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蘇梅
摘要:通過閱讀馮至的《杜甫傳》,從社會環(huán)境和個人經歷方面,解讀杜甫詩歌中為何常常出現宏闊與狹窄緊緊相連的情況。
關鍵詞:杜甫詩歌;宏闊;狹窄;社會環(huán)境;個人經歷
在高中人教版必修與選修課本中,選入了大量杜甫詩歌,如《秋興八首(其一)》《詠懷古跡(其三)》《登高》《蜀相》《登岳陽樓》《旅夜書懷》《閣夜》等。在教授這些詩歌的時候,筆者發(fā)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杜甫詩歌中常常出現宏闊與狹窄緊緊相連的情況。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是杜甫個人寫作習慣?還是有深層原因?帶著這樣的疑惑,筆者閱讀了馮至的《杜甫傳》,跟隨著馮至的敘述,筆者走進了杜甫跌宕起伏的一生。
《杜甫傳》共有十三章,從杜甫的家世與出身講起,按照時間順序,講述了杜甫的童年、漫游吳越與齊趙、十年長安困守、流亡、西南漂泊的坎坷經歷,穿插了杜甫和高適、李白等人的交往。作者秉持著客觀嚴謹的態(tài)度,以史料為依據,以杜詩為佐證,為我們展現了杜甫跌宕起伏的一生,也讓我理解了杜甫詩歌為何會出現宏闊與狹窄緊緊相連的情況。這是有時代和個人原因的。
偉大的時代造就了杜甫闊達的心胸。從開元初年到天寶初年,唐代社會發(fā)展到最富庶的時期,倉廩充實,交通發(fā)達,商業(yè)繁華,百姓安居樂業(yè)。杜甫生于盛唐,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因家庭環(huán)境優(yōu)越,杜甫青少年時,過著較為安定富足的生活。青年時期,杜甫曾在吳越和齊趙漫游。蒸蒸日上的時代,給詩人以極大的信心,他相信這個時代的未來,也相信自己的未來。年輕的杜甫寫下“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何當擊凡鳥,毛血灑平蕪”的詩句表達自己的志向。
在時代和家族的影響下,杜甫樹立了“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終其一生,他都把自己的目光聚集在國家民族的命運之上。這樣博大的胸襟,使得杜甫所思所見都非常宏闊。譬如在顛沛流離中登上向往已久的岳陽樓時,杜甫眼里看到的是“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這樣壯闊的景象,這一聯寫洞庭的浩瀚無邊,被王士禛贊為“雄跨今古”。再如杜甫人生的最后歲月,在湘江上漂泊,飽受病痛折磨,但杜甫眼里看到的夜晚卻是“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這樣開闊的景象。低垂的明星,廣闊的平野,隨波涌動的皓月,滾滾東流的大江。景物之間相互映襯,雄渾闊大,歷來為人所稱道。
杜甫在《憶昔》中說“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海內升平,社會富庶,這樣的盛世,才能孕育出這樣的胸襟;這樣的胸襟,才能描繪出這樣的壯闊之景。這也許就是盛世風采。
坎坷的經歷使得杜甫難免懷才不遇之感。杜甫年輕的時候也曾度過一段“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的安定富足日子。但是,太平思想麻痹了唐玄宗早年勵精圖治的精神,唐朝政治開始日漸腐化,懷揣理想的杜甫興沖沖地來到長安,可是,現實卻給了他當頭一棒。規(guī)模宏大的長安城并沒有敞開懷抱接納杜甫,而是通過一場“野無遺賢”的鬧劇無情地把他拒之門外。天寶年間,號稱盛世而亂世的種子已經到處萌芽,統(tǒng)治者窮兵黷武,將帥們好大喜功,一場又一場的敗仗,一次又一次地征兵。而在這政風腐敗、邊疆失利、民生漸趨凋敝的時代,玄宗奢侈的生活卻有加無已,最終導致安史之亂爆發(fā),杜甫經歷了長安十年困守,經歷了“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的悲辛,經歷了安史之亂,經歷了被俘出逃,經歷了授官辭官,幾載流亡,幾番漂泊,最后病逝于湘江上的孤舟中。
如此坎坷的經歷,讓胸懷壯志的杜甫難免產生懷才不遇之感、孤寂漂泊之感。面對永恒的自然,人類總是容易想到自身的渺小,杜甫尤其如此?;蛟S就是因為在這樣一個盛世,夢想著治國平天下的杜甫始終不能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吧。因此每每想到自身,杜甫的詩歌意境馬上會變得狹窄起來。譬如看到浩瀚無垠的岳陽樓,詩人想到的是自身的“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這一聯寫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坝H朋無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質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從大歷三年正月自夔州攜帶妻兒、乘舟出峽以來,既“老”且“病”,飄流湖湘,以舟為家,前途茫茫,何處安身,面對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敘如此落寞,于詩境極悶極狹的突變與對照中寓無限情意。而在無邊的夜色下,詩人想到的是自身“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詩人頷聯所寫遼闊的平野、浩蕩的大江、燦爛的星月,正是為了反襯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顛連無告的凄愴心情。
但是,“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倍鸥σ簧芍^歷盡坎坷。但盡管生活困苦,諸事不順,杜甫卻始終對生活對世界抱有一份熱忱。無論走到哪里,無論境遇如何,他都以一顆赤誠的心,關切國是民生,憂慮國家人民。所以在嘆息自己的孤苦之后,杜甫想到的是“戎馬關山北”,并因此而“憑軒涕泗流”。
杜甫一生坎坷,尤其是晚年生活困苦,但他始終不忘家國,用自己的一腔赤誠,真誠地書寫記錄,記錄國家大事,記錄百姓艱難,記錄個人經歷,讓后人通過他的作品認識了那段真實的唐朝歷史。因此才有了“史詩”之說,才有了“詩圣”之稱。
所以,雖然杜甫的作品里有狹窄之境,并常常跟隨著宏闊之境,但總體來說,杜甫的詩歌的意境還是以闊大為主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這樣的句子可謂俯拾即是。
杜甫詩歌里的宏闊,背后是時代成就的博大胸襟;杜甫詩歌里的狹窄,背后是人性的真實。讀者要看到杜甫的宏闊,也要理解杜甫的狹窄,才算是真正的讀懂了杜甫。
參考文獻:
[1]王運濤.杜甫詩歌里的“戰(zhàn)爭與和平”[J].月讀,2021(11):83-86.
[2]陳慧.如何看待杜甫詩歌教學中的生命教育[J].新課程導學,2022(02):47-48.