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娜
摘要:問題解決作為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的常見題型,是考驗學生綜合運用水平、提高學生思辨能力的有效手段。對于正處于智力發(fā)展黃金期的小學生而言,學會不同的解題思路,有助于開發(fā)思維潛能,令他們終身受益。對此,數(shù)學教師應重視問題解決教學,采用科學的教學方式,聚焦于問題解決,提升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低段;解決問題;教學策略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看清小學數(shù)學解決問題教學的實質,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加入生活化的元素,豐富教學模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開闊學生的思維,打破固有的傳統(tǒng)思維方式,讓學生的思維真正活躍起來,培養(yǎng)其解決問題能力,為其以后的人生做好準備。
一、小學數(shù)學解決問題教學的現(xiàn)狀分析
1、課堂教學脫離生活實際,形式不夠豐富
解決問題教學模式主要是讓學生將自己所學的知識與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其實在生活中各處都與數(shù)學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但是在目前的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當中,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學生只是單純學習數(shù)學知識,對于數(shù)學的印象也大多是枯燥無聊。教師采用的教學形式也較為單一,許多教師常常是一開課便使用多媒體設備進行輔助教學,將自己事先做好的PPT放送給學生,而PPT中的內容幾乎與書本無異。
2、教學模式過于傳統(tǒng)
教學模式老化是應試教育的遺留,雖然現(xiàn)今我國已經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但是許多小學教師仍舊認為應試教育理念十分有用,采取填鴨式的教學模式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接受所教授的內容。而且現(xiàn)今考試仍舊是主要的人才考察方式。使得教師更加堅定自己的觀點,在課堂上仍舊將自己看作是主導者,站在講臺上不斷進行灌輸,而學生在被迫聽講的同時,無法參與到課堂互動中。知識聽過就忘,沒有理解其中的內涵,也就更沒有辦法將這些內容應用到實際問題解決上。
3、解決問題的思路固化不靈活
由于應試教育殘余思想影響,學習就是為了考試,就是為了通過高考上大學這種思想在學生與教師的腦海當中深深扎根。使得師生在日常教學活動中也偏向于此,解決各種數(shù)學問題時教師的第一反應是將最符合課本知識的解題方式告訴學生,而學生的第一反應則是將教師告知的解題方法一字不落地背誦下來。這樣一來,學生的思維不斷被這樣的解題方法所固化,一旦題目有變,學生的成績便會大幅下降。
二、小學低段數(shù)學教學中解決問題教學策略
1、營造良好環(huán)境,
課堂是學生接受知識的重要場所,學習興趣是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在現(xiàn)階段的教學中,很多老師只注重教學方法的改革創(chuàng)新,往往忽略了教學氛圍、教學環(huán)境的改革,導致很多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始終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tài),缺乏學習熱情。老師講什么,學生記什么,課堂中完全沒有知識消化的時間,自主學習能力較差。因此老師要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與學生積極交流互動,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并且及時給予學生鼓勵,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例如,在“七巧板”教學中,老師先向學生展示七巧板,讓學生觀察七巧板有幾種不同的圖形,并且清楚地認識到每塊七巧板的不同,然后引導學生利用其中的2塊或者3塊或者更多塊進行拼圖,最后將自己的拼圖創(chuàng)意與其他學生分享。老師利用七巧板進行教學,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能夠積極參與課堂學習。學生通過對七巧板的觀察、比較再到實踐,不僅對平面圖形特點有了更深的認識,加深了知識的記憶,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空間觀念,可以利用七巧板組出不同的圖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2、引導關鍵把握
問題解決相較于其他題型而言,文字較多,需要學生有一定的讀題基礎。對于大部分小學生而言,年紀較小,注意力難以集中,常常會出現(xiàn)“讀了下句,忘了上句”的情況。對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指讀”和“圈關鍵詞”的策略進行讀題,幫助學生找準解題信息,讀懂題目要求。在學生讀題時,一邊用手指“指著”題目信息,一邊用筆“圈關鍵詞”,更有助于集中注意力,使學生養(yǎng)成邊讀邊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
例如,教師在教一年級學生做問題解決時,教材中出現(xiàn)了這樣一道題:“有24條紅金魚、10條黑金魚和6條黃金魚,紅金魚和黑金魚一共有多少條?”于是,教師要求學生邊讀邊用手指出相關文字。在學生讀完題目后,教師又要求學生在“紅金魚”上面標記對應的數(shù)量“24"在“黑金魚”上面標注“10"并圈出問題的關鍵詞“一共”。當學生再次回顧題目,也就明確了題目的重點信息,知道要排除“6”做加法運算,列出正確的計算公式。可見在問題解決中,“指讀”和“圈關鍵詞”的重要價值。
3、鼓勵數(shù)形結合
新課改后,教材的編寫特別注重數(shù)形結合的思想,從直觀的生活經驗入手,慢慢地過渡到抽象的數(shù)學思維。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運用數(shù)形結合的策略,讓學生以直觀化的形式領會比較抽象的數(shù)學知識,在腦海中形成概念或方法,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提高低年級課堂教學效率。
在一年級的上學期,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數(shù)學知識積累,懂得“用括線和問號表示的實際問題”,因此在解決數(shù)量關系相關問題時,教師可以引領學生通過畫線來理清題目要素之間的關系,進一步分析問題。
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解決“已經摘了23個桃,樹上還剩5個,樹上原來有多少個桃?”這一問題時,就采用了畫圖策略,帶領學生進行解題。學生通過畫括線,明確了“23”為已摘部分,"5”為余下未摘部分,題目要求原來的總數(shù),因此,學生用問號在總數(shù)位置進行標記,由此得到括線圖。此時,學生再次回顧括線圖便能整理出其中的關系:已經摘的部分+剩下的部分=原來的總數(shù)。接著,教師對原題目稍作修改,變成了“摘了28個桃,吃了一些還剩7個,吃了多少個桃?”,讓學生自行完成畫括線圖,并列出計算公式。學生根據(jù)此前的經驗,很快便畫出括線圖,總結出了新的數(shù)量關系:摘的總數(shù)一剩下的部分=吃掉的部分。可見,在恰當?shù)臅r候將畫圖引人問題解決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清解題思路,實現(xiàn)“問題解決”的第二層目標。
三、結語
綜上所述,培養(yǎng)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數(shù)學解決問題能力并非一蹴而就的。教師則應當將解決問題的數(shù)學思維貫穿于學生整體學習過程,從讀題開始重視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采取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策略組織學生開展訓練,在逐步培養(yǎng)其良好自主學習習慣的同時有效提升其解決問題能力,幫助他們發(fā)展自身解題思維與數(shù)學知識的理解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 陳倩穎. 簡析小學低段數(shù)學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路徑[J]. 文淵(小學版),2020(11):126.
[2] 傅佳音. 淺析小學低段數(shù)學解決問題教學的策略研究[J]. 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20(27):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