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思揚
摘 要:馬克·吐溫的小說《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非凡的魅力在于作者以鄉(xiāng)土文學(xué)和“白話”,真實反映了十九世紀(jì)四五十年代美國的現(xiàn)實生活;在于作者以高超的藝術(shù)特色,深刻地描繪了小說主人公的藝術(shù)形象。
關(guān)鍵詞:藝術(shù)性;魅力;象征;幽默;反諷
馬克·吐溫是美國人民最喜愛的作家,他的作品廣為流行,《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以下簡稱《哈克·費恩》)是他最受歡迎的作品。1884年這本書出版后,成為當(dāng)時的暢銷書,從那時起一直吸引著公眾,在所有的美國文學(xué)作品中,它是譯成外國語中最多的一部??v觀美國文學(xué),自歐文以來,精品華竟,浩如煙海。各種類型的小說同時并榮,雜然紛陳,形成一種令人目不暇接的多彩局面。其中,開一代文風(fēng)的藝術(shù)天才馬克·吐溫獨樹一幟,以對人的精神世界,特別是對兒童心理的深刻揭示和精彩描寫,塑造了性格鮮明、永不晦諳的藝術(shù)形象,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讀者?!豆恕べM恩》就是這樣一部杰作。它被譽為第一部以“地道的美國話”寫成的偉大作品,影響了從安德森、海明威、福克納到賽林格及至80年代成名的美國小說家溫斯頓·格盧姆等幾代作家。它像水勢浩淼的密西西比河,滋潤著豐富多彩的美國文學(xué);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顯示出引人入勝的藝術(shù)魅力。海明威對這部作品給予了崇高的評價“這是我們創(chuàng)作的最好一本書。所有的美國作品發(fā)源于此,簡直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哈克·費恩》的一個明顯特征是勻稱的場面組合。整個故事發(fā)生的地點形成對稱的模式—在陸地和河流上。這兩個場面交替出現(xiàn),將哈克的冒險有機地貫穿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統(tǒng)一體。
故事是以哈克在陸地上的生活開始的,最后又以他在斐爾普斯農(nóng)場的經(jīng)歷結(jié)束。有趣的是,哈克對陸地及其所謂的文明并無多大的興趣,整天想離開這塊文明的土地,回到自然的懷抱。這與馬克·吐溫本人的經(jīng)歷不無關(guān)系。他留戀工業(yè)社會以前的鄉(xiāng)村生活,痛恨現(xiàn)代文明所帶來的種種弊病。1882年回到密西西比河時,他看到的并不是記憶中童年的樂土,而是到處都有現(xiàn)代工業(yè)的影子。哈克作為一個初出茅廬的孩子,似懂非懂地認識到,在道格拉斯寡婦的關(guān)照下,他得不到任何樂趣與自由?!暗栏窭构褘D拿我當(dāng)他的兒子,說是給我受點教化??赡枪褘D一舉一動都很講究規(guī)矩和體面,實在太悶氣,在她家里一天到晚過日子真是活受罪;所以我到了實在受不了的時候就偷著溜掉了。我又穿上我那件破爛衣服,鉆到我那空糖桶里去呆著,這才覺得自由自在、心滿意足?!蹦莻€空糖桶是一道墻,象征性地將哈克的世界與道格拉斯寡婦所生活的文明世界隔開。當(dāng)時,現(xiàn)代文明社會束縛了哈克,“他不得不用刀叉吃飯,還不得不用餐巾、杯子和碟子;他還得念書,還得上教堂作禮拜;談起話來總是斯斯文文,以至語言在他嘴里變得枯燥無味;無論他走到什么地方,文明的柵欄和障礙物老是把他關(guān)在里面,連手帶腳捆綁起來?!比淌懿涣诉@些規(guī)矩的約束,哈克躲進廢棄的屠場后面的空糖桶里,他只有在那里才覺得快活開心。他為什么不喜歡這個文明世界呢?這就是馬克·吐溫創(chuàng)作此書的主要目的之一——揭露當(dāng)時社會存在的一些弊端。
如果說,作為一個“自由”的白人——哈克,是為了擺脫父親的暴虐管制和傳統(tǒng)教育枷鎖去追求無拘無束的自由生活的話,那么,吉姆從一開始逃亡就是因為不堪忍受黑人沉淪人間地獄之苦,為了反抗罪惡的蓄奴制。作者以精雕細刻的手法,通過生動而具體細節(jié)對這一人物進行了多層次、多側(cè)面的塑造。把他刻畫成一個令讀者感到真實親切的有血有肉的人。作為自幼囚于“主人家”的奴隸,一個飽受倒懸之苦的黑人,他有愚昧,迷信的一面,竟至達到荒誕不經(jīng),十分可笑的程度。他用從牛胃里掏出來的筆球算卦,還想順便騙幾個錢花;別人趁他晚上坐在樹下睡著的時候捉弄他,把他的帽子摘下來掛在了一根樹枝上,吉姆醒來后把這事渲染得神乎其神,添油加醋地說是妖巫們騎著他游遍了世界,然后把他的帽子掛在了樹上等等。他為自己這番胡編的“經(jīng)歷”而得意忘形,竟至不把別的黑人放在眼里。但是出逃后的吉姆,在種種為爭取自由而經(jīng)歷的千難萬險之中,卻顯示出他有著高尚的品德和純潔的靈魂。他是黑奴,但并不逆來順受,聽?wèi){白人的擺布。他在思想上是獨立的、自由的,具有與蓄奴制相抗?fàn)幍念B強精神。他不承認蓄奴制是天經(jīng)地義的,他要不惜一切代價爭取享受自由生活的權(quán)利。他渴望著自身和老婆孩子的自由,但并不是一味考慮自己而不顧他人。在逃亡途中,他無微不至地照顧哈克;為了讓湯姆治傷,他寧愿冒再度淪為奴隸的危險,留在湯姆身邊細心服侍他。但這種服侍,不是對白人奴隸主的卑躬屈膝,而是對朋友、對友誼竭盡忠誠,是建立在平等基礎(chǔ)上的互助?!豆恕べM恩》是美國文學(xué)史上的不朽作品,象大自然中自由生長的野花一般生命力旺盛。哈克的方言和吉姆的土語使該小說不再是雅致的擺設(shè),而是構(gòu)劃密西西比河畔濃郁的風(fēng)土人情的工具。馬克·吐溫的敘述就象滾滾前進的密西西比河一樣,滔滔不絕,它自然連貫,把整個故事組織得天衣無縫。正象海明威所贊賞的那樣:“這是一部最好的書。所有的美國文學(xué)都源自此書。以前沒有一本書能與它抗衡,現(xiàn)在還是一樣。”
參考文獻:
(1)《一八九0年代的美國——迷惘的一代人的歲月》夏平等譯,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67頁.
(2)《馬克·吐溫小說全集》,張友松譯,內(nèi)蒙古文化出版社。
(3)梅·蘭伯頓·貝克:“《哈克貝利·芬歷險記》是怎樣寫成的?見鮑德溫·哈斯插圖本《哈克貝利·芬歷險記》(克利夫蘭和紐約世界出版公司出版)1947年.
(4)《社會批評家馬克·吐溫》,菲力浦,方納編著,1958年,紐約,英文版.
(5)門德松著,冀剛譯:《馬克·吐溫傳》,浙江文藝出版社,第234頁.
(6)Ian Ousby, 50 American Novels, Barnes &Noble, P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