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璐 王平
摘 要 學(xué)術(shù)研究的突破與新材料的發(fā)現(xiàn)密切相關(guān)。《方言類釋》為朝鮮之古書,其對方言和近代漢語詞匯研究來說可謂新材料?!斗窖灶愥尅匪盏?5例吳語詞條,不僅為我們保留了明清時期吳語詞匯的寶貴資料,也反映了該時期吳語在朝鮮的傳播和使用情況,故其語料價值具有不可替代性。
關(guān)鍵詞 朝鮮時期《方言類釋》 吳語詞 特點(diǎn) 價值
一、 引 言
(一) 關(guān)于《方言類釋》
《方言類釋》成書于朝鮮王朝正祖二年(1778),又名《方言集釋》《方言輯釋》,由朝鮮王朝學(xué)者徐命膺(1716—1787)、洪命福(生卒年不詳)編撰。該書的編撰目的正如作者序言所載:“我國西通中州,北鄰清蒙,南連倭蠻。使蓋來往,幾乎無年不相接。故朝廷設(shè)置司譯院,肄習(xí)漢、清、蒙、倭之方言?!现晡煨?,既撰《奎章韻瑞》,復(fù)命臣率舌官洪命福等,博采漢、清、蒙、倭之方言今時所用者,分門匯類,以我國諺文釋之,且附以‘中州鄉(xiāng)語’,名曰《方言類釋》。我國諺文,雖蟲聲鳥語,亦可以形容,況于方言乎?從今以往,我國為使者,素不習(xí)四國之言,一開卷可以酬酢如響?!毙蜓灾小胺窖浴币辉~與書名對應(yīng),編者以本國語言為主,稱漢、滿、蒙、倭四國語言為“方言”,即相對于朝鮮半島通用語言而言的四方之言,這與我們通常理解的“方言”概念不同。是書以漢字立詞目,首先在每一詞目下以諺文注讀音,再以漢語釋意義,最后以諺文分別標(biāo)注該詞的滿、蒙、倭讀音,共收錄當(dāng)時常用漢語詞5179條,編者將所收詞目按照意義分為天文、時令、地輿、尊卑、親屬、身體、容貌、動靜、氣息、性情、言語、宮殿、朝會、政事、官職、升黜、人類、稱呼、祭祀、嫁娶、生產(chǎn)、喪葬、宴會、接待、文學(xué)、筆硯、科試、儀器、樂器、數(shù)目、教閱、軍器、射藝、衙署、倉庫、城郭、街道、橋梁、屋宅、營作、服飾、裁縫、布帛、紡織、食餌、割烹、茶酒、飲啜、疾病、殘疾、醫(yī)藥、卜筮、梳餙、鏡奩、床帳、器用、罵辱、爭訟、刑獄、僧道、寺觀、珍寶、買賣、借貸、蠶桑、田農(nóng)、農(nóng)器、米谷、果品、菜蔬、匠器、制造、技戲、舟船、車輛、鞍轡、田獵、釣漁、皮革、柴火、飛禽、走獸、昆蟲、水族、樹木、花草、雜語,共87類,每類后附“中州鄉(xiāng)語”。該書收詞內(nèi)容豐富,各門類下收錄的詞條多寡不一。“《方言類釋》以漢、朝語為主要編撰語言,以當(dāng)時通用程度之高低為收詞標(biāo)準(zhǔn),是我們目前所見東亞漢字文化圈第一部漢、朝、清、蒙、倭五國語言的對譯詞典?!保ㄍ跗?2020)
(二) 吳語詞
“吳語又稱吳方言、江南話、吳越語、江浙話等,是一支派生于漢藏語系中上古漢語的語言集和。”(駢宇騫,王鐵柱 1999)《方言類釋》所收吳語詞皆源于該書每類詞語后附的“中州鄉(xiāng)語”。“中州”即指中國,“鄉(xiāng)語”則是指區(qū)別于北方官話的地方語言?!斗窖灶愥尅匪健爸兄萼l(xiāng)語”詞條共計(jì)204條,其中以“江南”為標(biāo)識的詞語共85條。所謂“江南”,是個地域概念,因時代不同,所指也有區(qū)別。明清時代“江南”范圍涵蓋蘇州府、松江府、常州府、杭州府、嘉興府、湖州府、太倉州,這些地方皆屬于吳語區(qū)范圍。因而本文所言《方言類釋》收錄的吳語詞,即“中州鄉(xiāng)語”中以“江南”為標(biāo)識的詞語。在現(xiàn)代吳語詞匯中,這些詞有的已經(jīng)消失,例如“手記”“賤累”“白衣人”“蒔秧相公”等;有的依然保留在吳語詞匯系統(tǒng)中,例如“儂”“?涂”“謝歡喜”等。在現(xiàn)代漢語詞匯中,這些方言詞有的已經(jīng)被納入現(xiàn)代漢語詞匯體系,例如“弄”“過世”“耳邊風(fēng)”等;有的在詞義、用法等方面發(fā)生了變化,例如“襪”“跳槽”“點(diǎn)心”“經(jīng)紀(jì)”等。作為域外文獻(xiàn)的“中州鄉(xiāng)語”所收吳語詞,無疑可補(bǔ)中國方言和近代漢語研究材料之缺漏,其對吳語詞匯、漢文獻(xiàn)傳播以及近代漢語詞匯等許多領(lǐng)域的研究,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價值。
二、 《方言類釋》收吳語詞匯的特點(diǎn)
(一) 所收詞條標(biāo)注方言點(diǎn)明確
《方言類釋》收錄吳語詞凡85條,所釋吳語詞,皆明確說明其在江南某地用法,其范圍涉及三府、一州、六縣,即蘇州府、松江府、太平府、太倉州、嘉定縣、崇明縣、江寧縣、昆山縣、吳江縣和常熟縣。這不僅為我們研究吳語詞匯提供了文獻(xiàn)證據(jù),也為我們研究明清方言詞的使用、傳播和發(fā)展提供了寶貴的域外資料。如:
?涂,江南蘇州府謂睡聲,即北人所謂打呼,吳人所謂打?涂。(動靜類)
蹀躞,江南江寧縣謂持物而不敬者。(動靜類)
潑賴,江南松江府謂丑惡者。(相貌類)
版骨,江南太平府稱方正拘謹(jǐn)。(性情類)
襪,江南太倉州稱婦人八圍胸。(服飾類)
夫娘,江南嘉定縣罵婦女之淫賤者,蓋元末苗寇平江,松江以婦女人之艷美者畜為婦,曰夫娘。故今遂成北語,作罵辭也。(罵辱類)
蒔秧相公,江南崇明縣呼栽秧者曰相公。谷以時生,故尊之也。(人類類)
(二) 所收詞條包含豐富的同義詞材料
明清時期江南各區(qū)間互通往來,交流頻繁,為使江南各方言區(qū)之間的人們交流更加便利,時人開始總結(jié)各區(qū)間的同義詞?!斗窖灶愥尅肪幷卟⒘懈鞣窖渣c(diǎn)的異形同義詞,并將其與“北人”或“北語”進(jìn)行對照。這些對比材料記錄了吳語不同方言點(diǎn)用詞的差異,也反映了吳語和北方官話用詞的差異。如:
奔,江南蘇州府郡城曰奔,吳江曰跳,常熟曰跑,昆山曰跌,太倉、崇明、嘉定俱曰躟,即北人所謂走。(動靜類)
按,“走”在古漢語中的基本意義是急走、奔跑。在表達(dá)以上意義時,吳語因方言點(diǎn)不同而所用動詞不一。吳江人用“跳”,常熟人用“跑”,昆山人用“跌”,太倉、崇明、嘉定人都用“躟”。“奔”“跑”有急走、奔跑意義不難理解,“跳”字古文獻(xiàn)中有時作“逃”。《史記·高祖本紀(jì)》:“漢王跳,獨(dú)與滕公共車出成皋玉門?!迸狍S《集解》引徐廣曰:“跳,音逃?!彼抉R貞
《索隱》引如淳曰:“跳,走也?!薄稘h語大詞典》將“躟”字釋為“疾行貌”,并引《文選·傅毅〈舞賦〉》:“于是歡洽宴夜,命譴諸客。擾躟就駕,仆夫正策?!崩钌谱⒁钝n》:“躟,疾行貌。”以上所釋“躟”為形容詞,而《方言類釋》所釋為動詞?!暗弊峙c“走”同義,乾隆《蘇州府志》卷二:“昆山曰跌,常熟曰跑,吳江曰跳?!庇智 独ド叫玛柡现尽肪硪唬骸岸惚茉慌?,速往曰跌?!眳钦Z各方言點(diǎn)表示急走、奔跑等意義,選用動詞全然不同,但都可以和北語“走”意義對應(yīng)。
哉,凡事之已然者。江南蘇州府郡城曰哉,昆山曰貴,太倉曰借,吳江曰籍,嘉定曰嗟,即北語了字義。(雜語類)
按,北語“了”表示已經(jīng)如此,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普通話句末語氣詞“了”,主要表示已然情態(tài)。清翟灝《通俗編·語辭》:“吳俗謂事已然曰哉?!睆陌l(fā)音上來看,“哉”(平聲咍韻精母)、“貴”(去聲未韻見母)、“借”(去聲祃韻精母)、“籍”(去聲祃韻邪母)、“嗟”(平聲麻韻精母)聲韻相近而通,故《方言類釋》所記吳語各方言點(diǎn)用“哉、貴、借、籍、嗟”表示北語“了”字意義是有語音根據(jù)的。從地理位置上看,昆山、太倉、崇明、嘉定都與蘇州相隔不遠(yuǎn),雖然不能說吳語也存在“十里不同語”的現(xiàn)象,但以上例子讓我們看到吳語各方言點(diǎn)在表達(dá)同一意義時,所用詞語還是存在差別的。
朗伉、磊砢、孟浪、莽撞、粗奘、倔僵,皆江南江寧縣謂人不雅馴之辭。(性情類)
按,“朗伉”“磊砢”“孟浪”“莽撞”“粗奘”“倔僵”,是一組形容人之言行粗魯不雅的同義詞。明顧起元《客座贅語·方言》有:“南都方言……不雅馴曰?苴,臘上聲,查上聲;曰朗伉,平聲;曰磊砢;曰孟浪;曰?,蒲并反;銃,曰莽撞,曰粗奘,曰倔強(qiáng),曰粗糙?!薄袄守币嘧鳌袄士埂?,“磊砢”亦作“磊坷”“磥砢”,“倔強(qiáng)”亦作“倔僵”“倔犟”,以上諸詞是皆可形容人之言行魯莽。
喳哇、激聒、瑣碎、嘈囋,并江南江寧縣謂言之多而噪者。(言語類)
按,“言之多而噪”形容眾聲雜亂嘈雜。道光《上元縣志》末卷:“言之多而噪曰喳哇、曰激聒、曰瑣碎。”《戒庵老人漫筆》卷五:“嘈囋俱入聲,語言攙雜之貌?!薄霸邸薄ⅰ凹ゑ保ㄒ嘧鳌凹瘪保?、“瑣碎”、“嘈囋”,是一組形容人之聲音嘈雜的同義詞。其中,“嘈囋”常見于晉代,“瑣碎”常用于唐代,“急聒”常用于明代,“喳哇”僅見于清代。晉陸機(jī)《陸士衡文集·文賦》:“或奔放以諧合,務(wù)嘈囋而妖冶?!碧茪W陽詢《藝文類聚》:“嘹唳罥結(jié),郁抑縈咽,繁音瑣碎,眾響攢?!泵髁铦鞒酢杜陌阁@奇》:“潘父潘母看見媳婦這般模樣,時常急聒,罵道:‘這婆娘想甚情人,害相思病了?!?/p>
該個,江南崇明縣阿堵、寧馨之類,即蘇云個星也。(雜語類)
按,“該個”“阿堵”“寧馨”“個星”,是一組同義詞?!皩庈啊背S糜跁x、宋時期,《方言類釋》:“寧馨,江南蘇州府問為何如曰寧馨。晉山濤謂王衍曰:‘何物老嫗,生寧馨兒?!瘯x宋間人,語助,猶言若何也?!薄鞍⒍隆背S糜谔拼?。如《晉書·文苑傳·顧愷之》:“ 愷之每畫人成,或數(shù)年不點(diǎn)目精。人問其故,答曰:‘四體妍蚩,本無闕少于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薄霸搨€”與“個星”僅見于清代,乾隆《重修崇明縣志》卷六:“該個,阿堵、寧馨之類,猶蘇云個星也。”
(三) 所收詞條呈明顯古語特征
根據(jù)筆者調(diào)查,《方言類釋》所收85個詞條反映出對元代以前詞匯的繼承,呈現(xiàn)明顯的古語特征,而這部分詞較多集中在吳語詞中。如:
飛風(fēng),江南嘉定縣稱馬之疾速。唐制馬入尚乘局者,以風(fēng)字印右膊,以飛字印左膊。(走獸類)
按,“飛風(fēng)”用于形容馬奔跑的速度之快,源于唐代制度?!短屏洹罚骸胺餐饽吝M(jìn)良馬印以三花、飛風(fēng)之字而為志焉。細(xì)馬、次馬送尚乘局者,于尾側(cè)依左右閑印以三花。其余雜馬送尚乘者,以風(fēng)字印印左髆、以飛字印印左髀?!?/p>
白衣人,江南嘉定縣呼未進(jìn)身者。蓋士子入試皆著白衣,故有“白袍子何太紛紛”之語。(人類類)
按,“白衣人”亦作“白衣”,指沒有功名或官職的平民?!妒酚洝と辶至袀餍颉罚骸凹案]太后崩,武安侯田蚡為丞相,絀黃、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學(xué)儒者數(shù)百人,而公孫弘以《春秋》白衣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薄逗鬂h書·孔融傳》:“(曹操)遂令丞相軍謀祭酒路粹枉狀奏融曰:‘少府孔融 ……又前與白衣禰衡跌蕩放言。’”
寧馨,江南蘇州府問為何如曰“寧馨”。晉山濤謂王衍曰:“何物老嫗,生寧馨兒?!睍x宋間人,語助,猶言若何也。(言語類)
按,“寧馨”為晉、宋時俗語,為語助詞?!端螘罚骸疤笈Z侍者:‘將刀來剖我腹,那得生如此寧馨兒!’”
獃,江南蘇州府謂不慧者。范成大詩:“千貫賣汝癡,萬貫賣汝獃?!保ㄐ郧轭悾?/p>
按,《漢語大詞典》收“獃”,釋為“呆”之古字。宋張镃《莊器之作詩見寄因次韻》之五:“更有一般獃,望南看北斗?!薄睹髑鍏钦Z詞典》(石汝杰 2005)未收“獃”條,于“呆”下釋:“又作‘懛’?!泵麝懭荨遁膱@雜記》卷十二:“蘇州人謂無智術(shù)者為獃,杭州以為懛?!薄蔼y”“懛”“呆”同音同義異形。宋張仲文《白獺髓》:“石湖范參政,初官參州,在客位,其同參者聞為吳郡人,即云‘獃子’,石湖先生聞之在懷?!泵骼社镀咝揞惛濉まq證五·懛子秋風(fēng)》:“蘇杭呼癡人為懛子。累見人又或書‘獃’‘騃’二字。”
放手,江南蘇州府謂貪縱為非?!逗鬂h書》:“殘吏放手?!保s語類)
按,“放手”可指肆意妄為、放縱?!逗鬂h書·明帝紀(jì)》:“今選舉不實(shí),邪佞未去,權(quán)門請托,殘吏放手?!崩钯t注:“放手,謂貪縱為非也。”唐杜甫《示從孫濟(jì)》詩:“刈葵莫放手,放手傷葵根?!?/p>
三、 《方言類釋》收吳語詞匯的價值
本文對《方言類釋》所收吳語詞進(jìn)行整理與研究,實(shí)際上是通過對“走出去”的吳語詞匯的軌跡脈絡(luò)梳理,研究探討漢語的傳播規(guī)律,通過“拿回來”的文獻(xiàn)資料補(bǔ)正中國文獻(xiàn)中的吳語和近代漢語等相關(guān)領(lǐng)域研究之缺失,進(jìn)而推進(jìn)吳語詞匯本體研究和漢語方言傳播學(xué)理論建設(shè),開拓韓國漢文辭書研究新領(lǐng)域,帶動相關(guān)學(xué)科的發(fā)展?!斗窖灶愥尅肥諈钦Z詞匯的價值具體說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 為吳語詞匯研究提供例證
中國目前所存吳語文獻(xiàn)為明清吳語詞匯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料支持。但是,作為一種特殊的文獻(xiàn),《方言類釋》類聚吳方言地區(qū)的詞匯,分門別類,加以方言點(diǎn)界定并釋義,在明清時期實(shí)為罕見?!斗窖灶愥尅芬浴敖稀倍ㄐ栽~條,并標(biāo)明具體方言地點(diǎn),為我們研究吳語詞匯發(fā)展和演變提供了例證。例如:
庫露格,江南蘇州府謂亮窗。古以玲瓏空虛謂之庫露格,今名窗格。(屋宅類)
按,據(jù)《方言類釋》,“庫露格”可指窗格?!按案瘛币嘧鳌按案簟薄按皹啞薄9艜r在上面糊紙或紗以擋風(fēng)。宋楊萬里《荔枝堂夕眺》詩:“迎寒窗隔重糊遍,只放書邊數(shù)眼明?!薄端疂G傳》第九十回:“童子點(diǎn)上燈來,閉了窗格,掇張桌子,鋪下五六碟菜蔬?!薄都t樓夢》第七九回:“咱們?nèi)缃穸枷迪疾始喓拇皹啞!薄皫炻陡瘛币辉~在漢語文獻(xiàn)中指書格,未見“窗格”義。明方以智《通雅》:“皮日休詩:襄陽作髹器,中有庫露真。升庵曰:今呼書格曰庫露格,即方言之鹿觡,今謂鹿角?!泵骱鸷唷蹲x書雜錄》:“俗諺呼雕鏤器物玲瓏空虛者為庫露格,此其來遠(yuǎn)皮日休譏時政詩有‘襄陽作髹器,中有庫露真。持以遺北國,紿云生有神。每歲走其使,所費(fèi)如云屯?!笨梢姟皫炻陡瘛笨捎糜谛稳菀磺械耒U器物,因而在蘇州方言中可用于指窗格,《方言類釋》保留了該詞在蘇州方言中的這一意義。
鱟,江南蘇州府謂虹為鱟。(天文類)
按,明徐光啟《農(nóng)政全書》卷十一:“俗呼曰鱟。諺云:‘東鱟晴,西鱟雨。’諺云:‘對日鱟,不到晝。’主雨,言西鱟也。若鱟下便雨,還主晴?!薄斗窖灶愥尅贰敖咸K州府謂虹為鱟”并非孤證,胡祖德《滬諺》卷下有:“東鱟日頭西鱟雨。”自注:“俗稱虹蜺為鱟。”《方言類釋》“鱟”條不僅可以補(bǔ)充《農(nóng)政全書》“俗呼”“諺云”的區(qū)域和地點(diǎn),還為研究“鱟”的詞源提供了例證。
嗑嗑,江南嘉定縣謂笑聲。(動靜類)
按,《明清吳語詞典》:“吳中謂欲睡曰嗑嗑?!薄秴窍路窖钥肌罚骸班距?,音客。《孔叢子》:‘子路嗑嗑,尚飲十榼?!?,嗑嗑,醉欲睡貌。吳中謂欲睡曰嗑嗑?!庇帧班?,音赫?!俄n詩外傳》:‘桀嗑然而笑?!?,嗑笑聲。吳中形笑聲曰嗑,亦曰嗑嗑笑。”可見,表示“欲睡”義的“嗑嗑”與表示“笑聲”義的“嗑嗑”為同形異音異義詞,表示“笑聲”義的“嗑”同“喝”,《儒林外史》:“我一天殺一個豬還賺不得錢把銀子,都把與你去丟在水里,叫我一家老小嗑西北風(fēng)。”《類篇》:“嗑然笑聲。”《方言類釋》為表示“笑聲”義的“嗑嗑”明確了具體方言點(diǎn),并與表示“欲睡”義的“嗑嗑”區(qū)別,為“嗑嗑”詞源提供例證。
(二) 訂補(bǔ)方言詞典訛誤缺漏
吳語相關(guān)詞典,目前所見尤以《明清吳語詞典》最著名。該詞典以明清時代吳語地區(qū)作者的作品為主要對象,主要收錄明清兩代和民國初年的吳語方言詞匯。該詞典收詞量大,內(nèi)容豐富,是吳語詞典的集大成者。而作為域外資料的《方言類釋》,其收錄的清代吳語詞匯對《明清吳語詞典》的修訂和補(bǔ)充,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如:
《明清吳語詞典》釋“斤九梨”一詞,引嘉慶《松江府志》卷五:“弋陽、德興間產(chǎn)梨頗大,有至一斤九兩者,土人謂之斤九梨,猶芋言魁也,今用以目人之積慧者?!薄胺e慧”在此難解。乾隆《婁縣志》卷三“斤九厘”條亦作“積慧”。而《方言類釋》釋“斤九梨”條作“精慧”:“斤九梨,江南松江府。弋陽、德興間產(chǎn)梨頗大,有至一斤九兩者,土人謂之斤九梨。猶芋言魁也。今用以目人之精慧者?!薄熬邸毙稳萑司?xì)聰明。清褚人獲《堅(jiān)瓠九集》:“吾鄉(xiāng)諺云‘斤九厘,斤八厘’,以目時人之精慧者,言其思算無遺也?!薄敖锞爬濉笨捎糜谛稳萑司郏?“厘”是計(jì)量單位,亦可用于指微小的事物,該詞用于形容人精細(xì)聰明,蓋源于此。該詞與“斤九梨”因讀音相同而開始混用。明陸深《豫章漫鈔》:“吾鄉(xiāng)諺云‘斤九厘’以目時人之精慧者,不知所本。弋陽、德興產(chǎn)梨頗大,有至一斤九兩者,土人謂之斤九梨,蓋取其類之大者,言之猶芋魁也?!惫?,嘉慶《松江府志》釋“斤九梨”、乾隆《婁縣志》釋“斤九厘”條的“積慧”皆當(dāng)作“精慧”。
《明清吳語詞典》釋“蘇頭”一詞,引《通俗編》:“俗呼絳帨之蕊曰‘蘇頭’。又吳音‘蘇須’同呼,亦曰‘須頭’,皆即流蘇之義?!逼渲小敖{帨”一詞難解,“絳”即絲繩,《玉篇》:“絳,纓飾也。”《廣韻》:“編絲繩也?!薄都本推纷ⅲ骸敖{,一名偏諸,織絲縷為之,所以懸系承塵戶?,因?yàn)轱椧?。”“帨”指配巾,《玉篇》:“帨,巾也?!薄秲x禮·士昏禮》:“母施衿結(jié)帨?!弊ⅲ簬湥褰硪??!敖{帨”無其他辭例,但宋葉廷珪《海錄碎事》有“條帨”一詞:“古樂府有《定情篇》,言婦人不能以禮從人,而自相悅媚,乃解衣服玩好致之,用敘綢繆之志。若臂環(huán)致拳拳,指環(huán)致殷懃,耳珠致區(qū)區(qū),香囊致扣扣,條帨致契闊,佩玉結(jié)恩情?!贝颂帯皫湣碑?dāng)為“脫”字之訛,“絳脫”即一種臂飾,又作“跳脫”。唐吳兢《樂府古題要解》:“若臂環(huán)致拳拳,指環(huán)致殷懃,耳珠致區(qū)區(qū),香囊致扣扣,跳脫致契闊,佩玉結(jié)恩情。”《方言類釋》釋“蘇頭”:“江南蘇州府謂絳脫之蕊為蘇頭。流蘇者,緝鳥尾垂之若流,其蕊下垂,故曰蘇?!薄斗窖灶愥尅穼ⅰ锻ㄋ拙帯丰屛闹小敖{帨”亦記為“絳脫”。乾隆《元和縣志》:“調(diào)絳脫之蕊為蘇頭。”故,《通俗編》釋“蘇頭”條的“絳帨”當(dāng)作“絳脫?!?/p>
《方言類釋》還收錄了部分詞形或義項(xiàng)未見于《明清吳語詞典》的吳語詞,亦可用于補(bǔ)立詞條及其義項(xiàng)。如:“夯物”,《方言類釋》:“江南崇明縣謂人粗厲?!笨滴酢吨匦蕹缑骺h志》卷六:“謂人粗厲曰夯物?!薄跋喙保斗窖灶愥尅罚骸敖铣缑骺h呼栽秧者曰相公。谷以時生,故尊之也?!鼻 冻缑骺h志》卷十二:“俗呼栽秧者為相公。谷以養(yǎng)生,尊之也”。“上頭”,《方言類釋》:“江南嘉定縣謂男女冠笄?!笨滴酢都味h志》:“俗呼男女冠笄曰上頭?!鼻 秴墙h志》:“男女冠笄曰上頭。”“憊賴”,《方言類釋》:“江南江寧縣謂人之無賴?!鼻 渡显h志》:“人之無賴曰憊賴?!?/p>
(三) 反映近代漢語詞匯的演變情況
明末清初是近代漢語發(fā)展的重要?dú)v史階段,是方言詞匯和北方官話詞匯的大融合時期,也是漢語向漢字文化圈傳播的重要時期?!把芯拷鷿h語詞匯學(xué)不僅要關(guān)注國內(nèi)的相關(guān)白話文獻(xiàn),而且也要充分利用域外所藏漢籍文獻(xiàn)的白話語料?!保ㄐ鞎r儀 2013)作為多語詞典的《方言類釋》,以其自身所具有的典范性、系統(tǒng)性等特點(diǎn),保留的同義詞或近義詞語料為我們研究近代漢語方言詞匯的演變和發(fā)展提供可以參考和比較的資料,同時這些同義詞或近義詞之間又可反映詞語歷時變化。如“該個”“阿堵”“寧馨”“個星”皆為語助詞,猶言如此,但這些詞出現(xiàn)的時期不同,“寧馨”常用于晉、宋時期,“阿堵”常用于唐代,“該個”與“個星”僅見于清代;“喳哇”“激聒”“瑣碎”“嘈囋”皆可形容聲音雜亂、喧鬧,“嘈囋”常用于晉代,“瑣碎”常用于唐代,“急聒”常用于明代,“喳哇”僅見于清代。此外,《方言類釋》所收吳語詞還可反映近代漢語詞匯的詞義變化,如“油花”一詞本指漂浮在湯或湯食物表面的油滴,后形容油滑輕浮的人,含貶義。《方言類釋》所記“油花”可用于形容“圓滑能事”的人,可見該詞在近代漢語中并非明確的褒義詞或貶義詞,后來才逐漸變?yōu)橘H義詞。
近代漢語詞匯發(fā)展的過程,也是方言詞匯與官話詞匯融合的過程。就近代漢語詞匯史研究來看,明清時代的詞匯是最為重要的材料,但這方面的研究還相對薄弱。南北語言文化和經(jīng)濟(jì)的迅速交融,讓我們在近代漢語詞匯考源和方言考本字等研究方面都面臨著挑戰(zhàn)。如果說《明清吳語詞典》為近代漢語詞匯研究提供了一個比較完備的吳語歷史詞庫,《方言類釋》則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吳語分類詞匯補(bǔ)充詞庫。我們參照類似的詞庫越多,對近代漢語和吳語詞匯研究視野就越開闊、越科學(xué)。
四、 結(jié) 語
“漢語方言的研究可分為兩種基本形態(tài):一是對歷史漢語方言的整理,一是對現(xiàn)代漢語方言的調(diào)查和研究。前者從漢語方言史研究的角度出發(fā),以各時期文獻(xiàn)語料為研究對象,爬梳能反映當(dāng)時方言的語音、詞匯及語法資料,通過整理、歸納與分析,找出規(guī)律和特點(diǎn),進(jìn)而為漢語方言史的建立提供重要資料。”(汪啟明,才穎 2017)關(guān)于近代吳語詞匯的研究,我們可以從其他典籍文獻(xiàn)入手。作為朝鮮時代具有代表性的多語對譯詞典,《方言類釋》以其實(shí)用性、時代性、系統(tǒng)性、全面性等特點(diǎn),比較完整地記錄了清代中期朝鮮譯員必學(xué)詞匯。當(dāng)然,《方言類釋》作為域外漢文文獻(xiàn)尚存一定的缺點(diǎn)和局限。一方面,該書在傳抄過程中存在字形訛誤現(xiàn)象,如《方言類釋》收“放手”一詞,釋為“江南蘇州府謂貪縱為非,《后漢書》:‘殘史放手?!贝颂帯皻埵贰碑?dāng)作“殘吏”,《后漢書·明帝紀(jì)》:“今選舉不實(shí),邪佞未去,權(quán)門請托,殘吏放手。”“史”“吏”二字因形近而致訛誤。另一方面,某些方言詞當(dāng)屬多個方言區(qū),而《方言類釋》標(biāo)記這些詞的方言點(diǎn)單一。如“手記”指指環(huán),用于常熟、嘉定、蘇州方言,康熙《常熟縣志》:“謂指環(huán)曰手記?!惫饩w《嘉定縣志》:“手記,俗呼指環(huán)也?!蓖巍短K州府志》:“謂指環(huán)曰手記?!倍斗窖灶愥尅穬H標(biāo)記其為蘇州
方言。
但瑕不掩瑜,《方言類釋》因其歷史積淀,收詞匯豐富,為吳語詞匯和近代漢語發(fā)展史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可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從方言詞匯研究角度看,《方言類釋》類聚吳方言地區(qū)的詞匯,并加注方言點(diǎn),為吳語詞匯的發(fā)展和演變研究提供例證;從文獻(xiàn)傳播學(xué)角度看,漢字文獻(xiàn)是中國的原生文獻(xiàn),同一種文獻(xiàn),朝鮮學(xué)者與中國學(xué)者引用時卻存在文字差異。通過對引用文獻(xiàn)中文字差異的研究,不僅可以訂訛補(bǔ)缺,還可以了解支流文化對主流文化的回饋;從近代漢語詞匯研究角度來看,成書于清代的《方言類釋》,以漢語立方言詞條,以漢語解釋方言詞條,這些資料可作為近代漢語研究之參照,反映近代漢語詞匯的演變情況,推進(jìn)漢語詞匯本體研究的縱深發(fā)展,開拓漢語詞匯研究新
領(lǐng)域。
參考文獻(xiàn)
1. 蔡瑛純.《方言類釋》在近代漢語史上的研究價值.中語中文學(xué),2010(47).
2. 崔奉春.朝漢語語匯對比.吉林:延邊大學(xué)出版社,1989.
3. 董明.古代漢語漢字對外傳播史(上、下).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2.
4. 方一新.中古近代漢語詞匯學(xué).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0.
5. 李得春.朝鮮語詞匯史.吉林:延邊大學(xué)出版社,1988.
6. 李凡.《方言類釋》中“中州鄉(xiāng)語”的價值.漢字研究, 2015(13).
7. 蔣紹愚.近代漢語詞匯概況.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4.
8. 駢宇騫,王鐵柱.語言文字詞典.北京:學(xué)苑出版社,1999.
9. 石汝杰.明清吳語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
10. 汪啟明,才穎.漢語文獻(xiàn)方言學(xué)及研究再思.中國社會科學(xué)報(bào),2017(2).
11. 王平.韓國漢文辭書史料學(xué).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20.
12. 王平,樸德英.漢語史研究的異域文獻(xiàn).辭書研究,2019(6).
13. 徐茂明.江南的歷史內(nèi)涵與區(qū)域變遷.史林,2002(3).
14. 徐時儀.近代漢語詞匯學(xué).廣東:暨南大學(xué)出版社,2013.
15. 周志鋒.吳方言與明清白話著作語言互證研究.語言研究,2002(3).
16. . 《方言類釋》中“中州鄉(xiāng)語”詞匯屬性檢討.中國人文科學(xué),2015(61).
17. .論評:《自〈方言類釋〉中“中州鄉(xiāng)語”的語言數(shù)據(jù)研究》讀后.語言研究,2007(26).
18. . 《方言類釋》中“中州鄉(xiāng)語”的語言數(shù)據(jù)研究.語言研究,2007(26).
19. .保晩齋剩簡·卷24-25.首爾:弘文閣,1985.
(馮 璐 中國人民大學(xué)文學(xué)院 北京 100089)
(王 平 上海交通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 上海 200240)
(責(zé)任編輯 劉 博)
3669500589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