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艷利
(南陽師范學院 漢文化研究中心,河南 南陽 473061)
20世紀90年代以來出現(xiàn)的國學熱,在新世紀初期持續(xù)升溫。2004年,許嘉璐、季羨林、任繼愈、楊振寧、王蒙等著名學者發(fā)表《甲申文化宣言》,呼吁社會學習和重視國學;同年,全球第一所孔子學院誕生,這一年被稱為“國學年”;2005年,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成立;同年9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儒聯(lián)、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共同舉辦“全球聯(lián)合祭孔”活動;2006年,《〈論語〉心得》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欄目熱播……這是“對我國改革開放20多年及全球化所帶來的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方面的發(fā)展,以及與這種發(fā)展同步出現(xiàn)的負面效應的一種全球的、社會的、心理的、精神的乃至文化的全面反應”[1],更是近年來“中國綜合國力增長、大國理想復蘇、民族精神振興等現(xiàn)實狀況在文化上的必然要求”[2]。漢字是中華文化的載體,是維系民族認同、傳承民族精神的工具和紐帶。在全社會興起國學熱潮的背景下,探討漢字的繼承與弘揚,不僅是漢字持續(xù)穩(wěn)定發(fā)展的需要,更是繼承和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需要。
何為國學?學者們進行了熱烈討論,或以為專指儒學,或以為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所形成的學問,即中國全部的學術文化[3]。一般來說,人們通常所說的“國學”,大抵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近年來,持續(xù)升溫的國學熱反映了人們回歸傳統(tǒng)、學習文化的強烈愿望。
2013年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節(jié)目的播出,掀起了全民關注漢字、學習漢字的熱潮。據(jù)統(tǒng)計,節(jié)目播出后同時段收視率飆升4倍,微博話題登頂熱門榜,點擊量突破18萬次,百度搜索高達42萬人次。沒有炫彩的舞臺,沒有強大的明星陣容,收視率卻直逼重金打造的娛樂節(jié)目《中國好聲音》?!吨袊鴿h字聽寫大會》的熱播,一方面反映了人們對母語和漢字的熱愛,同時也反映出信息化時代國人漢字書寫能力的退化。有學者認為,在鍵盤、手機盛行的當下,漢字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也有學者認為,“漢字危機”有些言過其實,但是漢語漢字的使用和中華文化的傳承確實出了不容忽視的問題[4]。我們認為,只有把當下的漢字熱置于國學熱的背景下,進一步認識漢字與中華文化之間的密切關聯(lián),才能從本質(zhì)上理解這股熱潮。
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系統(tǒng),與表音的拼音文字不同,漢字是獨立起源的意音文字。從夏商之際(關于漢字體系形成的時間尚有爭論,暫采用裘錫圭先生的觀點)漢字體系的形成綿延至今,從未中斷。由于漢字形體蘊含著一定的歷史文化要素,因此,它不僅是記錄漢語的符號,更是中華文化的載體。比如,“祭、祖、神、祈、?!钡纫浴笆尽睘槠缘淖郑咽局漓牒妥嫦瘸绨菰谌A夏文明形成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玦、璧、琮、瑾、瓊”等以“玉”為偏旁的字詮釋了源遠流長的玉文化。三千多年來,歷經(jīng)風云變幻,滄海桑田,中華文化一脈相傳,漢字居功至偉。正是由于漢字與文化之間的天然聯(lián)系,每次文化思潮或運動常會帶來漢字領域的討論與思考。如果說這次國學熱是對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jīng)濟、社會等方面發(fā)展的全面反應,那么漢字熱則是這種反應的具體體現(xiàn)之一。
在國學熱的推動下,漢字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甚至激發(fā)了以漢字為焦點的爭論。爭論主要聚焦在兩個方面:一是是否恢復繁體字,二是是否應該“焐熱”“冰封”的漢字。
漢字的繁簡之爭由來已久,由于國學熱的推動,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在2012年3月召開的全國政協(xié)第十一屆五次會議上,著名主持人朱軍就提出了呼吁“繁體字回歸”的提案。朱軍的提案遭到了以作家張一一為首的眾多80后、90后年輕網(wǎng)友的強烈炮轟。張一一認為,目前簡體字已經(jīng)在中國大陸及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東南亞的華人社區(qū)得到廣泛推廣,使用人數(shù)超過13億;繁體字僅僅用于中國臺灣、香港、澳門和北美的華人圈中,使用人數(shù)不過3000多萬,“繁體字回歸”的提案是盲目崇洋媚外的結(jié)果。在2015年3月舉行的全國政協(xié)第十二屆三次會議上,有政協(xié)委員聯(lián)合提案,呼吁國家恢復部分繁體字以傳承傳統(tǒng)文化。他們認為,當年實行簡化字與迫切需要“掃盲”的社會環(huán)境有關,但隨著時間的更迭,應做出相應的調(diào)整。委員們提出的恢復繁體字的倡議,得到了一些文化學者的響應。他們認為簡化字破壞了漢字原有的構(gòu)形理據(jù),喪失了凝固在繁體字中的文化內(nèi)涵,從而割裂了傳統(tǒng),嚴重損害了中華文化的繼承和弘揚。受這些觀點的影響,一些批評漢字簡化的信息應運而生,而且流傳甚廣。近來廣泛流傳的“漢字簡化后,親(親)不見、愛(愛)無心、產(chǎn)(產(chǎn))不生、廠(廠)空空、面(麺)無麥、運(運)無車、導(導)無道、兒(兒)無首、飛(飛)單翼、涌(湧)無力、云(雲(yún))無雨、開關(開關)無門、鄉(xiāng)(鄉(xiāng))里無郎”就是一個例子。讀完這段信息,一般讀者很容易得出“簡化字減去了傳統(tǒng)文化”之類的觀點。但是,如果把這些例子放置于漢字發(fā)展演變的背景下進行歷時考察,就會得出不同的結(jié)論。“親”中的“見(見)”確有表意作用,但古人很早就把它簡化作“親”;“運”是形聲字,“辶”為意符、“軍(軍)”為聲符,“軍(軍)”中的“車(車)”與“運輸”并無關聯(lián);“云”是象形字,甲骨文字形象云朵之形,后來由于“云”被假借來記錄與其同音、意義為“說”的那個詞,為了表意的明確性,又在“云”上增加意符“雨”進行區(qū)別。因為現(xiàn)代漢語中已基本不用“云”表示“說”的意義,《簡化字總表》就恢復了它原來的簡體寫法。因此,陳雙新教授說:“簡化字要么從古至今長期使用,要么來自于近現(xiàn)代民間用字的實踐,都有明確的來源和深厚的使用基礎,并非研究者向壁虛造或隨意簡化而來?!盵5]回首漢字簡化六十年的歷程,總體而言,簡化字給人們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了很大便利,得到了大家的歡迎和肯定。盡管也存在著一些不足,比如“(當時)盡量選用群眾中通行的、筆畫少的簡化形體,其中不少是草書楷化的簡體”[6],“新增了構(gòu)字符號,有許多字失去了造字理據(jù)”[7],等等。漢字簡化后,漢字形體承載信息的能力會有所下降,但畢竟利遠遠大于弊。從漢字發(fā)展史的視角來看,形體簡化是漢字發(fā)展的總體趨勢;從漢字的功能來看,準確、簡明是高效記錄漢語的必然要求;從漢字的國際傳播來看,形體簡單、易學的漢字更受全球中文學習者的歡迎。目前,在全社會學習國學,繼承傳統(tǒng)文化的大背景下,我們認為,一方面要遵循漢字發(fā)展規(guī)律,大力提倡書寫通用規(guī)范漢字;另一方面要大力開展語言文字知識及漢字文化的普及和推廣工作。
2014年7月20日,第二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發(fā)起“全民焐熱冰封漢字行動”,每周推出一個節(jié)目中出現(xiàn)的“冰封詞”,通過電視、報紙和網(wǎng)絡廣泛傳播。“葳蕤”“搴芳”“翊贊”“剴切”“顢頇”“觳觫”等在古籍中冬眠已久的詞走進了大眾視野。有人認為,焐熱漢字行動通過文化與科技的結(jié)合,彌合歷史和文化的割裂,拉近了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的距離。珍視文字即是感知、傳承文化的捷徑?!办蔁帷睗h字,其實是在“焐熱”我們文化的根脈??墒牵吘惯@些詞太過生僻,不要說一般大眾,即便是專業(yè)學者也可能寫不出來。正是基于此,“全民焐熱漢字行動”受到了質(zhì)疑。有人說,語言是用來溝通的,挖掘這些已經(jīng)不存在溝通價值的冰封漢字,對于普通人來說毫無意義,在這個提筆忘字的時代,最應當呼喚的是對3500個常用漢字的正確運用?!兑慕雷帧分骶幒裸戣b指出,新生的詞語不斷涌現(xiàn),有些詞語則逐漸淡出,以致成為語言化石;有些冷詞一旦有了現(xiàn)實需要,便可能枯木逢春。但人為地焐冷為熱,既無必要,也不可能[8]。
這場“焐熱冰封漢字”活動,波及范圍廣,參與人數(shù)多。據(jù)統(tǒng)計,兩個多月內(nèi),參與總?cè)舜我淹黄?.7億。雖然通過參加活動,人們沒有完全記住這些詞,但畢竟他們領略了漢字和國學的魅力。比如,隨著“闕疑”二字由冷變熱,“多聞闕疑,慎言其余”的思想也深入人心。因此,我們認為,首先應當肯定“全民焐熱冰封漢字行動”的成績,同時也應該看到值得進一步改進的地方。每期“焐熱行動”給出的都是生僻字,雖然主辦方給出了詞語的字形、讀音、釋義和例句,但是人們對字的構(gòu)形方式,尤其是構(gòu)形方式與詞語內(nèi)涵之間的精妙關聯(lián)卻不了解。而漢字的構(gòu)形分析不僅能提高人們學習漢字的興趣,還能幫助他們更好地掌握漢字。比如,“顢頇”和“觳觫”可進行如下分析?!邦敗薄绊櫋倍际切温曌?,“頁”是它們共同的意符,甲骨文中“頁”像人突出頭部之形,以“頁”為意符的字,其意義多與人的頭有關?!邦旐櫋币辉~最初的意思是“臉大”,這一意義通過意符“頁”來提示。“觳” “觫”二字也都是形聲字,“角”是它們共同的意符(多用來指牛角,例如“解”的本義是指用刀解牛),提示其意義與牛有關?!办馋ⅰ币辉~最初的意思是“牛恐懼顫抖的樣子”?!办病背ァ敖恰焙笞鳌啊?,是其聲符,用來提示讀音。同樣用“”作為聲符的例子還有“穀”(稻谷的“谷”的繁體字),它的意符是“禾”,提示該字的意義與糧食有關。“束”是“觫”的聲符,用來提示字的讀音?!办蔁岜鉂h字”活動中如能對漢字進行類似分析,也許能產(chǎn)生更為深遠的影響。
在國學熱的推動下,漢字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吨袊鴿h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的熱播讓我們看到“美麗的中文不老,倉頡的靈魂不滅”??墒牵谶@股熱潮中,也出現(xiàn)了一些不利于漢字繼承與弘揚的現(xiàn)象。只有正視這些問題,才能促進漢字更加健康穩(wěn)定的發(fā)展。
看到漢字節(jié)目火起來后,一些人開始打起漢字的主意。各種識字班、書法班大量涌現(xiàn)。為了吸引大眾眼球,讓家長看到培訓成效,一些培訓班違背教育規(guī)律,開展強化訓練;有些書法老師還宣稱,書法學習越早越好,只要能拿毛筆,就可以參加培訓。如此種種,最終導致孩子喪失學習興趣,甚至厭倦漢字。書店里有關漢字的讀物驟然多了起來,并且有著很好的銷售量,可是質(zhì)量參差不齊。任何事情,一旦功利化,其生命力就宣告終結(jié)。可是我們的漢字不能終結(jié),它經(jīng)不起功利,也不應該被功利化。
漢字的主要功能是記錄漢語和傳承民族文化。創(chuàng)新漢字的傳承方式,有利于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和人們漢字水平的提高。然而,違背學理的創(chuàng)新,對于漢字繼承與弘揚而言,只能是南轅北轍。有些商家為了私利,隨意濫改成語,比如:“無懈可擊”改成了“無鞋可及”,“蓋不能缺”改成了“鈣不能缺”,“別具一格”改成了“別具一革”,“隨心所欲”改成了“隨心所浴”,“依依不舍”改成了“衣衣不舍”,等等。由于低年級階段的孩子正處于識字階段,無法分辨這些成語的正誤,這種“創(chuàng)新”對他們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可想而知的。近來,網(wǎng)絡上流行一種扭曲的漢字書寫形體——“腦殘體”。比如,腦殘體“你隘锝豕蘚實踵锝硪”記錄的不過是“你愛的是現(xiàn)實中的我”?!吨腥A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明確規(guī)定,國家推行規(guī)范漢字。漢字是神圣的,它不能也不應該被娛樂化。
與拼音文字不同,漢字的形體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為人們進行漢字文化闡釋提供了條件。在國學熱的背景下,漢字文化受到了空前關注,不少人被漢字構(gòu)型的精巧、內(nèi)涵的豐富所吸引,對漢字形體及其蘊含的文化內(nèi)涵進行闡釋。然而遺憾的是,這些解釋多為較隨意的戲說,往往經(jīng)不起推敲。比如,有人把“鞠”字追溯到甲骨文,認為甲骨文中相應的字形像兩只腳在踢一個圓形球,應該是邊踢球邊揮動長袖,用來求雨。已有學者對這一錯誤觀點進行了駁斥[9]。又如,有人認為“和諧”中的兩個字都是會意字?!昂汀敝械?“口”表示“嘴巴”,“禾”表示“糧食”;“諧”中的“讠”表示“說話”,“皆”表示“都、全部”。進而把“和諧”一詞的含義分析為“人人都有飯吃,人人都能自由說話”。類似的隨意闡釋充斥在網(wǎng)絡和一些出版物中,令人擔憂。漢字闡釋是一門專業(yè)性較強的學問,有著科學的原則和方法[10],隨意、隨性的任意闡釋不僅無益于漢字文化的傳承,還會為錯誤知識的流傳推波助瀾。
現(xiàn)今,F(xiàn)1、F2、ETC、OTC、OEM等“零翻譯”的英文字母詞充斥中國大眾媒體。對高校網(wǎng)絡媒體用字調(diào)查的結(jié)果顯示,排除標點和數(shù)字,非漢字的異質(zhì)成分仍高達33%。漢字系統(tǒng)是中國文化的本體和精髓,反映和體現(xiàn)著中華民族的思維特質(zhì)和對世界認識的獨特性。英文字母等異質(zhì)成分的充斥會影響漢字的系統(tǒng)性和漢字文化的高質(zhì)量傳承。異質(zhì)成分的過度使用還會影響到漢字安全,而漢字安全又攸關國家文化整體安全[11]。漢字是中國文化的瑰寶,是先民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chǎn)。國學熱背景下,繼承和弘揚漢字,首先要自覺維護漢字的純潔性。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播出受到了觀眾的喜愛,社會上興起了漢字熱。雖然這是由于漢字的魅力以及國學熱的推動,但也讓我們看到了主流媒體的強大效應。目前,漢字已經(jīng)引起了人們的重視,然而漢字的應用及其文化內(nèi)涵的釋讀還存在著諸多問題。我們要利用主流媒體的受眾優(yōu)勢,繼承與弘揚漢字。比如,在《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詩詞大會》等節(jié)目中,請古文字專家對相關漢字的構(gòu)形演變和文化內(nèi)涵進行解析。在主流媒體設立專欄或?qū)n}節(jié)目對社會上漢字的不規(guī)范應用進行講解和引導,等等。
目前已出版的漢字論著數(shù)量很多,質(zhì)量參差不齊??茖W嚴謹?shù)臐h字論著,多出自文字專家之手,比如裘錫圭的《文字學概要》、林沄的《古文字研究簡論》、黃德寬的《古文字學》、李學勤的《字源》、劉釗的《古文字構(gòu)形學》等,但專業(yè)性太強,不利于普及。一些文字學者已經(jīng)意識到這一問題,并開始了一些實踐。如陳煒湛的《古文字趣談》,李守奎的《漢字為什么這么美》《說解漢字一百五十講》,劉釗、馮克堅編著的《甲骨文常用字字典》,李運富主編的《甲骨春秋》,等等。他們把漢字學知識進行了科學、有趣的講述,在社會各界產(chǎn)生了廣泛影響。但這些還遠遠不能滿足社會需要,希望文化教育部門能組織文字專家編寫系列普及讀本,切實提高人們的漢字素養(yǎng)。
漢字的繼承和弘揚除了社會大眾的參與外,更重要的是對中小學生漢字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學校應循序漸進地把語言文字的基本知識教給學生,使學生掌握基本漢字的發(fā)展源流和內(nèi)涵。然而,目前中小學教師的漢字素養(yǎng)不足,有些教師甚至回答不出學生提出的“為什么‘車’字是象形字,我看卻不像”的問題[12],無法滿足漢字傳承的需要。因此,國學熱背景下,繼承和弘揚漢字要提高中小學教師的漢字修養(yǎng)。目前,國家正在實施“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簡稱“國培計劃”),旨在提高中小學教師特別是農(nóng)村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zhì),希望教育部門在培訓中增加有關漢字的相關知識,切實提高中小學教師的漢字修養(yǎng)。
現(xiàn)代社會已進入信息時代,利用網(wǎng)絡平臺進行多元學習,已成為人們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目前,互聯(lián)網(wǎng)上有豐富的英語學習平臺和計算機學習平臺,卻稀見漢字學習平臺。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和影響力的擴大,學習漢字和中華文化的人必然越來越多,漢字學習的國際化需求日益凸顯。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構(gòu)建漢字學習的多元平臺,能突破時空限制,加快漢字的傳播步伐,從而更好地繼承和弘揚漢字。
漢字與古埃及的圣書字、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以及中美洲的瑪雅文是世界上古老的四大文字體系。圣書字、瑪雅文和楔形文字早已消亡,唯有漢字沿用至今,且煥發(fā)勃勃生機。曾有學者說:“我們有了方塊字,教育愈普及,則民族愈團結(jié);民族愈團結(jié),則政治統(tǒng)一便愈容易推動……如今全世界,四個人之中,便有一個是‘炎黃子孫’,豈偶然哉?!”[13]漢字是先民創(chuàng)造的寶貴遺產(chǎn),國學熱的背景,為漢字的繼承和弘揚提供了良好條件。我們需要正視漢字繼承與弘揚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及時調(diào)整應對,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們一定能繼承和弘揚好這份遺產(ch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