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語】 語文學科的語法知識繁復瑣碎,體系博大精深,刪繁就簡、刪難就易是其教學要義。因此,對于語法知識,無須糾結于“教還是不教”,而是要考慮“教什么”和“怎么教”。本期《獨家策劃》欄目,我們聚焦語法知識隨文教學這一話題,給出語法教學的總體思路,并從詞類、短語和句子三個維度呈現(xiàn)教學探索。
——梁增紅
摘要:語法知識需要找回應有的教學價值。語法知識博大精深,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的編排遵循“大體則有,定體則無”的原則,給語法知識教學劃定了一個符合學情的“邊界”。語法教學,應依據教材體系,明確“教什么”,并探索隨文教、用中教等教學方法。
關鍵詞:語法知識;語文教學;隨文教;用中教
一、語法知識教學需要回歸
語法知識一度是語文教學的重點。有些地方甚至把“字詞句篇語修邏文”稱作語文教學的“八字憲法”,認為其是對語文知識系統(tǒng)的歸納和概括。不過,由于語法體系自身的缺陷以及實際教學中的機械訓練,語法知識在教學中越來越不受重視。2001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tǒng)和完整”的要求。此后,各地考試“聞風而動”,降低對語法知識的考查要求。受“不考不教”思想的影響,語法知識教學終被“打入冷宮”。
然而,由于缺少系統(tǒng)的語法知識,不少學生的習作病句連篇、文理不通,卻自我感覺良好,文本解讀浮于表面,竟以為已得“滋味”。加之生活中錯誤的表達隨處可見,生造新詞層出不窮,在語法規(guī)范常識“邊緣化”氛圍下成長起來的學生耳濡目染,用語隨意,失范失體,已然習焉不察?!案魑慌笥褌儭薄澳鷤儭薄爸x謝聆聽”等病誤的表達極為常見,甚至還時不時冒出不登大雅的詞匯。尷尬的是,這些錯誤的語言運用又轉而為大眾所習得和接受。尤其是,對于作家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由于缺乏語法基礎,讀者難以探幽覽勝,豁然開朗,只能在外圍兜圈,隔靴搔癢。如對“孔乙己大約的確死了”,咂摸不出其中“非語法性修辭”的意味,只能陷入“魯迅先生是不是錯了”的誤讀。
固然,將類似的問題完全歸因于語法知識教學的缺失是有失公允的,但語言使用者對語法知識缺乏敬畏,必定是其中重要的原因。許多業(yè)內同仁不由得感慨,語法知識教學的“非主流化”,實在是矯枉過正了。
語法知識教學需要回歸。
二、語法知識教學如何回歸
(一)教什么
相比而言,現(xiàn)行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在語法知識的編排方面與之前的幾版教材明顯不同。比如,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語法知識的呈現(xiàn)相對集中,從七年級下冊開始,采用表格形式,“附錄”在每冊教材之后。而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則是從七年級到九年級,在課文之后的“補白”中分散列出相關的入門語法知識(詞、短語、句子等),并給出相應的示例,內容較為豐富。這一編排方式為語法教學提供了教學資源??梢哉f,對于教什么,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中有明確具體的指導:
詞類語法知識主要安排在七年級教材中。其中,上冊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shù)詞和量詞、代詞,還穿插“詞義和語境”“古代常見的敬辭與謙辭”“詞語的感情色彩”;下冊包括副詞、介詞、連詞、嘆詞和擬聲詞、助詞。短語語法知識主要安排在七年級下冊,包括并列短語、偏正短語、主謂短語、動賓短語、補充短語。句子語法知識則從八年級開始安排。八年級上冊主要介紹句子的成分、句子的主干、句子的語氣、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八年級下冊主要呈現(xiàn)語序要合理、句子結構要完整、句式不要雜糅、句子成分搭配要恰當?shù)葍热?。九年級上冊以單句和復句的簡單區(qū)分開始,依次呈現(xiàn)遞進復句、承接復句、并列復句、選擇復句、轉折復句、因果復句、假設復句、條件復句,以及恰當使用關聯(lián)詞語等內容。
需要說明的是,語法知識博大精深,初中生學哪些、學到什么程度,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遵循“大體則有,定體則無”的原則,給語法知識的教學劃定了一個符合學情的“邊界”。我認為,語法知識教學,要“以‘本’為本”,不能拽著學生一路狂奔而不知所往。
(二)怎么教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實施建議中指出:“本標準‘學段目標與內容’中涉及語音、文字、詞匯、語法、修辭、文體、文學等豐富的知識內容,在教學中應根據語文運用的實際需要,從所遇到的具體語言實例出發(fā)進行指導和點撥。”“因此,要避免脫離實際運用,圍繞相關知識的概念、定義進行‘系統(tǒng)、完整’的講授與操練。”需要討論的是,如何避免脫離實際運用的教學。
認知心理學將人類的知識分為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陳述性知識,主要用來說明事物的性質、特征和狀態(tài),用于區(qū)分和辨別事物。這種知識具有靜態(tài)的性質,主要解決“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的問題。程序性知識也叫“操作性知識”,這種知識具有動態(tài)的性質,主要用來解決“做什么”和“怎么做”的問題。語法知識的教學中,概念的記憶,規(guī)則的習得,語義、語境的識別與運用,都必須借助認知完成信息的處理與轉換。初中語文語法知識教學,要講解基本概念和術語,但目的是方便稱引,不是辨析這些概念和術語。教師要引導學生透過語言現(xiàn)象去發(fā)現(xiàn)、認識、歸納語言規(guī)律,而非一味地灌輸。在聽、說、讀、寫的實踐中滲透語法,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能力。
教師應積極探索合情合理的教學方法,比如,隨文教、用中教等。須知,語法知識學習不是“舉一反三”,而是“舉三反一”,不能奢望教學了教材某一處“補白”,就一勞永逸了。
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教師要有對語法知識的敏感,不必刻意“為語法而語法”,能與閱讀、寫作的教學融為一體,在看似不經意中落實,方為理想境界。如《濟南的冬天》一文的結尾句是“這就是冬天的濟南”。在此,可以引導學生比較文題與結尾句中短語的區(qū)別,借助偏正短語中心詞的變化,解讀表情達意的不同:“濟南的冬天”寫出了“濟南的冬天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而文末變成“冬天的濟南”,則是抒發(fā)了作者對濟南的總體觀感和贊美之情。
對于語法知識的“補白”,還應該有整體觀和全局觀,不能狹隘地把語法知識“補白”與所在課文或單元牽強附會地對應。
例如,教學《誰是最可愛的人》時,雖然本課文“附近”出現(xiàn)的語法知識點是“連詞”和“排比”,但完全可以抓住“敵人的死尸”與“烈士們的遺體”的不同,引導學生咂摸不同詞語表達的不同情感,即對敵人的憎恨和對志愿軍戰(zhàn)士的崇敬。如此,既達成了本課“敘述中具有強烈的抒情色彩”的教學目標,又非常好地體現(xiàn)了“詞語的感情和色彩”。
又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有兩處令讀者印象深刻的語言描寫:
“我不行!我會掉下去的!我會摔死的!”我大哭著說。
“不,我不行!太遠了,太困難了!我做不到!”我怒吼著。
學生發(fā)現(xiàn)這兩處句式的特點,都是連用三個感嘆句,并在演讀中感受到“我”被困在懸崖上命懸一線時的緊張、害怕。但教學還應“再走一步”,讓學生把目光聚焦于“爸爸”的回答:
“聽我說,”爸爸繼續(xù)說,“不要想有多遠,有多困難,你需要想的是邁一小步,這個你能做到?!?/p>
“好的,現(xiàn)在轉過身去,然后用左腳踩住那塊石頭。這就是你要做的。它就在你下面一點兒,你能做到。不要擔心接下來的事情,也不要往下看,先走好第一步。相信我?!?/p>
教師可提示學生,觀察“爸爸”的回答與前文“我”的言語在句式上有何不同。學生很快發(fā)現(xiàn),“爸爸”在幫助孩子擺脫困境時,并不像“我”一樣方寸大亂,而是沉著冷靜,機智善誘。怎么讀出來的呢?學生回答:“爸爸”的話,都是陳述句,顯得臨危不亂;倘若“爸爸”的話也用感嘆句,連用幾個感嘆號,只會給“我”帶來壓迫感、恐懼感,把風險擴大化,可能適得其反。
這樣的教學過程,正是借助品讀句式的不同來感受語言結構的魅力。正如朱光潛先生所言:“一切調配妥帖了,內容與形式就已同時成就,內容就已在形式中表現(xiàn)出來?!?/p>
語法產生于人們的語言實踐,又反過來指導語言實踐,使其更符合規(guī)律、更科學。讓學生學好語法、用好語法,是語文教學的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