闊學生的國際視野。[6]英語屬于人文學科,人文學科致力于塑理想人格,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人道主義精神和人文情懷,使他們具有批判思維能力,追求和維護公平正義,在人生立意上,人文學科要求學生超越平庸的人生價值觀,執(zhí)著于追求和創(chuàng)造生活意義[7]。因此,從專業(yè)屬性和學科屬性來看,“英語文學”教學目標與課程思政的主旨是相通的,英語文學不乏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這些作品具有語言美、內容美、情感美和思想美,學習和理解好這些作品不僅能幫助學生掌握英語語言和文化,還能引導學生凈化心靈,完善人格,提高思想覺悟和道德情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目前,依然有不少高校教師的課程思政教學意識比較淡薄,認為自己只需要上好專業(yè)課足矣,還有部分教師意識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卻不知如何將思政元素與專業(yè)教學有機結合,有時生搬硬套一些思政元素到專業(yè)課程教學中,結果卻無法做到思政元素和專業(yè)教學的自然融合?!坝⒄Z文學”課程教師也不例外,許多教師依然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以介紹文學史和帶領學生學習詞匯和分析句子為主要教學形式,沒有跳出傳統語言教學的窠臼,不能有效促進學生德育的提升。因此,將“英語文學”與思政教育有效融合是一個時不我待的緊迫任務,教師一定要從大局出發(fā),提高政治站位,在教學中切實做到思政教育與專業(yè)教育的同頻共振,努力幫助學生提高思想覺悟,培養(yǎng)新時代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坝⒄Z文學”屬于后續(xù)課程,一般在英語專業(yè)本科階段三、四年級開設,這個時期的學生面臨生活、學業(yè)、愛情、就業(yè)、考研和考證等諸多事宜,壓力不可謂不大,有些學生心理比較脆弱,一旦碰到挫折容易一蹶不振,這些年高校學生自殺的事情時有發(fā)生,真是令人扼腕嘆息。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很多,很復雜,解決起來并非易事,但如果教師都能關注學生的思想和情緒問題,明確學生的“疑惑點”,然后在日常教學中找到對癥的“藥方”,通過挖掘課程中與學生思想共鳴、情感相通的思政元素,引導學生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重塑自我,堅定信念,樹立崇高的人生目標,也許這種情況就能逐漸改善。因此,“英語文學”課程教學也要與其它課程一樣,努力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價值塑造和人格完善“四位一體”的有機結合。

      二、“英語文學”教學與思政教育融合的可行性

      中國共產黨是胸懷開闊具有博大情懷的政黨,黨不僅以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宗旨,同時也致力于為全人類謀福利。中國政府實行的是開放的大國外交政策,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化內涵就是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yōu)越;要促進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對話,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交流互鑒中共同發(fā)展,使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8]《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要根據不同學科專業(yè)的特色和優(yōu)勢,深入研究不同專業(yè)的育人目標,深度挖掘提煉專業(yè)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科學合理拓展專業(yè)課程的廣度、深度和溫度,從課程所涉專業(yè)、行業(yè)、國家、國際、文化、歷史等角度,增加課程的知識性、人文性,提升引領性、時代性和開放性。[5]黨和政府的政策給高校人才培養(yǎng)尤其是外語人才培養(yǎng)指明了方向,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努力學習他者有益于自身發(fā)展的文化,以便今后更好地服務中外文化交流和其它外事活動。

      文學作品是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英語文學不乏大師與杰作,很多作品主題振奮人心,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學生學習這些作品,不僅可以學習英語,了解英美等國的歷史和文化,還可以思考人生的意義和價值,逐步形成健康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具體來說,“英語文學”課程教學可以挖掘以下思政元素:

      (一)成長型故事

      英語文學不乏成長類作品,這些作品大都講述了主人公戰(zhàn)勝困難走向成熟和成功的歷程,對青年學生很有激勵和借鑒作用。很多英語小說的主人公往往幼年不幸,少年迷茫,然后在經歷一番磨難后逐漸走向成熟并尋找到生命的意義。這樣的生命歷程對普通讀者很有啟發(fā),也容易引起青年讀者的情感共鳴?!遏敒I遜漂流記》的主人公孤身流落荒島后,利用一切有利條件艱難求生,體現了開拓精神與強大的求生勇氣,讀這樣的故事能激勵學生在困難中積極利用一切有利條件生存下來。狄更斯的很多作品都屬于成長類小說,《霧都孤兒》《遠大前程》《大衛(wèi)·科波菲爾》等作品的主人公的故事往往充滿傳奇色彩,大起大落的人生經歷從一定程度上能激勵學生錘煉生命的韌性,從一次次摔打中磨練意志直到重新站起來。此外,《湯姆·索亞歷險記》《哈克·貝利芬歷險記》等小說反應了主人公在復雜的世事人情面前依然堅守自己的道德底線,保留一份純真和善良,最終用正確的道德觀念解決生活中的難題。斯蒂芬·克萊恩的《紅色勇士勛章》講述了主人公亨利從一個貪生怕死滿腦子充滿幻想的年輕人逐步成長為英勇無畏的勇士的故事,其精神升華的過程值得學生們學習。富蘭克林的《自傳》堪稱指導青年人成長成才的教科書,該書宣揚自律、自強、奮斗、誠信、忠貞、勤儉等思想,這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所包含的富強、敬業(yè)、誠信、友善等觀念不謀而合。很多女性作家的作品以女性作為主人公,比如《簡愛》《紫色》等作品,其所宣揚的女性意識和女性奮斗精神有助于女大學生塑造獨立自主的人格意識。

      除了作品中主人公的成長經歷,有些作家本人的生活經歷也頗能激勵讀者,比如英國的塞繆爾·約翰遜,他出身寒門,其貌不揚,健康不佳,但他努力戰(zhàn)勝各種不利條件,用七年時間憑一己之力編寫了英語第一本詞典。杰克·倫敦出身寒門,受盡冷遇,但他為了追求美好愛情,發(fā)奮圖強,自學成才,終成一位著名作家。海明威的成長經歷頗具傳奇色彩,他曾參加過第一、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及西班牙內戰(zhàn),經歷過戰(zhàn)爭的“洗禮”,身心遭受創(chuàng)傷,早期也有過迷茫,被公認為美國“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但是他在人生和寫作的道路上求索不止,筆耕不輟,終于完成《老人與?!愤@樣深藏著巨大精神力量的作品,不僅給當時處在精神危機中的美國人開了一劑良藥,也為后世的人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食糧。因此,“英語文學”任課教師需要告訴學生們這些文學巨匠們的奮斗歷程,激勵學生不斷求索,努力突破和超越自己,讓自己的人生更有意義和價值。

      (二)情感美

      現如今,有些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考慮問題不夠周全,自我情感調節(jié)能力較差,一遇到挫折就容易情緒崩潰甚至走極端,在親情、友情、愛情等方面需要正確的引領。很多文學作品之所以成為讀者百看不厭的經典就在于其感人至深的情感,英語文學中有很多作品歌頌和贊美人類情感,學習這樣的作品能夠從一定程度上感化青年學子,引導他們走出自我的小圈子,逐漸樹立正確的戀愛觀、人生觀,成為有大愛大德大情懷的人。美國殖民時期女詩人安妮·布萊德斯特里特的《致我最親愛的丈夫》中用“If ever two were one,then surely we.”的詩句歌頌了她與丈夫心靈相通的愛情;威廉·巴特勒·葉芝在《當你老了》這首詩中歌頌詩人對愛人始于顏值,終于靈魂的永恒之戀;約翰·多恩的《別離詞·節(jié)哀》表達了跨越時空的精神之戀;歐·亨利的短篇小說《麥琪的禮物》中吉姆和德拉在生活貧困物資匱乏的情況下依然想著如何為對方購買圣誕節(jié)禮物,詮釋了真愛在于給予而不是索?。弧逗啇邸分械暮啇叟c羅切斯特之間的愛情充滿了感性和理性,浪漫與滄桑,他們的故事詮釋了真愛需要與平等、尊嚴和堅貞緊密聯系在一起;狄更斯的《雙城記》中,卡爾登為了心愛的人露西的幸福甘愿代替露西的丈夫達尼慷慨赴死,以犧牲自己的生命來換取露西一家的團聚,這是何等偉大的愛!而露西的父親曼納特醫(yī)生遭到法國侯爵的陷害,被關入巴士底獄長達18年,受盡苦難,卻始終寬厚仁慈,同意女兒嫁給仇人的侄子達尼,以德報怨,成全人間美好姻緣。此外,《威尼斯商人》中安東尼奧和巴薩尼奧患難與共的兄弟情,《哈克·貝利芬歷險記》中哈克與吉姆跨種族、跨年齡的友誼都深深打動著一代又一代讀者。這些作品中所表現的可貴的情誼能讓學生們明白情感不是自私,不是放縱,更不是沉淪,情感的獲得需要自尊自愛、互尊互愛、相互奉獻,情感是寶貴的,有時甚至需要犧牲利益甚至生命才能獲取。

      (三)思想美

      思想性和藝術性是文學作品的必備特性,沒有思想的文學作品就算語言再華美也是沒有靈魂的漂亮軀殼,只有深邃的思想才能啟迪讀者心靈。英語文學中有很多富有思想內涵的作品,學習這樣的作品能夠鼓勵學生脫離低級趣味,用崇高、深刻的思想武裝自己,使自己人格更高尚,思想更深刻,分析問題更客觀,解決問題更有的放矢,行之有效。莎士比亞的很多作品中蘊含著深刻的人文主義思想,就像他的十四行詩《我能把你比作夏日嗎?》中所歌頌的那樣,人不僅具有外在美,還具有創(chuàng)造奇跡的無限可能?!豆恕へ惱覛v險記》通過哈克與吉姆之間的友誼告訴我們,世間最美好的最可信任的東西不是漂亮的外表和良好的家庭背景,而是誠實可靠的內在品質?!栋谅c偏見》中的伊麗莎白和《簡愛》中的簡愛則為處在情感困境中的女同學樹立良好的榜樣,在愛情面前不要因為外在因素迷失自己,而是要自尊自愛,忠于自己的內心,這樣反而更能贏得愛人的尊重和依戀,這對于那些一陷入愛河就智商為零的女生來說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

      人活著要有堅定的信念,每一次逆境都是一次考驗,只要不放棄希望,終有一天會脫離困境,迎來順境。雪萊的《西風頌》最后兩句“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多么鼓舞人心。而《老人與?!分械氖サ貋喐缑鎸θ饲槔淠?、生活的艱難,依然不放棄希望,“人可以被打敗但是不能被打垮”,這樣的感悟是何其震撼人心!生命應該是堅韌的,自信的,就算再普通,也應該像陽光下的綠意盎然的小草,始終彰顯旺盛的生命力,像惠特曼《草葉集》中“我”充滿自信充滿力量地為自己高歌。當然,活著不能停留在喊口號上,或者尋求精神勝利法,還必須行動起來,承擔自己應盡的義務。弗羅斯特《雪夜林邊小駐》描述了詩人在趕路時被美麗的林邊雪景所吸引而短暫停留以獲得放松,但因為惦念著自己還有未盡的義務而選擇繼續(xù)前行的故事。這就告訴我們,人活著必須勇于承擔自己的責任,習近平總書記在建黨100周年講話中說,“新時代的中國青年要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不奮斗,無青春,青年學生必須勇敢肩負時代所賦予的光榮使命。因此,只要教師善于發(fā)現,很多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都可以與思政教育聯系起來。

      三、“英語文學”教學與課程思政融合的具體措施

      目前,很多學?!坝⒄Z文學”課程教學方法依然比較傳統,許多教師采用“文學史+選讀”的模式,有的雖然利用PPT 等多媒體工具,但是PPT 只是代替粉筆而已,并沒有真正將現代信息技術充分應用到課堂教學中。《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能力的意見》指出,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通過教學改革促進學習革命,積極推廣小班化教學、混合式教學、翻轉課堂,大力推進智慧教室建設,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3]這為新時期高校課程教學設計指明了方向。就“英語文學”的課程特點,可以嘗試以下方法以期取得更佳的學習效果。

      (一)教學與實踐相結合

      實踐分為兩個方面,一是課堂教學范疇內,二是生活中。課堂教學要告別傳統的教師說、學生寫的教學模式,加大實踐在教學中的比率,大膽采用短劇表演、詩歌朗誦、開展研究并撰寫研究報告等形式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鑒于課時所限,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改編和表演經典作品的重要片段,通過互相碰撞,加深對作品的理解,提高語言運用能力。對于一些優(yōu)美詩歌,可以請學生下載喜馬拉雅等錄音軟件,通過模仿跟讀或者配樂朗誦的形式錄制作品,并在QQ班級群或者其它媒介分享這些作品,這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學習渠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涉及作品深度理解的某些問題,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通過CNKI等渠道查找資料開展研究,鼓勵學生通過撰寫小論文,自己找尋答案。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教師要告誡學生不能將書本所學與生活實踐割裂開來,而是要學以致用,將課堂上學到的一些先進思想和理念運用到生活中,用先進的知識武裝自己,用高尚的思想塑造自己,切實引導學生立德立人。實踐出真知,對于一些過時的理念或者不適合中國國情的思想當然要摒棄。

      (二)辯證比較法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對于與文史哲專業(yè)相關的課程,要在課程教學中幫助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要結合專業(yè)知識教育引導學生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5]有比較才有鑒別,很多英語文學作品存在文化差異和偏見,甚至是歷史觀和政治觀等方面的局限以及其它消極的因素,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明辨是非,摒棄英語文學和文化中的糟粕,通過比較不斷發(fā)現中國文化的優(yōu)點,增強作為中國人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勇擔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使命。

      美國夢是美國文學的一條重要線索,但通過學習《嘉莉妹妹》《了不起的蓋茨比》《馬丁伊登》等作品后,學生會意識到中國夢與美國夢在歷史背景、實現方式和最終目標上的差異,明確個人夢想的實現必須建立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中國夢的基礎上,這樣學生學會自覺抵制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愛國情懷。雖然有些文學作品從整體來看主題不錯,但也或多或少甚至比較隱晦地暴露出當時西方社會的某些弊端,《傲慢與偏見》《理智與情感》間接批判了規(guī)定不動產只能由長子或男性親屬繼承的限定繼承權法,《德伯家的苔絲》批判了當時不合理的“婚姻制度、財產繼承制度及刑事審判制度”,揭示安吉爾等人道德觀的虛偽?!逗啇邸分械暮啇蹚氖迨迥抢锢^承了一筆可觀的遺產,但叔叔的財產來自何方并未言明,掩蓋了英國對殖民地國家和地區(qū)的經濟剝削?!洞笮l(wèi)·科波菲爾》中的米考伯去了澳大利亞之后很快就過上體面的生活,卻未言及澳大利亞的英屬殖民屬性為其發(fā)家致富提供了便捷。同樣,《遠大前程》中的皮普去了印度之后才擁有了自己的遠大前程,這是因為其服務的公司同東印度公司一樣,主要通過殖民活動撈取巨額利益?!读瞬黄鸬纳w茨比》中,作者對蓋茨比的暴富行徑諱莫如深,試圖掩飾當時很多人販賣私酒和軍火大發(fā)戰(zhàn)爭財的陰暗的時代背景。通過辯證分析這些作品的內容,教師可以告誡學生要用正當手段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美好生活,明白貪婪只能將人帶入虛妄,精神富有才能確保自己立得正、立得穩(wěn),這樣才能避免作品中人物的悲劇命運。

      另外一點是,中國形象一直處于西方文化的對立面,西方自我批判自我改造時,中國形象就展示為肯定面(天堂);而西方自我認同自我擴張時,中國形象就表現為其否定面(地獄)。[9]奧斯卡·王爾德、毛姆等人都曾在作品中表現出對中國文化的贊賞,但是小說家笛福、散文家德·昆西以及詩人拜倫和雪萊等人都在作品中對中國文明不乏諷刺和攻擊。碰到這種情況,教師需要帶著學生去分析前因后果,引導學生自覺維護中國形象以及中國文化。

      (三)線上線下結合法

      線上線下結合法如今已成為很多大學課程的主要教學方法,尤其是疫情危機還沒有解除的情況下,教師要時刻準備線上教學。現在各個高?;径冀ㄓ芯W絡教學平臺,如果線下教學不能開展,教師可以利用網絡平臺開展教學;如果線下教學可以正常開展的話,教師依然可以利用這個平臺向學生發(fā)布作業(yè)和進行測試。此外,QQ課堂和釘釘課堂等軟件因其使用的便捷也可以輔助“英語文學”教學,一些討論環(huán)節(jié)不妨在這里開展?,F在國內外各大高校都建有文學類精品課程網站,學生們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也可以登錄這些網站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程學習,教師也可利用網絡上的音頻、視頻和電子版材料等資源豐富教學內容。有的同學喜歡觀看原聲影片來學習英語,教師不妨提供一些根據英語名著改編的影視作品給學生觀看,但是要告訴學生,不能以觀看影視作品來代替閱讀實踐,只有自己親自閱讀,親自體會和思考作品內容才能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

      當下,思政教育的確是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重中之重,只有正確的思想價值觀的輸導和專業(yè)知識的學習齊頭并進,同頻共振,才能真正實現知識的積累、語言技能的提高、實踐能力的提升和德育的完美結合,并最終幫助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人才,有這樣的合格人才加入祖國的建設大軍中,黨和政府的強國戰(zhàn)略才能逐步轉為現實?!坝⒄Z文學”作為一門英語專業(yè)必修的人文課程,其與思政教育融合具備必要性、可行性與操作性。外語類人才不僅要學習中國文化,更要學習優(yōu)秀的英語文學作品,做學貫中西的文化人,這樣才能在將來更好地服務于中外交流事業(yè)。

      猜你喜歡
      英語文學文學思政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我們需要文學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6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思政課“需求側”
      當代陜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當代陜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太虛幻境”的文學溯源
      紅樓夢學刊(2019年4期)2019-04-13 00:15:56
      英語文學作品人名背后的語言文化分析
      英語文學教學中學生自身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策略
      高職生英語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路徑
      論英語文學的文化疆界及形象闡釋
      渭南市| 崇义县| 安西县| 凤城市| 且末县| 武穴市| 九寨沟县| 大港区| 高州市| 石家庄市| 涞源县| 临江市| 十堰市| 阳新县| 重庆市| 通榆县| 宁明县| 延长县| 山西省| 丰县| 阿巴嘎旗| 鸡西市| 崇阳县| 湘潭县| 犍为县| 仁怀市| 蓬溪县| 盐源县| 郧西县| 新干县| 和林格尔县| 瑞金市| 盱眙县| 新闻| 荔波县| 张家界市| 巢湖市| 游戏| 上思县| 克山县| 乐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