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9699/j.cnki.issn2096-0298.2022.07.
摘 要:NFT(Non-Fungible Token)作為區(qū)塊鏈技術的新應用,結合區(qū)塊鏈技術的優(yōu)點,以其獨一無二、不可分割的特性,作為電子數(shù)據(jù)的權屬標記,令電子數(shù)據(jù)能在區(qū)塊鏈網絡上登記、公示,獲得財產的屬性。由此與NFT掛鉤的虛擬財產具有了完全的確定性,明確了其物權屬性,能適配目前的物權法體系。因此NFT大大拓展了虛擬財產的外延,而將虛擬財產是否與NFT綁定作為虛擬財產外延類型化描述的新標準,具有顯著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關鍵詞:區(qū)塊鏈;NFT;虛擬財產;法律制度構建;權屬
本文索引:熊淼森.論NFT對虛擬財產法律制度構建的影響[J].中國商論,2022(07):-105.
中圖分類號:F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2)04(a)--05
2009年,比特幣這一基于區(qū)塊鏈技術的虛擬代幣在資本市場上掀起了一陣陣投機風暴狂潮,并在不斷的質疑聲中迅速發(fā)展、壯大。在2021年3月比特幣單價達到了6萬美元的峰值,總市值超過1.12萬億美元。對此,法學研究者們,往往更多關注比特幣的投機屬性而忽略了其基礎技術——區(qū)塊鏈技術的真正風采。經研究關于區(qū)塊鏈的法學論文,筆者發(fā)現(xiàn)研究者們往往聚焦于區(qū)塊鏈的法律規(guī)制及其比較基礎的應用與特征,認為區(qū)塊鏈技術在技術上尚不成熟,目前應用只能集中在簡單化、定型化的場景中[1],難以在短時間內對國人的日常生活產生較大影響。然而現(xiàn)實發(fā)展已大大超出研究者們的預料之外,區(qū)塊鏈得到了更新、更廣的應用。本文所聚焦的是基于區(qū)塊鏈技術而生的新應用:非同質化代幣(Non-Fungible Token),直譯為不可替代的代幣,簡稱NFT(下文均采用此稱)。本文將詳細介紹NFT與其對虛擬財產研究的意義,不僅關注NFT在未來的應用,更關注NFT在未來對于整個虛擬財產研究領域的突破和更新。
1 NFT技術原理的民法分析
1.1 NFT的底層技術——區(qū)塊鏈
區(qū)塊鏈(Blockchain)是利用已加密保護的鏈條式區(qū)塊結構和分布式節(jié)點共識算法,來執(zhí)行數(shù)據(jù)驗證、存儲、更新的一種分布式去中心化的計算范式[2]。區(qū)塊鏈將全網所有的交易數(shù)據(jù)記載在每一個節(jié)點上,公開透明,交易中的接收者可以追溯交易標的歷史上的所有權信息。區(qū)塊鏈系統(tǒng)只承認最早確認在系統(tǒng)的交易,并使全網大多數(shù)人認可此交易。每條交易信息都需要全網51%以上的節(jié)點確認,這極大增加了交易記錄被篡改的難度。隨著新的區(qū)塊不斷被確認,修改過去交易記錄的難度將呈指數(shù)級增加,這也使區(qū)塊鏈上已被確認的交易幾乎是不可能被篡改的[3]。區(qū)塊鏈系統(tǒng)中的交易通過智能合約來完成。智能合約是存儲在區(qū)塊鏈上的一組能讀寫區(qū)塊鏈中數(shù)據(jù)的代碼[4],用If-Then和What-If語句預設合同條款的相應觸發(fā)場景和響應規(guī)則。當合約達成并確認后,合約代碼根據(jù)可信外部信息源自動判斷當前場景是否符合預設條件以嚴格執(zhí)行響應規(guī)則并更新交易記錄[5]。智能合約的特征能顯著減輕系統(tǒng)中交易者的顧慮,增加確信,降低交易成本,促進交易。
區(qū)塊鏈系統(tǒng)類似于一個十分便捷的登記制度,使全網所有節(jié)點的交易透明化,可查、可追溯,不可篡改,使每位參與者的權利更加明確,解決了信息不對稱問題,交易全過程的信息成本被降到最低。
1.2 NFT的技術原理與性質
NFT的技術原理與基本性質,可循跡于NFT的發(fā)展史,從而對其進行了解、把握。
NFT萌芽于2012年的彩色幣計劃。彩色幣是一套建立在比特幣之上的技術和協(xié)議,用于跟蹤比特幣本身以外資產的創(chuàng)建、所有權和交易[6]。彩色幣的核心思想是給比特幣做上標記,使這些比特幣能被追蹤到,能代表數(shù)字資產或與彩色幣掛鉤的現(xiàn)實資產、服務。根據(jù)彩色幣白皮書,彩色幣技術一旦實現(xiàn),比特幣就能作為商品證書,能發(fā)行股票、債券與其他基于比特幣區(qū)塊鏈的加密貨幣[7]。后基于彩色幣的理念,在2014年,為用戶提供了真正的“稀缺性”[8]的counterparty項目出現(xiàn)。著名的“Rare Pepe”項目就基于Counterparty的功能上鏈。NFT正式出現(xiàn)在ERC-721代幣標準誕生后,由加密貓(CryptoKitties)的CTO 迪特·雪利(Dieter Shirley) 發(fā)布了ERC721代幣的第一版草稿[9]。每一枚ERC-721代幣是獨一無二的,最小單位為1且不可細分,同種之間可區(qū)分,相互之間無法替換[10]。
NFT無論在萌芽階段,還是在正式應用階段,其掛鉤的資產都不直接儲存在區(qū)塊鏈上。在Rare Pepe項目,用戶所有Pepe的實際圖像數(shù)據(jù)并不儲存在區(qū)塊鏈,而是儲存在網站服務器中。在加密貓(CryptoKitties)項目中,游戲玩家所擁有的小貓數(shù)據(jù)也存儲在加密貓開發(fā)團隊購買和維護的中央服務器上。在pepe圖片或加密貓的交易中,若僅將NFT從A賬戶遷移至B賬戶,則A賬戶擁有的pepe圖片或加密貓并不會直接遷移至B賬戶。若A賬戶中的pepe圖片或加密貓所在的服務器遭遇無可挽回的損毀,其所對應的NFT也會失去意義。換言之,NFC和其掛鉤的數(shù)字資產以兩種不同的方式存儲,NFT寄于其所掛鉤的數(shù)字資產,僅作為一種權屬標記,而NFT轉移則標志數(shù)字資產的所有權轉移。
綜上,NFT作為依托于區(qū)塊鏈技術的權屬標記,能使任何與NFT掛鉤的數(shù)據(jù)登記于區(qū)塊鏈網絡中,使數(shù)據(jù)擁有一條無可更改的所有權鏈,受到全網認可。
2 我國虛擬財產研究爭議評述
我國虛擬財產研究的分歧與困境集中于兩個方面:虛擬財產的外延界定以及虛擬財產的權利屬性界定[11]。這兩個方面的深入研究是構建虛擬財產法律制度的理論根基。
2.1 虛擬財產的概念界定爭議
對于虛擬財產內涵與外延的界定,其邏輯起點是確定“虛擬財產”中“虛擬”的內涵?!疤摂M”一詞據(jù)《現(xiàn)代漢語詞典》,原義是假設的,不符合或不一定符合事實的。而在20世紀90年代,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fā)展,“虛擬”一詞被廣泛用來描述互聯(lián)網世界中的事物,如“虛擬寵物”“虛擬錢包”“虛擬世界”等[12]。本文討論的“虛擬財產”也限定在基于網絡技術產生的虛擬物。
廣義上的“虛擬財產”立足于“虛擬”的涵義與“財產”的涵義,生成了一個“無懈可擊”的結論。以美國學者Joshua對于虛擬財產的經典論述為代表,基于“虛擬”的涵義去列舉虛擬財產的“競爭性”“持續(xù)性”“互聯(lián)性”等特性[13],得出“虛擬財產就是有財產性質的代碼”這類空洞、模糊的定義。這類定義并不具有可操作性。為符合社會現(xiàn)實,為指導法律適用,“虛擬財產”的具體內涵一般通過對其外延的梳理來確定。在既有的研究中,學者關于“虛擬財產”外延的描述有兩種,一種是列舉式,另一種是類型式。列舉式將“虛擬財產”的具體種類一一列出,以界定“虛擬財產”的外延,一部分學者認為“虛擬財產”僅指游戲中的虛擬道具與虛擬貨幣[14];延伸討論中,“虛擬財產”的外延被擴展到了各類網絡服務的賬號、數(shù)據(jù)[15]、域名、網店等,甚至包括虛擬網絡本身[16]。列舉式受限于網絡應用的發(fā)展,無法窮盡可能虛擬財產種類。因此,有學者提出要將“虛擬財產”的種類類型化,以涵蓋以后可能出現(xiàn)的虛擬財產。有代表性的一種類型化的方式是利用“虛擬端口”與“虛擬資產”這兩個中間概念來將虛擬財產分為“虛擬物”“虛擬無形財產”“虛擬集合財產”三類?!疤摂M端口”即用戶的網絡賬戶或用戶注冊、購買、租賃或授權的網絡地址,“虛擬資產”即“虛擬端口”背后儲存在網絡服務器上的信息實體。但這種類型化的方式有以下兩個缺陷:(1)并不能按照提出者所預想的,能包含未來出現(xiàn)的虛擬財產類型。例如天價電子圖片畫作并不依賴于“虛擬端口”存在,欣賞這類畫作也不依賴網絡,故明顯不屬于前文三類中的任意一類。(2)“虛擬物”“虛擬無形財產”與“虛擬集合財產”之間的分界并不明晰。在此觀點下,游戲賬號與游戲中的道具、郵箱賬號與郵箱中的圖片文本等表現(xiàn)出一定的實物形態(tài),能被人直接感知,模擬現(xiàn)實中實體財產的虛擬財產被稱為“虛擬物”,而域名這種“人格利益與精神財富的價值和作用遠遠大于其作為獨占性資源所包含的利益”的虛擬財產被稱為“虛擬無形財產”?!疤摂M集合財產”則兼具前兩類的主要利益,以網絡店鋪為代表。這種劃分方式難以涵蓋所有可能的客觀情況,從而引發(fā)法律適用的混亂。學者出于不同的角度各自界定虛擬財產的外延進而構建法律規(guī)則,但不能論述其界定相對于其他界定的優(yōu)越性。外延界定的不同導致法律規(guī)則關注點與調整內容不同,學者往往自說自話,缺乏觀點交鋒和共識凝聚的意愿,這使得虛擬財產的研究陷入了困局。
2.2 虛擬財產的權利屬性界定爭議
關于虛擬財產的權利屬性界定,主要觀點有“物權說”“債權說”“知識產權說”與“新型財產說”。其中,“新型財產說”夸大了虛擬財產表現(xiàn)出的“新”,“知識產權說”夸大了用戶在獲取虛擬財產過程中的創(chuàng)新性,且虛擬財產的特征也不符合知識產權的四大特征。據(jù)此,虛擬財產的權利屬性爭議主要集中在“物權說”與“債權說”之間。通過對上述權利屬性的分析,逐步形成完整的思路認知,為后續(xù)研究奠定堅實的基礎。
據(jù)《民法總則》在立法過程中有關虛擬財產的討論,與《民法總則》正式通過后有關虛擬財產規(guī)定所處的位置,可以明確虛擬財產在立法上確定為權利客體,且偏向解釋為物權客體,但由于部分學者意見激烈,最終《民法總則》中沒有明確規(guī)定虛擬財產為物權客體[17]。反對“物權說”的代表性觀點有:虛擬財產可被運營商復制而沒有稀缺性與確定性,完全依附于網絡與運營商而不具有獨立性[18];權利人在對虛擬財產行使權利的時候受到運營商與服務器的限制,權利人不能有效支配虛擬財產。而“物權說”的支持者除指出其他學說的弊病之外,還從“管理可能性”來論述其可支配性,認為數(shù)據(jù)電文可以利用技術手段進行控制,作為物權客體并無理論與制度上的障礙[19]。但對于“虛擬財產”之確定性的辯護卻有些無力。雖從運營商的角度出發(fā),“濫發(fā)”虛擬財產有害無益,運營商與用戶的協(xié)議也能限制虛擬財產被無約束地復制;可單純從技術角度而言,虛擬財產本身作為電子數(shù)據(jù)可以被無限復制。
3 虛擬財產法律制度研究引入NFT的意義
3.1 NFT對于虛擬財產內涵界定的重要意義
NFT作為一種便捷的登記制度,大大拓展了虛擬財產的外延,任何電子數(shù)據(jù)都可以登記在NFT協(xié)議中,從而擁有財產的屬性。無論是一張電子圖片還是一篇推特,抑或是一段語音,只要與NFT綁定,就能成為虛擬財產。NFT的問世,標志著虛擬財產的外延從此不再局限于中心化網絡運營商提供的虛擬物,而是能將任何類型的電子數(shù)據(jù)涵括其中。據(jù)此,筆者沿用前文所述“虛擬端口”的概念,完善類型化的分類方式,以注重用戶虛擬財產的保護為切入點,將虛擬財產分為以下兩類:中心式虛擬財產與去中心式虛擬財產。中心式虛擬財產是權利人通過“虛擬端口”才能利用、訪問的虛擬財產,如網絡游戲賬號、郵箱賬號、網店域名等,用戶對這類虛擬財產的有效利用需要借助運營商的平臺,對虛擬財產的支配受運營商的限制。去中心式虛擬財產指權利人無需通過“虛擬端口”就能支配、利用的虛擬財產,比如用戶在電腦上編輯的一段文字或是用繪圖軟件完成的畫作。去中心式虛擬財產需要與NFT綁定,其交易仍要借助區(qū)塊鏈網絡這一虛擬端口進行,但只需繳納相應的手續(xù)費,不受任何運營商的限制,因此要求在實踐環(huán)節(jié)進行必要的管理。
上述虛擬財產分類方式相較于以往分類的優(yōu)勢主要有以下兩點:
(1)分類依據(jù)更為客觀。以把虛擬財產分為“虛擬物”“虛擬無形財產”“虛擬集合財產”的分類方式為代表,將虛擬財產價值類型作為分類依據(jù)的分類方式缺乏客觀標準,具有模糊性。究其原因,虛擬財產作為新型財產,社會對其價值的判斷并無公認、完善的標準尺度,虛擬財產的價值往往依據(jù)價格不穩(wěn)定的二級市場與用戶的主觀認知。把虛擬財產的價值類型作為虛擬財產的分類依據(jù)沒有足夠的說服力,無法指導法律適用。而根據(jù)虛擬財產所依托技術的不同來區(qū)分虛擬財產類型,使不同類型的虛擬財產容易區(qū)分,不會產生爭議,有利于法律的適用。
(2)法律保護更加充分。中心式與去中心式虛擬財產的內涵并非互斥,為更有利于保護用戶的虛擬財產權益,一份數(shù)據(jù)可以同時成為中心式虛擬財產與去中心式虛擬財產。比如某網站用戶將賬號數(shù)據(jù)上傳至區(qū)塊鏈網絡生成NFT,那么此賬號數(shù)據(jù)本身就同時是中心式虛擬財產與去中心式虛擬財產,受到網絡運營商與區(qū)塊鏈網絡的雙重保護。用戶此類財產權益受到侵害時,權利人可以通過“二選一”的方式充分保障自身權益:既可以依托NFT來尋求物權法中動產的有關保護規(guī)范來主張自身權利(下文詳述),也可以根據(jù)與網絡運營商的協(xié)議或其他有關法律規(guī)范來維護自身權益。由于登記在NFT系統(tǒng)中需要繳納一定的費用,權利人一般只會將有一定價值或一定意義的數(shù)據(jù)或虛擬財產登記上鏈。這使得維護NFT系統(tǒng)的成本不會過高,權利人的虛擬財產能受到更完善、明確的法律保護,降低虛擬財產糾紛的復雜程度,達到有效定紛止爭的效果。
3.2 NFT對于虛擬財產的權利屬性與法律保護的深刻影響
NFT的特性保證了虛擬財產的確定性,能明確虛擬財產的物權屬性,虛擬財產得到有效保護。在區(qū)塊鏈技術與NFT問世之前,一份數(shù)據(jù),其本身不能被稱之為財產。當NFT系統(tǒng)作為一種登記制度時,最大的作用就是能使一切形式的數(shù)據(jù)有明確、可追溯的權屬。對于去中心式財產,權利人一旦將任意數(shù)據(jù)登記在區(qū)塊鏈上,此數(shù)據(jù)的權屬就會被全網確認、公示,數(shù)據(jù)權屬的變更記錄會在區(qū)塊鏈上明示,此數(shù)據(jù)的交易通過區(qū)塊鏈網絡完成。NFT使權利人擁有的數(shù)據(jù)成為被承認的財產且具有唯一性,對于以虛擬畫作為代表的虛擬藝術品,與現(xiàn)實藝術品一樣,虛擬藝術品可以被他人復制、欣賞,但NFT保證了其稀缺性,只有登記權利人擁有的原文件才是虛擬藝術品的原作。對于任何其他形式的數(shù)據(jù),只要與NFT綁定,登記在其上的數(shù)據(jù)就有了獨立性、確定性、稀缺性的特征,就能成為虛擬財產。對于此數(shù)據(jù)占有、使用、交易的方式會完全與物權法體系中“登記的動產”相同,我國現(xiàn)有民法典中物權編之相關規(guī)定就能適用于此數(shù)據(jù)的保護。從財產取得的方式來看,這是虛擬財產的原始取得,而當前學者對于虛擬財產研究的主要對象,如網絡游戲賬號、道具、社交網絡應用賬戶、網店等中心式虛擬財產,用戶取得它們屬于虛擬財產的繼受取得。
用戶繼受取得的虛擬財產也能登記入?yún)^(qū)塊鏈,如網絡運營商同意將用戶數(shù)據(jù)與NFT綁定,構建NFT系統(tǒng),就能形成網絡運營商與用戶雙贏的局面。對于運營商來說,如今運營商與用戶的協(xié)議中往往單方面規(guī)定不承認用戶轉讓虛擬財產的效力,可現(xiàn)實中虛擬財產的交易幾乎無法杜絕。單方面禁止用戶轉讓虛擬財產不僅可能不受法律保護,且無法限制用戶將賬戶整體轉讓。而將用戶的虛擬財產登記上鏈意味著可以參與到用戶虛擬財產的交易中,在生成用戶NFT、用戶間交易NFT時都可以收取手續(xù)費。這就引導用戶只將價值較高的虛擬財產登記上鏈,減少運營商運營NFT系統(tǒng)的成本,吸引運營商的主要客戶投入金錢與精力,增強用戶黏性與活力,促進運營商業(yè)務繁榮。對于用戶來說,用戶的虛擬財產將會得到最大程度地保護。用戶憑NFT來獲取此數(shù)據(jù)的相應服務,使用戶的虛擬財產在獲得現(xiàn)有物權法律保護的同時,也因區(qū)塊鏈去中心化、不可修改的特點,使用戶數(shù)據(jù)權益不會受到運營商服務器崩潰與第三方黑客攻擊的影響。無論其他人復制多少份相同的數(shù)據(jù),只能得到一串無意義的代碼,只有登記在區(qū)塊鏈上的權利人才能享受數(shù)據(jù)對應的服務。運營商在有必要修改用戶的虛擬財產時,需要獲得用戶的同意,即使運營商基于合理經營理由關閉服務器,用戶的數(shù)據(jù)仍將歸屬用戶所有,可以被有限使用。
4 結語
NFT依托區(qū)塊鏈網絡,以其獨一無二、不可分割的特性,作為電子數(shù)據(jù)的權屬標記,令電子數(shù)據(jù)在區(qū)塊鏈網絡上登記、公示,獲得財產的屬性。筆者在拓展虛擬財產具體內涵與外延的基礎上,根據(jù)虛擬財產所依托技術的不同,提出了將虛擬財產分為中心式虛擬 財產與去中心式虛擬財產兩種具體分類方式。此分類方式相較于以往類型化分類方式更具概括性、客觀性,更有利于指導關于虛擬財產的法律適用,保護權利人的虛擬財產權。
參考文獻
倪蘊帷.區(qū)塊鏈技術下智能合約的民法分析、應用與啟示[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170-181.
趙豐,周圍.基于區(qū)塊鏈技術保護數(shù)字版權問題探析[J].科技與法律,2017(1):60.
Satoshi Nakamoto, 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 8(2008), https://bitcoin.org/bitcoin.pdf.
Gideon Greenspan.Beware of the Impossible Smart Contract[J].Blockchain News(12 April 2016),http://www.the-blockchain.com/2016/04/12/beware-of-the-impossible-smart-contract/.
歐陽麗煒,王帥,袁勇,等.智能合約:架構及進展[J].自動化學報,2019(3):446-450.
Arunachalam Muthupalaniappan.Non Fungible Tokens:Kittens and Beyond [R].MS Computer Science - Courant Institute of Mathematical Sciences, New York University NY, United States,March 2021(3):1.
Colored Coins White Paper [EB\OL]. 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AnkP_cVZTCMLIzw4DvsW6M8Q2JC0lIzrTLuoWu2z1BE/.
Sylve Chevet.Blockchain Technology and Non-Fungible Tokens: Reshaping Value Chains in Creative Industries [J] SSRN Electronic Journal,Jan 2018(5):32-33.
Dominic Pirker,Thomas Fischer,Harald Witschnig,Christian Steger.velink-A Blockchain-based Shared Mobility Platform for Private and Commercial Vehicles utilizing ERC-721 Tokens. IEE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Jan 2021.
Joshua Ellul,Geoge Azzopardi.A Framework for Creating Deployable Smart Contracts for Non-fungible Tokens on the Ethereum Blockchain. 2020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ecentralized Applications and Infrastructures (DAPPS), Oxford August 2020.
申晨.虛擬財產規(guī)則的路徑重構[J].法學家,2016,1(6):85-86.
林旭霞.虛擬財產權修訂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8:60-61.
Joshua A.T. Fairfield,Virtual Property,85 B.U.L.Rev.1047(2005): 1052-1053.
錢明星,張帆.網絡虛擬財產民法問題探析[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5):6.
湯恒俊,陳明思.論網絡虛擬財產的法律保護[J].江西社會科學,2008(11):175.
馬一德.網絡虛擬財產繼承問題探[J].法商研究,2013(5):76.
楊立新.民法總則規(guī)定網絡虛擬財產的含義及重要價值[J].東方法學,2017,3(7):64-72.
梅夏英.虛擬財產的范疇界定和民法保護模式[J].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7(5):42-50.
趙磊.數(shù)字貨幣的私法意義:從東京地方裁判所2014年(ワ)第33320號判決談起[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6): 120.
On the Influence of NF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Virtual Property Legal System
Nor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Xi’an, Shaanxi? 710122
XIONG Miaosen
Abstract: As a new application of blockchain technology, NFT (Non-Fungible Token) combines the advantages of blockchain technology. And as a ownership mark of electronic data, it uses its unique and indivisible characteristics, resulting in the registration and publication of electronic data on the blockchain network to obtain property. Therefore, the virtual property linked to NFT has complete certainty, clarifies its property rights attributes, and can adapt to the current property law system. As a result, NFT has greatly expanded the extension of virtual property, while, it has signific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regard whether virtual property is bound to NFT as a new standard for the typed description of virtual property extension.
Keywords: blockchain; NFT; virtual property; legal system construction; ownership
作者簡介:熊淼森(2001–),男,漢族,湖北武漢人,民商法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