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金枝
古今中外能夠被稱之為哲學巨匠的非常罕見,古希臘的柏拉圖則是當之無愧的哲學大家,其師承蘇格拉底,并教出了亞里士多德這樣的一個被稱之為“百科全書式”的學生,其哲學思想承上啟下,名動天下。人們稱當今世界的思想源頭之一就在古希臘,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三大哲人的存在。在柏拉圖的哲學世界里,正義是一個極為關鍵的概念,其在很多場合都進行過強調(diào)與解讀——這當然是用當下的概念對當時的場景進行的描述。在《柏拉圖對話集》中,在《理想國》中,都有很多關于正義的闡述。可以說,作為在人類思想史上有著重要的影響和地位的古希臘偉大哲學家柏拉圖,其正義的思想構成了柏拉圖最為重要的著作《理想國》的主旋律,而具體的表現(xiàn),則在于其對正義三個問題的說明、正義觀的四種不同回答、實現(xiàn)正義的三種手段和正義的實證分析這幾個方面。[1]
統(tǒng)編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中的《人應當堅持正義》,則節(jié)選自《柏拉圖對話集》中的“格黎東篇”(標題為編者所加)。文中對于正義以及人應當堅持正義等進行了深度闡述,與其它文體格式不同的是,這里是借助于對話的形式來闡述的,相比較而言,這種形式在閱讀的時候更容易產(chǎn)生代入感,也就是更容易站在文中角色的角度去思考相關的問題,理解相關的觀點,這也就奠定了進一步深度解讀的基礎。
應當說正義是每一個人或者群體的追求,因此正義一定是面向“人”的正義。如果忽視了人這樣一個主體的存在,那么正義是沒有意義的。當然這里還需要厘清一點,那就是面向人的正義,一定是面向多數(shù)人的正義,如果只關注少數(shù)人而忽視了多數(shù)人,那么這樣的正義也就不成其為正義(當然,這一觀點本身又不是絕對的,下面第二點再闡述)。提出這個觀點是因為考慮到正義可能并不是一個絕對的概念,一個人或者群體處于不同的立場,那么其正義觀可能是有所不同的。
這種情況下,在追求正義的時候,其實就考驗著人的智慧。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如果完全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考慮正義,那么這種正義就會發(fā)生偏差。在文中,蘇格拉底和格黎東關于該不該越獄這樣一個問題展開了深入的探討:站在格黎東的角度,蘇格拉底是應當越獄的,這是因為判處蘇格拉底死刑,原本就是不合理的;如果完全站在蘇格拉底私人的角度,其實也可以得出這一結論,但是也正是蘇格拉底偏偏不認同這個觀點,其理由是既然是法律宣判的,那就應當遵守法律。遵守法律就是尊重法律,尊重法律就是尊重多數(shù)人的觀點。正是因為蘇格拉底執(zhí)著的認同這個觀點,所以他才愿意自愿赴死。
當然這里還有比較深刻的邏輯,比如說格黎東在勸說蘇格拉底的時候,也提出了一些屬于自己的理由,比如說假如蘇格拉底不逃走的話,那么其他人就可能會誤會格黎東吝嗇金錢而對朋友見死不救,而蘇格拉底也有可能會落一個不顧子女、不盡父親義務的罵名,同時還成全了敵人。應當說這些邏輯都是成立的,是客觀存在的。
但是蘇格拉底依然不為之所動,其最基本的邏輯就是“你對我的關懷如果合乎正道,那是非常可貴的;如果不合,那就越關心越難從命了”?!罢馈背蔀樘K格拉底判斷是非的重要標準。很顯然在蘇格拉底看來,這個正道是大多數(shù)人的正道,而只有堅持這樣的正道,才能實現(xiàn)心中的正義。這無論是對于他人而言,還是對于蘇格拉底自己而言,這才是真正的正義,才符合內(nèi)心的期許。從這個角度來看,接受了這一觀點的柏拉圖,其正義實際上就指向心靈和諧。[2]也就是說只有能夠實現(xiàn)心靈的和諧,那才是應有的正義。
心靈和諧的主體自然是人,因此正義一定是面向人的正義。
柏拉圖借助于蘇格拉底與格黎東的對話,闡述了自己的正義觀,認為正義一定通往人的心靈和諧,這一觀點至今仍有極強的啟發(fā)意義。站在個人的角度,追求自身心靈的和諧,實際上就是在追求“對靈魂的有利”,這是古希臘一種非常樸實的哲學思想,也是近代文明的搖籃;當然蘇格拉底或者說柏拉圖所追求的,不只是對自己個人靈魂的有利、心靈的和諧,同時他們也關注他人,也就是說一件事情或者一個想法,能夠對自己或者他人的靈魂是有利的,那么這樣的正義才是真正的正義。進一步講,當蘇格拉底認定了正義是有利于靈魂的時候,其才會進一步思考怎樣做才是利于靈魂的。所以在文中我們可以讀到這樣的話:
那些思想嚴謹?shù)娜?,曾?jīng)多次斷言在人們的意見中間有些必須高度重視,有些不必理會,像我剛才說的那樣?!埬憧紤]一下,你認為我們該不該說,我們不必尊重人們的一切意見,有些意見要重視,有些就沒有必要,也不必聽從所有人的意見,有些人的要聽,有些人的不必聽?你以為如何?這話說得不對嗎?
此處,蘇拉提考慮問題的出發(fā)點完全不只是自己,而是在追求一切人的意見,在追求人的一切意見。這既符合上面所強調(diào)的正義必須面向人,同時也在明確一點,那就是當意見能夠適應所有人的時候,這樣的意見才具有普適性,才是真正的正義。其后,柏拉圖對于這一認識進行了進一步的提升,其從“人”的角度上升到“國”的角度,思考一個理想國應當有的特質(zhì)。在柏拉圖看來,理想的國家就應當是正義的國家,而國家的正義應當來自于人的靈魂的正義,國家的正義通過哲學家的至善得以體現(xiàn)。于是最終可以發(fā)現(xiàn),柏拉圖追求個人正義與國家正義得以合二為一、理性正義與德性正義相依相隨、天賦正義與人為正義和諧相融。[3]
其實有了這個觀點之后,也就理解了蘇格拉底的選擇,他認同“那個過去為蘇格拉底所服膺的道理”,即使在“受到死亡威脅的時候”也不應當發(fā)生改變;同時,當正義在少數(shù)人與多數(shù)人之間發(fā)生沖突的時候,也不應當完全聽從多數(shù)人的意見,因為“一個運動員應該聽從醫(yī)生的意見,而不是眾人的意見,否則就會損害他的健康”。從這個角度來看,正義又具有絕對性。
以上兩點的闡述,將正義的絕對性與相對性表現(xiàn)了出來,這種矛盾恰恰說明了正義的復雜性。也給當下的人們一個重要的思考:當我們在追求正義的時候,我們在追求什么?當我們在追求正義的時候,應當如何追求正義?
這是一個跨越歷史時空的問題,站在對歷史故事占有的角度來思考正義觀,還應該緊扣蘇格拉底所提出的那個問題,即“是不是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容許故意做不正當?shù)氖??是不是在某某情況下可做,在別的情況下不許做?……是不是做不正當?shù)氖略谌魏吻闆r下對于做此事的人都不可避免是邪惡的、可恥的?我們要不要這樣說?”這些問題直指正義的本質(zhì),對其思考與回答可以幫助人們建立正確的正義觀。即正義總是在任何時候、面向任何人的心靈的和諧。
由此也可以認為,正義是人類社會孜孜追求的目標之一,柏拉圖借助于蘇格拉底與格黎東的對話,引導我們開始真正地探討什么是正義以及如何才能夠達到正義的問題。[4]通過這些問題的探討,正義在人們的心中不再抽象,正義觀成為每個人心中應有的心靈的和諧。如此,正義也成為面向每一個人的心靈的歸宿,只有當一個社會存在著正義觀的時候,正義才會眷顧其中的每一個人。而當正義與人形成了這種關系的時候,正義才獲得了生命力,人才會因為正義而獲得真正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