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文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北京100062)
眾所周知,見諸漢文文獻的“可寒”“可敦”[1]10、“可汗”[2]2451、“可敦”“合罕”[3]3、“可汗”[4]9、“罕”[5]2708、“汗”作為政治語言①應(yīng)用的歷史極為悠久,分布地區(qū)又極其廣泛[6],而且時常出現(xiàn)在南亞、西亞、中亞地區(qū)人名、地名、機構(gòu)名稱之中,比如Khan Academy等等。根據(jù)文獻記載,公元261年該名號即已見諸漢文典籍,但是迄今為止,研究其本義者闕如。本文旨在前人研究的基礎(chǔ)上,探討和分享各詞的基本詞義及其詞源,以求方家指教。
根據(jù)陳發(fā)源先生的研究,《資治通鑒》[7]2459記載:三國曹魏景元二年(261年),“是歲,鮮卑索頭部大人拓拔力微始遣其子沙漠汗入貢,因留為質(zhì)。力微之先,世居北荒,不交南夏。至可汗毛,始強大,統(tǒng)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后五世至可汗推寅,南遷大澤;又七世至可汗鄰,使其兄弟七人及族人乙旃氏、車惃氏分統(tǒng)部眾為十族”。是為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可汗一詞最早的年份記載[8]106。
關(guān)于“可汗”“可寒”的詞義,周偉洲在其專著《敕勒與柔然》一書中作過初步的考察。他說:柔然“社侖還自號‘丘豆伐可汗’(可汗讀作克寒Kagan),‘可汗’之號與匈奴‘單于’之意相同,即皇帝的意思。此號在東胡族各部當(dāng)中已經(jīng)很流行,其意為‘官家’之意。社侖用作自己的稱號,其意已變?yōu)椤实邸?、‘最高首領(lǐng)’的意思了。這個稱號以后為柔然歷代首領(lǐng)所繼承,并且為以后的突厥以至中亞游牧國家所襲用?!盵9]96又在該頁腳注2處注“可寒”稱,“如《宋書》卷九六,《鮮卑吐谷渾傳》云:吐谷渾率部西走,其弟若洛廆遣長史乙那樓追渾,令還……樓喜拜曰:‘處,可寒’。虜言處、可寒,宋言爾,官家也?!段簳肪硪哗栆?,《吐谷渾傳》,此處作‘可汗’。又《通鑒》胡注引宋白言:‘虜俗呼天為可汗’。如此則‘可汗’又意為‘天’”[9]96。上轉(zhuǎn)周偉洲引述之三段史料,除個別字詞的斷句方面有待商榷外,不存在其他紕漏,舛訛之處可修正為“樓喜拜曰:‘處可寒?!斞浴幙珊?,宋言爾官家也?!盵10]2369
漢文文獻音譯的“可寒”即“可汗”[11]4255,《唐書·突厥傳》:“可汗猶單于也,妻曰可敦?!薄蹲謪R補》:“可,苦格切,音克。”[12]2642又有“可賀敦”[13]2298“賀可敦”[14]126之稱,大遼國皇后曰“可敦”,契丹語謂之“脦俚蹇”“忒里蹇”[15]77,尊稱曰:“耨斡麼”。中華書局點校本《資治通鑒》卷七十七:“可汗,北方之尊稱,猶漢時之單于也。宋白曰:虜俗呼天為汗。可,讀如渴。汗,何干翻。”[7]2459此處“虜俗呼天為汗”似脫一“可”字,1926年12月上海大中書局印行的石印本[16]、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1935年國學(xué)整理社拼縮世界書局本[17]520,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皆有“可”字。中華書局點校本《陸贄集》卷十《制誥》與《回紇可汗書》,【張注】通鑒音注:可汗,北方之尊稱,猶漢時之單于也。宋白曰:虜俗呼天為可汗??勺x如渴。汗,何汗翻[18]300。此處之“何汗翻”之“汗”仍有疑問,是否為“何干翻”之誤,有待核實。
關(guān)于“可汗”“可敦”稱號的起源,日本白鳥庫吉于1921年在其所著《可汗及可敦稱號考》一文中,辟題探討過“可汗與朝鮮古代的稱號”[19]37。20世紀80年代中期,西北師范學(xué)院陳發(fā)源在其《柔然族源探討》一文中則明確指向朝鮮半島[20]67,然而此說受到李志敏先生的強烈質(zhì)疑[21]47,至今再未引起學(xué)術(shù)界的關(guān)注,不能不說是很大的遺憾。李志敏有關(guān)“可汗”源自突厥語的考辨,以及《漢語外來詞詞典》[22]18認定為突厥語的qaan及qatun一說令人難以置信,筆者對此否定態(tài)度,完全不予認可。因為突厥語族民族啟用“可汗”“可敦”的年代晚于鮮卑和柔然②。
根據(jù)宋白提供的信息,我們搜檢蒙古語和滿語詞匯,以qa/ha/ka為詞根或者音節(jié)中以qa/ha/ka為主干成分詞匯的表現(xiàn)情況。
在現(xiàn)存蒙古文和滿文文獻,“汗”除了“帝、君、皇帝、帝王”之政治語義外,不存在直接反映本義的情況,蒙古語“汗騰格里”的“汗”隱隱約約保留著本義,而滿文文獻只有一個單詞的一個音節(jié),即ab—ka“天”的ka。
古代漢文典籍記載有“天潢”一詞,語義為“皇族”。在滿文文獻里漢文的“天潢”有多種對應(yīng)的說法,sekiyen we意即“種姓高貴”;uksun意即“宗室”;ejete⑤意即“主子們”。另外,在滿語里還有更直白的說法即“abkai fisen”,意即“天的分支”,譯為“帝系”;fise—〔不及〕①(水等)濺出、噴出。②分支,分出,分流;fiseke〔名〕支,分支,泛指支派、支脈、支線、支流、分枝等;abkai fisen i uksun天潢宗室。abkai fisen umesi geren天潢繁衍;han i fisen帝系,指皇帝本支。天潢宗派abkai fisen—ci fusekengge[29]等等。
以上對蒙古語、滿語[30]中的相關(guān)詞語進行了擬音和擬義,我們按照陳發(fā)源的提示,把注意力轉(zhuǎn)移到阿爾泰語系的重要成員——朝鮮語里一探究竟。
元末明初陶宗儀所編《說郛》卷七收有宋人孫穆著《雞林類事》一篇,其中《方言》部分,以漢字音譯的方法記錄了356條當(dāng)時的高麗語詞匯。明會同館編纂的《朝鮮館譯語》收錄有596條。二者皆為非常珍貴的歷史語言學(xué)資料。筆者現(xiàn)從前者中檢出27條[31],后者中檢出42條[32]421詞匯,認為與蒙古語語音、語義相同或相近,現(xiàn)參考《蒙漢詞典》之釋義進行比照。
189.醬曰:秘祖;蒙古語:《至元譯語·飲食門》,醬——米速[27]6。
《天文門》
1.[34]4天——哈嫩二(hɑ—nar>hɑ—nr),[雞]漢捺,[八]哈嫩二[35]7,——忝(t‘ien>tchen);
《地理門》
《時令門》
122.秋——格自(ka—jar~ka—jars~ka—ar>kɑ—r),[雞]秋,——處(tch—iu>tchu);[gɑd?Ir]〔名〕①地,土地,大地:~ qaγalqu 翻地;~ tegsilekü 平整土地。 ②地方,地域,地區(qū),地帶:aγularqaγ ~ 多山地帶。 ③地點,據(jù)點,方位:γarqu ~ 出口;saγurin ~ 根據(jù)地;ta yamar ~ saγuju bayin_a? 您住在什么地方? ④點,處,方面:sayin ~ 優(yōu)點;maγu ~ 壞處。⑤(機關(guān)的)處,所:kereg erkilekü ~ 辦事處;sudulqu ~ 研究所。⑥(服務(wù)性行業(yè)的)館、部:üsü jasaqu ~ 理發(fā)館;üilecilegen—ü ~ 服務(wù)部。⑦里程,路程:edür—ün ~ 一天的路程〔量〕市里:arban ~ 十里。
《鳥獸門》
《器用門》
《人物門》
《人事門》
《身體門》
《衣服門》
《聲色門》
465.青——噴必(p‘a(chǎn)—ran—pis>p‘u—rn—pitch),[雞]青,——(tcheng);[br]〔形〕①灰的。 ②紫的。 ③褐毛的、棕毛的(牲畜毛色)。④灰毛的、鐵青毛的(牲畜毛色)。⑤〈轉(zhuǎn)〉簡陋的,樸素的。
《珍寶門》
《飲食門》
《數(shù)目門》
《干支門》
如上,“可汗”為“可”和“汗”組成的偏正結(jié)構(gòu)詞組,而“汗”即為“天”義,與其對應(yīng)的“可敦”,如前揭“可敦”亦為“可”和“敦”組成的偏正結(jié)構(gòu)詞組。按照自然界“陰、陽”“晝、夜”“雌、雄”“凹、凸”“天、地”“乾、坤”的對應(yīng)規(guī)律,當(dāng)為“土”或者“地”之義,“敦—都昆切”[42]78,夫人之稱號[43]205。至于其詞義,我們確實沒有必要跟隨伯希和的解釋,舍近求遠聯(lián)系到伊蘭語[44]65。
有文字記載的蒙古語和滿語里,沒有發(fā)現(xiàn)與“可敦”之“敦”完全對應(yīng)的詞匯。蒙古語里則有音節(jié)對應(yīng)的少數(shù)單詞。
簡言之,“可汗”者,“眾汗之首”——“大汗”也;“可敦”者,即“正宮”——漢語之“后”也。該釋義深度契合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年)癸未歲七月廿五日,拓跋燾欽派人員于鮮卑石室之壁祝文所刊“皇皇帝天/皇皇后土”“以/皇祖先可寒配/皇妣先可敦配/尚饗”之描述。石刻祝文凡201字:
維太平真君四年,癸未歲七月廿五,天子臣燾使謁者射庫六官中書侍郎李敞、傅,用駿足、一元大武、柔毛之牲,敢昭告于皇天之神。啟辟之初,祐我皇祖,于彼土田。歷載億年,聿來南遷,應(yīng)受多福。光宅中原,惟祖惟父。拓定四邊,慶流后胤,延及沖人。闡揚玄風(fēng),增構(gòu)崇堂,剋剪兇丑,威暨四荒,幽人忘遐,稽首來王。始聞舊墟,爰在彼方。悠悠之懷,希仰余光。王業(yè)之興,起自皇祖。綿綿瓜瓞,時惟多祜。歸以謝施,推以配天,子子孫孫,福祿永延,薦于,皇皇帝天,皇皇后土。以,皇祖先可寒配,皇妣先可敦配。尚饗東作帥使念鑿[52]36。
關(guān)于石刻文獻的信息,傳記史料《魏書》有比較明確的記述:
烏洛侯國,在地豆于之北,去代都四千五百余里。其土下濕,多霧氣而寒,民冬則穿地為室,夏則隨原阜畜牧。多豕,有谷麥。無大君長,部落莫弗皆世為之。其俗繩發(fā),皮服,以珠為飾。民尚勇,不為奸竊,故慢藏野積而無寇盜。好獵射。樂有箜篌,木槽革面而施九弦。其國西北有完水,東北流合于難水,其地小水皆注于難,東入于海。又西北二十日行有于巳尼大水,所謂北海也。世祖真君四年來朝,稱其國西北有國家先帝舊墟,石室南北九十步,東西四十步,高七十尺,室有神靈,民多祈請。世祖遣中書侍郎李敞告祭焉,刊祝文于室之壁而還[13]2224。
該書又載:
魏先之居幽都也,鑿石為祖宗之廟于烏洛侯國西北。自后南遷,其地隔遠。真君中,烏洛侯國遣使朝獻,云石廟如故,民常祈請,有神驗焉。其歲,遣中書侍郎李敞詣石室,告祭天地,以皇祖先妣配。祝曰:“天子燾謹遣敞等用駿足、一元大武敢昭告于皇天之靈。自啟辟之初,祐我皇祖,于彼土田。歷載億年,聿來南遷。惟祖惟父,光宅中原??唆鍍闯螅囟ㄋ倪?。沖人纂業(yè),德聲弗彰。豈謂幽遐,稽首來王。具知舊廟,弗毀弗亡。悠悠之懷,希仰余光。王業(yè)之興,起自皇祖。綿綿瓜瓞,時惟多祜。敢以丕功,配饗于天。子子孫孫,福祿永延?!背ǖ燃燃溃瑪貥迥玖⒅?,以置牲體而還。后所立樺木生長成林,其民益神奉之。咸謂魏國感靈祇之應(yīng)也。石室南距代京可四千余里[13]2738-2739。
“可汗”“可敦”兩個詞組,除歷史非常悠久的朝鮮民族以外,在鮮卑、柔然等各該民族、部族社會中相當(dāng)流行,僅未見女真金國稱“汗”“可汗”的漢文記載⑦,其學(xué)術(shù)界所稔知之諸如突厥、回紇(回鶻)、黠嘎斯、契丹、蒙古、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沿用此號的情形,皆屬于后話。
我們細繹出“可汗”“可敦”的結(jié)構(gòu)及其字義,但是突厥語族、蒙古語族、滿-通古斯語族語言中后期嬗變的“哈罕”“哈敦”[5]5、“合罕”[53]109“合敦”“哈汗”“哈屯”“罕”“汗”[54]26“也可合敦大皇后”[24]19等流變,以及“哈汗”“哈屯”字形結(jié)構(gòu)等內(nèi)在情形,都存在較大的研究空間[55]19,誠待持續(xù)探索與發(fā)現(xiàn)。
由于稱號“可汗”“可敦”政治性較強,而且具有嚴肅性,作為術(shù)語應(yīng)用于北亞、中亞、西亞、南亞及俄羅斯社會。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現(xiàn)代蒙古語、突厥語中尋覓不回“可”之本義“大”、“汗”之本義“天”、“敦”之本義“地”,而在阿爾泰語系語言的重要成員——朝鮮語中完整地、純潔地保留著他的原始詞義,如若本研究成立,則現(xiàn)在傳承著的朝鮮語多音節(jié)詞匯,誠可謂東方民族歷史語言文化的活化石。我們也有理由推測 “漢城”之“漢”、“韓國”之“韓”,“漢江”之“漢”、“漢水”之“漢”,大有可能取“汗”之音、“天”之義,即“天城”“天國”“天江”“天水”之意!
注 釋:
① 舒振邦著, 《成吉思汗稱號考釋》,載于《中國蒙古史學(xué)會成立大會紀念集刊》,中國蒙古史學(xué)會編印,1979年9月,呼和浩特,第108頁;又載于《中國史研究》1980年第4期,再收入成吉思汗研究所編《成吉思汗研究文集》, 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1年5月第1版,第21頁。
② (宋)司馬光編著, (元)胡三省音注, 《資治通鑒》卷第八十晉紀二世祖武皇帝上之下咸寧三年(277年),“此時鮮卑君長已有可汗之稱。可,今讀從刊入聲。汗,音寒?!?中華書局, 1956: 2548。
③ (宋)司馬光編著,(元)胡三省音注, 《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一十六晉紀三十八安皇帝辛十年(414年),“汗,音寒?!薄翱?,從刊入聲?!?中華書局, 1956: 3668。
④ 本文引用的蒙古文釋義,未標注出處者,皆采自內(nèi)蒙古大學(xué)蒙古學(xué)研究院蒙古語文研究所編《蒙漢詞典》,內(nèi)蒙古大學(xué)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1999年12月第1次印刷本。
⑤ 《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卷之二十二,天聰九年(1635年)二月丁丑條,uksun serengge ejete-i hvncihin宗室者,天潢之戚。
⑥ 安炳浩著, 《雞林類事和高麗時期朝鮮語》(朝鮮文), 黑龍江朝鮮民族出版社, 1985年8月。序號及朝鮮文還原,皆采自該書,下同。
⑦ 趙志強認為:“完顏金時期(1115—1234),女真人稱最高統(tǒng)治者為‘汗’?!眳⒁娖洹肚逄凇胺Q帝”考》,載于《清史論集》,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第20頁。宮海峰則以“金天會十二年(1134年) 的《大金皇帝都統(tǒng)經(jīng)略郎君行記》(簡稱《郎君行記》),刻寫于陜西省乾縣唐乾陵前的《無字碑》上, 碑文用契丹小字和漢文兩種文字, 其中契丹文第一行中與漢語‘皇帝’對應(yīng)的部分為‘可汗’”為依據(jù),認為遼、金兩朝均使用“可汗”這一稱號。參見其《蒙元時期的“可汗”與“汗”》,載于《元史及民族與邊疆研究集刊》第37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6月,第28頁。
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漢文版)2022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