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對當前學界關于馬克思博士論文研究的述評與反思

      2022-03-18 11:18:40
      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2年2期
      關鍵詞:博士論文黑格爾學者

      林 修 能

      (北京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871)

      整體上,學界關于馬克思博士論文的研究非常豐富,涵蓋的內容也很全面,如果將馬克思的中學作文稱之為思想“原點”的話,博士論文無疑就是思想的“起點”。在思想的二維坐標軸中,馬克思以博士論文為標志,開始顯示出其天才的系統(tǒng)觀點與方法。然而當我們專注研究馬克思博士論文這一思想函數(shù)的時候,或許我們遺忘了馬克思博士論文本身對我們的教導——“正如點在線中被揚棄一樣,每一個下落的物體也在它所劃出的直線中被揚棄”(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2頁。,如果我們僅僅將馬克思的思想看成是一個靜止的函數(shù),那么所有的研究就只能聚焦于函數(shù)的形狀、起點與單調性。但是如果我們將馬克思的思想抽離二維靜態(tài)坐標軸,放到一個動態(tài)的環(huán)境——現(xiàn)實——中來考察的話,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不僅僅是一條函數(shù),而是在運動中閃耀出跨越時空的真理光輝。

      一、哲學建構的視角:“自我意識”與其他

      當前學界對于馬克思博士論文的內容研究大多傾向于挖掘出文本的哲學內涵,通過剖析馬克思在論文中的觀點建構一套成體系的學術框架。這類研究以“自我意識”為探討的中心,但近年來也涉及更多的方面。

      (一)學界對馬克思博士論文“自我意識”哲學的研究

      正如?!だ矢?、英·陶貝爾特指出的那樣,馬克思博士論文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對自我意識哲學作了歷史考證性的評價”(2)[德]埃·朗格、英·陶貝爾特等:《論馬克思的博士論文》,姚穎主編:《馬克思主義研究資料》第11卷,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5年,第287頁。。馬克思博士論文提出的最重要的理論創(chuàng)新點就在于發(fā)現(xiàn)了伊壁鳩魯“原子偏斜學說”的自由價值,伊壁鳩魯這一學說相應的哲學意義就是“自我意識”,因此學界自然以此為關注中心。在對馬克思博士論文表現(xiàn)出的對“自我意識”哲學的探討上,學界涉及馬克思所探討的“自我意識”哲學的哲學定位、理解框架和哲學意義三種研究進路。

      在哲學定位上,學界關注的主要是馬克思此時關注的自我意識哲學與黑格爾、青年黑格爾派自我意識哲學的關系,有學者認為馬克思吸收了黑格爾的思想,“比鮑威爾更接近黑格爾對自我意識的理解”(3)[蘇]B.A.馬利寧、B.N.申卡盧克:《論馬克思的博士論文》,姚穎主編:《馬克思主義研究資料》第11卷,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5年,第327頁。,持此相同觀點的學者還指出馬克思在克服“自我意識”哲學矛盾中顯示出的對黑格爾辯證法的深入理解(4)周嘉昕、張一兵:《自我意識旗幟背后的辯證法光輝——重讀馬克思博士論文》,《理論探討》2005年第4期。,也有學者對這一觀點持保留態(tài)度,認為馬克思此時已經顯示出和黑格爾哲學體系的不同(5)潘中偉:《自我意識哲學的界限與哲學的出路——簡論馬克思〈博士論文〉的動因及體系原則》,《學術研究》2015年第7期。,這種不同或許還體現(xiàn)在賦予自我意識以獨立和自由(6)王利軍:《自我意識:從封閉走向開放——論馬克思博士論文對黑格爾思維方式的批判》,《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3期。,還有學者認為馬克思此時是在青年黑格爾的自我意識哲學框架內思考(7)程廣麗:《主體性“自我意識”邏輯的初步建構——馬克思博士論文的思想導讀》,《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6年第1期。。

      在“自我意識”的理解框架研究中,有學者指出,馬克思關注“自我意識”蘊含著“個體的自在自為與社會的實踐批判”的寓意,因此“自我意識”是理解馬克思對原子學說、偶性的態(tài)度的突破口,這是側重于從政治領域理解馬克思博士論文文本所研究的“自我意識”;(8)炎冰:《論“自我意識”的政治學況味——馬克思〈博士論文〉續(xù)探》,《南京社會科學》2012年第6期。也有一些學者側重于從哲學上理解“自我意識”,比如有學者搭建由三種“形式”串聯(lián)起來的理解博士論文研究“自我意識”的框架:“絕對否定性”意義上的“形式”、“賦形”意義上的“形式”、作為現(xiàn)象界的“絕對形式”的時間;(9)吳猛:《“自我意識”的意義論內蘊:馬克思博士論文的哲學視野》,《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2期。再比如有學者提出主體與客體、人與自然的關系是馬克思博士論文的“自我意識之謎”;(10)趙凱榮、邢學軍:《馬克思博士論文的獨特理論貢獻——對黑格爾的超越及自我意識哲學的新突破》,《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2年第3期。還有學者將“自我意識”與“異化”等概念結合起來,探討馬克思研究“自我意識”的“自由”本質。(11)孫琳:《被異化的“自我意識”與被照亮的思想未來——馬克思〈博士論文〉辯證思想解讀》,《北方論叢》2015年第6期。

      在“自我意識”的哲學意義研究中,由于當時馬克思身處后黑格爾時代,形而上學被黑格爾以自己的方式“終結”,彼時彼刻恰如古希臘晚期,因此有學者認為馬克思的博士論文凸顯了主體性的自我意識哲學在古希臘哲學中的作用,從而為青年黑格爾派的自我意識哲學辯護;(12)程廣麗:《主體性“自我意識”邏輯的初步建構——馬克思博士論文的思想導讀》,《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6年第1期。也有學者側重從馬克思自身的思想歷程來分析,認為馬克思博士論文中對“自我意識對象化”的思考成為他的原初哲學范式,因此對自身的思想形成歷程有著重要的起點作用;(13)張義修:《“對象化”與馬克思哲學之路的開端——對馬克思原初哲學范式的概念史考察》,《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18年第4期。還有學者提出,馬克思的博士論文其實是“自我意識”的哲學史實現(xiàn),以此凸顯出“自我意識”哲學在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主導地位。(14)王浩斌、張亮:《馬克思的自我意識哲學:起源、形成與特征——〈關于伊壁鳩魯哲學的筆記〉和〈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shù)淖匀徽軐W的差別〉解讀》,《江海學刊》2005年第3期。

      總結來看,學界對于馬克思博士論文中“自我意識”哲學的主導地位判斷較為一致,對其理解框架的搭建也日益深化,但是在馬克思對“自我意識”哲學的理解與黑格爾、青年黑格爾派的關系上卻存在爭議。這種爭議往往也延續(xù)到了對馬克思博士論文思想溯源和方法定位的探討。

      (二)學界對馬克思博士論文蘊含的其他哲學思想的研究

      除了對“自我意識”哲學的關注,大量研究也聚焦于馬克思博士論文蘊含的其他哲學思想。這些思想既包括以自由、正義等理念為核心的政治哲學,也包括以革命、解放為核心的實踐哲學,還涉及馬克思的本體論、時空觀、宗教觀等,研究十分豐富和全面。

      b) 閥門開啟瞬間保護軟閥芯密封面。閥門開啟瞬間閥芯頭部和閥座之間的間隙小于軟閥芯和閥座之間的間隙,使得閥芯延長段和閥座之間的介質流速遠大于軟閥芯和閥座之間的介質流速,實現(xiàn)了保護閥門軟密封面的作用。

      在對博士論文的政治哲學建構上,有學者將“異化”理論融入馬克思的博士論文思想中,建構了馬克思現(xiàn)實性、實踐性、反宗教性的自由觀;(15)侯小豐:《“異化理論”中的自由觀透視——重讀〈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學術研究》2009年第11期。也有學者將“自由”融入“自我意識”之中,認為馬克思博士論文對“自我意識”哲學的揭示是為了表達自身對個性自由的向往和追求;(16)李成旺:《自由的追尋與自我意識哲學的局限——馬克思〈博士論文〉的展開邏輯與思想史定位》,《求是學刊》2012年第5期。有學者提出,馬克思博士論文的“隱秘主題”就是自由與必然的關系問題;(17)楊榮:《馬克思〈博士論文〉隱秘主題的重思》,《齊魯學刊》2020年第5期。還有學者認為馬克思的博士論文彰顯了其對自由的渴望。(18)黃冬:《試論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倫理思想》,《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2期。除了“自由”之外,學界對“民主”“正義”等政治哲學概念的關注也非常充分,有學者認為馬克思是出于民主政治的旨趣而解釋和闡發(fā)伊壁鳩魯?shù)脑诱撜軐W;(19)李淑梅:《馬克思博士論文的政治旨趣》,《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09年第3期。也有學者認為馬克思的博士論文是在抨擊普魯士的政治制度,追求自由、民主的政治;(20)朱進東、陳亞麗:《馬克思博士論文之革命民主主義思想旨趣》,《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5期。還有學者將博士論文視為馬克思正義思想的萌芽。(21)王倩:《馬克思早期正義思想的萌芽與發(fā)展——從〈博士論文〉到〈萊茵報〉》,《社會主義研究》2012年第5期。此外,學界也不乏對馬克思博士論文里的人權、平等等思想的關注。(22)孫強:《馬克思人權思想的起點——〈博士論文〉所蘊含的人權思想研究》,《理論導刊》2010年第4期。(23)陳菊:《馬克思博士論文的政治倫理向度——兼論其與近代契約論的關聯(lián)》,《倫理學研究》2011年第3期。總之,當前對博士論文的政治哲學建構較為豐富,呈現(xiàn)出以“自由”為中心向外發(fā)散的趨勢。

      在對博士論文的實踐哲學建構上,不少學者力圖挖掘出馬克思文本中的實踐精神,以此為文本確立革命性、解放性意義。有學者指出,博士論文雖然表面上充滿著青年黑格爾主義的話語,但內在蘊含著全新的哲學世界觀和革命力量;(24)姜喜詠、李素余:《哲學“軟著陸”的初體驗:馬克思博士論文的革命邏輯與創(chuàng)新精神》,《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2期。也有學者認為,馬克思在論文中實現(xiàn)自我意識哲學的實踐轉向,確立自我意識哲學的實踐本質;(25)朱學平:《馬克思〈博士論文〉的政治意蘊探析》,《求是學刊》2014年第3期。還有學者提出,馬克思的博士論文就是實踐哲學的初現(xiàn)(26)韓淑梅、劉卓紅:《馬克思實踐哲學的批判邏輯演進——從馬克思的博士論文到〈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理論探索》2015年第1期。。除此之外,學界對博士論文革命性與解放性的研究還往往與政治哲學理念交織。(27)朱進東、陳亞麗:《馬克思博士論文之革命民主主義思想旨趣》,《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5期。(28)陳曉斌、劉同舫:《哲學作為一種救贖方式——馬克思〈博士論文〉的政治哲學思想解讀》,《哲學動態(tài)》2009年第3期。但無論是政治哲學還是實踐哲學,其強調的都是馬克思在博士論文中具備后世影響意義的變革思想。

      除此之外,現(xiàn)有研究還涉及對博士論文的時空觀、宗教觀、本體論的建構。比如有學者強調馬克思在博士論文中呈現(xiàn)出的唯物主義無神論思想(29)曾傳輝:《唯物主義無神論者的自由意志與精神超越如何可能?——對馬克思博士論文宗教觀的一種解讀》,《世界宗教研究》2019年第3期。;有學者認為馬克思構建了實踐哲學的本體論范式(30)何萍:《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本體論問題》,《學術月刊》2002年第9期。;也有學者將馬克思論文的主題理解為“認識與存在”的關系問題(31)田仁湛、陳立新:《從感性遮蔽理性到理性解構感性——馬克思〈博士論文〉的啟迪》,《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4期。;還有學者論證了馬克思在博士論文中的時間哲學,歸納出“人的現(xiàn)實的感性是時間真正的家園”等觀點(32)別祖云、文雙發(fā)、王炳書:《感性是時間的家——從馬克思〈博士論文〉談起》,《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3期。,也有學者認為馬克思確立了時間對空間的絕對優(yōu)勢,以此解決了時空對立的理論困境(33)李春敏:《〈博士論文〉:馬克思空間思考的重要起點》,《天府新論》2010年第4期。。除了上述研究,學界還涌現(xiàn)出對馬克思博士論文生態(tài)觀(34)董琦琦、黨圣元:《生態(tài)學馬克思主義的傳承與新變——從伊壁鳩魯?shù)今R克思再到福斯特》,《晉陽學刊》2020年第4期。、物質觀(35)張瑞臣、莊振華:《青年馬克思的物質觀——以“博士論文”、〈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為例》,《學術研究》2012年第8期。、人學(36)陳琳:《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人學思想解讀》,《江漢論壇》2007年第4期。等思想。

      總體上來看,大量研究與自由意志、政治哲學、實踐哲學相關聯(lián),但越來越多的研究者試圖采取獨特的視角對文本進行切入,力圖探索馬克思博士論文蘊含的哲學思路,尤其關注這種思路與馬克思成熟思想的關聯(lián),將博士論文視為馬克思成體系的思想的起點。

      二、思想溯源的視角:黑格爾學派與其他

      當前學界對于馬克思博士論文的另一個研究進路是探究文本的思想淵源。馬克思在博士論文中運用了黑格爾學派的辯證法和諸多術語,因此大量學者著重關注馬克思與黑格爾、青年黑格爾派的思想聯(lián)系。近年來隨著“回到馬克思”思潮的深入發(fā)展,學界對文本的研究更加深入,有相當一部分學者開始探討古希臘思想對于馬克思的影響,這是和馬克思的博士論文研究主題本身息息相關的研究。除此之外,對于德國古典哲學、啟蒙思想等因素對馬克思的影響的關注也有增無減。

      黑格爾學派對馬克思此時的思想影響是公認的,有學者提出,黑格爾對馬克思的影響是雙重的,這其中既有來自黑格爾本人的影響,也有經由青年黑格爾派解讀后的那個“黑格爾”的影響(37)馬新穎:《雙重影響與雙重批判——馬克思〈博士論文〉與黑格爾的“對話”》,《湖北社會科學》2019年第1期。,但在關于馬克思究竟是傾向黑格爾還是青年黑格爾派這一問題中,學界存在爭議:有學者重視黑格爾對馬克思的直接思想影響,將馬克思的博士論文視為黑格爾的哲學立場(38)姜喜詠:《馬克思博士論文的黑格爾哲學立場論析》,《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1期。,也有學者認為馬克思比青年黑格爾派更接近黑格爾對“自我意識”的看法(39)[蘇]B.A.馬利寧、B.N.申卡盧克:《論馬克思的博士論文》,姚穎主編:《馬克思主義研究資料》第11卷,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5年,第327頁。;與此相對,麥克萊倫提出,馬克思博士論文的選題深受青年黑格爾派的影響(40)[英]戴維·麥克萊倫:《卡爾·馬克思傳》,王珍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27頁。,認為馬克思關注的中心在于黑格爾之后的哲學時代(41)[英]戴維·麥克萊倫:《馬克思主義以前的馬克思》,李興國等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2年,第57頁。,這類研究更強調鮑威爾等人對青年馬克思思想的影響(42)卜祥記:《馬克思博士論文時期的哲學立場及其與鮑威爾的潛在差異——兼與羅燕明同志商榷》,《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4年第6期。,或者直接將馬克思稱為“青年黑格爾主義者”(43)馬澤民:《自我意識哲學探源——關于馬克思〈博士論文〉的一點思考》,《馬克思主義研究》1988年第3期。。這種爭議其實是對馬克思文本思想的深入探究的必然結果,而往往又會導向對馬克思論文方法定位的爭議。

      除了關注黑格爾學派對馬克思博士論文思想的影響之外,學界對于古希臘思想、德國古典哲學、啟蒙主義的關注也非常充分。

      有學者對馬克思的早年思想淵源進行了劃界,指出馬克思在1835—1837年主要受康德、費希特影響,而1837—1839年則受黑格爾影響更多(44)魯路:《馬克思博士論文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年,第15頁。,也有學者指出馬克思博士論文隱藏著對謝林的批判(45)姚遠:《隱蔽的謝林批判——馬克思〈博士論文〉旨趣新探》,《江海學刊》2016年第2期。,這種研究展現(xiàn)出對德國古典哲學的關注。除此之外,由于馬克思博士論文的主題本身就是關涉古希臘哲學,因此也有學者直接從馬克思的博士論文主題出發(fā),探究伊壁鳩魯乃至亞里士多德、蘇格拉底等人對馬克思的影響,比如聶錦芳就提出伊壁鳩魯對于馬克思思想的“起點”意義(46)聶錦芳:《作為馬克思哲學思想起點的伊壁鳩魯哲學》,《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5期。,恩·施米特等學者也力圖回溯馬克思在寫作博士論文之前對伊壁鳩魯?shù)馁Y料收集與研究(47)[德]恩·施米特:《論馬克思的博士論文(續(xù))》,姚穎主編:《馬克思主義研究資料》第11卷,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5年,第292—308頁。,也有學者主張仔細研讀亞里士多德,挖掘其對馬克思的影響,從而超越當前從黑格爾學派進行馬克思思想溯源的思路(48)魯克儉:《試論馬克思對黑格爾邏輯學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以馬克思〈博士論文〉為例》,《哲學動態(tài)》2013年第6期。,也有學者探究蘇格拉底之死的哲學意象對馬克思博士論文的影響(49)羅曉穎:《從伊壁鳩魯?shù)膽嵟狡樟_米修斯的誓言——馬克思〈博士論文〉的宗教批判背景分析》,《現(xiàn)代哲學》2007年第3期。,還有學者嘗試挖掘普羅米修斯的神話隱藏的意義(50)張雨欣:《馬克思博士論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shù)淖匀徽軐W的差別〉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9年,第141—161頁。,因為這是馬克思體現(xiàn)在博士論文序言中的引用,具備一定的價值。此外,學界還存在著對啟蒙思想的關注(51)李志:《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啟蒙意識初探》,《江漢論壇》2005年第8期。(52)潘中偉:《自我意識哲學的界限與哲學的出路——簡論馬克思〈博士論文〉的動因及體系原則》,《學術研究》2015年第7期。、對德國浪漫主義的思想的關注(53)徐飛強:《青年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德國浪漫主義思想》,《社會科學家》2013年第2期。等。

      整體上來看,對馬克思博士論文的思想溯源基本關注文本的核心觀點,聚焦于文本流露出來對黑格爾辯證法邏輯、青年黑格爾主義“自我意識”與古希臘哲學的關切,并發(fā)散出對德國古典哲學、啟蒙思想等其他因素的關注。

      三、認識論定位的視角:唯心與唯物

      當前學界對于馬克思博士論文研究的第三種范式就是對博士論文進行認識論的定位。在這種研究領域內,存在著“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兩種取向,在兩種取向之間存在著許多中間態(tài)度。

      傳統(tǒng)的研究認為馬克思博士論文仍然是唯心主義的立場。這一觀點的奠定者是列寧,列寧明確提出“馬克思按其觀點來說,當時還是一個黑格爾唯心主義者”(54)《列寧全集》第26卷,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48頁。,瑪?shù)倌取芬舱J為馬克思那時還不能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譯解社會現(xiàn)實的規(guī)律性和經濟基礎,博士論文里“一點也沒有‘預先形成’他今后的世界觀觀點和社會理論的觀點”(55)[德]瑪?shù)倌取罚骸墩擇R克思的博士論文》,姚穎主編:《馬克思主義研究資料》第11卷,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5年,第239頁。,梅林也提出,馬克思博士論文最大的弱點就在于“整個兒站在唯心主義的立場上”(56)[德]弗蘭茨·梅林:《保衛(wèi)馬克思主義》,吉洪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82頁。,費多謝耶夫也認為馬克思此時總體上還是黑格爾唯心主義學派的立場(57)[蘇]彼·費多謝耶夫:《卡爾·馬克思》,孫家衡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0年,第20頁。。國內也有學者將博士論文中的“自我意識”哲學視為馬克思唯心主義的表現(xiàn)(58)程廣麗:《主體性“自我意識”邏輯的初步建構——馬克思博士論文的思想導讀》,《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6年第1期。,張一兵認為馬克思此時是“一位地道的唯心主義者”(59)張一兵:《青年馬克思的第一次思想轉變與〈克羅茨納赫筆記〉》,《求是學刊》1999年第3期。,還有學者將這段時期稱為“自然唯心主義時期”(60)李鵬、楊利平:《馬克思自然唯心主義時期的現(xiàn)象學態(tài)度》,《人文雜志》2010年第3期。。雖然也有一部分研究力圖超越獨斷的“唯心主義”判斷,但是其價值取向仍然是認為馬克思的博士論文體現(xiàn)出唯心主義立場,比如格姆科夫提出雖然馬克思博士論文中仍然有黑格爾、也就是唯心主義的觀點,但他絕不是黑格爾的盲目追隨者(61)[德]海因里?!じ衲房品虻龋骸恶R克思傳》,易延鎮(zhèn)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78年,第23頁。,克萊恩提出馬克思在博士論文中雖然是從黑格爾唯心主義立場回答了思維與存在、精神與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這一基本問題,但是他已經超過了黑格爾(62)[德]馬特烏斯·克萊恩:《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到巴黎公社之前》,熊子云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3年,第96頁。,國內有學者認為馬克思在博士論文中雖然是主觀唯心主義,但曲折地表達了對自身自由的追求(63)李成旺:《自由的追尋與自我意識哲學的局限——馬克思〈博士論文〉的展開邏輯與思想史定位》,《求是學刊》2012年第5期。,也有學者指出馬克思此時的觀點是辯證的、又是唯心主義的(64)馬澤民:《自我意識哲學探源——關于馬克思〈博士論文〉的一點思考》,《馬克思主義研究》1988年第3期。。但這種研究仍然是在“唯心主義”的范圍內思考。

      與此相對,學界的另外一種觀點則是傾向于認為馬克思的文本流露出唯物主義的思想取向。孫熙國提出,在博士論文中馬克思突破了單純的機械自然觀、精神異化理論和自我意識的精神解放等局限,將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關系統(tǒng)合起來加以認識和把握,表達出了歷史唯物主義的一些重要觀點。(65)孫熙國:《是地道的唯心主義哲學還是唯物史觀的秘密誕生地——馬克思〈博士論文〉與唯物史觀的創(chuàng)立》,《學術月刊》2013年第5期。朗·埃格等人也認為,馬克思證明伊壁鳩魯對首先是具有以普羅米修斯精神改變事物的性質的、以實在論和唯物主義為指導的哲學的發(fā)展作出了哲學史上獨特的貢獻,因此“透徹地認識到了這種唯物主義”(66)[德]?!だ矢?、英·陶貝爾特等:《論馬克思的博士論文》,姚穎主編:《馬克思主義研究資料》第11卷,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5年,第289頁。,有學者指出馬克思博士論文蘊含的哲學與一種非決定論的唯物主義哲學傳統(tǒng)的聯(lián)系(67)方玨:《偶然性與歷史的行動者——基于馬克思〈博士論文〉的解讀》,《哲學研究》2018年第6期。,有學者從歷史觀的視角闡釋了馬克思博士論文中蘊含的唯物史觀萌芽(68)楊瀾濤:《馬克思〈博士論文〉的構境論歷史思維研究》,《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2期。,也有學者強調馬克思在準備和寫作博士論文期間就已在唯物主義的立場上解釋了“思維和存在關系”(69)周陽:《“偶然性”與“思維和存在關系”——馬克思〈博士論文〉中唯物主義思想的起源》,《世界哲學》2020年第3期。,另外還有學者強調馬克思博士論文中誕生的全新哲學世界觀(70)姜喜詠、李素余:《哲學“軟著陸”的初體驗:馬克思博士論文的革命邏輯與創(chuàng)新精神》,《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2期。。

      近年來也有學者提出要脫離“唯心”與“唯物”的思維來探討馬克思寫作博士論文的方法,并將這種方法定位為“歷史主義的知識社會學和知識倫理學、實體到主體的知識人格化、從抽象到具體的知識生成論、邏輯與歷史相一致的知識系譜學”;(71)劉長軍、葉險明:《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文本解讀方法論探析》,《理論探討》2011年第5期。也有學者從文本對比的方式,直接探討馬克思博士論文中蘊含著《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共產黨宣言》等文本的思想,但同時也強調這仍然是“不成熟的馬克思”,以此調和唯心與唯物的對立判斷。(72)黃克劍:《走近早期馬克思——兼論思想史研究中的一個方法問題》,《哲學研究》2003年第7期。

      縱觀學界對馬克思博士論文思考方法的探討,會發(fā)現(xiàn)其中存在著對于“唯心主義的馬克思”與“唯物主義的馬克思”的定位爭議。但幾乎沒有學者會否認馬克思在思想演變過程中日益走向一個真正的、科學的唯物主義者,因此這類研究仍然存在著共性,那就是承認馬克思思想的單調性。但是單調性并不排斥思想函數(shù)的斷裂,“唯心”與“唯物”之間本身存在著這種張力,學界對此的爭議更深層次上來看蘊含著對“一個馬克思”還是“兩個馬克思”的爭論。

      四、超越靜止的思想——以“定在中的自由”為例

      總結來看,當前學界對馬克思博士論文的研究主要存在哲學建構、思想淵源、認識論定位三種范式。哲學建構的視角偏重挖掘馬克思博士論文文本的哲學含義,呈現(xiàn)出以“自我意識”為中心,向政治哲學、實踐哲學等方向進行考察的狀態(tài)。大多數(shù)研究者根據(jù)自身的學科專長對文本進行獨特視角考察,形成的研究成果極為豐富。這一視角聚焦的焦點問題是“馬克思寫作博士論文到底表達了什么”,而在馬克思“自我意識”哲學的定位上存在著一定的爭議,這種爭議關涉到對馬克思思想淵源、方法定位的理解。思想淵源的視角則關注馬克思創(chuàng)作博士論文的靈感來源,當前研究仍然是黑格爾、青年黑格爾學派為中心進行考察,但也有越來越多學者關注到古希臘哲學、啟蒙思想、康德、謝林等其他哲學家對馬克思的影響,整體上聚焦于“馬克思為什么寫作這一篇博士論文”這一問題,并蘊含著對“馬克思是更偏向黑格爾還是更偏向青年黑格爾派”等問題的爭議。最后一種研究范式關注的是馬克思寫作博士論文的整體認識論取向,尤其關注“馬克思此時是唯心主義還是唯物主義”這一焦點問題,集中回應的是“馬克思以何種視角寫作這一博士論文”,雖然傳統(tǒng)研究強調馬克思此時的唯心主義,但近來也有大量研究發(fā)掘出了馬克思文本蘊含的唯物主義精神,這無疑是未來的研究重點。

      雖然現(xiàn)有的研究在深度和廣度上都初具規(guī)模,但是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首先,大量研究者采取了新穎的視角介入馬克思的文本內容,造成了對馬克思只言片語的過度闡發(fā),很多時候影響了對文本本真內涵的理解,當研究者們力圖挖掘馬克思博士論文展現(xiàn)出來的人權觀、平等觀等思想的時候,他們往往還是不得不回歸文本的主題——自我意識與自由——進行探討,這無疑造成了大量表面上新穎、但實際上同質化的研究的堆積;第二,對馬克思文本中思想淵源的挖掘或許已經很豐富、很深刻,但對于馬克思博士論文與自身的其他文本,如更早期的中學論文、更晚時候的成熟思想的聯(lián)系、比較研究仍然沒有很豐富,而這種研究的缺失很容易造成“兩個馬克思”的對立與斷裂,是一定要警惕的學術問題。第三,當前學術爭議的焦點更多地在于早年馬克思與成熟馬克思是否具有一致性的問題,但這本身是一個偽問題。任何人的思想都是一個發(fā)展的存在,而從自身的思想二維坐標系中回首來看,也始終是一種單調存在,至于思想函數(shù)是否存在斷裂這一問題,或許外人會覺得可能存在,但從人的自身思想發(fā)展來看,一定是連續(xù)的,只不過有時候這種連接處較為陡峭,思想變動劇烈,有時候較為平緩,漸進性的感覺更明顯。但無論如何,沒有人可以憑空創(chuàng)造出與自己先前完全不一樣的思想、觀點。事實上,當我們將馬克思的思想設定在一個二維坐標軸的時候,我們其實默認了思想的靜止性:研究博士論文的內容其實就是研究這一思想函數(shù)的起點,而研究思想淵源就是探究其他隱藏函數(shù)對馬克思思想函數(shù)的影響,對文本表現(xiàn)出來的認識論定位的研究則是在探討馬克思思想函數(shù)的單調性、連續(xù)性與基本方位。無疑,在面對《博士論文》這類經典文本的時候,我們首先會覺得文本是思想家的文本,思想家通過文本表達了自己在特定時期對特定問題的看法,因而思想家是文本的第一屬性。但進一步來看,由于思想家自身是獨特的,其文本不僅僅是個體在特定時期的觀點表達載體,更是其思想的載體,因而將文本納入思想家的思想譜系乃至思想史的思想譜系中來思考也是必要的,這是對思想家的重視,也是對文本的一種激活,因而思想史是文本的第二屬性。然而,對文本的激活絕不僅僅只有“回到文本”一條道路,現(xiàn)實中我們“回到文本”已經進行了足夠長的積累了,或許我們應該思考第三條道路:解放文本,也就是說,不僅僅分析文本的時代背景、思想史屬性,還要思考文本在當下時代的啟發(fā)。當下大量的研究看起來是在將文本與當下時代結合,但這種結合僅僅是將文本與時代進行對照,仍然沒有將文本從思想家、思想史中脫離出來,甚至容易走向了另一個更早的研究問題——教條的文本。解放文本其實回應了文本的第三屬性:思想屬性,必須認識到,思想具有超越時空、超越單個問題的價值,因此具有無窮的發(fā)展?jié)摿?,雖然不是所有的發(fā)展?jié)摿Χ紩谝粋€時期被人們所發(fā)掘,但是在不同時期人們總是可以發(fā)掘出它的相應價值,這取決于時代的關切與呼喚。

      以這一視角來重新審視《博士論文》的核心創(chuàng)造——“定在中的自由”,則會有不一樣的收獲。馬克思在博士論文中提出的這一重要概念誠然可以從哲學建構的視角來解讀,思考馬克思的自由觀,也可以從思想淵源的角度來探討,思考馬克思對黑格爾的超越、伊壁鳩魯對馬克思的影響,更可以研究馬克思流露出來的物質制約實踐活動的認識論傾向。但是,這些解讀都沒有體現(xiàn)出思想本身的時代穿透力。我們應該立足于我們當下的時代來反思。馬克思“定在中的自由”實際上為現(xiàn)代人在享受自由與承擔責任的張力之間提供了全新的解決思路,現(xiàn)代人的生活方式看起來有無窮無盡的選擇,我們也常常把多元復雜的信息視為我們思想自由、選擇自由的保障,但是這些復雜信息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對事物的看法,甚至影響我們的行為選擇。在這樣一個時代,我們一方面感受到超越古代的自由,但似乎又很難相信我們是自由的,因為我們的意志似乎被我們的環(huán)境所制約,因為外部環(huán)境具備無限干預我們思考的渠道,所謂“自主選擇”僅僅變成了一種相對他人而言的獨特性,并非自身意志的自由反映。自斯賓諾莎以來,自由意志便遭到了深刻的質疑,這其實是現(xiàn)代性的預言,而真正步入現(xiàn)代之后,不負責任的個體往往也將自己的行為訴諸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似乎個體自誕生之初已經被安排好了命運,所有力圖逃避命運的嘗試最終都使得命運之門對著自己敞開。馬克思對“定在中的自由”的關切恰恰具有穿越時空的重要性,這里對必然性與自由的揭示其實蘊含著馬克思對后世的恒常啟發(fā),那就是承擔起個體對自己的自由責任。從個體活動來看,個體活動有其限定性,就像原子的自由下落一樣,這種下落運動是一種“非獨立性的活動”(7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3頁。,也就是說,“定在”是一種人的活動本身的限定,這是無法抹殺的。但是這不是人的全部活動的規(guī)定,人還有超出必然性的活動,而這種活動絕不是反本性的,而是本性的一部分。當康德為人脫離必然性的選擇設定了較高的門檻的時候,馬克思則提供了更為樸實的“道”,那就是這種“偏斜”的自然并非反人性,而是蘊含在人的本質能力之中,自由選擇不是一種不可能存在,而是自覺的負責個體的表現(xiàn)。進一步地,從群體行動來看,“定在中的自由”也不是獨立個體的事,還蘊含著個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我們必須深入理解馬克思的這句話:“原子脫離并且遠離了與它相對立的定在。但是,這種偏斜中所包含的東西——即原子對同他物的一切關系的否定——必須予以實現(xiàn),必須以肯定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這一點只有在下述情況下才有可能發(fā)生,即與原子發(fā)生關系的定在不是什么別的東西,而是它本身,因而也同樣是一個原子,并且由于原子本身是直接地被規(guī)定的,所以就是眾多的原子?!?7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6頁。馬克思在這里把“定在”規(guī)定為與自我同質的他物,這導向了對定在的全新理解:不僅把“定在”理解為外界環(huán)境的存在或者自身必然性的存在,還要理解為相互關系的存在的必然性,因此“定在中的自由”就要求我們在集體行動之中實現(xiàn)自由,承擔起對彼此的責任,也就是要求在現(xiàn)代“私人”的市場社會中創(chuàng)造出不一樣的“公人”的“關系社會”。馬克思在指引我們進行社會的變革,這種變革針對的恰恰就是現(xiàn)代社會的推卸責任、各自為己等弊病。

      對“定在中的自由”的這種反思只是一種嘗試,更重要的是這一嘗試背后對文本的思想進行解放的思維,或許未來研究有必要讓馬克思的思想“運動”起來,超越思想家、思想史的理解框架,超越靜止的思想二維坐標系,開辟出全新的研究范式。這或許可以成為未來研究馬克思博士論文乃至馬克思其他文本的全新思路。

      猜你喜歡
      博士論文黑格爾學者
      絕對者何以作為實存者?——從后期謝林對黑格爾哲學的批判來看
      學者介紹
      管子學刊(2022年2期)2022-05-10 04:13:10
      學者簡介
      學者介紹
      管子學刊(2022年1期)2022-02-17 13:29:10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論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的三大層次
      叔本華與黑格爾的情理之爭及現(xiàn)代啟示
      學者介紹
      簡述黑格爾的哲學史觀與方法論
      人間(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41
      博士論文寫鹵雞肉不??茖W
      寿光市| 黄梅县| 松阳县| 德清县| 永昌县| 珲春市| 环江| 潞西市| 乡城县| 衡阳市| 榆林市| 太谷县| 松潘县| 闽侯县| 武义县| 潍坊市| 新兴县| 澳门| 建水县| 谷城县| 忻城县| 安平县| 泊头市| 阜康市| 东源县| 佛坪县| 新巴尔虎左旗| 容城县| 江华| 永靖县| 兰溪市| 双桥区| 临湘市| 清流县| 连云港市| 剑川县| 新平| 雷波县| 东丰县| 华容县| 新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