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
摘 要: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新方向,學校應當在傳授學生文化知識的同時,滲透正確的思想觀念,切實落實德育工作,改善傳統的課堂教學,兼顧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健全學生的人格。在歷史教學中,通過講解歷史背景和人物事跡,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民族情感,以此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本文主要分析當前中職院校歷史教學現狀,探究如何在歷史課中加強學生的責任意識,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yǎng)。
關鍵詞:中職院校;歷史課;責任意識
引言
中職院校一直以來都將打造職業(yè)型人才作為辦學重點,不斷挖掘技術和專業(yè)領域的人才,而隨著教育改革的到來和素質教育的提出,中職院校也理應履行教育職責,推動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有必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路線,于實踐教學中融入德育教育,加強學生的綜合素質。歷史學科具有厚重的人文素養(yǎng),中職院??梢岳脷v史課程的特點,在歷史課堂上進行愛國主義精神的滲透,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思想,從而意識到自己作為公民的責任和義務。
一、中職歷史教學現狀
(一)教學專業(yè)程度不夠
由于中職院校本身的性質,教師普遍側重于技術型和實用型,本身的文化知識水平普遍不高,教書時更多的是技能方面的指導,多數情況下,歷史教師講課時只是將理論知識講給學生,而忽略了對學生思想觀念方面的正確滲透,他們本身不具備歷史學科素養(yǎng),無法將歷史課本上面的知識整合成德育工作的素材以此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德育工作無法展開,學生社會責任感也就無法加強。
(二)學生學習興趣不高
興趣能夠驅動著人們帶著目的和決心完成事情,而若喪失興趣,效率也會隨之降低。中職院校的學生往往學業(yè)成績不佳,自主學習的興趣不高,主觀意識不夠,自控力不強,上課時經常溜號、開小差,利用上課時間睡覺等,部分學生來到這里混吃等死,給教師開展歷史教學增添很大的難度。再加上中職院校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技術型人才,多數學生考取這里是為學習技術專業(yè)的知識,對歷史學科并未起到足夠的重視,也給開展德育工作增添很大難度。
二、中職歷史教學中滲透責任意識的做法
(一)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思想
要想讓學生感受到責任的社會價值,首先必須培養(yǎng)他們的愛國情操,我國歷史悠久,具有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同時,經歷了敵人入侵之后還能展現出生機勃勃的面貌,因此,教師必須善于挖掘歷史課本中的愛國素材,整合成教學內容,以此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思想。我國有著五千年的文明歷史,是全世界歷史最悠久的國家,從秦漢時期秦始皇統一貨幣和文字、修建長城,漢朝發(fā)展科技、發(fā)明造紙技術,再到隋唐詩歌詞賦取得空前的造詣,可以說歷史文化發(fā)展燦若星河,連綿不絕。教師在講課時可以從文化與科技角度出發(fā),以我國不同朝代不同歷史時期的更迭為背景,講述各個朝代的科技文化成果,重點體現豐富的文化傳承,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禁產生發(fā)自內心的感嘆,通過厚重的文化感受到祖國的歷史悠久,增強國家自豪感,從而激發(fā)愛國意識。
(二)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情懷
自建國以來,我國發(fā)展至今不過幾十年歷史,之所以能夠在短時間內飛速發(fā)展,離不開偉大優(yōu)秀的中國人民,人民是推動國家向前發(fā)展的動力。歷史長河中,多少英勇無畏的戰(zhàn)士不顧個人安危,為國家拋頭顱灑熱血,教師在講課時可以結合相關歷史體現民族的偉大之處,講述革命烈士的事跡,教導學生以此作為榜樣,從而激發(fā)民族情懷。以中華民族的抗日戰(zhàn)爭和人民解放戰(zhàn)爭為例,讓學生們了解并認識抗日英雄楊靖宇是如何在面對日軍的嚴刑拷打時仍誓死不屈,狼牙山五壯士是如何在七萬兵力的壓迫下,頑強奮戰(zhàn),即使子彈用盡堅決不投降義無反顧地縱身跳入深不見底的懸崖,教師在講課時可以將日軍種種殘酷的行徑和革命烈士英勇無畏的精神做對比,這樣,學生在事跡中更加感受到抗戰(zhàn)士兵的不易,同時以此作為榜樣,激發(fā)民族情懷。
(三)滲透學生的責任意識
責任是一種擔當,也是一種義務,現代社會的優(yōu)秀人才必須具備責任感,意識不僅體現在對社會、家庭的態(tài)度上面,還體現在對自身的態(tài)度上面,在歷史教學中需要時刻滲透比如在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與發(fā)展時,首先帶領學生認識我國在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方面的成就,然后開展課堂討論,讓學生思考如果自己是人大代表,會提出什么樣的議案來發(fā)展經濟,以此鞏固國家的地位,這樣,學生代入角色,在探討和交流中產生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在學生提出意見之后,根據課堂表現為其打分,將評分結果作為每個學級的評分參考,這樣,學生就能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當中,積極踴躍地發(fā)言來展示自己,久而久之,體會到對自己負責的重要性,從而深化責任意識。不同的身份肩負不同的責任,教師在講課時,必須基于教材本身,引導學生逐漸認識自己的社會責任:作為孩子,有孝敬父母的責任;作為學生,有尊敬師長和同學的責任;作為社會公民,有愛護公共設施遵守社會規(guī)則的責任等等,合理把握教材內容,并設計有效的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建立強烈的責任意識,從而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
結語
在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面前,中職院校教師需要意識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在歷史課上滲透愛國思想與民族情懷,巧妙并且合理運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提高學生的責任意識,以此推動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為社會培養(yǎng)出兼具專業(yè)技術和正確價值觀念的人才。
參考文獻:
[1]王光雪.如何在思政課教學中加強高職學生社會責任教育——以X職業(yè)技術學院為例[J].現代交際,2019,15:33-34.
[2]張廷利.初中歷史教學如何滲透愛國主義教育[J].科幻畫報,2020,10:241.
[3]蔡虹.高職院校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19,332: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