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咿呀學語那天起,很多家長就開始教識字認數(shù)了。不僅如此,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不少父母給兩三歲的娃報了各種早教班。對于這種現(xiàn)象,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校長唐江澎曾提出:“在我看來,讓幼兒園的孩子養(yǎng)成整理東西的習慣,遠比早識字重要。”
針對唐校長的建言,專門從事學前教育的北京教育學院豐臺分院學前教研室研究員宗文革非常贊同,她說:“家長讓孩子把過多時間用在識字認數(shù)甚至才藝上,無形中忽略了基本生活能力的培養(yǎng)。”整理是一種基本的自理能力,也是一種行為習慣。這種能力和習慣的培養(yǎng)符合3—6歲幼兒具象思維的特點,而識字等學習內(nèi)容對于幼兒來講過于抽象、枯燥。因此,學齡前兒童沒有必要提前識字、學習文化課知識,而應該讓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的學習方式,在玩中學、做中學,游戲中成長。
宗文革認為,幼兒時期具備善于整理的能力,會讓孩子一輩子受益。① 滿足興趣需要。小孩具有強烈模仿成人勞動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比如和媽媽一起整理床鋪、掃地、洗碗等。② 建立自信心。家長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與條件,可以幫孩子建立動手能力的自信心。③ 形成條理和秩序。孩子簡單收拾玩具這個過程,其實無形中幫他形成了做事的條理,知道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分清先后順序,形成秩序習慣。④ 鍛煉協(xié)調(diào)性。動手過程中,孩子手指的靈活性、動作的協(xié)調(diào)性都得到了鍛煉,各方面知識技能、情緒情感、行為習慣也能融會貫通。⑤ 培養(yǎng)責任感和同理心。堅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養(yǎng)成積極主動的做事習慣,慢慢就會知道珍惜勞動成果,也能進一步體會父母的辛苦與不易,懂得幫助關(guān)愛他人。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明確提出,嚴禁“揠苗助長”式的超前教育和強化訓練,要幫助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及衛(wèi)生習慣,使幼兒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宗文革建議,整理習慣從小就應加強培養(yǎng)。
4—6個月:能夠?qū)⑼婢咴趦芍皇种g交換。
7—8個月:能夠用手抓東西吃,會自己抱奶瓶喝奶;能用拇指食指捏起細小物品。
1歲左右:能夠反復拾起東西再扔掉;能夠配合成人穿脫簡單的衣褲。
1歲半左右:能夠推、拉、搬運玩具;能夠自己喝水、用勺子吃飯。
2歲左右:能夠自己洗手、擦手;自己拉開、閉合普通的拉鏈。
2—3歲:能夠自己解開、扣上衣服上的大紐扣;能把物品進行簡單的分類,喜歡幫忙做家務;愛模仿生活中的活動,如掃地、喂娃娃吃飯等。
3—4歲:在家長的幫助下能穿脫衣服或鞋襪;能將玩具和圖書放回原處。
4—5歲:能自己穿脫衣服、鞋襪、扣紐扣;能整理自己的物品。
5—6歲:知道根據(jù)冷熱增減衣服;會自己系解鞋帶;能按類別整理好自己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