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陳確的復性工夫論

      2022-03-18 05:35:46尹文芳
      關(guān)鍵詞:性善復性工夫

      尹文芳

      (湖南財政經(jīng)濟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 湖南 長沙 410205)

      陳確(1604—1677),初名道永,字非玄,入清后改名為確,字乾初,是明末大儒劉宗周(1578—1645,字起東,號念臺,世稱蕺山先生)的弟子。對于陳確,錢穆評價其學術(shù)“自憑心眼,別創(chuàng)新見”[1]42,梁啟超稱其為學具有“獨立不懼精神”“立論不徇流俗”,是一位“拔俗學者”[2]196。晚明時期,面對程朱理學因其意識形態(tài)化所帶來的教條化、絕對化,以及為學路徑上的“支離決裂”(陸九淵語)、“務外遺內(nèi)”(王陽明語)和陽明后學的“空談心性”之弊,陳確提出了不能離開工夫求體,“工夫即本體,無工夫亦無本體”的復性工夫思想。這一思想為篤實晚明學風及發(fā)展儒學開辟了新的途徑。

      一、性即是體,善即是性體

      人性問題在中國思想史上有著長期的爭論,這一爭論最根本的分歧在于人性是否具有超越性,是否具有本體論意義。孟子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盵3]126《中庸》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盵3]7這兩句話表達了相似的觀點,俱認同人性與形上之道是上下相通的,二者在性質(zhì)上也是相同的,因而人性雖為天賦之于人者,卻又不局限于人而具有超越性。張載說:“性者萬物之一源,非有我之得私也?!盵4]21這表述得更為明確,宋明儒多持此說。不承認有形上之道的哲學家認為,人性就是人的自然屬性,如飲食男女之性等,因而便否認人性的超越性。荀子即將人性視為“好利”“疾惡”“耳目之欲”和“聲色之好”,否認了人性有任何本體的超越義。明代王廷相認為“有生則有性可言,無生則性滅矣”[5]602。王廷相反對不滅之性,也即對性之本體超越義給予了否定。面對這些不同的聲音,陳確給出了他的回答,他說:“性即是體,善即是性體?!盵6]466又說:“誠之也者,人道也,而天道于斯乎見矣,故曰性也?!盵6]450即在人“誠之”的工夫?qū)嵺`之后,天道的意義也便由此而彰顯出來,所以稱之為性。他還說:“一性也,推本言之曰天命?!盵6]451“不知天,則無以見吾性之本原?!盵6]550由此,可以看出陳確的性根源于天道,它與天道相通,是能經(jīng)由人的后天工夫修養(yǎng)實踐而展現(xiàn)天道具體意義的至善之性。性被陳確賦予了本體之意義。

      陳確認為,既然性根源于天,那人性只有一個善性,沒有惡性,也沒有善惡混之性。陳確這種人性論認識源于孔、孟性善之旨。他明確贊同孔子的“性相近也,習相遠也”[3]53,認為孔子言性,未言明性善,而善即包含其中,其言相近而“本從善邊說”。同時,他對孟子的性善論也作了不少發(fā)揮,指出孟子為孔子的性善之旨提出了根據(jù),認為孟子所說四端之心即四德之表現(xiàn),四德人心本自有之,隨感而應有四端之心。性善即孟子所說的“天之所與我者”,是一種先天的根據(jù),是一種已有之潛在的向善可能性,并非已然實現(xiàn)的善。而要由向善到已善,由善的根據(jù)到善的實現(xiàn),必須通過人力使然,行之以工夫,在現(xiàn)實的實踐過程中實現(xiàn)。

      本具者非不善,但需要對其進行擴充,陳確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之一言,是孟子道性善本旨。蓋人性無不善,于擴充盡才后見之也。如五谷之性,不藝植,不耘耔,何以知其種之美耶?……學者果若此其盡心,則性善復何疑哉!”[6]447他將性比喻為五谷之種子,五谷存在長成嘉谷的可能性,但現(xiàn)實中嘉谷需要通過耕耘才可能實現(xiàn)。性也如此,性有善根,但現(xiàn)實的善要靠后天的培養(yǎng)。對于性善的這層意義,陳確多次表述,并以《易傳》中繼善成性一語概括:“易‘繼善成性’,皆體道之全功?!盵6]447“繼之,即須臾不離,戒懼慎獨之事;成之,即中和位育之能。在孟子,則‘居仁由義’、‘有事勿忘’者,繼之之功;‘反身而誠’、‘萬物咸備’者,成之之候。繼之者,繼此一陰一陽之道也,則剛?cè)岵黄馊恢辽埔印!芍撸纱死^之之功,即中庸‘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之謂。向非成之,則無以見天賦之全,而所性或幾乎滅矣。故曰:成之謂性。故曰:言體道之全功?!盵6]447-448在陳確看來,繼善是指繼“一陰一陽之道”,也即人的自然本性。如孟子言人均有四端之心,但天生具有此四端之心,卻不見得便能為善,所以陳確認為必須“從而繼之”。此“之”即是指“道”,即是要擴充此一陰一陽之道才能見性之善,對道的擴充必須如《中庸》所說的須臾不離、戒懼慎獨,才能達到孟子所說的居仁由義、有事勿忘的境界?!俺芍^性”即是成此繼之之功后,所見之性才是完全的性善之性。沒有具體的實踐工夫是無法見性善之全的。因此,陳確引《易傳》語“繼善成性”為“體道之全功”,人性之善必須通過擴充盡才的工夫才能完成,用其自有表述即為“復性”。所謂“復性”并非如宋明儒所提靜坐澄心以觀未發(fā)之中,陳確是明確反對宋明儒在“人生而靜以上”論“性之本體”的,認為這是空談本體,是導致“圣學遂大泯喪,人心世道之禍,從此始不可振救也”[6]442的重要原因。他說:“踐行即復性。”[6]454強調(diào)性善本體的實踐意義,強調(diào)復性的道德踐履工夫,復性的工夫必須在本體上著力,離了工夫要識本體之性,“便是蒲團上語”[6]454。他說“未知人,焉知天”[6]429,“蓋工夫即本體也,無工夫亦無本體矣”[6]467。

      陳確關(guān)于人性的觀點重在后天工夫,因此黃宗羲說陳確“不喜言未發(fā)”。這種不喜言未發(fā)而強調(diào)復性工夫的思想,是對朱子學方面“泛窮物理”,以及陽明后學泰州龍溪一派喜言本體,拋卻工夫;喜言“先天正心”,無視“后天誠意”;恃任現(xiàn)成良知,反對兢業(yè)保任等偏頗的糾正。陳確在性善論的基礎(chǔ)上強調(diào)以復性工夫?qū)嵺`開顯和擴充至善的人性,對挽救宋明理空談心性、空疏學風不無功績,反映了孔孟儒學之真旨。

      二、習為惡之源:慎習以復性

      儒家主張人性本善,這從根源上肯定了人人皆有成圣的可能。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同情況和原因?qū)е滦陨浦拘詿o法完全地顯露出來,甚至有“過”“惡”出現(xiàn)。那么,“過”“惡”從何而來?對于此,不同時代的儒者進行了深入探索,提出了不同見解。漢代董仲舒提出了“性三品說”,他將性分為三類,即“圣人之性”“斗筲之性”和“中民之性”。“圣人之性”是先天的“過善”之性,此即孔子所說的“上智”之性?!岸敷庵浴笔巧鷣淼摹皭盒浴?,它是孔子所說的“下愚”之性。這兩類人性是不會轉(zhuǎn)變的。而“中民之性”可上可下、能善能惡,它具有向善的潛質(zhì),然“人之受氣”是有惡的,因而“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為任者也”[7]137。由此,董氏對人性的討論最終落實于外在的王道教化之上。唐代韓愈承繼此觀點,明確提出了“性情三品”說。及至宋明時期,理學家們分性為“天地之性”與“氣質(zhì)之性”,其各自觀點不盡相同,但是將惡的來源都歸咎于“氣質(zhì)之性”,這又是一致的。如橫渠先生提出了“氣稟”之說,認為善惡差異是氣稟不同所致,他說:“形而后有氣質(zhì)之性,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故氣質(zhì)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盵4]23天地之性稟太虛之氣而成,它是純善的,氣質(zhì)之性稟陰陽二氣而成,它是有善有惡的。朱子接受了橫渠先生的人性二分與氣稟說的思想,但他對于天地之性與氣質(zhì)之性的內(nèi)涵界定又有所區(qū)別,他說:“論天地之性,則專指理言;論氣質(zhì)之性,則以理與氣雜而言之?!盵8]50天地之性(義理之性)是善的,而氣質(zhì)之性是理與氣相雜而成,氣有清濁昏明,人因稟氣不同而表現(xiàn)出不同的“氣質(zhì)之性”,稟氣之清者為善,稟氣之濁者為惡,由此有了圣愚賢不肖之別與善惡之分。

      陳確不贊成董氏以性分三品解決人性善惡的問題,對于宋儒以性分“天地之性”和“氣質(zhì)之性”來回應此問題,他更是明確反對。他指出:“人豈有二性乎!二之,自宋儒始。既分本體與氣質(zhì)為二,又分氣質(zhì)之性與義理之性為二,不惟二之,且三之矣?!盵6]458他堅持性一元論的觀點,對于“氣”,他作《氣情才辨》云:“一性也,推本言之曰天命,推廣言之曰氣、情、才,豈有二哉!由性之流露而言謂之情,由性之運用而言謂之才,由性之充周而言謂之氣,一而已矣?!盵6]451-452性是一種抽象的存在,氣、情、才不過是“性”的具體體現(xiàn)與推廣,它們皆為一“性”。而理學家的“氣稟清濁善惡說”,陳確也是明確反對的,他說:“若以清濁分善惡,不通甚矣。斯固宋人之蔽也。氣清者,非聰明才智之謂乎?氣濁者,非遲鈍拙吶之謂乎?夷考其歸:聰明材辨者,或多輕險之流;遲鈍拙吶者,反多重厚之器。何善何惡,而可以此誣性哉!”[6]455他認為氣無關(guān)于道德,它是一個指向才智稟賦的概念,氣稟清濁僅關(guān)乎聰明才智、遲鈍拙訥,氣清者聰明俊慧,氣濁者魯鈍樸訥。而從現(xiàn)實的人來看,氣清者自恃聰明,易耍其小聰明而至于不善,故多輕險無行之輩。氣濁者無所倚仗,因此兢業(yè)慎修,所得多厚重之人。但無論是輕險還是厚重,都不是氣之使然。人性本善,氣清者善,氣濁者亦善。

      那么,人性善惡問題如何解決?惡從何出?陳確認為,人性至善,現(xiàn)實中不善或惡的出現(xiàn)是由后天之“習”所造成的,他說:“善惡之分,習使然也,于性何有哉!”[6]455對于人們而言,習于善則善,習于惡則惡。他說:“上智習于善,必不移于不善;下愚習于不善,必不移于善。蓋移之,則智者亦愚,愚者亦智;不移,則智者益智,愚者益愚。唯其習善而不移,故上智稱焉;唯其習不善而不移,故下愚歸焉?!盵6]458在這里,陳確否定了董仲舒、韓愈等的“性有三品”說,與孔子“唯上知與下愚不移”的觀點也有所不同,他認為上智與下愚并非穩(wěn)定、不會改變的性狀,上智與下愚皆能移、可移,它們亦受后天之習的熏染,人習于善則善,習于惡則惡。他還引陽明語指出,“習”對于個人而言“只是不肯移,非不可移”[6]459。是否通過“移”而使人的行為趨向于善或者惡,不僅是“為仁由己”,取決于個人的主觀選擇,更取決于這種選擇能否見之于日常的踐履。因此,陳確指出習不可不慎矣,提出了“慎習”的復性工夫以恢復至善之人性。他說:“故習不可不慎也?!曄噙h’一語,子只欲人慎習,慎習則可以復性矣?!盵6]455

      陳確此觀點可上溯至孔子,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蓖瑫r,這也是對其師劉宗周觀點的承繼。劉宗周說:“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渾然至善者也。感于物而動,乃遷于習焉。習于善則善,習于惡則惡,斯日遠于性矣。無論習于惡者非性,即習于善者,亦豈性善之善乎?故曰:‘性相近,習相遠?!盵9]311陳確說:“圣人辨性習之殊,所以扶性也。蓋相近者性也,相遠者習也。雖相遠之極,至于不移,而性固未始不相近也,焉可誣乎?夫子若曰:人之性,一而已,本相近也,皆善者也。烏有善不善之相遠者乎?其所以有善有不善之相遠者,習也,非性也,故習不可不慎也?!盵6]458人性相近,都是先天至善的,后天之習導致善惡之分。但習是后天人為的,不是先天本有的,因此習有通過后天的修養(yǎng)工夫而改變的可能,此工夫即是“慎習”。與其師劉宗周不同的是,劉宗周的慎習工夫最終落腳點在于慎獨,他說:“吾乃知慎習之功,其必在慎其獨乎!”[9]312而陳確不言慎獨,只言慎習,更多地強調(diào)實踐工夫,要求人盡心于道德實踐去體證本有的性善。

      那么,“慎習”的復性工夫具體如何操持?首先,必須要去除“習氣”。如前文所言,陳確反對宋儒將性一分為二,反對把惡的來源歸咎于“氣質(zhì)”,但是不可否認,氣質(zhì)對人的成善成德有著深厚影響,生命活動中真實存在著各式各樣的“俗氣”“浮氣”“酒氣”“茶氣”“文氣”等“習氣”,其對成德具有危害性,極易引發(fā)“惡”。因為習不是固定不變的,它有一個變化生成的過程,所以人們要時刻警惕,于日用常行間行之以工夫,力行實踐以去除習氣,將這種轉(zhuǎn)化為惡的可能性扼殺于搖籃里。因此,陳確說:“吾儕陶洗習氣,惟改不善為日用最切實工夫?!盵6]233其次,還要善養(yǎng)正氣。“孟子曰:‘吾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稳??曰:‘所惡于氣者,為其有習氣也。惟善養(yǎng)氣,則無之。故孟子曰‘難言’??谇也豢傻枚裕瑳r目可得而見之乎!故曰:‘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惟人之所不見乎!’又曰:‘上天之載,無聲無臭?!烈?!”[6]268孟子所說的“養(yǎng)吾浩然之氣”,即善養(yǎng)正氣,循此則可以祛除身上習氣,進而“人之元氣固則百邪無由入也,學者之天理全則百過無從生也”[6]230,從而能順利達到“上天之載,無聲無臭”的至善之境。再次,必須在日常道德工夫修養(yǎng)的踐履中,慎之又慎,進而慎習以復性。至善的境界是“口且不可得而言,況目可得而見之乎”,它是極難達到的。因此,陳確說:“事事不輕放過,是時習真?zhèn)?,是求放心要訣,是戒懼不睹聞實功?!盵6]97要抓住日用常行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事事不放過,力行實踐中謹小慎微,這樣才能使性善之可能變?yōu)楝F(xiàn)實,以最終達至理想之境界。

      三、劣習致惡生:知改以復性

      如前所述,陳確說“善惡之分,習使然也”,認為習為惡之源,劣習將直接導致惡的產(chǎn)生。而對于惡的定義,陳確主要將其建構(gòu)在“過”的概念上,并且他說:“日用動靜之間,處處是過?!盵6]109即“過”無時無刻不出現(xiàn)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為此,陳氏認為對劣習所致的過惡,必須于日用常行間時刻檢點,并行之以知、改的工夫,如此才能恢復至善之性體的本然狀態(tài),達至圣賢境界,他說:“人非堯、舜,安能無過!有過即知,知之即改,方為善學者?!盵6]233“人非堯、舜,安能無過?過而能改,且改之又改,即是圣賢功夫?!盵6]99由此,恢復至善之性體,達至圣賢境界,其實就是在主體與“過”不斷對峙的過程中逐漸實現(xiàn)的。

      劉宗周在《人譜》一書中構(gòu)架了一套論證嚴密、分析翔實的改過理論,對過的種類與成因,以及改過的方法進行了系統(tǒng)的說明。陳確對其師此書最為服膺,他說:“吾輩功夫只須謹奉先生人譜,刻刻檢點,不輕自恕,方有長進。舍此,別無學問之可言矣?!盵6]106其知、改以復性的工夫理論就是在劉宗周改過說的基礎(chǔ)上提出的,陳確此理論雖不及劉宗周思辨復雜精細,但卻十分樸實與直接,對知過改過工夫的操作進行了具體系統(tǒng)的探討。

      陳確認為知過改過之工夫首要操作即是知,知過是改過的基礎(chǔ),只有知道自己的過錯所在,才能有的放矢,針對自身具體過錯施以相應的改過工夫,如此也才能確保改過工夫落于實處。他以醫(yī)者行醫(yī)治病為喻,指出首先必須找到病根,才能對癥下藥。不同病者,病癥不同,因此,醫(yī)者行醫(yī)治病,必須對每個病人的具體病癥加以診斷,再綜合分析,才能對癥下藥,定制治病良方,從而藥到病除。如不能準確診斷病根,藥湯再好、藥方再良,藥不對癥也無法達到根除病癥的效果。藥不對癥,與不求醫(yī)治病一樣。人也是如此,由于所處環(huán)境、所受經(jīng)歷以及脾性等各方面不同,其自身的不足與產(chǎn)生的過錯也不盡相同,要克服不足、改正過錯,同醫(yī)者行醫(yī)治病一樣,首先也要對自身不足與過錯進行診斷,在深切了解自身過之所在的基礎(chǔ)上再制定改過工夫,并施之以行,如此才能收到改過實效,否則與不知過、不改過毫無區(qū)別。

      在確定了知、改工夫首要操作是“知”后,陳確對主體何以能“知”也做了說明。他說“良心炯炯,有過自知”[6]354,“知過之心,即是獨體”[6]73。陳確認為,人皆有知是知非之心,此知是知非之心就是獨體,就是本心與良知,炯炯不昧的本心、良知即是知過之樞紐。因此,人若有“過”是絕對能夠自知的。那么,具體如何才能自知呢?陳確提出了省過,且省過包括兩個向度:一是主體向內(nèi)反省己過,一是主體向外省舉人過。而反省己過最主要的就在于“去私”。他說,“百病皆乘乎虛,而百過皆業(yè)乎私”[6]230。人們主觀產(chǎn)生念頭時,容易受到私心的蒙蔽,從而導致過的出現(xiàn)。因此,在反省己過的過程中,首先要去私,以使主體不至于被個人私心所遮掩而致過的產(chǎn)生。為了避免反省己過出現(xiàn)“狂者自醫(yī)其狂”的情況,陳確成立了“省過會”組織,要求組織成員每日如實記載自身言行得失,并于“直會”時公之于眾,會友之間相互監(jiān)督與指正各自過錯,然后公開糾過與定罰。這是借助別人的眼睛省察自己的過錯,以期達到“無過不知”的境地。而對于向外省舉人過,陳確說:“君子之愛人以德,不以姑息。只一味掩蓋,一味將順,于家庭謂之惡養(yǎng)天倫,于他人亦謂之成人之惡?!盵6]421君子愛人以德就是不能一味地姑息放縱,而應將其過錯指正出來。如果一味地順應而不指正,對于家庭而言就是惡養(yǎng)天倫,對于他人而言就是不作為而成人之惡。他又說:“先儒云:‘訟吾過者是吾師,諛吾善者是吾賊?!藘裳哉?,亦從來之炯鑒,煞甚分曉。而人情往往喜諛而惡規(guī),豈非大愚!學者若透不過此關(guān),又何須言學!”[6]415能夠指出我之過錯的人就是我的老師,而一味夸贊我的人反而對我不利,人們當以此二句為鑒。然而,人情世俗中人們往往喜歡被恭維而厭惡被規(guī)勸,這是極其愚蠢的。作為學者,如果不能參透此理,還談什么做學問呢?在這里,陳確將能接受他人舉正己之過與舉正他人之過視為人們?yōu)閷W的根本條件。當然,陳確說省察指正他人之過還是應講究一定的方式方法,他說:“但攻吾過,毋議人非?!盵6]415“過有小大、有緩急。諫之之法,亦隨之而異,切不可數(shù),須積誠以動之。”[6]421人們可以當面誠懇指正他人之過,但不能背后議論他人是非;在省察舉正他人之過時,也應根據(jù)他人過之大小、輕重緩急的不同選擇相應的舉正方法,等等。

      在知過的工夫行至實處,對過有了具體的了解后,陳確最重視的還是力行改過之工夫。力行實踐是改過的首要工夫,人們在日用倫常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xiàn)眾多過錯,即便是圣人也難免無過,更何況凡夫俗子。人們只要細心體會察覺,必能察知自身之過,知過即行之以改過工夫并持之以恒、改之不已,改過工夫?qū)⑷遮叧墒?,漸不費力,從而過錯日漸減少。陳確認為,這就是圣賢學問。相反,如若知其過而不改其過,并認為不需急切行之以改過的外在修養(yǎng)工夫,只需求之于內(nèi)在的獨體,這是自欺欺人的說法,因為知過之心即是獨體,知過而不改過,就是有體無用,脫離了力行實踐來改過的體不是真體,良知獨體必須發(fā)用為改過之具體工夫才是有用之體。這也體現(xiàn)了陳確不能離開工夫求體,“工夫即本體也,無工夫亦無本體矣”[6]467的思想。

      陳確知過改過工夫在其實施過程中,由于個體差異,出現(xiàn)了上智下愚的不同層次。他以孔子的弟子顏淵、子路為例來說明此問題,他說:“學問之道無他,惟時時知過改過。無不知,無不改,以幾于無可改,非圣而何!上之,若顏子之不遠復,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幾于圣矣。次之,亦若子路人告之以過則喜,猶為賢者之事。下之,則如世俗之惡聞己過,終至于過惡日積,人莫敢言,真下愚不移矣?!盵6]429顏淵能夠自知自身的過錯而不重蹈覆轍,是為上之之人;子路面對他人告知其過錯而欣喜接受并隨之改正,是為次之之人;世俗之人非但不能省己之過,更是厭惡聽到別人批評自己的過錯,以至于他人不敢將其過錯指正出來,到最后過惡日積月累,越積越多,是為下之之人,這也就是孔子所謂的“下愚不移”。顏淵之所以高于子路,是因為有時過惡隱微,并非他人所能得知的,只有自己知道,他能夠在察知自己的過惡后改正,經(jīng)過自我反省之后能積極地去改進。然而,子路要經(jīng)由他人指點告之才能察覺過錯,無法自覺到自己的過錯,甚至是眾人皆知而唯獨他不自知,因此形容子路為“粗浮本色”,但是子路能夠聞過而喜并且改之,因而仍屬于賢者之輩。對于如何省察最隱微而不為人所知的過惡,陳確指出要“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則能自知而自改矣。戒懼者,求放心之功也”[6]430。在日常做戒懼的工夫,甚至是在自己獨處時也時刻謹慎,如此便能隨時察覺己過而隨即改正。而戒懼的工夫其實也即孟子所說求放心的工夫,能反求放失之本心而謹持之,如此也能自覺己之過而隨即改正。這樣,陳確改過說在承繼其師改過說的基礎(chǔ)上,又與《中庸》慎獨及孟子的求放心之功貫聯(lián)起來了。

      總之,陳確對知過改過工夫是極為重視的,他更直言:“知過改過,便是圣學?!盵6]122強調(diào)知過改過是重要的圣學工夫。知過為知,改過為勇,人能省過而知過,知過而改過,便即是仁,于日用倫常間時刻檢點過錯,并行之以知、改的工夫,如此便能恢復至善之性體,達至圣賢境界。

      四、心為身之主:盡心以復性

      王陽明說:“身之主宰便是心?!盵10]6程朱也有此類說法,程頤說:“主于身為心?!盵11]204朱熹也說:“主宰運用底便是心?!盵8]68對于心,陳確多次言“心為身之主”,他說:“心為一身之主,雖格物致知,皆以心格之,以心致之。心正則格致皆正,心偏則格致皆偏。蓋心職思慮而兼掌聰明之官,一不正則反為耳目所役?!盵6]587“吾心者,亦事物之權(quán)衡,義理之繩準也?!盵6]587心為吾身之主宰,就陳確的定義而言,即心是能權(quán)衡事務、義理的準繩,是人為什么具有思辨能力與判斷能力的原因,如《孟子》言“心之官則思”??梢?,陳確對心之概念的定義,與孟子所提出的求放心、盡心等主張不無關(guān)聯(lián)。陳確認為其思想承繼孔孟以來的儒學正統(tǒng),尤其性善論是對孟子人性論思想的直承,在心范疇上也有所承襲,他說:“事事不輕放過,是時習真?zhèn)鳎乔蠓判囊E,是戒懼不睹聞實功?!耸率虏环胚^工夫,又從一種真切向上心生來?!盵6]97以戒慎恐懼的態(tài)度對待處理生活中遇到的萬事萬物,是一種“事事不輕放過”的積極態(tài)度,這是孟子求放心工夫的要訣。因此,陳確改過工夫就主體的心之層面而言,即是一種求放心的工夫,是一種真切向上的狀態(tài)。

      陳確認為,要達到真切向上的狀態(tài)最重要的就是要“志學”,即以立定志向為根基。如果志向不確定,那么主體便無所依靠,從事任何事情都將像無根浮萍;如果志向確定,那么無論是讀書或是其他方面都將達到王陽明所說“知行合一”,陳確表述為“知行并進者也”,他說:“此志未立,但云讀書窮理,無異作夢,所謂有知無行,卒歸于無知者也。此志既立,自然知之即行,行又求知,所謂知行并進者也?!盵6]97陳確在《答格致誠正問》中辨明“正心”為《大學》之首要工夫時,用指南針比喻“正心”,而正心之展開則喻為“定志”。因此,正心即為指針,為實踐指明方向。陳確說:“故學莫先定志,志為圣賢,而后有圣賢之學問可言?!盵6]559定志是正心的實踐基礎(chǔ),定志的確立是心上做工夫的首要步驟,定志后才有正確的前進方向,才會有正確的實踐過程,進而達至善之境界。陳確曾于《近言集》中辯論心上工夫說:“果心如太虛,不著一物,惟善是取,如大舜之若決江河,則善矣。茍漫無主張,不辨是非可否,而惟人言之唯唯,此全是浮氣,而世儒誤以為虛心,則大害事矣。……故確竊以為學者但言虛心,不若先言立志,吾心先立個主意:必為圣人,必不為鄉(xiāng)人。次言實心于圣人之學,非徒志之而已,事事身體力行,見善必遷,知過必改。終言小心于圣人之學,細加搜剔,須從有過得無過,轉(zhuǎn)從無過求有過,不至至善不止?!盵6]427如果主體之心漫無主張,那么此“虛”心的工夫便容易荒誕無效。因而,陳確認為心上工夫首先必須落在“立志”上,要將心之志向確定在成圣的路徑上,此后主體的一切行動即以此為依據(jù)而有方向。先立志于圣人才能“實心于圣人之學”,然后主體的具體實踐便落向知過改過之說,能時時自我省察,最后則更能“小心于圣人之學”,從有過求無過,無過中再次自省己過,在反復的工夫之下彰顯真正的善性,達到至善的圣人境界。

      從知過改過的工夫,再到心上立志的工夫,陳確最終是希望達到無過的圣人境界。他說:“文章入妙處,無過是停當;學道入妙處,亦無過是停當。無不停當,即是可與權(quán)、不逾矩境界,窮神知化又何加乎!或問停當之說。曰:‘即理道之正者?!诤稳≈T?’曰:‘取之于吾心。吾心停當,道理自無不停當,故曰:“先正其心”,故曰“從心所欲不逾矩”。從心不逾,正吾心極停當時也。’”[6]425“無過”是陳確追尋的圣人境界,無過體現(xiàn)在主體之心面對經(jīng)驗世界所有事物的取舍時能合乎道理,即“停當”。主體之心的“停當”即所謂的“正心”,“從心所欲不逾矩”。

      最后,再檢視一下陳確對《孟子》“盡心、知性、知天,存心、養(yǎng)性、事天”之說的看法。陳確說:“此最是孟子吃緊示人處,謂學者不知性天,惟當反求諸心,即山陰先生‘無心外之性’之旨也。意正與‘求放心’節(jié)同。下二節(jié)即申上節(jié)意,非有兩層。存養(yǎng)不貳,即是盡心之功;事天立命,即是知性知天之效??偡磸脱灾砸娝^天、命、性皆不越吾身吾心之外。”[6]584“非吾之所為事天也,密之存心養(yǎng)性,而事至矣。……存心則存之盡,養(yǎng)性則養(yǎng)之盡,殀壽不貳,況窮達乎!知天者不言天,知命者不言命,修身以俟,所以立命,而豈任命者哉!則豈任天者哉!而不惟然也,且不敢任性,不敢任心。不任心者,能盡心者也。嗚呼!至矣!”[6]551從以上論述來看,陳確是試圖從人道上貫于天道,對宋明儒天道性命之學的形上建構(gòu)他是不贊成的,但他并不否認天道的存在。“知天”之路徑由現(xiàn)實世界的人開啟,這個開啟的過程即是彰顯性善、使其性得以全的過程,而具體如何得以性全,則具體落實到存心養(yǎng)性上,且存養(yǎng)總而言之是透過“盡心”工夫?qū)崿F(xiàn)。因此,陳確言“天、命、性皆不越吾身吾心之外”,“知天者不言天,知命者不言命,修身以俟,所以立命,而豈任命者哉”,天道必然是存在的,人由人道以至天道的過程,即是主體通過自身“盡心”工夫修養(yǎng)達到“性全”再到“知天”的過程,如此天道自然得以彰顯。而盡心工夫的具體內(nèi)涵,則通過前文所講的“定志”,并與改過說相聯(lián)系,成為一個具體的工夫方法。

      通過以上對陳確復性工夫論的分析可知,陳確的復性工夫理論是以其改過工夫為主軸,承繼其師劉宗周慎獨與改過說,并上貫孔孟以至陸王的別具特色的道德修養(yǎng)工夫理論。陳確在理論上將改過之說與由《大學辨》而來的對心上工夫的肯定聯(lián)系了起來,從定志上凸顯了《孟子》的求放心等對心的論述,以最終促成主體人性本善的彰顯。工夫路數(shù)最終展現(xiàn)的無過境界,即陳確性論中所希冀達到的至善的圣人境界。

      猜你喜歡
      性善復性工夫
      歷史與邏輯的統(tǒng)一:當代孟子性善研究綜述
      唐都學刊(2022年3期)2022-11-21 18:07:31
      題柿子樹
      “工夫”與“功夫”
      一杯熱茶的功夫
      愛你(2018年35期)2018-12-15 01:11:06
      “詩內(nèi)”與“詩外”工夫
      中華詩詞(2018年3期)2018-08-01 06:40:42
      “功夫”和“工夫”
      從善的內(nèi)涵論孟子性善
      處境與心境
      道德與文明(2016年6期)2017-02-21 17:31:53
      籽骨嵌頓致難復性[足母]趾趾間關(guān)節(jié)脫位的治療
      《復性書》性情觀再探——以“情”為中心的考察
      莒南县| 前郭尔| 辛集市| 浙江省| 阳高县| 通江县| 莎车县| 陈巴尔虎旗| 松滋市| 绵竹市| 舞阳县| 古蔺县| 留坝县| 太康县| 宜黄县| 龙陵县| 佳木斯市| 宜丰县| 长寿区| 陇西县| 枣强县| 五台县| 陇川县| 修武县| 闽侯县| 永安市| 石城县| 承德县| 通山县| 石台县| 辽阳县| 济南市| 吉木乃县| 龙里县| 兰西县| 天台县| 乳山市| 台州市| 双城市| 岐山县| 三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