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少數(shù)民族的音樂在傳播過程中會產(chǎn)生各種流變,同一民族不同支系的音樂,隨著歷史進程和聚居地的遷徙,也會隨之發(fā)生變化。本文從音樂學視角出發(fā),通過梳理哈尼支系與阿卡支系民歌的分類,比較分析其分類現(xiàn)狀,以期研究出其分類中所體現(xiàn)出的“同宗現(xiàn)象”與“流變現(xiàn)象”,從而為哈尼民歌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論依據(jù)和研究思路。
【關(guān)鍵詞】哈尼民歌;同宗;流變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2)02-059-03
【本文著錄格式】呂瑾.從哈尼不同支系的民歌分類現(xiàn)狀探究哈尼民歌同宗流變現(xiàn)象——以哈尼、阿卡支系為例[J].中國民族博覽,2022,01(02):59-61.
基金項目:本文系云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藝術(shù)科學規(guī)劃項目《紅河流域哈尼族民歌“同宗”現(xiàn)象研究》(項目編號:A2020QW21)。
哈尼族有眾多支系,主要聚居于滇南紅河與瀾滄江的中間地帶,包括哈尼、阿卡、諾比等30多個支系。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哈尼支系,它的人數(shù)也是最多的,與之差異較大的是阿卡支系,中國一些學者把生活在老撾、緬甸的阿卡人(Akha)也一并歸為哈尼族。但是在老撾官方統(tǒng)計的民族資料中,同時出現(xiàn)了哈尼和阿卡兩個民族。
哈尼人經(jīng)常會說一句諺語“鹽巴不吃不行,歌不唱不行”。哈尼族沒有自己的文字,歷史文化都靠代代口述史和音樂相傳,他們通過歌唱祭祀祖先、祈求安康、傳授知識、教育子女、談情說愛。而哈尼民歌則是一部百科全書,哈巴中的《哈尼阿培聰坡坡》是哈尼族的遷徙史詩,記錄了哈尼族7次大遷徙,哈尼族不同支系定居在不同地方,支系之間生活環(huán)境、語言習俗等逐漸有較大差異,同時,在音樂文化上的流變現(xiàn)象也很突出,但是作為同一民族,必然也存在著同民族的聯(lián)系。通過對哈尼支系與阿卡支系民歌的分類梳理,可以從音樂學角度梳理兩個支系的民歌同宗與流變關(guān)系。
一、哈尼支系民歌分類
研究哈尼族民歌,首先應先理清哈尼族民歌的分類,在中國,對于民歌,普遍是按照漢族民歌來分類的,一般分為號子(勞動時唱的歌)、山歌(山野間的抒情歌曲)、小調(diào)(篇幅較小的山野歌曲)。但是這種分類并不適合哈尼族歌曲的分類,如哈尼族歌曲《栽秧阿哧》,既屬于勞動歌,又屬于情歌。少數(shù)民族歌曲分類應建立在本民族人民對于本民族歌曲分類的基礎(chǔ)上。音樂學家李元慶教師關(guān)于哈尼族民歌的分類是在哈尼族民間歌手對于哈尼族民歌分類的基礎(chǔ)上加以歸納整理的。他認為“哈尼族民間歌手不但有自己的分類掛念、分類準則,而且他們的分類對于自己的民間歌曲來說,具有普遍的實用性,相對的科學性、系統(tǒng)性和完備性?!崩钤獞c教師的研究以生活在紅河州的哈尼人為主,哈尼族民歌的分類也主要以紅河州的哈尼民歌為研究對象,哈尼支系就是生活在這個區(qū)域的哈尼族。與他持有相同觀點的學者還有音樂學家白學光,他對于哈尼族民歌的分類與李元慶教師的相似,但因為方言和地域差異,又有所不同。因此本文中關(guān)于哈尼支系民歌的分類是綜合了李元慶教師和白學光教師的分類法,總結(jié)如下。
哈尼人把自己的民歌分為八種類別。(1)哈巴。古老的敘事詩歌。它被定為在任何場合都可以演唱,現(xiàn)在多在宴會上演唱。它的演唱內(nèi)容繁多。包括了人類起源、哈尼歷史、生產(chǎn)知識等,被認為是哈尼的百科全書,共分為十二奴局,供不同民俗場合選唱。另外,還有哈尼族的遷徙史詩《哈尼阿培聰坡坡》,也是以哈巴的形式演唱。(2)阿茨。勞動時唱的歌或情歌。由于它的內(nèi)容多以愛情為主,其中又分為大聲唱的《哧瑪》,在山野中唱,音調(diào)高亢悠長。中聲唱的《羅百》,聲調(diào)和音量與平時說話聲音相似,節(jié)奏輕快。小聲唱的《哧然阿》,語調(diào)輕柔,一般為約會時的獨唱或?qū)Τ?。?)然阿米畀,嫁女兒時唱的歌。包括《汁多日》,即喜酒歌,由專門的歌手在酒席間歌唱。內(nèi)容多以祝福詞為主?!短K咪威》,出嫁者演唱,一般為出嫁者表達對父母兄長的惜別之情,語調(diào)悲傷。《咪威威》,哭嫁歌,出嫁者哭著演唱,哭中有唱,唱中有哭。表達出嫁者與父母之間依依不舍之情?!短K咪衣》,長者一般用哈巴演唱,內(nèi)容為祝福并講述出嫁女兒規(guī)矩。《喲卻瑟赫》,送嫁歌,女伴們?yōu)樾履锼托卸母?,主要?nèi)容表達對新娘的不舍,惜別和祝福。(4)阿尼托,陪伴幼兒時唱的歌,包括《答媽阿尼托》,父母陪伴孩子時唱的歌,主要內(nèi)容包括對孩子的愛及生活中的一些道理?!洞昴⒛嵬小?,老人陪伴孩子時唱的歌,主要內(nèi)容包括老人對孩子的喜愛,父母養(yǎng)育孩子的不易及對孩子的期望等?!度话⒐景⒛嵬小?,哥哥姐姐陪伴弟弟妹妹時唱的歌,主要內(nèi)容包括哥哥姐姐對弟弟妹妹的喜愛及哄弟弟妹妹入睡等。(5)然阿古差或 阿米策,兒童自己玩耍時唱的歌。歌詞內(nèi)容極為豐富,包括天文地理、鄉(xiāng)土風情、少兒故事、處世哲理等。(6)咪煞威,哀歌。女人因家人去世傷心而哭唱為其送喪的歌。其中分為《搓莫咪煞威》,老人去世,女兒哭老人的歌。其內(nèi)容主要是對長輩的感恩和不舍?!锻s咪煞威》,伴侶去世,女人傷心哭伴侶的歌。主要內(nèi)容是兩人的真摯感情及不能相伴的痛苦。表達愛人離去的悲痛之情。《然阿咕咪煞威》,小孩去世,女人悲傷哭泣的歌。主要內(nèi)容是父母養(yǎng)育孩子的甘苦,對孩子的不舍和喪子之痛。(7)莫批突,祭祀祈禱或喪葬禮儀中由莫批或貝瑪唱的祭祀歌曲?!澳保址Q“貝瑪”,意思為知識豐富的受尊敬的長者,被群眾譽為“哈尼人的知識分子”。莫批突又分為四類。一是《捏突》,敬神歌,主要內(nèi)容為敬拜神靈。演唱形式以獨唱為主。在各類節(jié)日上,均要請莫批來演唱“捏突”。 二是《蘇拉枯》,叫魂歌,哈尼人認為萬物有魂,因此通過呼喚神靈,求得村寨平安,生活幸福,家人健康等。三是《游批》,莫批睡著唱的歌,這是哈尼族一種極為獨特的祈禱或者占卜的方式,哈尼人認為莫批躺在床上閉目養(yǎng)神,可以與神靈鬼魂溝通,此類歌曲經(jīng)常用來查詢?yōu)牡溁蛘咭呻y雜癥。四是《斯批突》,祭奠死人的歌,用于德高望重的老者的葬禮,一般由數(shù)位莫批輪流演唱,內(nèi)容包括宗族傳說、民族歷史、倫理道德等。(8)羅作。社交場合中歌舞樂結(jié)合在一起的音樂。表演形式是邊唱邊跳,有時伴有伴奏音樂。節(jié)日慶典中,大家同樂,聯(lián)絡(luò)感情。早期的羅作以舞蹈為主,歌唱內(nèi)容一般為鼓勵大家跳舞,或者跟隨著舞蹈打節(jié)奏。新中國成立后,歌詞便出現(xiàn)了一些歌唱祖國、歌唱社會等內(nèi)容。
二、阿卡支系民歌分類
目前研究哈尼族民歌的,多以紅河州的哈尼族支系為主,極少有研究阿卡支系民歌的。按照哈尼支系的分類理念,以哈尼族人對于自己民歌的分類為基礎(chǔ),才能使哈尼民歌的分類符合哈尼民歌的自身特點。筆者走訪了多位哈尼族阿卡支系的民間歌手,非遺傳承人。通過調(diào)查、訪談,將哈尼族阿卡支系民歌做了以下分類。(1)阿其。阿其與紅河地區(qū)的哈尼支系的“阿茨”題裁、名稱十分相似,有玩耍、動情的意思。阿其調(diào)依據(jù)歌唱的情境可分亞沙阿其與吧歇阿其。亞沙為山地之意,亞沙阿其就是阿卡人走在去田地干活的山路上或收工回寨子的山路上唱的情歌,內(nèi)容與勞動有關(guān),依唱詞內(nèi)容可分為出工調(diào)、收工調(diào)。吧歇阿其與亞沙阿其曲調(diào)相同,“吧”意為情,吧歇阿其可意譯為情歌,可獨唱,也可對唱。阿其又可分為阿其咕與阿其恰,“咕”意為大聲喊叫,多為山野間演唱;“恰”意為小聲唱,多為約會時演唱。(2)夏依依?!耙馈笔侵篙^莊重、吟誦一樣地唱,夏依依是宴會時男性唱的歌,可意譯為“酒歌”。夏依依的內(nèi)容極為豐富,從阿卡人的遷徙史到婚喪嫁娶都包含在里面。阿卡人有著漫長的遷徙歷史,作為一個無文字的民族,阿卡人對于祖先的遷徙生活很難有記憶,他們通過歌唱來記述祖先遷徙的路程,分節(jié)歌式的固定旋律幫助他們鞏固對歌詞語音的記憶,很多唱遷徙歌的人對歌中文言式的話語的意思也無法完全知曉,但他們一直重復著相同的音調(diào)和語音,阿卡人祖先短暫生息過的每個地方和每次被迫離開的原因就這樣被記憶。阿卡支系的遷徙史詩《雅尼雅嘎贊嘎》就是用夏依依的曲調(diào)演唱。(3)阿尼且。陪伴幼兒時唱的歌?!鞍⒛帷笔菍δ昙o小的人的稱呼,“且”意為身體的晃動,“阿尼且”意為背著孩子晃動?!鞍⒛崆摇币话闶菋D女背著孩子哄孩子睡覺時唱的,內(nèi)容為哄勸孩子快睡著,可意譯為“搖籃曲”。(4)然咕然恰。兒童玩耍時自己唱的歌。旋律又包含“阿得得樂”“米恰恰”等,歌名均為起句的頭幾個襯詞。然咕然恰是小孩子做游戲時自己唱的歌,有時伴有簡單的舞蹈動作。(5)滇航歌。歌舞結(jié)合的一種音樂形式。滇航是指阿卡山寨集體活動的廣場,每到節(jié)日夜晚,人們在滇航點起篝火,青年男女在滇航唱歌跳舞,年紀大些的婦女和老人也會在圍坐在滇航進行日常的交流。滇航歌的旋律有十多種之多,根據(jù)襯詞的不同,分別有《嘚吧車》《吧藏車》《米些憂些》《吧捏捏》《吧呵呵》《阿咯樂擦》《哆哆》《哎樂》等。(6)薩哉扎。老人去世時,家人唱的歌?!八_”意為氣息,“哉”意為斷,扎意為接,等人斷氣了,家人要向村民報喪,報喪之后,開始哭喪,從哭喪開始,一般為邊哭邊唱。(7)匆溫溫。嫁女兒時唱的歌。 “匆”意為人,“溫”意為哭,匆溫溫意譯為“傷心調(diào)”,分為兩種:一種是出嫁時新娘唱給母親、伙伴的“亞米當咋”,歌詞主要內(nèi)容是表達自己的不舍之情。另一種是母親唱給女兒的“亞米哦多以”,主要內(nèi)容是表達對女兒的不舍,以及生活中的一些道理。(8)唄瑪突或尼爬優(yōu),唄瑪突由唄瑪演唱,主要用于祭祀,或重大宗教活動。尼爬優(yōu)又稱阿優(yōu)優(yōu),“尼爬”是阿卡人中的巫師,阿卡人認為生病就是被鬼附體,因此要請尼爬來到病人床前,問清附的是哪個鬼,再作法將鬼驅(qū)除。問病時唱的調(diào)子,唱的時候手持摺扇,有簡單的舞蹈動作。
三、哈尼支系與阿卡支系同宗流變的關(guān)系
為了更清晰地比較哈尼支系與阿卡支系的分類,筆者將兩個分類做成以下表格。
(一)哈尼族民歌分類的同宗現(xiàn)象
從表1中可以看出,哈尼族哈尼支系與阿卡支系的民歌分類存在許多相同和相似的地方。種類相同,分類方式相似。哈尼支系與阿卡支系民歌都是分為8種,且分類方式都是按照民歌功能性劃分,都是分為古歌,情歌、嫁女兒時唱的歌,陪伴幼兒時唱的歌,幼兒自己唱的歌,女人的哀歌,祭祀歌以及歌舞樂。在這八類下,又有更為詳細的類別,分類方式也幾乎一樣。比如哈尼支系的情歌“阿哧”根據(jù)演唱的聲音大小分為大聲唱的《哧瑪》,中聲唱的《羅百》和小聲唱的《哧然阿》,阿卡支系的情歌《阿其》同樣根據(jù)演唱聲音的大小分為大聲唱的《阿其咕》和小聲唱的《阿其恰》。對于兒歌,哈尼支系與阿卡支系都按照演唱者的不同分成了長輩哄孩子時唱的歌(哈尼支系“阿尼托”,阿卡支系 “阿尼且”)和孩子自己玩耍時唱的歌(哈尼支系 “然阿古差”或 “阿米策”,阿卡支系“阿得得樂”)。(3)哈尼支系與阿卡支系民歌中都有描述哈尼族遷徙過程的歌曲,并且都是用古歌的旋律演唱。哈尼支系遷徙古歌是《哈尼阿培聰坡坡》,阿卡支系的遷徙谷歌是《雅尼雅嘎贊嘎》。
(二) 哈尼族民歌分類中的流變現(xiàn)象
歌曲名稱不同。雖然8個種類都是按照功能性劃分的,但是每個種類的名稱并不一樣。有些種類名稱相似,比如情歌,哈尼支系稱為《阿茨》,阿卡支系稱為《阿其》。陪伴幼兒的歌,哈尼支系稱為《阿尼托》,阿卡支系稱為《阿尼且》。有些種類名稱完全不同,比如古歌,哈尼支系是“哈巴”,阿卡支系是“夏依依”。祭祀歌,哈尼支系是“米煞威”,阿卡支系是“灑載扎”。這些名稱從發(fā)音看,幾乎毫無關(guān)系。分類存在一定的差異,雖然哈尼支系民歌和阿卡支系民歌在分類方式及種類數(shù)量上幾乎相同,但是在更詳細的分類中,存在一定的差異。比如陪伴幼兒唱的歌,哈尼支系又分為父母唱的《答媽阿尼托》,老人唱的《搓莫阿尼托》,哥哥姐姐唱的《然阿咕阿尼托》,而阿卡支系都稱為“阿尼且”,并沒有因為演唱著不同而再次分類。祭祀歌中,哈尼支系根據(jù)不同的功能把莫批突又分為敬神歌《捏突》叫魂歌《蘇拉枯》莫批睡著唱的歌《游批》祭奠死人的歌《斯批突》,阿卡支系則是根據(jù)演唱者不同分為唄瑪突和阿悠悠。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哈尼族民歌在分類上即有同宗現(xiàn)象的存在,又有流變現(xiàn)象的發(fā)生。筆者認為哈尼支系與阿卡支系追根溯源為同一民族,各個民族在各自不同的環(huán)境下生存,發(fā)展,必然有自己民族普同性的文化特點,各個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民間音樂,形成了自己民族音樂的風格特點,也就是民族音樂文化。民族音樂文化是整個民族文化的一個構(gòu)成部分,它和該民族的歷史過程、經(jīng)濟基礎(chǔ)、社會生活、語言風俗、心理狀態(tài)、地理環(huán)境等,都有密切的關(guān)系,所以同一民族的音樂必然具有一定的同宗現(xiàn)象。流變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也是文化傳播的必然結(jié)果,民歌在漫長的傳承過程中,既有基本的積淀,也有不斷的揚棄,流變便是傳播效果的表現(xiàn)。
參考文獻:
[1]《哈尼族簡史》編寫組.哈尼族簡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2]李元慶:哈尼哈巴初探[M].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18
[3]李元慶.哈尼族傳統(tǒng)音樂的多元功能[J].民族藝術(shù),1996(4).
[4]杜亞雄.民族音樂學概論.[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呂瑾(1985-),女,山東省,講師,研究方向為音樂學,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