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各項能力,是新課改對教師群體提出的全新考驗。名著批注將閱讀、思考、語言組織、語言表達等各項能力相結(jié)合,是落實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可行之舉。但在實際推廣中,名著批注遇到了各種阻礙。本文結(jié)合實際教學,以初中一年級(即七年級)為研究對象,對名著批注和語文核心素養(yǎng)內(nèi)涵予以概述,從而進一步分析依托名著批注提高初中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現(xiàn)實意義、具體措施和注意問題,并對名著批注的未來發(fā)展加以預計。
【關鍵詞】名著批注;初中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2)04-019-03
【本文著錄格式】張穗芳 .依托名著批注提高初中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J].課外語文,2022,21(04):19-20,24.
當今社會教育發(fā)展迅猛,新課改逐年增加新的要求,對教育從業(yè)人員提出嚴格要求。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學生綜合能力及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得到廣泛重視,名著批閱的舉措屢被提出。名著批注,既能增加學生知識儲備,拓寬學生閱讀視野,又能鍛煉學生語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名著批注,需要教師從旁輔助,對名著類別予以抉擇,對名著較難部分予以講解,讓枯燥的文字轉(zhuǎn)變?yōu)樯鷦拥纳罨瘓鼍?,讓學生掌握必要的方法提高自身語文素養(yǎng)。
一、名著批注與語文核心素養(yǎng)概述
(一)名著批注的含義
簡言之,名著指具有一定知名度和獨特藝術(shù)價值的,歷經(jīng)長時間檢驗的文學作品。被稱為名著,必是教育階段推薦學生積極閱讀的具有警示、教育意味的優(yōu)秀作品。
批注是一種閱讀方式,指閱讀時在書邊空白處加以標記、注解,便于讀者理解書中內(nèi)容。如《紅樓夢》這一著作便有聲名在外的“脂批版”,既是脂硯齋本人對《紅樓夢》的點評,也是后人研究紅樓夢甚至清代歷史的佐證。
綜合而言,名著批注便是對名著的注釋、點評,是當今語文教學中一種培養(yǎng)學生閱讀、思考能力的重要方式。
(二)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內(nèi)涵
語文核心素養(yǎng)是語文學科教學的重點、難點,是學生需具備的綜合性質(zhì)的語文能力。語文核心素養(yǎng)涵蓋語言、思維、審美、文化四大方面,彼此間互有影響、層層遞進。
語言指語言知識的掌握與運用,在字詞基礎穩(wěn)固后便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升。學生掌握了足夠的理論知識和正確的思維方式后,便是對具體作品的審美鑒賞,這是對學生文化內(nèi)涵的進一步提升。在語言、思維、審美能力兼具后,便是文化的繼承與發(fā)展,是自身文化的對外輸出。
(三)名著批注與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關系
名著批注是新課改提出的學生應具備的閱讀能力,名著批注既考驗學生知識量儲備,又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審美意識。名著批注是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尊重不同學生的個性差異。故而,自主和差異兼具的名著批注能培養(yǎng)學生綜合性語文能力,且完美切合語文核心素養(yǎng)內(nèi)涵。
二、依托名著批注提高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現(xiàn)實意義
(一)有益于學生積累字詞、培養(yǎng)語感
名著批注的實質(zhì)仍是閱讀,區(qū)別在于批注要求學生“用心”閱讀,而不是“眼到”即可。傳統(tǒng)教學中學生閱讀往往是囫圇吞棗,將開頭結(jié)尾草草看過便認為自己已經(jīng)掌握了整部作品。這種閱讀方式會讓學生忽視作品所擁有的獨到描寫手法及人物塑造,對學生閱讀能力培養(yǎng)并無益處。
七年級上冊名著推薦是《朝花夕拾》,這是魯迅回憶往事的散文集,十篇文章有寫人的,有寫事的。雖說《朝花夕拾》文字較為簡練,可作品完成的時代背景及魯迅特有的行文風格,還是讓許多學生望而卻步。批注閱讀極為適合這類作品,學生只有查找資料了解成書背景,反復閱讀才能理解作者特有的遣詞造句,在閱讀中培養(yǎng)自身語感。
(二)有益于學生發(fā)散思維、獨立思考
新課改強調(diào)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課堂教學不再是教師的“一言堂”,學生能夠主動接受知識,促進自我思維的形成。名著批注給予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誠如那句“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學生對同一部作品的見解不盡相同,這便是獨立思維、發(fā)散思維的開端。
七年級下冊名著推薦是老舍的《駱駝祥子》,這部作品借由祥子這個人力車夫的形象,真實再現(xiàn)那個時代背景下底層小人物的悲慘生活。針對祥子這個人物,有學生哀嘆祥子的不幸,也有學生不理解祥子的選擇。無論學生持何種見解,都可在書中留做標記,在與他人分享中交換彼此的思考。
(三)有益于學生審美鑒賞、提升修養(yǎng)
語文學科不單是傳授知識,更是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美、欣賞美的能力。學生在批注閱讀中,總會發(fā)現(xiàn)令他們觸動的文字,并在這串文字邊上留下自身思考。
如七年級下冊名著推薦的《海底兩萬里》,這是法國作家凡爾納的科幻探險小說,作者以其豐富的知識和想象構(gòu)建了以尼摩船長為首的一群人在潛水艇“鸚鵡螺號”上進行的一系列大冒險。學生或被海底奇妙的景象吸引,或為冰山下的脫困而揪心,或是單純好奇“鸚鵡螺”的內(nèi)部構(gòu)造。學生對其感興趣的文字做出標注,即便是簡單情感表達,也是學生審美能力的一次培養(yǎng)。學生看得越多,想得越多,其文化素養(yǎng)自然而然地便被提高了。
三、依托名著批注提高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具體措施
(一)建立學生基本語文學習觀念
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語文學習觀念是名著批注的第一步。語文教材挑選文章有其具體要求,既要涵蓋詩歌、散文、小說等多種文學形式,又要遵循由淺入深的原則。理論上,一個作者的作品在教材中不過三兩篇,要想對其了解更多便需學生自主進行課外閱讀。
名著拓寬了學生的閱讀視野,也為學生進一步了解作者思想及作者所處時代背景提供便利。以七年級上冊名著推薦《朝花夕拾》為例,便是讓學生在學習《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之外更進一步了解魯迅。魯迅是我國近代史上無法回避的名作家,但其行文對初中學生來說略顯晦澀,學生閱讀時便需教師加以引導。針對這類作品,學生應首先對不明白的字詞標注解釋,其次將文章自主拆解逐步閱讀,在反復閱讀后整理作者的思想并記錄學生的感受。
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既鍛煉了其自身閱讀、思考能力,又便于教師推動教學進程,可謂事半功倍。
(二)把握作品細節(jié)
名著批注應找準閱讀切入點,若是寫人的作品便確定一個人物為主視角,通過觀察其動態(tài)確認文章進程。若是寫景的作品便牢牢把握時間變化節(jié)點,以景色切換掌握文章進展。從中可見名著作品字數(shù)雖然龐大,但從小處細節(jié)下手,對整體作品把握便不會有較大偏差。
以七年級上冊名著推薦的《西游記》為例,“孫行者一調(diào)芭蕉扇”便是今人較為熟知的“師徒四人過火焰山”情節(jié)。孫行者初遇羅剎女因其有求于人,行為是“躬身施禮”。被芭蕉扇扇走再歸來,便是“使鐵棒打著洞門”。孫行者前后動作的變化,既是其火暴性子的真實體現(xiàn),也是知曉“好言相勸”無用的另行他法。此外,孫行者的語言既有“老孫在此奉揖”這樣較為客氣的一面,又有“他如今現(xiàn)在菩薩處做善財童子……與天地同壽,日月同庚”這樣巧言一面,通過孫行者不同的言語,使其直率、灑脫的形象躍然紙上,學生能較為直接地理解孫行者嫉惡如仇、言出必行的特點。而孫行者的性格特點,也是《西游記》想要傳遞的邪不壓正的思想體現(xiàn)。學生需具體標注的,便是這類細節(jié)。
(三)分析作者手法
每個作者有其獨到的寫作風格,或細膩,或灑脫,帶給讀者不一樣的觀感。且作者在作品中使用的修辭手法也不盡相同,但比喻、擬人、排比等這類技巧是國內(nèi)外作者皆有所涉獵的技巧。
以七年級下冊名著推薦《海底兩萬里》為例,其雖是外國小說,但譯者按照中國人的閱讀習慣在不改變原文意義上有所潤色?!拔摇奔醋髌分饕暯墙淌谠诼胶5讜r,發(fā)出了如下感嘆:“我怎樣才能把我心中所有的新奇感覺告訴康賽爾呢!怎樣才能跟他一起發(fā)出贊嘆呢!我怎樣才能跟尼摩船長和他的同伴一樣,利用一種約定的記號來傳達我的思想呢!”“我”作為教授被海底奇妙的景象深深折服,作品內(nèi)感情充沛之處皆是這般排比,既體現(xiàn)教授激動的情緒,也符合其知識水平所能進行的表達?!拔摇痹谇楦惺惆l(fā)后,會加一句“說這些話消耗的空氣恐怕比預定的要多”這般煞風景的話,卻是極為切合教授身份的。因而手法技巧始終是為了輔助故事進展,針對不同人物使用不同手法,這便是學生應予以標注的。
四、依托名著批注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注意事項
(一)名著批注應從學生實際出發(fā)
名著選取是依據(jù)學生實際情況進行的,太過深奧或太過淺顯都無法完全激發(fā)學生的閱讀熱情。初中學生特別是初中一年級的學生,正是系統(tǒng)接觸古文、雜文、詩歌等形式多樣文學作品的階段。這一時期的學生已具備基本的知識儲備,閱讀、書寫習慣也在小學階段得到基本確立,教師應針對學生這些特點進行名著的挑選。
以七年級上冊名著推薦《西游記》為例,受電視劇影響,學生對書中大部分內(nèi)容或多或少有所了解,但這類章回體小說始終帶有文言色彩,學生實際閱讀可能會受到影響。教師可推薦學生配套閱讀岳麓書社或中華書局出版的名家《西游記》標注,結(jié)合名家經(jīng)驗進行自我思考。
另一方面,結(jié)合學生實際便是要求教師從激發(fā)學生興趣入手。學生標注《西游記》可結(jié)合評書或電視劇等不同演繹,將書中改編之處予以注釋,并分析為何會進行改編。教師對學生的批注,應抱以鼓勵態(tài)度,即便標注淺顯,也應鼓勵學生堅持閱讀標注。
(二)名著批注應指導學生具體方法
閱讀是有其獨到的技巧的,通常而言,作品標注應經(jīng)歷粗讀、細讀、精讀這三大環(huán)節(jié),有時要想“吃透”一部作品,反復通讀四五次也是正常的。粗讀是為了了解作品大概,細讀則是逐章、逐句閱讀,有所感受便要及時記錄,精讀指的是細讀完畢后針對批注進行再次思考,結(jié)合批注對同一作品的思考可能會有所轉(zhuǎn)變。
七年級上冊名著推薦的《朝花夕拾》,想去看會的“我”被父親要求背書,“……聽到自己急急誦讀的聲音發(fā)著顫,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空中鳴叫似的”。這段描寫表明“我”心態(tài)的變化,秋后的蟋蟀很難存活,“我”對看會的熱情慢慢消退了。魯迅的作品是需要反復閱讀的,教師應對這類作品的人物、手法、情感一一掌握,并布置成作業(yè)讓學生標注這些不同的元素。作品的語言、結(jié)構(gòu)、情感都是學生可以借鑒的內(nèi)容,加以標注是為學生未來的寫作積累素材。
此外,學生進行名著標注也應積極想象,對作品進行續(xù)寫、仿寫。學生的標注應是心得體會,雖字數(shù)不做嚴格要求,但表達需是真誠的。且名著批注應成為學生的自覺習慣,而不是為了完成作業(yè)而批注。
(三)名著批注應生活化、生動化
名著是歷經(jīng)時間沉淀的作品,其時代背景與現(xiàn)實社會存有不同,如何使其生動化是教師需要考慮的問題。
以七年級下冊名著推薦《海底兩萬里》為例,其內(nèi)容雖多是作者的憑空想象,但現(xiàn)代科學的探索已為部分想象找到現(xiàn)實載體。教師在布置這部作品時,可事先以幻燈片方式介紹海洋基本知識,或是播放海洋相關紀錄片加深學生對大海的認知。此外,潛水艇模型介紹也可以適時加入課堂中,或是安排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親自制作潛水艇模型,在這些前期準備下,學生便會對名著批注更感興趣。
但教師需時刻謹記,批注的重點仍是閱讀和思考,前期準備再花樣繁雜仍不能喧賓奪主。教師不定期抽查學生的批注作業(yè),真實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對學生無法注釋的問題,教師應及時解答,以免打擊學生的閱讀熱情。
五、結(jié)語
誠然,名著批注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提升有明顯助力,但在實際教學推廣中仍有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方面,受學生認知能力、思維能力限制,學生批注往往局限于字、句解釋或是作品背景補充,難以深入分析作品實質(zhì),或是對作品傳達思想認知不完全。學生遇到的這些瓶頸便需要教師幫助,學校也應開展專門的鑒賞技巧課程。另一方面,教師在名著批注中的位置尷尬。教師不可完全放手,任由學生閱讀批注,這便失去了教師的引導作用。但教師若加以干預,教師過多的指導便會影響學生自我思考、審美能力的鍛煉。因此,教師指導的“度”需要制訂明確的標準。
參考文獻
[1]朱慶格.淺析初中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J].學周刊,2021(20).
[2]梁軍.優(yōu)化初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的策略[J].語文世界(教師之窗),2021(Z2).
[3]王潔.淺談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初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J].新課程,2021(21).
作者簡介:張穗芳,女,1993年生,廣東普寧人,本科,中學語文二級教師,研究方向為語文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