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萍
2018年,教育部頒布《關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雙新”(新課程、新教材)的核心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觀,它強調立德樹人,指向核心素養(yǎng)。國家主導的“雙新”教育改革,是一個系統(tǒng)化的改革措施,涉及新課程方案、新課程標準、新教材、新教學方式、新評價機制、新高考(中考)等多個方面,強調體驗式學習、研究性學習、項目化學習,促進學校在教育理念、教育內容、教學方式、師生關系等進行內源性變革。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要求充分發(fā)揮學校主陣地作用,堅持應教盡教,著力提高教學質量、作業(yè)管理水平和課后服務水平,讓學生在校內“吃飽”“吃好”,減少參加校外培訓需求。
“雙新”育人為本,注重實效,重構了學校課程方案的頂層設計,把科學的質量關落實到教育教學的全過程。與此同時,要想真正落實“雙減”工作,實現“減負不減質”,甚至使學生的學習能力更上一層樓,學校的教學工作就必須在“雙新”觀念引領下,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基礎上,探索基于落實學科核心素養(yǎng)教與學的新模式。
多年來,隨著對學科教學認識的不斷深入,國內外教育工作者、學者與專家提出了一系列課堂教學模式,如以魏書生為代表的自學—指導模式、以上海青浦實驗為代表的目標—導控模式、以李吉林“情境教學”為代表的情—知互促模式等;以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為代表的程序教學模式、布魯納倡導的發(fā)現教學模式、卡羅爾和布盧姆創(chuàng)立的掌握學習模式、洛扎諾夫為代表的暗示教學模式等,這些教學模式為教師開展學科教學提供了多方面的理論與實踐參考,但受時代影響,其對學生學習全過程與系統(tǒng)整體功能方面的關注并不夠。
我們認為,雖然課堂教學是學科教學的主陣地,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課前、課堂、課后是具有傳遞性鏈式的學習結構,教師要參與學生學習的全過程,發(fā)揮課前、課堂、課后鏈式學習結構整體功能,探索課前、課堂和課后學生學習過程中三位一體的“教”與“學”的模式,實現教與學過程中的“輕負高質”,真正做到減輕學生課業(yè)負擔的同時,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
“減負”讓學生作業(yè)少了,“高質”讓學生的學習質量高了,學習能力強了,“雙新”和“雙減”的時代,教師一定要把握好“減”和“增”的方向,把握好教育脈搏,開啟教學的新篇章。
編輯/李 ?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