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清中后期皖籍官員群體的階段性演變與閩臺社會治理

      2022-03-27 23:16:03張侃,舒滿君
      安徽師范大學學報 2022年2期
      關鍵詞:社會治理

      張侃,舒滿君

      關鍵詞:皖籍;官員群體;閩臺地區(qū);社會治理

      摘 要:清中后期,皖籍官員入閩任職的人數(shù)增加,成為閩臺治理的重要群體。皖籍官員群體在閩臺社會治理中具有延續(xù)性,并積極參與國家對臺灣的治理和政策的謀劃。嘉道年間,皖籍官員參與平定東南海盜和臺灣動亂,在善后事宜和區(qū)域治理上發(fā)揮了積極作用。咸同兵燹,隨著皖籍人士避難來閩人數(shù)增加,在閩皖籍官商網(wǎng)絡構(gòu)建出現(xiàn)了歷史契機,設立了福州安徽會館。同光時期,淮系軍隊入駐臺灣,在鞏固海防和穩(wěn)定臺灣局勢上卓有成績,淮軍在臺設立了昭忠祠?;窜姀呐_灣撤回之后,淮系掌管了福州船政局,持續(xù)參與閩臺社會治理。

      中圖分類號:K2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2435(2022)02-0030-11

      The Phase Evolution of Anhui Official Group and Social Governance of Fujian and Taiwan in the Mid-Late Qing Dynasty

      ZHANG Kan1,SHU Man-jun2 (1. Department of History,Xiamen University,Xiamen Fujian 361005,China;2. School of History and Archives,Yunnan University,Kunming 650091,China)

      Key words:Anhui nationality;official group;Fujian and Taiwan;social governance

      Abstract:In the middle and late Qing dynasty,the number of Anhui officials serving in Fujian increased and they became an important group in the governance of Fujian and Taiwan. Anhui officials participated continuously in the social governance of Fujian and Taiwan,particularly in the stat's governance and policy planning for Taiwan. During the Jiadao period,Anhui officials participated in the suppression of southeast pirates and Taiwan unrest and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the aftermath and regional governance. With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refuges to Fujian,a historical opportunity appeared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official and commercial network of Fujian and Anhui. Anhui Guild Hall was established in Fuzhou. During the Tongguang period,the Huai army settled in Taiwan and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consolidating coastal defense and stabilizing the situation in Taiwan. The Huai army set up Zhaozhong Temple in Taiwan. After the withdrawal of the Huai army from Taiwan,the Huai Department took charge of the Fuzhou Shipping Bureau and continued to participate in the social governance of Fujian and Taiwan.

      清中后期,皖籍官員在閩任職的人數(shù)增加,成為地方治理的重要政治群體。先后有方維甸、汪志伊、程祖洛、吳棠1四人出任閩浙總督,姚棻、羅遵殿、吳贊誠任福建巡撫,劉銘傳任臺灣巡撫。學界關于皖人治理閩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姚瑩、劉銘傳對臺灣的治理2,其他相關研究較少。閩臺官場的皖籍官員,嘉道年間以桐城為主,涇縣、歙縣次之,咸同以后人數(shù)漸多,劉銘傳出任臺灣巡撫使皖人治臺群體性特征更為突出。本文所涉時段主要為乾隆末年至光緒臺灣設省之前,首次利用了方維甸的《勤襄公詩稿遺存》、查廷華的《家居自述》,結(jié)合汪志伊等人的詩文、書信、奏稿及《閩省安徽會館全錄》等相關史料,勾勒皖籍官員群體在閩臺地區(qū)的活動,揭示清中后期皖籍官員介入閩臺治理的緣起、任職趨勢及階段性特點。

      一、海防變局與招降朱渥

      乾隆末年至嘉慶初年,川陜白蓮教起義、貴州苗民起義與東南沿海林爽文、陳周全、蔡牽起義等此起彼伏,前后呼應、陸海勾連。在此期間,安徽桐城人姚棻、方維甸、汪志伊先后出任閩臺,是早期擔任閩臺地方大員的皖籍士人。他們與游幕閩臺的皖籍幕友建立聯(lián)系、相互配合,介入變幻的海防局勢。在協(xié)助福建水師提督王德祿平定蔡牽海上武裝后,皖人主導了招降朱渥集團。

      早在任職福建之前,姚棻、方維甸二人就已經(jīng)在閩臺地區(qū)活動。乾隆五十二年(1787),方維甸隨??蛋哺芭_,鎮(zhèn)壓林爽文起義3,姚棻由福建延建邵道調(diào)任廣東按察使,負責清剿潮、惠地區(qū)的天地會勢力4,遙相呼應。乾隆六十年(1795),在貴州協(xié)助處理苗民兵變的姚棻奉命調(diào)至福建,護理福建巡撫。姚棻在福建巡撫任上(乾隆六十年至嘉慶二年,1795—1797)與福州將軍魁倫共同處理了伍拉納貪腐案。5伍拉納貪腐案背后是當時閩省各縣倉庫虧空,牽連甚廣,閩臺官場震動,姚棻也因此事泥足深陷。至嘉慶二年(1797),姚棻離福建巡撫任,汪志伊升任福建布政使,而后升福建巡撫,并權(quán)督篆,于嘉慶八年(1803)調(diào)江蘇巡撫。

      嘉慶八年(1803),朱濆與陸豐縣天地會首領李崇玉合伙,閩粵沿海港市村莊,并開始與蔡牽集團在海上聯(lián)合反清,后又決裂。朱濆,福建漳浦人。嘉慶十年(1805),清廷對朱氏招降,但閩浙總督玉德招撫朱濆失敗。6當年蔡牽再度進攻臺灣,占領臺灣府,并在淡水建立政權(quán),稱“鎮(zhèn)海王”。嘉慶十一年,朱濆與蔡牽集團再度聯(lián)合。嘉慶十二年(1807)底,肩負追繳重任的水師提督李長庚在廣東黑水洋中彈身亡。嘉慶十三年(1808),朱濆在金門洋面中炮身亡,其弟朱渥繼領之。

      嘉慶十四年(1809),方維甸升任閩浙總督。方維甸升任總督,是嘉慶帝有意而為之。方氏在致其母的書信中透露,嘉慶帝在方維甸任后覲見時曾說“四年以前,閩浙總督辦理廢弛,以致海洋不靖各情形”7,所謂海洋不靖,毫無疑問是指嘉慶十年閩浙總督玉德招撫朱濆失敗,導致蔡牽與朱濆集團在東南沿海的聯(lián)合。方維甸任上的主要任務即是肅清洋面,鞏固海防。

      方維甸尚未抵達福建,臺灣大甲溪漳、泉械斗起,嘉慶帝令其即速兼程徑赴廈門。方維甸曾隨??蛋捕膳_鎮(zhèn)壓林爽文起義,并處理善后事宜,嘉慶帝令方維甸擔任閩浙總督徑赴廈門渡臺,也是看重這一點,“伊從前曾至臺灣,于該處情形尚為熟悉,如許文謨足資辦理,自可暫駐廈門,設糾集愈眾急須剿辦,方維甸應即親自渡臺?,F(xiàn)在所調(diào)兵丁如有不敷,并當添撥隨帶,以壯聲勢。張師誠不必過臺,即在內(nèi)地鎮(zhèn)靜彈壓,妥為接應”。1此后未久,又有朱渥在鹿仔港、大基隆一帶活動的消息傳來,當時提督王得祿正在閩浙洋面搜捕蔡牽。王得祿是臺灣嘉義人,曾參與平定林爽文起義,嘉慶五年調(diào)至李長庚麾下,李被擊斃后,王德祿繼任福建水師提督。方維甸與王得祿是隨??蛋惨煌蕉炙钠鹆x的舊相識,在治寇平亂、肅清閩臺洋面上,二人有共同的經(jīng)歷和目標。嘉慶帝認為,“現(xiàn)在臺灣械斗搶奪之案,尚在未息,尤不可任該逆等乘間撲岸勾結(jié),是為至要”。2方維甸渡臺查辦械斗對于剿捕蔡牽、朱渥等海上集團至關重要,是清廷海疆防衛(wèi)部署的組成部分。

      嘉慶十四年(1809)八月,王德祿會同浙江總督合圍蔡牽集團成功,蔡牽沉船自殺,朱渥成為東南洋面勢力最強大的集團。當時海上屢傳朱渥有歸降之意,清廷諭旨“如果朱渥改悔投首,尚不致如蔡牽之罪不容誅,自可予以自新之路”3,招降朱渥對于全面肅清洋面意義重大,但清廷對朱渥投誠的態(tài)度仍存疑慮。關于清廷招降朱渥一事,清人已經(jīng)指出安徽涇縣人查廷華的關鍵作用4。查廷華,又名查崇華,《清史稿》有傳,但對招降一事一筆帶過。筆者在國家圖書館發(fā)現(xiàn)有查廷華自著《家居自述》一書,對此記載猶詳:

      (嘉慶)十四年九月二十三日,朱渥大幫盜船四十余只,由臺灣駛至省城之五虎門外洋面。大府以為率眾投到,立促某官往撫,該員不得已差家丁赴賊船,取具朱渥回稟。內(nèi)云,若令伊投誠,須先給銀三十萬兩分散伙眾,否則海上樂不欲歸也。旋報賊船放炮轟擊沿海村落,居民紛徙入內(nèi)地,而省會戒嚴,城門巳開午閉,大憲憂形于色,三日之內(nèi)頭發(fā)盡白。5

      嘉慶十四年(1809)五月,查廷華署理廈門海防同知,訪查到當?shù)孛袢岁惐摼诱钠挚h屬島嶼接濟朱渥,并將陳抱收服,當即奏報署閩浙總督張師誠。嘉慶十四年(1809)九月,面對朱渥之囂張氣焰,閩省大員(此人或仍為張師誠,因方維甸乃徑赴廈門,且查廷華收服陳抱一事亦是奏報張師誠)急調(diào)查廷華回省城。

      查廷華計劃攜陳抱同往招降,并稱僅須三、四萬便可令朱渥投誠,對勸降過程描述如下:

      華回己署,自備各色賞號,措帶銀兩,連夜出城。乘潮至五虎門,密授陳抱機宜。伴作官人,派一干仆同駕小洲出口,徑達盜船。朱渥與各頭目無不駭異,詢問陳抱如何改換模樣。陳抱告以自知犯法深重,投到查某處,帶見大憲,奏準免罪,在官當差。已將本身接濟窩巢焚毀,仍指引官兵查拿各處通盜之人,搜捕殆盡,此后不能再為大出海出力。大出海者,系伙眾見盜首之尊稱也。朱渥聞之變色,陳抱即乘機而言曰,將來接濟斷絕,勢必束手就擒,若能如我自行改悔,率眾投首,且可邀恩錄用。渥曰,久聞查某某之名,若得查某親到海邊當面懇求,即洗心向化無疑慮矣。6

      陳抱是朱渥熟識,由陳抱出面與朱渥接觸,消除了朱渥的部分疑慮,但朱渥要求與查廷華進行直接交流。引文之所以有朱渥稱“久聞查某某之名”這一句,是因為在朱渥之前,嘉慶十三年(1808),查廷華曾有招撫浙江鳳尾幫張治之舉1。對于查廷華招撫朱渥之細節(jié),包世臣有“只身至舶上見其男婦,諭以禍福,遂受降而返”2一句,可謂真切。道光年間在浦城、泉州等地任職的陳珄稱,“至今沿海名人猶能道述其事,稱頌弗衰”,并作《題詠》一首,有“落落單騎宣化處,堂堂五虎受降時。所全民命知多少,海上長留去后思”3之句,反映出查廷華招降朱渥一事在閩臺地區(qū)的影響力。

      查廷華招撫朱渥剛好在方維甸閩浙總督任內(nèi),但方維甸與查廷華是否有直接接觸尚不可知。后人寫的方維甸行述中有如下表述:

      公為總督,尤歷開洋之禁,不期年而寇果窮蹙,蔡大麻等相繼擒獲,朱渥、小仁、陳贊等亦先后哀切乞降,而渥至獻四十余舟,黨三千三百余人,銅錢礟八百余,有重至六千斤者,數(shù)賊平而海洋遂以無事。4

      上引文與清實錄所載朱渥歸降奏折系方維甸所奏內(nèi)容5,以及查廷華個人對此事的表述6,略有重合??梢姴橥⑷A勸降朱渥一事,不僅對于查廷華個人,對于方維甸的閩浙總督之任的意義亦非同一般。方維甸在致其母信件中有“海洋巨憝全平,漸次寧靜,公事順適”7之語,頗有巨石落地之感。

      追尋方維甸與查廷華的記載可以發(fā)現(xiàn),二人之間有兩個共同熟識,即汪志伊和慶保。涇縣查廷華的任職軌跡演變與閩省海防形勢變遷,及汪志伊、慶保二人在閩任職息息相關。據(jù)載:

      華少孤貧……赴閩投舅氏,習幕務。初就書記,繼為閩督冠甫魁公倫所知,錄掌章奏,相依三載。凡擬敷陳,均獲報可。時同鄉(xiāng)汪稼門先生志伊任閩撫,一切奏議亦委之于華……嘉慶三年冬,冠甫公以憂歸,華偕慶佑之先生保,前赴汀郡。五年春,玉達齋制府德,仍招入督署……七年……又偕佑之先生過臺,將府庫自乾隆二十七年起至嘉慶七年止,數(shù)十年軫轕虛玄各款,溯委窮源,厘核清楚,分別籌補攤賠,俾帑項悉歸有著。時奏委赴臺清查倉庫,朱靜齋觀察及海外文武皆稱之。適衡工例開,佑之先生為華捐通判。十年冬內(nèi)渡,忽報洋匪蔡牽圍攻臺灣,玉制府留華襄辦調(diào)兵撥餉各事宜。十一年秋,阿雨窗先生林保代玉公督閩,經(jīng)過武昌囑稼門先生馳札留之。維時華已加捐分發(fā),例應赴部掣簽。雨窗先生因洋盜猖獗,緝捕需人,會同中丞張?zhí)m渚先生師誠于十二年四月奏留閩省以通判補用。8

      查廷華自述有“赴閩投舅氏,習幕務”一句,反映了安徽涇縣幕賓在閩臺官場的傳承,其任職經(jīng)歷也勾連了嘉慶年間閩臺官場的諸多重要人物。首先是魁倫,嘉慶元年由福州將軍署閩浙總督。前文已述,魁倫的閩浙總督任曾與姚棻共同處理伍拉納貪腐案,伍拉納貪腐案的觸點是清查錢糧,結(jié)合查廷華渡臺清查倉庫的經(jīng)歷推測,在伍拉納貪腐案中查廷華與姚棻或有交集。接替姚棻出任福建巡撫的是汪志伊,查廷華稱汪志伊為“同鄉(xiāng)汪稼門先生”,雖然皖江汪稼門與涇邑查廷華屬縣不同,但因同屬皖省,汪志伊福建巡撫任上“一切奏議亦委之于華”。由此可見,汪志伊與查廷華的聯(lián)系是查廷華在魁倫幕府期間建立的,“鄉(xiāng)誼”是二人聯(lián)系的紐帶。

      魁倫丁憂后,查廷華即離開閩浙總督署,與“慶佑之先生保”往汀州府。此人即慶保,滿洲人,嘉慶六年、七年慶保任職臺灣兵備道及臺灣府知府。查廷華隨慶保赴臺,因而有了初次渡臺經(jīng)歷。慶保待查廷華甚厚,嘉慶八年(1803)黃河決口,河督奏開衡工例,慶保為查廷華捐通判。玉德、阿林保任閩浙總督時,均招查廷華入幕府。嘉慶十一年(1806)查廷華本應“赴部掣簽”,但接任閩浙總督的阿林保請汪志伊馳札留人,后與張師誠會同上奏請求留任查廷華。嘉慶初,閩浙總督更迭頻繁,但各總督均對查廷華另眼相看,包世臣對此有“大吏繼者爭客公”1之論。由此也可以看出,查廷華在福州幕賓經(jīng)歷主要在閩浙總督署辦理文牘諸務,福建省城以外主要隨慶保移動,汪志伊、慶保是嘉慶初查廷華在福建游幕期間的重要人物。汪志伊,恰好也是安徽桐城人,在方維甸離任時接任閩浙總督,慶保與方維甸也相識。嘉慶十四年,慶保從福建按察使調(diào)陜西布政使,方維甸還曾委托慶保為其轉(zhuǎn)交家信。2慶保調(diào)離閩省后,查廷華亦因招撫朱渥有功,署淡水同知。

      從姚棻、汪志伊、方維甸的相繼任職以及涇縣查氏的幕府經(jīng)營來看,乾隆末、嘉慶初閩臺地區(qū)的安徽官員或已建立聯(lián)系,長期居留閩省各幕府的皖籍士人也因此鑲嵌入閩臺官員網(wǎng)絡,并通過捐輸以及平臺軍功等方式,從閩臺起步逐漸走上仕途。查廷華的經(jīng)歷是嘉道年間在閩安徽幕僚的縮影,其后出任臺灣道的汪楠頗有相似的人生軌跡。在海上集團大致平定之后,方維甸、汪志伊相繼投入到臺灣的善后治理之中。

      二、渡海巡臺與善后方略

      嘉慶十五年(1810),方維甸奉旨巡臺,頒布并推行了一系列制度。同年九月,嘉慶帝允方維甸回籍養(yǎng)親,再調(diào)汪志伊為閩浙總督3。道光十二年(1832),又有安徽歙縣人程祖洛因張丙起義調(diào)任閩浙總督,并巡臺處理善后事宜。程祖洛上奏善后二十條,該折奠定了此后清廷治臺的主基調(diào)。除了制度上的沿襲和修改,汪志伊福建巡撫任上就已經(jīng)開始從用人方面著手,派駐皖籍官員為臺灣地方官,對臺灣進行治理,嘉道年間皖籍臺灣道臺的增加,皆始于此。

      方維甸渡臺,首先整理了屯務,命鹿港廳同知及鳳山縣令分別查勘臺灣南北屯租、屯餉等事務4,并將整理情況奏報清廷5。嘉慶十五年(1810)四月二十五日,方維甸再次細化了管理條規(guī),并就番、民、屯三者之間的土地等各種社會關系進行梳理,在當?shù)仡C發(fā)告示。6除整飭屯務以外,方維甸清查了臺灣的庫儲,并上查明蛤仔欄(即噶瑪蘭)地方情形一折,建議“官為經(jīng)理”。7巡臺期間,方維甸陸續(xù)就營汛整頓、約束械斗、臺谷積壓等問題向嘉慶帝奏請裁移歸并營汛、頒發(fā)約束械斗章程,取消對渡,商船配運官谷三口通行。

      漳、泉、興化三府軍民,向來仰食臺米,嘉慶以來,由于東南沿海洋面不靖,臺米內(nèi)運阻滯,“(嘉慶元年十月十三日)惟五月間因盜匪紀培尚未投首之先,在臺灣洋面游弈,彼時商船聞風觀望,是以臺米運到稍稀”。8方維甸巡臺之時,著力恢復了臺運,并開始實行三口通行制度。所謂三口通行,是針對三口指定對渡而言,即鹿耳門港口對渡廈門、鹿仔港對渡泉州蚶江、八里坌港口對渡福州五虎門。方維甸認為指定對渡造成商民往來通行不便,為了保證官谷配運,方維甸奏請三口通行,以絕商民藉遭風免配之口實,盡快將臺米內(nèi)運。9方維甸巡臺一系列舉措的目標是通過重整社會關系,恢復秩序,安定地方;通過重整屯務、營防以及臺運,鞏固海防。這應該也是這一時期及此后一段時間內(nèi)臺灣治理的核心思想,汪志伊接任閩浙總督后對臺運政策進行了修改。

      嘉慶十五年(1810)汪志伊接任閩浙總督后,修改了商民配運政策,奏請由官雇船給價自運,也就是專運。對于改配運為專運一事,汪志伊個人對此記載極少,汪志伊文集中僅有《題李觀察華封臺陽運谷圖記》,頗能反應當時情況,筆者節(jié)錄相關內(nèi)容如下:

      歷因年歉緩停運,積欠谷至十五萬。借碾中土常平倉,歸補愆期胥困頓。商艘運轉(zhuǎn)恐累多,胥役情弊當先問。革除弊端嚴檄催,藉口重洋待風信。非委大員往清查,曷濟急需昭振迅。延建邵道李嵩山,曾于計典薦其賢。緣守恭勤公(李世杰)之訓,遇事踴躍尤爭先??扁呖偞呒娑竭\,首列奏牘責成專。指臂之使不可少,半武半文數(shù)十員。又飭廈蚶兩丞倅,倩大商賈五十船。每船配兵二十丁,砲械金鼓聲闐闐。分出廈門、蚶江口,對渡鹿耳、鹿港前。三次輪運均勻配,尅期載返毋遷延。嗟嗟兵糈即兵命,緩不濟急心如煎??珊奕未哓钁?,新舊積壓逾多年??上怖寮樘薇姿伲率柰ㄆ哌\全。民樂輸將商樂輓,兵皆足食歡開顏。1

      上文所提到的李華封,字嵩山,一字惕齋,李世杰次子,乾隆甲午科舉人。汪志伊此文講述商運藉口等待風信難以按時轉(zhuǎn)運之弊端,道出延建邵道李華封受汪氏之命,專責官運之詳情。

      從此文來看,此次官運只在廈門、蚶江和鹿耳門、鹿港對渡,由官雇商船50艘,兵丁押船往臺灣,分三次渡運。“三月疏通七運全”說明改官運后,臺谷內(nèi)運的速度和效率大增,“民樂輸將商樂輓,兵皆足食歡開顏”描摹了商民、兵弁皆大歡喜的局面。連橫在《臺灣通史》中將此次官募船專運稱為“自運”,嘉慶二十二年(1817)以后,專運亦出現(xiàn)弊病,連橫指出“商人雖勉強應命,而臺灣一聞專運,米價躍貴,民食被害”2,臺灣地方官員遂有漸有改征折色、罷臺運之議論。

      嘉慶末道光初,閩臺大員屢因臺運政策問計于時任臺灣縣知縣的姚瑩以及臺灣府知府方傳穟。姚瑩和方傳穟均為桐城人,方傳穟是方維甸的從子,方維甸行述中有“視從兄子傳穟等若親生”3一句,這樣的裙帶關系對于方傳穟任職閩臺自然是有影響的。姚瑩早年師事姚鼐,二人與姚棻均為桐城麻溪姚氏。汪志伊與姚鼐是世交,二人為桐城派代表人物,方傳穟、姚瑩在閩臺官場輾轉(zhuǎn),是姚棻、汪志伊、方維甸奠定的基礎。嘉道年間臺運政策的轉(zhuǎn)變折射出桐城人在臺運政策上的影響,同時也反映出在閩皖籍官員的觀念轉(zhuǎn)變與代際傳承。

      道光十二年(1832),歙縣程祖洛調(diào)任閩浙總督,奉旨渡臺辦理張丙事件善后。道光十三年(1833),程祖洛曾擬善后事宜二十條上奏清廷,包括禁偷渡、行清莊、嚴連坐、禁遷徙、化民風、修建城墻、正疆界、改汛防、清厘屯務、整頓班兵、禁硝磺、嚴鐵禁等項,其中大部分是對軍伍營弁的整飭,是再一次對亂后的軍民、漢番等社會關系進行梳理。4道光帝將該奏發(fā)往軍機處及各部商議。從曹振鏞的議覆折中我們可以看到,商議的過程中實際上也對歷次善后治理政策進行了總結(jié),指出裁改汛防、清理屯務是對方維甸、趙慎畛任上諸政策的再推進。5道光十四年(1834)正月道光帝將軍機處和各部議復發(fā)還程祖洛以為臺灣善后章程6,該善后二十條成為此后清廷治臺的基本政策。7

      三、皖人治臺的布局與實踐

      姚瑩有言,臺灣“百三十年,變亂十一見”,治亂與善后是方維甸、汪志伊、程祖洛等皖籍大員在閩臺任上的主要任務。皖籍福建大員在善后的同時,也著手將相關皖籍人員部署至臺灣任職。據(jù)莊林麗的研究,嘉慶十六年(1811)至光緒十一年(1885)間就任臺灣道官員中安徽籍的前后有8位1,在漢籍官員中人數(shù)最多,詳見下表。

      表1 清中后期皖籍臺灣道臺一覽

      [序號 人名 籍貫 任職時間 相關著述 原任 1 汪楠 旌德 嘉慶十六年、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 臺灣府知府 2 胡承珙 涇縣 道光元年至四年 《求是堂文集》之《東瀛集》 延建邵道 3 方傳穟 桐城 道光四年 臺灣府知府 4 姚瑩 桐城 道光十八年至二十二年 《東槎紀略》《東溟奏稿》等 淮南監(jiān)同知 5 熊一本 六安 道光二十三年、二十七年 《臺陽雜著》 臺灣府知府 6 丁曰健 懷寧 同治二年至五年 《平臺藥言》《治臺必告錄》 淡水同知 7 周懋琦 績溪 同治十一年七月署、光緒五年署 《全臺圖說》《議復水師李提督臺灣治略》 臺灣府知府 8 潘駿章 涇縣 同治十一年 福建鹽法道、督糧道 ]

      從表格來看,上述任職臺灣道諸人,均屬長期在閩臺為官。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汪楠、胡承珙任職間隔時間較短,胡承珙與方傳穟,姚瑩與熊一本,周懋琦與潘駿章均是前后任的關系,給人一種具有傳承性的觀感。另外,姚瑩雖由淮南監(jiān)同知轉(zhuǎn)任,但姚瑩早年便在方傳穟幕府,這樣的經(jīng)歷又為這種似是而非、模棱兩可的“傳承”增加了一絲確定性。

      如果說,上述聯(lián)系可能是巧合,那么最早任職臺灣道的安徽旌德人汪楠,毫無疑問是汪志伊有意布局。汪楠的臺灣道任從代理到實授至回任病故,但汪楠最初派往臺灣卻頗為不順。嘉慶六年(1801)六月,時任福建巡撫的汪志伊即會同當時的閩浙總督臣玉德奏請由汪楠調(diào)補臺灣府海防同知,但此奏不僅被吏部駁回,汪志伊和玉德還因此被罰俸九個月。2吏部駁回之后,汪志伊并沒有放棄,并于九月再次與玉德會奏,指出:

      今臺灣府海防同知一缺,既無合例堪調(diào)之員,又無可以題陞之員,相應遵例聲明,仰懇皇上天恩,俯念員缺緊要,敕部于候補人員內(nèi)揀選引見,恭候簡放,以重海疆。3

      汪志伊和玉德仍然主張以汪楠調(diào)補臺灣府海防同知,嘉慶帝批“吏部知道”,汪楠的臺灣任職方正式開啟。汪楠在臺灣頗有政績,嘉慶十六年(1811)臺灣道出缺,當時汪志伊接任閩浙總督,立即委派汪楠署理。嘉慶二十二年(1817),閩浙總督董教增再委汪楠署臺灣道臺,有“前因臺俸五年期滿,經(jīng)前任督臣汪志伊恭疏保題,應行送部引見”4之語。汪志伊對汪楠的提攜可謂不遺余力。

      繼汪楠之后出任臺灣道的皖籍官員是胡承珙,胡承珙先被外放至福建延建邵道,然后調(diào)任臺灣道。胡承珙在臺灣道任上的推行清莊,主要功績是維持地方穩(wěn)定,對此胡培翬有描述:“君在臺三載,力行清莊弭盜之法,鎮(zhèn)之以靜、感之以仁,民番安肅,率屬清慎?!?方傳穟、姚瑩等人的治臺經(jīng)歷學界已多有論述,無需多言。

      對于清代臺灣治理而言,后山的開發(fā)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內(nèi)容。姚瑩在《東槎紀略》中對方維甸、汪志伊、方傳穟等皖籍人士在噶瑪蘭開發(fā)中的作用和意義已經(jīng)有所揭示,也廣為人知。相比之下,查廷華“幕閩二十年、官閩十年”,但對于查廷華在淡水同知任上的政績包世臣僅指出了抓獲高媽達一項。2事實上,查廷華在淡水還推行了包括設立義冢、清理訴訟、休整磺水書院、籌劃在竹園筑城、將部分內(nèi)山地界分撥漳、泉人民墾種等善政。3

      大致而言,作為臺灣地方官員,整飭海防和地方治理是同時進行的,方法和手段多樣,主要是以清訟、興學、撫民為治理之方,以建城、守口、放墾為防亂之法,二者相結(jié)合,相輔相成。姚棻、汪志伊、方維甸等桐城人擔任閩臺大員,皖籍官員與幕僚關系網(wǎng)絡的建立為嘉道年間皖人調(diào)任臺灣并出任臺灣道臺打下了基礎。臺灣道皖籍人員的任職變化是閩臺官場皖籍官員任職變遷的寫照,嘉道年間皖籍臺灣道臺的增加,是前期布局的結(jié)果。這一時期,皖人在閩臺治理中的傳承是存在的,影響力也是持續(xù)的。

      值得留意的是,胡承珙來閩為這一脈絡注入了更為豐富的內(nèi)涵。胡承珙外放之前,住在北京宣武門南,是消寒詩社(又稱為宣南詩社)核心人物,在北京士人群體中頗有影響力,與曾任河督的潘錫恩是同鄉(xiāng)兼密友,姚瑩、林則徐等人此后也曾參與該詩社活動。胡承珙外放福建,加之道光十三年(1833)消寒詩社核心成員桐城派名家陳用光提學福建,恰值程祖洛總督閩浙,這似乎又將閩臺官場的皖籍官員嵌入到更為廣闊的北京宣南社會網(wǎng)絡之中。查廷華《家居自述》即為陳用光作跋,陳用光稱與查廷華亦是相識于北京4,或可視為這一脈絡的注腳。

      四、淮軍撤臺與入主船政

      咸同以后,由于皖南處在太平軍與清廷的戰(zhàn)爭拉鋸區(qū)域,不少安徽官紳避難來閩,上文提到的潘錫恩便是其中之一。當時在閩的皖籍官員還有潘駿章、桂超萬、丁曰健等,據(jù)估計,當時已有40余人的規(guī)模。5同光期間,淮系迅速崛起。淮軍渡臺、淮系代表人物相繼入主船政局,皖籍官員在閩臺地區(qū)的活躍度大增。

      安徽涇縣人潘駿章是勾連船政與淮軍的關鍵人物。潘駿章自咸豐元年開始輾轉(zhuǎn)閩臺官場,歷任漳州府同知、云霄同知、署督糧道、署興泉永道、鹽法道、按察使、署臺灣道。咸豐十一年(1861),潘駿章從署興泉永道調(diào)任福建鹽法道。當時桂超萬攜家赴閩、丁曰健署福建督糧道。潘駿章著意福州經(jīng)營安徽官商網(wǎng)絡,并組織建立了九彩園安徽會館。6鹽道、糧道、藩司等衙門均在城北,會館因而選址城北九彩園。同治初年左宗棠布局福建,潘駿章鹽法道一職被左宗棠參革。7同治五年(1866),安徽盱眙人吳棠調(diào)任閩浙總督,同治七年(1868)吳棠調(diào)任四川總督,吳棠赴任之前保奏潘駿章,稱其“明干有為,公事習練”,奏請送部引見,被允準1。因有吳棠保舉,同治十一年(1872),潘駿章被委署臺灣道。2

      同治十三年(1874)三月,日本在臺灣瑯嶠侵入,臺海進入戰(zhàn)備狀態(tài),李鴻章派唐定奎率淮軍渡臺?;窜姷倪M駐,閩臺兩地安徽人瞬時猛增,不過,光緒元年(1875)軍隊大部分陸續(xù)撤離臺灣?;窜姵冯x后,清廷曾于同年八月授唐定奎以福建陸路提督3,而實際上唐定奎并未到任4。光緒二年(1876),西班牙商船在臺灣擱淺,赫德稱有報載西班牙將自調(diào)兵船來華,一時間沸沸揚揚,閩臺防務緊急。當年年底,何璟授閩浙總督兼福州將軍,當即奏調(diào)唐定奎至泉州赴提督任。唐定奎當時正被淮軍善后撫恤之事所困擾,不愿赴任。5沈葆楨稱:“淮軍病歿臺南,恤款屢乞弗與,家屬惟俊侯(唐定奎)是問,因而該營大有虧累?!?

      除了撫恤金之事,淮軍內(nèi)渡后在臺灣還有一些善后遺留問題。光緒元年(1875)臺灣事件平息,除因病不能離臺的近200人由參將程曾郁調(diào)護外,至七月份其他全部撤離7。在臺期間,陣亡、傷亡、病故人數(shù)大概近2 000人。據(jù)記載,唐定奎在同治十三年(1874)到光緒元年(1875)間,通過中人何揚、楊遠、蔡爾俊、佘蒼梧等分批次購買了鳳山縣城內(nèi)、大竹里武洛塘、七老爺莊、北勢藔德興莊等田園地所作為昭忠祠及淮軍義冢。8為了保證淮軍墳塚的祭祀與管理,唐定奎募資建在鳳山縣建立淮軍昭忠祠。該昭忠祠方建成,唐定奎即將離閩,該地祭掃與管理即成遺留問題。

      淮軍撤臺回防后,李鴻章遂將注意力轉(zhuǎn)至福州船政局,布局淮系干將丁日昌接任福建巡撫,主持船政局事務,福建船政局漸為淮系所掌握。光緒二年(1876),時值丁日昌請假,安徽廬江人吳贊誠接任船政大臣,吳贊誠與李鴻章為姻親,福州船政局務在淮系人物之間平穩(wěn)過渡。丁日昌、吳贊誠分別于光緒二、三、四年渡臺,淮系入主船政局,自然地參與到臺灣防務相關事宜之中。

      光緒三年(1877),潘駿章已由署臺灣道卸任,被委派辦理福州華稅兼辦南臺稅厘局。南臺在福州城外南邊,是各類商人云集之所,船政局在馬尾,潘駿章的主要活動范圍以及皖人聚居之地均從早期的福州城北轉(zhuǎn)移到南邊,考慮到來閩皖人越來越多,潘駿章意欲將會館從城北的九彩園搬移至福州城南梅枝里。船政大臣吳贊誠當即應捐400兩,唐定奎隨即捐銀2 000兩并倡議官商捐資。9潘駿章請李鴻章為花巷安徽會館撰寫聯(lián)額。10會館落成后,除了在福建省城的日常事務以外,還負責經(jīng)營和管理臺灣鳳山昭忠祠產(chǎn)業(yè),包括與鳳山縣令共同遴選司事一人經(jīng)理祠宇、田園、收租、辦祭、查修祠塚,每年派員渡臺稽查租款,收存余款等。11如此一來,即密切了會館與船政局的關系,同時也解決了淮軍內(nèi)渡的善后問題。

      如果說,嘉道年間汪志伊、方維甸、程祖洛等地方大員的布局將在閩皖籍士人嵌入閩臺官場,那么淮系入主船政以及淮軍渡臺,使得咸同以后安徽人在閩臺治理中占有一席之地。

      五、在閩皖籍官商網(wǎng)絡的階段性演進

      清中后期安徽人在閩臺地區(qū)的社會網(wǎng)絡演變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乾隆末年至道光年間,第二階段是咸同至光緒臺灣設省之前。

      第一階段安徽人在閩臺官場的經(jīng)營有兩條線索,一是地方大員的任職,一是隱藏在閩省各衙門的皖籍幕賓,前者以桐城人為主,后者以涇縣人為多,“鄉(xiāng)誼”使得這兩條線索在嘉道年間的海防變局中交匯,在平臺善后的大勢中延續(xù)。皖籍督撫大員多因治臺而來,或為鎮(zhèn)壓起義,或為善后整治。方維甸、程祖洛分別在蔡牽、朱濆海上集團及張丙起義平定后巡臺,他們?yōu)槊C清閩臺沿海局勢作出了一定貢獻,也確定了嘉慶朝和道光朝臺灣治理政策的主基調(diào)。嘉道年間,皖人介入臺灣治理,有深刻的制度原因和現(xiàn)實基礎。

      康熙二十七年(1688)規(guī)定“臺灣文職員缺,準該撫于閩省現(xiàn)任官內(nèi)揀選調(diào)補”1,福建巡撫開始有從福建省內(nèi)揀選官員調(diào)補臺灣之權(quán),這是皖籍督撫大員派駐皖人駐臺的制度基礎。道光以后皖籍臺灣道臺的出任,應該是皖籍督撫對這一制度加以利用的結(jié)果,汪楠的任職履歷即是例證,地方大員和治臺官員共同構(gòu)成了閩臺皖籍官員的主體。

      嘉道年間,閩臺皖籍官員網(wǎng)絡的最顯著的特點是有著桐城人、桐城派的深刻烙印。方維甸是桐城方觀承獨子,方傳穟是方維甸從子,方傳穟在閩臺任職也有這一層關系的作用。汪志伊與姚鼐是世交,汪志伊在閩浙總督任上為自己設生壙,名“實心藏”,姚鼐為之作序,汪志伊文集《稼門集》依然由姚鼐作序。姚瑩是姚鼐侄孫兼學生,桐城方、姚二家世代通婚,姚瑩也是出自方傳穟幕府,關系之密切自不待言。胡承珙外放之前,是北京消寒詩社的核心人物之一。消寒詩社與在京桐城派諸人本有交集,姚瑩入京之時也曾參與詩社活動。涇縣查氏的幕府經(jīng)營經(jīng)由“鄉(xiāng)誼”嵌入到嘉慶年間由桐城人支配的閩臺官場和文人網(wǎng)絡。層層交疊的關系網(wǎng)絡和不斷延續(xù)的鄉(xiāng)誼,密切了閩臺治理中皖籍官員的聯(lián)系,同時也提升了皖人在閩臺治理中的地位。

      第二階段是咸同以后至臺灣建省以前,這一階段仍然存有兩條線索,其一太平天國戰(zhàn)爭在安徽的拉鋸導致安徽南部多有官紳避難來閩,其二是淮系在太平天國戰(zhàn)爭后的崛起,淮系入駐船政局、淮軍渡臺是其在閩臺官場的表現(xiàn)。將這兩條脈絡連接起來的核心人物是潘駿章及其所經(jīng)營的安徽會館,在這兩條脈絡之下,閩臺官場的安徽官員大有增加。但推動這兩條脈絡進行勾連的,則有非?,F(xiàn)實的原因,即臺灣戰(zhàn)略防御地位的提升和湘淮勢力在閩臺地區(qū)的角逐。

      同治初年,左宗棠也在福建官場布局。時人有言,“左文襄公督師入閩,吾湘先達投筆從游者實繁”。他們先是于同治年間建立了“楚南同仁局”,又稱“湖南同仁局”,并于同治十三年(1874)斥資2 050兩在侯官保定巷購置房屋作為湖南會館,直至民國,湖南會館還不斷在福州置產(chǎn)。2湖南官員群體的壯大與安徽官員群體的壯大是同步的,潘駿章在任被左宗棠彈劾也是事實,可以說同光時期閩臺地區(qū)皖人的增加,也是左宗棠和李鴻章不斷介入閩臺地區(qū)的重要反映。

      商幫的加持,是這一時期皖籍社會網(wǎng)絡演變的又一特點。嘉道年間,僅有徽商詹斗山筆墨店、曹素功墨局在福州經(jīng)營。詹斗山筆墨店由徽州婺源縣環(huán)川詹文忠(字斗山,號望賢)在嘉道年間開設,專賣文房四寶,在南大街。3咸豐年間詹望賢過世后,其子詹敬之繼業(yè)。詹斗山筆墨店的東家也是早期安徽會館的司事。民國《婺源縣志》載“詹鴻,字敬之,環(huán)川人,年十六赴閩理先人店業(yè)……經(jīng)理安徽會館,任勞任怨,義冢山僻,迫捐百金于東門外,另置山以廓之。同鄉(xiāng)呂渭英任福州郡守,贈額‘品重圭璋?!?會館史料稱“館中所置房屋、山場契據(jù),已點交詹斗山收存”5,可以相互印證。詹斗山筆墨店隔壁是徽人所開曹素功筆墨店,又稱“曹素功墨局”,是清中期徽州治墨名家。林家溱稱詹、曹二店“名甚著”,本地筆墨店僅“張文祥”可與二者相提并論。6此零星商人,尚不成氣候。潘駿章在南臺辦理厘金事務,與皖籍商人始有交集?;ㄏ镄聲^捐資中出現(xiàn)了徽州茶莊,例如正大茶莊、恒大成茶莊、隆泰茶莊、元裕茶莊,這些茶莊均由徽州商人開設,茶莊或從徽州收茶運至福州窨制,或在福州設莊收茶窨制,然后經(jīng)上海至天津,再陸運北京?!渡陥蟆防镉小巴粽缶┒紬?、恒大成京都棧、元裕京都?!?的記載可以證實。經(jīng)營正大茶莊為歙縣汪氏,在北京與福州均開有茶莊,即是清末民初享譽京城的“汪正大”茶莊,福州街巷仍然流傳著徽州“汪正大”商號與茉莉花茶的發(fā)源的傳說。2隨著茉莉花茶貿(mào)易的興盛,從北京南下福州的徽州客商逐漸增多,形成所謂的“京徽幫”。3閩臺地區(qū)皖籍官員與商幫的聯(lián)系也開始建立,徽商的加持使閩臺地區(qū)安徽人更為活躍。茶商定期往返福州,會館定期派員赴臺,以花巷會館為依托,呈現(xiàn)出穩(wěn)定連接徽州、福州、臺灣、上海、天津、北京的跨域官商網(wǎng)絡。

      六、結(jié) 語

      乾隆末年開始,皖籍官員逐漸進入閩臺官場,在平定林爽文起義、蔡牽、朱濆集團起義、張丙起義、牡丹社事件以及上述諸動亂的善后中均起到了積極作用,并在善后過程中逐步對臺灣進行開發(fā)和治理,在制度建設和治臺理念上對后來者多有影響,可謂是劉銘傳巡撫臺灣的先驅(qū)者。

      皖人在閩臺的任職,得益于嘉道年間桐城人隨??蛋苍谄蕉?、回以及臺灣諸亂中的崛起,以及咸同以后淮軍在鎮(zhèn)壓太平天國起義中的成長。乾隆末年以來臺灣屢有亂局,福建的安徽籍幕僚因而通過捐納以及參與平亂、獲得軍功等方式,在閩臺官場積蓄力量。鴉片戰(zhàn)爭姚瑩臺灣道之革任,不僅僅是姚瑩的人生轉(zhuǎn)折,也是臺灣從“盜賊窟穴”向國防重鎮(zhèn)轉(zhuǎn)變的節(jié)點。咸同之后,湘淮系在戰(zhàn)爭中的成長、博弈在閩臺沿海布防中顯現(xiàn),任職閩臺的皖籍官員因而增多,這也為劉銘傳巡撫臺灣奠定了基礎。

      責任編輯:馬陵合

      猜你喜歡
      社會治理
      新形勢下提高社會治理科學化水平的思考
      中文信息(2016年10期)2016-12-12 14:32:52
      習近平社會治理思想的主要特質(zhì)探析
      青年時代(2016年27期)2016-12-08 21:37:39
      基層政府組織在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中的公共性問題界定
      行政與法(2016年11期)2016-12-07 04:52:37
      社會治理視閾下執(zhí)政黨角色倫理探析
      道德與文明(2016年5期)2016-12-07 01:18:38
      公益組織參與社會治理路徑新探
      結(jié)構(gòu)性嵌入:社會治理視域下強制隔離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社會治理視域下的
      社會轉(zhuǎn)型期基層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的實踐和經(jīng)驗研究
      社會治理面臨的現(xiàn)實困境與路徑選擇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47:39
      政府主導型社會治理模式下社會組織發(fā)展理路
      托克逊县| 沧州市| 保靖县| 锡林浩特市| 汤原县| 牡丹江市| 土默特左旗| 敖汉旗| 桑日县| 两当县| 林周县| 岳阳县| 汤原县| 和平区| 宁都县| 灌云县| 剑川县| 弋阳县| 报价| 合川市| 天镇县| 蓬溪县| 科尔| 固阳县| 东兴市| 湾仔区| 伊春市| 宁远县| 金昌市| 辽宁省| 开江县| 通辽市| 响水县| 广东省| 澎湖县| 文水县| 岳池县| 桦甸市| 锦州市| 锡林浩特市| 东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