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文文
語文教材中的“資料袋”模塊是教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教師優(yōu)化教學活動的重要依仗。將教材中的課后“資料袋”巧妙地運用在各種教學活動中,不僅可以充分利用“資料袋”的價值,還可以有效增強各類活動的教育價值。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將“資料袋”巧妙運用在課前預習活動、課堂閱讀理解、口語交際實踐、課后寫作拓展訓練等環(huán)節(jié)。通過在上述環(huán)節(jié)巧妙運用“資料袋”,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能夠得到良好的鍛煉以及發(fā)展。
小學生具有認知和閱歷都較少的特點,這樣的特點也就導致學生在閱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時容易遇到困難。并且,由于學生的思維較為簡單,所以他們在理解課文時對內容往往會不求甚解。這種情況下,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以及學習態(tài)度,都不會得到良好的發(fā)展。而將“資料袋”運用于課前的預習活動中,就可以結合預習任務,引導學生養(yǎng)成閱讀、理解、不斷追問的良好學習習慣。此外,這樣的課前預習活動,還能達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目的。
以《觀潮》為例,雖然文章以較為生動、形象的語言介紹了錢塘江大潮,但是大多數學生沒有見到過。在此基礎上,大部分學生都會在潛意識中產生這樣的疑問:“為什么錢塘江大潮和平常生活中見到的江潮不同呢?”但是,由于小學生個性較為活潑,且研究意識較差,所以他們不會對這一問題進行深入思考,而這便會影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導致學生無法理解課文中將大潮比喻為奔馬的形象性,而是會認為作者是在以想象的方式寫比喻句。因此,在布置預習作業(yè)時,教師便可以特意要求學生閱讀“資料袋”中的內容,以此對大潮的形成有一點基礎的認知。其次,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微視頻,視頻內容為小實驗,即教師在家庭中的衛(wèi)生間或者洗碗槽中,以倒水沖擊“墻壁”為例,對課文中的大潮、“資料袋”中的三角形地形進行真實復制。當然,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意識,教師可以先只展示實驗,再給出以下問題:結合“資料袋”內容和實驗內容,仔細想一想文章中比喻等語句的真實性。
通過結合“資料袋”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課前預習,教師便可以豐富學生對課文內容的認知,激發(fā)并引導學生的潛意識問題,讓學生能夠在課前預習階段對課文產生較為深刻的認知,進而為課堂上的閱讀理解活動奠定良好的基礎。
閱讀理解的教學并不僅僅是學生單純吸收知識的過程,也應該包括學生應用知識、培養(yǎng)能力的環(huán)節(jié)。因此,在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基于課文的內容,為學生設計與“資料袋”相關的任務。在這種任務中,學生需要結合其它課文后的“資料袋”形式,然后以本節(jié)課的內容為主體,讓學生基于自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通過與同伴進行交流、自主進行深入思考等方式,完成教師設置的“資料袋”相關任務。
以《木笛》的教學為例,這雖然是一篇略讀課文,但是對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家國情懷素養(yǎng)培養(yǎng)有較強的價值。課文由于篇幅的限制,并沒有寫成小學生能夠快速感知其中悲慟情感的詳細形式,而是將背景放在了“資料袋”中。因此,在課堂教學時,教師便可以為學生設計“表達”任務。這一任務的主題是讓學生在閱讀課文以及資料袋后,說一說自己對十二月十三號的認知、對朱丹的認知。這樣的問題有較強的指向性,但學生們依舊較難契合文章進行回答。比如,有的學生只是簡單地說這一天大家都很悲傷,所以朱丹不能演奏歡快的曲子。對此,教師就需要再進行相應的輔助引導。
比如,教師可以播放一個幾十秒的短視頻,視頻內容包括“人們祥和地生活”“瑟瑟發(fā)抖躲在家中”“被日寇追殺“等三個部分。播放視頻之后,教師再以所在的城市舉例,讓學生將自己對城市、人口的認知和“資料袋”中的數字聯系起來。在有了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們會對“資料袋”中的內容有更加深刻的認知,進而對課文中朱丹的反應產生更強的情感共鳴。
讓學生理解課文是語文教學活動的重點,而對小學生而言,有時候課文中蘊含的深厚情感并不是他們能夠簡單地理解的。這時,課文后的“資料袋”就起到了輔助理解、延伸拓展的作用。教師需要利用好“資料袋”的內容,通過引入更多的資源、引導學生思考等方式,對學生的閱讀理解行為進行更加有效的引導。
口語交際是小學語文里的重要教學活動,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和綜合素養(yǎng)。而“資料袋”還有助于提升口語交際活動的教育價值,并且豐富口語交際活動的類型。即在相應實踐活動設計時,教師可以將“資料袋”中的內容作為學生交流的核心,然后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和自己的閱歷認知,發(fā)散思維,再進行交流。如此,實踐活動的內容會更加豐富,學生的學習興趣會更濃、學習效果會更顯著。
以《牛郎織女(二)》的教學為例,這一課的資料袋簡要介紹了這一故事中“銀河”的背景知識,為故事添加了一絲現實的色彩。而在實際教學時,教師便可以結合這一單元的講故事口語交際的主題,開展一個小型的交流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結合“資料袋”中的內容以及課文進行發(fā)散性思考。比如,教師先對學生進行引導:“人們結合天上的星星命名牛郎、織女星,并基于銀河創(chuàng)造了天河這一神話概念,那么大家還能想到哪些與天文相關的神話概念以及神話故事呢?”在這樣話語的引導下,學生們會充分發(fā)散思維。比如,很快就有學生想到了太陽、月亮等天體,并分享了自己所知道的神話故事。對于月亮,有的學生很快想到了“嫦娥”,并說出了“嫦娥”居住在月球上的故事。而從教師的視角看,學生的這一故事還不夠完善,沒有結合“資料袋”中的內容。對此,教師便可以進行補充:“這個神話故事讓老師想起了我們國家的探月工程呢!宇航員就和‘嫦娥’一樣,飛了好久才飛到月球。你們覺得為什么古人要讓‘嫦娥’飛到月亮上而不是深山中呢?”對此,學生們的思路會更加寬闊,進而進行更熱烈的交流。
在應用“資料袋”開展口語交際等實踐活動時,教師需要意識到學生的思維很可能會有局限性,進而導致學生的口語交際存在較強的表面性和隨意性,無法有效鍛煉學生的思維、交流能力。所以,教師就需要結合“資料袋”中的內容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或者對學生的口語交際表達內容進行補充,讓學生的思維能夠充分地發(fā)散。如此,教師不僅能夠催化學生的口語交際熱情,還能夠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資料袋”的文字屬性相對較強,因此其應用價值中,輔助寫作訓練的價值也相對較強。在實踐中,教師可以將“資料袋”巧妙運用在課后的寫作訓練活動中,并基于“資料袋”中的內容,適當將寫作活動與其它教學活動相聯系,以此增強學生寫作的積極性。當前,在現實中,學生的寫作、閱讀、理解等能力是相對較弱的,并不是全部的學生都能夠有效地完成教師設計的任務。所以,教師需要通過QQ 等線上渠道,與學生保持聯系,保證學生應用“資料袋”的效果。
以《爬山虎的腳》為例,這一課的“資料袋”提供的是寫觀察日記的方法,教師便可以以這一資料袋的形式和內容為抓手,對學生進行寫作的訓練引導。比如,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學習做表格的觀察記錄方法,然后再引導學生聯系寫作。比如,教師提問:
表格中的吃食情況老師不太理解呢,什么是嫩的桑葉呢?
它的顏色是什么?像什么呢?
在觀察日記中如何寫好呢?
這些問題的提出,對學生觀察日記的思路有較強的指引作用。學生們對此的回答會更加多樣化,有的學生會直接回答教師的問題,如嫩不嫩可以靠顏色區(qū)分;有的學生則會想到其它的描寫角度,如嫩的葉子水含量較多,可以擠壓出水。在七嘴八舌的交流中,學生們很快地以“資料袋”為基礎,交流了彼此對寫觀察日記的想法和建議?;诖?,教師便可以為學生布置相應的課后觀察寫作任務;并且為了保證學生的觀察、寫作是真實的,教師可以通過微信等形式,隨機挑選幾位學生,以線上訪談的形式,對其觀察情況進行監(jiān)督。如此,教師即不會給學生、家長造成太大的負擔,自身的壓力也不會太大,并且也能夠取得良好的監(jiān)督效果。
“資料袋”的內容是固定的,在利用資料袋時,教師需要以實際的教學目的以及學生的具體情況為主。而在用于輔導寫作環(huán)節(jié),教師則更需要引導學生基于“資料袋”內容進行寫作方向的思考,并在學生思考后,為學生布置相應的寫作任務。如此,教師才能夠更有效地挖掘出“資料袋”的價值。
在語文教學時,課后“資料袋”和語文教學要素間息息相關,所以語文教師應結合語文教學要求,聯系教學目標,發(fā)揮資料的作用,為學生提供細致指導,促使學生提高自身學習能力。
比如,在講解《爬山虎的腳》時,應使用這一課“資料袋”,便可為學生提供做表格技巧以及圖文結合的觀察記錄方法,進而有效落實本單元語文目標。在教學實踐時,教師參照“資料袋”,動員學生細致閱讀文本,將文本中的精彩之處記錄下來,指導學生參照課后資料袋內容,應用課余時間觀察事物特點,這樣一來便可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為其日后有效完成觀察日記夯實基礎。在語文教材課后的“資料袋”中,有很多內容都在描繪與講解文本有關的知識,這是學生閱讀學習的關鍵資源,具有“隱性”特點。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以資料袋為切入點,指導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練習,便可有效拓展學生語文學習空間,充實語文學習活動。在講解《景陽岡》相關內容時,通過應用“資料袋”,以圖文并茂的方法為學生講解《水滸傳》相關內容,描繪水滸傳英雄好漢經歷。
在教學之際,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參加《水滸傳》綜合實踐活動,在活動過程中教師邀請學生將自己對人物的看法與同伴進行交流,點評自己所喜愛的人物,或者通過手抄報等方式為自己的小伙伴介紹英雄人物。由此一來,在如此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內,便可促使學生深刻了解人物,培養(yǎng)學生課外閱讀興趣,更利于其提高語文素養(yǎng)。
“資料袋”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補充文本內容,但由于受篇幅等因素影響,在應用時存在一些局限性。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參照教學實際要求,擴編資料袋以及補充資料袋,指導學生廣泛收集信息、應用信息、處理信息,提高獲取信息和高效使用信息的能力,不斷形成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資料袋”內展現的內容,都與文本相關,屬于文本中的典型信息,難以面面俱到地講課文內容展示出來,這就需要學生嘗試著自主收集資料,不斷充實資料袋內容。課堂教學之際,教師應結合文本內容特點,鼓勵學生補充“資料袋”,這樣才能令文本更豐富一些。
比如,在教學《飛向藍天的恐龍》知識時,教師就可以發(fā)揮“資料袋”的牽引作用,要求學生補充恐龍飛向藍天以及恐龍發(fā)生變化、變成鳥類這一過程的相關資料,也可以指導學生結合個人愛好,查找相關話題資料,并將其融入到“資料袋”內。通過這種學習活動,可以進一步激活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而語文課堂也因此變得活力四射。
再如,教學《荷花》這一課知識時,教師就可以指導學生聯想《蜜蜂》內容,收集《蜜蜂》資料袋,觀察《蜜蜂》“資料袋”內容和形式。接著,指導學生仿照前面所學過的“資料袋”,收集葉圣陶作品寫作風格以及文學成就等內容,自己創(chuàng)編“資料袋”。在學生收集“資料袋”以及創(chuàng)編“資料袋”的過程中,便可加深學生對葉圣陶先生的了解,促使其產生探索葉圣陶先生其它作品的欲望。又如,在教學《納米科技就在我們身邊》這一部分知識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圍繞“納米技術”這一熱點話題,結合文章中的具體知識,收集與納米相關的資料。比如,納米技術應用案例、納米技術危害以及生活中的納米技術等,通過“資料袋”形式呈現這些知識點,并和組內同學討論,這樣即可有效活躍課堂氣氛,并鍛煉學生語文綜合能力。
“資料袋”因其內容的豐富性、與課文的聯系、指向課外各方面等特點,在小學語文的整體教學中有著極強的應用價值。然而,若僅依靠教材里的“資料袋”,則難以滿足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訴求,所以在學生初步了解“資料袋”內容構成、呈現方法以及表現特點的情況下,教師應結合文本內容特色,鼓勵學生模仿教材“資料袋”形式,自己補充“資料袋”的內容或者重新創(chuàng)編“資料袋”。通過有效的指導方法,加深學生對資料袋的了解和應用能力,為日后有效輔助教材教學鋪好路,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